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研究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重要课程,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该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社会现象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
1. 剩余价值的概念和含义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超出其自身生存和再生产所需的价值部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使用,而劳动力的价值只是其维持生存和再生产的价值。
然而,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支配劳动力,能够从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中获取额外的价值,这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2.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剩余价值理论基于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生产是以价值增殖为目的的,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
根据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
剩余劳动是指劳动者在完成其自身生存和再生产所需劳动后的剩余时间里,为资本家创造出的价值。
3. 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解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批判和剖析。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作为资本的增殖形式,是建立在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基础上的。
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使得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获取不断扩大其财富,而工人阶级则处于被剥削的地位,陷入贫困和剥削的境地。
4. 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剩余价值理论对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也提醒我们要关注和重视工人阶级的权益,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社会问题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现象,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关系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关系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劳动价值论是指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中价值的本质和来源,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提供了基础。
剩余价值学说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即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劳动力的雇佣关系,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支付只是劳动力的价值,而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这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它解释了商品价值的来源和决定因素,为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提供了依据。
剩余价值学说则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关系和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本质。
两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刻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科学构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生产力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内容,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深层次规律,为我们深刻理解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剥削的本质和规律,指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价值与工资之间的差额,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经济基础。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为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弊端和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再次,社会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基础。
社会生产力理论揭示了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的制约作用,为我们深刻认识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内在联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最后,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在的经济危机规律和周期性,指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可避免的产物。
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为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引言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探讨了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形成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分析。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还具有交换价值(通过交换获得其他商品的能力)。
而交换价值则由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
二、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与劳动价值论密切相关。
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而获得的超过工人工资的部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工人创造了商品的劳动价值,但只能获得其中一部分作为工资,而剩下部分则归资本家所有。
三、劳动价值论的实证研究劳动价值论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劳动时间与商品价格的关系、劳动价值转化问题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劳动价值差异等。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学者们发现,总体上符合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然而,在具体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求关系、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商品价格可能与其劳动价值存在一定偏离。
四、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尽管劳动价值论能够解释商品交换和剩余价值形成的基本原理,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商品价格波动和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差异。
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高,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很多产品已不再是简单地通过劳动时间来衡量其价值。
还有一些其他经济学派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不同的批评和质疑。
五、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与实践意义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劳动价值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揭示了商品价值形成的根本原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劳动价值论提醒我们关注工人阶级的权益和劳动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还可以为我们探索更加合理和可持续的经济制度提供启示。
结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商品价值形成的基本原理,并与剩余价值理论密切相关。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_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_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劳动价值论》是《资本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克思剩余价值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理论发现之一,透过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也指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世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指明了奋斗的方向。
何为剩余价值,简单的说就是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的超过自身所需的那部分价值,那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加入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还不能满足自身需要,那么资本家也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剥削劳动者。
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剥削方式是隐蔽的,相比于封建主对奴隶的赤裸裸的剥削来说,这种方式显得“进步”,但是这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科技已经使得机器可以大大解放工人,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并且工人的待遇福利也有所改善,因而有人怀疑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不是已经过时了,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尽管由于科技的发展,从事一线劳动的工人数量在减少,但是由于社会分工的精细,更多的工人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向科技密集型企业中,而且劳动者劳动的劳动强度也在不断提高,不过是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其本质并没有改变,而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方式也没有改变,因此剩余价值学说也就不会过时。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资本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力合作下,创作与1865年。
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主要的观念包括如下几点:其一、提出了商品的二因素。
任何一件物品除却了商品的本身价值外,还有更深的一层意义,那便是使用价值。
在提出价值和使用价值时,马克思高度的提炼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以及统一性那个,这个理论是劳动价值论的核心部分。
其二、首次提出了抽象劳动的概念,人们的脑海中有了一个对于劳动的新型观念,除却具体劳动外,还有抽象劳动这个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六
• 2.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反对者的理论 • ①萨伊的“要素价值论”和“效用论”:土地、资本和 劳动一样,凡能给行为人带来效用的东西,都是价值的 源泉 • ②马尔萨斯的“供求论”:人口过快增长导致供应与需 求的失衡,从而导致价值上升。 • ③约翰· 穆勒的“综合价值论”:价值是劳动、供求、节 欲、生产费用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 3.边际效用价值论 • ①商品价值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效用是指物品能 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边际效用则指每增加购买一单位 的某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 • ②物品只有在对满足人的欲望来说是稀少的时候,才可 能成为人们福利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从而引起人的评价, 表现为价值,而衡量价值量的尺度就是“边际效用”。 • 4.边际效用价值论的缺陷 • ①将价值决定的因素归结为主观需要 • ②没有看到边际效用递减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 • ③没有看到价值与价格之间复杂的变化关系,将价格等
• 4、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 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 ①其对立性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 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 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 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 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 到商品的价值。 • ②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 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 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 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 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 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 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 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第二讲 资本自恋之舞的秘密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生产的绝对规律
