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季医院感染监测

合集下载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标准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标准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标准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312-2009于2009年4月1日发布,2009年12月1日实施,规定了医院感染监测的管理与要求、监测方法及医院感染监测质量保证。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医院与妇幼保健院,其他有住院床位的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生部2006年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2006年。

术语与定义:医院感染监测: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与反馈给有关部门与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患者日医院感染发病率:指单位住院时间内住院患者新发医院感染的频率,单位住院时间通常用1000个患者住院日表示。

全院综合性监测:连续不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与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

目标性监测: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抗菌药物:具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部分也可以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呋喃类等化学药物。

通常不包括抗寄生虫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物与局部使用抗菌药物等。

抗菌药物使用率:出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

4.6.1 医院应当按照每200张至250张实际使用病床的比例配备一名医院感染专职人员。

专职人员应当接受监测和感染控制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技能。

4.6.2 医院应当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完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和基础设施,确保医院感染监测设施运转正常。

5 监测5.1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根据监测范围分为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

5.1.1 全院综合性监测的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B进行。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要求,医院必须对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及时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发部位、高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各科临床医生要认真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散发和爆发疫情。

(2)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临床医生24 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通过医院内部网("院感”)上报到院感科。

(3)医院检验科细菌室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院感细菌监测工作。

发现短期内在同类标本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者在同一病区的病例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者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应及时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4)院感科监测人员在医院内部网常规采集、保存院感病例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向科负责人报告院感病例的相关信息。

(5)有院感暴发的迹象时,院感科指导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和正确的处置工作。

(1)临床医生发现医院感染会萃性病例(同类病例 3 例或者以上)时,应及时填写《 (疑似)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 (附表) ,并即将报告院感科(:88667227,夜偶尔节假日报告总值)。

(2)检验科细菌室有关人员发现上述会萃性病例阳性结果,应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并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3)院感科初步核实以上状况后,即将报告主管院长,并组织专家进行确认和处理。

A、5 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B、3 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A、临床科室短期内浮现临床征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历,或者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者感染途径的感染现象,并于 2 小时内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B、院感科组织调查并证实发生以上任一情形时,即将报告主管院长,并由临床医生填写《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 1),于 12 小时内由院感科上报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

C、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在24 小时内逐级上报,并组织感染控制、临床救治等方面专家到现场调查。

A、5 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病例;B、由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C、由医院感染暴发导致 3 人以上人身伤害后果。

什么叫医院感染监测(一)

什么叫医院感染监测(一)

什么叫医院感染监测(一)引言概述:医院感染监测是医疗机构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而进行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对医院内患者、医护人员、设施设备以及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旨在及时发现并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什么叫医院感染监测。

正文内容:1. 监测对象- 患者感染情况的监测:通过对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就诊期间的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监测患者感染的发生率、类型和病原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 医护人员感染情况的监测:对医护人员进行健康评估和感染指标监测,尤其是对高危岗位人员进行定期的感染监测,以确保医务人员不成为医院感染的传播者。

- 设施设备和环境的监测:对医疗器械设备、手术室、感染控制区域、病房、空气质量和水质等进行定期检测,确保其符合卫生标准,减少感染的机会。

2. 监测内容- 指标监测:对医院感染相关的指标进行监测,如感染发生率、感染死亡率、耐药菌感染率等,以评估医院感染的风险水平,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 病原微生物监测:对医院内患者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采样和分离培养,分析其分布情况和耐药性,以指导临床用药和感染控制策略的制定。

- 数据收集和分析: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对医院感染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报告,以监测感染疾病的趋势和流行情况,为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3. 监测方法- 临床观察法:通过医务人员的临床观察,对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监测。

包括对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等的观察和记录。

- 问卷调查法:向医护人员和患者发放问卷,调查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个人防护措施的使用情况、就医过程中的感染控制情况等,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 实验室检测法:通过对患者样本、环境样本和医务人员样本的采集,进行细菌培养、酶免疫分析等实验室检测,以获得感染相关的指标和病原微生物信息。

4. 监测措施- 制定感染控制政策和规范:建立感染控制委员会,制定并推广医院感染控制政策和规范,明确感染监测的指标、方法和采样标准等。

医院感染监测主要内容有哪些?

医院感染监测主要内容有哪些?

