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前言、理念、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最新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的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附录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2022年)小学阶段义务教育科学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
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这些都为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应做到什么?①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②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③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
④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二)课程理念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①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②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
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①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②强调内容的典范性性,选取有内含、有价值的文化作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①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③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④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味;⑤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知识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知识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课程性质:这部分主要阐述课程的基本特点,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课程理念:主要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等五个方面。
3.课程目标:这部分描述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后应达到的发展水平和最终结果,如义务教育语文课
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4.课程内容:这是这门课程所规定的学习范围和对象,如科学课程设置13个学科核心概念,包括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等。
5.学业质量:这是学生在学完阶段性内容之后的学业成就表现。
6.课程实施:这部分描述了根据课程标准进行的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考试等活动。
请注意,具体的课程标准会根据不同的学科和年级而有所不同。
如果您需要更具体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文件。
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
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
2024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024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一、课程理念1.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设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1. 学科基础:注重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 实践与创新: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
3. 人文素养: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课程评价1. 评价理念: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2. 评价方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实验报告、社会实践等,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3. 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帮助学生发现不足和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帮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和改进课程方案,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完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最新版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第一部分前言 (2)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三、课程设计思路 (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4)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5)第一学段(1~2年级) (5)第二学段(3~4年级) (6)第三学段(5~6年级) (8)第四学段(7~9年级) (10)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12)一、教学建议 (12)二、评价建议 (16)(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16)(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17)(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17)(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7)(五)具体建议 (17)三、教材编写建议 (20)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21)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21)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25)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25)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26)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28)第一部分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9一、总目标. 9二、学段目标. 10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6第一学段(1~3年级). 16一、数与代数. 16二、图形与几何. 18三、统计与概率. 19四、综合与实践. 20第二学段(4~6年级). 20一、数与代数. 20二、图形与几何. 23三、统计与概率. 25四、综合与实践. 26第三学段(7~9年级). 26一、数与代数. 26二、图形与几何. 31三、统计与概率. 40四、综合与实践. 42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43一、教学建议. 43二、评价建议. 54三、教材编写建议. 62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70附录. 75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75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78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
专题讲座《义务教务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王尚志(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马云鹏(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刘晓玫(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话题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课程标准的理念,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分别从数学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还有新技术,这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是一个总的论述。
这一条是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做了总体的阐述,就是义务教育的阶段的数学,在这个阶段的数学教育使学生获得一个什么样的数学教育,使他在数学方面,获得什么样的发展,这里边强调的要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成长,是整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它为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在打基础的阶段,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各个方面打好基础,而数学是学生应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为是义务教育,所以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是面向所有学生发展的阶段。
这里强调两个要点,第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
每个学生都要提高数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数学素养是学生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素养、各方面能够健康发展的公民。
他们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是非常重要,所以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他所需要的良好的数学素养。
第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因为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义务教育,而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原有的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
良好的数学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一样的教育,得到一样的机会,但最后的发展可能是有差别的。
根据学生的智力的差异,根据兴趣的不同,标准特别强调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他所应该得到的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前言、理念、目标
四个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
• 1、四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 ①“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实现是通过 数学知识的学习来完成的; • ②学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应当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其他三 个方面目标的实现。
• 2、四目标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 的。
目标层次的划分:
• 知识技能目标:
过程性目标
• 1、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 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 2、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在具体情景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 一些经验。 • 3、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 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 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三、学段目标(7—9年级)
• 目标 1
•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 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 数学活动经验) 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和 必要的应用技能;
目标 2
——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 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 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 意识;
• 目标3
