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域开发的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不合理的,就是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一、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有用的物质。

2.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3.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二、简答题1.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1.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2.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减少、依赖程度降低的趋势3.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越来越重要2.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1.纯自然资源型。

采取这种发展模式的区域往往有着储量巨大的一种甚或多种重要的矿产资源。

特点是: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四种基本类型:高消耗高效益型<如美国>和高输出高收益型<如中东各石油输出国等>:在资源消耗殆尽后区域仍能持续发展。

高消耗低效益型<如苏联、中国>和高输出低收益型<如非洲资源输出国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出省份>:一旦资源消耗完毕,严重影响整个区域的发展。

2.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四种发展模式里最好的一种,典型例子:美国。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部分)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2,经济区位:产业、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经济活动最适合的空间位置,是关于经济过程的一种相对区位。

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

3,经济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之间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替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习惯势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

[4,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5,二元产业结构:就是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断层同时并存的现象。

6,区域: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的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或异质相关联的地域单位。

7,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即指向周围区域的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8,极化效应:指伴随主导产业或推动型产业在一定地域形成,从而使其它产业在周围地域集中的现象,也是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

9,均质区域:根据区域内某些重要因素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划分的区域。

10,极化区域:根据若干异质部分在功能上紧密联系进行划分的区域。

11,计划区域: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

12,区位: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

13,区域经济发展: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

第一章导论1.简述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①自然条件的不同:区域差异可以理解为“级差收益”②资源的稀缺性:要求资源的优化配置③生产要素的不均衡分布和不完全流动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①规模经济②聚集经济(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运输成本、储藏成本和空间成本(4)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2.区域有什么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特征:地域性;独立性;开放性;综合性。

区域经济学复习汇总

区域经济学复习汇总

名词解释一、区城经济学是指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城经济发展,增加社会福利的社会科学。

二、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三、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它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五、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六、聚集效应是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

七、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八、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九、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经济社会利益,而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和重新组合的过程。

十、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十一、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十二、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十三、主导产业应该是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在区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

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2.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谢费尔3.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4.区位经济学:廖什5.制度环境的核心内容:产权理论6.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7.大推进理论:罗森斯坦—罗丹8.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赫希曼、辛格9.首先提出三次产业的划分:克拉克10.投入产出表的重要系数,是反映产业间经济技术联系的指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11.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主导产业升级12.要素禀赋论:俄林13.在开放的、交通方便的地区:市场原则14.在经济开发程度低的地区,或者在山区和交通不便的地区,由于客观上的原因与外界隔绝:行政原则15.在新开发的地区:交通原则多项选择题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A.全国国土B、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C、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2.中心地理论的概念建立分三个步骤A.根据已有的区位理论,确定个别经济活动的市场半径B.引进空间组合概念,形成一个多中心商业网络;C.将各种经济活动的聚集纳入一套多中心网络的等级序列中去。

区域经济学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复习范围第一章导论1.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狭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

联系上: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和地理学知识。

1.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六个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海陆统筹。

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可持续、创新。

一、区域经济学的作用:1.综合开发利用区域条件2.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循环3.建立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4.开展地域空间结构研究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第一,研究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

1.农业—集体—承包2.城市—公有—多种所有制第二,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1.港口发展问题2.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第三,研究的历史使命:我国的政府需要一门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处于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问题以及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

1.3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经济地理对区域的认识:1.对区域认识的延伸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入人类和经济的因素。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

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点。

2.区域的分类——区划自从人们认识了区域,区划就成为人们对区域内部的组成及其区域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一种必然手段。

首先把地表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对地表进行逐层分解,形成一个区域系统。

3.类型区(产业相同的一个地区)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区域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复习知识点1、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也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聚集经济效益:指由于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所产生的高效益。

3、自然资源:人在自然介质中可以认识、可以萃取、可以利用的一切要素及其集合体,包括这些要素互相作用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

