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成语就能轻松搞定的几个生物学知识

合集下载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的精华,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也反映了历史、民俗和社会生活。

在一些成语当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这些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文化的载体,下面就来看看成语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1. 一箭双雕成语“一箭双雕”常用来比喻一举两得,也可以形容一举多得。

这个成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知识支撑,那就是物理学中的弹道学知识。

弹道学是研究炮弹、导弹、火箭等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而“一箭双雕”恰恰是通过一次弹道射击就能达到双重效果,可以说这个成语深刻反映了物理学中的弹道学原理。

2. 守株待兔“守株待兔”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比喻不劳而获的行为。

然而这个成语中也蕴含了一些生物学知识。

兔子喜欢吃树皮,有时候兔子会在树边拱土,与树干发生接触。

当兔子频繁出现这种行为时,会伤害树木。

中国古代有一则故事是,有一位农夫发现一只兔子被绊倒死在自家树边,于是就守在那株树下,希望能再次捕获到兔子,最终获得了更大的收获。

这个成语从侧面反映了植物生长与动物活动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

3. 捷足先登成语“捷足先登”来源于《战国策》,“捷足”形容行动迅速、走得快,“先登”形容先登山顶。

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些地理学和生物学的知识。

在地理学中,登山是指攀登山峰,登高望远,寻找充足的水源,搜寻食物等。

而生物学方面,动物常常需要迅速行动捕食或逃脱危险。

“捷足先登”体现了一种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4. 画龙点睛成语“画龙点睛”源自《韩非子·五蠹》,比喻点化作品中的关键之处。

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绘画艺术中的某些科学知识。

在绘画艺术中,画龙点睛是指在画龙的眼睛上下功夫,通过画出龙的眼睛来增强作品的神韵和形象的感染力。

这个成语通过画龙来抒发了一些关于动物的形象知识,表达了作者对作品的精心雕琢与点睛之笔。

5. 火上加油“火上加油”是一个形象的成语,用来形容进一步加重了某种不好的事情。

【常识】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1)

【常识】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1)

这是指昆虫对光发生的反应,叫昆虫的趋光性。生物体都有应激性,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 发生反应的特性。生物因为有了应激性,便能对周围的刺激发生反应,从而可以避开不利的刺激, 使生物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利用昆虫的这一特性,人们可以来捕杀有害的昆虫。如黑光灯。
生长着一种蚁栖树。 这种树树干高大, 有节, 叶片呈掌状, 外形像蓖麻。 蚁栖树因栖息蚂蚁而得名。 树上栖息的蚂蚁叫益蚁,益蚁能群起攻击专吃树叶的啮叶蚁,从而保护了蚁栖树;而蚁栖树叶柄基 部丛生细毛,细毛中常分泌含有丰富蛋白质和脂肪的类似物质,供益蚁食用。
( 如食物和敌害的形状、气味、声音、光等 ) 产生反
应,建立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而人类除对具体的信号产生反应外,还能对语言、文字发生反
于被消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生活方式和习性、栖所及食物类型越接近,其竞争程度越激烈。谚语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说的也是物种间的竞争。 作茧自缚——生物适应的相对性
应,建立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这就是望梅、谈梅时能使口生津液的原因。又如谚语:
“一朝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蛾类结茧,能抵御不良环境,保护自身,这是一种适应性,但当遇
被蛇蛟,十年怕 井绳 ”,“画饼充饥”“惊弓之鸟”“老马识途 ”等。
到金小蜂时,悲剧就恰恰发生在茧上,金小蜂正是借助于茧对棉红铃虫的束缚作用,顺利地将卵产
10%~20%规律,
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 产生原因是由于亲代的遗物质 (DNA)在复制过程中出现差错 ( 变化 ) 或在 有性以及子代不同的个体间发生差异。变异有遗传的,也有不遗传的。如果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 变异就不能够遗传;遗传物质 (DNA)变化引起的变异就能够遗传下来。由于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 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及形成新的物种。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成语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含义的固定词组,是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成语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许多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本文将通过解析一些常见成语,来探讨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一、鹤立鸡群成语“鹤立鸡群”形象地描述了一只优秀的鸟类站在一群普通的鸡中间,非常突出。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在某个集体中,某个人因为出众的才能、能力、品德等而格外显着。

而其中的科学知识在于对鹤与鸡的生物学认识。

鹤和鸡都是鸟类,但它们之间却有着显著的差异。

从外表上看,鹤通常身材修长,腿长颈长,嘴尖细而长,脖子通常在飞翔时会收缩。

而鸡的身材较矮胖,腿短颈短,嘴短而钝,脖子粗短。

从生活习性上看,鹤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和河流边,以鱼、虾和昆虫为食,多是成对活动,飞翔时颈伸直。

