部编版2020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无答案)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复习及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复习及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复习习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第9课桃花源记1.缘.溪行: 2.芳草鲜美..:3.渔人甚异.之: 4.欲穷.其林:5.仿佛..若有光: 6.才.通人:7.屋舍俨然..;. 8.桑竹之属.:9.阡陌..交通: 10.悉.如外人:11.黄发垂髫....: 12.乃.大惊:13.便要.还家14.咸.来问讯:15.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6.遂.与外人间隔.. :. 17.乃.不知有汉;18.无论..魏晋; 19.为.具言所闻: 20.延.至其家: 21.此中人语.云:22.不足.为外人道也: 23.便扶向..路:24.处处志.之: 25.及.郡下:26.诣.太守: 27.欣然规.往:28.未果.;. 29.寻.病终:30.无问津.者:第10课小石潭记1.心乐.之; 2.水尤.清冽:3.蒙络摇缀....: 4.可.百许.头:5.日光下澈.:. 6.佁然..不动:7.俶尔..远逝: 8.往来翕忽..:.9.斗.折蛇.行: 10.犬牙..差互:11.悄怆..幽邃.:. 12.隶.而从者:第11课核舟记1.奇巧..人: 2.为.宫室:3.罔不因...势象.形: 4.尝贻.余核舟一:5.八分有奇.:. 6.箬篷..覆之: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8.石青..糁之:9.中峨.冠而多髯者: 10.如有所语.:11.其两膝相比.者: 12.绝类.弥勒:13.矫.首昂视: 14.神情与苏、黄不属.:.15.诎.右臂支船: 16.珠可历历..数也:17.左手倚一衡.木: 18.若.听茶声然.:.19.其船背稍夷.:. 20.钩画了了..21.曾.不盈.寸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第12课《诗经》二首1.在河之洲. 2.窈窕淑...女3.君子好逑. 4.左右流.之5.寤寐..思服. 6.悠.哉悠哉7.琴瑟友.之 8.左右芼.之9.钟鼓乐.之 10.蒹葭苍苍..:11.溯洄从...之 12.溯游..从之13.蒹葭萋萋.. 14.白露未晞.15.道阻.且跻. 16.在水之湄.17.蒹葭采采.. 18.白露未已..19.在水之涘. 20.道阻且右.第21课《庄子》二则1.北冥.有鱼 2.怒.而飞3.志.怪者也 4.去.以六月息.者也5.抟扶摇...而上者 6.野马..也7.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8.其.视下也9.亦若是.则已矣 10.全.矣 11.请循.其本第22课《礼记》二则1.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3.教然后知困. 4.然后能自反..也5.学.学半 6.讲信修.睦7.选贤与能... 8.不独亲.其亲.9.盗窃乱贼..而不作.10.矜、寡、孤、独、废疾者...........11.男有分. 12.女有归.第23课马说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3.或.尽粟一石 4.食.马者5.才美不外见.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7.策.之不以.其道. 8.食.之不能尽其材.9.执策而临.之 10.其.真无马邪第24课唐诗二首1.卷我屋上三重..茅 2.高者挂罥长..林梢3.忍能..对面为盗贼 4.唇焦口燥呼.不得5.俄顷..风定云墨色 6.秋天漠漠..向昏黑7.长夜沾湿何由彻... 8.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9.两鬓苍苍..十指黑 10.卖炭得钱何所营.11.翩翩..两骑来是谁12.回.车叱.牛牵向北13.宫使驱将惜不得....14.系.向牛头充炭直.1二、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第9课桃花源记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期末专项训练8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期末专项训练8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专项训练8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一、内容比较[一]【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节选自康与之《昨梦录》)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缘.溪行缘:沿着,顺着(2)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惊异(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4)老人肯相引.至此引:带领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前行,欲穷其林。

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2)此公欲来,能相容否?这个人想要来(你们这里),能不能容留他?3.【甲】【乙】两文都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

【甲】文按空间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通过人物的对话(语言)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

4.请简要概括【甲】【乙】两文所写的农耕生活的共同点。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

【参考译文】【乙】老人带领姓杨的人进入一个大山洞。

(这里)鸡和狗都很开心的样子,人们都在一起居住。

到了一户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来(你们这里),能不能容留他?”回答说:“您既然愿意带领他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

