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 方面的礼节仪式。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 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他教育颜渊要“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他说:“恭而无礼 则劳,慎而无理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 伯》)对于违背礼法原则的行为,他总是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抵制。 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对礼的僭越,他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
他教育弟子的基本原则,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颜渊》)。
因为“礼”的内在精神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和每个人的地位 名分又是相通的。行为上恪守自己的名分就是守“礼”,越出自己 的名分就是违礼。因此,孔子不但明确提出“正名”的主张,而且 还通过编修《春秋》,对种种违礼僭越的行为进行了讥刺贬斥。
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 《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 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活贡 孔 动献 子 产给 是 生教 我 了育 国 深事 教 远业 育 的的 史 影人 上 响, 第 。他 一 对个 后将 世毕 的生 教精 育力
第五,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二、儒墨显学
◇儒家
→孔子生平
孔子(前 551- 前 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
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Biblioteka Baidu思想家和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礼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
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认为,到了周代, “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 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 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 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所以,他认为讲礼,更重 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一、“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从周平王迁都(公元前722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原(公元前221年)
这500多年间,习惯上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476年 以前为春秋时期,这段时期同孔子所编的鲁国史书《春秋》的时 间大体上差不多。公元前475年到秦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在春秋
(1)“仁” (2)“礼”
(3)“中庸”
(4)“教”与“学” (5)主张“因材施教”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仁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以前已有“仁”的概念,但孔子丰富了“仁” 的内涵,升华了“仁”的意义。 孔子的“仁”,其内容有四个含义,一曰“仁者,人也。”认为“仁”是人与生 俱来的本性。二曰“仁”即“爱人”(《颜渊》),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颜渊》)。三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认为政治的最 高境界是以“仁”治天下,象尧舜一样“南面而己。” 子张问“仁”,孔子更具 体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四 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他倡导以“孝 悌”为基础的伦理观念,指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学而》)。甚至 “仁”的精神也渗透到他的教育思想当中,提出“当仁,不让于师”(《卫灵 公》),指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孔子思想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
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仁”、“礼”、“中庸”、 “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 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 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弟子辑录而成的《论 语》一书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是研究孔子及原始儒 家思想的最直接也最可信的资料。
时期,诸侯各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战国时期发生大
小战220余次,因此春秋和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与变革的时 期,就是在这动荡与变革的时期,中国文化却奏起了辉煌的乐章。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什么能达到中国文化的颠峰状态
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第三,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第四,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
孔子崇奉、维护周礼,但并非泥古不化,而是根据情况变化,对周礼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礼”所讲的行为准则,也具有教化性质,要义是要求人们通过加强 修养,自觉地约束自己,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因而在精神上与 “仁”“德”互相渗透贯通,所以孔子明确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认为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在政 治上,他反对使用强制性的刑法,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 有所损益。如周代的礼帽是用麻料做的,可是后来大家都用丝料做, 对于这种改变,孔子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子罕》)按照周礼规定,童子死后,只能以简单的“殇”礼来办 功于国家,人们不愿用“殇”礼葬他。当问及孔子时,孔子回答:“能 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礼记·檀弓下》)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我淀融思大对子的也《 们在入维的中对记有论 民我了方影国孔录一语 族们我式响历子,些》 的的们、。史言是是就 个生民价它产行孔对是 性命族值的生的子孔孔 中的取思了追及子子 ,血向想深记其弟的 铸液都内远。再子语 成,早容而此传言录 了沉已、巨书弟行,
.
“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 方面的礼节仪式。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 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他教育颜渊要“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他说:“恭而无礼 则劳,慎而无理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 伯》)对于违背礼法原则的行为,他总是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抵制。 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对礼的僭越,他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
他教育弟子的基本原则,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颜渊》)。
因为“礼”的内在精神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和每个人的地位 名分又是相通的。行为上恪守自己的名分就是守“礼”,越出自己 的名分就是违礼。因此,孔子不但明确提出“正名”的主张,而且 还通过编修《春秋》,对种种违礼僭越的行为进行了讥刺贬斥。
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 《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 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活贡 孔 动献 子 产给 是 生教 我 了育 国 深事 教 远业 育 的的 史 影人 上 响, 第 。他 一 对个 后将 世毕 的生 教精 育力
第五,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二、儒墨显学
◇儒家
→孔子生平
孔子(前 551- 前 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
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Biblioteka Baidu思想家和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礼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
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认为,到了周代, “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 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 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 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所以,他认为讲礼,更重 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一、“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从周平王迁都(公元前722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原(公元前221年)
这500多年间,习惯上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476年 以前为春秋时期,这段时期同孔子所编的鲁国史书《春秋》的时 间大体上差不多。公元前475年到秦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在春秋
(1)“仁” (2)“礼”
(3)“中庸”
(4)“教”与“学” (5)主张“因材施教”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仁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以前已有“仁”的概念,但孔子丰富了“仁” 的内涵,升华了“仁”的意义。 孔子的“仁”,其内容有四个含义,一曰“仁者,人也。”认为“仁”是人与生 俱来的本性。二曰“仁”即“爱人”(《颜渊》),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颜渊》)。三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认为政治的最 高境界是以“仁”治天下,象尧舜一样“南面而己。” 子张问“仁”,孔子更具 体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四 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他倡导以“孝 悌”为基础的伦理观念,指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学而》)。甚至 “仁”的精神也渗透到他的教育思想当中,提出“当仁,不让于师”(《卫灵 公》),指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孔子思想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
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仁”、“礼”、“中庸”、 “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 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 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弟子辑录而成的《论 语》一书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是研究孔子及原始儒 家思想的最直接也最可信的资料。
时期,诸侯各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战国时期发生大
小战220余次,因此春秋和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与变革的时 期,就是在这动荡与变革的时期,中国文化却奏起了辉煌的乐章。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什么能达到中国文化的颠峰状态
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第三,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第四,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
孔子崇奉、维护周礼,但并非泥古不化,而是根据情况变化,对周礼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礼”所讲的行为准则,也具有教化性质,要义是要求人们通过加强 修养,自觉地约束自己,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因而在精神上与 “仁”“德”互相渗透贯通,所以孔子明确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认为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在政 治上,他反对使用强制性的刑法,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 有所损益。如周代的礼帽是用麻料做的,可是后来大家都用丝料做, 对于这种改变,孔子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子罕》)按照周礼规定,童子死后,只能以简单的“殇”礼来办 功于国家,人们不愿用“殇”礼葬他。当问及孔子时,孔子回答:“能 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礼记·檀弓下》)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我淀融思大对子的也《 们在入维的中对记有论 民我了方影国孔录一语 族们我式响历子,些》 的的们、。史言是是就 个生民价它产行孔对是 性命族值的生的子孔孔 中的取思了追及子子 ,血向想深记其弟的 铸液都内远。再子语 成,早容而此传言录 了沉已、巨书弟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