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郸城县石槽镇石佛寺的传说

合集下载

石佛寺

石佛寺

石佛寺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仙、龙具存,便保一方疆土,风调雨顺。

在乌江上游遵义市余庆县龙家境内,石牛沟北面有一尊石佛,人们尊他为石佛寺。

传说远古时期,有一位农民对释迦摩尼十分向往,他也想成为一尊佛用自己的神力普度众生,保一方疆土。

一日他登山砍柴偶遇一位得道高僧,他将心事告诉了高僧,高僧指点他:“若想成佛,必需经两年素食之苦,日日十峰奔跑之痛,八十一日无食打坐之苦。

”经指点后,他下定决心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每日奔跑于是十个山峰之间,整日只吃几根青菜,日复一日,终于到了最后八十一天的重要关头,他踌躇满志地走进寺庙开始了修炼的征程,前十天一切还好,只是肚子很痛,但他还是坚持着,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终于熬到最后一天了,他面色发青,体肤发白,打颤不止,他坚持着,坚持着……经历了九九八十一日之后,成了一尊石佛。

凡人经千日回峰之苦、千刀万剐之痛终成石佛,腾云驾雾,登万家山之上,俯瞰龙家小镇,听民众之音,镇守群山万壑,保疆土安顺。

穿梭于大街小巷之中,然后翻越崇山峻岭,只见重重青山之中略泛几掠红光,远眺如红日初升,近观方知原是石佛凌驾于此青山之中,注目于石佛,走过一条条羊肠小道,迎着徐徐清风,品息芳草清香,在不知不觉之间便来到了石佛寺,初进石门,映入眼帘的便是身披红色加沙的石佛。

然后,踏着青砖石阶,一步步地进入院内,院子虽小但很古朴神圣,北面是两座几平方米的佛堂,佛堂中摆放着一个几见宽的红色方桌,供奉着两尊观音菩萨,桌上还摆放着几件贡品和一个香炉,香炉中还飘着几许青烟环绕于横梁之上,进入佛堂有种人间仙境的感觉。

走出佛堂,面向东面便是主佛堂,在佛堂正中坐着一尊石佛,石佛高2米左右,宽1.5米左右,端庄而严肃,又有些慈蔼可亲,在石佛面前摆放着众多贡品和游客所上的佛香,佛香飘散于佛堂之中,是如此的迷离,飘幻,在石佛的周围有几尊造型奇特的石佛,他们有的微笑着,安抚着苦人儿的惨淡人生;有的双手举起,面目狰狞,批判着内心凶险的恶人,净化他们的心灵;有的双手合并放于胸前打坐,与众生悉心交流;有的......参观完正堂之后,面朝南面便是那尊身披红色加沙的石佛站立于庙堂之中,仿佛在向民众播散光明,指引前行的道路,在此佛的面前还一块石头双膝下跪,仿佛是位施主在向石佛表达内心的痛苦,求佛祖指点迷津。

石佛寺(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石佛寺)

石佛寺(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石佛寺)

石佛寺(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石佛寺)玉雕之乡--石佛寺位于镇平县城西北10公里处,镇域面积148平方公里,辖22 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5.1万人。

自古以来素有“玉雕之乡”的美誉,是南阳玉雕的发源地,全国规模最大、价格最低的玉雕加工销售集散地。

该镇以玉雕为特色支柱产业,玉雕原料丰富,产品种类齐全。

原料主要有南阳独玉、辽宁岫玉、阿富汉白玉、加拿大碧玉、俄罗斯白玉及各类水晶、玛瑙等,近年来先后形成了14个玉雕专业村,建成了石佛寺翡翠玛瑙市场、玉镯、玉白菜市场、玉雕摆件市场、玉雕湾综合市场四大专业市场。

现拥有各类玉雕加工企业4000多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每年产销玉雕产品1300多万件,仅1985年以来获省部级优质产品奖的玉器就达196件,其中独玉“万里长城”被誉为国宝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

玉雕的发展带动奇石、古玩、字画、瓷器、木雕、骨雕、角雕、铜制品等旅游工艺品迅速崛起,目前已形成以玉雕为主,其它珠宝古玩为辅的全国最大的工艺品加工销售集散地。

产业的膨胀、市场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石佛寺镇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集镇”、“河南省百佳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中州名镇”和“市三星级城镇”。

国际玉城位于河南省镇平县石佛寺镇南侧,石佛寺玉佛大桥东侧西临玉源大道,南至柳卢公路,东接二龙路,北到龙翔路,[1]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640米,总占地面积约1300亩,规划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可建筑商住一体房500余套。

该项目总投资超过10亿元,初期工程170亩,整个项目建成后,国际玉城将成为具有玉产品销售、佛教弘扬、文化博览、公园景观、旅游休闲、生活居住等综合性的玉雕及相关工艺品批发、零售交易市场。

石佛寺镇有着5000年玉文化历史与深厚的产业积淀。

全镇约有80%以上的人口从事与玉雕相关的产业,年生产、加工、销售各类玉件达1000万件,总产值达10亿元人民币。

强大的产业发展势头与深厚的玉文化底蕴,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的一颗耀眼明珠而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积极关注。

【精品】郸城古城传说

【精品】郸城古城传说

郸城古城传说[图片]郸城古城及宗教古迹简介郸城古城旧貌1、郸城古城战国时期,老子李耳始炼丹于苦(古鹿邑县)久练未果,随移“炼丹炉”于洺河岸边(现郸城县大桥一带),“汲洺河之水,拔苇为薪,”一举炼丹成功,大呼“丹成也。

”此处遂称为“丹成”(郸城由来)。

东魏时设“丹阳郡"(辖今郸城、沈丘、项城一带.见《辞海》),隋初省。

隋朝时期此地建县,随取谐音“郸县”。

其后撤县,或设县佐,称“郸城集"或“郸城”镇,1951年建立县级办事处,称“郸城办事处”(县级),1952年建县,称“郸城县”。

隋朝建县即筑城,修有四面城墙和四城门,虽后撤县,然历代为避战火动乱,皆有乡绅士民集、捐款物,复修,使郸城古城墙保留了近1400年历史,至解放前后古城墙被逐步撤除。

