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枝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吉祥纹样,多用于装饰瓷器。图案以莲花组成的称“缠枝莲”。缠枝纹又名“万寿藤”,寓意吉庆。因其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是以一种藤蔓卷草经提炼变化而成,委婉多姿,富有动感,优美生动。缠枝纹约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
缠枝莲纹,又称为串枝莲,穿枝莲,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植物纹样。。

缠枝莲纹饰是缠枝纹的一种,缠枝纹是瓷器装饰的纹样形式之一。因其图案花枝缠转不断,故称缠枝纹,明代称为“转枝”。其构图机理是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展开,形成波卷缠绵的基本样式,再在切圆空间中或波线上缀以花卉并点以叶子,便形成枝茎缠绕,花繁叶茂的缠枝花卉纹或缠枝花果纹。缠枝莲、缠枝牡丹、缠枝菊、缠枝石榴、缠枝灵芝、缠枝宝相花等纹样统称缠枝纹。二方连续形式的缠枝纹循环往复,变化多端且婉转流畅,节奏明快,因此最为常见[1]。 缠枝莲纹兴起在宋代,在元、明、清三代非常盛行。它被大量运用在陶瓷器面上,从盘、碗、瓶、壶、杯、炉、洗等等器物上皆可看到它的身影,它的广泛适应性使其和各种器形完美的结合。它被作为主题纹饰或辅助纹饰装饰着瓷器,以刻、划、印、堆塑、镂空、彩绘等各种技法表现着。特别在元明清三朝缠枝莲纹被大量装饰在青花瓷器上,受到从皇室到百姓的一致喜爱。 中国人为何如此喜爱缠枝莲纹?为何特别喜爱莲花?为何喜爱缠枝的表现形式呢?为何喜欢用青花来表现它呢? 中国人喜爱花,从字源学上考察汉族祖先华夏民族的命名即与花有关。“华”古即花字,由很象一朵盛开的花朵的象形文字演化而来。《说文》解释:“开花,谓之华”,华即植物开花的代称,又曰“五色为之夏”。根据以上释义“华夏”即五色的花朵。爱花的传统和审美趣味也见之于汉族人取姓名的习惯,如姓有梅、花、华等,名字有兰、莲、菊、梅等。人们称赞美好的事物“象花一样”。花在中国人的传统里一直是美好、吉祥、繁荣、希望的象征。 莲,辞海上的定义是“莲、莲蓬,《尔雅﹒释草》‘菏,芙渠……其实莲’。后多与荷混用,莲花即荷花” [2] 。在语言大典上的注释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子大而圆叫荷叶。花有粉红、白色两种。莲花, 莲的花,较大淡红色或白色有香味”[3] 。 我国自古栽培荷花,无分南北。《诗经.郑风》已有“阴有荷花”,“彼泽之陂,有蒲与荷”之句。莲花就其植物学的本质来说,只是一种生殖器官。人类对它的喜爱和赞颂却不是之于这个生理意

义。首先莲花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它的根和种子可以食用且营养价值很高,它的花、叶、茎、根、种子皆有药用价值;其次莲花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其香味淡雅,其花形美丽,花姿美妙文秀雅丽,叶阔大而洒脱,茎亭亭玉立,花叶茎形态规整有序对比强烈而协调,使人观之心旷神怡。曹植《芙蓉赋》叹曰“览百卉之英茂,无斯花之独灵”。莲花受到中国人的广泛喜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饱酿着中国的文化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审美理想标准之一,也常常是人格风范的象征,故一直以来为人们所推崇和追慕,成为文学与艺术的永恒题材之一。 文化精神规范着人们的审美创造,而绚丽多姿蕴涵丰富的艺术形态,也反过来改造和陶冶人们的心灵。以花卉植物为原形的装饰艺术,处于中华民族特定的文化氛围之中,不可避免地成为观念意识对象化产物,从而浸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中国的哲学是审美型的,中国人的道德观既属认识又属信仰。儒家强调哲学、伦理、道德须处于和谐统一之中,这种哲学观深深地影响人们的审美意识。对花卉植物的关照常常是对人自身的关照,而对花卉植物的表现又是对人格理想和道德的表现。宋周敦颐《爱莲说》充分体现了莲的自然秉性、形态特征同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和人格理想相比赋予的审美观念。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的是花喻的是人而立的则是为人的标准。在中国古代帝王的心目中,花卉植物的含义又有些不同,赋予了更多一层含义,主要象征权威、等级和财富,象征地位永久。他们爱莲希望臣子象莲花一样洁身自好,并取谐音“清廉”。但他们更爱缠枝莲,希望皇室百代连绵。 莲花和佛教有极大的关系。地处热带气候的古印度人对清新高雅的莲花早就有所偏爱,并有种莲、赏莲的风气。莲花那种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处,一茎一花的不凡气质,和佛教所主张的不受现实世界秽土的污染,超凡脱俗达到清净无碍之境地的理想,有着 文章编号:1001-9642(2006)04-0069-03 陶瓷艺术 青花缠枝莲纹的起源及审美 于 剑 (景德镇陶瓷学院, 景德镇 333001) 收稿日期:2005-09-21 作者简介:于剑(1973-),男,硕士研究生。现在景德镇陶瓷学院从事陶瓷史论的研究工作。
70 │中国陶瓷│CHINA CERAMICS│2006(42)第 4 期 2006年 第 4 期 中 国 陶 瓷 天衣无缝的契合,故佛教在古印度初创时期,便注意民俗爱莲的心理,将佛

