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
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名言
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名言
1.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
2.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自由的人,他的内在能力可以用来创新,而不仅仅是重复过去的事情。
3. 教育是传递知识,刺激成长,使生命在时间中得到充实与磨炼。
4. 真正的教师不是讲述,而是引导,使学生从已知中找出未知。
5.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引导;不是压迫,而是启迪;不是模仿,而是创新。
6. 教育不只是讲课,更是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引导和激励。
7. 教育应该像春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灵,而不是像暴雨一样,冲刷学生的兴趣。
8.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潜力。
9. 教育的价值不在于眼前,而在于未来;不在于一时的成绩,而在于一生的成长。
10. 好的教育应该是无声的,就像春雨一样,静静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灵。
润物细无声 教育
润物细无声教育
1.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念
润物细无声是一种名不见经传的教育理念,它追求的是把教育变得轻松愉悦、有效高效。
润物细无声的核心理念在于教师不应该作为唯一的智慧来源,而是应该像潜水员一样潜入海底,不断寻找学生们的需求和想法,然后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实现自己的目标。
2.如何实践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想法,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其次,教师应该开放心态,不断学习并尝试新的教育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最后,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不是单向的,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应该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并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润物细无声教育的益处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生活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
与传统的教育相比,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人性化和情感交流,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会更自由地学习和成长。
此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也更加容易满足学生的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从而创造更好的学习体验。
总之,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一种注重学生需求、以学生为主体、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它强调音乐与艺术,注重生活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非常适合于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环境中,培养具有创新和人道主义精神的青年人。
润物细无声 ———教育的境界
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境界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中的特殊角色,肩负着比一般教师更重的责任。
因此,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具有突出的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现在学生的教育管理越来越难开展,特别是职校生,纪律性差,学习目的性不强,班主任工作就更加吃力。
所以,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切实有效,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办法,从而推进班集体建设。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教育是一种爱的艺术!这种爱虽然不同于父母、家人、朋友的爱,但我觉得这种爱与其他类型的爱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特点:无私。
只有这种无私的爱,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产生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能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充实。
把这种爱扎根在人格的土壤里,默默地奉献着自己,也渐渐地壮大着自己。
作为班主任,每天接触的,是几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
如何使这一颗颗心灵健康成长?只有采取不同的教法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
本人自从2010 年10 月份中途接手了一个大专班,是个全男生的班级。
本人接班以来尽心尽责地推进班集体建设,管理好班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特将自己的工作总结如下,与大家共勉。
1 开好主题班会,引领班级,树立班风学风每月一次的主题班会,是我非常重视的一次教育契机。
班会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
由于种种原因,中职学生往往不同程度的存在厌学心理,缺乏学习兴趣,所以开学第一次主题班会,就是如何培养学习兴趣的问题。
班会的切入点,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起他们的兴趣。
很多学生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智力因素,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以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重要教学内容,班主任更有责任抓习惯的常规训练。
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作业习惯、预习习惯和复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培养要结合学科,长抓不懈。
教师演讲稿润物细无声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既古老又永恒的话题——教育。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润物细无声”。
教育,是一首无声的诗,是一幅无画的画,更是一种默默的付出。
正如诗人所说:“春雨润无声,润物细无声。
”教育也需要这样的“无声”,它需要教师用爱心、耐心和智慧,在无声中启迪心灵,在细微处传递力量。
一、润物细无声,源于教师的爱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
教师的爱,不是挂在嘴边的空话,而是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中。
当一位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次关心,都能给予他无尽的温暖和力量。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用爱心去呵护他们,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我们要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我们要给予他们安慰和鼓励。
让我们用爱心去润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育的温暖。
二、润物细无声,源于教师的耐心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耐心。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
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纪律问题、心理问题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保持耐心,用爱心去化解,用智慧去引导。
