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教案

合集下载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之教案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之教案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武帝的生平背景和其在位期间的重要事迹。

2. 使学生掌握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文治武功。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汉武帝的生平简介:出生背景、继位时间等。

2. 政治方面的文治武功:推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选拔贤能等。

3. 经济方面的文治武功:开辟丝绸之路、改革币制、减轻赋税等。

4. 文化方面的文治武功:尊儒术、创办太学、推崇文化发展等。

5. 军事方面的文治武功:反击匈奴、扩大疆域、加强边防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文治武功。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汉武帝的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武帝的生平背景和文治武功。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具体举措。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汉武帝的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汉武帝的生平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政治方面的文治武功:推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选拔贤能等。

3. 讲解经济方面的文治武功:开辟丝绸之路、改革币制、减轻赋税等。

4. 讲解文化方面的文治武功:尊儒术、创办太学、推崇文化发展等。

5. 讲解军事方面的文治武功:反击匈奴、扩大疆域、加强边防等。

6. 课堂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理解和看法。

7. 总结课程:强调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汉武帝文治武功的了解。

六、教学拓展1. 比较汉武帝与其他皇帝的文治武功,分析各自的特点和成就。

2. 探讨汉武帝文治武功对后世的影响,如丝绸之路的作用、推恩令的影响等。

3. 研究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如民族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积极性。

高中历史《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优秀教案

高中历史《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优秀教案

高中历史《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2.理解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政策;3.能够评价汉武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2.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政策。

三、教学难点1.理解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政策;2.能够评价汉武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及方法1.PPT讲解(20分钟)(1)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2)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政策;(3)汉武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学生小组讨论(20分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问题进行讨论。

(1)汉武帝的文治指的是什么?文治的作用是什么?(2)汉武帝的武功指的是什么?武功的作用是什么?(3)评价汉武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学生发言(2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成员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并回答其他组的问题。

4.教师点评和总结(10分钟)(1)点评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2)总结汉武帝的政策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40分)课堂积极参与、发言质量、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等。

2.小组讨论报告(30分)小组发言内容、逻辑性、条理性和论据充分情况等。

3.总结文书(30分)综合考虑学生对汉武帝的评价和评估。

六、拓展阅读1.板块四第二讲《汉武帝与西域文化》2.板块六第一讲《秦汉时期的政治改革》3.板块八第四讲《中国古代的文明起源》七、作业及答案1.请描述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政策。

答: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政策,即通过文化和武力,保持边疆稳定、统一国家、加强各项制度和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2.请简述汉武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答:汉武帝在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方面有很大的贡献,推动了中央集权、加强了纪律、普及了教育和文化、并扩大了汉朝的版图。

在文化上,他使国家文化成为中央主导的活动,普及教育和儒学,实行科举制度等。

在政治上,他加强了集权,同时对地方行政管理进行细致规划,重建皇族和国家的权力,使其在国家政治中处于主要地位。

川教初中历史七上《第11课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word教案 (10)

川教初中历史七上《第11课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word教案 (10)

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一、教学目标:
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收复边疆等史实,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汉武帝巩固统一的历史功绩进行评价。

难点:“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因此对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比较,恰如其分的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进行评价。

三、设情激趣:
秦朝并未像秦始皇想象的那样传千万世,仅仅持续了十几年就被一个新的朝代所取代---汉朝。

那么汉朝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呢?谁统治时期国力最为强盛呢?他又是采取的什么措施呢?
四、自主探究:
探究1: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点拨1:各家学说同时存在,必然会扰乱人们的思想,妨碍“大一统”的实现。

探究2:汉武帝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王国问题的?
点拨2:经过推恩令,各王国逐步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减弱,无力与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汉武帝更是感恩戴德。

就这样,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半寸土地,就这样轻而易举而又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的势力。

探究3:汉武帝对边疆的开发有哪些成就。

点拨3:设置“河西四郡”加强对南岭以南地区的管理,把“西南夷”地区纳入汉王朝的统治之下。

五、成果展示:
六、拓展延伸:
讲述夜郎自大的成语故事。

七、课后反思:。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教案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教案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教案教学目标1、记住汉朝建立的时间及西汉都城,汉武帝在都城创办的学校。

