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教育艺术
教育原理与艺术
选择:第一章教育学的对象、任务、意义一、教育学教育学的教育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本质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规律指教育与社会其他方面内在的本质联系,教育自身各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学科性质:具有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双重属性。
根本任务:通过研究教育问题,总结、概括教育实践经验,揭示教育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以更好的指导教学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萌芽阶段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平民教育《学记》是中国同时也是世界的第一本教育专著培根英国1623年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1623)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贡献:提出普及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热性,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康德德国将教育学搬上大学讲坛的第一人赫尔巴特德国《普遍教育学(1806)》是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教学理论专著是教育理论形成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贡献:(1)、第一个提出教育学成为科学(2)、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道德教育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学理论(3)、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4)、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主张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监视及严厉体罚其他洛克《教育漫记》在白板说基础上提出绅士教育思想卢梭法国《爱弥儿-论教育》提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裴斯泰洛奇瑞士《林哈德和驽笃德》认为教育是对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谐发展的促进福禄倍尔德国《人的教育》幼儿教育之父创立幼儿园以及幼儿教育理论斯宾塞英国《教育论》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2、发展阶段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五步教学法:准备揭示比较和抽象包括应用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实用主义教育学派主张儿童中心强调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及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主义教育学派实验教育学派伊曼和拉伊文化教育学派狄尔泰斯普朗格李特福利特纳蔡元培《对教育方针的意见(1912)》主张以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人民教育家”3、深化发展布鲁纳美国《教育过程》提出结构课程论倡导发明学习法主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赞可夫俄罗斯《教学与发展》提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发展教学论根舍因德国倡导范例教学理论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基本型、基础性和范例性布卢姆美国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组成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要求(了解即可)意义1、有助于确立正确教育思想,形成科学教育观念2、有助于增强自身教育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助于奠定教育的科研基础,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要求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2、坚持理论实际结合3、古为今用、洋为中用4、坚持学习、创新相结合第二章、教育的本质特点孟子最早把教育作为一个词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指一切通过传递社会经验来促进人身心发展的活动狭义:专职学校教育,由专门教育机构和经过训练的专职人员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认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计划、组织地对学生身心施加系统影响,以促进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社会活动二、教育的本质质的规定性其本质是培养人1、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形象2、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3、是人类社会一种经验传递形式4、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三、教育的构成要素1、一般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2、老师:教育主体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形式途径教育环境四、教育主要形态1、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也称正规教育缺灵活性)与非制度化教育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3、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信息社会教育五、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产生1、神话起源说世间万物包括教育都是由神创定的,教育目的是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2、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有意识性)和社会性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美国孟禄《教育史》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类自身生存需要发展1、原始社会教育特点:教育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生产活动中进行教育内容和手段极为简单教育平等,无阶级性2、古代社会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特点:学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正式产生与奴隶社会初期)森严的阶级性、等级性教育与生产的分离对立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严厉粗暴的教学手段3、现代社会教育特点:教育普及化程度逐渐提高教育与生产联系日益密切教育科学化程度不断增强4、新世纪教育展望-教育事业社会化-个人教育终身化-教育活动个性化-教育手段现代化-教育交流国际化第三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教育作为社会组成部分,必然受社会发展的制约2、教育通过培养人作用于社会,从而发挥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功能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自身发展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指在一定时期内,教育思想、内容、手段和方式等落后或超越于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三、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身心方面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其中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影响着生理发展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的学界观点:(1)、内发论:又称遗传决定论。
