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理论及应用
逻辑学 思维形态的基本规律
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概念、命题的运用都保持确定性,不把不同的概念、命题混淆起来,不随意地把一个概念或命题换成另一个不同的概念或命题。
二、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会犯以下逻辑错误:
(一)“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第三章
在上一章中我们了解了关于概念、命题和推理的一些一般知识,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介绍了对这些思维形态起作用的几个基本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这些规律为人们运用概念、命题和推理提供了起码的准则,也为逻辑学研究思维形式提供了出发点和基础,因而也被称为逻辑基本规律。
第一节
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2)卖小狗的姑娘
(3)遇难船员
(4)小干部
(5)世界奇闻
(6)人世间的经典
(7)悬殊不大
(8)刑警队长
(9)雪山飞狐
(10)射雕英雄传
(11)看相的
三、要正确理解和运用矛盾律
矛盾律的作用是保证思维的一致性、无矛盾性。思维的一致性、无矛盾性,同思维的确定性一样,也是正确思维所必须具备的。无论是日常思维,还是科学理论,都不允许有自相矛盾。在论证中,人们常常通过揭露矛盾来进行反驳。
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的要求,会犯以下逻辑错误:
(一)虚假理由
“虚假理由”即以虚假的命题作为理由。
例:
(1)宇宙的中心
(2)呆气
(二)预期理由
“预期理由”即以真假尚未确知的命题为理由。
例:
(1)气功治癌
(2)飞碟
(三)推不出
“推不出”是指理由与推断之间无逻辑联系或无充分的逻辑联系。
例:
(1)澄子寻衣
形式逻辑三定律
形式逻辑三大定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形式逻辑也叫普通逻辑。
形式逻辑研究人的认识知性阶段思维规律的学说,狭义指演绎逻辑,广义还包括归纳逻辑。
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也是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的统一。
形式逻辑的对象是事物的质,形式逻辑靠概念、判断、推理(主要包括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反映事物的质。
1、同一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
2、矛盾律(law of contradiction)是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
它通常被表述为A必不非A(A一定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
在传统逻辑里,矛盾律首先是作为事物规律提出来的,意为任一事物不能同时既具有某属性又不具有某属性。
它作为思维规律,则是任一命题不能既真又不真。
3、排中律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种思想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
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
比如: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该种什么庄稼好。
甲一会儿说应该种玉米,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玉米。
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
”。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生动的案例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生动的案例大家经常被芸芸众生中的某种特别的现象所吸引,就是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神奇存在。
而在文学史中,对这种古老的概念也有着深入的研究,表现出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强大生命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并且以生动的案例来说明它们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看强大的同一律,也常被称为“一贯的事实”。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一切都是一贯的,并且每样事物都是一贯的”,一贯指的是每件事都是具有一致性的,以及可以从其中找到某种规律性。
这就是同一律,它有着重要的意义。
就文学而言,根据同一律,作者描绘出不同的人物、故事情节以及关于他们的思想、观点以及行为,让整个作品具有主题性。
例如,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李尔王》中,同一律就表现在主题为“复仇”的故事情节上,一系列的复仇情节贯穿始终,强烈地表达出反抗权威的主题。
继续往下,我们来谈谈矛盾律,它作为一种文学技巧,更能调动读者的共鸣。
矛盾律的核心内容就是“矛盾却又互相补充”,说白了就是当矛盾出现时,人们却发现两方面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是“矛盾却又互相补充”的关系。
诗人济慈在《梁祝》中,就将这种矛盾律发挥到了极致,将一对不同生物间的爱情矛盾和补充融为一体,将白蛇和许仙之间的苦痛、希望、殊途、反复等矛盾情绪混合在一起,完美地表达出了爱情的伟大和深邃。
最后,我们来谈谈排中律,也被称为“镶嵌法”。
排中律的核心就是“被排列的形式才能将其中的内容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简单来说,就是借助押韵等技巧,使内容更具有表现力。
现实主义小说家茨威格《死水微澜》中,排中律就表现在叙述中,他借助小诗押韵的形式,把复杂的生活细节准确地述说了出来,使人物的境遇、心情得以清晰的抒发,大大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综上可见,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都是被大量采用的文学技巧,它们的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而这里提供的案例,也清楚地展示了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在文学作品中的绝佳表现。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容和要求:1、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容和要求:1、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容和要求:1、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排中律述不可同假,矛盾律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真假话中的同一律、排中率、矛盾律、理由律