郸城古城呈正方体,南北、东西均约为1000米,中高丈余,整个城池呈龟背形,城墙体以外砌土坯内填土为主,墙角及关键部位为砖砌,四面城城墙均建有炮楼,每面两座炮楼,每个炮楼内有九节雳土炮一通,炮楼、四门均为砖砌,门楼两层建筑,下层为门洞,两侧均有耳房一间,为看门人值岗所用。

上层均为四面悬山灰屋顶建筑,上层供有门神,其中南门位置在南关老汽车站西侧人民路上;北门在大桥南侧人民路上;东门在现实验小学大门东旁的新华路上,西门居新华路与幸福路交叉口东侧.古城墙外侧有四至五丈的护城河,城北侧护城河利用天然屏障—-洺河,古城墙在解放后撤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可以辨认古城墙遗迹。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古城四面护城河尚存,八十年代后期,东、南、西面护城河均被填平,现已无存。

2、郸城佛塔(佛教寺)郸城佛教寺位于现商贸城西南部,寺内建有佛殿、中殿、东西厢房、钟鼓二楼及山门等,南北长约60米,东西长约70米,占地约4000余平方米。

佛教寺为隋朝官府建造寺院,佛殿座北朝南,为单檐悬山黄屋顶建筑,进深三门;中殿座北朝南为双檐悬山黄屋顶建筑,进深五间;钟鼓二楼均为双檐悬山黄屋顶建筑,进深一间;东西厢房均为单檐硬山黄屋顶建筑,进深四间。

中国“玉雕之乡”——南阳石佛寺镇

中国“玉雕之乡”——南阳石佛寺镇

中国“玉雕之乡”——南阳石佛寺镇
中国“玉雕之乡”——南阳石佛寺镇,位于豫西南镇平县城西北。

东依207国道,南临312国道,北靠伏牛山,宁西铁路穿境而过,赵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库容达1亿立方米的国家大二型水库——赵湾水库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镇北。

石佛寺镇镇域面积148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约5.1万,是一个交通便利的文明古镇,素有“玉雕之乡”的美誉,是南阳玉雕的发源地,河南唯一的玉雕产销重镇,全国最大的玉雕加工销售集散地,也是全国工费最便宜的玉器加工重地。

石佛寺的专业玉雕市场规模庞大。

现有石佛寺翡翠玛瑙市场、玉白菜市场、玉雕摆件市场、玉雕湾综合市场四大专业市场。

其中玉雕湾综合市场是集加工、商贸、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玉雕专业市场和行政办公中心,总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由行政区、商贸区、工业园区、别墅区、休闲娱乐区五大部分组成。

主营商品:翡翠、和
田玉、玛瑙、玉雕、玉白菜、玉雕摆件、玉石原料等。

石佛寺的早市
石佛寺的早市人山人海,就是在几条相邻的街道两旁摆满了摊点,有摆在人行道上的,也有直接摆在公路两边的,中间只留出几乎只能通过一辆车的道路空间。

早市商品主要有:和田玉、翡翠、玛瑙、独山玉,甚至有树脂、塑料等“高仿玉器”。

虽然是临时摊点,但卖家却以批发为主,零买零卖的比较少。

早市一般到中午时候就收货回家了,有的转战其它批发市场,有的则直接回家打磨加工新的玉器了。

据粗略估计,镇平石佛寺五万多人口中,有约两万余人从事与玉器相关的行业。

石佛寺镇的人家家都从事跟玉器有关的行业,中国“玉雕之乡”毫不为过。

郸城古城传说

郸城古城传说

郸城古城传说 [图片]郸城古城及宗教古迹简介郸城古城旧貌1、郸城古城战国时期,老子李耳始炼丹于苦(古鹿邑县)久练未果,随移“炼丹炉”于洺河岸边(现郸城县大桥一带),“汲洺河之水,拔苇为薪,”一举炼丹成功,大呼“丹成也。

”此处遂称为“丹成”(郸城由来)。

东魏时设“丹阳郡”(辖今郸城、沈丘、项城一带。

见《辞海》),隋初省。

隋朝时期此地建县,随取谐音“郸县”。

其后撤县,或设县佐,称“郸城集”或“郸城”镇,1951年建立县级办事处,称“郸城办事处”(县级),1952年建县,称“郸城县”。

隋朝建县即筑城,修有四面城墙和四城门,虽后撤县,然历代为避战火动乱,皆有乡绅士民集、捐款物,复修,使郸城古城墙保留了近1400年历史,至解放前后古城墙被逐步撤除。

郸城古城呈正方体,南北、东西均约为1000米,中高丈余,整个城池呈龟背形,城墙体以外砌土坯内填土为主,墙角及关键部位为砖砌,四面城城墙均建有炮楼,每面两座炮楼,每个炮楼内有九节雳土炮一通,炮楼、四门均为砖砌,门楼两层建筑,下层为门洞,两侧均有耳房一间,为看门人值岗所用。

上层均为四面悬山灰屋顶建筑,上层供有门神,其中南门位置在南关老汽车站西侧人民路上;北门在大桥南侧人民路上;东门在现实验小学大门东旁的新华路上,西门居新华路与幸福路交叉口东侧。

古城墙外侧有四至五丈的护城河,城北侧护城河利用天然屏障——洺河,古城墙在解放后撤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可以辨认古城墙遗迹。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古城四面护城河尚存,八十年代后期,东、南、西面护城河均被填平,现已无存。

2、郸城佛塔(佛教寺)郸城佛教寺位于现商贸城西南部,寺内建有佛殿、中殿、东西厢房、钟鼓二楼及山门等,南北长约60米,东西长约70米,占地约4000余平方米。

佛教寺为隋朝官府建造寺院,佛殿座北朝南,为单檐悬山黄屋顶建筑,进深三门;中殿座北朝南为双檐悬山黄屋顶建筑,进深五间;钟鼓二楼均为双檐悬山黄屋顶建筑,进深一间;东西厢房均为单檐硬山黄屋顶建筑,进深四间。