2、理解汉武帝“独尊儒术”和颁布“推恩令”的作用,理解汉武帝开拓边疆的影响。

教学重点尊儒术、兴太学;开发边疆。

教学难点评价汉武帝教学方法导学与谈话、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

2、收集汉武帝的情况,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共享。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看过《汉武大帝》这不电视剧吗?他讲的的是汉武帝的故事。

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也是一个著名的君主,自古以来,著名的君主都是具有伟大功绩的,汉武帝具有哪些功绩呢,他为什么会著名?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个伟大的君主。

二、新授一、独尊儒术,兴办太学首先我们来看独尊儒术。

1、独尊儒术师:其实说完整应该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我们说这是董仲舒提出的,董仲舒为什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生:…师:是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

什么叫做大一统?请同学们在书上62页第二段找一下?生:…师:董仲舒认为上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所以皇帝叫天子。

应而“万物要一统于上天,国家要一统于皇帝”。

也就是说国家的一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大权都要一统于皇帝的手中。

这里同学们要注意我们说的是“一统”而不是“统一”,一统和统一是不一样的。

那为什么要提出“大一统”?生:如果让各种学说与儒学处于同等地位,必然扰乱人们思想,妨碍“大一统”的实现。

师:所以说为了能让思想文化领域一统于儒家学说,汉武帝采取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并不是“禁绝”而是“贬低并排斥”,“罢黜百家”即降低其他学术的地位从而凸显出儒家思想独尊的低位。

“罢黜百家”的真正用意“只是在于确立儒家在官学和朝廷整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而不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

如此而已。

”所以教材说“汉武帝重视儒术,重用儒生,确立了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断绝了研读其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利禄之路”。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教案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教案

1 / 10《xx的文治武功》教案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记住汉朝建立的时间及西汉的都城(2)了解xx创办的学校(太学)(3)理解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和颁布“推恩令”的作用(4)理解xxxx拓地影响(5)能够讲述xx大一统的措施2、能力和方法(1)通过归纳汉武帝文治武功的措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2)通过讨论汉初遗留下来的诸侯国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通过史料的阅读和展示,使学生初步形成“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2)培养学生树立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观念。

(3)通过学习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认识他敢于做前人未做之事,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尊儒术兴太学;开发边疆2 / 102、难点:大一统的含义;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教法与学法:教法:图片演示法、讨论法、谈话法、阅读指导法、比较法、讲述法学法:阅读、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教具:多媒体设备及CAI课件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伴随优美的中国古典音乐用多媒体播放汉朝的人文图片:素纱禅衣、丝绸之路、1金缕玉衣、长信宫灯、西汉丝绸、西汉陶瓷等)播放完毕,教师设问:历史材料往往反映了那一段时期的历史,大家看了这一组图片,对汉朝有什么看法?生答后,教师指出:汉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对历史影响很大,并引导学生指出:汉族、汉语、汉字等我们今天很多熟悉的名词来历都和汉朝有关。

教师设问:3 / 10汉朝的鼎盛时期出现在谁的统治时期呢?好,我们今天就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了解一下历史上的汉武帝。

讲授新课:(投影课题)第3课xx的文治武功教师设问:汉朝是由汉武帝建立的吗?大家知道汉朝是由谁建立的吗?什么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指出:汉朝由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阶段,西汉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东汉的都城在洛阳。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之优秀教案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之优秀教案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之优秀教案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一、教学目标1.本课教学设计理念:——把历史课堂变成培养现代管理人才的大课堂。

本课内容符合这一理念。

我大胆尝试“课型”的转化。

2.教学重点: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实行“推恩令”)3.教学难点:“大一统”的含义、“推恩令”的内容及实施、二、学情分析影视《东方朔》、《汉武大帝》播放,金屋藏娇、卫青、霍去病、司马迁与《史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丝绸之路等等相关内容的课外阅读,都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1.中心历史人物教学法(汉武帝)2.明暗两线突破法:明线: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思想、教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暗线:小刘彻唯才是举破解治国难题,汉武帝运筹帷幄建树文治武功。