三、罗陀斯之舞:资本积累及其后果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3、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行程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解释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老宋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创作新的界定。
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兼职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
价值创造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而价值分配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的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这样一种不以人的一直未专一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理论的准确含义,经过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第二种是指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人生价值大小及国家财力强弱的重要标尺。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
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创新理解
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创新理解【摘要】在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劳动的定义,也引发了对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重新审视。
在这一背景下,人工智能对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获取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通过分析人工智能对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影响,探讨了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解释,以及未来劳动价值的发展方向。
文章还讨论了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劳动关系,指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在新时代中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劳动与价值关系,为未来劳动价值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思路。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劳动关系、劳动的定义、劳动价值的发展、人工智能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人工智能对剩余价值论的影响、新的剩余价值获取方式、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新解释、未来劳动价值的发展方向1. 引言1.1 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人们开始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市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劳动力市场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
人工智能的出现让我们重新审视劳动的本质,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概念也面临着挑战和重新思考的机会。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处在一个劳动关系和价值观念发生变革的时代。
这一时代的背景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探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重要契机,从而在新的视角下理解和解释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劳动和价值的关系,探索新的劳动价值的定义和剩余价值的获取方式。
这一时代的背景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具有重要意义。
1.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的重要基础。
马列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马列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马列主义是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体系,在经济学领域中也有其独特的理论思想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分析马列主义的经济学理论,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马列主义的经济学理论1. 辩证唯物主义的经济观马列主义将经济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
辩证唯物主义的经济观认为,经济是社会生产活动的核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了阶级剥削和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最终将会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
马列主义经济学追求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2. 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中的价值形成和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中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剥削工人而产生的。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列主义经济学的核心之一,对于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具有重要意义。
3.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列主义经济学对社会主义经济进行了深入研究。
社会主义经济是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体制,旨在消除阶级剥削和社会不平等。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将推动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4. 经济计划和集体所有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马列主义主张实行经济计划和集体所有制。
经济计划是指国家对社会生产活动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调节,以达到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
集体所有制则是指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或特定集体所有,避免出现私人资本主义的剥削行为。
这些措施旨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公平。
二、马列主义经济学的实践1. 俄国革命与新经济政策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实践中运用马列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建立了苏维埃经济体制,实行了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
列宁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允许一定程度的私人经济活动,以缓解国家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2. 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应用了马列主义经济学的理论。
劳动价值论、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论相关原理
劳动价值论、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论相关
原理
劳动价值论、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1. 劳动价值论:
•基本原理: 劳动价值论是指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劳动量。
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商品的供求关系或者主观意志所决定的。
•价值形成: 商品的价值是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体现,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抽象人类劳动的体现。
因此,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劳动时间来衡量和比较。
2. 价值规律:
•价值转化规律: 价值规律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交换是按照其价值相等进行的。
这意味着在交换中,一定数量的一种商品可以用来交换另一种商品,前提是它们的价值相等。
•市场交换: 市场中商品的交换和价值的实现受到价值规律的制约,即价值决定交换比例。
这也就是著名的“等价交换”的原则。
3.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来源: 剩余价值是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超出其工资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自身的工资,这部分超出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剥削和阶级斗争: 剩余价值的存在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剥削现象,这是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而获取的。
这些概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劳动价值论解释了价值的来源,价值规律解释了市场交换的基本规则,而剩余价值论则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基本矛盾,
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具体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科学社会主义倡导的原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和目标,旨在建立一个公正、平等和富裕的社会。
本文将探讨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中,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被视为核心观点之一。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而剩余价值理论则强调了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矛盾关系,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获取利润。
这两个原则的提出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经济基础,从而引导社会朝向公有制的方向发展。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被广泛运用于经济计划和资源分配的决策中,以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防止不合理的剥削。
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另一个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生产工具和资源应该属于全体人民,而不应该成为少数人的私有财产。
这种公有制的实施使得生产过程与资本家的私人利益脱钩,使得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得到消除。
在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中,通过建立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和劳动群众组织等形式,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这一原则为社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基础,确保了劳动力价值的充分体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社会主义公平与正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追求社会主义公平与正义。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个人的劳动成果和贡献应该与其所得相一致。
这意味着社会应该消除贫富差距,实现资源和财富的公平分配。
为了实现这一原则,科学社会主义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福利政策和工资调整机制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减少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建立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四、无产阶级领导和人民民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以及人民的民主权利。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只有无产阶级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表,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政治简答题试题及答案解析
政治简答题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答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论。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来获取利润;资本积累论阐述了资本家如何通过不断积累资本来扩大生产规模。
解析:这三个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它们解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和内在矛盾。
二、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答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以及实现共同富裕。