4、区域经济系统:由一定地域空间内相互作用的经济要素(经济腹地、经济中心、经济网络)所组成,具有严密的结构和完整的功能的综合体。

5、人力资源: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6、人力资本: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7、区域经济系统运动:指区域经济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规模、等级、性质等在一定时空的演变过程。

8、区域经济增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广义则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9、增长极: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

10、极化效应:增长极形成后,吸纳周围的生产要素,使本身日益壮大,使周围的区域成为极化区域。

(回波效应)11、扩散效应:增长极扩张到足够强大时,会产生向周围地区的扩散作用,将生产要素扩散到周围的区域从而带动周围区域的增长。

12、区域产业结构: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13、地区主导产业: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地区生产专业化为前提。

14、地区生产专业化: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一、简答题(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均衡增长理论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3.非均衡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的概念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新增长理论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

(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⑥高科技指向(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一.中心地:城市化地区或大都市区内占有支配地位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可以是商店,超市,城市。

二.新产业区:是弹性专精的区域,强调专业化企业之间广而精细的合作,手工技术与现代微处理技术的混合使用,公共和私立部门提供广泛的商业服务。

强有力的非正式或制度化地调节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

三.城镇规模体系理论:定义:指以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种规模不同特点各异而又互相关联的城镇组成的空间系统,城镇规模分布是一个区域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特点:(1)关联性。

城镇体系的关联性是指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有着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关联性是城镇体系最重要的特征。

(2)整体性。

城镇体系的建立,使得各个城镇之间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网路连接,从而形成完整的整体。

(3)层次性。

城镇体系的层次区域之间的科技合作是科学技术在不同的地区转移和再配置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和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三大类。

四.艾萨德的《区域分析方法》标志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五.城乡一体化: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六.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区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间。

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工农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对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的影响极大。

如何使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整体最优效果呢?区域经济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它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

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种区域规划工作,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区域经济学期末重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重点

名词解释1.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据的场所。

2.区域经济开发:结合本区域经发展以及地域条件的特点,建立开发战略和发展规划,以促进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优化。

3.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区域社会综合指标的提高。

4.产业结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

5.扩展效应:发达地区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向周围扩展,将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也带动起来的一种效应。

6.大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行政区域城市系统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

7.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8.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划出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采取较其他地区更开放、更灵活、享有更优惠政策的地区。

9.基础部门:指那些向城市域外“出口”产品和劳务从而为城市带来收入的部门。

10.关税同盟:统一的外贸税率和实行共同的外贸政策的经济共同体。

判断改错题1.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比较丰富,具有比较优势,而资金比较紧缺和科技水平较低,具有相对劣势的区域,如果形成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就是比较合理的。

( )ד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改为“自然资源密集和劳动力密集型”2.产品循环说认为,后进国家的产业应当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

()ד产品循环说”改为“雁行形态说”3.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基础,以梯度来表示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平衡的。

( )ד平衡的”改为“不平衡的”4.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或地区对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或地区存在辐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或地区对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或地区不存在辐射。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

1. 区域发展历程区域经济学理论渊源最早可因追溯到19世纪初开始创立的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论最早可追溯到康提隆、斯密、毕什等讨论运费、距离、运输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其后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得出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19世纪80年代,龙哈德提出由原料产地、燃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构成的“区位三角形”。

其后德国地理学家韦伯建立了推理和应用的区位论体系,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方向的20世纪三十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把区位论由古典学派转换为近代学派,提出了正六边形的中心地网络体系。

经济学家廖什把企业的生产区位与其市场组合起来,并把生产消费放在市场区位中进行研究,到20世纪40年代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现代区位论与之前的相比扩大了研究范围、动态化、进行中长期分析,最终产生了区域经济学。

2. 如何进行区位决策(结合小组作业)选择商圈——考虑因素【市场需求(客流量、销售额、顾客群体)、发展潜力、集聚效应、成本(运输成本、材料费用、租金、劳动力成本)、外部条件(交通条件、竞争者拦截、地理位置)】调研步骤:选定商圈—查阅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实地发放问卷并回收—整理分析调查问卷—撰写实践报告区位概述:历史悠久、四周景区环绕、创意文化商业街、零售业(手工制品)与餐饮业(特色北京小吃)为主、主打北京文化。