郸城古城传说word版

郸城古城传说word版

郸城古城传说 [图片]郸城古城及宗教古迹简介郸城古城旧貌1、郸城古城战国时期,老子李耳始炼丹于苦(古鹿邑县)久练未果,随移“炼丹炉”于洺河岸边(现郸城县大桥一带),“汲洺河之水,拔苇为薪,”一举炼丹成功,大呼“丹成也。

”此处遂称为“丹成”(郸城由来)。

东魏时设“丹阳郡”(辖今郸城、沈丘、项城一带。

见《辞海》),隋初省。

隋朝时期此地建县,随取谐音“郸县”。

其后撤县,或设县佐,称“郸城集”或“郸城”镇,1951年建立县级办事处,称“郸城办事处”(县级),1952年建县,称“郸城县”。

隋朝建县即筑城,修有四面城墙和四城门,虽后撤县,然历代为避战火动乱,皆有乡绅士民集、捐款物,复修,使郸城古城墙保留了近1400年历史,至解放前后古城墙被逐步撤除。

郸城古城呈正方体,南北、东西均约为1000米,中高丈余,整个城池呈龟背形,城墙体以外砌土坯内填土为主,墙角及关键部位为砖砌,四面城城墙均建有炮楼,每面两座炮楼,每个炮楼内有九节雳土炮一通,炮楼、四门均为砖砌,门楼两层建筑,下层为门洞,两侧均有耳房一间,为看门人值岗所用。

上层均为四面悬山灰屋顶建筑,上层供有门神,其中南门位置在南关老汽车站西侧人民路上;北门在大桥南侧人民路上;东门在现实验小学大门东旁的新华路上,西门居新华路与幸福路交叉口东侧。

古城墙外侧有四至五丈的护城河,城北侧护城河利用天然屏障——洺河,古城墙在解放后撤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可以辨认古城墙遗迹。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古城四面护城河尚存,八十年代后期,东、南、西面护城河均被填平,现已无存。

2、郸城佛塔(佛教寺)郸城佛教寺位于现商贸城西南部,寺内建有佛殿、中殿、东西厢房、钟鼓二楼及山门等,南北长约60米,东西长约70米,占地约4000余平方米。

佛教寺为隋朝官府建造寺院,佛殿座北朝南,为单檐悬山黄屋顶建筑,进深三门;中殿座北朝南为双檐悬山黄屋顶建筑,进深五间;钟鼓二楼均为双檐悬山黄屋顶建筑,进深一间;东西厢房均为单檐硬山黄屋顶建筑,进深四间。

石佛寺简介

石佛寺简介

全球最大玉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石佛寺镇,位于河南省镇平县西北约10公里处,距离南阳机场30公里,中国石佛寺镇东依207国道,南临312国道北枕伏牛山南麓,宁西铁路穿境而过。

具有玉产品销售、佛教弘扬、文化博览、公园景观、旅游休闲、生活居住等综合性的全球最大的玉雕及相关工艺品批发、零售交易市场。

在石佛寺国际玉城生产加工的5000多个玉雕品种,畅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近2000万件,约占全国玉雕行业总量的50%,年产值400亿元。

石佛寺镇位于河南省镇平县清澈充沛的赵河似银带环镇中而过,库容达1.2亿立方米的国家大二型水库——赵湾水库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镇北赵河之上。

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15.1℃,年均降水量709毫米。

矿藏有金、铜、钼、铀、铁、锰、蛭石、麦饭石等。

这里不仅交通便利,而且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的文明古镇。

1949年设石佛寺区,1958年建公社,1983年改乡,1986年撤乡建镇,镇域面积148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辖苏寨、李营、马洼、贺庄、石佛寺、韩冲、老毕庄、赵湾、仝堂、黄楝崖、坡根、盘坡、仝家岭、党庄、平顶山、朱沟、马隐店、魏湾、贺营、榆树庄、大仵营、尚营22个行政村贾庄1个居委会。

镇域内总人口 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万人,城镇人口4.1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4.8平方公里。

历史石佛寺镇玉加工业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1975年3月,在安国遗址龙山文化层出土了两枚圭形带穿独立铲,其造形逼真,工艺精湛。

发现将石佛寺人利用玉石制作工具的历史定格在4000年前。

其中,在宋、元两代玉雕生产开始渐具规模,明、清以来,已成为当地一大产业,生产交易十分繁荣。

据当地《县志》记载,1914年秋,南阳镇守使吴庆桐看到他的玉雕制品,惊叹不已,遂派人请他带手艺精巧的徒工20余人到南阳,雕刻了如意钩、鼻烟壶、偏正花、玉石牌坊、福禄寿三星、十八罗汉、双凤朝阳等。

石佛寺的历史典故

石佛寺的历史典故

《石佛寺的历史典故》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讲讲石佛寺的历史典故,可有趣啦!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穷苦的年轻人。