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只要我们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他们一定会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三、润物细无声,源于教师的智慧教育的智慧,体现在教师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对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位有智慧的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
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
泰戈尔说:“使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
”这句话常常让我深思,它让我想到了踏雪轻无痕,船过水无痕;让我想到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让鹅卵石臻于圆滑美丽的是柔弱的河水,让品行人格臻于温润美好的是温和而博大的力量。
这道出了“润物细无声”无痕教育理念。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如水且歌且舞的,温柔、舒适而不流露痕迹。
真正的教育是师生之间的交流;真正的教育是无语的师生感动;真正的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互动。
杜甫吟诵春雨,说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也想歌咏这“无声”“无痕”的教育方式,它该是一种教育境界,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快乐的最高境界。
虽然雨季来临的乡间小路,充满着泥泞,但雨后的清新的空气和泥土的芳香也是令人寻味的!只有这“无声”“无痕”的教育方式,我们才能对学生少一点苛刻,少一点责备,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关爱。
然而,我们可能只看到更多时候班主任教育的水无痕,使学生一天比一天完美,而没有意识到,来自学生心灵的泉水也涤荡滋润着我们班主任的灵魂,使我们的事业日臻完美。
前苏联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需要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
教育者必须具备一种对美的精细感觉,必须热爱美、创造美、维护美。
”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育虽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润物虽无声,但能“于无声处听惊雷”。
“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教师与学生就如水与鹅卵石,且歌且舞,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师爱润物细无声
师爱润物细无声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者,传道授业之人也。
他们毕生致力于传授知识,引领学生走向未来。
然而,一个好的老师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人,更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人。
什么是“润物细无声”?它表明了老师的品质,就像墨水润物,无声却效果卓著。
老师的言传身教,铭刻在学生的心中,建立在一次次细致的关怀之上,渐渐地成为他们终身悠悠的财富。
首先,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好老师应该是好的引路人。
他们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稳定、健康的环境,使他们得以成长发展。
把良好的品格展示给学生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同时,老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激励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有榜样可循。
盖伊·袁曾说过:“要成为别人的楷模,先成为自己的楷模,也就是说,要先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要求严格。
”其次,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好老师应该是关怀教育者。
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同样是学生的启航人,负责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情感上的支持。
他们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需求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见。
同时,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样化的教学和活动环境,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最后,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好老师应该是有担当的教师。
他们要对学生付出最大的关心和关爱,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挺身而出,展现出自己的担当精神。
他们应该勇于承担责任,认真对待教学过程和管理事务,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同时,老师要耐心地指导和教育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使他们在学业和生活上都能取得成功。
总的来说,一个好的老师需要有良好的品格,以身作则;要具备关怀教育者的能力,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还要有担当精神,关注和解决学生的问题。
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够润物细无声,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
让我们一起为这样的老师点赞,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立足课堂育人 润物细无声
立足课堂育人润物细无声教育是一种神圣的事业,是培养未来的栋梁之材,是传承文明的重要环节。
而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因为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桥梁,是知识传授和思想启迪的重要场所。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的育人,让学生懂得感恩、谦卑、努力、乐观、创新,从而润物细无声中影响他们的一生。
教育是一门细致入微的事业,是精耕细作的结晶。
课堂育人更要注重细节,化繁为简,以小见大。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言谈举止、表情动作、声音语调等细微之处,影响学生的品格和心灵。
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善待每一个学生,体谅学生的心情,倾听学生的诉求,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怀和照顾。
教师要懂得鼓励和表扬学生,激励他们不断进取。
每一次细微的关怀和鼓励都可以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受益终身。
课堂育人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表现,更要关心他们的品行修养。
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核心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奋斗精神和乐观情绪,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方向。
课堂育人还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的精神。
只有通过课堂的育人润物细无声,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堂育人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保持一颗爱心,用心去关心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身上感受到爱。
教师要保持一颗耐心,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难点,教师要耐心指导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成长路径。
教师还要保持一颗智慧,善于从学生的身上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将闪光点发光发热。
润物细无声,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