一、矛盾律: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
又称不矛盾律。
它通常被表述为A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
在传统逻辑里,矛盾律首先是作为事物规律提出来的,意为任一事物不能同时既具有某属性又不具有某属性。
它作为思维规律,则是任一命题不能既真又不真。
矛盾律也被当作一种关于认识活动的规范性规律,意为任何人不应同时断定一个命题(A)及其否定(并非A)。
这就是说,对一个命题及其否定不应持两可之说,以免自相矛盾。
矛盾律还被看成是关于逻辑语义的规律,即在同一上下文中,同一语词或语句不应既表述某一思想又不表述某一思想。
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思维就会陷入逻辑矛盾(A并且非A) 。
而任何包含逻辑矛盾的思想又总是错误的,所以思想的无矛盾性是正确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构造一个理论体系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现代逻辑中,(A∧A) ( 读作A并且非A是假的),是矛盾律在命题逻辑中的体现; x(F(x)∧F(x)) (读作并非存在着一个个体x,x既有性质F又没有性质F),是矛盾律在谓词逻辑中的体现。
二、排中律: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
通常被表述为A是B或不是B。
传统逻辑首先把排中律当作事物的规律,意为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
排中律同时也是思维的规律,即一个命题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没有其他可能。
排中律还是关于认识活动的规范性规律,意为任何人不应同时否认一个命题(A)及其否定(并非A),即对一个命题及其否定不能持两不可之说。
排中律还被当作逻辑语义的规律,即任一语词或语句在同一上下文中应表达某一思想或不表达这一思想。
作为后两种规律,也叫做排中律的要求。
排中律并不排除具体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中间环节以及有多种状态和各种可能性。
在现代逻辑中,A∨A(读作:A或非A),是排中律在命题逻辑中的体现;"x(F(x)∨F(x))(读作:对任何个体x而言,x有性质F或没有性质F)是排中律在谓词逻辑中的体现。
由于构造逻辑不承认现实世界里存在着实无穷,只承认无穷是一个过程,因此,在该逻辑中,涉及无穷对象时排中律不成立;用反证法证明存在命题,也不是一种有效的证明方法。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逻辑学的三大定律
逻辑学的三大定律在逻辑思维规律中,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三个最基本的规律。
他们所表现的是逻辑思维的确定性、不矛盾性和明确性,在逻辑思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定性要求命题所采用的概念、判断必须是与命题自身同一的,不矛盾性要求思想前后要的一贯性,不能自相矛盾,明确性要求命题必须排除中间的可能性,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遵守这三条基本规律,是保障我们思维确定性、不矛盾性和明确性的基本条件,是正确是思维逻辑的最起码的要求。
同一律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命题始终如一。
公式:A是A含义:在公式中,A可以是任何思想、任何概念、任何命题。
如果说定义了这个概念是A,那么在同一个逻辑推论中,必须遵守A是A这个基本原则,即概念是确定的,前面所引用的概念,和后面所采用的概念,是同一个概念。
如果是A,那么就是A,如果在论述过程中,更该了概念的内涵,或者是扩展了概念的外延,前后讨论是概念在定义上出现了不一致,那么这个命题是无效的。
矛盾律内容:同一个思维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是真的,又是假的。
公式:A必不非A含义:在这个公式中,A和非A,是矛盾的、对立的,基本观点是相反的,如果A是对的,那么必然非A就错了;如果非A是对的,那么必然A就错了。
这个命题不能同时认为A和非A都是正确的,也就意味着任何一个思维和辩论中,对于同一对象不能同时做出完全相反的两个判断,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他。
思想前后必须是一贯的,不矛盾的。
在逻辑思维中,一个观点不可能即得对地,同时又是错的,否则论点自相矛盾。
排中律内容:同一个思维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不是真的,又不是假的。
公式:A或者非A含义:在这个公式中,A与非A表示两个互相矛盾或者具有反对关系的两种意见,如果认同A,那么必然要否认非A。
如果认同非A,那么必然要否认A。
对于同一个问题的判断,不能同时认为他是对的,也是不对的。
在是非、真假、肯否之间,要么对,要么错,必然也只能做出二选一。
在逻辑思维中,一个观点,不能既不是对的,又不是错的,否则观点模棱两可。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三大定律,逻辑思维能力的底层框架
花半秒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电影《教父》台词看透事物本质,就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在职场当中立足和有所成就的核心能力。
一个人在职场当中,看到其他同事在汇报过程当中侃侃而谈,自己羡慕不已,可自己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去表达。
与其他人意见不同时,不敢去表达自己的立场,不敢去与人相争,久而久之,自己在团队当中的成就感就会越来越弱。
别人巧舌如簧,你却鸦雀无声;别人立场坚定,你却左右摇摆,你隐隐约约也感觉到哪里有点不对。
你开始怀疑是自己的嘴笨,于是就去学习《奇葩说》想来锻炼自己的口才?或者你就去买来麦肯锡的工作方法论,想来锻炼自己的工作方法?或者你每天晚上坚持看各种高情商沟通的视频?很多人都在用这样的方法,也包括我自己。
其实这种方法都是南辕北辙,治标不治本。