他心地善良,总是帮助村里的人。

有一天,他在山上砍柴的时候,突然遇到了一场暴风雨。

他四处寻找避雨的地方,最后发现了一个山洞。

当他走进山洞时,发现里面有一尊石头雕刻的佛像。

他觉得这一定是佛祖在指引他,于是他就在佛像前诚心地祈祷。

雨停后,年轻人回到村里。

没想到,从那以后,他的生活开始慢慢变好。

他种的庄稼丰收了,养的家畜也越来越多。

他觉得这都是佛祖的保佑,于是就决定在那个山洞旁修建一座寺庙,这就是石佛寺的由来。

后来,每当村里的人遇到困难,都会去石佛寺里祈祷,很多人的愿望都实现了呢。

同学们,这个故事是不是很神奇?《石佛寺的历史典故》小伙伴们,我来给你们讲讲石佛寺的历史典故。

从前啊,有个商人。

他做生意总是不顺利,赔了好多钱。

有一次,他路过石佛寺,就进去拜了拜。

没想到,没过多久,他就遇到了一个好机会,赚了一大笔钱。

他觉得这是石佛寺的佛祖在保佑他。

为了感谢佛祖,他捐了很多钱来修缮石佛寺。

从那以后,石佛寺的香火越来越旺,很多人都慕名而来。

还有一个传说,说有一年村里大旱,庄稼都快干死了。

村民们一起到石佛寺求雨。

结果没过几天,真的就下起了大雨,解了大家的燃眉之急。

石佛寺的这些历史典故,是不是很有意思呀?《石佛寺的历史典故》亲爱的同学们,下面我给大家说一说石佛寺的历史典故。

很久很久以前,村子里有个生病的老人。

他的病怎么都治不好,家里人都很着急。

有一天,老人的儿子听说了石佛寺,就带着老人去那里祈福。

说来也怪,回去之后,老人的病慢慢就好了。

这件事一下子就在村子里传开了,大家都觉得石佛寺很灵验。

后来,又有一个书生。

他要去京城赶考,路过石佛寺的时候进去拜了拜。

结果,他真的考中了状元。

就这样,石佛寺的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很多人来这里祈福许愿。

同学们,你们觉得石佛寺神奇不神奇?。

大石佛的传说

大石佛的传说

大石佛的传说大石佛的传说古河内的南阳城即现在的安阳城村,是焦作市马村区管辖的一个村庄。

它北依莲花寺,南邻九里山,西接山门河,东连云台山,是一个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

安阳城村北,古时候有一个石佛寺,寺内有一个最大的石佛雕像,身上还雕有很多小石佛。

传说,寺内石佛很灵,碑楼上石刻的鸽子,每天日出前,都要绕着大石佛转上几圈,并且在空中咕咕咕地叫唤几声,然后再缓缓地飞回碑楼石头上。

更奇的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黎明,只要在大石佛前面烧上一炷香,青烟袅袅飞上蓝天,寺院一片辉煌灿烂,就会清楚地提前看到当年麦子高矮、麦穗大小、麦粒饱秕的现实状况。

附近各村的善男信女,在大石佛前祈雨得雨求医病除、要子赐生,那真是有求必应、大快人心。

安阳城村里有一个姓袁的居士,忠厚老实,勤劳善良,伸张正义,乐于助人,口碑很好。

他和大石佛缘分也很深。

每当大石佛身上有了灰尘,他就马上从几丈深的水井里,用辘轳一桶一桶地把水绞上来,一担一担地把水挑到寺院,认真细致地给大石佛洗澡。

日月如梭,斗转星移,年复一年,大石佛身上始终保持得干干净净、格外神气。

一天夜里,大石佛突然走到袁居士床前,很亲切地说:“袁居士,这么多年辛苦你了,为了感谢你,我把怎样治‘鼓症’的秘方传授给你,从此,你也不要再过那种吃上顿没下顿的穷苦生活了,但是,你千万不能贪钱财,坑害百姓,要忠心耿耿地为民造福。

”说完,就不见大石佛的踪影了。

袁居士牢记大石佛的话,每天坚持上山为病人采药,反复揣摩针灸技术,认真研究按摩方法,终于治好了无数患者。

在治疗期间,对拿不起药钱的穷人,袁居士一律免费治疗,深得众人好评。

后来,众多病愈者,请了一个教学先生在石佛寺的大门两边写上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佛光照亮人间路。

下联是:人为众生福根深。

你好哇,石佛寺

你好哇,石佛寺

你好哇,石佛寺石佛寺对于每个浦口人,都应该不是陌生的名字。

提起它,你会想起什么?是每天上班乘车都会经过的公交站台?是一个迎着艳阳,披着风雨都要咬着牙去的驾校?是一个社区、一个农场?柏油马路掩埋了清幽的曲径。

水泥的住宅,工业化的农场带走了红墙与梵音。

十年、百年,千年前,这里曾经有一座古刹。

在今天,留下的只有几根孤零的石柱,我们却一直还在念叨着这个名字。

南宋的建炎年间,石佛寺建成于浦口地区。

作为江北官道上的名刹,石佛寺有着不平凡的由来。

长江的多次泛滥,令浦口地区的百姓无家可归、流离失所。

人们身处绝望的时候,从长江上游漂来了三尊石佛,石佛漂到现在的石佛代销店时,洪水全退潮了。

大家认为这水得以退下是石佛的保佑,所以专门盖起庙宇,把三尊石佛供奉起来,石佛寺也因此得名。

据《江浦埤乘》记载:“石佛寺,在治(县城)东北十五里,宗建炎间建,明万历间乡耆周栋捐修并建东岳殿、华严楼于寺左,又修筑寺前官路二十里,加茸石桥,募置双岸圩香火田三十三亩,摄县事郎文焕有碑记,寇(指太平军)毁后复建数楹。

众所周知,中国唐代以后,石刻艺术在佛像雕刻中已达到了一个相当完美的水平。

所以,石佛寺里所供的佛像也是石刻艺术的体现,它和人们通常见到的泥塑木雕不同。

还记得,每次坐着汉江线去市区,车停在石佛寺站的时候,总是要张望一下,这里有石佛社区,有石佛农场,有石佛驾校,可僧人、寺庙终是看不到的。

汉江线变成510线的这些年间,从江浦到汉中门变得不再漫长,公交车开始提速,车窗外的风景也在跟在提速。

石佛寺那里多了高楼、学校。

多了成百上千的学车人,他们格外的兴奋、火热。

供奉在珍珠泉风景区“南京长城”城楼内的石观音,是石佛寺留下的唯一记忆,它目睹了石佛寺的往昔变迁。

随着石佛寺农场整体迁建框架协议的签署,它还将代表着石佛寺见证着将来的变化。

古寺作为一代文化的标志逐渐的褪色。

美术馆、图书馆的建立,将在这片土地上填满新的色彩。

石佛寺及其周边地区,在未来将如众星拱月般崛起。

《朝歌古城·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之朝歌古村落(三十六)石佛寺——与佛有缘的村落

