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合集下载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

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面解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面解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面解读一、什么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内涵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包括:一、人文素养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简述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理解

简述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理解

简述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理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是指中国教育部在 2016 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旨在帮助学生发展重要的素养和能力,以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成功。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人文底蕴:人文底蕴是指学生所具有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怀和人文智慧。

这种素养和智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尊重和传承人类文明,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社会挑战。

2. 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学生所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伦理。

这种素养和智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尊重和应用科学知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技术和社会变革。

3. 责任担当:责任担当是指学生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这种素养和智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社会的关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和挑战。

4. 创新与实践:创新与实践是指学生所具有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种素养和智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

5. 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指学生所具有的健康意识和身体素质。

这种素养和智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压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旨在帮助学生发展重要的素养和能力,以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成功。

这种素养和智慧将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和挑战。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解读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解读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解读【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简述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理解

简述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理解

简述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理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是指从教育观、价值观的角度出发,为中国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设定的基本素养。

核心素养是一系列的基本能力,涵盖了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1. 文化素养: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文明等方面。

2. 道德素养: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心社会、遵纪守法、承担责任等方面。

3. 创新素养:包括想象力、创造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

4. 交往与沟通素养:包括语言表达、思维表达、情感表达、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等方面。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提出,旨在引导教育者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教育环境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此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除了以上四个核心素养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核心素养,如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

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和教学的需要,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内的核心素养进行具体化,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拓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提出,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有人认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提出有助于推动教育的改革,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也有人认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提出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提出,为教育者和学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同时,也需要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和教学的需要,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内的核心素养进行具体化,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

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导言: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对于学生全面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论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旨在加深人们对该话题的理解并对教育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1.1跨学科综合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首要特征是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学科的专精,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这种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形成系统化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1.2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能力,来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1.3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该具备分析、评估和批判信息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最后一个特征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

学生应该具备社会意识和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

此外,学生还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包括诚实守信、自律尊重等品质,这些品质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定位2.1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知识与技能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学科知识和技能,才能够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学科的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对各学科的深入学习与理解,并培养学生在学科上的扎实基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框架是一个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体系,它涵盖了学生的认知、情感、道德、艺术、体育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个包括认知、情感、道德、艺术、体育五个维度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框架。

一、认知维度在认知维度中,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这一维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知识:学生要掌握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例如语言、数学、科学、社会科学等。

2.学习方法:学生需要学会合理规划学习时间,使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创新思维:学生需要培养创新意识,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制定学习目标。

4.信息素养:学生需要学会有效获取、评估和利用信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二、情感维度在情感维度中,学生需要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情绪管理能力。

这一维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认知:学生要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情绪状态,并学会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2.情感表达:学生需要学会正确表达情感,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3.情感鉴赏:学生要培养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学会发现和感受美的事物。

4.心理健康:学生需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娱乐活动,保持身心健康。

三、道德维度在道德维度中,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这一维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认知:学生需要学会区分善恶、正误,理解并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

2.道德情感:学生需要培养感恩、尊重、友善的情感,学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3.道德实践:学生需要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践行道德规范,培养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4.道德判断: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道德问题,判断是非曲直,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四、艺术维度在艺术维度中,学生需要培养审美意识和创造力,体验艺术的美,并能够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一维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艺术表达:学生需要学习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通过表演、创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一、背景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价值定位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三、基本原则第一,坚持科学性。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

第二,注重时代性。

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第三,强化民族性。

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四、研究过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业性强,必须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采取科学的程序和方法。

研究工作历时三年,联合课题组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员组成。

研究过程主要包括:1.精心开展研究,提出素养框架课题组成立以来,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整合型研究思路,整体设计研究方案,系统开展研究工作,为总框架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

完整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文)

完整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文)

完整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于9月13日在北师大发布。

这项历时三年的权威研究成果详细阐释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和落实途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

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研究、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第一大素养是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第二大素养是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研究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具体包括学会研究、健康生活等基本要点。

最后一大素养是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热点,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发展成为有社会意识、有社会责任的人。

具体包括公民意识、社会参与和社会责任等基本要点。

这些素养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重点是:具有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有效地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能够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评价,具有正确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等。