医院感染监测主要内容有哪些?
医院感染监测主要包括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

(1)全院综合性监测:主要包括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2)目标性监测: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①重点部门目标性监测:主要有重症监护治疗病房(以下简称“重症监护病房”)、心胸外科病房、新生儿病房等。

②特殊人群目标性监测:主要有新生儿、器官移植和血液净化患者等。

③特殊操作目标性监测:主要包括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等。

④细菌耐药性感染监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

关于医院感染监测

关于医院感染监测

关于医院感染监测
1. 什么是医院感染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是指对医院内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感染进行系统观察和监测的过程。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就诊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医院环境、医疗器械、医疗人员等引起的感染。

医院感染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对医院感染监测非常重要。

2. 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
医院感染监测的主要目的包括:
•及时发现医院内感染情况,减少感染传播的风险,提高患者就诊安全
•建立感染控制策略,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
•评估医院内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促进医疗机构内部各部门合作,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水平
3. 医院感染监测的方法
常见的医院感染监测方法包括:
•临床病例监测:通过对患者病历和医疗记录的分析,发现可能存在的感染病例
•实验室检测:对疑似感染病例进行细菌培养、抗生素敏感性测试等实验室检测,确定感染病原体
•环境监测:对医院内部各区域的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发现潜在的感染源并采取相应措施
•报告系统:建立和完善医院感染监测报告系统,及时汇总和分析监测数据,为感染防控决策提供支持
4. 医院感染监测的重要性
医院感染监测对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就诊安全
•为制定感染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增强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减少医疗资源浪费
•提高医疗人员对感染防控的重视和培训意识,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5. 结语
医院感染监测是一个重要的医疗质量管理环节,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医疗机构应重视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加强医院感染防控,保障患者安全和健康。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的优点是能集中有限的资源用于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监测,聚焦于已知有控制措施的医院感染监测,能确定有效的标准,易于比较,监测具有灵活性,它还能结合其他策略进行监控,增加监控效率。

但也存在收集资料仅限于目标人群和(或)危险因素,可能会遗漏非监测部门或人群感染暴发的缺陷。

当前主要的目标性监测内容有成人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高危新生(HRN)监测、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监测。

一、成人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病人总是频繁地暴露在侵袭性操作及严重的基础疾病状态,其医院感染发病率常较普通病房高出很多,有作者报道ICU病人的医院感染发病率是普通内科病房的3倍,全院33%~45%的血液感染发生在ICU,而其床位数仅占全院的8%。

因此,有必要加强ICU的监测。

我国医院中ICU的建制不统一,可选择某种或某几种ICU进行监测,一般重点监测综合性ICU.神经外科ICU、心胸外科ICU等,因其侵袭性操作更多,感染率更高。

(一)监测对象被监测的病人必须是住进ICU进行观察、诊断和治疗的病人;感染必须是发生在ICU,即病人住进ICU时,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ICU病人转移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确定的感染仍属ICU感染。

(二)设备相关感染的定义ICU病人设备相关感染的定义是依据美国国家医疗安全网(NHSN)2013年1月的定义而制订的,包括实验室及临床数据。

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定义。

使用呼吸机第3日,撤除呼吸机2日内,有呼吸道感染的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有胸部X线片及实验室依据。

2.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定义。

动静脉置管第3日,拔除导管2日内,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发热>38。

C(排除其他原因),血培养阳性,同时排除导管外无其他明显的致病原。

(1)采血部位的选择:选择采血部位时一般不应在插管处采血,可在插管部位的对侧或同侧的不同部位采血,采血样时,要求送两份不同部位的血标本。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一、监测目标1.早期发现感染病例:通过监测病例的发生情况、病原体的分布等,及早发现潜在的感染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及时报告病例信息:包括感染病例的发生数量、分布、病原体类型等信息,为上级卫生部门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3.评估疗效和改进措施:通过监测和报告,评估医院感染病例的疗效和预防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防控措施。

二、监测指标1.感染病例发生率:按照感染病例的发生数量和病人出院人数计算得出的感染病例发生率。

2.感染病例分布:根据感染病例所在科室或病区的分布情况,分析感染病例在不同科室或病区的发生情况,发现感染病例的聚集现象。

3.感染病例病原体类型:分析感染病例中常见的病原体类型和分布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4.感染病例死亡率:根据感染病例的死亡数量和病人出院人数计算得出的感染病例死亡率。

三、报告程序1.感染病例的发现:医院各科室和病区应建立完善的感染病例监测机制,定期开展感染病例的筛查和检测。

2.感染病例的报告:发现感染病例后,医务人员应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或卫生部门进行报告。