3.多媒休课件辅助教学。

(略)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说明:设计了五种不同的导入方法,根据学生情况择其一。

)【导入法一】汉武帝的用人之道是一直为后人称道的。

在用人问题上不拘一格,独树一帜。

一个封建帝王能如此应当说是相当了不起。

他的成功可以两句话概括:“小刘彻唯才是举破解治国难题,汉武帝运筹帷幄建树文治武功”。

今天的我们可以从中好好地学习他的用人观与决策力。

提出问题:1.刘彻继位时面临的哪几件最困难的国家问题?他依靠什么力量采取了哪些措施去解决的?2.如何看待汉武帝的用人策略?如何评价他的文治武功?饶”而“不扰民”?同学们想一想,汉武帝所面临的“内外问题”应从哪里入手更符合国情呢?(一)颁发“求贤令”,春秋大师董仲舒向汉武献策:“独尊儒术”,1.献《天人三册》,破解刘彻治国理论:董大师提出“大一统”思想与“君权神授、君权独尊”的思想。

万物‘大一统’于上天,国民‘大一统’于皇帝,皇帝乃上天之子,即‘天子’,代天治民,君主的权力乃上天所授,即君权神授,突出“君权独尊”。

这是从秦以法治强化皇权到汉武帝以神权强化皇权,皇权的神秘化有助于提高皇帝的至高无上的不可触犯的威严。

高中历史《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优秀教案

高中历史《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优秀教案

高中历史《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优秀教案•相关推荐高中历史《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优秀教案一、基础知识目标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

理解其内容、作用、影响。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尊儒术兴太学。

开发边疆。

教学难点:“大一统”的含义。

“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一、导入新课: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问:1)、讲的是汉朝哪个皇帝的故事?2)、你知道关于汉武帝的哪些故事?历史上的汉武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穿越时空,置身西汉,走近大汉天子——汉武帝。

二、教授新课:歌中唱到“守业更比创业难”,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历经惠、文、景帝几代人努力,到武帝时,他不但守住这份业,而且还发扬光大,今天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我们的语言叫“汉语”,就是因为汉朝的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守住这份业的?(展示)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用5分钟的时间,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

分为3组,分别找政治、思想、经济面临的问题?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组学生相互提问、解答。

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内容→作用:政治上一统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问)与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软”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过渡)但是,削弱王国实力的'做法,在当时招来了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由于立场不同,议论纷纷,甚至朝廷,谩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怎么处理?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惟独推崇儒家学说。

)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

看图观察太学的基本情况。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措施:(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原因→作用:经济上一统于皇帝。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目标要求】1.识记和理解记住汉朝建立的时间及西汉都城,汉武帝在都城创办的学校。

理解汉武帝“独尊儒术”和颁布“推恩令”的作用,理解汉武帝开疆拓地的影响。

2.能力和方法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和鼓励学生探究学习。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享探究成果。

培养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初步掌握评价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提升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培养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预习导学】1. 西汉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年,西汉的建立者是,(姓名)在位时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2.向皇帝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皇帝是。

从此确立了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3.汉武帝在兴办太学,主持教学的是。

4.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颁布了,使王国的力量分散、削弱,难以同中央对抗。

5.汉武帝规定全国通用的货币是,它与秦“半两”钱同为钱。

6.汉武帝在打败匈奴之后,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设置“ ”,管辖从今甘肃至一带辽阔地区。

【问题探究】假如你是一名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西汉王朝采访汉武帝的记者,你可以向汉武帝提四个问题来了解西汉的大一统格局,你会问哪四个问题?请你设计出四个问题,并试着分析出汉武帝可能做出的回答。

【例题精析】例1.(XX年安徽)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

汉武帝的治国核心思想来源于()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高中历史《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教案

高中历史《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教案

高中历史《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武帝的生平背景和其在位时间。

(2)掌握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成就。

(3)理解汉武帝的统治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2)运用比较法,分析汉武帝与其他皇帝的差异。

(3)采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认识汉武帝的贡献与局限。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分析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2)汉武帝的统治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2. 教学难点:(1)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具体成就。

(2)如何评价汉武帝的统治,认识其贡献与局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汉武帝的生平背景和其在位时间。

