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与海派(精)
[精品]京派与海派的比较
[精品]京派与海派的比较京派和海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独特的地域性流派,它们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文化传承。
京派始于北京,是文人雅士的流派,而海派则源于上海,强调商业和现代性。
下面将对京派和海派进行比较。
一、文化背景京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期间的文化氛围。
北宋时期,文人雅士集结在瓮城之中,相互切磋,文化繁荣。
京派厚重深沉,强调艺术的“性静神浮”,注重艺术学习和自然景观的提炼。
海派则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上海,是上海当时复杂的商业和交通环境的产物。
海派注重实用和现代性,融合了不同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艺术风格京派通常被认为是古典的、优雅的,追求内涵和精神上的宁静。
京派在艺术表现上,讲求线條清爽、笔力雄浑,形态多样的艺术风格,如花鸟画、山水画等,具有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而海派则更加注重功能性,海派的艺术风格独特,集合了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在艺术表现上加重现代性的特点,强调实用性和实用性美学。
三、文化传承京派的文化传承最为重要的是家族相传,父子、师徒、亲友之间和文化名门相传,京派师徒制度相传至今。
而海派则以机构化的传承方式更多,如学院和艺术团体,比如上海美术学院等。
京派的传承模式有利于保持文化的纯正性,培养艺术家的个性和创造力;海派则更注重教育和学术的规范化,推动整体艺术水平的提高。
四、社会影响作为国家的政治和文化首都,北京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京派作为北京文化的代表之一,深受国家重视。
是中国近现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引领和文化背景的凝聚,在教育、文化、艺术、哲学和政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海派则因其独特的商业和现代性特点,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象征之一。
综上所述,京派和海派虽然在文化背景、艺术风格、文化传承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各自拥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历史价值。
了解、传承和发展这两种文化流派,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 京派与海派
3、施蛰存:心理分析的能手
《梅雨之夕》:未完成的都市传奇。 通过小公务员和一少女的奇遇,写都市普通人渴望在 日常恒定的烦琐生活之外遇到奇迹的复杂心理。希望//失望。 我,公司职员,繁重劳动。步行。文监师路。公交。少 女。观察。送。幼时邻居少年恋人。苏州,对;姓刘,错。 忽然觉得妻站在柜台里用嫉妒的目光看着我。到地方,先生 谢谢请回吧。望着远了远了。人力车。撑伞、家里有那少 女。晚饭吃得很少。 整篇均为一种潜意识的流动,一种心理分析。
小说:
1、独特的湘西世界:
《萧萧》1930:描写边地乡村人淳朴而愚昧、韧性而 惰性、向往美好而发展停滞的生活,表达对“原始”和 “现代”双重的看法。 原始:淳朴而愚昧、韧性而惰性、向往美好而发展停 滞。 现代:自由而放纵、堕落。 表达作者对历史变迁的矛盾态度。
《边城》:
1934年,最有代表性作品。 极写湘西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同 时为这些美好事物随时光而流逝感到深深的悲悼和叹惜。 《边城》是一条美丽的感情的河流。《边城》是一座为 了悲悼美好事物的流逝而建立的美丽的坟墓。在这条河流 上,在这座边城里,有几个人物在活动。 翠翠、天保、傩送。
1、刘呐鸥:按照巴黎写上海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女性充分自由和 精神物质化的上海。
五月份的一个晴朗的下午,H,跑马场,一个二三 十岁左右、不知姓名的女人,五号马,兑奖。散步。吃 冰激凌。看电影。遇T。介绍。舞场。你不知道现代的爱 是在汽车的风里干的吗?我还没有与一个绅士在一起三 个小时以上呢,今天破例了。再见!哦?