而鸡则主要生活在草地或农田中,以植物的种子、昆虫为食,多是成群活动,飞翔时颈收缩。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鹤与鸡在外貌和生活习性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被比作“鹤立鸡群”意味着在众多的人或事物中显得与众不同,突出出众。

二、一箭双雕成语“一箭双雕”原本出自古代兵法,形容一箭射中了两只鸟,后来引申为一举两得、一举多得的意思。

这个成语中隐藏着数学和力学的知识。

从力学的角度来看,“一箭双雕”能够实现的关键在于射箭的力和角度。

射箭的力要足够大,同时又要保证稳定性,以确保箭能够飞得又远又直,将两只鸟都射中。

箭的发射角度也至关重要,需要精确计算以确保箭射中两目标。

这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精确计算。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一箭双雕”也可以理解为一次行动取得了两个以上的成果。

这其实是一种效率的体现,也是数学中“最值”问题的应用,即在有限的资源下如何最大化产出。

这种思维方式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是非常常见的。

成语“一箭双雕”中隐藏着对力学和数学知识的应用,突显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科学的深刻理解。

三、杞人忧天成语“杞人忧天”原本出自《列子》,形容古时候杞国有个人为天不作云雷鸣担心。

成语中的生物知识

成语中的生物知识

成语中的生物知识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不乏涉及生物知识的成语。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关生物的成语,分享其中的生物知识。

一、鳞次栉比成语“鳞次栉比”形容一物排列整齐,美观壮观,犹如鱼的鳞片一样整齐排列。

鱼的鳞片是鱼类身体表面的外骨骼,具有保护和调节体温的作用。

鳞片密集排列在一起,不仅能减少水的阻力,而且还能保持鱼体的水分,防止脱水。

此外,鱼鳞上的物质会反射和吸收光线,起到色彩美化和隐藏身体的作用。

二、露出马脚成语“露出马脚”意思是隐藏的计划或秘密被人揭穿。

马脚是指藏在马蹄下面的蹄甲,表面看不见。

但是,一旦马脚露出,就会暴露马的真实身份。

马蹄是马的脚部器官,是马在地面上着陆缓冲的重要部位。

马在奔跑时,马蹄能够有效地承受大量的冲击力,并起到防滑的作用。

三、鸟语花香“鸟语花香”意思是春天的景象,形容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场景。

鸟语花香中的“鸟语”指的是各种鸟类的蜜语鸣叫,形成一种和谐悦耳的声音;“花香”则指春天水陆两栖植物、花卉等植被所散发出来的芳香气味。

鸟类是自然界中一个重要的物种群体,参与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间的生态关系中。

同时,花香也有一定的生物意义,花的香味能够吸引蜜蜂等传粉昆虫,帮助植物完成繁殖工作。

四、如虎添翼“如虎添翼”意思是比喻某个事物或个人得到重要的协助以后,能够变得更加强大和有力。

虎是肉食性动物,用力腿部肌肉强劲发力可以跳起20余米远,跳过高墙,十分灵活。

而翼是鸟类飞翔的器官,用翅膀振动,可以在空中飞行。

把虎比作力量,翼比作协助,因而“如虎添翼”就成了一个比喻。

五、鼠目寸光成语“鼠目寸光”意思是比喻眼光狭隘,缺乏大局观念和远见。

鼠是家蝇类啮齿动物,眼睛比较小,但反光屏索和网膜比较发达,又有较好的夜视能力和迅速的对光反应。

然而,由于生物能力存在天然的局限性,因此,鼠的视野范围很窄,缺乏远大目标和全局规划。

六、画龙点睛“画龙点睛”是比喻一个文章或事物,以最后一步、微末的补充作为精华所在。

与生物学有关的成语、诗词、俗语

与生物学有关的成语、诗词、俗语

成语俗语中的生物原理1.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2.枯木逢春——温度等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生——物的竞争关系;4.大树下面好乘凉——植物的蒸腾作用5.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动物的保护色;6.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7.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天生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的遗传现象;8.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9.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则为枳——温度或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长的影响;10.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植物(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重要性11.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生物的变异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微生物(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或物质循环1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原生态系的恢复力和稳定性14.春色满院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植物的向光性1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6.春风不度玉门关——海拔对生物的影响17.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光照充足,植物生长旺盛18.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生长与水、阳光的关系19.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鸟类的季节性繁殖和迁徙行为20.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植物的生长繁殖21.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营养生殖(扦插)22.孔雀开屏——动物的求偶行为(繁殖行为)23.蜻蜓点水——动物的繁殖行为2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青蛙繁殖行为。