(2)引发学生对汉武帝的兴趣,导入本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2)教师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汉武帝的成就。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具体成就。

(2)分析汉武帝的统治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比较汉武帝与其他皇帝的差异。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对汉武帝的统治进行评价,认识其贡献与局限。

(2)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加深对汉武帝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2. 请学生思考汉武帝的统治对当代中国的启示,绘制一幅相关的思维导图。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运用等,以便于改进今后的教学。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教案

高中历史《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教案

高中历史《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武帝的生平背景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掌握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理解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对于巩固国家统一、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了解汉武帝的生平及其成就。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汉武帝与其他皇帝的差异及其原因。

(3)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深入研究汉武帝在某一领域的具体成就及其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功过与历史背景的关联。

(2)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3)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汉武帝的生平背景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对于巩固国家统一、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

(2)汉武帝与其他皇帝的差异及其原因。

三、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历史课本《中国古代史》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汉武帝的生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汉武帝的生平背景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激发学生对汉武帝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讲述汉武帝的政治成就,如加强中央集权、选拔贤能、改革官制等。

(2)介绍汉武帝的经济成就,如开辟丝绸之路、推广铁器、改革币制等。

(3)阐述汉武帝的文化成就,如尊儒术、兴太学、编纂《史记》等。

(4)讲述汉武帝的军事成就,如击败匈奴、扩张疆域、设置郡县等。

3. 课堂讨论:(1)比较汉武帝与其他皇帝的差异,探讨其原因。

(2)分析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对于巩固国家统一、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

汉武帝文治武功教案

汉武帝文治武功教案

《汉武帝文治武功》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汉朝建立的时间及都城;汉武帝在位时创办的学校
2、理解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颁布“推恩令”的作用
3、理解汉武帝开疆拓地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汉武帝的文治武功的理解,为培养学生初步评价汉武帝打下基础,以达到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通过让学生结合历史图册理解西汉疆域开发的事实,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理解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汉武帝时期疆域的分析,进行维护祖国统一思想的教育。

2、通过对汉武这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理解“推恩令”的内容和其实施所起的作用。

3、理解开发边疆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1、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如何让学生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3、如何让学生理解“推恩令”的内容和其实施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川教初中历史七上《第11课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word教案 (11)

川教初中历史七上《第11课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word教案 (11)

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一、学习目标1、记住汉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列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的措施。

2、评价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二、预习准备1、公元前年,建立西汉,在位时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1)思想上:汉武帝采用的建议,从此确立了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并在兴办太学。

(2)政治上:为解决王国问题,颁布了,并取消了一些王、侯的资格,使得到彻底解决。

(3)经济上:统一,盐铁专营,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

(4)军事上:汉武帝在打败匈奴之后,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设置“”,管辖从今甘肃至一带辽阔地区;重新设置郡县,加强对以南地区(包括海南岛)的管辖;把“”地区纳入汉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

三、学习内容(一)预习交流(二)导入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在这首诗词中出现了五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统治者: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匡胤以及统一蒙古草原的铁木真。

我们已经了解了“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今天我们来学习与“秦皇”相提并论的“汉武”—汉武帝。

(三)汉朝的建立学生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第61、62页内容,在教材中圈出知识点、思考回答问题:(1)汉武帝的名字是什么?而汉朝又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儿?(2)根据教材小字部分说出汉武帝接受了哪些教育?这些教育对汉武帝产生了什么影响?(3)汉武帝即位之后,为了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非常重视人才,那么汉武帝又是怎样寻找人才的呢?在推荐上来的人才中,汉武帝对董仲舒尤为赏识,这是为什么呢?请在教材中找出答案。

(四)汉武帝的文治武功1、汉武帝上台后,面临了如下四个重大问题,如果你是统治者,你将采取什么方法应对?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请代表发言交流。

(1)①想一想:思想上儒、道、法、墨等众多学派并存,如何统一思想?②议一议:汉武帝的统一思想的措施究竟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你怎么看,请说说你的理由。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教学设计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川教版)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一、教学内容:尊儒术兴太学、巩固国家统一、开发边疆二、教材分析:巩固和发展统一国家是秦汉时期中国历史的主题。

