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案 八年级1 10课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古代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3.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文化现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第二课时:古代文学知识介绍3. 第三课时:艺术知识介绍4. 第四课时:历史知识介绍5. 第五课时:哲学知识介绍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实践活动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
3. 单元测试成绩: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4. 个人成长记录: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收获。
六、教学内容(续)6. 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如节日习俗、礼仪规范、传统手工艺等。
7.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包括现代教育、媒体传播、政策支持等方面。
8. 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9. 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如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等。
10. 传统文化在未来发展中的角色:展望传统文化在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以及学生如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七、教学方法(续)5.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博物馆等,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共10篇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备课教师:第1课《周易》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是如何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概括中华民族文化的三个显著特点的。
2. 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从广度和时间一横一纵两个方面来看待中华民族文化各个特点的思维模式;关注社会文化现象,联系自身生活看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悉本文为阐明中华民族文化的三个显著特点所列举的众多事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二、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影响深远。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中的民族文化现象,深入思考一些文化问题,训练思维的深度。
四、教学步骤:《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千年古县汤阴县(河南安阳的一个县城)。
羑里城位于汤阴县北2公里处。
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
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
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
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
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亦称“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
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
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
《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
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
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3. 传统诗词的鉴赏和创作4. 传统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和欣赏5. 传统礼仪和道德观念的含义和作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基本概念、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词、书法、绘画等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4. 实践法:让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体验传统礼仪和道德观念。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第二课时: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3. 第三课时:传统诗词的鉴赏和创作4. 第四课时:传统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和欣赏5. 第五课时:传统礼仪和道德观念的含义和作用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表现:观察学生在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单元测试成绩:进行单元测试,评价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6. 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7. 传统服饰的演变和特色8. 传统饮食文化及其礼仪9. 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和现状10. 传统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建筑、服饰、饮食文化、体育项目、医学等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图片展示法:展示传统建筑、服饰、饮食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实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体育项目、医学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其内涵和价值。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八、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2. 第七课时:传统服饰的演变和特色3. 第八课时:传统饮食文化及其礼仪4. 第九课时: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和现状5. 第十课时:传统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初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案
初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案课程名称:初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知识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价值观。
2.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3. 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价值观,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
2.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传统礼仪、传统节日等。
三、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交流如何将传统文化应用于日常生活。
四、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传统文化遗产,如古建筑、传统艺术等,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2.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遗产,如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学习传统技艺等。
三、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参观传统文化遗产、学习传统技艺等,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珍贵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发言和讨论。
2. 学生课堂作业,如实践活动报告。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案名称: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二、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中华文明的起源2. 古代文化的演变3.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二章:儒家思想1. 孔子的生平与思想2. 孟子的民本思想3.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第三章:道家哲学1. 老子的道德经2. 庄子的逍遥游3. 道家思想对个人修养的影响第四章:佛教文化1.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2.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3. 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第五章:古代文学艺术1. 古代诗词的魅力2. 散文的发展历程3. 古代戏曲与小说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相关知识,阐述其内涵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传统文化相关话题展开讨论,提高思辨能力。
4.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加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4. 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材2. 参考书籍:关于儒家、道家、佛教文化及古代文学艺术的书籍3. 网络资源:相关传统文化网站、视频资料等4. 实践活动资源:传统文化体验基地、博物馆等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2课时2. 第二章:2课时3. 第三章:2课时4. 第四章:2课时5. 第五章:2课时九、教学总结: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情感体验: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尤其是对古人情感的共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
举例:课文中“夜游”的情境设置和作者情感的融入,如“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里的“相与步于中庭”不仅仅是描述了一次夜游,还蕴含了作者与友人共享美景的愉悦心情,这是学生需要突破的难点。