2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生物的繁殖现象26.移花接木——嫁接,植物的营养(无性)生殖27.本是同根生——植物营养繁殖(无性生殖)28.忽如一日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植物开花受温度和光照影响2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生物的呼吸(中耕松土促进根有氧呼吸)30.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捕食行为(青蛙的多少预测粮食是否丰收)31.牵一发而动全身——食物链中每种生物都有其重要地位3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温度对叶绿素及花青素的影响33.飞蛾投火——生物的应激性(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34.优胜劣汰——自然选择35.鹦鹉学舌——动物的学习行为;36.开花结果——开花受粉后形成种子37.弱肉强食——种间关系中的捕食38. 叶落归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3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的捕食40.鹊巢鸠占——生物的竞争41.作茧自缚——生物适应的相对性42.“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画饼充饥”、“惊弓之鸟”、“老马识途”——条件反射43.是药三分毒——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44.树怕剥皮,不怕空心——树皮有运输有机物的筛管45.转基因超级鼠获得——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46.含羞草受碰后叶片合拢——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47.某人牙龈出血——缺乏维生素C48.有些作物的种子播种前要浸泡—-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49.朵朵葵花向太阳——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50.某人连续看书看电视操作电脑数小时——建议:每隔一小时休息一会,要远眺几分钟。

生物学成语知识点总结

生物学成语知识点总结

生物学成语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动植物的成语1. 鱼龙混杂意思:形容人或事物杂乱无章,没有秩序。

例句:这个生态系统中鱼龙混杂,种类繁多,非常复杂。

2. 凤毛麟角意思:形容非常稀少,十分罕见。

例句:这种植物在野外已经成为凤毛麟角,非常珍贵。

3. 身临其境意思:亲身体验,亲身感受。

例句:只有亲身身临其境,才能真正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4. 难兄难弟意思:形容彼此知根知底,极为亲密的好朋友。

例句:这两种植物在自然界中难兄难弟,常常共生共存。

5. 如火如荼意思:形容繁忙而有序进行的样子。

例句: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相互作用,如火如荼,异常活跃。

6. 土豆胡萝卜意思:形容形影不离。

例句:这两种植物在土壤中生长,像土豆胡萝卜一样,密不可分。

7. 狐假虎威意思:指弱者借助强者的势力损害别人。

例句:这些捕食者在生态系统中狐假虎威,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

8. 鸡犬不宁意思:形容形势动荡,不宁静。

例句:这些捕食者进入生态系统后,鸡犬不宁,其他动植物都倍感恐慌。

第二部分:生物活动的成语1. 生龙活虎意思:形容神气十足,精力充沛。

例句:这个种群中的幼崽生龙活虎,非常有活力。

2. 滥竽充数意思:指没有真正本领,却混在其中充数。

例句:这个群落中有一些物种滥竽充数,对整个系统造成威胁。

3. 井井有条意思:形容井水不犯河水,各有分工,各行其是。

例句: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井井有条,相互协调,相互制约。

4. 随波逐流意思:指随着潮流而动,没有自己的主见。

例句:这个种群中的一些个体总是随波逐流,没有明确的生存目标。

5. 自相矛盾意思:指互相矛盾,彼此不一致。

例句: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些环境变化自相矛盾,难以预测发展趋势。

6. 指鹿为马意思:指故意颠倒黑白,把鹿说成马。

例句:一些幼崽会指鹿为马,误导其他成年个体的行为。

7. 活龙活现意思:形容非常逼真,好像真的龙一样。

例句:这个动物标本制作的非常活龙活现,栩栩如生。

8. 守株待兔意思:形容不劳而获,依赖侥幸。

和生物学有关的成语、诗词、俗语

和生物学有关的成语、诗词、俗语

视而不见——保护色;望而生畏——警戒色;以假乱真——拟态;移花接木——嫁接;鹦鹉学舌——模仿行为;孔雀开屏——求偶行为;望梅止渴——条件反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竞争;无中生有——隐性;有中生无——显性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植物的竞争性烟台苹果莱阳梨,比不上潍坊的萝卜皮——品种的地区适应性大树下面好乘凉——用于水分代谢(蒸腾作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植物类群之一:苔藓“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考察动物的保护色;“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考察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考察遗传现象;“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

”考察生态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还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则为枳”考察温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