《朝歌古城·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之朝歌古村落(三十六)石佛寺——与佛有缘的村落

《朝歌古城·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之朝歌古村落(三十六)石佛寺——与佛有缘的村落石佛寺石佛寺原隶属淇县高村镇,今由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托管,位于县城东北8.5公里处,因村东有一座建于北魏时期的石佛寺庙而得名。

全村530余户,2400多口人,一条东西向主大街和一条南北向大街,若干巷道,村落呈梯形状,占地580亩。

村东南和村西南皆有老龙沟,呈二龙戏珠之势,村庄恰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居于正中。

悠久的历史渊源石佛寺村位于淇河南岸,土地肥沃,四季分明,人类开发较早,文化沉淀厚重,人烟稠密,物产丰饶。

追溯其源,可谓久远,在距村不足1.5公里范围内,有柏树坟等仰韶文化遗址以及龙山文化遗址,还有龙山文化至商文化遗址,计5处之多,如此集聚,较为罕见。

先人们大多缘水而居,打猎、捕鱼、耕作,繁衍生息,渐成村落。

初始村名已不可考,但在北魏时期村名为“吴里”有据可查。

可以说,一尊石佛三块石碑记载了1500年的村史。

石佛寺东首有座古庙,庙内有尊古石佛,定名为“田迈造像碑”,为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2)所造,2013年秋被定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田迈造像碑”背面铭文显示:寺庙主持人、礼佛人、当地村中人、“邑主”即村长大都为吴姓。

庙旁有村子叫“吴里”。

乾隆四年(公元1739)《重修石佛寺碑》云:“……淇县城东北十七里许有村名古曰吴里,明时曰张家庵,今曰石佛寺”;《淇县志》云:“……古曰吴里……明时称张家庵、张湾、苗拐,清时改曰称石佛寺。

”沧桑岁月,灾荒战乱频仍,村落、寺庙几度兴废,乱世村民迁徙,治世移民定居。

隆庆元年(明穆宗,公元1567)《重修石佛寺碑》云:“淇北郭道左十有五里有寺曰石佛,建於天復(唐昭元,公元901-904)为尼庵,有佛寺遗址年久倾圮”,这说明唐时寺庙殿宇倒塌,化为废墟,改建为尼庵。

村庙倶废,吴姓人家业已散尽。

明初曾大量从山西向中原移民,张姓迁居此地,故村名初称张家庵(此时寺废,只有尼庵),又称张湾,后来苗姓迁来,后来居上,苗姓人口超过了张姓,村子多有以姓氏取名的习俗,故又称苗拐。

石佛寺简介

石佛寺简介

石佛寺简介全球最大玉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石佛寺镇,位于河南省镇平县西北约10公里处,距离南阳机场30公里,中国石佛寺镇东依207国道,南临312国道北枕伏牛山南麓,宁西铁路穿境而过。

具有玉产品销售、佛教弘扬、文化博览、公园景观、旅游休闲、生活居住等综合性的全球最大的玉雕及相关工艺品批发、零售交易市场。

在石佛寺国际玉城生产加工的5000多个玉雕品种,畅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近2000万件,约占全国玉雕行业总量的50%,年产值400亿元。

石佛寺镇位于河南省镇平县清澈充沛的赵河似银带环镇中而过,库容达1.2亿立方米的国家大二型水库——赵湾水库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镇北赵河之上。

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15.1℃,年均降水量709毫米。

矿藏有金、铜、钼、铀、铁、锰、蛭石、麦饭石等。

这里不仅交通便利,而且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的文明古镇。

1949年设石佛寺区,1958年建公社,1983年改乡,1986年撤乡建镇,镇域面积148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辖苏寨、李营、马洼、贺庄、石佛寺、韩冲、老毕庄、赵湾、仝堂、黄楝崖、坡根、盘坡、仝家岭、党庄、平顶山、朱沟、马隐店、魏湾、贺营、榆树庄、大仵营、尚营22个行政村贾庄1个居委会。

镇域内总人口 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万人,城镇人口4.1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4.8平方公里。

历史石佛寺镇玉加工业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1975年3月,在安国遗址龙山文化层出土了两枚圭形带穿独立铲,其造形逼真,工艺精湛。

发现将石佛寺人利用玉石制作工具的历史定格在4000年前。

其中,在宋、元两代玉雕生产开始渐具规模,明、清以来,已成为当地一大产业,生产交易十分繁荣。

据当地《县志》记载,1914年秋,南阳镇守使吴庆桐看到他的玉雕制品,惊叹不已,遂派人请他带手艺精巧的徒工20余人到南阳,雕刻了如意钩、鼻烟壶、偏正花、玉石牌坊、福禄寿三星、十八罗汉、双凤朝阳等。

原生态,嵩山深处石佛寺

原生态,嵩山深处石佛寺

原生态,嵩山深处石佛寺展开全文1.说实在的,国内的佛教寺院的布局几乎都是完全一样的,而且大都变成了收费的旅游景点,早已失去了其原本的宗教的心灵寄托之地的作用。

除了具有特殊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我们已经不是很感兴趣了。

所以,当我们在嵩山深处公川村,听说山顶有个当地村民自发修建的石佛寺,并非旅游景点时,我们就很有兴趣去看看了。

2.我们真的不知道这条上山路如此危险。

如果知道,以我们的开车技术和胆量,是绝对不敢开车走上这条大约也就2米多宽的上山小路的。

3.山顶的那两间红房子就是石佛寺。

4.路的一边就是数百米的深渊,看看都觉得可怕,更不要说开车了,真不知道如果对面有车下山需要错车该怎么办,这时秋雪手脚都软了,于是我们决定停车在一个唯一的一个平台上,小心掉头,然后我们徒步上去。