教育学理论知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有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一应享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兽药和直接目的的教育活动。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
我国学术界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自然科社会。
3.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4.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条件。
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5.学校的出现标志着教育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一般的社会交往活动相分离,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形态,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功能。
6.夏朝:庠序之教周朝:学校已普遍建立,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中国学又分为大学和小学乡学则分为塾庠序校7.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古埃及的学校分为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寺庙学校文士学校)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4.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8.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的教育实践。
1.古代先秦孔子《论语》思梦学派《学记》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书原理》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近代 A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 1632年《大教学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教育学学科体系、B 教育上的哥白尼卢梭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思想观念方面小说他教育名著《爱弥儿》 1.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卢梭把教育分为自然(儿童的天性)的教育(基础)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 2.儿童中心的观念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率性的发展的人 3.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通过对书本知识进行教育是深恶痛绝的一切有用的知识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4.实用主义的观念问题不在他学到怎么样的知识,而是在于他学的知识要有用处 5.发现的观念儿童的学习中强调发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C.德国教育学家和哲学家赫尔巴特 1806年《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提纲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定义P71.广义教育,即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的社会活动。
2.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专门性、制度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即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合理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平等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促进受教育者健全发展的活动。
(二)教育学的定义P121.我国教育学界给教育学概念所下定义通常是: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本书对“教育学”的定义及其阐释对“教育学"下定义需包含三个要点:一是界定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二是界定教育学研究的目的,三是界定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据此,教育学定义可表述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阐释教育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三)教育的起源P19代表人物:生物(勒图尔诺,沛西·能);心理(孟禄);劳动(马克思)(四)教育学的萌芽P251.我国:(1)孔子《论语》因材施教、温故知新…(2)《学记》被认为是我国及世界上最早的一篇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著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3)中国古代最早提出“教育”,“得天下英才教育之”的是孟子。
2.西方(1)智者学派(普洛塔哥拉,希比亚…)以传授知识为职业对古希腊教育思想的萌芽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2)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法(也可能是简答或论述)P26(1)是谁: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和德行可教的观点。
主张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然后才是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和锻炼身体。
(2)这种方法包括四个部分:一是“讥讽”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对方谈话中自相矛盾之处,使其承认对这一问题的无知;二是“助产”即用谈话法帮助对方回忆知识;三是“归纳”通过回答使对方能够逐步排除对事物个别的特殊的认识,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的东西;四是定义,即在归纳的基础上得出事物的定义。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3、 教育艺术的概念: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方面的教育个性和特点。(pint [pa?nt]:品脱)(105)
4、 教育艺术特点:情感性;双边性;创造性;审美性
5、 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区别:(107)
认识教育规律: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向实践学习;向创造条件使一定教育规律得以实现;注重多种教育规律协同发生作用服务一定的教育目的;利用教育规律加速或延缓教育系统某方面发展的进程;把教育规律理论转化为行动指南。
第二节、教育原则(95)
1、 概念: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第一节、教育规律
1、 概念:教育系统在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81)
2、 分类:教育结构规律、教育功能规律、教育发展规律(87)
3、 教育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89)
4、 按教育规律办事:不意味着教育主体在教育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而是要求教育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科学地认识和利用教育规律。(91)
教育学ppt课件
区别:研究对象 所属范畴 运用方法 特点 来源
联系:基础和依据 发挥和升华 真题链接.doc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概念界定