”考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重要性;飞蛾扑火——生物的应激性触目惊心——生物的神经、激素调节孔雀开屏——动物的求偶行为蜻蜓点水望梅止渴——生物的条件反射“一朝被蛇蛟,十年怕井绳”,“画饼充饥”“惊弓之鸟”“老马识途”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生物的遗传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生物的变异相依为命——生物的共生癣疥之疾(纤芥之疾)——生物的寄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的捕食鹊巢鸠占——生物的竞争作茧自缚——生物适应的相对性一山不容二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叶落归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原生态系的恢复力稳定性春色满院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向光性忽如一日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植物开花受温度和光照影响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排汗散热,汗的无机盐和尿素供植物生长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营养生殖春风不度玉门关———海拔对生物的影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条件反射(谚语)瑞雪兆丰年———低温冻死许多害虫;稻花香里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益虫、害虫与丰收;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与生物学相关的成语

与生物学相关的成语

与生物学相关的成语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词语来表达一种情感、思想或理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成语既丰富又有趣。

本文将介绍几个与生物学相关的常用成语,并探讨它们的含义和起源。

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一句描述学问修养高强的成语,也可理解为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生物学是一门广泛的学科,涵盖了生命的起源、演化、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广泛阅读生物学相关的书籍,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发现,从而在生物学的领域中下笔如有神。

2. 各有所长这是一句形容不同事物或个体各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的成语。

在生物学中,每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适应性和生存优势。

不同的物种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例如,在食物链中,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生物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形成了生态平衡。

3. 井底之蛙这是一句形容见识狭窄的成语,也可以解释为一个人对外界事物认识的局限性。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共同进化的学科,对于生物多样性有宏观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仅仅局限于自己所见或所知,就像井底之蛙。

只有不断开拓视野,了解不同生物及其相互作用,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奥秘。

4. 人山人海这是一句形容人群拥挤、人数众多的成语。

生物学研究了地球上数以亿计的生物种类。

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与其他生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如人山人海一般,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生物群体。

了解并尊重其他生物的存在和重要性,能够更好地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5. 杨柳依依这是一句形容景色优美、万物生机勃勃的成语。

生物学涉及到生命的起源和演化以及生命的各个方面。

自然界中,我们可以看到植物和动物展示出不同的外表和特性。

例如,杨柳的优美姿态和细长的枝条给人带来了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生物的生命力和美丽。

6. 见风使舵这是一句形容灵活应对变化的成语,也经常用来形容策略上或行动上的调整。

与生物学相关的成语

与生物学相关的成语

与生物学相关的成语
以下是与生物学相关的成语:
1. 枯木逢春:形容生物适应环境,体现了生物在面临生存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2.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突出文章或讲话的实质,使内容更为生动有力,反映出生物在演化过程中,关键基因的变化往往能够决定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3. 鸡毛蒜皮:比喻无关紧要的琐碎事情,然而这些琐碎事情在生物的演化过程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以上是与生物学相关的成语,它们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生物学的奥秘和复杂性,让我们对生物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成语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成语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技术 的培训很有 必要 , 教育 主管部 门或是 学校 可
让生物学教师到大学进行短期培训学习, 或是邀请专
门的仪 器公 司上门进行 实验技 能培训 。
于绝大多数学校来说都需要进行较大的调整和添置。
生物 学 教学 21年( 6 第1期 01 第3卷) 1

6 ・ 9
细胞 膜 蛋 白及 其 功 能
蛋 白的流动性 , 但并 非膜 整 体 ( 包括膜 脂 ) 的流动 性 , 而且这 种流动性 也不是 绝对 的 , 因为 源于某些 膜蛋 白
与膜下 细胞 骨架 结 构 相结 合 , 限制 了膜 蛋 白的运 动。 事实上 , 有些 细胞 只有 3 % 的膜 蛋 白处 于流动 之 中。 0
结合 , 通过 自身构象的改变来介导溶质分子跨膜运 转 ,
载体蛋 白分别在协助扩散和主动运 输 中发挥作用 。参
与协助 扩散的载体蛋 白能加快物质从 自由能高 向 自由
能低 的一侧跨 膜运 输 , 而对运转 分子不 做任何共 价修 饰 。如血浆 中的葡萄糖进入红 细胞 就是 这 种 运 输 方
师对学生加 以指导。
4 加强生物学实验室的软 、 硬件建设
新课程生物学实验 内容 紧扣生物学 的学科发展趋 势, 增加 了酶 、 白质 、 N 蛋 D A等 分子 生物学 及其他 相关
的现代生物学实验 技术 , 新增 内容 涉及 的实验设 备对
掌握有一定 的难度 , 因此 , 生物学 教师 的现代 生物 加强
光侧分布多, 使枝条朝向光源一侧生长和弯曲。
3 与神经调节有关的成语 无师 自通 : 的先天性行为。包 括趋性 、 动物 非条件
反射和本能 。
变抽象 为具体 , 繁为 简 , 化 变枯燥 为生 动 , 学生容 易 使