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绵、麻枲这类东西,都不私自据为己有,与众人分享,所以可以住在一起。

”[二]【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语段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语段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语段专项练习题(一)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

(1)悉.如外人()(2)便要.还家()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金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连。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带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B.斗折蛇.行(像蛇一样)C.不可久居(居住)D.影布.石上 ( 映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全石以为底。

(2)不可知其源。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4.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一《桃花源记》及类文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一《桃花源记》及类文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一、《桃花源记》及类文训练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林尽水源.(yuán)B.黄发垂髫.(tiáo)C.遂与外人间.隔(jiān)D.辞.去(c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处处志.之()(3)乃.不知有汉()(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屋舍俨然..(运输事业)..(整齐的样子)B.阡陌交通C.咸.来问讯(都)D.欣然规.往(计划)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基础训练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基础训练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基础训练1.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意思:喂养(2)不能尽其材材同才,意思:才能(3)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意思:显现(4)其真无马邪邪同耶,意思:表示疑问,相当于“吗”(5)止有剩骨止同只,意思:只,仅仅(6)曳铁钯钯同耙,意思:钉耙(7)满坐寂然坐同座,意思:座位(8)媵人持汤沃灌灌同盥,意思:洗手(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意思:穿(10)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意思:肢体2.词类活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2)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鞭打,驱使)(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4)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5)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上)(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7)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8)一狼洞其中(名词用作动词,打洞)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执经叩问(询问)(2)或遇其叱咄(大声斥责)(3)静以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4)非澹泊无以明志(不追求名利)(5)淫慢则不能励精(过度懈怠)(6)山门圮于河(倒塌)(7)不亦颠乎(颠倒,错误)(8)惊觉欠伸(睡醒)(9)两股战战(哆嗦的样子)4.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A.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平等)C.策之不以其道(方法)D.执策而临之(握)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有仙则名(出名) 无案牍之劳形(劳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B.揽明月(摘取) 斯是陋室(这)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C.鸿儒(大) 调素琴(弹)何陋之有(助词,无实义)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无丝竹之乱耳(的)其真不知马也(恐怕)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B.无丝竹之乱耳(嘈杂的音乐)C.无案牍之劳形(桌案上的信件)D.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就成为灵验的(水)]7.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 A.策之不以其道B.安求其能千里也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其真不知马也8.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八年级下文言文基础训练及答案

八年级下文言文基础训练及答案

八年级下文言文基础训练(共27份)单篇训练《桃花源记》1.问今是何世, ,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不复出焉。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4.复行数十步, 。

5.村中闻有此人, 。

6.阡陌交通, 。

7.《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8.《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9.《桃花源记》中通过视觉、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平和的句子是:“, 。

”10.《桃花源记》中从村民穿着的角度描写桃花源的句子是:“, 。

”《桃花源记》一、词语释义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2.复前行,欲穷.其林穷: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俨然:4.见渔人,乃.大惊乃:5.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咸:6.未果,寻.病终寻:二、句子翻译7.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得分点:阡陌、交通、闻)译文: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得分点:云、妻子、绝境)译文: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得分点:语、不足、为、道) 译文:10.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得分点:良、属)译文:《小石潭记》1.闻水声, ,心乐之。

2.青树翠蔓, , 。

3.近岸, 。

4.潭中鱼可百许头, 。

5. ,影布石上。

6. ,明灭可见。

7.《小石潭记》中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句子是:“, 。

”8.《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水的句子是:“, 。

”9.《小石潭记》中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

10.《小石潭记》中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句子是:“, 。

”《小石潭记》一、词语释义1.水尤.清冽尤:2.日光下澈.澈:3.往来翕忽..翕忽:4.以.其境过清以:5.隶而从.者从:6.心乐.之乐:二、句子翻译7.卷石底以出。

(得分点:卷、以)译文:8.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得分点:斗、蛇、灭)译文:9.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对比阅读项复习含答案(一)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卷石底以出()(2)潭中鱼可百许头()..(3)日光下澈()(4)以其境过清()..2.用当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好像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仿佛,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文天祥至潮州文天祥至潮阳, 见张弘范①, 左右命之拜, 不拜,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与俱入崖山, 使为书招张世杰②。

