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第五章 中国古代教育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ppt课件
02
03
清静无为
辩证思维
道家思想提倡清静无为的生活态 度,注重内心的修炼和自我提升。
道家思想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 善于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追求 真理和智慧。
佛教思想
01
四谛八正道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四谛和八正道,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八
正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示
如各类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展示。
汉语的国际推广
如全球范围内的汉语教学机构和文化中心的 建立与发展。
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
如电影、音乐、文学作品等在国际市场上的 表现及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
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发展
中国文化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发展, 吸收不同文化元素,形成更加包 容的文化格局。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 ppt课件
目录
• 中国文化概述 • 中国文化的物质层面 • 中国文化的制度层面 • 中国文化的精神层面 • 中国文化的艺术层面 • 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01
中国文化概述
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文化的定义
历史性
多样性
包容性
稳定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 历史、地理、风土人情、 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 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 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
从远古时期的骨笛、陶埙到古琴、琵 琶等乐器的演变过程。
中国舞蹈的种类与特点
古代舞蹈如长袖舞、剑舞以及民间舞 蹈如秧歌、龙舞等的表演形式和艺术
特色。
著名音乐家及其作品
伯牙、钟子期、嵇康等音乐家的代表 作品及其艺术成就。
音乐与舞蹈的美学内涵
音乐与舞蹈在节奏、韵律、情感表达 等方面的美学追求和审美体验。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完整版
唐代诗歌和宋代词作的代表,李白、 杜甫、苏轼、辛弃疾等大家的作品, 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古代小说与戏曲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 传》、《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代 小说的最高成就。
古代戏曲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 郑光祖的作品,以及明清传奇剧等, 展现了中国古代戏曲的多样性和丰富 性。
园林艺术与造园手法
01
园林布局
中国园林的布局讲究含蓄、曲折、变化,反对轴线对称和 一览无余。园林的景和境不仅有诗情画意,而且还蕴藏着 深邃的社会伦理和人生哲理。
02 03
山水景观
中国园林以山水为景观骨干,以花木、建筑为烘托,综合 而成富有诗情画意的整体。山水景观的创造讲究“虽由人 作,宛自天开”,即要得自然之真趣。
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和宋代的活字印刷术, 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复制速度和数量,促 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火药
指南针
起源于炼丹术,唐末用于军事。火药的发 明改变了战争形态,推动了热兵器的发展 ,并对世界军事技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开始应用于航海。指南针的发明推动 了人类的航海事业,为地理大发现和全球 化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孔子、孟子、荀子等。其中,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提出“仁爱”等核心观念;孟子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本善”;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需要通过 教育和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儒家经典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实 践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01
02
03
04
仁爱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 爱关系,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课件
第三,欧洲的君主专制在维护封建贵族利益 的同时,也鼓励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中 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则极力维护农耕经济,压 制工商业发展。“重农抑商”发展农业,抑 制商业。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第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 间漫长; 第二,农耕经济基础稳定; 第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第四,对人身控制严密。
绪 论