《上海的狐步舞》:天堂性与地狱性兼具的上海。
鲜明对比,上层社会的荒淫、堕落、无耻,下层社会的 艰辛、苦命、挣扎。“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 电影蒙太奇手法交错写了9个场面: a、枪杀(从上海西部林肯路写起);b、乱伦狂舞(官 僚阔老刘有德先生的别墅小洋房里,1932年新式马路新式小 轿里);c、苦役、残死(某建筑工地上);d、荒淫、享乐 (华东大饭店);e、街头娼妓(一个建筑物的阴影里,下等 妓院);f、被迫为娼(一个肮脏的小胡同里);g、饭店淫 乐(华懋饭店);h、拉车夫的辛酸(十二月的深夜);i、 失恋者的上海感慨(结束于黎明前的黄浦江畔)。
京派和海派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
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
“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就是京派小说,其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其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
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
代表作是《边城》《萧萧》《长河》等。
京派的基本风貌、特征:赞颂纯朴、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扬抒情写意小说的长处,熔写实、记“梦”、象征于一炉;平和、淡远、隽永的风格;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语言。
海派有多种含义,第一种指发生于十九世纪中叶至廿世纪初期时,活跃于上海地区的一群画家,所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
第二种指以上海为代表的京剧表演风格,第三种指主要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文学流派,第四种指那些由海外跨国公司或海外机构派遣回国,担任驻华机构代表或中高层管理人员。
文学史研究界有“海派”文学之说,但文学史上并不存在一个标举“海派”旗帜的创作团体,被纳入海派文学的作家也是色彩各异,既有新文学作家群所排斥的“星期六派”,也有后期创造社的某些成员、“现代派”和“唯美派”,甚至有人将鲁迅、茅盾等人也归入海派。
京派与海派赏析鲁迅
京派与海派赏析鲁迅首先,我们来谈谈京派文学。
京派文学,是指以北京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其特点是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注重对生活的真实描绘。
鲁迅的京派作品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呐喊》这部作品了。
《呐喊》以其鲜明的写实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成为鲁迅文学创作的代表作。
在《呐喊》中,鲁迅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如饥饿、贫困、压迫等,展现了京派文学的特点。
其次,我们来谈谈海派文学。
海派文学,是指以上海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其特点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注重对人性的探讨。
鲁迅的海派作品中,最为著名的要数《狂人日记》这部作品了。
《狂人日记》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成为鲁迅文学创作的代表作。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了海派文学的特点。
通过对鲁迅的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文学创作中对京派和海派两种文学风格的巧妙运用。
在京派作品中,他以朴实的语言和写实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丑恶现象,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而在海派作品中,他以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这种巧妙的运用,使得鲁迅的文学作品既具有京派文学的真实感和批判精神,又具有海派文学的优美语言和深刻内涵。
除了在文学风格上的巧妙运用,鲁迅在创作主题上也有所突破。
他的作品不仅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的丑恶现象,还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探讨人性的深层次问题。
这种对社会和人性的关注,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鲁迅的文学创作中,京派与海派两种文学风格的赏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京派文学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绘和批判,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在社会变革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海派文学强调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探讨,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启蒙中的重要作用。
鲁迅的文学创作,既是对京派与海派两种文学风格的巧妙运用,也是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0、京派与海派
“新感觉派”小说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 施蛰存:《梅雨之夕》
基本特征 具有现代意义的审美倾向和文 体风格:注重表现主观感觉印象, 热衷心理分析,注重小说形式技巧 的革新。 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照、理解和 认知世界与人自身的方式。
废名
代表作: 《竹林的故事》 《桃园》 《菱荡》
京派小说基本价值
借平凡人生、日常故事描写优美 宁静的田园,淳朴健康的人性。传达 传统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本真、和 谐、诗意化的社会形式与生命形式。 以中国传统文化来对抗压迫性的 西方文明,借想象返回中国人自己和 谐宁静的乡土家园。