因为无法从根本上去了解逻辑思维的底层逻辑,只有认清事物的本质,通过最基本的定律去做全面的剖析,才能从最底层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逻辑思维能力的三个底层定律?首先,什么是逻辑思维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有什么好处?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
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第五季《奇葩说》中关于“键盘侠”到底是不是侠的辩论可谓异常精彩。
辩手陈铭抓住“键盘侠”中的“侠”字,引用“侠义”解读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赞叹。
其中他谈及女儿曾被“键盘侠”进行网络暴力的一段回忆,就是在对“键盘侠”进行深度剖析。
陈铭表示:“不要回怼或反噬,我们要为自己坚守住离“键盘侠”的最后一步”。
陈铭的这一段演讲,正式透过“键盘侠”的现象看到了“人性”的本质,并通过对自己案例的回忆、分析、概括,最终引申为“我们要坚守不成为键盘侠”的底线。
陈铭所呈现的表层能力是演讲能力,底层能力就是逻辑思维能力。
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对我们有什么好处?①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清晰的剖析事情发生的原因、背景、和预判未来的趋势。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理论及应用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理论及应用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逻辑学的基本规律,可以规范思维的确定性和协调性。
本文将阐述这“三律”的理论并举出其应用。
(一)同一律同一律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同一。
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断。
其公式是:A是A,A表示任一概念、命题和其他思维形式。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
不能混淆或偷换概念;例如:世间万物中,人是第一个宝贵的。
我是人。
因此,我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
二、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
不能转移或偷换论题;三、保持语境自身的同一。
不能混淆或偷换语境。
(二)矛盾律矛盾律又称不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
对于两个相互矛盾和反对的命题,不能同真(相互矛盾的命题必有一假,相互反对的命题可以同假)。
其公式是:A且非A。
A表示任一命题,“非A”表示A的矛盾命题。
则两个反对命题不能同真。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矛盾或反对命题,必须否定其中之一,否则就是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如不能说“水是物质”,同时又说“水不是物质”(三)排中律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矛盾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即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一个命题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没有其他可能)。
其公式是A或者非A,A表示任一命题。
排中律要求:不能同时否定两个矛盾命题,必须肯定其一。
不能犯“矛盾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但同时反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如:既说“此矛锋利,无坚不摧”,又说“此盾坚固,任刺不入”,就违反了排中律的原则。
(四)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在这“三律”中,比较容易混淆的是矛盾律和排中律,因此说说这两者的区别,以便更好地把握。
一、使用范围不同:矛盾律适用于矛盾和反对命题,排中律只适用于矛盾命题;二、逻辑要求不同:矛盾律要求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矛盾或反对命题,对矛盾命题必须否定其中之一,对反对命题至少否定其中之一。
逻辑学四大原理
逻辑学四大原理
逻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推理规律的学科,其核心是逻辑原理。
逻辑学四大原理是指恒真律、排中律、矛盾律和同一律。
这四大原理是逻辑学的基础,对于理解和运用逻辑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恒真律是指任何命题与其自身的否定之间的关系。
恒真律指出,任何命题与其自身的否定之间的关系是恒定不变的,即命题与其否定之间的关系永远是真的。
例如,“今天是周一”与“今天不是周一”之间的关系就符合恒真律。
其次,排中律是指对于任何命题,它要么为真,要么为假,不存在第三种可能。
排中律强调了命题的确定性,即命题要么为真,要么为假,不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
例如,“这个苹果是红色的”这个命题要么为真,要么为假,不存在其他可能性。
接下来,矛盾律是指任何命题与其否定之间的关系。
矛盾律指出,任何命题与其否定之间的关系是互相排斥的,即命题与其否定之间不可能同时为真。
例如,“这个苹果是红色的”与“这个苹果不是红色的”之间的关系符合矛盾律。
最后,同一律是指任何命题与它自身之间的关系。
同一律指出,任何命题与它自身之间的关系是恒定的,即命题与它自身之间的关
系永远是真的。
例如,“今天是周一”与“今天是周一”之间的关
系符合同一律。
总的来说,逻辑学四大原理是逻辑学的基础,它们对于理解和
运用逻辑学具有重要意义。
恒真律、排中律、矛盾律和同一律分别
强调了命题与其自身的关系、命题的确定性、命题与其否定的关系
以及命题与它自身的关系。
只有深入理解和运用这些原理,才能更
好地理解和运用逻辑学。
逻辑三大基本定律
逻辑基本规律有三条: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
一、同一律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须和自身保持同一.同一律有两个基本要求:第一,在同一思维中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第二,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也就是说,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同一论辩)中,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某相概念,就自始至终在这个唯一确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讨论什么论题,就讨论什么论题,不能偏题、跑题,不能在讨论某个论题的名义下实际讨论别的论题.