健康生活——身心健康1、身体素质重点是: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涵、框架与培育PPT课件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涵、框架与培育PPT课件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内涵、框架与培育
E-mail: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一词来自英文competence。苏联1957的 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后,美国感到了空前压力,于20 世纪60年代发动教育改革。在这次改革中,美国首次 提出了运用教育提高国家竞争力(competence)。随 后,英国、澳大利亚等提出了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competence)。由此,competence由对“国家”的 描述转向“人”,在描述“人”时,我国一般翻译成 “素养”。
2005年经合组织又发布了《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 纲要》(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
(二)欧盟对核心素养的关注
2002年3月,欧盟受经合组织的影响,发布研究报告《知 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中首次使用了“Key Competencies”这一概念。
为指向、为核心、为目标。
核心素养
全面发展 的人
2.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
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
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核心素养1
素质教育
核心素养2
核心素养3
3.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从
“双基”走向“三维目标”,现在,又发展到核心
素养。三维目标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和路径,最
终落脚点是人的培养。
双基
三维 目标
核心 素养
逐步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4.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关系 综合素质包括核心素养,还包括非核心素养,如 普通素养等。核心素养是综合素质中的关键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应以核心素养为重点。

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学生素养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涵,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心素养是指学生具备必要的思想道德修养、批判性分析能力、尊重学习内在动机、培养良好的文化意识等基本素质。

它既满足了个体复合生存的需求,也保证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首先,它代表了个体在生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素质。

对自身素质的要求包
括《国民素质标准》、学校校园文化等;对世界素养的要求包括文盲领域与国际一
致文盲标准等。

同时,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去理解读透及客观判断问题,从而形成有科学依据的观点,进而转化为实际操作行动,从而实现个体对全面发展的需求。

其次,学生素养代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它的实施要求学生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具备尊重他人、调节个人情感、承担责任、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实施这
些要求,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也会为未来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最后,提高学生素养有利于深化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兴盛发展。

历久弥新的
“中华文化”一直是维系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维度,提升学生素养要求学生具备传统优势,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把握现代趋势,通过将历史凝聚与当下指引叠加,来形成中华文化的多元混搭,从而为民族文化自信及传承尽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具有满足个体复合生存的需求,保障社会和谐
发展,深化文化自信,以及促进文化兴盛等特征。

因此,推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仅是学校发展之所以,更是构建新时代社会的重要前提。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与基本内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与基本内涵

我国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它涵盖了我国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学习能力、身心健康、创新精神等多个方面。

为了全面提高我国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在不断改革和完善学生素养培养体系,不断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框架和基本内涵。

一、思想道德素养思想道德素养是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它包括了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作为培养我国学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 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情怀是我国学生培养的根本任务,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等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要求我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礼仪文明、诚信友善、传承创新等。

二、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我国学生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成功的关键,它包括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创新思维的培养、信息素养的提升等多个方面。

1. 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我国学生学习的基石,要求我国学生在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上打好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2.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我国学生在未来竞争中的关键,要求我国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我国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必备的能力,要求我国学生能够熟练、有效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做到信息安全和信息创新。

三、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我国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保障,既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包括了社交能力、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

1. 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我国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要求我国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做好疾病预防和健康保护。

2.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我国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校和社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核心素养为当代世界所普遍重视,是各国际组织与政府在进行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时密切关注的热点。

推进核心素养引导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深入剖析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内涵特征、基本框架、政策定位,为构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比较现代的词汇,但蕴含的思想由来已久。

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一直都是教育家、哲学家探讨的核心。

(一)东西方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以“品德”为中心的人才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方,苏格拉底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最重要的命题。

到后来,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或是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都提出公民必须拥有的几种主要德性(commit virtue),如正义、智慧、勇敢、懂得节制等,由此构成古典理论下的公民素养。

同时,亚里士多德希望城邦公民也要具有公民参与的精神。

在我国,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们也很早就围绕健全人格进行了思考,可将其归纳为“内圣外王”的传统人才观,认为人最重要的是德行修养;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主张教育学生自幼就须“洒扫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并强调“立志”“主敬”“存养”“省察”“力行”的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在传统的人才标准中,人们都将高尚的道德品性列为第一位,而这些德性品质也正体现了先哲们对人才培养内涵的理解。