天祥曰: “吾不能捍父母, 乃教人叛父母, 可乎?”索之固, 乃书《过零丁洋》与之。

其末二句云: “人生自古谁无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范笑而置之。

崖山破, 军中置酒大会。

弘范曰: “国亡, 丞相忠孝尽矣, 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 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汪然出涕曰: “国亡不能救, 为人臣者死有余罪, 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

【注释】①张弘范: 元军将领。

②张世杰: 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1. 原文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与俱.入崖山________________ (2)使为.书招张世杰________________(3)其末二句云.________________3. 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 正确的一项是()。

A. (你)如果能够改变情感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B. (你)如果能够改变心意用事奉宋的态度来事奉我们皇上C. (你)只能改变情感用对待宋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皇上D. (你)只能改变心意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4. “不拜”表现了文天祥的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文中最能体现其忠贞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天祥固然是英雄, 张弘范也颇有君子之风。

因为张弘范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举文中的3处地方)【参考答案】1.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练习及答案(全册文言文6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练习及答案(全册文言文6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练习文言知识(一)桃花源记知识点一重点词语1.通假字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2)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3)豁然开朗..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5)率妻子..妻子:古义:__________..邑人来此绝境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6)遂与外人间隔..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无论..魏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不足..道也不足:古义:__________ ..为外人今义:________外人: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9)寻.病终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3.一词多义(1)舍:便舍.船 ____________屋舍.俨然 ______(2)出:不复出.焉 ______皆出.酒食 ______(3)志:处处志.之 ________寻向所志. ______(4)寻:寻.向所志 ______寻.病终 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______(2)欲穷.其林 ____________________(3)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未果.,寻病终 ____________________5.其他实词(1)缘.溪行缘:____________(2)落英缤纷..缤纷:____________(3)初极狭,才.通人才:__________(4)屋舍俨然..俨然:____________(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6)阡陌..交通阡陌:__________(7)悉.如外人悉:________(8)黄发垂髫....黄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垂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具.答之具:______(10)咸.来问讯咸:________(11)皆叹惋..叹惋:______(12)停数日,辞去.去:______(1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_____(14)此中人语.云语:______(15)便扶.向路扶:____________(16)及.郡下及:____(17)诣.太守诣:______(18)欣然规.往规:____________(19)后遂无问津..者问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虚词意义及用法(1)与: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2)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______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3)之:忘路之.远近 ______________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具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闻之.,欣然规往 ________________(4)其:欲穷其.林 __________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______________既出,得其.船 ____________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__________(5)乃:见渔人,乃.大惊 __________乃.不知有汉 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二成语探源1.世外桃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落英缤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人问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鸡犬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特殊句式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部编版2020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无答案)

部编版2020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无答案)

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桃花源记1.请用“ / ”给下列句子断句。

( 每句标三处)(1)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缘.溪行缘:(2)落英缤.纷.缤纷:(3) 仿.佛.若有光仿佛:(4) 才.通人才:(5) 豁然开.朗.开朗:(6) 屋舍俨.然.俨然:(7) 阡.陌.交通阡陌:(8) 阡陌交.通.交通:(9) 鸡犬相.闻.相闻:(10)悉.如外人悉:(11) 并怡.然.自乐怡然:(12) 具.答之具:(13) 咸.来问讯咸:(14)遂与外人间.隔.间隔:(15) 皆叹.惋.叹惋:(16)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17) 欣然规.往规:(18) 及.郡下及:(19) 诣.太守诣:(20)欣然规.往规:(21) 寻.病终寻:(22) 后遂无问津.者津: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4.请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 芳草鲜.美.古义:今义:味道好(2) 阡陌交.通.古义:今义:运输事业(3)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今义:无出路的境地(4) 无.论.魏晋古义: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5)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不充足,不满5.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