一、文化的涵义: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并由此逐渐 演化出许多引申意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其二,引申为古 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 彩。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 美、善、德行之义。总之,“文”在古人心目中, 起初指纹理,后来又引申出近十几种引申义。其 中,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 “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
第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 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 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 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第一,欧洲王权一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 衡,从古代埃及、罗马一直到中世纪,宗教势力 对王权形成巨大的冲击,而中国的神职人员只是 统治者的奴仆,宗教常常为统治者服务。因此, 中国的王权没有与之相抗衡的阻力,能够长期延 续。 第二,欧洲多元经济结构(尤其是工商业海上 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人们 的眼界开阔,民主意识强,因此冲击了王权专制, 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古代教育 中国文化概论PPT 教学课件
上片
42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二、古代教育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论语》记载:
“子路问:‘ 闻斯行诸?’子
曰:‘ 有父兄在,如这何闻斯行
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
曰:‘ 闻斯行之。’ ”
上片
43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二、古代教育的基本原则
sōu,隐藏 1、因材施教
孔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 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择优聘任,首席由众人推荐称为“祭酒”,
任期不定。师生行动自由,教学内容不
受官方限制。
上片
7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一、中国古代教育概况
1、先秦教育 私学的革命性意义: ①突破“政教合一” 限制 ②教师成为专业化的职业 ③扩大教育对象。
上片
8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一、中国古代教育概况
2、秦汉教育 秦朝文教政策: 严禁私学,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5、宋元明清教育 文化专制主义危害巨大: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 郊所坑者。”
上片
40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二、古代教育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2、启发诱导 3、循序渐进原则 4、学思并重
上片
41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二、古代教育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孔子:“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 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隅
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上片
48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中国文化概论古代文学常识简介ppt课件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传统节日
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
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 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 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 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 “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地支计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 日入—— 黄昏—— 人定——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序数计时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11-13 点为午时 13-15 点为未时 15-17 点为申时 17-19 点为酉时 19-21 点为戌时 21-23 点为亥时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天色计时
经营者提供商பைடு நூலகம்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之中 1、宗法制的政治架构 、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远近亲疏为标准标榜尊崇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宗法制 共同的祖先,区分长幼尊卑,规定继承秩序, 共同的祖先,区分长幼尊卑,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 员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法则。 员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法则。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宗法制,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 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 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 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 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 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 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天子的庶子 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 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 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 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 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05-教育(4h)PPT课件
