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荣静夜思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7e694ada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70.png)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课堂实录这节课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
老师想通过这节课让同学们了解诗词曲这种文学形式,以及经典的五首诗词曲作品。
实录如下:(板书内容:诗词曲五首)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经典的诗词曲作品。
请问,你们了解什么是诗词曲吗?学生A:据我所知,诗词曲是一种文学形式,是用诗歌来表达感情、抒情、叙事的文学作品。
学生B:古代的诗词曲比较有名,现代的也有,像陈奕迅和周杰伦写的歌曲不就是现代的诗词曲吗?老师:非常好!诗词曲是一种文学形式,它以文字为表现手段,通过词章的节奏韵律、辞藻华丽多情、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等特点,表达着诗人深刻的思想感情、抒发着特定的社会群体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
(老师教授第一首诗词曲《将进酒》)老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首诗词曲——《将进酒》,这首作品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白是谁吗?学生C:李白是唐代诗人,号称“诗仙”,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老师:非常棒!在这首诗词曲《将进酒》中,李白用了铿锵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他对清酒、美酒的狂热赞美,也表达了他的豪放不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老师教授第二首诗词曲《水调歌头》)老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第二首诗词曲——《水调歌头》,这首作品是宋代词人苏轼所作。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学生D:苏轼是宋代大文豪,他除了写词,还广泛涉猎文学、历史、政治、哲学等诸多领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老师:非常厉害!在这首诗词曲《水调歌头》中,苏轼以词为载体,表现了他对于自然、人生、爱情、友情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老师教授第三首诗词曲《静夜思》)老师:第三首诗词曲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静夜思》,这首诗词曲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同学们,你们都听过这首诗词曲吗?学生E:听过听过,这首诗词曲描述了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的感慨和思绪。
老师:说得非常好。
在这首诗词曲《静夜思》中,李白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化繁为简地表达了他在夜晚的感受。
戴建荣《远古的歌谣》观后感
![戴建荣《远古的歌谣》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64787ee9e3143323968934a.png)
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戴建荣
名段实录
他还教了第二首《江南》,孩子们化身 为小鱼,在一片片茂盛的荷叶间,自由玩耍, 江南的景象在吟诵中逐渐清晰的展现在我们 眼前。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戴建荣
名师课堂
远古的歌谣
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戴建荣
一个字就是一幅画,是一首歌谣
他用的是二年级的学生,他的特色是一首诗半 吟半诵,边吟边跳。 他的吟诵课是不讲诗意,但又不缺乏诗意讲 解。他先教了一首诗经里的《击壤歌》,说实话我 一开始也说不出这古诗里讲了些什么。戴老师先带 着学生读,之后听他范唱,再接着让学生跟着边唱 边跳,孩子们离开座位翩翩起舞,接着问学生:做 着这样的动作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心情怎样? 这一问一答中整个诗情就拨云见日了,这是一幅古 代劳动人民快乐耕作图。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戴建荣
分享思考
戴建荣说:“童心就是诗心,孩子们喜欢,古诗 才会有生命。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唤起孩子对古诗的 情感,激发孩子学古诗的兴趣。我觉得,我们当老 师的,不管怎么教,一定要让孩子们喜欢。孩子们 喜欢学习,那学习不就成了和游戏、玩耍一样快乐 的事了吗?” 戴老师的古诗吟诵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古 诗的积极性,值得我们学习。我想,大师的课不能 复制,能学到某个大师的一点做法,或对某个大师 的一句理论引起思考或共鸣,这应该就是听课的收 获吧!
《静夜思》教学实录及评析
![《静夜思》教学实录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41b2d71f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2b.png)
《静夜思》教学实录及评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静夜思》教学实录及评析《静夜思》教学实录及评析(通用12篇)《静夜思》教学实录及评析篇1一、复习旧课出示学习步骤:1、知诗人,解诗题。
现代与经典:戴建荣《将进酒》公开课教学实录
![现代与经典:戴建荣《将进酒》公开课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fe0a3b2f0b4c2e3f5727632b.png)
生:斗酒十千恣欢虐
生:五花马、千金裘
师:无论有多么昂贵的东西,他都可以拿来换酒。
师:那你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李白是诗仙?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
生:会须一饮三百杯…..
师:只有诗仙,才能运用这么夸张的写法。
7.吟《将进酒》
师:(示范吟《将进酒》)
师:现在和刚刚有什么不一样?
生:是唱的。
《将进酒》教学实录
教学:戴建荣
一、提问导入
1.解释诗歌
李白劝岑夫子、丹丘生喝酒
2.同学谈谈自己认识的李白。教师补充:李白自称“酒中仙”。
二、指导朗读《将进酒》
1.指名读《将进酒》
2.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在没有标点的地方,教师停顿了划“/”,长音画“—”,停顿不留音画“√”
3.一字一句指导朗读:“不复回”加甩手的动作;高堂明镜悲白(be)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读出仄声)
师:他写过什么诗呀?