沈从文
简历
从军 写作 教育 编辑 历史研究
代表作 《边城》 《萧萧》 《月下小景》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
一、湘西系列:《边城》等 二、都市批判系列:《八骏图 》等 三、民间故事改写:《月下小景》等
对乡土世界美好人性的赞美, 对城市社会病态症状的批判,构成 了沈从文和京派小说的基本内容。
《边城》
1、本真的生命状态 2、理想的道德和人性状况 3、生命的悲剧意识
翠翠到河下时,小小心中充满 了一种说不分明的东西。是烦恼吧, 不是!是忧愁吧,不是!是快乐吧, 不,有什么事情使这个女孩子快乐 呢?是生气了吧,——是的,她当 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 又象是在生自己的气。 痴着,忽地站起,半簸箕豌豆 便倾倒到水中去了。
人性之美和生命境界 《边城》用理想化的抒情笔触 勾画出乡土世界中纯净美好的人性, 创造了一个返朴归真的乡土世界。
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 化观念和生命理想,一种“优美、 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 生形式”。
都市批判小说系列
沈从文20年代的都市小说,如 《八骏图》、《绅士的太太》等,一 反“湘西系列”对人性美的表现,通 过类型化的人物绅士们、பைடு நூலகம்太们、大 学教授们、学者们等等,表现现代文 明的病态、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扭曲 和堕落。
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与海派
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与海派表面看来这是两种地域文化。
“京派”是指以北京为代表的大陆文化,吸收和保留传统文化比较多些;“海派”则是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地带的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比较多。
他们是历史上中国南北文化的一种现代延伸。
从文学角度看,它们都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先后形成的。
“京派”追求的是纯文学,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一定“距离”,却与人生密切相关。
他们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这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朱光潜、卞之琳、汪曾祺等。
它的产生主要来自学院派,因当时北平(京)有清华、北大、辅仁、燕京等著名大学。
他们不追求新锐,但思想绝非封闭和保守,而是将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步伐放得比较缓和。
我们可以看到:它一方面表现出平民性,有的自称“乡下人”,有的如林徽因等又出身高贵,有留学英美的背景,却统统关心民生,在大学合流了。
另一方面是民族性,代表了“五四”以后由积极面向世界又回到重视民族改造本身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心理。
重造现代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成为其崇高目标。
如果说“京派”是乡村中国的文人文学,那么“海派”则是现代都市的文学。
“海派”是上个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繁荣的产物,表现的是都市日常生活,其作品是一部活的都市生活审美史和都市习俗的民间变迁史。
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文艺,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所以“海派新锐都市文学”既有穆时英、施蛰存的新感觉派小说,戴望舒、梁宗岱的象征主义诗歌与诗论,还有张爱玲、苏青的“市民传奇”小说。
甚至连当年的左翼畅销文学,如蒋光慈、丁玲、茅盾等作品,也染有某种海派性。
穆时英、苏青可都是长期生活在上海的宁波人哦。
对于“海派”的研究等于在书写自己的人生的记忆,“就如同踏上了一次返乡的路途”。
因为我(吴福辉)出生于上海,后来又生活在北京,所以对两地的地域文化都有切身的体验,特别是上海的童年生活印象很深。
京派与海派
• 如邀集若干新斯文人,冒充风雅,名士相 聚一堂,吟诗论文,或远谈希腊罗马,或 近谈文士女人,行为与扶乩猜诗谜者相差 一间,从官方拿到了点钱,则吃吃喝喝, 办什么文艺会,招纳子弟,哄骗读者,思 想浅薄可笑,伎俩下流难言,也就是所谓 海派。盛情主义的左倾,勇如狮子,一看 情形不对时,即刻自首投降,且指认栽害 友人,邀功牟利,也就是所谓海派。
• 也刻画了舞女、少爷、小姐、交际 花、姘头、资本家、小职员等各式 各样的人物,并以急骤的节奏,跳 荡的结构,活灵活现地显现出剥削 阶级糜烂生活的剪影。
• 他的《礼仪和卫生》依据弗洛依德的学说 描写了一伙在“唯乐原则”支配下的青年 男女放荡纵欲的生活。穆时英的《上海狐 步舞》所展示的生活领域更为广泛,也更 进一步揭露了“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 的半殖民地大都市生活的本质。其他代表 作还有施蛰存的《鸥》和《薄暮的舞女》。
曹聚仁《京派与海派》
• ‘京派’和‘海派’本来是中国戏剧上的名词,京 派不妨说是古典的,海派不妨说是浪漫的;京派 如大家闺秀,海派则如摩登女郎”,“若大家闺 秀可嘲笑摩登女郎卖弄风骚,则摩登女郎亦可反 唇讥笑大家闺秀为落伍”;“海派文人无一是, 固也。然而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在街头往来, 在市场往来,在公园往来,她们总是社会的,和 社会接触的。那些裹着小脚,躲在深闺的小姐, 不当对之有愧色吗?”此种迂回的辩解,极为巧 妙。
将பைடு நூலகம்坛的秽行都归结为海派
• 因慕渴出名,在作品之外去利用种种方法 招摇;或与小刊物互通声气,自作有利于 己的消息;或每书一出,各处请人批评; 或偷掠他人作品,作为自己文章;或借用 小报,去制造旁人谣言,传述撮取不实不 信的消息,凡此种种,也就是所谓海派。” 沈从文作为京派文人,在文章中虽然切中 部分海派文人之时弊,但也明显带偏激, 几乎一股脑儿将文坛的秽行都归结为海派。
京派海派的名词解释
京派海派的名词解释京派和海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的两个概念,用来描述不同地区或群体在某一方面的特点。
虽然这两个概念中有些模糊性,但它们依然是中国文化艺术领域中独特的名词。
本文将从历史、地域特征、文化表现等方面来解释京派和海派的含义。