润物细无声,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1. 引言1.1 润物细无声"润物细无声",是一种修身立德的境界,寓意着在教育工作中不张扬,却能够默默地影响和感化他人。
润物,即润泽万物;细无声,即渐行渐远。
在教育工作者的师德修养中,润物细无声体现了一种谦逊与包容,注重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散发出高尚品格和正能量,而非靠口头宣讲或外在的炫耀来展示自己的修养。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学会尊重。
"润物细无声"也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谦逊和平和心态,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追求短期的功利。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潜心润物细微,注重积累点滴的付出和积累,而非急功近利。
通过这种温和的态度和精心的关怀,教育工作者可以真正影响学生成长,让他们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能够继承并传承高尚的师德,成为品德高尚、思想健康的新时代人才。
2. 正文2.1 弘扬高尚师德弘扬高尚师德是教育事业的根本所在,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始终坚守的准则。
高尚的师德体现在对学生的爱心和关怀上,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用自己的言行榜样来感染和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弘扬高尚师德还体现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教师要以认真、负责、专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耐心倾听他们的困惑和需求,积极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成长。
高尚的师德还要求教师端正自己的品行和言行举止,做到廉洁自律、正直诚信,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楷模和榜样。
弘扬高尚师德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使命和担当,只有教师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2 潜心立德树人潜心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师的初心和使命所在。
潜心是深入,是埋头实干,是专心致志。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做到言行一致,言传身教。
润物细无声:教师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
润物细无声:教师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它强调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无意识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价值观,使学生受到教育和影响。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1.榜样示范教师是学生最为重要的榜样之一。
教师的言传身教、行为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积极向上、勤奋好学、有责任感等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
2.情感交流情感交流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通过情感交流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关注,从而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
3.尊重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点。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轻易评价和批评学生,而是通过引导和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
同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感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4.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验操作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开展竞赛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5.培养自信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自信心状况,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团队活动或者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6.引导探索探索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新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或者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等,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学科领域和实践经验。
7.培养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润物细无声,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
润物细无声,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
在教育界,师德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它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兴衰和学生成长发展。
而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则是教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润物细无声、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正是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追求和传承的核心理念。
弘扬高尚师德,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
师德高尚,意味着教育工作者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高尚的品德情操,要全身心地为教育事业奉献,对学生要有深厚的爱心和责任感,处事要有崇高的品质和道德操守。
弘扬高尚师德,意味着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和育人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使命和责任,在日常的教学和教育实践中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言传身教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引路人,才能影响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斗志,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才。
潜心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潜心立德,意味着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以育人为己任,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强调道德修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潜心立德树人,是教育者要进一步增强国家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
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教育工作者要有爱心、耐心、细心,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知己助手、知行合一的榜样。
家教心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家教心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润物
细无声
在家教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含义。
首先,作为家教,我们应该像夜风一样悄无声息地融入学生的生活中。
我们不能给学生带来压力和焦虑,而应该给予学生安心和信任。