报告内容应包括感染病例的相关信息、症状、病原体检测结果等。

3.信息收集和分析:感染管理科或卫生部门应负责收集和整理感染病例的报告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4.报告结果汇总和发布:周期性地对感染病例的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形成报告,并及时向上级卫生部门、相关科室和病区进行发布。

5.控制措施的落实和评估:针对感染病例的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并进行执行和评估,保证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建立和完善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能够有效提高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和报告质量,及时发现和应对感染病例,减少感染的传播和病人的死亡率,保障患者和职工的健康安全。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处理操作规范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处理操作规范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处理操作规范一、目的和原则:1.监测感染病例的发生和流行趋势,及时掌握感染病例的情况,采取措施防止疾病传播。

2.依法保护患者个人隐私和医院的商业机密。

3.通过监测研究和处理,改进医院的感染控制工作。

二、监测病例的范围和标准:1.监测感染病例的范围包括院内感染和院外感染。

2.感染病例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医院的具体监测要求进行分类和标准化。

3.监测病例的数据应包括基本信息、诊断信息、感染发生时间、感染部位、细菌检测结果等。

三、监测方法和流程:1.医护人员应熟悉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的标准和流程,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感染病例监测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监测的技能和意识。

3.制定感染病例监测的表格和报告模板,方便医护人员记录和上报各类感染病例。

四、感染病例处理的原则和方法:1.对感染病例要及早隔离、诊治,避免交叉感染。

2.根据感染病例的种类和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药物进行治疗和预防。

3.对于聚集性感染病例,要及时报告给卫生部门,并配合开展调查和处理工作。

4.加强感染病例的后续管理,及时评估疗效和预防复发。

五、感染病例数据的管理和保密:1.感染病例的数据要按照法律和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和保密,严禁泄露个人隐私。

2.感染病例的数据应及时归档和备份,以备需要时进行查询和使用。

3.感染病例数据的统计分析要以匿名方式进行,确保个人信息的保密和安全。

六、感染病例监测的效果评估和持续改进:1.对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2.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并按照计划进行改进。

七、感染病例处理工作的组织和协调:1.设立感染管理小组,负责统筹和指导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和处理工作。

2.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

总结: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和处理操作规范,对于提高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效果和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医院应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明确监测的范围和标准,规定监测方法和流程,加强病例的处理和管理,保护患者隐私和医院的商业机密,定期评估和改进工作。

医院感染的监测指标和评价标准

医院感染的监测指标和评价标准

医院感染的监测指标和评价标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医院感染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监测指标和评价标准成为非常重要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医院感染的监测指标和评价标准。

一、感染监测的重要性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感染的疾病,它不仅增加了医疗负担,还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和健康风险。

因此,及时监测和评价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相关指标,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监测指标的选择原则1. 可行性:监测指标应该是可量化、可测量和可比较的。

这样才能够方便医院对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2. 敏感性和特异性:感染监测指标应具备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准确反映感染的发生情况。

3. 重要性:监测指标应该关注与感染相关的重要参数,例如感染发生率、感染类型、感染部位等。

三、常用的监测指标1. 医院感染发生率:医院感染发生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住院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比例。

常见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指标包括:总感染发生率、局部感染发生率、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等。

2. 感染病原体分布:通过对医院感染病原体的监测,可以了解不同病原体的感染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3. 抗菌药物使用率:长期和不适当的抗菌药物使用是导致医院感染严重问题的原因之一。

因此,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可以帮助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

四、评价标准的制定原则1. 可行性:评价标准应该具有操作性和实施性,方便医院对自身的感染情况进行评价和改进。

2. 综合性:评价标准应该综合考虑多个指标,如感染发生率、病原体分布、抗菌药物使用率等,以全面评价医院的感染控制水平。

3. 可比性: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可比性,能够与其他医院或国家的标准进行比较,以便于交流和经验借鉴。

五、常见的评价标准1. 医院感染防控管理评价标准:该评价标准主要从医院感染预防管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消毒灭菌管理等方面对医院感染的防控情况进行评价。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主要有发病率调查和患病率调查两种方法。

两种调查在资料来源、收集方法等方面是一致的。

一、医院感染病例调查方式1.前瞻性调查。

是一种主动的监测方式,由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定期、持续地对正在住院的患者或手术后出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跟踪观察与记录,及时发现感染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定期对监测资料进行总结与反馈。