-作者情感:理解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抒发的情感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感受作者的心情,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举例: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中,通过比喻手法将月光比作积水,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清澈透明,以及竹柏影子的交错,这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学生而言,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大难点,需要学生在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等方面有较好的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情境创设、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记承天寺夜游》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晚上散步时,是否注意过月光下的景物?”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描绘夜晚的美景。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准确、得体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分析能力。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传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1.1 教学目标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与内涵掌握传统文化的特点与表现形式1.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定义与内涵传统文化的特点:传承性、地域性、时代性、多样性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节日、习俗、艺术、文学、建筑等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1.3.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与表现形式1.3.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文化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1.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分享各自的见解1.3.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1.4 作业布置第二章: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2.1 教学目标了解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掌握传统文化的弘扬方法与途径2.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传统文化的弘扬方法:教育、媒体、公益活动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案例2.3 教学步骤2.3.1 引入:通过案例引入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主题2.3.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弘扬的方法2.3.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学校中弘扬传统文化,并提出具体建议2.3.4 分享:分享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2.3.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2.4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学校和社区实际情况,制定一份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计划第三章:传统文化的节日与习俗3.1 教学目标了解传统文化的节日与习俗掌握节日与习俗的起源、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3.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文化的习俗:饮食、服饰、婚丧、节日庆典等3.3 教学步骤3.3.1 引入:通过讲解一个具体的传统节日,引发学生对节日与习俗的兴趣3.3.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文化的节日与习俗的起源、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3.3.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节日与习俗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3.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节日与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变迁3.3.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对传统文化节日与习俗的认识3.4 作业布置第四章:传统文化的艺术与文学4.1 教学目标了解传统文化的艺术与文学掌握艺术与文学的种类、特点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4.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艺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的文学:诗词、小说、戏曲等4.3 教学步骤4.3.1 引入:通过一个具体的传统文化艺术或文学案例,引发学生对艺术与文学的兴趣4.3.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文化的艺术与文学的种类、特点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4.3.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艺术与文学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4.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艺术与文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4.3.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与文学的认识4.4 作业布置第五章:传统文化的建筑与园林5.1 教学目标了解传统文化的建筑与园林掌握建筑与园林的种类、特点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5.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建筑:宫殿、寺庙、民居、园林等传统文化的园林:山水、花草、建筑布局等5.3 教学步骤5.3.1 引入:通过一个具体的传统文化建筑或园林案例,引发学生对建筑与园林的兴趣5.3.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文化的建筑与园林的种类、特点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5.3.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建筑与园林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5.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建筑与园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5.3.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对传统文化建筑与园林的认识5.4 作业布置第十章: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0.1 教学目标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10.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在道德教育、社会和谐、创新发展等方面的价值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体现传统文化的精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与融合10.3 教学步骤10.3.1 引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10.3.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10.3.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10.3.4 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经验10.3.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在现代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10.4 作业布置第十一章: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振兴11.1 教学目标了解传统文化保护与振兴的重要性掌握传统文化保护与振兴的基本方法11.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与危机传统文化保护与振兴的方法:法律保护、教育传承、文化创新等国内外传统文化保护与振兴的成功案例11.3 教学步骤11.3.1 引入:通过一个具体的传统文化保护与振兴案例,引发学生对保护与振兴的兴趣11.3.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文化保护与振兴的重要性及基本方法11.3.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保护与振兴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保护与振兴的实践11.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社区或学校中开展传统文化保护与振兴活动11.3.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振兴中来11.4 作业布置让学生调查并报告一个本地或校内的传统文化保护与振兴项目,分析其效果和意义第十二章: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12.1 教学目标了解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掌握传统文化国际交流的基本形式与途径12.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意义:增进了解、促进友好、展示文化软实力等传统文化国际交流的形式:文化展览、学术研讨会、艺术交流等传统文化国际交流的途径:政府间合作、民间组织、教育机构等12.3 教学步骤12.3.1 引入:通过一个具体的传统文化国际交流案例,引发学生对国际交流的兴趣12.3.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及其基本形式与途径12.3.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文化国际交流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际交流的实践12.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通过国际交流推广本国的传统文化12.3.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中来12.4 作业布置第十三章:传统文化的未来展望13.1 教学目标展望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探讨如何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13.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数字化、现代化、全球化等作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责任和机遇13.3 教学步骤13.3.1 引入:通过展望传统文化未来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13.3.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13.3.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作为青少年如何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13.3.4 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看法和期望13.3.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并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13.4 作业布置第十四章: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1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意识14.