(二)工业社会到来后逐渐出现了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观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工业社会的到来,人们普遍加强了对专门行业技能及职业需求导向的关键能力的重视。

于是,以“能力”为中心,20世纪不同学科取向下的研究者对素养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新的思考与分析,使其变得更加丰富。

皮亚杰在发展科学领域将能力解释为一般智力,通过同化和顺应双向建构过程实现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诺姆·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在能力-表现模型中提出了“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将智力分为九种智能,为我们理解能力或素养的概念提供了新视角;斯宾塞等人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认为人的能力包含外显表现,也包含潜在特质,而后者具有跨领域性。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内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内容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下面就跟福建教师招考网的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吧!一、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二、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1.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可打印修改)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可打印修改)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核心素养为当代世界所普遍重视,是各国际组织与政府在进行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时密切关注的热点。

推进核心素养引导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深入剖析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内涵特征、基本框架、政策定位,为构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比较现代的词汇,但蕴含的思想由来已久。

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一直都是教育家、哲学家探讨的核心。

(一)东西方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以“品德”为中心的人才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方,苏格拉底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最重要的命题。

到后来,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或是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都提出公民必须拥有的几种主要德性(commit virtue),如正义、智慧、勇敢、懂得节制等,由此构成古典理论下的公民素养。

同时,亚里士多德希望城邦公民也要具有公民参与的精神。

在我国,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们也很早就围绕健全人格进行了思考,可将其归纳为“内圣外王”的传统人才观,认为人最重要的是德行修养;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主张教育学生自幼就须“洒扫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并强调“立志”“主敬”“存养”“省察”“力行”的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在传统的人才标准中,人们都将高尚的道德品性列为第一位,而这些德性品质也正体现了先哲们对人才培养内涵的理解。

(二)工业社会到来后逐渐出现了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观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工业社会的到来,人们普遍加强了对专门行业技能及职业需求导向的关键能力的重视。

于是,以“能力”为中心,20世纪不同学科取向下的研究者对素养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新的思考与分析,使其变得更加丰富。

皮亚杰在发展科学领域将能力解释为一般智力,通过同化和顺应双向建构过程实现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诺姆·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在能力-表现模型中提出了“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将智力分为九种智能,为我们理解能力或素养的概念提供了新视角;斯宾塞等人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认为人的能力包含外显表现,也包含潜在特质,而后者具有跨领域性。

总之,基于工业社会的需求,以“能力”为中心的素养被广泛研究和讨论,但人们对人才观的理解还主要停留在智能层面,没有全面考虑到人的健全发展所需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层面。

(三)现代社会催生了以“素养”为核心的人才观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为了适应复杂多变与快速变迁的信息化时代的多元需求,传统的能力(ability)、技能(skill)、知能(literacy)等这些概念已经不再适用。

人们对这些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扩展与升级,提出了同时包括“知识”“能力”与“态度”“价值观”的“素养”概念,并从“关键”或“核心”的角度加强了论证,强调“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才是培养能自我实现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国民与世界公民的基础。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影响下,“素养”受到世界各国重视并被作为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的核心。

纵观素养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看出,核心素养概念的演变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发展变化的产物。

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持的不同理解,反映的都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当时的人们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回答。

在以农业经济形态为主导的古代社会背景下,人才的培养重视道德品性;在以工业经济形态为主导的现代社会背景下,人才的培养重视能力本位;而在以信息经济、低碳经济等经济形态为主导的当代社会背景下,人才的培养则需要重视核心素养,强调“核心素养”才是培养自我实现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国民与世界公民的基础,它反映了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国际共识当前,国际组织及各国(地区)掀起了以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改革浪潮。

总结当前对核心素养概念内涵的国际共识,有助于理解和建立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

通过对国际组织及各国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进行梳理(见表1),我们可以看出国际上关于核心素养的认识有以下特点。

第一,核心素养受到当代世界的普遍重视,是国际组织与各国政府在进行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时密切关注的热点。

虽然各国际组织与各国政府在“核心素养”的具体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但其思想是共通的,即都重视公民关键的、必要的、重要的素养。

核心素养的界定总体上一致,然而各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其各自的民族与国家特色。