1. 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 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他以观念 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2.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 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 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针。包括教育目的
(明确,统一,稳定)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计划性,组织性,协作性,全面性) (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目标,内容,方式方法) (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培养人,课程,教师) (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正
实现; 第二: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从学校内部来看,首先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 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 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再次取决于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和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外部来看,首先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程度,还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程度。
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
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
现代教育学第三章习题
现代教育学第三章习题第三章学习测试题一、单选题1.“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前提是()。
A. 认识教育规律B.认识客观事物C.利用教育规律D.发挥主观能动性2.教育艺术的创造性主要决定于()。
A. 教师B. 教育思想C. 教育制度D.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3.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是()。
A. 教育风格B.教育质量C.教育方法D.教育思想4.教育艺术中最基本的是()。
A. 教育准备艺术B. 教育组织艺术C. 言语艺术D. 教育方法艺术5.教育发展的内在原因是()。
A.教育目标与受教育着发展水平的矛盾B.社会发展需要C.个人发展需要D.教育本身需要6.往往把教育规律绝对化、偶像化,把教育规律当作是一种异己的力量是()的观点。
A.唯物主义B. 唯意志论C.宿命论D.唯心主义7.我们认识教育规律的目的是()。
A.发现教育规律B.创造教育规律C.改造教育规律D.利用教育规律8.产生幽默意境的各个环节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是()A.制造悬念B.铺垫渲染C.产生突变D.出现反转二、多选题1.从共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
A.教育者B. 受教育者C.教育设备D. 教育中介E.教育文化2. 从历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
A. 教育目的B. 教育者C. 教育手段D. 受教育者E. 教育结果3. 运用系统方法,可以把教育规律系统划分为()。
A.教育结构规律B.教育功能规律C.教育的内容规律D.教育的外部规律E.教育发展规律4.教育的言语艺术主要包括()A.口头言语艺术B.书面言语艺术C.体态言语艺术D.活动言语艺术E.参与言语艺术5.将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所需要的环节有()A.教育规律理论化B.教育理论目的化C.建立教育实践的观念模型D.技术化E.行动化6.下列属于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的有()。
A.人道性原则B.创造性原则C.民主性原则D.主体性原则E.艺术性原则7.下列属于教育艺术特点的是()A.情感性B.创造性C.民主性D.主体性原则E.审美性8.下列属于教育口语特点的有()。
《教育概论》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的任何一种社会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受教育者个体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如果不研究教育与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关系,不按这种关系中存在的客观规律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再美好的教育设想也不能变为现实。
一、人的发展的概述(一)人的发展的内涵1 、人的发展是个体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教育学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研究以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为主。
(教育学不可能研究一个个独特的个体、具体的个体,它是从抽象、共同的角度来研究)2 、人的发展是指身心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
和谐共进、协调发展(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所谓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方面。
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开展的。
因为人的生理成熟程序由基因控制。
生理影响心理。
2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发展阶段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一段时间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就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这种阶段以年龄为标定,就有不同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婴儿期(0 -1 、1.5 岁)幼儿期(1 、1.5 -6 、7 岁)童年期(6 、7 -11 、12 岁)少年期(12 、13 -15 、16 岁)青年期(16 、17 -25 、30 岁)成年期(26 、31 -55 、60 岁)老年期(55 、60 -死亡)注意各年龄阶段既是相互关联的,又是有区别的。
关联性:1 、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
2 、前一个阶段与后一个阶段并无截然的清晰的界限。
(前一个阶段的后期出现后一个阶段前期的特点;后一阶段的前期还保留着前一阶段的特点。
)区别:身心在发展水平上有本质的差异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A 、从个体的身心状态的总体层次上看,人的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两大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并非齐头并进的。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功能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教育现象:是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3、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4、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5、行动研究法:身处教育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
6、教育理论:教育学中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概括7、教育目标分类学:是由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的。