只有在学生感到舒适和放松的环境中,他们才能更好地接受我们的教育和指导。
其次,我们在家教过程中要“润物细无声”。
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传授学术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关心他们的生活、兴趣和梦想,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在引导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耐心地倾听和理解他们的声音,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
最后,作为家教,我们不仅要“随风潜入夜”,还要有自己的声音和影响力。
我们应该敢于呼风唤雨,成为学生成长的助力和引导者。
我们要教育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引导他们自己探索和发现知识的乐趣。
总而言之,作为家教,我们要像夜风一样温柔和谐地融入学生的生活,用无声的润物之力滋养他们的成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发挥家教的作用,帮助学生取得进步和成功。
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我不是个话多的人,即使面对孩子,我也不会喋喋不休,唠唠叨叨。
我喜欢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
我之所以推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因为我认为身教重于言传,家长的榜样力量最能影响孩子的未来。
而唠叨、说教是一种刻意地、耳提面命式的教育,没有人会喜欢整天被提溜着数落和讲道理,所以这种方式不但没有好的作用,甚至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它强调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无意识的方式向孩子传递知识和价值观,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这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育方式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实现。
例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行为、言语、情绪等来影响孩子,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好的习惯和品格。
同时,父母也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和互动,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同时也需要父母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知识。
在教育过程中,父母要尽量避免过度批评和责备孩子,而是要通过引导和鼓励的方式帮助孩子成长。
同时,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
总之,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它需要父母用心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点滴小事来影响和引导孩子。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可以使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影响,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干扰、打扰,通过微小而坚定的引导,让学生在无形中完成学习目标。
这种教育方式旨在让学生更自主、更负责任地学习和生活。
本文将从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的特点、优势和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的特点1、注重引导,不加强制。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不会采取命令式教育方式,而是通过言传身教、举例说明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做事方法和道德品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习惯。
2、评价标准明确。
虽然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不会像传统教育方式那样强调成绩排名,但是它依然有相应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通常是学校或者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的,旨在给学生提供参照和目标。
3、注重个性化。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格和天赋特长,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取得最好的成绩。
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的优势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不会强行灌输知识,而是采用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发的学习欲望和动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通过悄悄的引导与协助,让学生在课堂和日常生活中逐渐习得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习效率。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通常会在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上都进行个性化设计,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情况,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和有效。
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的实践方法1、建立尊重、信任和合作的师生关系。
在学校教育中,建立同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尊重、信任和合作关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可以通过互动、分享、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产生共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风格。
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教学环境中发挥出更大的学习效益。
师德演讲稿:教育情怀,润物细无声
师德演讲稿:教育情怀,润物细无声: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演讲嘉宾,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师德问题。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正直,用我们的行动和榜样影响和塑造学生。
我们的师德水平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未来,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未来。
教育情怀是我们必须时刻拥有的,它体现在我们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对教育工作的责任和使命感。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职责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为人民培养造就优秀的人才。
教育的事业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我们将它看成是一份事业,而不是一份职业。
所以我坚信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拥有一颗火热的心,对于学生的未来充满着希望和光明。
教育不仅包含着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影响着每个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用自己的言谈举止、行为模式体现出教育的力量,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做事。
只有真正的师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要做一个懂得关爱的人,用心去接纳和理解。
在教育孩子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时刻保持着谦虚、包容的态度,学生们的智慧和天赋千差万别,在这里任何一名老师都应该理解,尊重这些差异,不要给他们带来压力,让他们沉着自信面对人生的起点和终点。