一、历史渊源京派和海派最早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
京派起源于北京,由于北京长期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京派艺术在古代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京派的代表形式是京剧,自清代兴起以来,京剧成为了传统戏曲的代表,也成为了京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之下,海派起源于江南地区,以上海作为中心,因其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和商业繁盛而逐渐形成。
海派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精神,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
二、地域特征京派和海派在地域特征上有明显的差异。
京派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以北京为代表。
北方地域气候干燥,这使得京剧演员的嗓音更具穿透力,表演时声音会更加高亢有力。
京剧的表演注重力量感和气势,舞台动作刚猛有力。
相比之下,海派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代表。
由于南方气候湿润,海派戏曲演员的嗓音更加柔和细腻,表演时声音多呈现出一种低沉的情感。
海派的表演注重细腻和柔和,舞台动作更加流畅自如。
三、文化表现京派和海派在文化表现上也有显著的差异。
京派艺术深受古代文化和宫廷乐章的影响,它注重的是正统的表演风格和场面的壮观。
京剧舞台上常见的演出形式有大旦、小生、老生和丑角等。
京剧音乐强调曲调的高亢和韵律的变化,舞台形式注重整齐划一,动作严谨。
相比之下,海派艺术较为主张创新和个性化,注重现代性和包容性。
海派戏曲中的表演形式各异,有评弹、沪剧、琴书等。
海派音乐强调曲调的柔和和旋律的流畅,舞台形式灵活多样,动作流畅自然。
总结起来,京派和海派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京派以北京为代表,注重表演力量感和气势;海派以上海为代表,注重表演细腻和柔和。
京派和海派在传统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音乐风格和舞台形态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国艺术文化的瑰宝。
戏迷必须知道的京剧知识(30)?京派和海派
戏迷必须知道的京剧知识(30)京派和海派
京派和海派
京派,也叫“京朝派”或“内江派”指在北京扎根的京演员和戏班,是相对“海派”或“外江派”而言的。
其主要特点是非常重视基本功的锻炼,严格遵循艺术规则,并以京剧正统自居。
海派,又叫“外江派”,是指以上海为代表的其他各地京剧艺人,是与京派”相对而言的。
旧时,京剧界的宗派思想、师承户之见很深,从而形成了“京派”和“海派”两个相对立的艺术流派。
从艺术成就上来看,京、海两派各有千秋,并且都是人才辈出。
北方出现了梅、程、尚、荀这“四大名旦”以及“四大须生”等;南方亦有盖叫天、周信芳、冯子和、林树森、赵如泉等表演艺术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意识的改变,今天,京、海派的森严壁垒早已不复存在,并且走到了一起,同台演出。
南北艺人、京海两派的艺术交流,使京剧的表演艺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十章 京派与海派
二、京派
“京派”:指三十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 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萧乾、废名、朱光潜、凌叔华、 李健吾、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等。 创作阵地:《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 《骆驼草》、《文学月刊》和《水星》等等。 共性: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从容节制 的古典式审美趋向;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3.穆时英
(1912~1940),浙江慈溪县人, 1929年开始写小说,作品有短篇小 说集《南北极》、《公墓》和《白金 的女体塑像》。1939年为汪精卫伪 政权主办文艺报纸,1940年遭国民党特工人员 暗杀。中国新感觉派的“圣手”。 代表小说《上海的狐步舞》
儿子凑在母亲的耳朵旁说,有许多话一定要跳着 华尔兹才能说的,你是顶好的舞伴,可是蓉珠, 我爱着你呢。觉得在轻轻地吻着鬓角,母亲躲在 儿子的怀里,低低的笑。 一个冒充法国绅士的比利时珠宝商凑在电影明星 殷芙蓉的耳朵旁说,你嘴上的笑是会使天下的女 子嫉妒的,可是我爱你呢。觉得轻轻地在吻着鬓 角,便躲在怀里低低地笑,忽然看见手指上多了 一个钻戒。 珠宝商凑在刘颜容珠的耳朵旁,悄悄地说,你嘴 上的笑是会使天下的女子嫉妒的,可是我爱你呢。 觉得轻轻地在吻着鬓角,便躲在怀里低低地笑。 小德凑在殷芙蓉的耳朵旁,悄悄地说:“有许多 话一定要跳着华尔兹才能说得,你是顶好的舞伴, 可是芙蓉,我爱着你呢。觉得在轻轻地吻着鬓角, 便躲在怀里低低地笑。
第十章 “京派”与“海派”
一、“京派”与“海派”概念的 由来
沈从文与上海作家的论争 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批评上海的作家 缺乏尊严感。 《论海派》:“海派”“妨碍新文学健康发 展”。 苏汶(杜衡)《文人在上海》:上海气是现 代的都市气 鲁迅《“京派”与“海派”》:京派是官的 帮忙,海派是商的帮闲。
京派与海派的比较
京派海派比较京派与海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风格独特有着很大差别的文学流派,1933年至1934年,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一场有关“京派”与“海派”的论争,到后来,“京派”与“海派”的外延、内涵有所变化,它们分别成为以作家居住地为划分一句的作家群体和文学流派的代名词。
京派与海派文化有着很大不同,形成比较。
京派与海派小说在思想文化内涵与艺术成就方面也可形成鲜明的比较。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
“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
“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
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
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