生: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师:五花马、千金裘(朗读),什么是五花马、千金裘?
……
6.再次指导朗读
师:会念了吗?
生:会。
师:请大家再来读一读。尽量不要看纸。
生:(读课文)
师:会须一饮三百杯(朗读),这里的“三”为什么要读的这么长?
生:喝得多呀
……
师:读了这么久,从哪里真的可以看出来李白真的是酒仙?
师:有人说念,有人说是唱的,其实都不对,这里是吟。(板书)
(教师吟前半句,学生说后半句)
师:李白此刻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生:高兴、开心……
师:那为什么诗的最后却告诉我们诗人有着万古难解开的愁呢?
师:有的诗,是需要读一辈子的。君不见….(读前半阙)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静夜思》名师教学实录及赏析
![《静夜思》名师教学实录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682a27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ce.png)
《静夜思》名师教学实录及赏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以下是一节《静夜思》的名师教学实录及赏析: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内容。
(屏幕上显示《静夜思》的内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老师:这首诗描述了诗人一个人在夜晚看到明月光景,引发对故乡的思念。
诗中的“明月光”和“地上霜”形成了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同学甲:我觉得诗中的“明月”代表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就像明亮的月光一样,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想起故乡。
同学乙:我同意你的观点,我觉得诗中的“地上霜”也代表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因为霜是在寒冷的天气里才有的,就像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只有在寒冷的夜晚才会更加深刻。
老师:你们的理解都非常到位。
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通过对动作的描绘,进一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人抬头看明月,低头思考故乡,这两种动作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思念之情。
同学丙:我觉得这首诗的语言非常朴素,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动作描绘,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让人感受到诗人的真挚情感。
老师:你的理解非常到位。
这首诗的语言确实非常朴素,但是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动作描绘,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这就是李白的诗作的魅力所在。
(课堂上响起掌声)。
静夜思(教学实录)戴建荣
![静夜思(教学实录)戴建荣](https://img.taocdn.com/s3/m/b85232d043323968001c9283.png)
静夜思-戴建荣1765人阅读隐藏>>1《静夜思》课堂实录一、揭题读题,初识平仄师:每位同学前面都有一张纸,拿出一支笔来,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准备写字了,注意一拳、一尺、一寸,写字姿势要标准。
我们一起来书写今天上课的题目,知道今天上课的题目吗?我们一起写。
(教师板书课题)注意“静”字下面的一竖不能写成一撇。
写完了,就坐端正,那个男孩子非常好!师:谁来念?生:静夜思师:还有谁来念?生:静夜思师:好的,一起念。
生:(齐念)静夜思师:这样念的是吗?来,请看黑板。
跟我念Sì生:(齐念)si师:刚才你们念的没有念错,但是,今天我们为什么把它念成第四声呢?,学到后面你就知道了。
请看投影,自古至今这个字有三个读音,当它念思的时候解释为1,2、3、4,用现在的话来说,做动词的时候念“sì”。
它解释为:心绪生:(齐声)心绪师:简单的讲就是心情。
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它做名词的时候读si再读si生:(齐声)sìsì师:第三个读音读sai ,和哪个字相识?生:腮师:对,月字旁的腮,摸摸我们脸上的腮帮子,摸得到吗?师:看看哪一种字典里面,有这样的查找呢?《辞源》,修辞的辞,源头的源,谁家有这样的大字典?哪儿来的?生:是我姐姐给我的!师:你姐姐是干什么的?生:我姐姐是——师:想不起来了,没关系,但拥有这本字典的人一定是有文化的人。
没说错吧?2生:没!师:我们以后会阅读更多的古典文学,阅读的时候,有些读音吃不准应该查找《辞源》。
这本字典里所记载的就是这本字典的古音,为什么要记载古音呢?为什么要恢复它的古音呢?我们继续往后学。
师:当“思”念成第四声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三个字?生:它们全读第四声。
师:不错,读一读。
生:静夜思师:声调里面除了第四声,还有吗?生:第一、二、三声师:还有一个特殊的声调叫什么?生:轻声师:古时候有没有声调啊!古时候的声调看老师写。
(老师板书平声和仄声)一起念!生:平仄师:现在的声调和古时候的声调是有联系的,现在的声调就是由古时候的声调一点一点传下来的。
祁雪老师的静夜思教学实录
![祁雪老师的静夜思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9ad86e61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58.png)
祁雪老师的静夜思教学实录祁雪老师的静夜思教学实录引言:《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简洁、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人在深夜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本次教学将以《静夜思》为例,通过讲解诗歌形式、语言特点、意境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
一、了解诗歌形式1.1 诗歌简介《静夜思》是一首五绝句,每句五个字。
五绝句是指每句五个字,共四句的诗歌形式,它常用于写景抒情。
1.2 五绝句的特点五绝句的特点是结构简洁明了,意境清新自然。