此调查方法能早期地发现感染病例的聚集与流行并能采取积极主动措施加以控制。

2.回顾性调查。

是一种被动的调查方式,由感染控制专职人员或病历档案管理人员定期对出院病历进行查阅来发现医院感染病例的一种方法。

此调查方法能修正和补充感染诊断,提高感染病例和感染部位的诊断率和准确率,减少漏报或错报;也能发现感染病例的聚集与流行,但缺乏时效性,也不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加以控制,可为今后的感染控制提供方向。

二、资料来源与收集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的关键是发现感染病例,然后再围绕感染病例有关因素进行调查。

发现感染病例的最佳方法是感染控制人员、实验室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的持续有效的合作,资料最主要来源是查房、查阅记录和微生物学检验报告。

1.资料来源(1)查房:通过查房,可以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新病例。

感染控制人员应定期(最好每天)到病房巡视,向医生和护士了解是否有新病例发生。

尤其应密切注意那些住院时间长、病情重、免疫力低下、接受介入性操作、体温高和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人,如发现可疑病例应进行直接检查。

有时医生和护士提供新病例的线索或确定为新病例,感染控制人员仍然需要进行核实。

(2)查阅病历:查阅各种医疗、护理记录时,注意是否有医院感染的指征如发热、白细胞增多、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等。

特别注意易感染人群如恶性肿瘤患者、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的患者。

(3)微生物学检验报告:微生物学检查能及时检出与医院感染相关的病原菌,并提供该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资料,对已发生感染及可疑感染患者都应做临床微生物学检查。

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报告

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报告

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报告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发生的新发或继发的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疗安全问题。

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报告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及时发现和防控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

本文将从监测的意义、监测的方法、报告的流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监测的意义医院感染的监测是指对医疗机构进行系统的感染病例监测和感染因素监测,旨在提供感染控制的有效信息,以便采取针对性、科学化的管理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传播风险。

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感染病例,掌握感染病例的类型和分布,研究感染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为制定感染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监测还可以评估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为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提供参考。

二、监测的方法1.流行病学监测流行病学监测是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统一、系统地调查和分析,以发现感染的发生规律和风险因素。

主要包括病例的检测、报告和分析等环节。

医疗机构可以通过流行病学监测,了解不同科室的感染情况,研究感染的传播途径和病原学特点,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2.病原学监测病原学监测是通过对感染病例进行微生物学检测,明确感染的病原体种类、数量及药敏情况等信息。

通过病原学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分离、鉴定和保存病原微生物,为感染控制措施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及时和准确的信息。

3.医院环境监测医院环境监测主要是对医疗机构的空气、水源、表面等进行定期监测和采样,检测各种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等。

通过医院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环境中的潜在感染源,评估医院环境的清洁状况,为改善环境卫生提供科学依据。

三、报告的流程1.感染病例报告感染病例报告是各科室按照规定的格式,将感染病例的相关信息上报至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报告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感染相关信息、发病时间和就诊科室等。

感染管理部门收到报告后,进行统计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病例。

2.防控措施报告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感染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以报告的形式上报至监管部门。

医院感染监测指标

医院感染监测指标

医院感染监测指标一、全院综合性监测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同期新发医院感染病例(例次)数×100%/观察期间危险人群人数(式1)在计算中,需要用同期出院人数替代观察期间危险人群人数。

二、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100%/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数(式1)此外,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某危险指数手术感染发病率=指定手术该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100%/指定手术某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数(式2)同时,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某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该医师在该时期的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数×100%/某医师在某时期进行的手术病例数(式3)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感染发病专率=该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例数×100%/(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手术例数总和(式4)平均危险指数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平均危险指数=∑(式5)最后,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某医师的感染专率/某医师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式6)三、ICU医院感染监测ICU医院感染监测需要关注器械使用率及其相关感染发病率。

器械使用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尿道插管使用率=尿道插管患者日数×100%/患者总住院日数(式3)中心静脉插管使用率=中心静脉插管日数×100%/患者总住院日数(式4)呼吸机使用率=使用呼吸机日数×100%/患者总住院日数(式5)总器械使用率=总器械使用日数×100%/患者总住院日数(式6)同时,器械相关感染发病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泌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发病率可以通过具体的数据计算得出。

医院感染监测计划

医院感染监测计划

医院感染监测计划标题: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引言概述: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感染。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监测计划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监测感染情况,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一、监测对象1.1 医院感染类型:监测计划应包括各类医院感染,如手术部位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1.2 感染人群:监测计划应覆盖所有患者、医护人员和访客,特殊是重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高危人群。