回来时山时,再由我负责开车下山。

5.老爸也坚持与我们一起步行上山6.山坳处终于有个较大的平台,平台上有一部车,可见当地人的车技比我们高的多啊。

由此,登180个台阶,才是石佛寺。

7.山门是个低矮的洞8.进入山门,仿佛是个杂乱的农家院9.一个比丘尼师傅,正在做饭,热情地招呼我们,话听不全懂,总之是留我们吃午饭,我们很感动。

10.一尊金佛,一侧是特别低矮的窑洞。

我们进入窑洞看看,里面黑暗简陋,就是一张床,一张桌子和凳子,大概是给愿意留宿的居士住的11.来了几位香客,虔诚地敬香,敬拜12.祈求新的一年平安13.然后再上殿进香14.登上寨的围墙,我们才大致看明白石佛寺的结构布局。

原来,石佛寺也叫公川寨,可见过去也曾经是个军事堡垒15.围墙下面,就是万丈深渊16.抗日战争时,这里也曾经是抗日武装的据点,有一段光荣的历史17.寨的中央平台上,有两间平房,就是石佛寺的大殿了18.我们走入前殿19.很奇怪的是,这里供奉的并不是弥勒佛,而是道教的金尊大神。

呵呵,在这里佛道一家亲啦!20.供桌上的供品很简单,几块糖和馒头而已21.孙悟空居然也侍奉在侧22.好像是太上三清23.道教的神特别多,算是多神教吧24.护法的韦陀25.后殿中供奉的才是释迦摩尼。

石佛寺与石佛的传说

石佛寺与石佛的传说

石佛寺与石佛的传说作者:崔墨卿崔墨卿凤凰岭旅游景区车耳营村西有一座闻名京城的北魏太和造像,它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一座石佛造像,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了。

当年为供奉这座石佛,还建造了一座石佛寺。

这造像是为谁而建造的呢,说起来话就长了。

一千五百多年前,中国正处于南北朝大分裂的特殊时期,当时的北京地区是在北魏拓跋氏的统治之下。

北魏文成帝晏驾后,由其子十二岁的献文帝即位,当时的朝廷大权落在了其母冯太后的手中。

当小皇帝拓跋弘逐渐长大后,觉得其母后对自己束缚太大,母子间摩擦不断。

冯太后靠着手中的权力废掉了献文帝,转而扶持9岁的皇长孙当上了皇帝,他就是拓跋元宏孝文帝。

孝文帝在太皇太后的扶持下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使北魏政权出现了暂短的中兴局面。

北魏太和十四年冯太后因病去世,孝文帝为感激祖母的养育与教诲之恩,特在北京西山阳台山下车耳营村西为其祖母冯太后造了这座造像。

造像初为山窟,后经人移出修了石佛寺一座,专供北魏太和造像,这座寺庙毁于一九零零年。

一九零零年因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了北京城。

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北京城处在八国联军的统治之下。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不知从哪里打听到了西山有一座千年石佛,是世上的奇珍异宝,比整个德国的历史还长,就动了抢宝的心思。

这年夏天他不惜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了车耳营村。

当天,他只带了两个护兵。

到车耳营后,看见了石佛,把瓦德西乐坏了,当即就让两个护兵花钱雇人往外抬石佛。

车耳营的村民也不是好惹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把三个德国鬼子围得水泄不通。

瓦德西一看这阵势对他们不利,就从人群中偷偷溜走了。

瓦德西逃回京城后贼心不死,一个月后的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又来到了车耳营村。

这次可不是三个人了,而是鬼子的一个联队,少说也有三百人。

他们架着重机枪吓走了车耳营村的众百姓,就开始往外抬石佛。

就在石佛即将移出石佛寺时,天空中忽然响起了一声炸雷,一个大火球直扑向那队鬼子兵而去,当时就有八个德国鬼子兵被雷击死。

中国玉雕之乡——河南石佛寺镇

中国玉雕之乡——河南石佛寺镇

中国玉雕之乡——河南石佛寺镇南阳玉文化历史悠久,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

迄今发现最古老的玉器是距今5000年的黄山(今南阳卧龙区)仰韵文化遗址出土的独玉铲、玉瑛。

这一时期玉器造型多为直方、圜曲、复合三种系列,诸如象征王权的钺、祭祀神明的琮、象征苍穹的璧,在琮、璧、瑛等礼器上还留有类似工艺痕迹的“经事符号”。

这一博大精深的史前玉文化为华夏文明砌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南阳独山玉花色品种繁多,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三十多种色彩类型,色泽鲜艳,硬度高,光泽好,质地细腻,透明度高,是雕琢玉器的上好原料,可同翡翠媲美,世人曾称其为“南阳翡翠”。

玉雕产品的品种,可分为人物、花鸟、走兽、器物等四大类,人物造型多取材神话传说、古代戏曲故事。

花鸟有百鸟朝凤、喜鹊闹梅凤凰牡丹、长尾鸟屏等23种;走盖有狮、象、虎、牛、套马等16种;器物有玉城、玉环、转炉、飞禽、走兽、仁女人物等,雕技精湛,刀法复杂,寓意深刻;素活有戒指、手镯、耳环等。

现代艺人除继承传统雕刻外,还融会了国画的山水、人物、花鸟等画风,进一步丰富了玉雕的图案,使其更具观赏性。

经过历代玉雕艺人的潜心研究,逐步形成“花活以技取奇,素活以色显贵”的特点。

历经千年兴盛不衰的玉雕产业,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技艺高超的南阳玉雕艺人。

南阳的玉雕艺术大师们的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引进、吸收、创新艺术设计雕刻手法。

正是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美玉资源相结合,才使得南阳玉雕这一艺术瑰宝得以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惊世之作也不断问世。

截至目前,南阳玉雕艺术大师们设计雕刻的《卧龙出山》、《九龙转动花薰》、《鹿鹤同春》、《万里长城》、《九龙晷》等四十余件精品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多件产品被作为稀世珍宝由故宫博物院、美术馆和收藏家收藏。

被誉为“国之瑰宝”、重3500公斤的玉器《渎山大玉海》,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最大的巨型玉雕,为中国划时代的艺术珍品,也是世界玉雕发展史上罕见的杰作。