(1) 渔人甚异.之异:(5)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2) 复前.行 前:(3) 欲穷.其林 穷: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 乃乃.大惊 ( 乃.不知有汉( ))(2)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3)舍便舍.船,从口入 ()屋舍.俨然 ()(4)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5)遂遂.与外人间隔 ()遂.迷 ()(6)其 欲穷其.林( )其.中往来种作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既出,得其.船()太守即遣人随其.往()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一、桃花源记1.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每句标三处)(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缘: (2)落英缤纷..缤纷:(3)仿佛..若有光仿佛:(4)才.通人才:(5)豁然开朗..俨然:..开朗:(6)屋舍俨然(7)阡陌..交通:..交通阡陌:(8)阡陌交通(9)鸡犬相闻..相闻: (10)悉.如外人悉:(11)并怡然..自乐怡然:(12)具.答之具:(13)咸.来问讯咸: (14)遂与外人间隔..间隔:(15)皆叹惋..叹惋:(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17)欣然规.往规:(18)及.郡下及:(19)诣.太守诣: (20)欣然规.往规:(21)寻.病终寻: (22)后遂无问津.者津: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4.请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芳草鲜美..古义:今义:味道好(2)阡陌交通..古义:今义:运输事业(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古义:今义:男子的配偶[绝境] 古义:今义:无出路的境地(4)无论..魏晋古义: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不充足,不满5.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

(1)渔人甚异.之异:(2)复前.行前:(3)欲穷.其林穷: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2)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3)舍便舍.船,从口入()屋舍.俨然()(4)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5)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6)其欲穷其.林()其.中往来种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既出,得其.船()太守即遣人随其.往()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小石潭记1.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标四处)(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标三处)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隔篁竹..篁竹:(2)水尤.清冽尤:(3)为坻.坻:(4)为屿.屿:(5)为嵁.嵁:(6)青树翠蔓..翠蔓:(7)佁然..翕忽:..不动佁然:(8)往来翕忽(9)犬牙差互..幽邃悄怆:..差互:(10)悄怆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2)见下见.小潭()明灭可见.()(3)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4)可潭中鱼可.百许头()明灭可.见()(5)环如鸣珮环.()四面竹树环.合()4.请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乃记之而去.古义:今义:往(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古义: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5.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2)皆若空.游无所依空:(3)日光下澈.澈:(4)斗.折蛇.行斗、蛇:(5)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6)凄.神寒.骨凄,寒:(7)心乐.之乐: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三、核舟记1.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每句标三处)(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2)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罔不因.势象形因:(2)罔不因势象.形象:(3)尝贻.余核舟一贻:(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5)如有所语.语: (6)其两膝相比.者比:(7)佛印绝类.弥勒类:(8)其船背稍夷.夷:(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诎右臂支船 (2)左手倚一衡木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3)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5.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

(1)箬篷..覆之箬篷:(2)石青糁.之糁:(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诎:(5)而竖.其左膝竖: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四、《庄子》二则(一)北冥有鱼1.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每句标三处)(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2)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北冥.有鱼冥:(2)怒.而飞怒:(3)志.怪者也志:(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扶摇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2)为其名为.鲲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化而为.鸟(3)其其.名为鹏其.视下也 (4)而化而.为鸟其.正色邪怒而.飞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标两处)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安.知鱼之乐安: (2)固.不知子矣固:(3)全.矣全: (4)请循.其本循: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五、《礼记》二则(一)虽有嘉肴1.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标三处)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弗.食弗:(2)虽有至道..至道:(3)教然后知困.困:(4)然后能自反..也自反:(5)学.学半学:3.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虽.有佳肴古义: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主旨(3)教学..相长古义:今义:教书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故曰:教学相长也。

(4)《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二)大道之行也1.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标三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选.贤与能选:(2)讲信修.睦修:(3)不独亲其亲.亲:(4)不独子其子.子:(5)男有分.分:(6)女有归.归:(7)货恶.其弃于地也恶: (8)谋闭而不兴.兴:(9)盗窃乱贼而不作.作:(10)故外户..而不闭外户: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选贤与能(2)矜、寡、孤、独、废疾者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5)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7)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六、马说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每句标两处)(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3)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5)安.求其能千里也安:(6)策.之不以其道策:(7)策之不以其道.道:(8)食之不能尽其材.材:(9)执策而临.之临: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才美不外见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之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者(3)能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4)而而.伯乐不常有执策而.临之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