1.3 感染源头:监测计划应关注感染源头,包括医疗器械、环境、人员等可能导致感染的因素。

二、监测方法2.1 定期检查:定期对医院各科室、病房进行感染监测,包括环境卫生、手卫生、医疗器械消毒等。

2.2 数据统计:建立感染监测数据库,记录感染发生情况、感染类型、感染部位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3 专业评估:邀请感染控制专家对医院感染监测计划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监测方法。

三、监测标准3.1 制定监测标准: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指引,制定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的标准,明确监测指标和评价标准。

3.2 持续改进:定期评估监测标准的有效性和实施情况,及时调整标准内容,确保监测计划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3 信息共享:与其他医疗机构和卫生部门进行信息共享,借鉴其他单位的经验和做法,提升医院感染监测水平。

四、应急预案4.1 突发事件处理:建立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的应急预案,针对突发感染事件,迅速采取措施,控制感染扩散。

4.2 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应对突发感染事件的能力。

4.3 资源准备:保障医院感染监测计划所需的各类资源和设备充足,确保应急预案的顺利实施。

五、效果评估5.1 数据分析:定期对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感染情况的趋势和变化。

5.2 效果评价:根据监测数据和实际情况,评估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的效果和成效,及时调整和改进监测措施。

5.3 持续改进: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医院感染监测计划,提高感染控制水平,确保医院环境的安全和卫生。

院感全院综合性监测方法

院感全院综合性监测方法

院感全院综合性监测方法引言概述:院感(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院感,全院综合性监测方法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全院综合性监测方法的四个部分,包括感染源监测、感染传播监测、感染发生监测和感染控制效果监测。

一、感染源监测:1.1 患者感染源监测:通过对患者进行定期的感染监测,包括血液、尿液、呼吸道等样本的采集和细菌培养,以及对感染标志物的检测,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感染源。

1.2 医务人员感染源监测: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感染监测,包括血液、鼻咽部、手部等样本的采集和细菌培养,以及对感染标志物的检测,如抗体水平等,可以及时发现医务人员的感染源。

1.3 环境感染源监测:对医院环境进行定期的感染监测,包括空气、水源、医疗设备等的采样和细菌培养,以及对感染标志物的检测,如细菌浓度等,可以及时发现环境中的潜在感染源。

二、感染传播监测:2.1 接触传播监测:通过对医院内接触传播途径的监测,包括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医务人员、患者与环境之间的接触,可以及时发现感染传播的风险。

2.2 空气传播监测:通过对医院内空气中微生物的监测,包括细菌、真菌等的采样和培养,以及对空气中的感染标志物的检测,如呼吸道病原体等,可以及时发现空气传播的潜在风险。

2.3 水源传播监测:通过对医院内水源中微生物的监测,包括细菌、病毒等的采样和培养,以及对水源中的感染标志物的检测,如肠道病原体等,可以及时发现水源传播的潜在风险。

三、感染发生监测:3.1 感染发生率监测:通过对医院内感染发生率的监测,包括手术部位感染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等,可以及时发现感染的高发区域和高发病种,为感染控制提供依据。

3.2 感染病原体监测:通过对医院内感染病原体的监测,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的采样和培养,以及对感染标志物的检测,如耐药基因等,可以及时发现感染病原体的变化趋势,指导感染控制策略的制定。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全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全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全感染监测是医院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避免感染在医院内的传播。

为了确保医院的感染控制工作有效实施,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制度。

下面从制度的目的、内容和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制度目的:二、制度内容1.监测对象:感染监测制度应涵盖医院内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以及其他与感染相关的人员和设施。

2.监测指标: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类型、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等,应根据不同的科室和人群进行分类设定。

3.监测方法:可以包括实时监测和定期报表监测两种方式,实时监测可以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或感染监测软件实现,定期报表监测则通过每月或每季度的报表进行汇总。

4.感染诊断标准:感染监测制度应明确感染的诊断标准和诊断依据,如何确定是否为感染以及感染的分级等。

5.机构设定:感染监测需要在医院内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负责感染监测与防控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6.人员要求:感染监测机构或部门的人员应熟悉感染监测工作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具备相关的医学和统计学知识,能够进行结果分析和推断。

7.数据收集与分析:医院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体系,收集感染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措施。

三、实施步骤1.制定感染监测制度的原则和要求,明确监测周期、监测指标和监测方法等内容。

2.成立感染监测机构或部门,组织专门人员负责感染监测工作,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操作流程。