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

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生物的变异
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产生原因是由于亲代的遗物质(DNA)在复制过程中出现差错(变化)或在有性以及子代不同的个体间发生差异。变异有遗传的,也有不遗传的。如果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就不能够遗传;遗传物质(DNA)变化引起的变异就能够遗传下来。由于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及形成新的物种。
动物只能对具体的外界刺激(如食物和敌害的形状、气味、声音、光等)产生反应,建立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而人类除对具体的信号产生反应外,还能对语言、文字发生反应,建立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这就是望梅、谈梅时能使口生津液的原因。又如谚语:“一朝被蛇蛟,十年怕井绳”,“画饼充饥”“惊弓之鸟”“老马识途”等。
鹊巢鸠占——生物的竞争
从生物学上分析,是生物种间争夺资源和空间的一种竞争现象。竞争的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于被消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生活方式和习性、栖所及食物类型越接近,其竞争程度越激烈。谚语“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说的也是物种间的竞争。
作茧自缚——生物适应的相对性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蛾类结茧,能抵御不良环境,保护自身,这是一种适应性,但当遇到金小蜂时,悲剧就恰恰发生在茧上,金小蜂正是借助于茧对棉红铃虫的束缚作用,顺利地将卵产于它的体内,这样棉铃虫的"作茧"反而变成了"自缚"。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完全、绝对地适应。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某些特征就会变得不适应了,这是适应的相对性。
叶落归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树叶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等的分解作用,产生的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

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

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

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1. 改头换面——胚后发育中的变态发育,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与幼体面目全非的自己。

2. 千篇一律——细胞的有丝分裂,其特点是染色体复制和均分。

正常情况下,不论细胞分裂多少次,染色体数目不变,保证了亲子代遗传性状的稳定。

3.时隐时现——连续分裂的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形态的变化。

4.一分为二——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

5. 华而不实——植物体缺少元素硼而出现的现象。

缺硼时,花粉发育不良,植物虽开花,却不能受粉,很难形成种子。

6. 无中生有——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绿色植物能把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糖类。

7. 吞吞吐吐——细胞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是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8. 根深叶茂——根深才能充分吸收水和矿质离子,使二者最大限度地参与生命活动,保证植物茁壮成长。

9. 瞬息万变——新陈代谢,即生物体内数量众多、反应迅速的化学变化。

10.川流不息——高等动物和人的循环系统,负责运送各种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11. 津津有味——唾液中淀粉酶的作用,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而使味蕾感觉到甜味。

12. 移花接木——植物的营养生殖方式。

通过扦插、嫁接等方式来繁殖花卉和果树。

13. 无师自通——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包括趋性、非条件反射和本能。

14. 不攻自破——卵生生物的个体发育。

是指胚胎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幼体破壳而出,进入胚后发育。

15. 惊弓之鸟——鸟类的条件反射。

16.六亲不认——动物后天性行为中的印随。

例如,刚孵化的小天鹅,会紧跟它所看到的第一个大的行动目标(可以不是双亲)。

17. 开花结果——开花受粉后形成种子,种子产生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

18. 画饼充饥——人的条件反射。

19. 供不应求——异化大于同化。

如人的甲状腺机能亢进。

20. 言传身教——高等动物和人的后天性行为,使个体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

21. 红杏出墙——植物的向光性。

关于植物的成语科学知识

关于植物的成语科学知识

关于植物的成语科学知识1. 知识概述本文将介绍与植物相关的成语,并从科学角度解释其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和生物学知识。