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的类型:手工制作、表演艺术、传统游戏等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意义:增强文化体验、提高动手能力、促进文化传承14.3 教学步骤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以八年级传统文化为主题,涵盖了传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传承与弘扬、节日与习俗、艺术与文学、建筑与园林、当代价值、保护与振兴、国际交流、未来展望以及实践活动等十五个章节。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案主题: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二、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影响3. 道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影响4.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5.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和人物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思想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和人物,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传统文化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 第二课时: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影响3. 第三课时:道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影响4. 第四课时: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5. 第五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和人物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提高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提升个人品质。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代表作品和人物。
2. 教学难点: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的核心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传统文化内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4.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作业成绩:评估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验学习效果。
3.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试题,测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础知识,如古代文学、艺术、历史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帮助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古代文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代表性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欣赏。
2. 第二章:中国古代艺术中国画、书法、京剧、民间艺术等代表性艺术形式的学习和欣赏。
3. 第三章:中国古代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等重要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重要事件。
4. 第四章:中国古代哲学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代表性哲学流派的思想内容和影响。
5. 第五章:中国古代民俗传统节日、民间习俗、传统手工艺等民俗文化的了解和学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能。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完成作业和练习的质量,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
3.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的考试内容,全面考察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科书:《八年级传统文化》教科书,作为主要的学习材料。
2. 辅助读物:推荐相关的辅助读物,如经典文学作品、艺术史书籍等,供学生自主阅读。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文化网站、在线视频等,提供更多学习素材和信息。
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中国古代科技古代四大发明、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和了解。
7. 第七章:中国古代建筑古代宫殿、寺庙、园林、城池等代表性建筑的特点和建造技艺。
8. 第八章:中国古代宗教道教、佛教、儒家、基督教等代表性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9. 第九章:中国现代文化发展近现代中国文化的重要事件、文学艺术作品、思想观念的变迁。
传统文化教案初中八年级
传统文化教案初中八年级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如诗词、成语、历史人物、典故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典诗词:介绍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词、赋、散文等,分析诗词的韵律、意境、情感等,让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美。
2. 中国历史人物:讲述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故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事迹贡献,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3. 成语故事:讲解成语的来源、含义、用法,通过成语故事让学生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4. 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介绍我国的节日习俗、民间故事、传统礼仪等,让学生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阐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传统文化中的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 实践法:让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实践中,如书写诗词、表演历史剧等,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传统文化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以一首古典诗词开场,引导学生进入传统文化的氛围。
2. 讲解: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如诗词、历史人物、成语等。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传统文化中的热点问题,如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等。
4. 实践:让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实践中,如书写诗词、表演历史剧等。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书写的诗词、表演的历史剧等,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传统文化》教案八年级1-10课
《传统文化》教案(八年级)安丘市职工子弟初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得历史遗产在现实中得展现。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得文明成果,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得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得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就是基础教育得重要任务之一。
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与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得陶冶与智慧得启迪,对培养她们得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得作用。
一、教材分析(一)、课程性质传统文化课程就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启蒙课程,就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得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典范性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得认知规律,选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得典范作品作为教育内容,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得熏陶滋养,培养学生正确得人生观与价值观。
2、趣味性本课程贴近少年儿童生活,注重兴趣培养,教材得呈现形式应符合少年儿童得接受心理,学习形式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少年儿童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得乐趣。
3、启蒙性本课程注重对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文化价值观得熏陶与影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体现启蒙性。
4、开放性本课程得学习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得许多领域,应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可利用得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参加村镇或社区传统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二)、基本理念1、感受传统文化得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得特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得基本内容与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得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得博大精深。
2、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民族精神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得认知领域、情感领域与实践领域,为她们得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得基础,逐步提高她们得人文素养。
(全)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带教学反思)
传统文化教案初三第1课人格品位授课内容:以《论语•庸也》《孔子家语》为例,如何修炼高尚品徳。
教学目标: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何做一个品味高尚的人。
2.明确何谓有益的乐趣,何谓有害的乐趣。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徳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入境生趣好的孩子们在一起,攀比的不是梳妆打扮,吃喝玩乐,而是成绩,大家暗中较劲,你追我赶,看了就叫人舒心。
且不要说恶友,即使交上一个不对路的朋友,麻烦也就接踵而至。
初中的孩子,世界观尚未形成,这种年龄的孩子尤其有逆反心理,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父母的话很难听进去。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家庭环境、生活习惯,不同审美观点、生活情趣,不同处世原则,不同学习态度的朋友,便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重视交友,就是传统的文化也非常重视交友的重要。