汉武帝的作为从总体上适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教材分三目,从思想文化、政治、经济(财政)和军事四方面介绍汉武帝的事迹(主要是政绩),让学生了解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第一个子目主要介绍了汉武帝如何在思想文化领域实现“大一统”,教材写了两点,一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是兴办太学。

第二个子目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措施是彻底解决王国问题;经济措施是整理财政:统一货币铸造,实行盐铁专卖。

本课前二目讲汉武帝的“文治”,第三目讲他的“武功”。

不过不是讲战争过程,而是讲武功的一个方面即军事斗争的结果,那就是经过一系列的战争之后,开发边疆,使西汉成为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帝国。

三、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1)记住汉朝建立的时间及西汉都城,汉武帝在都城创办的学校。

(2)理解汉武帝“独尊儒术”和颁布“推恩令”的作用,理解汉武帝开疆拓地的影响。

2、能力和方法(1)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和鼓励学生探究学习。

(2)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享探究成果。

(3)培养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初步掌握评价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提升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培养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念。

四、教学重点:1、尊儒术,兴太学。

2、开发边疆。

五、教学难点:1、“大一统”的含义。

2. “推恩令”的内容和实施所起的作用。

六、重难点突破设想:上课时,把前后史实联系起来,即汉武帝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通过分析、讨论,举出史实,即可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七、课时安排:1课时(2)“武帝”下“推恩令”主要解决什么问题?(3)“推恩令”的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9、指名学生口答。

高中历史《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教案

高中历史《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武帝的时代背景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2)掌握汉武帝在武功方面的主要成就,如开拓边疆、加强中央集权等。

(3)理解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了解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3)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汉武帝在武功方面的主要成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认识汉武帝的历史地位。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强调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汉武帝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措施。

(2)汉武帝在武功方面的主要成就。

(3)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汉武帝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

(2)汉武帝的武功成就及其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汉武帝的时代背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汉武帝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措施。

(2)组织讨论,分析汉武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汉武帝的政治体制改革。

(2)讲解汉武帝的经济改革措施。

(3)讲解汉武帝的文化改革措施。

4. 案例分析:(1)分析汉武帝在武功方面的主要成就。

(2)讨论汉武帝的武功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对后世的影响。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查阅资料,了解汉武帝的其他方面成就。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六、教学内容:1. 了解汉武帝时期的军事改革。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之教案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武帝的基本生平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 使学生掌握汉武帝的文治武功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多角度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1. 汉武帝的生平及其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 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汉武帝时代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汉武帝政策的影响。

2. 汉武帝文治武功的内在联系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1. 教材或历史资料。

2.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汉武帝的生平背景,引起学生对汉武帝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汉武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加强中央集权、开辟丝绸之路、推广儒家思想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提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课堂小结(5分钟)第二课时:5. 深入学习(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汉武帝文治武功的内在联系及其历史意义。

6.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分享自己的观点。

8. 作业布置(5分钟)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四、教学建议1. 注重历史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武帝的政策和成就。

2.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汉武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结合实际情况,举例说明汉武帝文治武功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五、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汉武帝与其他历史人物的政治、军事、文化成就,探讨其异同。

2. 研究汉武帝文治武功背后的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其历史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教案【课程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记住汉朝建立的时间及西汉都城,汉武帝在都城创办的学校。

理解汉武帝“独尊儒术”和颁布“推恩令”的作用,理解汉武帝开拓边疆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尊儒术、兴太学;开发边疆。

难点:评价汉武帝【导入】(2——3分钟)同学们看过《汉武大帝》这不电视剧吗?他讲的的是汉武帝的故事。

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也是一个著名的君主,自古以来,著名的君主都是具有伟大功绩的,汉武帝具有哪些功绩呢,他为什么会著名?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个伟大的君主。

【新课讲授】(30分钟)师:同学们把书翻到61页,先看一下,本课有几个子目?分别是什么?生:有三个子目,分别是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巩固国家统一;开发边疆师:我们的课题是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这三个子目与课题有何关系呢?其实这里的文治指的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采取的治国措施,武功是指军事领域的治国措施。