二、不矛盾律
不矛盾律是指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同真,必有一假.两个判断互相矛盾,是指它们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两个判断互相反对,是指它们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在对当关系中,同一素材的a 判断和o 判断是矛盾关系,a 判断和e 判断是反对关系.再如“此君是男性”和“此君是女性”这两个断定互相矛盾,因为二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此君姓张”和“此君姓李”互相反对,因为二者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不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否则,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三、排中律
排中律是指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都否定,必须肯定其中的一个.否则,就会犯“两不可”的错误.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肯定,也不能同时都否定.同时都肯定,要犯“自相矛盾”的错误;同时都否定,要犯“两不可”的错误.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时都肯定,可以同时都否定.同时都肯定则违反不矛盾律,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同时都否定则不违反排中律.。
形式逻辑原理
思,从形式逻辑就走向了符号逻辑,再进而数理逻辑。
===========================
这就是伪科学,伪理论,玄学,邪恶统治者最怕的东西,也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中国教育里面故意去掉的东西,也是没
的那句话: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就是形式逻辑的第二条定律矛盾律,你必须承认这个,你不承认这个,时间就没价值了,
如果没有时间,也,啃得里边字都看不清了,这本书已经不是十年
前的那本书了。第三条规律叫排中律,所谓排中律呢,其实就是明显的二元论了,不是A就是B,不是B就是A,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
有40年人生悟不了的东西。欢迎大家补课。
形式逻辑有一些最基本的规律:第一是同一律:对同一个事情它有一定的定义的稳定性,比如我定义这是一本书,今天它是书,
明天它还是书,在这里它是书,在别的地方它还是书。没有一定的稳定性,那你就没法记忆,人们之间也无法进行话语交流。
第二是矛盾律。矛盾律用一般的表述来说,A是A,B是B,A不等于B,就是说你是你,我是我,你不等于我。这又可用到赫拉克利特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生动的案例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生动的案例
一、同一律:
比如在学校里,老师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不论学生的身份、背景等生活情况,都给予平等的待遇。
这就是同一律的体现。
二、矛盾律:
国家对普通老百姓和头顶政治人物应该遵循宗旨一致,但在实施时则必须有所不同,比如给予特殊的福利待遇或依法严惩等。
这就是矛盾律的体现。
三、排中律:
比如一个社区,老人和孩子们的安全问题首先要解决,社会价值的体现应该考虑大众的普遍意见,并优先考虑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项目,而不是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目的。
这就是排中律的体现。
形式逻辑的三大规律
形式逻辑的三大规律
形式逻辑的三大规律分别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1、同一律: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概念和命题都必须保持始终的自身同一性。
其逻辑表达式是:A=A或如果p,那么p。
违反这个逻辑表达式,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2、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对它既肯定又不肯定。
其逻辑表达式是:A不是非A。
违反这个逻辑表达式,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3、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对它既否定又不否定。
其逻辑表达式是:A或者非A。
违反这个逻辑表达式,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错误。
逻辑思维四大规律
逻辑思维四大规律
逻辑思维的四大基本规律分别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个论证和推理过程中,每一个概念或者判断都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所谓同一就是指任何一个概念都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即A是A。
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始终是不变的,其性质是稳定的。
矛盾律:是指在同一个论证和推理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判断,不可能同时为真,必有一个是假的。
任何一个判断都必须保持同一,不允许自相矛盾。
肯定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不能同时既肯定又否定一个事物。
排中律:要求人们在是非面前,对问题必须做出明确的回答,不允许模糊。
如果两个判断是相互否定的,那么必须肯定其中一个是真的,不允许对两个判断都加以肯定或否定,也不允许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第三种可能。
充足理由律:在论证的过程中,任何判断被确定为真时,必须以充足的理由作为根据。