俗话说:“鱼有鱼伙,虾有虾伴。
”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是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十分重视交友的选择。
孟母三迁接芳邻,是重视孩子耳濡IJ染的教育典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朗读选文,自学生疑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
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注释】①损:损害。
②谅:信实。
③便辟:阿谀奉承。
④善二次备课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
⑤便佞:花言巧语。
2、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注释】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
佚:同“逸”。
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理解文意,学习释疑1、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
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
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2、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
《传统文化》教案八年级1-10课
《传统文化》教案八年级1-10课《传统文化》教案(八年级)安丘市职工子弟初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得历史遗产在现实中得展现。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得文明成果,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得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得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就是基础教育得重要任务之一。
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与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得陶冶与智慧得启迪,对培养她们得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得作用。
一、教材分析(一)、课程性质传统文化课程就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启蒙课程,就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得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典范性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得认知规律,选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得典范作品作为教育内容,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得熏陶滋养,培养学生正确得人生观与价值观。
2、趣味性本课程贴近少年儿童生活,注重兴趣培养,教材得呈现形式应符合少年儿童得接受心理,学习形式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少年儿童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得乐趣。
3、启蒙性本课程注重对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文化价值观得熏陶与影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体现启蒙性。
4、开放性本课程得学习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得许多领域,应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可利用得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参加村镇或社区传统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二)、基本理念1、感受传统文化得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得特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得基本内容与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得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得博大精深。
2、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民族精神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得认知领域、情感领域与实践领域,为她们得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得基础,逐步提高她们得人文素养。
第10课《小石谭记》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小石谭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览山水时,有没有过被自然景色深深吸引,仿佛忘却尘世烦恼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柳宗元是如何通过文字捕捉和表达自然之美的。
2.增强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必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提高对生活中美的感知能力。
4.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文学作品,形成独立的见解和批判性思维。
5.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了解古代文学家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背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小石谭记》中涉及丰富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如“潭、峭、藤、蔓”等生词,以及倒装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掌握这些词汇和句式是理解课文的基础,教师需着重讲解,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运用。
-课文主题与中心思想:课文通过对小石潭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一主题,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小石谭记》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需要更加细致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首先,对于文言文词汇的掌握,虽然我在课堂上已经进行了重点讲解,但显然还需要通过更多的例句和实际应用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在讲解课文内容时,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存在一定难度。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情境体验,导致难以共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创设情境,比如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景色,或者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十课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十课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十课恭而有礼教学目标:1、理解“恭而有礼”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恭而有礼”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恭而有礼”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恭而有礼”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第十课恭而有礼一、导入新课《孝经》云:“礼者,敬而已矣。
”“礼”是表达内心情感的形式,表现为一切道德行为规范,可以是礼节、礼俗、礼仪、制度等;“敬”则是表达礼的最重要要求,是礼的内在精神。
对父祖、对师长、对自然所行之礼,都应首先心存敬意。
古代所有的礼,都是为了表达和培养人内心的敬意。
服怖要整洁,容貌要端庄,步履要缓慢,言语要谦恭,揖让周旋,处处有节。
这些要求都可以用一个“撤”字来统领内心情感。
只有真正心存敬意,所行之礼才有切实的意义,否则就会流于虚浮。
正所谓,“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二、新课教学1、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论语·泰伯》注释:①暴:粗暴无礼。
②慢:怠慢。
③鄙:鄙陋。
(④倍:通“悖”,错误。
语译:君子所应注重的礼仪有三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这样就免了粗暴与怠慢;使自已的表情严肃,这样就接近于诚信;注重言辞与语气,这样就避免了鄙陋与错误。
2、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
不饰无貌,无貌不数,不敬无礼,无礼不立。
《大戴礼记·劝学》语译:君子不可以不学习,与人相见,不可以不修饰自己。
不作修饰就没有合宜的样貌,没有合宜的样貌就是不恭敬,不恭敬就是没有礼貌,没有礼貌就没有立身之地。
3、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语译:孔子说:“居于上位不宽厚,行礼不恭敬,在丧礼中不悲哀,我怎么看得下去呢?”4、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十一课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十一课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十一课礼动不虚教学目标:1、理解“礼动不虚”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礼动不虚”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礼动不虚”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礼动不虚”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第十一课礼动不虚导言《礼记》有云:“礼义之经也,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
”强调的是礼仪的真诚性原则。
礼不是一些简单的行为框架,而是源自人情人性。
向别人说感谢之言时,内心定要有感思之情;向别人敬礼时,要对对方充满意;婚礼进行时,要有神圣庄严的感觉;丧礼过程中,要有悲伤之情和敬畏生命的情怀。
真诚的礼仪,可以让我们领会到那本真的仁爱,习礼也成了一个温暖而诚挚的过程,我们也才能真正以礼自立。
二、新课教学1、对忧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
(明)吕坤《呻吟语?应务》注释:①矜:自我夸耀。
语译:不要对着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痛哭的人大笑,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自己。
2、“礼不妄说人”者,礼动不虚。
若说人之德,则爵之;问人之寒,则衣之。
若无爵无衣,则为妄说,近于佞媚。
〔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曲礼上》注释:①说:通“悦”。
②动:使用,运用。
③爵:给……官爵。
④衣(yi):给……衣穿。
⑤佞:巧言谄媚。
语译:礼不以虚假来取悦于人,就是说,礼的运用不是度假的。
君王如果喜欢某人有德操,就给他爵位;间及某人是否感到寒冷,就应当给他衣服穿。
如果不给他爵位,也不给他衣服穿,则是以虚妄取悦于人,接近于媚。
3、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论语·八佾》注释:①与:参加,参与。
语译:祭祖时感到祖先就在眼前,察神时感到神就在眼前。