石佛寺:千年古镇的玉雕神话

石佛寺:千年古镇的玉雕神话

石佛寺:千年古镇的玉雕神话
张卡申; 彭江林
【期刊名称】《《科学之友:A版》》
【年(卷),期】2011(000)008
【摘要】中国·镇平·石佛寺镇,这里不产玉,却被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是全国最大的玉雕生产销售基地,堪称"中国玉雕第一镇"。

2008年,镇平玉雕工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省又确定镇平县为首批全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

石佛寺千年古镇始于隋,兴于唐。

【总页数】1页(P7-7)
【作者】张卡申; 彭江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32.1
【相关文献】
1.石佛寺镇玉雕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J], 朱龙朝
2.石佛寺:千年古镇的玉雕神话 [J], 张卡申;彭江林
3.农区文化产业集群吸收能力与学习研究——以石佛寺玉雕产业集群为例 [J], 李学鑫
4.中部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石佛寺玉雕产业集群为例[J], 李学鑫
5.石佛寺:中国玉雕第一镇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中生有的镇平县石佛寺镇——“中国玉雕之乡”

无中生有的镇平县石佛寺镇——“中国玉雕之乡”

无中生有的镇平县石佛寺镇——“中国玉雕之乡”中国石佛寺镇,是南阳玉雕的发源地,河南省唯一的玉雕产销重镇,中国最大的玉雕产品加工销售集散地,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玉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位于河南省镇平县城西北约10公里处。

清晨,南阳市镇平县石佛寺镇的一家玉器店内,一场玉器交易正在进行。

两个小时后,双方终于以110万的价格成交。

几乎每天,在石佛寺镇上千家店铺内都会上演这样的交易场景。

石佛寺,一个只有五六万人口的小镇,却拥有3万多名能工巧匠,加工的5000多个玉雕品种畅销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里的旅游资源并不丰富,每天却会有近10万名游客前来观光、购物。

细细翻看石佛寺的历史,从古至今并没有产玉的记载,但今天镇子里的一切却又都跟玉息息相关,一切似乎都是无中生有。

中国(苏州)子冈杯玉石雕精品博览会金奖古镇石佛寺位于河南省镇平县县城西北10公里处,距南阳市36公里。

石佛寺镇面积虽然不大,但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玉雕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地和玉石交易场所,被誉为“中国玉雕之乡”。

走进市场,如同走进了玉的世界。

叫的出名字的和叫不出名字的玉应有尽有,一件件精美的玉雕产品,很难想象它们就出自这个不产玉的小镇。

《CCTV民间寻宝记》评为南阳十大民间宝物现代工艺奖。

石佛寺,是始于隋朝、兴于唐朝的千年古镇,当年是因镇上一座拥有石佛的寺庙而得名,但它最初扬名于外却的的确确跟玉有关,而且还是跟产自南阳独山的玉关系紧密。

独山距石佛寺20公里,这座山不与任何山脉相连,因此被称为独山。

上世纪70年代,当地的安国城文化遗址出土了这枚带穿孔的玉铲,经专家鉴定它属于新石器早期的遗存,由独山玉制成;很多年来,专家学者都在追寻绝世宝玉和氏璧的来历,追来追去,也追到了独山。

带穿孔的玉铲被专家认定为独山玉所制,这使独山玉石的雕刻历史定格到4000年前,但从历史记载看独山脚下并没有玉石加工的文字出现,由此可以推断石佛寺一带4000年前玉雕师傅们就已开始对玉石精雕细刻,那么玉雕的历史为何是从石佛寺开始书写,而不是从独山脚下?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古代,石佛寺的玉雕师傅又是怎么完成玉石的打磨和切割呢?这条河叫赵河,千百年来它自北向南静静地穿越石佛寺镇,最后汇入长江。

神奇的石佛寺

神奇的石佛寺

神奇的石佛寺神奇的石佛寺文/糜乐平在繁峙县城西南十余里群峰连绵的幽谷中,有一座古寺,名石佛寺。

这里三面环山,一道涧沟纵躺于两山中,涧上用砖石砌拱洞连接两座山岗。

拱洞至西崖面积有限,却建有山门、钟鼓楼、圣母殿、乐楼、龙洞、三圣母洞、千手观音洞等小巧建筑,堪称境内一绝。

拱洞东岗顶建一座一进两院,内设佛殿、禅堂、客房等。

整座寺院规模不大,却以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圣母庙会名重四方,既是佛寺,何以神仙闻名?这里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明朝嘉靖中期,繁峙县城遭北虏俺鞑兵连年侵掠,战祸蔓延,民不聊生,流离失所,人口锐减,至嘉靖四十三年春,境况才算平稳,但人口已失三分之二。