•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 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 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体现时代潮流的教育技术观??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⒋转变教师角色的教师观
•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 经验基础之上。 •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 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 活动经验。 •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与合作者。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分析第一节课程理念课程理念指向立足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的核心诉求。
《义教课标2022版》的课程理念一共六条,分别从课程定位、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六个方面为英语课程指明了建设和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途径,体现了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力求站在课程的角度,解决培养什么人(目标),用什么培养人(内容)以及如何培养人(路径和方法)的问题。
课程理念1: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这一理念明确了英语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和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要求课程的研制与实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同时,要求课程目标要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确定,并以此为统领,选择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改进考试评价、指导教材建设和开展教师培训。
课程理念2:构建基于分级体系的课程结构这一理念充分考虑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现状和英语教育实际,兼顾课程未来发展的需要,遵循外语学习规律,借鉴国际经验,按照英语能力发展进阶,建立一个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九年义务教育英语分级体系,由低到高明确学习内容与要求,确保课程的适切性。
分级体系以小学3年级为起点到初中9年级,共设计了三个基础级别,即一级、二级和三级。
3~4年级结束后达到一级要求,5~6年级结束后达到二级要求,7~9年级结束后达到三级要求。
为了兼顾不同地区小学英语起点的不同,为小学1~2年级设置预备级,同时还设置了三个“级别+”,以满足学生因起点不同而学习要求不同的情况,也是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选择课程,有利于各地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确定起始年级和学习内容要求,灵活安排教学进度。
课程理念3:以主题为引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这一理念明确了英语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和组织方式。
课程内容是课程培育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余文森、龙安邦,2022),必须从有利于核心素养形成的角度进行建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根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标准、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局部: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22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局部由原来的根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根本性质、课程根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局部。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彩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22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根本素养。
三、根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
2022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
(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22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1).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根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2)关于数学观的修改:原课标:·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023小学语文新课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自主学习
学生应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自我
规划和管理学习进程。
合作学习
学生应具备合作学习的能力, 能够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完 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
能力。
探究学习
学生应具备探究学习的能力, 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06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提 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 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培养情感价值观
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 生观和价值观。
注重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 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体现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强调语言运用
语文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 言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 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实际
思维能力
语文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 力,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推理等能力。
审美能力
学生应具备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包括感受美、评价美、表现美等能 力。
文化修养
语文教育应有助于学生了解和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中 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020年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2020年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XX学校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1.0版)制订:审批:2020-1-1发布 2020-1-1实施《***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第⼀部分前⾔●《***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简称?°课标?±,下同)是新时期***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
●***学校义务教育课程全⾯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针,遵循智⼒与发展性障碍学⽣⾝⼼发展和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的⾃⾝协调发展,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课标设计借鉴了当前国际社会智⼒与发展性障碍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吸纳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的成功经验,体现了***教育的鲜明特⾊。
本课程标准适⽤于在***学校就读的所有学⽣。
●根据***学校教育的特点,本课标为综合⽂本,不再单独分册编写。
⼀、课程的性质与⽬的●***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现了保障⼉童教育权利,实现教育平等的课程性质。
课标提供了兼顾智⼒与发展性障碍⼉童全⾯发展和显著个别差异的教学内容,从智能发展、社会适应和⽣活实践三个⽅⾯,按照学⽣接受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过程来规划教学⽬标系统。
课程设置⽬的在于提⾼智⼒与发展性障碍⼉童的独⽴⽣活能⼒,促进其平等参与社会,使他们拥有尊严、获得幸福、实现⼈⽣价值,为其终⾝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的理念与特⾊●***学校义务教育课程采⽤以⼉童为主体,育⼈为本的教育理念。
(⼀)借鉴了智⼒/发展性障碍研究的新理念●课程借鉴了国内外关于智⼒与发展性障碍研究的新成果。
我国1987年⾸次颁布了与国际社会⼀致的智⼒障碍概念和标准;2006年在第⼆次全国残疾⼈抽样调查时,我国根据世界卫⽣组织(WHO)颁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确定了新的智⼒残疾的概念和标准。
这⼀概念表述为:°智⼒残疾是指智⼒显著低于⼀般⼈⽔平,并伴有适应⾏为的障碍。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第一部分(前言)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
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
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能够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初步理解身边自然现象和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对自然的好奇心,以及批判和创新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的简单科学问题,并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予以解决,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提高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学习与同伴的交流、交往与合作。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⒍ 体现时代潮流的教育技术观
• •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 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 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 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去。
•
•
•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 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 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 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
续、和谐的发展。
•
•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
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 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 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 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 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解决问题
• ①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 应用意识; • ②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 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 ③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 结果; • ④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 与 态度
• 目标 1
•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 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 数学活动经验) 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和 必要的应用技能;