教的主张、教义等和莲花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吸收信徒。 佛祖释迦牟尼的出生便和莲花紧密关联,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儿子,他降生时宫内出现祥瑞之相,尤其是沼池内的莲花竟突然开放,大如车盖,王后移步至莲花前,得到感应便退入后宫。这时菩萨化作神像入胎至王后腹中……故早期的佛教雕塑中,常以莲花代表佛祖,后来出现了佛祖的造像,其形态仍和莲花联系在一起,他的坐姿是“莲花坐”底座是“莲花座”。 莲花从佛祖的象征逐渐引申为整个佛教的象征。《大日经疏》卷十五记载“如世人认莲花为吉祥清净,悦可安心,今密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莲花为最吉祥”。在佛教经典中,莲花的名字也频频出现,如大乘佛教有一部著名的经典叫《妙法莲花经》,简称《莲经》,象征教义的圣洁.阿弥陀佛手中常拿一朵莲花,寓意莲花能接引众生去西方极乐净土世界。因此“莲邦”成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异名,观音手中也往往持有莲花并坐在莲花座上,以莲花比喻洁净,达到净化各种不合佛法之事,普济众生,故佛经中把观音说成是莲花的化身。 自佛教在汉代传入我国开始,和佛教有关的符号、纹饰、文字便在我国流传扩散。莲花装饰的全盛期在魏晋以后,随着佛教思想的广泛传播,莲花的内涵与中国传统的理念互相渗透,乃成为我国工艺美术装饰中普遍采用的题材。 古代中国审美文化信息的民族特征之一是完善统一。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其古代美学总体上都追求真、善、美之素朴的和谐统一。中国的审美文化的形成与儒家礼乐文化直接相关,孔子重诗教、乐教,礼乐文化决定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那就是审美中艺术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培养教育完善人格的最佳途径。衡量一个事物是不是美,首先要看它是不是善,美与善是一致的,统一的。中国人美学思想看重品格,就连自然美的欣赏和评价也要讲究“比德”。 莲花是幸运的,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它是真善美完善统一的化身,同时又是佛的象征,象征着精神的升华和理想完善的境界,当儒家文化和佛教结合后,莲在中国人的心中就完美了。它包含着中国人心中所有美好的愿望和祝福,慢慢的在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下,中国人对莲的喜爱已渗入骨髓融入血液。 缠枝纹和佛教亦有极大的关系,缠枝纹起源于佛教艺术中的忍冬纹。忍冬纹是以忍冬植物为母本,忍冬亦称金银花,二花,为多年生常绿灌木,枝叶缠绕,忍历冬寒而不凋萎故而得名。常见的忍冬纹是一种以三个叶瓣和一个叶瓣互生于波曲状茎蔓两侧的图案。忍冬纹最迟从公元四世纪起在近东