孔子说:“我没有参与祭祀,就等于没有祭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教案(八年级)安丘市职工子弟初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一)、课程性质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典范性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选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典范作品作为教育内容,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趣味性本课程贴近少年儿童生活,注重兴趣培养,教材的呈现形式应符合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学习形式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少年儿童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
3. 启蒙性本课程注重对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体现启蒙性。
4. 开放性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应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可利用的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参加村镇或社区传统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二)、基本理念1.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民族精神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影响的结果。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
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加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如参观文化馆、博物馆,游览文化古迹、文化名胜等,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形式,自觉拓展学习视野,积极参与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4.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5.学习传统文明礼仪,提高个人修养。
6.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培养合作意识。
(二)、阶段目标第三学段(7 至8 年级)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经典古诗文60篇(首或段),能默写出重要的名言名句。
2.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所学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品味作品的语言内涵,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3.能针对所学诗文中作者的观点进行讨论,能结合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明确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
4.能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不断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文化经典著作,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孙武、孙膑等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秦始皇、汉武帝、曹操、诸葛亮、唐太宗、魏征、唐明皇、包拯、成吉思汗、康熙、乾隆等政治方面的杰出历史人物;屈原、张衡、王羲之、吴道子、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李时珍、康有为等文化艺术、科学名人,长城、泰山、黄帝陵等名胜古迹,诗、词、曲、小说等主要文学体裁。
5.能向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当地某一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能谈出自己对该历史文化名人的看法;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每个同学选择一位自己最喜欢的历史文化名人,写出自己喜爱的理由并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
6.能根据学习内容写读书笔记,能根据实地考察所得写出考察简报,能根据有关资料编辑班级或校内报刊等。
7.继续学习传统文明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个人修养。
8.能自主搜集名胜古迹和传统民俗的相关资料,能向同学介绍某一名胜古迹或传统民俗的有关知识,能结合实际体验谈出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9.能根据所学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将自己搜集和整理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同学;能自主开展经典诗文朗诵会、传统文化考察、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法比赛、传统文化摄影展等活动。
10.能初步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三、实施措施(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文化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通过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通过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如诗歌朗诵、书法比赛、艺术节等,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参观游览文化古迹、寻访历史文化名人、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等,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社会意义。
(四)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组织学习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小养成喜欢读书、认真书写、勤于思考、踊跃发言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体现教学的层次性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体现教学要求的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循序渐进,得以发展提高,不可盲目拔高教学要求。
(六)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学习经典重在积累感悟。
通过品味经典之韵、感受志士之魂、领略山水之美、参与艺术之乐,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获得文化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
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力求以情动人、以情启智、以情养德,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初步的鉴别意识传统文化因历史的局限,也存在一些不符合现代价值观念的内容。
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辨别和鉴赏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有初步的鉴别意识。
(八)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传统文化是一门新课程,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与研究,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九)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要建立开放的课程资源网络,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等本地文化教育资源,并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选择不同的教育活动方式和类型,对学生进行教育。
(十)注意处理好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既有自己的独特性,又与其他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应注意与语文、品德等学科的教学或校内外其他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四、教学进度本教材共十个单元,本学期教授前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诗”“书”“礼”“易”“春秋”被成为儒家“五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诗”指《诗经》,“书” 指《尚书》,“礼”有“三礼”,包括《周礼》《仪礼》《礼记》,“易”指《周易》,“春秋“指《春秋》,有“《春秋》三传”,分别是《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
“五经”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被中国人公认的享有神圣性与权威性的经典文献,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受到“四书五经”思想的深远影响。
第1课《周易》选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是如何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来概括中华民族文化的三个显著特点的。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从广度和时间一横一纵两个方面来看待中华民族文化各个特点的思维模式;关注社会文化现象,联系自身生活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悉本文为阐明中华民族文化的三个显著特点所列举的众多事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二、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影响深远。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中的民族文化现象,深入思考一些文化问题,训练思维的深度。
四、教学设计:讲授课一课时五、教学步骤:《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千年古县汤阴县(河南安阳的一个县城)。
羑里城位于汤阴县北2公里处。
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
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一)和阴爻(一一)表示阴阳。
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
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
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亦称“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 X, 0,--,—,”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
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
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
《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
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
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六、拓展延伸七、布置作业:课后搜索《周易》相关知识。
第2 课诗经》选读教学目标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恭、宽、信、敏、惠的儒家思想。
2.明确孔子教育的真谛。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