3.培训医护人员,提高其对感染监测工作的认识和重要性,使其能够主动参与监测工作,并且掌握操作方法。

4.建立感染监测数据库,用于存储感染监测数据和相关信息,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5.收集感染监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结果进行感染控制和管理,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6.定期开展感染监测数据报告和分析,将结果反馈给医疗机构内部各个相关部门和人员,推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7.监测过程中发现感染或相关问题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感染在医院内的传播,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医院感染综合监测方案

医院感染综合监测方案

医院感染综合监测方案一、背景介绍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新的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还会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患者及家属经济负担,对医院形象和信誉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医院感染综合监测方案非常重要。

二、目标和要求1.目标:减少医院感染率,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

2.要求:全面监测医院感染,在早期发现和防控医院感染,降低感染传播风险。

三、监测项目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及医院实际情况,制定以下医院感染综合监测项目:1.隔离病房感染监测:每周对隔离病房患者进行感染监测,包括感染部位、感染原因、感染严重程度、感染相关因素等。

2.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每月对手术患者进行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包括手术部位感染率、手术种类、手术前后预防措施等。

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监测:每周对中心静脉导管患者进行感染监测,包括导管感染率、导管置入操作是否规范等。

4.尿道导尿管相关感染监测:每周对尿道导尿管患者进行感染监测,包括导尿管感染率、导尿管长期留置原因等。

5.血源性感染监测:每季度对院内感染的血液感染进行监测,包括病原体种类、感染原因、感染严重程度等。

四、监测方法1.患者病历和临床系统数据统计:将患者的临床信息录入病历系统和临床系统,通过统计分析患者的感染情况,包括感染部位、感染原因、感染程度等。

2.定期传染病例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科和临床科室定期报告感染病例,及时反映感染情况变化,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3.临床抽样调查:每月对一定数量的临床病例进行抽样调查,包括感染情况、感染原因、感染预防措施等。

4.治疗过程监测:每日对重点病房的患者进行治疗过程监测,包括感染预防措施落实情况、手消毒和器械消毒操作是否规范等。

五、监测结果分析与应对措施1.监测结果分析:对监测项目的结果进行定期分析,发现感染变化趋势、高风险患者和感染原因等。

2.应对措施: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关应对措施,如加强手卫生宣教、规范手术操作流程、减少导尿管等留置时间、定期对设备和器械进行消毒和清洁等。

医院感染监测课件

医院感染监测课件

医院感染监测课件第一部分:医院感染概述在医疗环境中,感染是一个常见且严重的问题,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发生的新感染,或者原本没有的感染在医院内发生并有明显关系的感染。

医院感染是医疗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恢复和健康。

第二部分:医院感染的分类医院感染可以按照感染的部位和感染的病原体进行分类。

按照感染的部位,可以分为外科部位感染、内科部位感染、呼吸道感染等;按照感染的病原体,可以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

第三部分:医院感染的危害医院感染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同时,医院感染还可能导致医护人员感染,对医疗机构的声誉和治疗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第四部分:医院感染监测的重要性监测医院感染是防控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医院感染情况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感染疫情的变化趋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第五部分:医院感染监测指标监测医院感染的指标主要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及病原体分布情况、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感染的暴露史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以全面了解医院感染的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第六部分:医院感染监测的方法医院感染监测的方法主要包括定点监测、定时监测、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等。

定点监测是指对特定的科室或病区进行监测;定时监测是指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测;主动监测是指医护人员积极寻找感染病例;被动监测是指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进行感染监测。

结语医院感染是医疗机构不可忽视的问题,监测医院感染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

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方法和严密的监测措施,才能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变化情况,降低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希望本课件对大家加强医院感染监测有所帮助。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是指对医院内发生的感染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一项重要工作。

以下是对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的简要介绍。

医院感染是指在接受医疗和护理过程中,引起各种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并繁殖而导致的感染。

医院感染对患者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并且可能导致患者的死亡。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医院需要进行目标性监测。

目标性监测是指对医院内特定感染病例和感染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目标性监测可以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感染部位、致病微生物种类等重要信息,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感染控制策略。

目标性监测的对象包括患者感染病例、手术切口感染、导尿管相关感染、血源性感染等。

针对患者感染病例,监测包括感染部位、致病菌种、治疗措施等因素,通过定期统计和分析可以评估感染的发病率和致病因素。

对于手术切口感染,可以通过定期随访患者、检验切口分泌物等手段来及时发现感染并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