就被作为建筑装饰而广泛使用,有多种形式,在佛教建筑中被大量用来 做装饰。在汉代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通过腱陀罗和其他中亚建筑装饰图案的中介,忍冬纹传入中国并在云冈石窟使用,随着佛教影响的深入和普及,忍冬纹在六朝的织锦和刺绣上被广泛使用。瓷器上的忍冬纹始见于魏晋时期江浙一带的青瓷上,南北朝时期较为盛行,表现风格比较写实,隋代瓷器继续采用忍冬纹,但图形和线条已经注重概括和单纯,写实性弱化,唐以后忍冬纹演化成卷枝纹,并逐渐被缠枝卷蔓的卷枝纹替代,卷枝纹与缠枝纹很近似,最大不同是卷枝纹仅出现枝茎或草蔓,不出现花卉。卷枝纹和花卉的结合并转移到瓷器上经历了两条途径,一条是在中国卷枝纹发展演变很自然的和花卉结合产生缠枝纹,并被广泛使用在丝织物上,随后定窑的窑工直接将缂丝图案中的缠枝莲纹运用在瓷器上;另一条途径是唐代很喜爱进口的金银器,并大量仿制,在这些银器上可见到被缠枝花卉围绕的动物纹饰,在唐以后银器被陶瓷器大量仿制,这样缠枝纹被转移到瓷器上了[4]。开始时越窑、定窑、龙泉窑等以刻划、印形式来表现它,当釉下青花彩绘技术及青白瓷出现并被景德镇窑工掌握后,缠枝莲纹被大量的以钴料描绘在青花瓷器上了。喜欢曲线是人类的共识,中国人喜欢这种旋涡状缠转不断的曲线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彩陶,周代的窃曲纹,汉代的卷云纹。因为曲线产生了节奏,由重复和变化产生的节奏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律动,如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交换,植物生长发育的周期,人类的一呼一吸和心脏的跳动。特别是在劳动中为了动作一致要求统一规律,使产生节奏,可以增强力量和协调动作提高劳动效率,同时节奏带给人轻松愉悦的体验。对这种形式感的喜爱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通过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人类自身以及人的实践活动的特点等不断的感知、认识、抽象而形成的,是人类经验积累之上的一种概括。普列汉洛夫说“对于一切原始民族,节奏具有真正巨 大的意义”。 [5] 中国人对莲花和旋涡纹的喜爱由来已久,莲花和忍冬纹都和佛教有极密切的关系,佛教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最重要的是佛教思想和中国文化、心理感受的完美结合,在中国人的心中早有喜欢缠枝纹的根,佛教的传入应该是个催化剂,使中国人对缠枝纹的喜爱从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形式美和情感因素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而莲花和忍冬纹的结合产生的缠枝莲纹是种完美而理想的图案,具备形式美和丰富的内涵,特别当缠枝莲纹以青花的蓝、白

色表现时,它的内容和形式是完美的,人们可以从中发现所有的美好情感寄托。当宗教的影响慢慢淡化,缠枝莲纹便成为一种纯粹的审美模式,象征着永久、吉祥等等。 缠枝莲纹的演变和中国人对它的喜爱是种审美移情,移情指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物身上,于是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用简单的话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
中国陶瓷
│CHINA CERAMICS
│2006(42)第 4 期│71 2006年 第 4 期 中 国 陶 瓷 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 种错觉的影响,与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6] “移情是主客体融合,是物我同一,它不仅由我及物,把我的情感移注于物,而且由物及我,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其实不过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 已”。[7] “饰必适材”指装饰必须符合材质、造型及器物用途。瓷器上的青花缠枝莲纹千百年来的受欢迎,并历今不衰无疑很好的验证了这一点。青花是以钴为色料,直接在胎上绘画,再施以透明釉,经一千三百度上下 的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两色相间的瓷器。[8] 青花是第一个完善的釉下彩绘技法,在青花出现之前,瓷器只呈现单一的釉色,没有真正完整意义上的釉下彩绘,但人们用青花来描绘缠枝莲纹并非无奈的选择,而是因其与缠枝莲的结合完美的契合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是中国人在生产劳动实践与文化艺术及社会道德规范发展演变中的主动选择。景德镇的白瓷白中泛青,温润莹洁如玉,最宜青花装饰。青色的色彩和白瓷的玉质感最契合莲的神韵。缠枝莲纹适用所有的器形和部位,自身极具图案美和线条美,最重要的是青花、白瓷、缠枝莲的结合完美的将人们心中抽象隐约的美好情感具象化了,给人们的审美心理一个可视可触的寄托。 青花缠枝莲纹首先给人的总体感受是青花料色之美,和料色与白瓷的对比和谐之美。优质钴料在透明釉下发明艳的蓝色,景德镇所产透明釉色微显淡蓝,在它的映衬下更显温婉雅致沉静(其它地方所产青花因釉透明无色,青白对比较强烈,显得较浮不够柔和),并使白瓷微泛蓝色,与青花彩绘非常和谐。由于估料中含微量的铁锰等元素,使其呈色不是纯粹单一的蓝色,常微带一点绿意的饱和蓝色或微带紫色,形成色彩的淳厚含蓄。彩绘时由于料笔中所含料水的多少、浓淡、运笔的急缓,使其在一个统一的蓝色中产生微妙生动的不同色阶和丰富的色彩情调。虽然各朝由于钴料来源及