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框架内,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提高经济效率和活力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既保持了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又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
三、解释什么是政治协商制度,并说明其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答案: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族各界人士通过政治协商会议等形式,就国家和地方的重要事务进行协商和讨论的制度。
它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解析: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增强国家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四、简述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答案: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特定人权利等。
解析:这些权利保障了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地位,确保了公民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以及保障了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五、阐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答案: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包括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解析:独立自主原则强调我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不受任何外来干涉,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学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学的贡献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体系,对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学的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阶级和剩余价值分配的研究、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崩溃的预测等。
首先,在价值理论方面,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劳动价值论。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这种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为后来的经济学提供了思考的基础,引导了后来的经济学家对价值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学的重要贡献之一。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
他指出,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从工人的劳动中获得剩余价值。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提供了研究剩余价值分配和阶级斗争的基础。
接下来,马克思主义对社会阶级和剩余价值分配的研究也是其对经济学的重要贡献之一。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源于阶级的对立。
他分析了社会的阶级结构和相互关系,并揭示了阶级斗争的本质。
这种对阶级和剩余价值分配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
最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崩溃的预测给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思考。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危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预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崩溃的趋势。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会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生,并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
这种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为后来的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马克思主义不仅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思考方式,而且深化了对经济现象的理解和分析。
尽管存在争议和批评,但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学的影响和贡献无可否认,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的社会历史意义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的社会历史意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两个重要理论基础,它们在社会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两个理论从劳动的角度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剥削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劳动价值论强调了劳动对于商品价值的决定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包含的劳动量。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生产和交换背后的基本规律,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的本质。
劳动价值论的提出,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框架,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经济现象。
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得利润的内在机制,使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的基本矛盾。
剩余价值论的提出,为工人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社会历史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人们认识和改变社会现实提供了理论武器。
它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使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弊端和不可持续性。
这为人们寻求改变社会现状的出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研究,认识到只有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解决社会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问题。
因此,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推动了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和改善。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受到剥削的现实,促使工人阶级团结起来争取自身权益。
这推动了工人运动和工会组织的发展,为劳动者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发挥了重要作用。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提出,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劳动价值论的深化提供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五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运行论
(二)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14
1、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 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 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 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10尺布=20斤大米)
19
劳动的二重性与 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关系: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使用价值 价值
商品
20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1、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商品价值量决定: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 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 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 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 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4
Ⅰ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及意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 基本矛盾
三、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5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6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形成
15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 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价值是交 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 式。商品价值的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 差别的人类劳动。
16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 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 的,二者不可兼得。
大学思想与政治知识点总结
大学思想与政治知识点总结大学思想与政治是中国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等。
下面是对大学思想与政治知识点的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来源和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3. 阶级斗争和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动力。
4. 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是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1.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剥削阶级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
2. 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垄断化和帝国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研究。
3.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构想,强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消灭剥削和建设共产主义社会。
三、科学社会主义原理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强调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的结合,实现共同富裕。
2. 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
3.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科学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强调实现共同富裕、自由解放、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四、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强调科学世界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强调经济发展是党的中心工作。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创新理解
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创新理解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被重新审视和解读。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开始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的意义和应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尝试对人工智能时代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进行创新的理解和探讨。
让我们回顾一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量。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的劳动价值被剥削,剩余价值成为资本家的利润来源。
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矛盾和内在矛盾,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才能消灭剥削,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和正义。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劳动力的价值和地位逐渐发生改变。
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下,人类劳动力是生产力的主要驱动力,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逐渐替代了人类的部分工作,从而改变了劳动力的价值和地位。
这引发了人们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重新思考和审视。
在人工智能时代,剩余价值的产生方式和途径发生了一些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剥削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夺工人劳动价值的一部分来获取剩余价值。