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要求有三条:理由必须真实;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理由必须充足。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其中一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矛盾律 排中律 同一律通俗解释
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通俗解释【摘要】逻辑思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中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是基本的逻辑原理。
矛盾律指的是某个命题或陈述的真值只能是真或假,不存在中间状态。
排中律表明某个命题要么为真,要么为假,不存在其他可能性。
同一律则是指同一个对象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方面上只能有一种属性。
这三大逻辑原理在逻辑学、科学研究、争议讨论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可以帮助人们更清晰地思考问题、做出正确的推理判断。
在辩论中遵循这些原理可以避免争论的混乱,达到更有说服力的结果。
通过训练和应用这些逻辑原理,有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和掌握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逻辑原则。
【关键词】逻辑原理,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逻辑思维,训练,重要性,例子,意义1. 引言1.1 什么是矛盾律矛盾律是逻辑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也被称为三大逻辑原理之一。
它指出“对于任何命题,它要么为真,要么为假,不可能既为真又为假”。
简而言之,矛盾律表明了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为真和为假。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矛盾律:如果有一个命题“今天是星期五”,根据矛盾律,这个命题要么是真,表示今天是星期五;要么是假,表示今天不是星期五,不可能存在同时既是星期五又不是星期五的情况。
矛盾律在日常生活和逻辑推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帮助我们分辨真假、推理论证并进行有效的思考。
通过遵循矛盾律,我们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分析,避免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提高逻辑思维的准确性和效率。
1.2 什么是排中律排中律是逻辑学中的一条基本原理,也称为排中原则或排中律。
它指的是一个命题要么为真,要么为假,不存在同时为真和为假的情况。
换句话说,排中律认为一个命题要么成立,要么不成立,不存在中间状态。
这个原理在逻辑推理和思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排中律的基本形式是:“对于任何一个陈述句,要么它为真,要么它为假。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公式是等值命题。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公式是等值命题。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一组逻辑学中的基本公式,它们表达了一些基本的逻辑原理。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个公式及其相关概念。
同一律公式:任何命题与自身的“或”运算结果都等于自身。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命题无论是真是假,其或自身的结果都是真。
例如,命题“今天是星期一”或命题“今天是星期一”得到的结果都是“今天是星期一”这一命题本身。
同一律公式可以用以下公式表述:
p∨p ≡p
其中,p表示一个命题,符号“∨”表示逻辑符号“或”,符号“≡”表示逻辑等价。
矛盾律公式:一个命题与其否定命题的“或”运算结果为真。
换句话说,一个命题和它的否定命题的结果不可能同时为真。
例如,命题“今天是星期一”和命题“今天不是星期一”这两个命题的“或”运算结果是真,因为这两个命题不可能同时为真。
矛盾律公式可以用以下公式表述:
p∨¬p ≡1
其中,“¬p”表示命题p的否定,符号“1”表示命题为真。
排中律公式:任何命题和其否定命题的“或”运算结果都是真。
换句话说,任何命题的真值只能是真或假,不存在中间状态。
例如,命题“今天是星期一”和命题“今天不是星期一”这两个命题的“或”运算结果为真。
排中律公式可以用以下公式表述:
p∨¬p ≡1
以上就是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公式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这些公式对于逻辑推理和判断非常重要。
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基本知识
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基本知识1.同一律及其逻辑要求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正确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自身同一。
同一律有三条逻辑要求。
第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称为“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例如:世间万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我是人。
因此,我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
在这个推理中,两个前提中的“人”不是同一概念。
第一个“人”是集合概念,第二个“人”是非集合概念,因此,犯了“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第二,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论题必须保持同一。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称为“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第三,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语境自身的同一。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称为“混淆或偷换语境”。