3. 判断某地区位选址(参照中心地理论)第一章(非导论)距离中心地远近(是否超过服务范围)4. 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工业园区划分原因举例第二章ppt1)经济特区:深圳1979年7月深圳成为第一批试办经济特区,在对外贸易活动中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享有减免关税等优惠政策,以期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管理办法、扩大出口、增加就业、拉动国内经济发展。

深圳经济特区的特点有:交通方便,靠近港口,地理位置优越,便于促进海外经济往来;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推行开放政策,并采用减免关税的办法,此外,区内企业享有相当的自主权且特区行政管理机构有权制定因地因时制宜的特区管理条例,使深圳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相较于内陆大多城市比较发达、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先进。

区域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汇编

区域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汇编

2
2
4)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 5)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促进区域发展 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1、评价内容: 1)生态环境调查:影响因子、环境状况与特征、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因子确定与筛选、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标准与方法、评价
分级与分类 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建设项目评价、生态环境趋势分析、规划环境影响 2、评价方法 第三节 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基础理论 1、生态学理论 1)相互制约与相互依存理论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规律:十分之一定律 3)负荷定额规律 4)多样稳定规律 5)地域分异规律 2、环境经济学理论 1)环境与经济对立统一理论 2)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藕合理论 3)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内部化理论 3、可持续发展理论 4、“阳光经济”理论 二、区域发展中的外部性与区域间环境问题 1、外部性的概念 2、外部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外部不经济性导致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失衡、环境破坏 3、外部性的解决对策:政府管制、经济激励、自愿协商、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 第三章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 一、区域经济背景 1、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 1)区域经济: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
3
3
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3、我国区域文化背景与区域经济
中华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中庸、凡事不走极端) 三、区域历史基础分析 1、分析方法:横剖法 2、分析内容:
1)区域历史沿革 2)区域重要经济社会历史事件 3)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 第二节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一)作为生产者 1、人口数量:影响资源开发利用和生产规模 2、人口素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3、人口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布局 (二)作为消费者 1、人口数量:影响区域市场规模、劳动力资源供应、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供给 2、人口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 3、人口迁移与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二、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 1、人口结构分析:性别、年龄、职业、民族 2、人口增长分析:自然增长、机械增长 三、区域人口素质分析 1、身体素质:评价指标 2、文化技术素质:评价指标 3、思想素质 四、劳动力供应分析 1、区域劳动力的质和量 2、区域劳动力就业与失业:下岗、劳动力转移、门槛效应 3、教育成本与收益 五、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 1、适度人口:概念 2、人口容量:概念 第三节 政策与制度 一、政策与区域发展 1、区域政策目标:实现的目的—快速增长、稳定增长、平衡增长 2、区域政策工具:直接控制措施、间接控制措施 3、区域政策感应:区域政策效应评价 二、制度与区域发展 1、区域制度:政府行为及行政运作方式、经济制度、人们观念 2、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 1)强制性制度创新:政府推动与实施 2)诱致性制度创新:政府与非政府推动与实施 第四章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学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学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学习资料区域经济学学习资料第⼀章1、区域经济学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般规律的科学性质(1)它是⼀门边缘科学。

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它是⼀门应⽤性很强的科学。

2、区域开发⼈类开发利⽤各种资源(⾃然、经济、社会、⽂化等)、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过程3、农业区位论1826年杜能在《孤⽴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提出著名的孤⽴国农业圈层理论。