由于每句只有五个字,因此要求每个字都要精准地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二、分析语言特点2.1 语言简洁明了《静夜思》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出一个人在深夜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词语,用极其简练的语言,表达出了作者对夜晚和故乡的感受。
2.2 形象生动《静夜思》中的词语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如“床前”、“疑是”、“举头望明月”,这些词语都让人感到非常亲切。
同时,这些词语也是非常形象的,它们可以让读者在脑海中想象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三、品味意境3.1 对自然的描绘《静夜思》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例如,“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表达了作者在深夜中对月亮的喜爱和敬仰之情。
3.2 对故乡的思念《静夜思》中最为重要的意境就是对故乡的思念。
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家乡风貌,作者抒发了自己对家乡深深地思念之情。
例如,“疑是地上霜”、“低头思故乡”等词语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无限怀念之情。
四、诗歌欣赏4.1 朗读诗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轮流朗读这首诗歌,让他们感受到这首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4.2 分析诗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歌的词义、结构和意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
4.3 联想自己的经历通过对《静夜思》的欣赏,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音乐活动《静夜思》课堂实录评析
![音乐活动《静夜思》课堂实录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843cd32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6b.png)
音乐活动《静夜思》课堂实录评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实习报告、自我鉴定、幼儿教案、小学教案、初中教案、高中教案、教学设计、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internship reports,self-evaluation, early childhood lesson plans, primary school lesson plans, junior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designs, other sample articles, and so on.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音乐活动《静夜思》课堂实录评析张老师音乐活动《静夜思》课堂实录评析(一)1.课堂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哪里?通过谈话引出古诗《静夜思》,结合视频理解古诗的意思。
静夜思教学片段赏析教学实录
![静夜思教学片段赏析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6260d33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b0.png)
静夜思教学片段赏析教学实录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静夜思教学片段赏析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珍贵看法!之时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灼热忱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构成了极其浓郁的思乡意境。
可是,时代变迁形成了古代汉语与现代语言的差异,拉远了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也给学生带来了理解上困难。
本诗虽只短短20字,假如只按传统教法,读读、写写、背背,不创建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诗意境界和审美心理状态,就不能促成学生与诗人“心灵”的会面,更不能算是一堂胜利的古诗教学。
在借鉴一些胜利阅历的基础上,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促成学生与诗人的“心灵”会面。
诗境之一:走入静夜置身诗人环境“你头脑中的夜晚是怎样的?宁静的夜里,大伙在做些什么呢?古代大诗人李白在这样宁静的夜晚在想些什么呢?”伴随着《思乡曲》,老师轻声地与孩子们沟通着,并结合学生的感受板书课题“静夜思”,一切都是那么轻轻静静,努力结合诗营造一种静谧的意境。
学生也受了音乐的感染,读课题时全然进入了角色,读得特别的静,话音显得特别的深幽。
孩子们伴着那略带悲伤的思乡曲,脸上写满了沉静,他们不自主地低吟着。
那纯真的表情,那动人的声调,真实地让人感受到“诗意”的魅力。
评析:按常规,这个片段是对课文的整体感受。
若只是一般化地读,那种感受只能是生硬的、只触及到文字层面的感受。
而一旦创建出与课文诗意境界相和谐的课堂教学意境,就一下子触及到文字的内在意蕴——诗人、古诗及诗意的“心灵”。
这里,老师运用诗意的教学语言、诗意的媒体音乐,奇妙地实现了学生与诗人的心灵会面。
有了这心灵意会,教学就有了真趣和诗意。
假如教学只局限于古诗,不超越古诗,不站在更高更广袤的境界对古诗意境进行创建性地开掘、拓展和建构,那教学只能是狭小和低层次的,同时也不能全面、深化地把握古诗的内涵,感受古诗心灵的。
诗境之二:走进诗中获得诗人感受教学了生字、生词,老师又反复引导学生读课文,有的学生已经能背诵全诗。
古诗教学实录
![古诗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7ef0e722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69.png)
古诗教学实录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上一节特别的课——古诗课!你们知道吗,古
诗就像是时间的宝藏,每一首都藏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呢!