所谓“京派”作家,主要指活跃在京津一带,以及北方其他大城市的作家。
这批作家又可以为两类:一类是以《大公报》、《现代评论》、《文学杂志》、《水星》、《骆驼草》等为阵地的一批青年作家。
这些作家以京城文化为依托,又以高等学院为背景,主张远离政治,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
因此,在创作的作品中着力描写自然美、古朴的人性美、理想的爱情和理想的社会关系,带有浓厚的地方气息和抒情性。
另一类是以老舍为代表的老北京写实作家。
他们以写北京地方风情为主,虽然对古老的文化生存状态和接近自然的田园风光有所依恋,有所顾惜,但更多的是批判。
这部分作者也主张创作自由,反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文学艺术的干预和侵扰,但他们从人道主义出发关注着社会人生,诅咒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金钱世界,走的仍是坚实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然而,海派小说是不同于京派小说的,在地域上的分别上形成了这一流派。
因此,海派小说则也有别于京派小说。
初期具有“现代质”的海派小说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过渡的描写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题,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海派”是集中在上海的小说流派,早期有张资平、叶灵凤等人的性爱小说,后期的代表是“新感觉派”小说。
京派与海派文学流派比较
京派与海派文学流派比较京派与海派是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文学流派。
京派代表了以首都北京为中心的文学创作风格,海派则代表了上海这个开放、多元的城市文化氛围。
本文将对京派与海派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文学形式、创作主题以及艺术风格方面的异同点。
一、文学形式京派的文学形式更加传统与古典,注重诗词、歌赋、戏曲等。
其代表作家有林则徐、郭沫若等。
京派的文学作品常常融入汉字的独特韵味,情感表达深邃而内敛。
其中,京剧作为京派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音乐、舞蹈和唱腔等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学作品生动地演绎出来。
相比之下,海派的文学形式则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都市,文化氛围高度开放,吸引了各地人才的涌入。
因此,海派的文学作品不限于传统的文学形式,同时还融入了现代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形式。
代表作家有丁玲、巴金等。
海派作家们以开放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将现实问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创作主题京派的文学创作主题较为庄重与宏大。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京派的作品往往以国家兴亡、历史伟人等为中心,以表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变迁。
其中,林则徐的《赴戎州》以忠诚和牺牲精神为主题,寄托了作家对国家未来的良好祝愿。
海派则更加关注个人的命运、生活环境以及社会议题。
他们以个体的经历和情感为切入点,以“写人为写社会”为理念,揭示社会弱势群体的艰辛生活和对命运的抗争。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女性命运为主题,展现了当时农村女性的艰苦生活和对爱情的追求。
三、艺术风格京派的艺术风格偏向于传统的古典美。
其作品以情感的内敛和审美的典雅为特点,注重意境的营造。
例如,郭沫若的《丰乳肥臀》以优美的辞章和史诗般的叙事手法,将人物的命运与社会背景相结合,体现了作者深沉的思考与洞察力。
而海派则更加注重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以真实和生动的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他们以直白而真实的语言描绘社会的丑陋和个体的悲惨遭遇,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
京派与海派课件
作家达十与其他七位专家同来 通过达十讲学休假期间耳闻目 睹的经历叙写,揭露大学教授们的 伪善矫作,假正经与假道学。表面 衣冠楚楚,文明儒雅,其实怯懦庸 鄙无聊。
在湘西山清水秀、人情质朴的边 远小城茶峒,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 孙二人… …
沈从文的"两个世界"
"
↙
↘
"
湘
现 代
西
都
世 界
市 世 界
"
"
《 柏 子 》
《 萧 萧 》
《 八 骏 图
《 边 城 》
》
一个名叫柏子的水手与辰 河岸边一个做娼妇的女人 之间男欢女爱的故事。
少女萧萧12岁就嫁给比她小九岁的丈 夫做童养媳,尽管在婆家带丈夫、做杂 事很苦很累,但压制不住花季少女渴望 自由与爱情的心。她被那个在她家做工 名叫花狗的年轻人诱惑而怀了身孕。花 狗不辞而别,萧萧出逃失败。依习俗, 她面临沉潭惑发卖的惩处。由于娘家与 婆家两方都没读过“子曰诗云”,故将 她发卖。萧萧侥幸逃过了惩罚,并留在 婆家正经地做了丈夫的媳妇,抱着新生 的毛毛,就如同当年抱着小丈夫一样。
"
实 于在
的 描 写
"
对
乡 土 中 国
题 材 上 ,
他 们
""
和大
平多
民倾
现向
趋于在 向从风
容格 节上 制, 的他 古们 典大 式多 审倾 美向
出在 了文 比体 较上 成, 熟他 的们 小大 说多 样创 式造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 海的作家。
广义的海派,是指所有的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主 要有三个流派:一是左翼文学,二是新感觉派文学, 三是鸳鸯蝴蝶派文学。
京派与海派资料
沈从文由上海北上与杨振声合编天津《大 公报·小公园》文艺副刊为起点,后不断聚 合、强化、扩充而使北平文坛由沉寂走向 热闹。
一、关于“京派”和“海派”:
其形成本身就是对上海文坛海派风气 的反拨,不迎俗趋时,不翻新冒进,不偏, 不倚,始终苛守纯正、和谐的美学原则, 保持一种矜持、高蹈的学人风范和文人风 度。
三、“新感觉派”作家:
⑶ 重感觉、轻理性的外在描写,碎片式的光色展示。 “在这‘探戈宫’里的一切都在一种旋律的
动摇中——男女的肢体,五彩的灯光,合光亮的酒 杯,红绿的液体以及纤细的指头,石榴色的嘴唇, 发焰的眼光。中央一片光滑的地板反映着四周的椅 桌合人们的错杂的光景,使人觉得,好像入了魔宫 一样,心神都在一种魔力的势力下。”