太学的教师是五经博士,博士中的领袖叫仆射,学 生叫“博士弟子”。西汉平帝元始四年为太学扩建 校舍,能容纳万人。东汉太学学生最盛时曾达三万 多人。今洛阳有汉太学遗址。
2021
5
汉代的私学也很发达
私学有压倒官学之势,学生人数远远超过太 学。汉代凡未从政或罢官还乡或得不到博士 机会的经学大师,都私人讲学,收徒教授, 人数之多曾达数百乃至上千人。如东汉有名 经师马融[公元79-166]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就连 西汉著名经师大儒董仲舒晚年谢官以后,都 在家专门收徒著书讲学。
2021
4
汉代的教育机构:太学
秦以前的学校概称“庠xiáng序”,西汉新创“太学” ,把庠序也包括在內。
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太学是最早的官办大学,汉代太学取代了商 周时的辟雍。西汉的辟雍仅保留祭祀功能)。
西汉时期的太学规模宏大,档次较高。汉武帝元朔 五年开创太学,设在京师长安的西北城郊,规模十 分可观。太学作为中国当时最高学府,与西方的雅 典大学等同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校。
2021
32
二、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点
中国古代产生了无数著名的教育家,他 们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例如:
➢春秋时的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春秋战国之交的墨子(言必信,行必 果);
唐代取士之法,主要有“生徒法”、“贡举法”、 “制举法”。从京师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中选拔在校成绩优秀者进入 京师尚书礼部受试叫“生徒法”;考生初试于州县,及格后再送至京 师复试叫“贡举法”;“制举法”是特种考试,让全国考试中 最优秀的状元在京师殿廷应试,以选拔非常之才。武则天时,又兴 “武举”。武则天曾亲自出马,在殿前考试武状 元,这为以后考试状元的制度奠定了基础。
2021
5
汉代的私学也很发达
私学有压倒官学之势,学生人数远远超过太 学。汉代凡未从政或罢官还乡或得不到博士 机会的经学大师,都私人讲学,收徒教授, 人数之多曾达数百乃至上千人。如东汉有名 经师马融[公元79-166]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就连 西汉著名经师大儒董仲舒晚年谢官以后,都 在家专门收徒著书讲学。
2021
4
汉代的教育机构:太学
秦以前的学校概称“庠xiáng序”,西汉新创“太学” ,把庠序也包括在內。
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太学是最早的官办大学,汉代太学取代了商 周时的辟雍。西汉的辟雍仅保留祭祀功能)。
西汉时期的太学规模宏大,档次较高。汉武帝元朔 五年开创太学,设在京师长安的西北城郊,规模十 分可观。太学作为中国当时最高学府,与西方的雅 典大学等同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校。
2021
32
二、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点
中国古代产生了无数著名的教育家,他 们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例如:
➢春秋时的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春秋战国之交的墨子(言必信,行必 果);
唐代取士之法,主要有“生徒法”、“贡举法”、 “制举法”。从京师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中选拔在校成绩优秀者进入 京师尚书礼部受试叫“生徒法”;考生初试于州县,及格后再送至京 师复试叫“贡举法”;“制举法”是特种考试,让全国考试中 最优秀的状元在京师殿廷应试,以选拔非常之才。武则天时,又兴 “武举”。武则天曾亲自出马,在殿前考试武状 元,这为以后考试状元的制度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物态文化ppt课件
24
• 材料一 •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 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 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而缘南亩,则畜积 足而人乐其所矣。——贾谊《论积贮疏》
• 材料二 •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
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 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8
• 2、勤俭、务实、保守的民族性
• 讷于言而敏于行 • 《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
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 清俞樾《群经平议·论语一》“君子怀德,小
人怀土”:“夫安土重迁,人之常情,小 民於其乡土,岂无桑梓之念。”
29
• 3、家长心理和农民心理
• 中国农业的小生产性质,以家为生产单位,
体力外化的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 事物,是“人化自然”的具体成果。
• 物态文化是具有物质形态的文化事物
物态文化是人类的第一需要,直接体现了 文化的性质、文明程度的高低。
3
• 例如人们的衣、食、住、行所凭借的物
质条件,各种饮食、服饰、各类交通工 具、风格各异的建筑物都是“物化的知 识力量”,都称之“物态文化”。
决定了人们关注的是家庭的利益而非社会 利益。
• 由于中国生产方式以及重农轻其他行业政
策的影响,造成了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各行 各业,都以农民心理为思想基础。
30
பைடு நூலகம்