他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该包括三部分:1、认知领域2、情感领域3、动作技能领域二、知识点1、横向的教育的基本形态: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2、教育学把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3、教育原理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学科。
4、《论语》由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5、中国战国时期乐正克《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育问题的论著。
6、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被称作第一本研究教育法的书。
7、教育思想的理论观点多混杂在他们的政治、伦理、哲学等著作中8、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从此教育学在科学体系中有了自己的独立地位。
9、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让一切儿童都接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详细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他写的《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10、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11、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
现代教育学(归纳)与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教育的外延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而其中学校教育是所有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
所谓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
2。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与其他教育活动比较,学校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同时,学校教育的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3。
教育学:从宏观上说,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从中观上说,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从微观看,教育学是以广义的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4。
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亦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5.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2)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
6。
学校教育出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的原因和条件:(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7.简述西方教育史上五大教育思想家柏拉图、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在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答:柏拉图1“学习即回忆说”,所谓学习,就是把已经忘记了的知识回忆起来.2他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3 作用:《理想国》是西方古代世界一部经典性教育著作,成为西方教育思想重要渊源之一,在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了从学龄前教育以至高等教育无所不包的教育制度体系。
第三章教育规律、
二、教育艺术的要旨
• • • • • • • 二、教育艺术的要旨 (一)主观性 (二)情感性 (三)双边性 (四)创造性 (五)审美性 (六)独特性
• • •
魏书生老师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灵活,以“奇、心、 疑、趣”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创设问题情境,而且在板书、语言、主体 教学等方面也十分讲究方法艺术。 从引导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来说,一般讲课时魏老师不精雕细刻,从不逐句逐 段地分析,但决不意味着好的段落不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讲到文章的妙处, 他不仅让学生把文字变成画面,而且力求将学生导人情境之中。 如讲《菜园小记》,他说:“咱们学这课书都要体验劳动乐趣,品尝田 园乐趣。”“怎么体验呀?”先请同学们看书,看书之后,先在大脑中放映 菜园的图象。这图象越来越鲜艳,越来越逼真,好像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 的,不是在我们的脑子里,而是在我们的周围。一行行果树下面是一片片的 菜园,我们就站在菜园里,站在畦垄上,前后左右是嫩绿的菜苗,空气中飘 来泥土的芳香,花的芳香,香菜的芳香。我问:“踩上畦垄了吗?”学生们 闭着眼睛,笑眯眯他说:“踩上了!”“闻到土香、花香、菜香了吗?”悟 性好的同学可以回忆起土香、花香、菜香的味道。于是便答:“闻到 了!”“那么我们开始间苗吧!”于是同学们弯下身子去间苗。一时间课堂 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同学们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想象感知过程中,品尝到了田 园乐趣,深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四、教育规律的分类(以系统论为方法)
• 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任何系统按其内容又可分为结 构、功能、发展等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 教育规律系统划分为:教育结构规律、教育功能规律、教育发展规律 • (一)关于教育的结构规律 • 教育结构规律:是表征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组合方式和结构 形式。 • 1、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和谐,才能保持教育系 统的稳态,促进教育系统的进化。 • 2、教育结构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才能保证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 • 3、教育系统的结构必须保持其开放性和动态性,才能促进教育系统 的健康发展。 • 4、教育系统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协调程度,决定其功能的力度 和维度
第三章 中小学艺术教学应该是艺术化的教学 郭声健《艺术教
对上面例举诸多艺术教学原则的看法: 在这些艺术教学原则中,有许多的确突出了艺术的特点,符合艺术审美规律,如,
非强制性原则、情感性原则、相互交流性原则、审美性原则、律动性原则等。如果我 们的中小学艺术教学法实践真正能够按照这些原则来实施,无疑,艺术教学法是名副 其实的。当然,这些原则是否可以真正称得上是原则而不仅仅是一般的要求,是否对 艺术教学来说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比如律动性原则),是否反映了艺术教学过程的最 基本规律,是否与艺术教育教学的目的相符合,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讨。
其一是指由对革本艺术形式的感受连带勾起对其他相关艺术形式的感受,即所谓的“艺术 通感”。其二是指艺术创作中由于外界事物的启发、诱导所勾起的对艺术构思与艺术创作手法 顿悟。其三是指审美借助当前刺激引起的单一感官的感觉、知觉,通过理解、联想、想象、情
绪等的作用,引起其他感官、知觉兴奋和整体感受的心理现象。
第三章 中小学艺术教学应该是艺术பைடு நூலகம்的教学
郭声健《艺术教育论》
第一页,共23页。
第一节 中小学艺术教学法需要艺术教学原则来指导
中小学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院校艺术教育的一个主要标志是:
艺术知识技能的掌握不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而且艺术知识 技能教学法主要是充分运用各种艺术审美形式,在学生自身参与的艺术 欣赏和表现活动中结合着进行,而不是采用专门的、单一的艺术知识技 能传授和训练的形式和方法。 教学原则(王策三):