比如说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哇,那月光洒在床前,就好像给地面铺上了一层霜一样,这画面感多强啊!(就好像我们晚
上看到明亮的灯光照在地上一样。
)你想想,李白在寂静的夜晚,看
到这样的景象,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这就是古诗的魅力呀,能让我
们穿越时空去感受古人的心情。
再看看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简单的几个字,却
饱含着多少悲伤和无奈啊!(就像我们看到自己心爱的东西被损坏了
一样心疼。
)杜甫看到国家破碎,心里该有多难过呀!
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可不能只是死记硬背哦。
要像探险家一样,去挖掘古诗里的秘密。
比如说,古诗里的意象,那都是古人精心挑选
的呀。
像“月”常常代表着思念,“柳”呢,可能就和离别有关。
(这就好比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含义一样。
)
老师提问啦,“两个黄鹂鸣翠柳”,这里的“柳”暗示了什么呢?对啦,就是离别呀!那“举头望明月”呢?哈哈,就是思念啦!
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和学习
它们呀!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情感,去领略那优美的意境。
不要
觉得古诗很难,只要我们用心,就一定能读懂它们,就像我们读懂自
己好朋友的心思一样!(难道不是吗?)让我们一起在古诗的海洋里畅游吧!
我的观点就是:古诗教学很重要,能让我们了解历史、感受文化、陶冶情操,我们要认真对待古诗,从古诗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戴建荣《静夜思》
![戴建荣《静夜思》](https://img.taocdn.com/s3/m/e842d23cfc4ffe473368ab48.png)
戴建荣《静夜思》板块一:读题1、板书:静夜思。
思,读第四声。
大家念第一声,没有错。
这节课先把他念成第四声,希望念到心里去。
读题。
2、《词源》出示思的解释:很多字音和现在的读音不一样,可以查《词源》。
动词念第一声。
名词念第四声。
在课题里解释为:心情。
3、再看课题,你会发现?全部都是第四声。
现在的声调还有:一声、二声、三声。
古时的声调是:平仄古时的声调和现在的声调相同点:一二声相当于古时的平声,三四声相当于古时的仄声。
平声用——表示,仄声用\表示。
读的时候,平声念长一些,声音延迟,滑一些;仄声念短一点。
4、批注课题,仄声。
\\\静夜思指导读题,念得安静。
指名读,师范读,再读。
古时的声调传递了诗人的情感。
平声字往往要传递诗人愉悦、高兴的心情,仄声传递悲哀、失落的心情。
从声调来看,课题的情绪是从高到低,因为他连续三个仄声。
再读课题板块二:读诗1、默写古诗,不会默的字空着。
校对,默对了吗?2、一个字一个字念诗,标出诗的平仄。
平长仄短,念一念全诗。
师板书平仄:一一一 1 一一 1 1 1一1一1一1 一一一1一校对对错,平仄念诗。
看老师手势读诗。
3、画感情线:平声字感情要往上,仄声字感情往下。
这条线起起落落就是李白那个夜晚的心情。
再读,师范读。
这就叫平长仄短读古诗。
还有不一样的读法,想听吗?4、师吟诗。
有不一样的感觉吗?感觉像唱低沉多了不是读是念。
这不是读,也不是念,也不是唱,而是吟。
在哪儿见过吟?游子吟吟诵中国的诗是吟诵下来的……今天我们恢复他原来的吟诵。
生吟。
板块三:悟情1、思故乡,李白的故乡在哪里?出示地图,介绍诗人创作背景。
2、配乐吟诗,悟情。
3、李白思念故乡的时候,他的心情如何?生:悲伤悲哀凄凉4、李白无处化凄凉,让我们读一读这20个字,哪些景物让李白情绪起起落落?圈字:月霜是什么如霜?月光如霜这个字代表李白非常——凄凉悲哀我们中国人心里明明悲伤却不写自己悲伤,而写月光如霜。
这就是中国的文字。
再读,圈字:望月思乡李白真的能看到他的故乡吗?生:能看到梦境中看到月字后面再写上很大很大的月字。
李白静夜思千古之谜教学实录
![李白静夜思千古之谜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148bd80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b.png)
李白静夜思千古之谜教学实录文章:本文章的要紧内容是关于李白静夜思千古之谜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真可谓妇孺皆知!据一项最新民意调查统计,约95%的小孩第一次认识并能背诵的诗歌,也确实是这首诗;而现在的小孩可真是个聪慧,他们所提出的一些问题难道也为难住了专门多家长和老师:“举头望明月”的李白怎么说是站着依旧坐着?是在屋内依旧屋外?什么缘故要说是“床前明月光“而不说是“窗前明月光”或“门前明月光“?——这不,就连大伙您也都傻眼了吧?!事实上呢,这首诗最令我感到疑问不解的是:这短短20个字的小诗如何会显现了两个相同的“明月”呢?如此尽管朗朗上口,但看起来却显的拖沓和重复了。
要明白,古人作诗但是一字千金啊!《静夜思》属五言绝句,虽不如律诗那样严格讲究平仄、粘对,但如押韵、对仗等这些差不多玩意依旧要考虑的。
“犯重”即一首诗中重复使用同一个字,在五言绝句中一样是不多见的,而像如此竟连续冒出两个相同的字就有点不对劲了。
李白的诗风尽管一向较疏朗,但还不至于如此“不堪入目”吧。