• (四)农业生产方式与生命意识的觉醒 • 1、生命意识 • 2、和爱意识 • 3、家园意识 • 4、感恩意识 • 5、农时意识 • 6、直觉思维
的外化,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形 式存在。
12
三、物态文化的特点
• 材料一 •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 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 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而缘南亩,则畜积 足而人乐其所矣。——贾谊《论积贮疏》
• 材料二 •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
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 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8
• 2、勤俭、务实、保守的民族性
• 讷于言而敏于行 • 《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
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 清俞樾《群经平议·论语一》“君子怀德,小
人怀土”:“夫安土重迁,人之常情,小 民於其乡土,岂无桑梓之念。”
29
• 3、家长心理和农民心理
• 中国农业的小生产性质,以家为生产单位,
体力外化的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 事物,是“人化自然”的具体成果。
• 物态文化是具有物质形态的文化事物
物态文化是人类的第一需要,直接体现了 文化的性质、文明程度的高低。
3
• 例如人们的衣、食、住、行所凭借的物
质条件,各种饮食、服饰、各类交通工 具、风格各异的建筑物都是“物化的知 识力量”,都称之“物态文化”。
决定了人们关注的是家庭的利益而非社会 利益。
• 由于中国生产方式以及重农轻其他行业政
策的影响,造成了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各行 各业,都以农民心理为思想基础。
30
பைடு நூலகம்
• (四)农业生产方式与生命意识的觉醒 • 1、生命意识 • 2、和爱意识 • 3、家园意识 • 4、感恩意识 • 5、农时意识 • 6、直觉思维
的外化,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形 式存在。
12
三、物态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5
(四)军礼
军队征战、操练之礼 •大师之礼:指召集整顿军队出师之礼; •大均之礼:指校正户口,调节赋役征收之礼; •大田之礼:指检阅车马人众,定期狩猎之礼; •大役之礼:指营建土木工程之礼; •大封之礼:指整修道路、疆界、沟渠之礼。
(五)凶礼
1、丧礼:步骤:主要分为初终、入殓、下葬; 2、荒礼:自然灾害引起歉收、损失和饥谨后,国家为救荒饿而采 取的政治礼仪措施,包括救济、薄征、缓刑、减力役、开放禁区让 百姓采集捕捞等; 3、吊礼:对遭受水旱灾害、地震、日食、月食等灾害地区表示哀 吊和慰问,往往会举行祈禳活动,以求除祟去祸 ; 4、禬礼:聚合财物以接济他人之礼。别国遭受侵略或动乱造成重 大损失时,与之结盟的国家要派出使臣,筹集物资去救助; 5、恤礼:对遭受不幸的国家也,从口从夕。 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命”
“家族范字”是命名的一个主要根据。范字的意义就在于区分家族 内的辈份。 家族范字并非随意规定。所有范字合在一起理解, 都是有一定含义的。
“立显荣朝士,文方运济祥。祖思贻泽远,世代永呈昌”
3、字 男子二十举行冠礼时取字。“字”又叫“表字”。
衣的礼仪 食(饮食)的礼仪 住的礼仪 行的礼仪
衣的礼仪
• 一、含义及类别:衣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含义: 狭义的衣专指上 衣, 广义的衣包括了一切用以蔽体的东西。课程讲授中我们指 的是广义:衣服、发饰、鞋帽、佩戴(如首饰、围巾等)、装饰 (如手帕、化妆包等)
• 二、衣着礼仪: • 考虑性别及年龄因素 • 考虑职业和地位因素 • 考虑季节、区域和民族因素 • 考虑工艺因素 • 孔子择衣的原则: • 一是合“礼” • 二是合“时”
礼俗文化
教学内容:概说及中国古代礼仪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中国婚丧嫁娶习俗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礼仪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五章
第三节 宋明理学:儒家文化新形态
两宋兴起的理学,主 要讨论“性与天道”,同时 涉及政治、教育、道德、 史学、宗教等问题。北宋 以周敦颐、程颢、程颐为 代表,是理学的形成和初 步发展时期,南宋理学进 一步得到发展,朱熹思想 的统治地位逐步确立,在元朝时向北传播,明代有新的发挥,清代前期渐趋 衰落。理学的兴 起,与北宋时期州县 学校兴起、书院 林立有密切关系。由 于学术思想的发展, 许多学者要求用 新观点释释经书。与此同时,佛学和 道家思想,对理学的兴起也有很大作 用。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说,实际与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尽管那 时才刚刚从亡秦时社会经济的困顿中走出,但人们崇尚五行,玄想天命, 祈求不死,追求现实的奢华和来世的永恒的愿望已日趋浓烈。 马王堆出土帛画(上) 马王堆出土漆器(右)
董仲舒
董仲舒对儒学的最大贡献 , 是提出了 “ 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在第三次应诏对 汉武帝的策问中,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 之术者 ,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其主张的特点 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 ,以奉天法古为旗号 ,以 先王之道为楷模 ,吸收阴阳五行说 ,纳韩非思 想,“推天道以明人事”,极力宣扬王权神授,论 证儒家的纲常名教 ,为儒家的伦理道德披上神 学外衣 , 建构了一个以天人感应为核心 、以阴 阳五行为骨架的神学观念体系 ,按“天人感 应 ” 、 “ 奉天法古 ” 的原理,推演出 “三统说”的历史 循环论及三纲五 常的社会伦理 观,得到汉武帝 的赞赏和采纳。
第五章 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
——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 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格物。 ——《大学》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 ——《论语》
中国文化概论第5讲PPT
2010年10月17日
“杯酒释兵权”的影响