了青春
只见她 笑脸迎 谁知她内心苦闷 夜生活 都为了 衣食住行
晓色朦胧 转眼醒 大家归去
酒不醉人人自醉
心灵儿随着转动的车轮
胡天胡地蹉跎了青春
换一换 新天地 别有一个新
晓色朦胧 转眼醒 大家归去
环境
心灵儿随着转动的车轮
回味着 夜生活 如梦初醒
换一换 新天地 别有一个新环境
——严家炎《新感觉派主要作家》
三、“新感觉派”作家:
⑵《公墓》(1933.6)——灯红酒绿的都
市风景 包括《公墓》《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上海的狐步舞》 等等。
三、“新感觉派”作家:
充满着爵士乐的节奏、狐步舞的体态和夜 总会的疯狂,充满着在喧嚣热闹场中的人生 孤独感、寂寞感和失落感。
“上海,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 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三、“新感觉派”作家:
《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
京派与海派
第 五 讲 沈 从 文 与 京 派 小 说
2.京派的阵营
是与语丝社有关的讲究文学趣味的作 家,如周作人、废名、俞平伯等;
第 五 讲 沈 从 文 与 京 派 小 说
左:俞平伯;中:废名;右:周作人
是与新月派和现代评论派有关的作家, 如胡适、沈从文、梁实秋、凌叔华、孙 大雨、梁宗岱等;
第 五 讲 沈 从 文 与 京 派 小 说
翠翠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是他崇拜 的爱沈 从 文 与 京 派 小 说
2.《边城》的艺术特点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 理想人生的缩影,而《边 城》则是沈从文供奉着理 想的“希腊小庙”,是沈 从文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 品。
《 边 城 》 剧 照 沈 从 文 家 乡 凤 凰
第 五 讲 沈 从 文 与 京 派 小 说
这理想生活就是生活 第 的牧歌和牧歌式的生活, 五 是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 讲 曲的人生形式,也是人 生形式的极致,是“神 沈 性”的表现。但这不仅 从 仅是一个浪漫温馨的爱 文 情故事,也是一个爱情 与 悲剧。 京 (完) 派
第 五 讲 沈 从 文 与 京 派 小 说
1.沈从文小说的两大题材
沈从文的小说大体上可以分 为“都市”和“湘西”两大题 材,并形成了“冷与暖”两种 截然不同的色调。 都市题材是沈从文以“乡下 人”的身份对现实的直面,重 点是道德批判。 湘西题材则是他在成为了都 市人之后对过去的缅怀,重点 是理想歌颂。
处于文化边缘的北京,远离政治的中心, 这些作家又大多生活在大学校园里,大多拥 有雍容高贵的气质,喜尚扎实稳健的文风, 大多趋于保守,较少沾染社会上的商业气息 和党派作风,较容易形成一种平和、恬静的 创作心态,也郁积着浓厚的怀旧情绪。 在文化边缘中能够甘于寂寞继续坚持创作 的作家,大多是真正有志于文学事业的人, 特别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对于那些在文学 创作中表现出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业性 的倾向,都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态度,在内心 里就与各种流行文学保持一定的距离。
吴卫萍:沈从文与“京派”“海派”之争
吴卫萍:沈从文与“京派”“海派”之争沈从文与“京派”“海派”之争吴卫萍一、京派与海派之争1933年10月18日,沈从文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发表《文学者的态度》,对京、海两地许多作家以“玩票白相”的态度对待文学的风气提出批评。
1933年12月,苏汶在《现代》杂志发表《文人在上海》,就沈从文对于上海文人的观点进行辩驳。
沈从文对苏汶的回应则是其在1934年1月10日发表的颇具“檄文”味道的《论“海派”》。
该文将“海派”定义为“名士才情”与“商业竞卖”的结合。
1934年2月21日又发表了《关于“海派”》。
这些文章在当时文坛引起强烈反响,胡风、徐懋庸、曹聚仁、姚雪垠、祝秀侠等作家纷纷撰文参与论争,“京派”与“海派”问题遂成为1933年末、1934年初文化界最热门的话题。
鲁迅除在1934年2月连续以栾廷石为名发表《“京派”与“海派”》、《北人与南人》等两篇文章外,亦在1935年5月发表了《“京派”和“海派”》一文,根据南北文坛的新动向,指出“京派”和“海派”走向合流的趋向。
真正涉及这场论争的是沈从文的《文学者的态度》、《论“海派”》、《关于“海派”》①和苏汶的《文人在上海》②这四篇文章。
鲁迅后来发表的文章有对两方观点评价和总结的味道。
鲁迅的文章发表后,左翼作家纷纷出来批判,“京派”和“海派”之争也从文学争论变成了与政治“帮闲”有关的社会论争了。
自然,“京派”与“海派”之争至此也就结束了。
二、谈谈沈从文的文章《文学者的态度》。
这篇文章作者以家中“经营厨房的大司务老景”作比,认为文学应当有一种诚实的态度。
作者从一系列事实得出:“过去观念与时代习气皆使从事文学者如票友与白相人。
”当时的文坛是“一群玩票白相文学作家支持着的文坛”。
(玩票:旧指业余演戏白相:方言,游戏、玩耍白相人:方言,无业游民、流氓)。
接着把这些人分为三类:“要成功”的人,“自以为成功”的人,“设计成功”的人。
而“想从这三类作家希望什么纪念碑的作品,真是一种如何愚妄的期待!”文章中,作者没有明确地说“玩票白相”文人就是“海派”。
京派海派政治之争
京派海派政治之争1933年—1934年的京海派之争虽历时一年便草草收兵,但是它向世人展示了北京与上海文化的不同方面,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京派海派文学的不同风格。
20世纪30年代整个中国文坛是由以鲁迅、茅盾为领导的左翼文学所把持,京海派之间的论争也只不过是主流文学之外的另一种声音。
二者之所以有争论,主要是由于文化价值和审美观念的不同引发的。
1933年10月,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论文学者的态度一文,拉开了京海派之战的序幕。
沈从文从“家中大司务老景’”谈起,说“这个大司务明白他份上应明白的事情,尽过他职务上应尽的职责,从而引出了“现在的文学家”,他们“如何把身份行为变得异常的古怪”,实指海派文学。
他同时又指出所谓的“海派”,不单指上海的“文学作家”,也包括北京在内的“一群教授”,他们的创作或授课“对于中国文学理想的伟大作品的产生,事实上便毫无帮助”。
沈从文很显然把京派作家的创作风格视为应该遵循的规范,而反对“海派”作家的浮躁喧哗,“作家的态度”应该“一切规规矩矩”,“着手写作时”,应该“不大在乎读者的毁誉,做得好并不自满骄人,做差了有仍然照着本分继续做下去”。
他觉得“文学家态度的改变”,要以他家大司务为榜样“那大司务处事做人的态度,就正是文学家最是学习的态度”。