正巧,我案头有一套中华书局的《全唐诗》,咱不妨细查一下——正是不查不明白,一查吓一跳,这首诗原作竟会如此: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看到了吧,“床前明月光”在那个地点已变作了“床前看月光”,而“举头望明月”在此也改成了“举头望山月”。
这怎么说有没有搞错?!笔者赶忙又查阅了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其中第一句均作“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元萧士斌《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木秉《唐诗品汇》也差不多上如此。
这首诗的变化和分歧要紧是显现在明、清两代,明代赵光等在万历刊本的《唐人万首绝句》第一对此作了修改: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_2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_2](https://img.taocdn.com/s3/m/11b98c59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60.png)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回乡偶书》教学反思1说到这节课,首先我要说的是,自己是在学校举行的优质课评选中,以抽签的形式,在40分钟的时间内备课、备教材、教具等。
给我的感觉就是太仓促。
在简单的翻阅大纲之后,执教《回乡偶书》这首古诗的。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先生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自读自悟,快乐认记。
我在教学中,并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在布置自学要求时,要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自己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学生经过充分自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我根据学生交流,进行讲评,纠正,小结。
这样初步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
在生字的认读中,我先让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并举行“放鞭炮”、“猜一猜”等方法,使学生准确地快乐识记生字。
课堂气氛浓厚,识记效果显著。
二、以读明诗,深入理解诗意。
在学生初步读懂了诗意后,为了让二年级的学生理解80岁的贺知章回到家乡时那种悲喜交加的复杂的感情,我进行了2个环节:①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师生交流诗意。
②师生互动,由老师扮演贺知章,让学生发问。
然后问学生,贺知章听着孩子的问题,心里会怎样想呢?通过交流让学生走进贺知章的内心,体会老人回到家乡悲喜交加的内心感受。
三、朗读指导有层次感。
在自读古诗中,我提出的朗读要求是: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的读通诗句。
检查朗读时,就以读准和有节奏的读通诗句这个标准让学生来评价。
在学生对整首诗进行了深入理解后,我提出的朗读要求变为:要求读出贺知章非常想念家乡,又高兴又难过的心情。
并通过老师示范读,带学生读,让学生带着情感模仿读,使学生的朗读上了一个层次。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d0dfba7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d1.png)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一、自读自悟,快乐认记。
我在教学中,并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在布置自学要求时,要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自己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学生经过充分自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我根据学生交流,进行讲评,纠正,小结。
这样初步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
在生字的认读中,我先让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并举行“放鞭炮”、“猜一猜”等方法,使学生准确地快乐识记生字。
课堂气氛浓厚,识记效果显著。
二、以读明诗,深入理解诗意。
在学生初步读懂了诗意后,为了让二年级的学生理解80岁的贺知章回到家乡时那种悲喜交加的复杂的感情,我进行了2个环节:①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师生交流诗意。