• • • • • • • • 降低禁军统帅的地位和职权 疏远禁军将兵关系,兵无常将,将无常兵 削弱地方军事力量 稳定国内局面,巩固统治,最温和的方式 文官集团最快乐的朝代 重内轻外的军事政策导致了“积弱” 中央养兵百万消耗财政导致了“积贫” 冗官、冗兵、冗费
2010年10月17日
武则天时代
• 一代女皇登上皇位的历程。 • 反对贵族政治,大力发展科举制度:“糊名” 考试、开创殿试的先例。 • 打击贵族政治,瓦解了西魏以来垄断中央政 权的关陇贵族集团,使寒族有更多的机会参 与政治。自武则天以后,中国可以说彻底摆 脱了汉魏以来世族门阀控制政权的局面,进 入科举官僚治国的时代。
2010年10月17日
• 户籍制:整顿地方基层组织,设保、里、党, 由里正、党长负责检查户口。 • 开皇二年(582年)制订户籍新法,把人口按 年龄分为黄(3岁以下)、小(3-10岁)、中 (10-17岁)、丁(18-60岁)、老(60岁以 上)。同时核实户籍,根据各户的人口情况 调整赋役。 • 隋朝创建的制度多数为唐所继承,影响深远。
2010年10月17日
范仲淹与王安石的变法
• 面对庞大的官僚与军队,对内“积贫”,对 外“积弱”,宋仁宗在庆历三年(1043年) 起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主持改革,整顿官 僚机构,与提出《答手诏条陈十事》。 • 庆历新政涉及官僚阶层的财产、权力再分配 问题,触犯了既得利益集团,震动极大。保 守派于庆历五年初将范仲淹等人斥为“朋党” 驱逐出朝廷。
2010年10月17日
一脉相承,胡汉交融
• 脱胎于北朝的隋唐,继承了北朝胡汉交融的 新传统,改革了原有的华夏文化和价值观, 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 “玄武门之变”与唐太宗李世民。 • 唐太宗即位后,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声明 要“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 衣食有余”。 • 根据魏征的政治见解,偃武修文,从谏如流, 良好的政治氛围造就了贞观之治。
中国文化概论 PPT课件
大陆内在的统一性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3、气候变化大势 (1)我国气候特点: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东部季风 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四季分明。 (2)数千年来气候变迁的规律 重点: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1972年,载于《考古学报》)归纳的四个大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温暖期; 第二个时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寒暖交错期; 第三个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公元1900年,寒冷期,又称 “方志时期”; 第四个时期,从公元1900年至今,“仪器观测期”。 关于灾害记录的书——邓安特《中国救荒史》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
1、北方民族的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结果 是民族的大融合;
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之功在当 代更在后世,这为唐代文化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 神因素,三教鼎立相互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 文化现象。士族势力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清谈 成为该时代 特殊的文化现象。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史发展脉络
四、秦汉时期的开边拓土 1、经略南方:对东南、华南和西南地区的经略为漫长的南 方开发史作了开端 2、对匈奴的长期战争及开通西域:秦汉时期对待匈奴对策 的变化,汉代三次大规模的攻打匈奴的战争,“丝绸之路” 的开拓。 3、边地民族的内附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五、新王朝政治格局下的政治与文化 1、郡县制的确立: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交替,汉武帝时确立 郡县制为王朝唯一的政治制度,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 形成。东汉时,郡县制实际成为三级的地方行政体系。 2、中央集权制的推行:三科取士,“大政治,小社会”的 家国走向,皇帝专制与丞相权力的消长。 3、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选拔方式有察举、征辟、考试等。 4、重本抑末的内涵:实质是保护皇权,而不是真正在保护 小农。 5、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及其影响:(1)汉武帝本人的个 性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导致他选择了最适合“兴太平”的儒 学作为国家的政治思想。(2)儒学地位的上升带动了文学 的发展。(3)迷信经学的王莽实施新政失败。(4)士人群 体在两汉时期成为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3、气候变化大势 (1)我国气候特点: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东部季风 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四季分明。 (2)数千年来气候变迁的规律 重点: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1972年,载于《考古学报》)归纳的四个大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温暖期; 第二个时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寒暖交错期; 第三个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公元1900年,寒冷期,又称 “方志时期”; 第四个时期,从公元1900年至今,“仪器观测期”。 关于灾害记录的书——邓安特《中国救荒史》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
1、北方民族的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结果 是民族的大融合;