加强课外、校外等的艺术融合:
在遵循艺术融合原则方面,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课外,校外艺术活动及整个社会文化艺术大 环境。在课外、校外艺术活动中,在社会文化艺术大环境中,我们可以突破课堂教学课程的限制,充 分利用自由的空间和时间,有侧重地把各门类的艺术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 领略到各种艺术形式所表现出的艺术魅力。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规律 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教育发展阶段比经济发展阶段高的国家会出现高速的经济增长; 相反,教育水平比经济水平低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更慢。” ①教师水平必然决定教学质量;②违反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的 教学必然失败;③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同一个班的 学生即使年龄、性别完全相同,他们之间也必然存在差异,而 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必然始终存在差异;④学生的学习目的 必然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⑤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双方必然 产生相互影响;⑥知识技能的教学必然影响学生认识能力的发 展;⑦知识教学必然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⑧任何一门学 科所包含的知识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不掌握前边 的知识,后边的知识必然学不会。 教育规律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联系。
第五章
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一、教育规律
教育过程中有规律可循吗? 1、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 教育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宏观:教育与人的发展---德、智、体、美 教育与社会发展---经济、政治、文化 微观:教师、学生、教育中介
教育目的、教育过程、教育结果
教育幽默
二、教育原则
1、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 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2、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 人道性原则
个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民 主性原则
三、教育艺术
1、教育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之处在哪里? 2、教育的言语艺术 口头言语艺术 体态言语艺术
现代教育学(1-3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
人猿相揖
原始社会教育的一般特征
1977年-2008年高考录取 数
• 1998年11月,亚洲开发银行驻北京代表处 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写信, 提出《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 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他陈述5个理由支 持大学扩招: • 其一,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展 水平的国家; • 其二,1998年国企改革,大量下岗工人进 入就业市场,如果大量年轻人参与竞争,就 业将面临恶性局面;
研究生教育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型
•
记者从国务院学位办获悉,2009年国家从 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增招了3.8万名专业学位硕 士生,实行全日制培养,这意味着硕士研究生 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 人才为主转变。 —— 北京考试报2009年11
月18日
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 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
• 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 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 狭义的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 、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的概念
• 宏观(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是以教育活 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科学。
现代教育学
扈中平 李方 张俊洪 主编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
1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2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手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
3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的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简答题:
1教育目的的层次:
一是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是课程目标,四是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二是就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
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果的核心部分。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河接班人。”
3)社会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4)社会经济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5)社会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三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四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表现:
2活动课程的特点:a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和阅历,以及儿童在学习中的自我指导作用于内在动力;b注重引导儿童从做中学,通过、探究、交往、合作
第三章 教育规律、教育原则、教育艺术
(三)关于教育的发展规律
1、教育系统整体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受经 济发展的制约) 2、上层建筑各部门对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教育受
政治的制约)
3、教育的文化继承性与革新性均是教育发展所必须
的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4、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
育发展的内在动因 (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2.利用教育规律——认识教育规律的目的
(1)人们可以创造条件使一定的教育规律得以实现
(2)人们可以使一种教育规律同其他教育规律协同发生作用使
多种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服务于一定的教育目的 (3)人们可以利用教育的客观规律加速或延缓教育系统某一 方面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4)人们可以将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 的行动指南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 讥笑中有爱迪生”。