2. 成语解释及科学知识解读•开花结果:形容事物取得成功或进展顺利。

在植物学中,开花结果是指植物达到一定生长阶段,通过花朵授粉和受精后,花朵结出果实。

这代表了植物繁殖的成功和生命力的体现。

类比于人类的成长和奋斗,取得了成果和收获。

•一叶知秋:指通过细微的现象或迹象可以预知整个事物的发展趋势。

在生物学中,植物的叶子在秋天会逐渐变色并逐渐凋落,这是植物为了适应气候变化而进行的生理调节过程。

通过观察植物叶子的变化,可以预测到秋天的来临,以及其它季节的变化。

因此,一叶知秋成语与植物的生命活动有密切关联。

•枝繁叶茂:形容事物繁荣兴盛,生机勃勃。

在植物学中,枝繁叶茂是植物在充足的光照和水分条件下,生长势旺盛,枝条众多,叶片茂盛的表现。

这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进行能量合成有关,同时也表明植物的生长状况良好。

•花枝招展:比喻女子打扮得非常漂亮。

植物的花朵是吸引传粉者的装饰,对于某些植物来说,花的颜色、花瓣的形状和花香等特征都是为了吸引昆虫、鸟类等传粉者而进化的。

所以,花枝招展的成语与植物的繁殖策略和生物学特性有关。

•开花结果:形容事物取得成功或进展顺利。

在植物学中,开花结果是指植物达到一定生长阶段,通过花朵授粉和受精后,花朵结出果实。

这代表了植物繁殖的成功和生命力的体现。

类比于人类的成长和奋斗,取得了成果和收获。

3. 学习成语的意义学习成语不仅能够丰富语言表达方式,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

掌握与植物相关的成语,不仅是为了学习语文知识,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生物学原理,进一步提高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

成语是一种非常有趣且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通过学习和运用成语,我们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还可以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和生物学知识。

同时,通过对成语的科学解读,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提升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中国成语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一些成语还融入了科学知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的深刻认识。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成语中的科学知识,了解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和科学内涵。

第一个成语是“牛郎织女”,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

相传,在天上有颗星叫做织女星,织女星上住着织女仙女,她善于织布,端庄美丽。

而在天上的另一个星球上,有一个名叫牵牛的仙童,他耕田放牛十分勤劳。

有一天,织女和牵牛相遇相爱,他们结为夫妻,但上天神仙不允许他们在一起,于是将他们分开,只允许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在天河相见。

人们后来用“牛郎织女”来比喻分离的恋人,也寓意着人们对于永恒的爱与挚爱的向往。

在科学知识方面,“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涉及到了天文、星象和时间概念。

天河即为银河系,织女星和牵牛星则分别代表了织女座和牛郎星座,在七月七这一天,这两个星座之间的距离最近,所以人们能看到它们相遇的景象。

而这也正是由于地球公转与星球自转以及星球间的运动规律造成的。

这个成语既传承了古代的爱情传说,也蕴含了古人对天文学的探究和认识。

第二个成语是“一箭双雕”,这个成语即为指一箭射中两雕。

源自于战国时期的一则故事。

讲述了楚国使者出使秦国,带去一支羯雀(古代指一种小而美丽的鸟)。

楚使说:“用这支羯雀去打一箭,如果能打中,便是一箭双雕。

” 秦国相信他的身手,遂命随侍的人发箭,果然一箭打中了两只羯雀。

引申义为一举两得、一举双全。

在科学知识方面,“一箭双雕”也涉及到了生物学中的动物解剖学。

射中两只羯雀的箭表现出了极高的技巧和精准度。

而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解剖学是重要的实验手段之一。

通过对动物的解剖,可以深入了解其内部结构和器官功能,有助于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

成语“一箭双雕”在这里也反映出了古代人对生物学的探究和认识。

第三个成语是“如鱼得水”,这个成语源自于《列子·汤问》:“汤,得于大泽;鱼,得于小泽。

如鱼得于小泽,可以适大泽;鸟,得于天;兽,得于山。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成语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语中最为精华和深厚的部分之一。

许多成语在根据历史和民间传说挖掘的同时,也需要荟萃在智慧和科学知识上。

本文将解读一些代表性的成语,并融入其中的科学知识。

1. 掩耳盗铃“掩耳盗铃”是指自己蒙事做事,得到的结果是毫无意义或根本不符合实际。

其寓意是人们不应该骗自己。

生物学家格里戈里·温托韦这样解读这个成语:这个比喻类似于对科学家在寻求真理过程中的确切行为的提醒。

在研究实验的过程中,科学家必须始终处于警觉状态,以避免前人的错误和偏见,因为过度相信过去的原则和做法可能会阻碍新的科学突破。

2. 如鱼得水“如鱼得水”是形容人们在适应新环境时就像鱼一样自在自如,非常舒适和自然。

生物学家认为:鱼在水中游动需要克服的阻力远小于在空气中行走的兽类,是因为水具有较大的品质,光学常常描述为折射率。

折射率是光线通过物质时的改变程度的一种指标。

水的折射率高于空气的折射率,这使鱼更容易呼吸、运动和适应新环境。

3.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一种褒义词,指前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心血,后人便能享受到美好的生活和发展机遇。

生物学家继续解释:“人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拥有越来越多的信息,这些信息支持未来人们的工作。