在日常思维中,任何思想断定都有特定的具体背景,这种特定背景,称为“语境”,也叫作“上下文”。
对任何思想作评价,特别是批评,必须严格基于该思想原有的语境,保持该语境的同一,不得随意改变。
2.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对两个命题互相矛盾,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两个命题互相反对,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如“小张是湖南人” 和“小张不是湖南人”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而“小张是湖南人” 和“小张是江西人”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反对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常用的互相矛盾命题有:“所有S是P”与“有些S不是P”“所有S不是P”与“有些S是P”“s是P”与“s不是P”“p并且q”与“非p或者非q”“p或者q”与“非p并且非q”“如果p则q”与“p并且非q”“只有p才q”与“非p并且q”“必然p”与“可能非p”“必然非p”与“可能p”常用的互相反对命题有:“所有S是P”与“所有S不是P”“必然p”与“不可能(必然非)p”3.不矛盾律及其逻辑要求不矛盾律的内容是: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
不矛盾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理论及应用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逻辑学的基本规律,可以规范思维的确定性和协调性。
本文将阐述这“三律”的理论并举出其应用。
(一)同一律
同一律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同一。
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断。
其公式是:A是A,A表示任一概念、命题和其他思维形式。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
不能混淆或偷换概念;例如:世间万物中,人是第一个宝贵的。
我是人。
因此,我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
二、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
不能转移或偷换论题;三、保持语境自身的同一。
不能混淆或偷换语境。
(二)矛盾律
矛盾律又称不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
对于两个相互矛盾和反对的命题,不能同真(相互矛盾的命题必有一假,相互反对的命题可以同假)。
其公式是:A且非A。
A表示任一命题,“非A”表示A的矛盾命题。
则两个反对命题不能同真。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矛盾或反对命题,必须否定其中之一,否则就是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如不能说“水是物质”,同时又说“水不是物质”
(三)排中律
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矛盾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即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一个命题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没有其他可能)。
其公式是A或者非A,A表示任一命题。
排中律要求:不能同时否定两个矛盾命题,必须肯定其一。
不能犯“矛盾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但同时反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如:既说“此矛锋利,无坚不摧”,又说“此盾坚固,任刺不入”,就违反了排中律的原则。
(四)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
在这“三律”中,比较容易混淆的是矛盾律和排中律,因此说说这两者的区别,以便更好地把握。
一、使用范围不同:矛盾律适用于矛盾和反对命题,排中律只适用于矛盾命题;二、逻辑要求不同:矛盾律要求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矛盾或反对命题,对矛盾命题必须否定其中之一,对反对命题至少否定其中之一。
而排中律要求不能同时否定两个矛盾命题,必须肯定其中之一;三、逻辑错误不同:违反矛盾律,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违反排中律,犯矛盾两不可错误。
(五)同一律的应用
(1)李白游秋浦,当地汪伦家居桃花潭一带,很想见李,但又苦于不认识,心生一计,给李写了一卦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此乃李生前两大嗜好,欣然前住。
却全然不见,原来“十里桃花”是桃花潭方圆十里,“万家酒店”是有一家酒店店主姓万。
此例中,汪伦偷换了“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的概念,使李白前往。
(2)有一天,某城市一家餐馆前挂了一个“明天吃饭不要钱”的牌子。
第二天刚开始营业,就顾客盈门。
可顾客一吃完饭,老板就要钱。
人们问他:“牌子上不是写着‘明天吃饭不要钱’吗?”老板答道:“是啊,明天不要钱,今天要钱。
”第三天,第四天,老板照收不误。
此例中,老板故意混淆“明天”的概念招揽生意。
(六)矛盾律的应用
“小张是湖南人” 和“小张不是湖南人”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
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而“小张是湖南人” 和“小张是江西人”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反对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七)排中律的应用
“我不认为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我也不认为所有的人都不是自私的”,此例所否定的两个命题是同一素材的全称肯定命题和全称否定命题,它们之间是互相反对关系,不违反排中律。
“说世上有鬼,这是迷信,我不同意;但要就此断定世上无鬼,这我也不同意,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
”此例就是“两不可”,对“世上有鬼”和“世上无鬼”这
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同时都加否定,违反排中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