(1)利润是由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业⽣产成本与运费决定。

(2)孤⽴过得6层农业圈第⼀层:⾃由农业圈,⽣产鲜菜、⽜奶。

第⼆层:林业圈。

第三层:轮作农业圈,⽣产⾕物。

第四层:⾕草农作圈,以⾕物为重点。

第五层:三圃式农业圈,以畜牧为重点。

第六层:畜牧圈,以畜牧为主。

4、⼯业区位论19世纪末韦伯(Weber)建⽴。

(1)运费对⼯业布局的影响。

原料:⼴布原料、地⽅原料(只分布在某地)。

地⽅原料:地⽅纯原料与地⽅失重原料(⽣产中部分重量转移到成品中、部分以废料排出)。

原料指数(MI)=⽣产中耗⽤的地⽅原料的重量/制成品量。

MI>1,则⼯业为原料地指向的,因为消耗⼀些地⽅失重原料;MI<1,⼯业为消费地(市场)指向;若MI=1,⼯业可灵活布局。

(2)劳动费对⼯业布局的影响。

与运费最低区位相⽐,如果迁⾄劳动费较低点所增加的运费⼤于所节约的劳动费,则不应改变。

(3)聚集因素对⼯业布局的影响。

规模经济来⾃于⼯⼚规模扩⼤和外部经济。

外部经济亦称聚集经济效益,由那些密切联系的产业集中布局在特定的区位所产⽣的效益。

5、运输区位论胡佛《区位理论与⽪⾰制鞋⼯业》和《经济活动的区位》:运输成本由线路运营费⽤、站场费⽤(常数)两部分构成。

(1)若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线,则布局在交通线的端点最佳--“终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理论”。

(2)如⽆直达运输线、原料⼜是地⽅失重原料,则港⼝或转运点是最⼩运输成本区位。

区域经济学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复习重点
(1)什么公司可以成功投资国外?
企业所有权优势:跨国公司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协调或减低风险优势。
(2)为什么要到国外投资?
内部化优势:为降低交易成本和市场不确定性,将所有权优势转移至国外子公司,而不是转让、出售或租赁给外国企业。
(3)应选择什么样的区位投资?
区位优势:拥有前两项优势的企业,必须从全球角度考虑,充分利用东道国区位优势(包括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市场潜力、外资政策等)。
(2)外部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外部效应):分
本地化经济:单一产业集中带来的成本节约
城市化经济:多样化产业集中带来的成本节约
第三节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1.中心地:区域的中心点,为区域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功能。
2.市场区:中心地的服务范围。
3.门槛人口(Threshold population):中心地存在所需最低顾客人数。
4.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三个层面):
(1)不同城市的选择:
人口数量和消费偏好;
总体消费能力
竞争者的数量、规模和质量
(2)城市内部某一区域的选择:
服务区和服务设施对顾客的吸引力
竞争企业的量与质
到达该服务设施和路线状况
该区域扩展方向
(3)具体地点的确定:
综合成本
相邻企业基本情况
交通状况
停车场的充足性
第一章绪论
1.区域:地球表面特定范围的空间;人为划定以整体考虑的空间集合体。
2.经济区域及其划分类型:
均质区:按照其内部特征的相似性划分
结节区:按照其功能一体化程度划分
规划区:从政府政策制定的角度划分
3.经济学: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
4.区域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的分支;资源要素(包括市场)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区域经济学复习要点

区域经济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二)区域经济的特点1.系统整体性系统整体性是区域经济具有共性的基础。

区域经济实质上是由各个区域内、同级区域间、各级区域间的各种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明确的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经济系统,类似国家经济表现出综合性、宏观性、目的性和全局性的特征。

区域经济所追求的是区域内、外各种经济活动在结构上的合理组合和功能上的互补,对所能支配的区域内外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从而在整体上实现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产生出单一经济活动无法获得的经济效果。

2.空间差异性空间差异性是区域经济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区域内部或区域间的各种经济活动和行为(包括要素禀赋、部门构成、经济规模、经济增长能力等)表现出的空间上的不同,可以说,现实中完全相同的区域经济活动是不存在的。

也正是这样,区域经济活动才表现出多样性和丰富多彩性。

这也要求我们在进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充分重视区域经济的空间空间差异性特征,从区情出发,实事求是,不可生搬硬套。

3.互补性(或开放性)区域经济活动的关联性和空间差异性必然导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要素和商品供需关系或发展上的互补性,而且区域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区域经济发展直接或间接受其他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越大。