②师生互动,由老师扮演贺知章,让学生发问。
然后问学生,贺知章听着孩子的问题,心里会怎样想呢?通过交流让学生走进贺知章的内心,体会老人回到家乡悲喜交加的内心感受。
三、朗读指导有层次感。
在自读古诗中,我提出的朗读要求是: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的读通诗句。
检查朗读时,就以读准和有节奏的读通诗句这个标准让学生来评价。
在学生对整首诗进行了深入理解后,我提出的朗读要求变为:要求读出贺知章非常想念家乡,又高兴又难过的心情。
并通过老师示范读,带学生读,让学生带着情感模仿读,使学生的朗读上了一个层次。
不足之处:主要是对字词的理解方面:1、抱着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的态度。
使自己在“鬓”一词的教学点上给留下了遗憾。
学生多次读错,再加上这个字是首次出现,字形复杂,字义不易理解,我首先纠正这个字的读音是前鼻音,接着有学生提问:“鬓”是指哪里吗?有的学生指着自己耳边偏后的头发,告诉了大家,而我没有进行纠正,“鬓毛”指的是“耳朵两边的头发”。
虽然在后文中也理解了“鬓毛衰”。
可这点却成了我这节课的败笔之处。
2、在学生理解“客”是谁?我的随口一说,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学生迷惑了。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词四首》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词四首》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6cb54812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70.png)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词四首》课堂实录【课堂实录】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词四首》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二课《词四首》。
这篇课文介绍了四首不同的古诗,每首诗都有它的意境和特点。
我们将逐一欣赏,从中感受其意境和内涵。
一、《清新》教师:同学们,这首《清新》是课文中的第一首。
作者用清新的词句,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和万物的生机。
我们看一下这首诗里有哪些表达清新的词句?学生:春风、花蕊、杨柳、晴空。
教师:好,在课文中,这些词句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学生:比喻和拟人。
教师:非常好。
通过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这些自然景物更加生动形象。
我们的美好词汇也如同诗中的这些美好自然景物,需要四季不断地灌溉和滋养,才会在它们的生命中展现出最美的色彩。
因此,我们需要努力积累好的词汇,丰富我们的写作技巧。
二、《宿古庙》教师:课文中的第二首诗是《宿古庙》。
这首诗是作者骆宾王写给临安西郊玉泉寺佳景而作,表达他在寺庙宿夜时的心境和感受。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里有哪些表达宿古庙情感的词句?学生:深夜、钟声、铿锵有力、庙宇、灵感。
教师:非常好。
这些用语都展示了诗人宿寺的场景和他的心境。
同时,诗歌中还有很多寓意和象征意义,我们可以通过欣赏和学习这些古典诗歌,加深对文化底蕴的理解和研究。
三、《浣溪沙》教师: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浣溪沙》。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女诗人对悠然自得生活的向往感叹。
同学们,这首词中有哪些表达悠然自得生活的词语?学生:淡淡、慢慢、坐画堂、对酒当歌、轻晃、懒散。
教师:非常好。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李清照对生活的特殊追求和对人性的认知。
她向往简朴、自由、悠闲的生活方式,不留意外物纷扰,心灵得到自由和安宁。
这种追求和感受是我们当代生活中同样需要把握和理解的。
四、《赤壁怀古》教师:最后一首古诗词是《赤壁怀古》。
这首千古名篇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古体诗歌,表达了他想起草船渡江、封侯拜相的故事时的慷慨激荡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建荣《静夜思》课堂实录一、揭题读题,初识平仄师:每位同学前面都有一张纸,拿出一支笔来,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准备写字了,注意一拳、一尺、一寸,写字姿势要标准。
我们一起来书写今天上课的题目,知道今天上课的题目吗?我们一起写。
(教师板书课题)注意“静”字下面的一竖不能写成一撇。
写完了,就坐端正,那个男孩子非常好!师:谁来念?生:静夜思师:还有谁来念?生:静夜思师:好的,一起念。
生:(齐念)静夜思师:这样念的是吗?来,请看黑板。
跟我念Sì生:(齐念)si师:刚才你们念的没有念错,但是,今天我们为什么把它念成第四声呢?,学到后面你就知道了。