——陶行知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性主要包括独立思考、自主选择、 承担责任三个方面。
• 3、 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一个不尊重自我的人,往往也不会尊重他 人和集体;一个不知道珍惜自己合法权益的人, 往往也不知道维护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2、 教育活动中各要素存在着普遍联系
教育的要素: 共时: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历时:教育目的、教育手段、教育结果
(三)教育规律是否存在
我们认为,无论人们在理论上是否承认教育规 律的存在,教育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
教育规律是存在的,但它不同于自然规律, 有自身的特色,即具有应然性与合目的性,这就 是说人的主观意识渗透其中。 教育规律中所谓的必然联系,绝非简单的线 性因果关系,绝非“说一不二”“铁板一块”, 而是有弹性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艺术性。 因此既不能否认教育规律,也不能夸大教育 规律。
现代教育学
练习题
1、宏观的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人
B学校
• C理论知识D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
2、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 根本原因是()
• A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
• B社会发展的需要
• C文化传承的需要
• D维持国家稳定
练习题
3、教育产生的根本条件是()
• A社会需要 B人类劳动的进行
二、教育改革理论发展的三阶段 哲学--心理学阶段(20C初--40年代末 杜威) 经济学--社会学阶段(1950--1970 人力资本
理论) 学科独立阶段(1970-- )
第一节:教育改革理论
• 三、教育理论的范型
第一节:教育改革理论
四、人力资本理论P156 含义:人力资本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
一、教育目的观定义 • 培养人才规格的价值取向 二、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三、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 四、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和科学主义教育目 的观比较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 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 • 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 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必然融合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一、历史回顾 原始人--古希腊--文艺复兴--近代资本社会--空
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 • 二、基本内涵 • 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
发展,具有以下素质要素:体能、智能; 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性格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含义 :个人智力与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 自由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 劳动相结合,指人的物质生产生活本身的劳动能 力的全面发展,人的才能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发展。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教育学绪论【大纲】(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孔子的《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固定在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停留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1632年,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等)1762年,法国的卢梭《爱弥儿》,系统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1776~1787年,德国康德在哥伦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较早开授教育学讲座的教授,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实科教育思想:1861年,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出版《教育论》,反映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要求,但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2)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1908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等,基本观点①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的生活和学习;②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活动和表现;③采用实验的方法。
夸大容易走上“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3)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1916年杜威出版了《民主主义与教育》,批判脱离儿童生活的、以教师传授书本为主的“传统教育”提出来的。
教师职业道德 第3章 教师职业道德中的重要范畴
教育良心的特征:
1.示范性 2.内在性 3.稳定性 4.综合性 5.广泛性 6.自觉性
(一) 教育良心对教师的道德行为起着定向作用
首先在教师选择道德行为之前,教育良心成为主体行为的“决策者”, 对教师行为起到某种鼓励或禁止作用,对出于教育良心的思想和行为,给予 鼓励和鞭策,对违背教育良心的念头和行为则给予禁止和否定。
其次,在教育行为的进程中,教育良心成为主体行为的“监察员”,对 教师行为起到自我监控作用。
再次,在教育行为结束后,教育良心又似乎成为教师内心法庭的“审判 官”,对教师的行为进行道德自我鉴定。
(二) 教育良心能增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
教育良心的道德价值就体现在教师对祖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深深关切, 对自己为现代化建设肩负的巨大使命的自觉意识,以及对学生一生负责的 高度责任心之上。
补充材料
五种影响教师威信的因素
从社会影响力来看教师的威信,有五种影响力在起作用: (1)专长力量,指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2)吸引力量,指师生关系中的密切的程度。 (3)法统力量,指学生接受制度、法规、传统习惯的影响力量。 (4)奖赏力量,指给予学生表扬和激励因素的能力。 (5)强制力量,指利用权力给予制约的能力。
首先,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在处理一些与学生利益息息相关的事务 时,如选举班干部,批改考卷,评定学习成绩,分配劳动任务,评定助学 金等活动中,发扬公正,抑制偏私,做到办事公道。
其次, 在教育活动中,为了鼓励先进,树立正气,鞭策后进,抑制歪 风,奖赏和处罚都是非常重要的。
(四)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实现教育的实质公正,关键在于“因材施教”,即根据每个学生的天 赋,能力来进行教育,使其能够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作为一名教师,如 果说不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大致相同的学习条件,却可以在因材施教方面, 为实现真正的教育公正尽我们最大的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一:生命与安全教育的缺失?