对于导尿管相关感染和血源性感染,可以监测尿液培养和血液培养的阳性率来评估感染的发生率。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的具体步骤包括:确定监测对象和指标、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评估结果、制定预防措施和监测效果等。

通过目标性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和发展到严重程度的风险。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是对医院内感染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的重要工作。

通过目标性监测可以了解感染的发病率和致病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感染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最终达到减少感染发生率和保障患者安全的目的。

医院应高度重视感染监测工作,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医院感染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目的
4、及时发现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 采取有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 5、评价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效果,不断改进 管理质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院感染监测的方法
•前瞻性监测(主)-----目标性监测 提前制定明确的研究目的,周密的研究计划,合理的观察指 标,并严格按设计要求详细记录各种资料信息,通过对这些资 料的整理、归纳、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监测结果。(当前 →未来) •回顾性监测(辅) 是从以往临床工作积累的病例资料中,选择某一时期同类临 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从中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指导 实践的监测。(当前→以往) •实验性监测(辅) 通过实验干预,得出监测结论。(洗必泰漱口能有效控制 VAP的发生,ICU内气管插管的病人,一部分使用洗必泰漱口 ,另一部分普通生理盐水漱口,比较VAP发生率)
多重耐药菌的定义及我院标准
定义:
同时对三类及三类以上的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病原菌称 为多重耐药菌。需要指出的是三类抗菌药物而非一类抗菌药 物的三种。
我院标准:
由于存在某些天然耐药的病原菌如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一些监测没多大实际意义的病原菌。 排除这些病原菌后。
相关法律法规
医院感染监测 •全面综合性监测 •目标性监测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医院感染监测
第一部分 全面综合性监测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医院感染(医疗保健相关感染)定义
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发 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 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 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监测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院感科 黄久强
医院感染监测 医院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第1季度医院感染监测、控制效果与评价
我院于1至3月份对医院重点部门空气、使用中消毒液、医务人员手、无菌物品、等进行了细菌学监测及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并就各临床科室及工作人员执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情况及抗生素合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现总结如下:
一、医院感染监测资料汇总:
1、微生物学监测结果如下:
格,合格率100%。

3、医院感染病例发病情况:
(1)1至3月份总出院病人数 1475例,医院感染病例4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 %。

感染科室:针灸科3例;内二科1例。

感染部位:下呼吸道感染3例;皮肤及软组织感染1例。

本季度我院I类切口手术共130例,手术部位感染0例,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0%。

(2)1至3月份共抽查出院病历1198例,发现医院感染漏报病例0例,漏报率为0%。

4、抗生素应用情况:
(1)1至3月份抗生素使用情况,总出院病人数1475例,抗生素使用人数543例,使用率%。

(2)围手术期病人抗生素使用,第一季度围手术期出院人数391例,抗生素使用人数205例,使用率%。

I类切口手术130例,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0例,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使用率%;Ⅱ类切口手术201例,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84例,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

5、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及消毒剂监测:本季度抽查次氯酸钠消毒液、一次性使用导尿包、一次性使用无菌配药注射器(20ML)等物品,结果发现一次性使用无菌配药注射器(20ML)授权委托书不全,已向药库相关人员反映存在问题,电话联系销售人员追要合格的有效证件。

6、多重耐药菌监测:出院患者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人数349人,抗菌药物治疗使用前微生物送检人数62人,内二科49人,内一科13人,抗菌药物治疗性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为%;出院患者治疗性使用限制级抗菌药物人数274人,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人数1人,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100%。

本季度未发现多重耐药菌株。

7、手卫生监测:本季度感染科随机跟随医护人员工作过程,现场观察工作人员每个手卫生时机实施手卫生情况,记录调查表每项内容,汇总调查表,计算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

调查结果如下:医务人员手卫生应做次数150次,实做次数100次,正确次数66次,手卫生依从性%,手卫生正确率66%。

8、三管监测情况:根据市感染质控指导中心要求,我科定期对内科、外科、骨科、针灸科、肛肠科、产科等科室三管使用情况进行监测。

结果如下:第一季度我院监测科室出院患者总住院日数8526日,留置导尿管234例次,留置导尿管日数356日,留置导尿管使用率%。

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0例,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发病率0‰。

二、监测资料分析:
1、我科在对临床科室进行日常督导检查时发现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达标,个别科室存在洗手液无开启日期,手消毒凝胶过期使用等现象。