请看投影,自古至今这个字有三个读音,当它念思的时候解释为1,2、3、4,用现在的话来说,做动词的时候念“sì”。
它解释为:心绪生:(齐声)心绪师:简单的讲就是心情。
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它做名词的时候读si 再读si 生:(齐声)sì sì师:第三个读音读sai ,和哪个字相识?生:腮师:对,月字旁的腮,摸摸我们脸上的腮帮子,摸得到吗?师:看看哪一种字典里面,有这样的查找呢?《辞源》,修辞的辞,源头的源,谁家有这样的大字典?哪儿来的?生:是我姐姐给我的!师:你姐姐是干什么的?生:我姐姐是——师:想不起来了,没关系,但拥有这本字典的人一定是有文化的人。
没说错吧?生:没!师:我们以后会阅读更多的古典文学,阅读的时候,有些读音吃不准应该查找《辞源》。
这本字典里所记载的就是这本字典的古音,为什么要记载古音呢?为什么要恢复它的古音呢?我们继续往后学。
师:当“思”念成第四声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三个字?生:它们全读第四声。
师:不错,读一读。
生:静夜思师:声调里面除了第四声,还有吗?生:第一、二、三声师:还有一个特殊的声调叫什么?生:轻声师:古时候有没有声调啊!古时候的声调看老师写。
(老师板书平声和仄声)一起念!生:平仄师:现在的声调和古时候的声调是有联系的,现在的声调就是由古时候的声调一点一点传下来的。
什么联系呢?听清楚现在的一、二声就是古时候的“平声”,会倾听的孩子学得好,三、四声等于“仄声”。
师:为了好记一点,平声用“一”表示,仄声用“I”表示,平声字念得时候要长一点,仄声念得时候要短一点,这个规律就叫平长仄短。
念!生:平长仄短的规律师:现在在课题上面一起来标上平仄的话,因为这三个字都是第四声,所以都是仄声,仄声用什么来标,拿起笔一起来标!生:(拿起笔标上平仄声。
)师:都标好了吗?好极了,标好了平长仄短,那么,仄声要读得短一点谁会呢?生:(站起来读)静夜思师:还有谁来念?生:(站起来读)静夜思师:一起来生:(齐读)静夜思师:接下来一句话很重要,听清楚了,咱们中国字了不起的地方太多了,其中有一点可能你现在不知道,什么呢?我们的这个读音平长仄短除了能让我们读准字音,还能感受到当时作者用这些字的时候的情感,平声字一般作者要抒发的是一种开朗、豁达、愉悦的心情,那么仄声呢!正好相反要传达的是一种压抑、低落、甚至悲伤。
这三个字连着三个仄声也就是告诉我们作者从悲伤到失落,如果用一条线来表示的话,肯定是从高处到低处。
现在怎么读?生:静夜思(低沉的)师:有不同了吧!声音越来越轻了1师:谁还会读?生:静夜思(低头的)师:看到了么!脑袋都越来越低了!师:还有什么不一样的读法吗?来,你来读,生:静夜思(越来越轻)师:怎么读?生:比较轻师:是越来越轻!会读吗!来看着我的手势!生:(生跟着老师的手势读)【赏析】一个平常简单的读题环节,在戴老师的演绎下却有着别样的精彩。
在正“思”字的字音时,戴老师引导孩子利用《辞源》了解“思”在古语中的读音及意义,含蓄地告诉了孩子,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的读法不一定是对的,我们应该利用工具书帮助自己学习古诗词。
更令人叫绝的是,依然是这个平常的读题环节,戴老师在期间巧妙地渗透了平仄的初步知识,不仅知道平长仄短的吟诵方法,更是渗透了“平声字作者要抒发的是一种开朗、豁达、愉悦的心情,仄声要传达的是一种压抑、低落、甚至悲伤。
这三个字连着三个仄声也就是告诉我们作者从悲伤到失落”古人以平仄传情的表现手法。
在教师沿着课题所画一条情感线,在教师富有表现力的手势之中,一个诗题,便也被读得情深意长。
二、读诗吟诗,走近平仄师:什么样的声音是静的?不说,来再读一次!生:(读古诗)师:还能不能再轻一点,再来,好么?生:(齐读古诗)师;什么时候会背这首诗的?生:(思索状)师:很简单,早到了已经无法记住这个年代了。
师:会背,会默吗?默默看吧。
第一个写好了,大小、位置看清楚,如果遇到不会写的就空在那里。
生:(默写)师:聪明的孩子知道换行。
背的时候滚瓜烂熟,写下来就不一样了!师:默完的同学可以抬头来看一看。
特别是“举头“的“举”字很多同学不会写!全部修改完毕的,标上“平仄声”,生:(标上平仄)师:平声字念长一些,仄声字念短一些。
在下面先练一练。
生:(学生练习)师:很多同学已经标好了,我们一起来标好么?一、二平、三四仄,嘴里念着,眼里看着,手里写着。
(师生一边读,一边标)师:很好!这里面也出现了这个字,但在诗里面念第一声,因为解释是思念,思念故乡,全部标好的请举手!师:那么平长仄短,我们来念念看!生:(全班看着标示齐读)师:会念了吗?不看这里了,看我的手吧!我的手这样就是——,这样就是——生:(生看老师的手势再读)师:连着三个仄声,怎么念?生:(念)师:这就叫平长仄短读古诗。
平仄能描绘出诗人当时的心情,这些字到底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我们一起来标标看。
平声平声平声说明他的心情是越来越高兴的,那么这条线应该往上。
(老师标,带领学生读)生:(跟着老师读)师:这根心情线看到了么?你能读出它的起起落落吗?生:((跟着老师读)师:起起落落都看到了吗?很好,有两个女孩跟着我起起落落。
师:还有一种读法和刚才不一样,聪明的你一定要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甚至用心去感受。
这一回跟刚才又有什么不一样,请听(老师吟诵)生:老师是用唱歌的方法把这首诗唱了下来。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还有别的感受吗?生:蒋老师最后一个字是很长的。