一块石头 孤儿院的男孩 “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
请分析下列个案符合或违反什么原则 案例一:举手/约定 在维护尊严(面子)的前提下,激发潜能
建立自信 提升能力 人道性原则之:尊重理解 要求引导-- 成长
(一)人道性原则
1、概念,指教师应珍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 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利,使教育过程 和及偶遇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
专业硕士学习方式:大致可分为在职攻读和全日制学习两 类。比较简单的区分办法是:招收在职人员、以业余时间 学习为主的专业学位考试通常在每年的10月份进行,名为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简称“联考“,修 业后学历依然是“本科”,但是有专业硕士学位;招收全 日制学生的专业学位硕士在每年年初举行的“全国硕士研 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简称“统考”)中举行,毕业后学 历是“研究生”,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全日制专业硕士是 学历教育,而以往的GCT在职硕士不是学历教育。
一方面,人们可以认识、驾驭和利用它。 (二)教育规律的作用 认识教育规律 利用教育规律(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条件)
第二节 教育原则
一、教育原则的概念(95)
所谓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活动规律的认识而 制定的,用以指导实际教育工作的基本准则。
二、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理解,应用)
1、教育结构的内部要素间和谐——教育系 统稳态;
2、教育结构相对稳态—系统良性发展; 3、教育结构的开放性和动态性——教育系 统健康发展(p 88)
现在的教育结构图
• 大学生就业难与高技能 人才的缺失
调整后的教育 结构图
研究生教育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型
记者从国务院学位办获悉,2009年国家从 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增招了3.8万名专业学位硕 士生,实行全日制培养,这意味着硕士研究生 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 人才为主转变。
月18日
—— 北京考试报2009年11
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 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
什么是专业硕士
专业硕士报考条件:专业硕士要求报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 作经历,而普通硕士则不需要。绝大多数 GCT专业硕士还 要求在职人员报考需经所在单位或相应管理部门的同意, 有的甚至要求所在单位推荐等。
获取学历:参加每年1月份全国统考获得攻读硕士学位资 格,毕业后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学位证和学历证;参加每 年10月份GCT考试获得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在职修业后 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学位证,但是没有学历证。
培养方向:专业硕士培养应用型和工程研究型人才。
专业硕士按获取学位不同,主要分以下几种情况:工程 硕士(ME)、法律硕士(J.M)、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 位(MBA)、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会计硕 士专业学位(MPACC)、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PH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兽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硕士专业学位、艺术硕士、体育硕士、风景园林硕士。
(三)教育的发展规律 是揭示教育系统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
态转变,或教育系统从一个系列的相互 作用转化为另一个系列的相互作用的规 律。
1、教育系统整体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2、上层建筑个部门对教育发展有重要的
影响 3、教育的文化继承性欲革新性是教育发
展所必须的
三、教育规律与教育活动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观 教育规律是客观的,教育活动遵循它;另
▪ 第三章 教育规律、教育原则 和教育艺术
▪ 学习重点: ▪ 1.教育规律的分类 ▪ 2.现代教育原则p95-103 内涵 基本要求 ▪ 3.教育艺术之Hale Waihona Puke 头言语艺术 ▪ 4.教育幽默与教育机智
第一节 教育规律
一、教育规律的概念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
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环境(物质的、 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 联系。(81,识记)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辩证统一 (97,理解)
2、人道性原则的要求 (1)满足合理的需要 (2)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利 感受 (3)创造旨在培养人性的留有余地的学校生活 (4)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人道精神 (5)向学生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
案例一:生命与安全教育的缺失?
**每天有近50名未成年人因意外事故失去生命,日常事故已 成为中小学生的首要死亡原因。尽快让孩子们接受安全教育 ,培养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减少悲剧的 发生,已是迫在眉睫。
线性的必然性的教育规律几乎不存在,具有 目的性,应然性。(84,第二段)
二、教育规律的分类(P87)
(一)教育结构规律
所谓教育的结构规律,是表征各种教育要素之间 的关系、组合方式和结构形式的。它揭示教育系统内 部各种要素、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相对位置空间分 布、其间关系、连接方式、组织形式等,勾画出教育 系统内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立体网状布局和构成。
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 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石 头一样吗?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 价值,生命就有意义。"
案例二:体罚???教育之殇
(二)个性原则
1、概念,指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 自主性,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
(二)教育功能规律
教育的功能规律表征教育系统结构中不同的组 成部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每一种要素、成 分在教育系统结构中的功能,以及这种功能对其 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它还表征教育系统与环境(政治、经济、文化 等)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本质联系。
1、教育的内功能规律:教育活动——受教育者 个体全面发展。 2、教育的外功能规律:教育通过培养人——社 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