实际上,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各区域之间的互补性之强,以至于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离开其他区域而独立进行。

如“十五”计划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沿海的发展与内地的资源和市场的互补性考虑的。

4.利益的相对独立性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区域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每个区域都有其自己的经济利益,这就决定了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竞争。

而在这种竞争中,落后地区总是处于劣势,这样就会使地方保护主义抬头,人为地制造行政区域基础上的市场分割,阻碍资源要素和商品的流通,出现经济发展中的区域间相互扯肘现象。

这种现象严重地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地形成,经济学家称之“诸侯经济”尽管如此,区域经济包含在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中,其发展要符合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受到国民经济全局利益的约束,并在一定程度上服从于国民经济全局利益。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区域结构: 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分支的学科的重要标志。

它是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 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有机组成, 区域内任何经济活动都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任何部分, 产生乘数效应, 带动整个区域内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经济区域: 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读并且补课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点辐射: 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 逐步扩散到较远的地区。

4.线辐射: 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得带状源, 向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开。

5.面辐射: 点辐射和线辐射大大加快了辐射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现代化进程。

其结果, 就会形成以中心城市或辐射干线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 即为面辐射。

6.古典区位论: 也叫成本决定论, 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 认为区位选择总是趋向于生产成本费用最低的地点。

7、区域经济一体化: 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 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 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 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 进而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社会经济政策, 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8、经济特区: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划出一定范围, 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采取较其他地区更开放、更灵地区活、享有更优惠政策的地区。

9、比较优势论: 指将本国不同产品成本的比率与同类外国产品的成本比率进行比较, 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间存在差异, 各国就能够生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 并在国家间进行交换, 通过贸易增进利益。

10、欧盟: (European Union)最早由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订建立的, 于1958年成立, 最早成为欧洲共同体, 其基本目标是避免欧洲的冲突、流血事件和破坏事件的发生, 维护欧洲的和平与发展, 实现对全体人民有利的经济一体化, 向政治联盟迈进。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卷面安排:1、填空(10)2、名词解释5-6 3、简答题3-4 4、计算题5、论述题第一章导论1、区域】: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2、区域的经济学概念】: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以上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内涵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范围。

2)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3)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

具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能独立的组织与其他区域的经济联系。

4)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4、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3)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4)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5、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区域结构、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区际分工和联系、区域地理结构及组成单元、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结构是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去也内任何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到区域的任何部分。

(待补充)第二章经济活动的区位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为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经典理论:1、古典区位论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提隆、斯密、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距离、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2、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杜能V.Thünen,区位论的鼻祖,《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开创经济过程与空间的联系1820-1830背景:19世纪初,德国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简答题
(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
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
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
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
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
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
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
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
3.非均衡增长理论
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
的发展
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新增长理论
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
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
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
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
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

(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
(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
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
⑥高科技指向
(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
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1)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

(2)根据产业发展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

(3)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a)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b)进口替代战略(下游产业进口替代,上游产业进口替代)。

c)出口替代战略。

d)工业赶超战略。

e)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

(八)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理论经济学的路径,应用经济学的路径)
2.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
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
4.区域经济政策和区域开发
二、名词解释
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
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增长:指一个区域的社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
加用实物表示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3.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人民福利提高
等在内的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过程。

4.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
源进行综合利用。

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5.区域城镇体系:指在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規模不同等
级的城镇群体。

6.经济区划: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
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規划企业进行区域分析活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考试只答出: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

更简单的回答就是:以经济区为基础,根据特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对区域进行分区。

)个人观点
7.区域規划: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安排,是战略思想的细化。

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经济社会利益而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和重新组合的过程。

8.地区生产专业化: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規律利用特
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規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9.地区主导产业:指以地区資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
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产业处于主导或支配地位、产值比重比较大,关联度比较强和带动性强、规模经济效应比较强的就是地区主导产业。


论述题
一、结合区域经济开发模式来论述贵州省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结合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当中的三个方面来论述论述贵州省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