配方不同,青花色调有所变化,但人们都能在青花的深浅与浓淡、鲜明与灰暗的变化中产生不同色彩的感情,得到美的享受。蓝色是天空海洋的颜色,是人们见到最大范围,最具包容,最频繁和易见的色彩,它雅俗共赏,所以人们喜欢蓝印花布,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蓝图”,白瓷的质感类玉,玉在中国人的心中有崇高的地位,中国人以玉比德,君子常佩玉,美好的人称为“玉人”,成人之美叫“玉成”,圣洁的事物称为“玉洁冰清”。类玉的白瓷极好的承载了中国人心中对莲的许多微妙抽象的情感,使其具象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升华了这种情感。以类玉的白瓷为背景材质的青花彩绘,青白两色互相映衬,青更衬出瓷“白如玉”的莹润光洁,空灵蕴藉,青白两色又如阴阳之道一般简单而丰富,两者产生一种新的美,富与人们一种幽雅、沉静、明快、高尚、圣洁的感情, 而莲的具象又强化了青白两色产生的美感。这样青花、白瓷、缠枝莲相得益彰,美感以几何级数增加。而青花缠枝莲是种无阶级的色彩与纹饰,从宫庭到百姓,从中国到外国,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受到广泛的喜爱。皇室和文人土大夫认为其端庄、高雅、中正、平和,又不刻板,内敛沉静又收放自如,很多品性很符合皇室对官员的要求,及文人土大夫为人处世的分寸感,极好的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而寻常百姓喜欢其清爽、雅致、悦目、朴实、自然、肆意、吉祥。一件青花缠枝莲瓷器放在皇宫不显奢侈,放在百姓家不显落迫,在商贾之家不显庸俗,在寺庙中不觉遥不可及。它是那样的平和包容,静静的在那里,如众人心目中无差别的神将所有人的思绪引向美好。青白本身的青白关系有很大的丰富性,有白描青花,白地青花,青地白花等。青白关系的不同处理,强调了空间美,如白多于青,青多于白,青白相映等。 其次,青花缠枝莲纹有极强的图案美和设计美。常以二方或四方连续的方式平行、竖向或向四方展开,皆能构成美丽完整的图案,既不完全写实也不完全抽象,充满了精心设计与自然灵动的和谐美,同时极具图案美。花有正侧、俯仰的变化,盛开、半开、花苞的不同,叶子有大小正反之别。构图先定花的位置,然后缠枝以花为中心展开并重复。无论多繁复,花叶枝都不繁乱。做主题纹饰时以花为重点,突出花的造型,作为辅助纹饰时不强调花叶或枝,各部分和谐统一。花与花之间不宜傍牵靠,叶之间很少交搭重叠,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空隙。从而使花叶的形象个个清晰完整,完美无缺,所有的枝条都以曲线穿连,既符合自然情理又不受自然形态束缚,灵

活调整构图使其尽善尽美。每一个枝条的起止都交待很清楚,出枝的方向总是一左一右,一上一下,出枝时总是以锐角离开主枝而后顺着主枝方向以曲线顺延,在离开原枝做与其方向动势相反的对比运动,非常自然生动。注意枝条的连续完整性,即使被花叶遮挡依然可以看到清晰的运动路线,一般以花、叶、芽苞收枝。做主题纹饰一般采用圆形团花或满器形的构图,表现中国人求全求圆满的心理。 青花缠枝莲纹本身极具线条之美,以铁线描为特点,线条匀挺而灵活多变,官窑的线条多工整、精致、圆润,符合中和美学,民窑线条受书法影响除保留铁线描的基础特征,显得更灵活厚重,更有力量和节奏感,速度感,使人体会到气和力的运行,产生感情的奔放和共鸣,很多地方类似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青花缠枝莲纹色彩雅致明艳,形象美丽大方,线条流畅灵动,意境深远广博,格调高雅圣洁,是青花、白瓷、纹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缠枝纹是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重要装饰纹样,寓意生生不息,万代绵长的美好愿望,为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之一。样式表现出或绵延曲卷,细腻柔蔓;或婀娜多姿,妩媚娇娆



在佛教上被认为是西方净土的象征,是孕育灵魂之处。佛身多置于莲花之上,所以佛座亦称莲座。历代诗人赞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把莲花喻为君子,给以圣洁的形象。莲花亦称荷花。它那一茎双花的并蒂莲,是人寿年丰的预兆和纯真爱情的象征。在百花中它是唯一能花、果(藕)、种子(莲子)并存的。莲花主要象征着美、爱、长寿、圣洁.
出於泥而不染

一般来说,都把莲形容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清纯,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