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之功在当 代更在后世,这为唐代文化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 神因素,三教鼎立相互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 文化现象。士族势力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清谈 成为该时代 特殊的文化现象。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史发展脉络
四、秦汉时期的开边拓土 1、经略南方:对东南、华南和西南地区的经略为漫长的南 方开发史作了开端 2、对匈奴的长期战争及开通西域:秦汉时期对待匈奴对策 的变化,汉代三次大规模的攻打匈奴的战争,“丝绸之路” 的开拓。 3、边地民族的内附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五、新王朝政治格局下的政治与文化 1、郡县制的确立: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交替,汉武帝时确立 郡县制为王朝唯一的政治制度,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 形成。东汉时,郡县制实际成为三级的地方行政体系。 2、中央集权制的推行:三科取士,“大政治,小社会”的 家国走向,皇帝专制与丞相权力的消长。 3、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选拔方式有察举、征辟、考试等。 4、重本抑末的内涵:实质是保护皇权,而不是真正在保护 小农。 5、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及其影响:(1)汉武帝本人的个 性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导致他选择了最适合“兴太平”的儒 学作为国家的政治思想。(2)儒学地位的上升带动了文学 的发展。(3)迷信经学的王莽实施新政失败。(4)士人群 体在两汉时期成为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四、书院
书院起源于唐代,是一种官办的图书收藏机构。 从宋代开始,书院成为私人讲学和学术研究机构。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于晚 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 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有7000余所。 宋代四大书院:
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长沙的岳麓书院 商丘的睢阳书院(应天府书院) 登封的嵩阳书院
10
二、拓展学习: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金榜题名
考场
11
北京国子监
12
宋代四大书院
13
《朱子童蒙须知》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
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
《童蒙须知》。
《杂细事宜第五》: 凡子弟,须要早起晏眠。 凡向火,勿迫近火旁。。 凡相揖,必折腰。 凡饮食于长上之前,必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凡众坐,必敛身,勿广占坐席。 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住,必居左。 凡如厕,必去外衣。下,必盥手。 凡夜行,必以灯烛,无烛,则止。 凡危险,不可近。 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 凡夜卧,必用枕,勿以寝衣覆首。 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7
二、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温故知新 学思并重 循序渐进 教学相长 言传身教 尊师爱生
8
第三节 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发展史
1、科举制度的初创:隋代 开皇18年(598),隋文帝“分科举人” 大业3年(607),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
2、科举的制度化:唐代 明经和进士两科的独盛 常举和制举 殿试制度的初创(武则天时期) 武举
14
考试等级
考生身份
第一名功名
殿试
科
举
考
会试
试
流
程
乡试
图
童试
贡士 举人 秀才 童生
状元 会元 解元
15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16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5
五、社学、义学和私塾
社学是元、明、清时期的官立启蒙教育机构。
义学也称义塾,是指由私人集资或用地方公益资金创办的 免收学费的私塾。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 教贫寒子弟的学校称为村塾、族塾(宗塾)。
私塾是指私人创办的学校,主要有两类: 一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称坐馆或家塾; 二为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称门馆、教馆、学 馆、书屋或私塾。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7
9
3、科举制度的完善:宋代 进士科的独盛 考试内容的改革(王安石):诗赋—经义和策论 殿试的制度化:三年一举,形成从地方到礼部再到皇宫的 三级考试制度 考试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糊名制和誊录制的确立
4、科举制度发展到顶峰并走向衰落:明清 学校与科举的紧密结合 三级考试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乡试、会试、殿试 八股文的盛行 科举制度的废除:1902年
六、蒙学
专指私立的幼儿启蒙学校。
6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
汉代以前的综合性教育,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为主。
西汉以后以儒学知识为主。尤其是官学和书院。 各种专门知识:武学、医学、阴阳学、蒙古字学等。
人格养成与知识灌输相辅相成,尤其重视人格养成教育。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
3
三、地方官学系统
地方官学是指按照地方行政建制设立的教育机构。经费由 公费开支。
地方官学系统的建立始于汉武帝。此后,历代中央政府重 视政府官学的建设。明朝最盛时多达1700余所。
路学、府学、州学、县学。