第二,核心素养是一个多维度、多功能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的集合,具有整体性,不能孤立地进行单独培养或发展,尤其是当素养作为课程目标时,须更加强调其综合性和整体性。

同时,核心素养能够发挥多项功能,是对每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素养。

一方面,核心素养可以帮助个人满足各个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有助于个体的升学、就业、融入主流社会、终身发展与自我实现以获得成功生活;另一方面,它还可以帮助个体进行社会参与和与异质性群体互动,以达成共同目标,促成社会经济繁荣、政治民主、尊重人权与世界和平、生态持续性发展等人类理想的实现。

第三,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是个人与社会协同作用下的渐进过程。

各国际组织与各国政府所提出的核心素养内涵虽然存在差异,但均有相互融合与互补之处,并且都强调核心素养的获得是一个持续的、终身的学习过程。

个体可以通过不同的终身教育学习阶段,有效培养并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除了学校以外,家庭、同伴、工作、政治生活、宗教生活和文化生活等都可以发展人的素养。

核心素养的发展不仅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它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和生态环境。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综合世界各个国家(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对核心素养概念内涵的界定,同时考虑到不同学科视角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以及我国的现实需求和教育实际,可以将其界定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性等特性,其生成与提炼是在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中完成的,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同时,我们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共同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定是社会群体成员共有的素养,也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

核心素养的共同性、基础性使它有别于具体职业中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成功完成每一项专业工作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与态度,其强调的是就业训练价值功能与结果本位导向,面向的是特定行业人员;核心素养则是每名社会成员为了顺利地生活和工作所需具备的基本知识、能力与态度,其强调的是教育价值功能与过程本位导向,面向的是社会全体成员。

第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性。

这里所说的发展性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终身的连续性,最初在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发展完善;同时,在个体不同人生阶段中的着重点有所不同,不同教育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对某些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存在不同的敏感性,即一些核心素养在特定的教育阶段可能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

另一方面,发展性还体现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构建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学生发展的敏感期,合理设置发展目标,不能跨越,更不能颠倒。

当前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负担仍比较重,总有一些人认为儿童有许多基础知识和技能需要学习,甚至认为现在教育提供的还不够。

其实这些观点已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提供过多而不能被其接受的学习内容,不但对他们掌握这些内容没有帮助,还会阻碍其他素养(如创新等)的形成。

第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教可学。

核心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综合后天环境的影响而获得的,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

广义而言,有些素养是先天的,有些素养是后天习得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等把教育过程中的素养界定为通过学习而来,即使某些素养存在先天潜能的发展,这些素养也必须是可教、可学的,需要通过有意识的教育过程进行培养,需要经过学生的学习积累获得。

也就是说,素养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些后天通过教育得到发展的知识、能力与态度等。

因此,核心素养主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可以通过各教育阶段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加以培养。

培养的过程侧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是个体认知与元认知构建的过程,是在外界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的过程。

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理论框架(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论框架的国际比较当前国际组织和各国(地区)都建立了结构完整的核心素养体系,以此来推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

梳理国际上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框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即并列交互型、整体系统型、同心圆型。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项目(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tencies,DeSeCo)所建构的核心素养为并列交互型。

该项目认为,要保障人的成功生活与健全社会的建设,个体必须具备三大核心素养: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社会异质团体中互动、能自主行动,简单地说这三大维度可以认为是人与自己、与工具、与社会,这三大核心素养尽管各自有其核心内容,但素养本身的社会复杂性使三者之间依然相互关联。

DeSeCo项目是早期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项目之一,影响也很广。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大部分的成员,包括一些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也采用了这一理论模型来建构本土化的核心素养,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

美国“21世纪核心素养”的结构是整体系统型。

美国“21世纪核心素养”融入21世纪学习体系,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形成一个彩虹形状。

彩虹外环呈现的是学生学习结果的内容,即核心素养的指标成分,其主要包括“学习和创新素养”“信息、媒体与技术素养”“生活与职业素养”三个方面,主要描述的是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所必须掌握的技能、知识和专业智能。

“21世纪核心素养”以需求为导向,选取了适应未来社会和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各个核心素养同等重要,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而促进素养形成的是一个整合的庞大的支持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