前两个子目都是讲文治,最后一个子目讲的是武功。

首先我们来看汉武帝的文治。

在讲这个之前,我们先简单的了解一下汉朝的建立。

汉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请同学们在61页找一下,看看谁找的又快又准?生: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

师:其实,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阶段。

我们书上61页最下面的注释有简单的说明,同学们看一下。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

东汉(公元25年——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

汉武帝在位时间是(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处于西汉时期,也是这时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对于汉武帝我们书上61页小字部分有一些简单的介绍,现在请同学们迅速阅读,看看这段主要说明了什么。

生:刘彻爱好读书,常读法律和儒家著作。

爱好打猎。

师总结:读书使刘彻增长文人气质,狩猎有助于刚强勇武性格的形成。

这主要说明汉武帝能文能武,综合素质较好。

这对他以后的文治武功有重要的影响。

师:而且我们也可以从这段阅读材料中得知:汉武帝16岁就登基成为了统治全国的皇帝,16岁的年级也就比同学们稍大一些,正处于少年时期。

请同学们假设一下,如果你是当时的汉武帝,你会怎样治理国家呢?生:……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很好!看来同学们有发展成为国家领导人的潜质,所以更应努力学习,是吗?汉武帝是怎样做的呢?他首先下诏求贤,很快很多人才就被举荐上来。

其中,就有著名的董仲舒。

他提出的主张得到实施,并对汉朝乃至整个封建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到底提出了什么主张呢?生:……师:现在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一下。

也就是第一个子目的内容: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一、独尊儒术,兴办太学首先我们来看独尊儒术。

1、独尊儒术师:其实说完整应该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我们说这是董仲舒提出的,董仲舒为什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生:…师:是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

什么叫做大一统?请同学们在书上62页第二段找一下?生:…师:董仲舒认为上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所以皇帝叫天子。

应而“万物要一统于上天,国家要一统于皇帝”。

也就是说国家的一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大权都要一统于皇帝的手中。

这里同学们要注意我们说的是“一统”而不是“统一”,一统和统一是不一样的。

那为什么要提出“大一统”?生:如果让各种学说与儒学处于同等地位,必然扰乱人们思想,妨碍“大一统”的实现。

师:所以说为了能让思想文化领域一统于儒家学说,汉武帝采取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并不是“禁绝”而是“贬低并排斥”,“罢黜百家”即降低其他学术的地位从而凸显出儒家思想独尊的低位。

“罢黜百家”的真正用意“只是在于确立儒家在官学和朝廷整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而不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

如此而已。

”所以教材说“汉武帝重视儒术,重用儒生,确立了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断绝了研读其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利禄之路”。

讨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何利弊?生:…汉武帝确定儒家学说在百家之学和政治领域中的主导地位,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有一定的合理性。

儒家提倡“大一统”,适应了巩固统一,防止分裂,加强君权的政治需要;儒家提倡“仁政”,有助于调整社会关系;儒家提倡“和”,为统治者提供了一种教化工具;儒家提倡“中庸”,比较适宜农业民族的心理习惯。

当然,“独尊儒术”也结束了个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明显有限制和遏制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消极作用。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也就是说,自汉朝开始,儒家思想成为政治思想,以前则是学术思想。

学术思想是各自为派、互不两立,而政治思想是以一种思想为主,包容其他学派有价值的思想观念。

除“独尊儒术”之外,还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措施?2、兴办太学师:什么是太学?生:…师:太学是汉代全国最高学府。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在长安设立。

主要讲授儒家经典,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由博士讲授。

那是的博士是官名而现在是学位,这点同学们要注意。

这些在太学中学习的学员经考试后,按等第录用。

汉武帝还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太学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党校。

其实质是以儒家经典教育年轻一代,培养忠实于皇帝的后备官吏。

但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过渡:我们说大一统不仅是思想的大一统,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我们刚才学习的是思想领域大一统的措施,那汉武帝为实现政治、经济领域的大一统,又采取了那些措施?二、巩固国家统一1、政治:彻底解决王国问题——推恩令师:汉武帝上台后面临的最大的政治问题就是“王国问题”,什么是王国问题,请同学们阅读62——63也的小字部分,总结一下,最好能用自己话概括出来。