急于人丁兴旺的民众,这时才想起该去城南二十余里娘娘沟的娘娘庙,参拜圣母,祈求子嗣,兴旺家道。

农历三月十八日,众人满怀期望,爬山越岭至娘娘庙,发现娘娘庙早已坍塌,圣像损坏。

祈求无望,怏怏而归,有人报知县衙,衙吏王澄、安如山等知晓原委后,便带头解囊,号召民众捐资重建娘娘庙。

顺从民意之事,总是一呼百应,众人拾柴火焰高,颓废的娘娘庙很快被诚心的民众落架、砖瓦、木料分类堆放在山沟。

翌日,众人再至工地,惊奇地发现各种材料荡然无存,只剩殿基独卧于蔓蔓荒草中。

众人慌了神,赶忙四处乱找。

这时有人在泥土中看到有马蹄印,顺着蹄印上了山坡后,蹄印消失。

众人分头寻找,发现在草丛中有零散的片瓦碎木,寻着这些遗留物一直追过山北,在石佛头寺的山洞旁,堆放着娘娘庙失踪的各类建筑材料。

再说这石佛头寺,位于五台山名寺圭峰寺山背,是一座难以考稽修建年代的古老小寺。

为何名石佛头寺,众说不一。

其实是此寺坐落的山峰,恰似个仰卧的佛头形状,是块宝地。

你只要站在寺对面滹沱河北岸高处,于天色昏暗、山廊朦胧时观望此山,就会明白。

此寺虽居宝地,却无名气,经过战乱,早已是香火不济、僧走寺空了。

现今娘娘庙的材料一夜间神奇移到石佛头寺,消息传开,四邻震动,县衙即派王澄、安如山等人调查处理此事。

在石佛头寺,王、安二吏遇到了潜游至此的五台山能仁寺的妙清和尚,就娘娘庙材料一事交谈后,觉得此僧谈吐不凡,便恳请妙清师住持此寺,重建佛殿及娘娘殿。

高 庙 庙 会

高 庙 庙 会

高庙庙会高庙庙会源于石佛寺遗址,又名石佛庙会,位于博兴县庞家镇驻地东北3.5公里,现三合寺村东100米。

石佛寺位于三合寺以东,初建于宋朝,元、明、清朝曾多次重建。

在元朝重修庙的时候,有一个和尚化缘井中运石的传说,有一个玄禄和尚到青州一个大财主家里化缘,大财主说:“钱财木料我没有,就是有一些石头(料石)这是我准备建宅盖屋用的,你若相中了就给你,但是必须一天之内运完”。

和尚想了想说“行,可今天运不完等明天才能运完”,大财主想这么多石头,别说一天一夜,就是一个月两个月也运不完,便非常痛快地答应了。

玄禄和尚想了个法,找人把石头往傍边的井里扔。

在寺庙旁有一个很深的洞(三合寺村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记住村东曾有一个很深的洞,传说与青州云门山寺庙的洞相通),石料从财主家的井里进去,就从石佛寺旁的那洞里出来了,这就是传说的井中运石的故事。

于是就有了修庙和刻碑雕塑佛象的石头,寺庙里面全是石头做的神象。

所以寺庙就叫石佛寺。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居民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来博兴,在石佛寺西建村,村名亦被称寺上。

清初村民在石佛寺附近又筑台建了一个庙宇,因庙台很高,俗称高庙,寺上也因此更名高庙寺。

附近的高庙刘、高庙李、高庙邢、高庙吴也因此而得名。

高庙建筑雄伟,规模宏大,占地900多平方米(1983年县古遗址普查时发现的)。

有前后两座大殿,前面有“泰山圣母”“菩萨”“观音奶奶”等石佛象。

后殿有石雕狮子、牛、骆驼等石,像上有石人骑着。

山门内各塑石像哼哈二将、小鬼判官、牛头马面。

院两侧碑碣林立。

庙院青砖铺地,硫璃瑕盖顶,飞檐挑角,威严壮观。

康熙年间,有一法号“静禄”的和尚,为石佛寺主持,募化五年,重修石佛寺,方园百里百姓纷纷赶来,烧香祈福,有求增福增寿者,有求升官发财者,有求人丁兴旺者,有求祛病免灾者。

每逢大旱之年,各村村民全庄出动敲锣打鼓,求神布雨,庙宇香火日益兴盛。

由此,每年二月二十五举行香火庙会。

高庙庙会鼎盛时期,历任乡长、社长任庙会会长,周围村的村长辅助办会,并设有专门机构,庙会容民间信仰、民间娱乐、民风民俗、民间工艺、民间伦理、民间商贸于一体(就象现在的物资交流会),形成一个很大的民俗文化展示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佛寺的传说
在河南周口地区有着一座石佛寺,有关于石佛寺的来历有着一个美好的传说。

话说在日寇侵华时,因为炸开了花园口,黄河水多次泛滥,河南与安徽两省一带全都被淹没了。

再加上当时的国家国力贫瘠,根本无力进行防范和治理,最终导致水患横行。

有一年,当黄河水再次泛滥之后,周口地区的很多良田都被淹没,百姓流离失所之际,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洪水中竟然带着三尊石佛,石佛在水中浮浮沉沉,一直漂到了鹿邑西南角的韩庄,这时洪水退潮了。

当地的人们开始重建家园,但是这三尊石佛该如何安排呢?两村的长者们都聚在了一起进行商议,因为村民们一致认为这次洪水的退却是因为三尊石佛的保佑,再加上韩庄与大于庄是邻村,韩庄是地多人少,大于庄是地少人多,两村的长者商议之后,决定把韩庄的村民都迁移到大于庄进行居住,而韩庄就直接作为供奉三尊石佛的庙宇。

一是对石佛表达感恩戴德之心,二是便于祈祷菩萨神灵们的保佑,三是表达了村民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商议之后,村民们就行动起来,很快三尊石佛就被供奉起来,香火不断。

1982年文物普查中,根据《鹿邑县志》的记载和百姓提供的线索得知,这三尊石佛中的一尊,被村民挖掘于原韩庄村前的一坑塘中,清理后交于大于庄的老者赵俊华保管起来。

这是一尊慈眉善目、颈挂佛珠的观音雕像,它高一百二十公分,宽六十公分,重约一百六十公斤,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还代表着中国古代劳动人们一书与智慧的结晶,更是由它可以看出周口那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及宗教信仰。

相传有这一说法:“出了迷鹿店,抬头西北看,远看一片房,近看是大殿。

”迷鹿店有着这样一个由来:相传,当时,有一只鹿走到了周口地区的这片地方,不知为何,兜兜转转,总是在原地打转,后来这个地方就起名迷鹿店了。

石佛寺占地百余亩,周围民风淳朴,一年四季泥土飘香,交通也很便利。

寺内松柏参天苍劲,殿堂布局有序得当,檐牙高啄,造型精巧。

晨钟暮鼓,村村皆闻。

经声佛号普渡情浓,香火旺盛,善男信女众多。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到十六是石佛寺的古庙会日,和谐的社会赋予了古庙会空前的盛况,杂耍卖艺的、摆摊卖货的吆喝声阵阵,走亲访友的、串门聊天的笑意盈盈,步履轻快。

每到古庙会时,善男信女们络绎不绝地出入石佛寺,香火很是旺盛,鞭炮齐鸣,人们都在住着国泰民安,来年风调雨顺。

祈求着老人身体安康,子孝孙贤。

也因此,有关石佛寺的美丽传说在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口中流传了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