目标 2
——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 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 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 意识;
• 目标3
•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 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 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 3、从事收集、描述、分析数据,做出判断 并进行交流的活动,感受抽样的必要性, 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掌握必要的 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 知道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会计算一些事件 的发生概率。
数学思考
1、能对具体情境中较大的数字信息做 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能用代数式、方 程、不等式、函数刻画出数物件的相互关 系。 • 2、在探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以 及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题的相互转换等活 动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 何知觉。
数学思考
• ①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 ②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 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 ③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判断的过程,发 展统计观念; • ④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 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四个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
• 1、四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 ①“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实现是通过 数学知识的学习来完成的; • ②学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应当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其他三 个方面目标的实现。
• 2、四目标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 的。
目标层次的划分:
• 知识技能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框架及基本理念
一、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过程
• ⑴全面准备阶段(1998——);
•
• • •
⑵确定思路、专题研究、综合研究、起 草标准、修改初稿;
⑶反复锤练阶段; ⑷征求意见稿公布(2000); ⑸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进行试验。
二、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
•
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
• 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猜 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 反例; • 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 •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 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学段目标
课程目标
一、 总体目标
能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 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 • 能理解符号所代表的适量关系和变化 规律; • 会进行符号间的变换; • 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 号所表达的问题。
•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
• 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 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 转化; • 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 • 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份接触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 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 • 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 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 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进行思考。
• 知识 与 技能:
•
1、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 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 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 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 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
2、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基本性质、变 换、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四边 形、圆的基本性质以及平移、旋转、轴对 称、相似等的基本性质; 初步认识投影 与视图,掌握基本的视图、作图等技能; 体会证明的必要性,能证明三角形和四边 形的基本性质。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 猜测、验证、 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 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的过程。
⒌价值多元的评价观
•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 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 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 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 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二)设计思路
• (1)关于学段
• • • 第一学段(1—3年级) 第二学段(4—6年级) 第三学段(7—9年级)
(二)关于学习内容
• 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 • “数与代数”
• “空间与图形”
• “统计与概率” • “实践与综合应用” 四个学习领域。
• 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在学生的数学活动 中,发展学生的:
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
•
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 • 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 据的过程做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 决策的作用; • 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 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
• 认识到现实世界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 面对世纪问题是,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 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 的策略 • 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 背景,并探索其应用的价值。
• 目标 4
•
——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 发展。
设置数学课程的基本目的——
•
•
不再只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环境与社会,学会“做 数学”和“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 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等。
• 了解(认识)——能从具体事例中, 指 导或能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 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出 这一对象。 • 理解——能叙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 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 联系。
• 掌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 运用到新的情景中。 • 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 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 定的数学任务。
• ①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 求知欲; • ②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 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 ③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及人类历 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 ④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 的习惯。
过程性目标
• 1、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 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 2、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在具体情景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 一些经验。 • 3、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 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 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三、学段目标(7—9年级)
•
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 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
•
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 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 想、方法 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 分。
⒊突出学生主体的学习观
• • • •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富有挑 战性的,
•
•
3、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做出合 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 • 4、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测做出检验, 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或推翻猜想。 • 5、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初步的演绎推 理能力。
解决问题
• 1、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 2、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 间的差异。 • 3、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 • 重要性。
基本理念
•
•
前言
设计思路
第一部分: 前 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 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 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 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 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