生:…师:刘邦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出于无奈,分封了一批异姓诸侯王。

西汉建立后,异姓王与朝廷分庭抗礼,矛盾逐渐激化。

汉高祖剪除了异姓王。

接着又分封了一批同姓王,并宣布“非刘氏而立,天下共击之”。

刘邦想利用刘氏宗室的血亲关系来拱卫帝国,维护皇权。

但事情的发展与刘邦的愿望相反。

刘邦死后,由于王国的地盘很大(如最大的齐国有73县),又可征收赋税,铸造钱币,经营盐铁,任免官吏,组建军队,势力恶性扩张,割据倾向日渐明显,威胁中央集权。

汉景帝时,七国公开反叛,汉景帝动用力量,平息叛乱,给七国以致命打击。

但王国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为巩固国家统一,维护中央集权,汉武帝必须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

为彻底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生:推恩令师:汉武帝根据臣下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什么是推恩令?具体内容使什么?就是以使更多的皇族子弟领受皇帝的恩泽,要求诸王把封地再分给自己的各位子弟,让他们去建立候国。

这是采用层层分封,这样就使得王国的力量分散、削弱。

此外,还采取其他一些有效限制诸侯王国势力增大的措施,如附益之法、酎金制。

其实,“推恩令”是形软实硬,表面上是希望或要求诸王把自己的土地再分封给自己的子弟,而实际上这一要求是带有强制性的。

上有皇帝的诏令,下有子弟的强烈要求,诸王除将土地再行分配外,没有别的选择。

与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相比,“推恩令”以极小的政治成本换得极大的政治效益,再加上其他配套措施,王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汉武帝的政治谋略得到充分的显示。

汉武帝为了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又采取了什么措施?3、经济:整顿财政师:在经济上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整顿财政,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生: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官营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战国和秦朝的货币有何特点?生:战国时各国不同,十分复杂;秦朝统一货币,通用“半两“师:汉初货币也十分混乱,应而汉武帝统一铸造货币,用的是?生:五铢钱(63页西汉铜币“五铢钱“图)师:煮盐和冶铁是我国封建时代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手工业部门,盐铁买卖则是那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业。

汉初,盐铁经营由地方豪强操纵,他们从中获取了暴力。

汉武帝把盐铁的生产和销售的权力收归国家垄断,在重要的盐铁产区设盐官、铁官,统一管理盐铁的生产和销售,相应的利润也为国家所有。

这些措施有什么影响?生:大大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

师:同学说的没错,但从更深层次看,实质是汉武帝通过一些新的经济制度,强化了统一王朝的经济基础。

过渡:回忆前面所学内容:秦朝为巩固统一,曾派兵攻打匈奴,取得一定效果。

汉武帝又是如何对待匈奴的的?对我国边疆地区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治理呢?三、开发边疆师:首先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图(秦朝和汉武帝时期疆域图),看一下后者有何变化?生:汉武帝时期疆域大大拓展师:这么广阔的疆域,汉武帝是怎样开发的?生:扩建军队、启用有才干将领、征战四方、巩固边防师:我们熟知的将领如:卫青、霍去病。

66也的史海拾贝对霍去病征战匈奴有说明。

同学们可以下去看一下。

我相信从一些影视剧中同学们对霍去病也有一些了解。

霍去病虽然只活了24岁,但是他的勇猛和立志报国的决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知道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名言,就出自他口。

开发了就得管理,汉武帝是怎样进行管理的,特别是边疆地区,请同学们书上64页找一下。

并参考书上西汉疆域图找出相应的位置。

有什么意义呢?生:…师:汉武帝在位时,西汉成为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大帝国。

汉武帝开发边疆并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原王朝疆域规模基本形成,为现在中国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

四、小结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1、文治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推恩令经济上:整顿财政2、武功军事上:开发边疆五、板书1、西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建立者:刘邦都城:长安2、汉武帝大一统措施:1)文治A、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B、政治上:颁布推恩令C、经济上:整顿财政2)武功军事上:开发边疆六、作业讨论:1、客观评价汉武帝2、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