生:老师要断一下。
生:老师把这首诗的意思都唱出来了。
师:不用讲,我们就明白了,明白什么我们先不说。
你来说说看!生:你的是拿来唱的。
师:很多人都说我在唱,还有人说是读,但这不是唱,也不是读,这叫“吟”。
(板书)齐声念生:(读吟)师:在哪里见过这个字?生:古诗《游子吟》师:真了不起,连哪首诗都知道,听好了!当把诗念得很熟很熟的时候,以至于了解诗的意思,更体会了诗的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的时候,情感想表达出了,他就开始吟诗。
中华几千年的文化都是吟诵下来的,想不想试一试。
看着我的手势。
生:(生与老师一同吟诵)生:(一个学生吟唱)师:唱歌越跑调,吟诗越吟得好!【赏析】静夜思是一首孩子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诗,面对三年级的孩子如何找到他们学习这首诗的新的增长点。
戴老师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首先他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直接请孩子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校对字形,这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又是对教学基本目标的落实。
随后,他依然以平仄为入点,通过平长仄短读古诗,通过平仄标记形成的起起落落的情感线诵古诗,通过如歌如唱的吟古诗,一遍遍让孩子徜徉在诵读古诗的意境里,重复中有上升,回旋中有收获。
三、解诗赏诗,感受平仄师:故乡啊,故乡,李白的故乡在哪里?知道么?(看地图)同学们,这绿色的部分就是当时李白生活的大唐王朝的疆域,现在的有些地方已经不属于中国了,李白的第一故乡碎叶城它属于吉尔吉斯斯坦国,和我们的新疆是邻居。
李白出生在碎叶城,并且在这里生活的整整五年的时间。
五岁的小李白跟着家人万里迢迢来到了现在四川江油青莲,李白是个爱故乡的人,他长大了,把自己的号取做“青莲居士”,李白在青莲又整整生活了20年。
25岁的李白带着一口宝剑开始游历整个大唐王朝,来实现自己心中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他惟独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青莲,更别说万里之遥的碎叶城。
所以,每当这样一个静静的夜晚,每当一轮明月升起的时候,他就会吟诵起这样一首诗。
(师配乐朗诵)思故乡啊思故乡,会思念什么?生: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们生:还会思念家乡的水。
生:思念家乡的风景。
生:思念以前教他的老师。
师:还会思念什么?生:思念同学生:思念家乡的土地生:思念美好时光师:是啊,思念美好的时光,或许就是这几个小孩,也是在这样一个静静的夜晚,在看月亮,读《古朗月行》(节选)生:(师生一起读)师:如果给“呼”组词,怎么组?生:呼叫师:呼叫一定是大声的,你来!一轮明月升起来啦!生:(低声)白玉盘师:这是你最大的声音吗?师:还可以组成什么词?生:呼唤师:这唤字与叫字是不一样的,“叫”是声音响,那么“唤”是有情感的。
生:白玉盘师:还可以组成什么词?生:呼吸生:招呼师:打个招呼还应该有动作吗!生:(做手势)白玉盘师:还可以怎么“呼”?生:呼喊师:呼喊与呼叫差不多的,个同学能替我想想,哪一个词也是“呼”出来的,并且很开心的?生:欢呼师:欢呼同意吗?什么是欢呼,我们站起来试!(注意声音、表情、动作)一轮明月升起来啦!生:(欢呼状)白玉盘师:这个时候什么心情?生:开心、喜悦、高兴师:其实20多年后,在这样一个静静的夜晚,李白看到的那一轮明月还是小时候的白玉盘,还是小时候的“瑶台镜”,他的心情还是小时侯的喜悦与高兴吗?这时候是怎样的心情?生:悲伤、低落师:再看这根心情线,这个最低处一定是李白最悲伤的时候,起起落落的地方是因为哪些字?哪些景?我们一起来念!师:那个字?月,圈出来,霜,圈出来。
这个叫什么如霜?月光如霜,一起读一读这个词!生:月光如霜师:很好!中国的文人心里十分悲伤,但他不说出来,他说“月光如霜”,说明他此刻内心很——生:悲伤师:以后我们念诗读到月啊,霜啊,都是诗人要抒发一种心情叫悲伤。
再念下去,举头望明月,那个字?生:望月师:低头思故乡,哪个字?生:故师:这个故字我们一定要和另外一个字连一起叫故乡!李白真的能看到故乡吗?他唯一能看见的是什么?生:看见月亮师:所以在“故乡”后面写上非常非常大的“月”,一写到这个月,你就会发现短短的几句话里面,出现了几次“月亮”。
三次,所有的诗人里李白最爱“月”,因为这一轮明月心情高兴,还是这一轮明月心情低落,还是这轮明月让他的心情恢复了平静。
一轮明月勾起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还是一轮明月安慰了他此刻的思乡之情,《静夜思》被称为中国第一思乡诗。
以后,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无论你到天涯海角看到这一轮明月,一定会吟诵这样一首诗。
“(师生一同吟诵)【赏析】“月”在中国的文人眼中有着别样深意,一腔乡愁,满心思念常因月而起,于是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在李白这首思乡诗中“月”字的解读是绝不能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