在《天津市医疗机构手卫生和安全注射专项工作实施方案(2016年-2018年)》文件中,提出了清洁的手呵护健康及阻断院感注射传播、让注射更安全的行动主题,再次强调了手卫生与安全注射在医院防控措施中的重要性。

科主任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应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从关键环节入手,依据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要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安全注射理念和无菌操作水平,从而全面提升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防控能力和水平,保证医疗安全。

2、本季度我院发生3例下呼吸道感染病例,一例男性,61岁,急性脑梗死入院,;一例男性,75岁,急性脑梗死入院,反应迟钝;一例男性,79岁,冠心病入院,长期卧床。

三例患者均年龄较大,且存在基础疾病,属医院感染高危人群。

当患者发生院内下呼吸道感染不仅延长病人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甚至导致死亡。

而且随着广谱抗感染药的使用,耐药菌株的增加更会成为临床治疗棘手的问题。

科室应引起足够
的重视,严格落实预防和控制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防控措施,必须加强基础护理及手卫生、注重病人周围环境的消毒隔离、合理用药、改善机体防御功能、加强监控预防意识,使院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提高医疗质量。

3、我院抗菌药物使用仍不规范,部分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术前未按使用时机应用,术后使用时间超时,治疗性应用抗生素病原学送检率低,且个别科室上报数据不准确。

近年来,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世界抗感染治疗领域面临的严峻问题。

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日益增多,而因不合理使用出现的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二重感染等问题也日趋严重,使抗感染治疗失败,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因此,控制细菌耐药性已是刻不容缓。

医疗机构应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正确执行抗菌药物遴选、采购、临床使用、监测和预警、干预与退出全流程工作机制,建立细菌耐药监测网及加强实验室内质控,以达到控制细菌耐药性、提高抗菌药的效果。

三、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卫计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中有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发展目标的各项要求,市卫计委医政处和市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于日对我院开展医院感染管理专项督查工作,专家到院后立即对我院血透室、内镜室、手术室等重点科室的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进行认真地督导及检查,对我院的感控工作给予了一定的肯定,同时指出我们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宝贵的整改意见。

院领导针对此次检查及存在问题高度重视,立即组织相关科室人员连夜进行研究整改,制定整改措施,在检查第二天将90%以上问题整改到位。

通过此次检查,院领导及全院职工进一步加强了感控意识,让感控工作为医疗安全保驾护航。

四、根据市卫计委统一要求,为认真落实我院H7N9卫生应急演练工作,医务科、感染管理科、应急办立即开展医务人员就近期H7N9禽流感疫情形势分析、治疗、防控措施、处置原则、工作流程等内容展开培训工作,并于3月8日举行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卫生应急演练。

通过此次应急演练,大大提高了我院卫生应急管理的应急意识、政策理论和管理水平,提高我院应对突发H7N9疫情的应对处置能力,建立健全了能满足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需要的卫生应急演练体系。

五、院感管理检查小组不定期对各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发现以下存在问题:
1、本季度我科在科室抽查无菌包发现无菌包外包装破损,不能保证无菌包的严密性。

无菌敷料包有湿包现象,包内治疗巾纱布潮湿。

手机、牙锤清洗不彻底,器械表面有锈渍。

2、中医技术操作部分医务人员感控意识不强,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针灸、拔罐不会造成院内感染。

3、供应室一次性生物测试包未一次性使用,有重复使用的现象。

4、个别科室一次性无菌物品使用不规范,使用后一次性注射器放在治疗车抽屉内,并且与无菌物品混放一起,无菌物品(鼻泪管支架)过期仍放在无菌柜抽屉内。

换药室内无菌包有过期现象。

七、整改措施:
1、科室人员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规范诊疗护理行为,认真进行器械、无菌包外包皮及敷料的清洗消毒灭菌工作,查找湿包原因,强化职责,认真执行工作制度,加强质量把关,对不合格物品不得发放到临床科室或使用。

2、临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应加强科室感控措施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定期组织相关知识学习,加强观念的转变,高度认识感控的意义。

3、护士长应加强科室人员感染控制意识,严格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灭菌效果监测标准》要求对无菌物品灭菌效果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对监测材料应定期进行质量检查,一次性物品一次性使用,杜绝重复使用,检查结果应符合要求方可发放无菌物品。

?
4、科室加强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管理,统一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无菌物品存放区或柜内,每天定期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并检查无菌物品的失效期限,按照灭菌日期顺序摆放,先进先出,对过期物品及时取出重新清洗、消毒、灭菌,用后必须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规定及时收集、处置和转运。

感染管理科 2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