教职人员:路、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 各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校均有额定学生人数,入学者称生员。 明清时期,各省设立专管教谕的官员,称提督学政,简 称提学,又称学政。
1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
一、中国古代学校的起源
三代“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
----《孟子》 古者之教,家有塾,党有庠,乡有序,国有学。
——黄绍箕《鲜庵遗集 》
2
二、中央官学:从太学到国子监
汉武帝设立太学。 隋代以后改设国子监,此后,国子监成为中国古代 的最高学府。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1306年),历经 元明清三朝,是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大学遗址。 太学的老师为博士,太学学生称博士弟子或太学生。 国子监的最高长官是国子祭酒。
四、书院
书院起源于唐代,是一种官办的图书收藏机构。 从宋代开始,书院成为私人讲学和学术研究机构。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于晚 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 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有7000余所。 宋代四大书院:
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长沙的岳麓书院 商丘的睢阳书院(应天府书院) 登封的嵩阳书院
10
二、拓展学习: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金榜题名
考场
11
北京国子监
12
宋代四大书院
13
《朱子童蒙须知》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
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
《童蒙须知》。
《杂细事宜第五》: 凡子弟,须要早起晏眠。 凡向火,勿迫近火旁。。 凡相揖,必折腰。 凡饮食于长上之前,必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凡众坐,必敛身,勿广占坐席。 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住,必居左。 凡如厕,必去外衣。下,必盥手。 凡夜行,必以灯烛,无烛,则止。 凡危险,不可近。 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 凡夜卧,必用枕,勿以寝衣覆首。 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7
二、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温故知新 学思并重 循序渐进 教学相长 言传身教 尊师爱生
8
第三节 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发展史
1、科举制度的初创:隋代 开皇18年(598),隋文帝“分科举人” 大业3年(607),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
2、科举的制度化:唐代 明经和进士两科的独盛 常举和制举 殿试制度的初创(武则天时期) 武举
14
考试等级
考生身份
第一名功名
殿试
科
举
考
会试
试
流
程
乡试
图
童试
贡士 举人 秀才 童生
状元 会元 解元
15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16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5
五、社学、义学和私塾
社学是元、明、清时期的官立启蒙教育机构。
义学也称义塾,是指由私人集资或用地方公益资金创办的 免收学费的私塾。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 教贫寒子弟的学校称为村塾、族塾(宗塾)。
私塾是指私人创办的学校,主要有两类: 一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称坐馆或家塾; 二为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称门馆、教馆、学 馆、书屋或私塾。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7
9
3、科举制度的完善:宋代 进士科的独盛 考试内容的改革(王安石):诗赋—经义和策论 殿试的制度化:三年一举,形成从地方到礼部再到皇宫的 三级考试制度 考试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糊名制和誊录制的确立
4、科举制度发展到顶峰并走向衰落:明清 学校与科举的紧密结合 三级考试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乡试、会试、殿试 八股文的盛行 科举制度的废除:1902年
六、蒙学
专指私立的幼儿启蒙学校。
6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
汉代以前的综合性教育,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为主。
西汉以后以儒学知识为主。尤其是官学和书院。 各种专门知识:武学、医学、阴阳学、蒙古字学等。
人格养成与知识灌输相辅相成,尤其重视人格养成教育。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
3
三、地方官学系统
地方官学是指按照地方行政建制设立的教育机构。经费由 公费开支。
地方官学系统的建立始于汉武帝。此后,历代中央政府重 视政府官学的建设。明朝最盛时多达1700余所。
路学、府学、州学、县学。
教职人员:路、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 各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校均有额定学生人数,入学者称生员。 明清时期,各省设立专管教谕的官员,称提督学政,简 称提学,又称学政。
1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
一、中国古代学校的起源
三代“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
----《孟子》 古者之教,家有塾,党有庠,乡有序,国有学。
——黄绍箕《鲜庵遗集 》
2
二、中央官学:从太学到国子监
汉武帝设立太学。 隋代以后改设国子监,此后,国子监成为中国古代 的最高学府。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1306年),历经 元明清三朝,是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大学遗址。 太学的老师为博士,太学学生称博士弟子或太学生。 国子监的最高长官是国子祭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