海派理论家杜衡(苏汶)在1933年12月上海的现代杂志上撰写文人在上海一文反驳沈从文。
他承认了上海商品经济对文学作品的渗透和影响“新文学界中的‘海派文人’这个名词,其恶意的程度,大概也不下于在评剧界所流行的。
它的涵义方面极多,大概地讲,是有着爱钱,商业化,以至于作品的低劣,人格的卑下这种意味。
”并且进一步解释说这种作用是有原因的,商品经济中文人生活的不稳定性影响到文化心态的不稳定,“文人在上海,上海社会的支持和困难,自然不能不影响到文人,于是在上海的文人,也像其他各种人一样,要钱。
再一层,在上海的文人不容易找副业(也许应该说正业),不但教授没份,甚至再起码的事情都不容易找,于是上海的文人更迫的要钱。
京派与海派的比较
京派与海派的比较京派、海派是30年代南、北相对的两个流派是两个有各自的审美追求、创作方式、创作风格都比较复杂的创作群体。
京派是指30年代前后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的北方城市,集中在京、津刊物上发表作品的作家群。
代表作家有:老舍、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林徽因、凌叔华等。
这些人当中有许多是北大、清华等大学里的师生,活跃在《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学文》等北方文学报刊上因此作品的学院派味道很浓,追求古典文化传统、文风古朴典雅。
作品带有理想化色彩,返璞归真,描写山水田园和理想王国。
更多显示了北京古老文明都市的风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品中更讲人情、人性和理想,提倡自然和传统。
海派的代表性作家有:张资平,叶灵凤,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禾金,黑婴等,他们的作品追求表现现代化大都市现代生活节奏,以更加务实的态度表现当时焦躁不安的人生情绪。
更多的借鉴外国现代派小说的表现技巧,注重感觉和印象,运用大量闪动的生活画。
注重表现人的心理活动,努力呈现潜意识、性心理乃至变态心理。
更多表现了上海的生活情景,表现金钱给人们心理带来的影响和扭曲及都市人精神的高度空虚。
揭露了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关系。
京派特点:这个小说流派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热衷于发现各自的平民世界,除了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还有废名的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等。
它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
这种态度使他们发掘普通人生命的庄重和坚忍,特别能写出女性包括少女的纯良。
在新旧变革的漩涡里,由追寻逝去的美,而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怀旧气息。
文化的保守主义使其避开当年激烈政治斗争和直接的文学功利目的,以间离现实斗争为代价,取得某种文化批评的自由立场。
它是主张个人的,充满个性化的,不是感情的狂放宣泄,而是情绪的内敛,理性的节制。
京派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
但其作品均在政治讽刺之外,开辟出一条哀伤的,寓意的世态讽刺和风俗讽刺的路子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關於初戀的回憶,通常總是濃的,而周作人回憶的 初戀卻要說:“自己的情緒大約只是淡淡的一種戀 慕。”如此極力淡化感情,是根於他整個的人生審 美標準。此種審美標準,表現在文學藝術上,就是 愛好天然、崇尚簡素。把道學家的這種荒謬與虛偽, 看作是特別可笑、可惡的。而且中國人長期在這種 假惺惺禮教束縛下,產生了一種更加虛偽、變態的 心理,禮教之弊害及非人道也就可見一斑了。諷刺 軍閥暴政的文章中,他所借鑒的是日本現代散文家 戶川秋骨的“幽默與諷刺”的寫法,讓被諷刺的人 看了不舒服,卻又挑不出刺兒來。屬於非常含蓄的 寫法。因而他自己把這種諷刺的辛辣感比喻為芥末 而不是辣椒,也就是說他的文筆稱不上是魯迅那樣 的“匕首”和“投槍”,但卻顯示了他人道主義者 的正義感。
君到如蘇見,人家盡枕河。 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 他這裡雖是說的姑蘇,但在別一首裡說: 「去越從吳過,吳疆與越連。」這話是不錯 的,所以上邊的話可以移用,所謂「人家盡 枕河」,實在形容得極好。北京照例有春旱, 下雪以後絕不下雨,今年到了六月還沒有透 雨,或者要等到下秋雨了吧。在這樣乾巴巴 的時候,雖是常有的幾乎是每年的事情,便 不免要想起那「水港小橋多」的地方有些事 情來了。
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 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 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 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 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 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 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 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 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於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隻方 頭渡船。這渡船一次連人帶馬,約可以載二十位搭客過河, 人數多時則反複來去。渡船頭豎了一枝小小竹竿,掛著一個 可以活動的鐵環,溪岸兩端水槽牽了一段廢纜,有人過渡時, 把鐵環掛在廢纜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緣那條纜索,慢慢的牽 船過對岸去。船將攏岸了,管理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著 “慢點慢點”,自己霍的躍上了岸,拉著鐵環,於是人貨牛 馬全上了岸,翻過小山不見了。渡頭為公家所有,故過渡人 不必出錢。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錢擲到船板上時,管渡 船的必為一一拾起, 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裏去,儼然吵嘴時的 認真神氣:“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錢,夠了。誰要這 個!”