为支持一个研究课题,科学家要花费大约十年的时间积累对该领域的理解和技能,并生成大量技术和数据。

这个研究课题可以请教其他同行的经验、研究论文来解决问题,以便避免以前的工作已经做过的问题或错误。

”4. 画龙点睛“画龙点睛”是指为一件作品的完成添加最后一个关键元素,从而使它更加完美。

生物学家认为:这个成语和科学研究有共通之处。

科学家在一个大片森林中探索时,可能找到一些构成新发现基础的碎片。

通过组合和分析这些存疑的结果,科学家会在研究结果中添加描述性、令人信服的警示或强调的信息,而这种方式通常称为“画龙点睛”。

5. 亡羊补牢“亡羊补牢”是指事先预防问题并进行改良,从而避免未来的损失。

成语中的生物知识

成语中的生物知识

成语中的生物知识生活中生物知识无处不在,我们常常使用的成语中就有很多生物在里面试着整理一下。

一、动物名称成语【鼠】鼠目寸光鼠肚鸡肠鼠窃狗盗投鼠忌器抱头鼠窜獐头鼠目。

胆小如鼠添翼骑虎难下为虎作伥。

与虎谋皮藏龙卧虎狐假虎威羊入虎口狼吞虎咽龙行虎步。

龙吟虎啸龙争虎斗龙盘虎踞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降龙伏虎【兔】兔死狐悲兔死狗烹狡兔三窟鸟飞兔走守株待兔马龙人中之龙叶公好龙。

降龙伏虎老态龙钟笔走龙蛇龙潭虎穴【蛇】蛇蝎心肠画蛇添足惊蛇入草龙蛇混杂杯弓蛇影牛鬼蛇神。

打草惊蛇虚与委蛇笔走龙蛇春蚓秋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马革裹尸一马当先老马识途汗马功劳万马齐喑一马平川天马行空快马加鞭走马看花信马由缰。

蛛丝马迹兵荒马乱万马奔腾犬马之劳单枪匹马招兵买马。

人仰马翻人困马乏鞍前马后人强马壮猴年马月青梅竹马。

心猿意马悬崖勒马千军万马香车宝马指鹿为马害群之马厉兵秣马塞翁失马。

盲人瞎马脱僵之马金戈铁马【羊】羊质虎皮羊肠小道羊入虎口亡羊补牢虎入羊群顺手牵羊【猴】猴年马月沐猴而冠尖嘴猴腮杀鸡吓猴杀鸡儆猴【鸡】鸡毛蒜皮鸡鸣狗盗鸡飞蛋打鸡犬不宁鸡犬不留鸡犬升天闻鸡起舞杀鸡吓猴杀鸡取卵偷鸡摸狗鹤立鸡群小肚鸡肠鼠肚鸡肠呆若木鸡【狗】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狗仗人势狗血喷头犬马之劳猪狗不如兔死狗烹鼠窃狗盗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狐群狗党偷鸡摸狗。

画虎类狗鸡犬不惊鸡零狗碎【猪】猪突豨勇猪狗不如杀猪宰羊封豕长蛇凤头猪肚蠢笨如猪【鸟】鸟尽弓藏笨鸟先飞如鸟兽散小鸟依人惊弓之鸟飞禽走兽凤毛麟角鸦雀无声燕雀安知鹤立鸡群鹤发童颜风声鹤唳。

莺歌燕舞草长莺飞珍禽异兽衣冠禽兽燕语莺声鹊巢鸠占。

鹦鹉学舌蜻蜓点水欢呼雀跃鸦雀无声鹏程万里一箭双雕。

风声鹤唳鹤发鸡皮鹤发童颜鹤立鸡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声誉鹊起饮鸩止渴雁过拔毛鸟枪换炮【兽】困兽犹斗如鸟兽散人面兽心飞禽走兽珍禽异兽衣冠禽兽。

洪水猛兽狼吞虎咽猫鼠同眠黔驴技穷一丘之貉管中窥豹。

狼心狗肺狼烟四起狼子野心狼狈不堪狼狈为奸豺狼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成语就能轻松搞定的几个生物学知识摘要:在高中生物知识学习中经常存在一些易混、较繁杂的知识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果不理想,再加上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量多、面广,怎样高效持久地记住每一个知识点是一个长远且迫切的话题。

作者根据教学实践及研究搜集的材料,希望通过这一小切口为广大师生学习和理解、记忆生物学知识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同时为广大生物教育、教学爱好者们提供灵感。

关键词:巧用成语生物学知识教学方法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在语句中作为一个整体代表一定的意义,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简短精辟、易记易用。