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取代了部分人类的劳动力,资本家通过对技术和知识的控制和垄断来获取剩余价值。
这使得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也给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在人工智能时代下,我们需要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进行创新的理解和解读。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劳动价值的内涵和外延,将其扩展到技术和知识的领域。
人类智慧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劳动价值的一部分,这些价值应该得到应有的体现和回报。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剩余价值的产生途径和方式,建立新的剩余价值分配机制,使得技术和知识的创造者能够分享到更多的剩余价值。
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劳动力的价值和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更新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教1001 徐香 100204136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最终制成了剩余价值理论。
本文从理论产生的背景、基本内容和作用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三个方面做出理论分析。
关键词:劳动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第一部分:一、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完成,在此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并不断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二是无产阶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损,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勇敢的拿起武器进行反抗斗争,以争得自身利益,因此社会革命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并加以合理的创新,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二、劳动价值论理论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理论。
主要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和货币产生和发展等内容。
(一)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马克思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考察分析,提炼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概念就是:“物的有用性”。
它以物体本身作为客体,是对人的一种有用性,只在使用和消费中的得到实现,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价值量的多少反映了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多少。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
即商品必须是凝结人类劳动切对人们有用的价值的产品,否则就不可以称之为商品。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马克思强调劳动价值论中“劳动”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
这一理论强调和认可了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确认了劳动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条件。
它来源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来源于马克思对劳动大众的关切和重视,与他一贯地以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方法一脉相承,这是劳动价值论的精华部分。
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是生产使用价值。
(三)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并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这部分主要是理解劳动价值论中“价值”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和实践的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虽然是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遗产的基础上得来的,但对价值概念的内涵却给予了极大的丰富和创新。
(四)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人类从事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基本经济规律。
其基本内容是: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
(五)货币的产生和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所遇到的现实性挑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创立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世界经济结构和中国的社会现实都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之下,它也似乎没有失去它的实践性价值,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上。
同时它也遭遇到多方面的挑战,我们应该正视挑战,积极的应对挑战,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劳动价值理论,合理的继承创新其理论内容,以此做到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合理运用。
第一、时代环境不同,引发人们对劳动价值理论的思考。
劳动价值理论所产生的经济环境是工业化进程中的蒸汽机时代,当时的经济和科技还比较落后,人口劳动对生产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今,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大大的提高了,因此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大大增强。
人类劳动已经不是快速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劳动价值论的作用是否使用今天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引发了人们深刻的思考,也使理论受到了挑战。
第二、社会阶段不同,是否适用受到挑战。
马克思当年所处的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初创阶段,更方面还很不成熟,而今,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在世界上存在了八十多年,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不仅使得商品经济依然存在,而且不断的发展,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将会长期存在。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如何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很值得研究和探索。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特殊情况。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行过预言,但是没有预言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当前所处的阶段在马克思理论中是一段空白。
在这个阶段中,有很多独有的特殊情况,如马克思的年代,科技工作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
因此,如何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创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国情的运用,从而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四、经济全球化浪潮对此的挑战。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虽然十分了解世界贸易和国际市场的作用,但是他在第一卷对劳动的分析上,基本上舍弃了国际市场的作用,但是今天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冲击着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和交换活动。
所有的这些情况都证明了一点,即时代发展了,很多具体的情况都在改变,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对劳动价值论的思考和探究。
第二部分:一、剩余价值论的发展阶段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9世纪40年代为萌芽阶段;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为基本形成阶段;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为全面确立阶段。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的体现。
第一、资本的惟一冲动是获得剩余价值。
为了获得剩余价值,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资本家必须在市场上找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并在自己的企业中把购买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
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与劳动力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
劳动力商品的消费过程,同时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因为和其他商品的卖者一样,劳动力商品的卖者在实现劳动力的价值时,必须让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资本家支付劳动力的日价值,劳动力一天的使用价值即一天的劳动就归他所有。
这样,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
相应地,工人的工作日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工人再生产出由资本家用工资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工人生产出剩余价值。
第二、资本家的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是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不变资本购买的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增大价值量,不生产剩余价值,只是为雇佣工人创造剩余价值并为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提供条件。
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生产出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的产物。
只有可变资本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生产使用价值是价值增殖的手段,价值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马克思在人类科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划时代的伟大功绩。
恩格斯、列宁都曾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给予很高评价,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在现实经济的运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
社会生产力水平越低,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便越少;而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则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便越多。
故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
第二、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准。
人的贡献大、影响显,则人生价值便大。
而人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则贡献便越大,影响便越显著,故人生价值便也越大;相反,如人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少,则贡献便越小,影响便越轻微,故人生价值也越小,如不能为社会创造任何剩余价值,则人生便毫无价值。
这样,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便成了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尺。
第三、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是衡量国家财力强弱的重要标准。
目前往往用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来衡量国家的综合国力。
这是因为:国民生产总值虽确实与国家财力强弱密切相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国家的大小,国家很大(如旧中国),即使经济落后,国民生产总值也会相当多,但因国民消费量也大,国家财力实际十分弱小,根本办不成什么大事。
人均国民收入虽可准确反映国民的富裕程度,但如国家太小,即使人均国民收入很高,国家财力也不可能太强,办不成什么大事,仍会受制于人。
而剩余价值总量实为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国民消费总量所得之差,可准确反映国家掌握及可以调度的财富数量,可准确衡量国家财力的强弱。
[参考书目]:[1]刘甲立陆航 .浅析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现实意义.《理论园地》[2]吴易风.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及其伟大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3期[3]郝孚逸.从劳动价值论道剩余价值论的哲学演化.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4]李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2期[5]李从森.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理论建设.1997年第6期[6]肖云.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7]百度百科、百度文库部分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