周作人則顯示了他個性中不可忽視的一面:
尖銳潑辣。尤其對於禮教和婦女問題,周作 人總是一改往日的淡然之態而變得格外敏感 和激烈。周作人散文藝術特色的決定性因素, 就是他的審美觀。
他作為京派重要代表人所追求的京派文學的
京派與海派
政治文化經濟重心南移
1927年後,中國重心南移,政治中心移到南
京,文化中心移到上海,雜誌《現代評論》、 《語絲》、北新書局、新月書店等由北京移 到上海,沈從文等作家不得不到上海租界尋 求發展。
北京文人的性格與特色
性格:傳統士人節操、內斂、厚重、重理念、
對人生和民族的出路作深度思考、品味恬淡 名士風致。 文學特色: 1、民族自強的故事框架 2、對抽象的愛、美、道發玄思 3、幽默自娛陶冶情性
周作人散文從外在形式上看是散漫隨意
的,隨意中卻遵循著某種共同的生成規律; 從抒情形態上看是沉鬱內斂的,內斂中也 有個人感情的明確傳達.究其原因,周作 人的散文理念是相當博雜多源的,而博雜 中卻又貫穿著統一的指向,概而言之這一 指向即散文抒寫的真實簡明.寫蒼蠅蝨子、
品茶飲酒、談狐說鬼、評古籍、玩古董等, 內容駁雜,以其趣味性和知識性來吸引人。 不嬌揉、不造作,沒有感情與筆墨的誇張,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山水之間也”。
周作人〈水鄉懷舊〉 住在北京很久了,對於北方風土已經習慣,不再懷 念南方的故鄉了,有時候只是提起來與北京比對, 結果卻總是相形見絀,沒有一點兒誇示的意思。譬 如說在冬天,民國初年在故鄉住了幾年,每年腳裡 必要生凍瘡,到春天才脫一層皮,到北京後反而不 生了,但是腳後跟的斑痕四十年來還是存在,夏天 受蚊子的圍攻,在南方最是苦事,白天想寫點東西 只有在蚊煙的包圍中,才能勉強成功,但也說不定 還要被咬上幾口,北京便是夜裡我也是不掛帳子的。 但是在有些時候,卻也要記起它的好處來的,這第 一便是水。因為我的故鄉是在浙東,乃是有名的水 鄉,唐朝杜荀鶴送人游吳的詩裡說:
京海派論爭發難
京派代表:沈從文、朱光潛、周作人
沈從文《論海派》 「北方文學者,用輕視忽視的態度,聽任海
派習氣存在發展,就實在是北方文學者一宗 罪過」 ,並且指出北方文學者標榜「 獨善其 身的風度,不但難以糾正惡習,且行將為惡是一片洋人的殖民地,那裡的
京海派論爭發難
沈從文在1933年和1934年間寫下《文學者的態度》、 《論海派》、《關於海派》和《談談上海的刊物》。 導致了當時京海兩派的爭論。 「談及文學運動分析它的得失時,有兩件事值得我 們特別注意,第一是民國15年後,這個運動同上海 商業結了緣,作品成為大老闆商品之一種。第二是 民國18年後,這個運動又與國內政治不可分,成為 在朝在野政策工具之一部。因此一來,若從表面觀 察,必以為活潑熱鬧,實在值得樂觀。可是細加分 析,也就看出一點墮落傾向,遠不如『五四』初期 勇敢天真,令人敬重。原因是作者的創造力一面既 得迎合商人,一面又得附會政策,目的既集中在商 業作用與政治效果兩種事情上,它的墮落是必然的, 不可避免的。 」
(姑且說)文化是買辦流氓與妓女的文化, 壓根兒沒有一點理性與風致。
京海派論爭發難
朱光潛:「京派大部份是文藝界知識份子,
海派主要指左聯。」 註:京派為了自身地位,將左聯也貼上海派 的標籤。左翼文學指「農民文學」、「勞動 文學」、「社會主義文學」、「革命文學」 等。
沈從文〈邊城〉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