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倡教师要创造性教学[1],鼓励接受和深化新的教学理念、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等,在生物学中有许多知识点比较隐蔽,容易被忽略、混淆,干扰记忆及问题辨析。

如果在学习时能够用简短、准确的词语加强记忆,那么不仅可以增强即时学习效果,而且可以为以后的复习节省一些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简单列举三个例子加以说明。

1.不“监守自盗”的红细胞――运输氧气却不消耗氧气
人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红细胞、白细胞、血
小板三者共同构成血细胞,其中红细胞含有血红素,它既能和氧结合,又能和二氧化碳结合,因此,红细胞的主要工作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但是人的红细胞是否消耗氧气呢?
在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中,学生们已经明确了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成熟后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细胞器等,红细胞可以从血浆中摄取葡萄糖并进行无氧呼吸,可以产生ATP。

红细胞运输氧气,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却只运输而不消耗,所以用不“监守自盗”形容这一过程是很形象的,这对于以后同学们解鸡、蛙的红细胞与人成熟红细胞等易混习题很有帮助。

2.“借尸还魂”的S型细菌――巧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在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中,1928年格里菲斯以小鼠为实验材料,研究肺炎双球菌你是如何使人患肺炎的[2]。

他用两种不同类型的肺炎双球菌――R型和S型菌去感染小鼠,他分别将活的、无毒的R型肺炎双球菌或加热杀死的有毒的S型肺炎双球菌注入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安然无恙;将活的、有毒的S肺炎双球菌或将大量经加热杀死的有毒的S型肺炎双球菌和少量无毒、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分别注射到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患病死亡,并从小白鼠体内分离出活的S型菌。

格里菲斯称这一现象为转化,实验表明,S型细菌体内有一种物质能引起R型活菌转化产
生S型菌。

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呢?
1944年美国的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等人在格里菲斯工作的基础上,对转化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纯和鉴定,将提纯的DNA、RNA、蛋白质和多糖等分别加入R型细菌培养基[2],注射入小白鼠体内后,结果只有加入S型细菌DNA的R细菌培养液使小白鼠死亡,这是一部分R型菌转化产生有毒的、有荚膜的S型菌所致,并且它们的后代都是有毒、有荚膜的。

关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这部分内容,经常会作为考点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学生辨析能力,如2015年吉林长春十一中模拟题第9题和2015年山东临沂重点中学月考题第38题。

以上文字阐述了以肺炎双球菌为例探究遗传物质的实验细节和得出的结论,但是如果要简明扼要地表示并巧记该事实其实一个成语足矣:借尸还魂――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R细菌被转化为有毒、带荚膜的S型细菌并发挥毒性致宿主死亡。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种群的两种增长曲线
电影狼图腾中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在开春时节,蒙古草原上依然白雪皑皑,一群黄羊在草地上安然地吃着美味的野草,悠然自得。

可它们并不知道危机四伏,狼群已经在附近窥探已久就等时机成熟一举歼灭之,最终,羊群全部葬
身于数尺雪窝之下,变成来年狼崽狼群们的食粮。

这部分内容用在种群增长曲线的解读上恰到好处。

羊群的增长从本该因食物充足、环境适宜呈J型增长的状况变为因天敌――狼的存在而呈S型增长的状况,狼群因为食物黄羊等的丰富,加上气候环境、食物、自身的繁殖等因素而将不断壮大,呈现J型曲线增长。

对于狼来说,为了谋生不得不采取猎杀行动保障家族的口粮,可谓“生于忧患”;羊群在大快朵颐之时,忘我地享受美味却陷于危险而不自知,可谓“死于安乐”,这就导致两个种群增长曲线呈现不同态势。

随着上级掏狼崽指示的下达,人们开展了灭狼运动,在行动中,狼幼崽被当做祭奠腾格里的“贡品”被残忍地从高空中摔落而死,狼群因为人类的活动而受到巨大打击。

狼是羊的天敌,人是狼的天敌,因为天敌的存在,生物的生长受到一定影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对于理解“天敌的迁入可影响种群的年龄组成”这一知识会有很大帮助――天敌的迁入可以加速淘汰那些年长体弱的个体而保留身强体健的个体,使种群处于一定范围内的动态平衡。

成语的运用与生物教学的巧妙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记住知识点,而且可以以蕴含的哲理适当地进行情感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不管在教学还是在生活中,加强事物
之间的联系的思考,不仅能够锻炼思维能力,而且能够在心灵上有所沉淀,不为学习而学习,不为取巧而取巧,凡事恰到好处,活学活用,无疑是我们需要学习和不断达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4.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用书生物2・必修・遗传与进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43-44.
通讯作者:龚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