润物细无声是指教育的力量,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我们的教育,让他们展开一生的积极向上的人生之路。
我们不能让繁琐的工作、零散的琐事,甚至是我们的负面情绪影响到学生,让他们温暖和理解我们。
我们自己要做好示范,用我们的言行举止为他们指路,爱和理解可以洒满每个角落,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和人关系不仅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利,同时也使得我们的教学更活跃且更愉悦。
良好的师德对于教育事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师德涵盖着教育人员的道德品质、职业操守、教学水平、人格魅力等方面。
无论是教学改革,还是教育现代化,都需要立足于师德。
教育事业是不存在什么权谋之争、私利、小圈子的,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地为学生服务,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会更好,我们的国家才会发展的更好。
追求“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
追求“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内容提要:如何追求“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呢?一、德育活动是土壤。
二、平等沟通是桥梁。
三、生活空间是关键。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艺术,但愿它们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追求。
关键词:追求教育境界长期以来,学校德育一直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说教、灌输传授等是德育的主要方法。
因而,德育的痕迹十分明显,德育的实效大打折扣。
与此相对的,是我们一直提倡的“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方式,它要求教育不能居高临下,不可师道尊严,不要枯燥说教,不宜呆板灌输。
要的是民主平等,要的是自主渗透,要的是走进学生心灵。
那么,如何去追求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呢?一、德育活动是土壤。
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育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
抽象空洞的道德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内化为人的内在品质的,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体验,获得规则,这比多少话语都管用。
有一所学校的教师发现学生中存有歧视残疾人的现象,便展开了“体验残疾”的活动。
有的学生蒙上眼睛,体验盲人的黑暗生活,感受盲人内心深处的希望之灯,以前总嫌妈妈唠叨的学生选择了体验盲哑人的生活,顿觉妈妈的唠叨是那么亲切;爱取笑别人残疾的同学绑上自己一条腿,拿起拐杖时,才体验到残疾人心灵的痛苦与创伤。
在活动时,大家虽然模仿的角色各不相同,但都获得了一个共同感受:残疾人生活不容易。
在体验交流会上,大家争先恐后地讲述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故事:自学成才的张海迪、乐观进取的桑兰、身残志坚的戴碧容……,这些榜样深深地打动了每名学生的心,从此以后,歧视、取笑残疾人的现象没有了。
大家都自觉行动起来,与学校的智残、体残儿童结成手拉手伙伴,协助他们料理日常生活和学习。
就是一个简单易行的活动,让每个参与者感受到了身体健全的幸福,也感受到了人间的真爱。
这样的教育,把教育者的意图蕴藏在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教育。
当然,德育活动是没有模式可循的,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只要我们积极参与其中,德育活动这片土壤,就会永远鲜活,永远年轻。
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
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互动。
因此,教育更需要学生的被动性变主动性,如何转化这种局势呢?这个问题也是教育同仁倍加关注的学术问题,这就要求教育者提倡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育。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这正道出了“无痕教育”的真谛。
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真知,学会做人,提高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掌握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本领。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让学生记生字,背词语解释,背诗句意思,经常硬性的去要求他们去死记硬背一些书上的东西,却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语文素养的养成。
而语文素养的养成,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潜移默化的去提高学生的内在修养。
语文教学中的无痕教育,应该从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意,创设语境,从各个方面去着手。
记得一次一次公开课《秋天的雨》,我让学生们把前一天准备的秋天的朋友带到课堂上了,(手绘贴画)强调孩子自由随意地把自己的朋友张贴到黑板上,孩子很兴奋这种方式,当孩子坐定的那一刻,老师提问:刚刚你们都跑到讲台前来,拥挤吗?有没有碰到其他的同学呀?可以用我们本节课的一个词语来代替吗?孩子异口同声的说出“你挤我碰”。
那么孩子们你们在回头看看黑板,你们的粘贴的图片,你们能用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来描述一下吗?“五彩缤纷”孩子们的回答,给了我最好的诠释,心灵的慰藉!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就理解了词意,也正是我所要的课堂效果,我此刻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幸福感!杜甫吟诵春雨,说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也想歌咏这“无声”“无痕”的教育方式,它该是一种教育境界,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快乐的最高境界。
我祈愿这教育的雨季早点来临,让教育真正成为一片乐土。
虽然雨季来临的乡间小路,充满着泥泞,但雨后的清新的空气和泥土的芳香也是令人寻味的!。
教育应是细水长流,润物无声
60EDUCATOR从教十几年,一路走来,我付出了热忱和艰辛,也收获了无数感悟。
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学生教我成长、伴我成熟。
我越来越体会到每一个学生,不仅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我逐渐体会到教育不仅需要踏实肯干,还需要耐心、责任心,更需要智慧与思考。
教学能否取得成功,与师生的情感关系密不可分。
教师与学生相处的纽带一定不是冷冰冰的规章制度,而是真挚的情感。
教师要学会尊重、倾听与理解,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关系,取得学生的信任。
尤其是内高班(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学生,离开家乡前往异地求学,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差异很大,他们在心灵和情感上需要亲人般的关怀。
“亲其师,信其道。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只有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反之,在师生心理相抵触的情况下实施教学,必然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对抗。
要提高内高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师必须从情感上融入这个大家庭,尊重、理解新疆学生,严格要求并引导他们全面发展。
小艾是一个很聪明的新疆男生,具有较强的理科思维能力。
但他的学习习惯不好,专注度不够,上课易走神,做题慢还不爱动笔。
随着课程知识的增多、难度的加大,他在化学课堂上的表现越来越不好,成绩已经退步到班级最后一教育应是细水长流,润物无声文 | 张琦名。
如何让他重新接受化学、热爱化学,并发挥出自己的天赋?思来想去,我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接近他,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用真情实感打动他,再慢慢引导他投入学习。
想好后,我开始行动,比以前更关心他——不仅关心他的学习、生活,还会聊聊他喜爱的足球运动。
因为有了共同的话题,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他开始慢慢向我敞开心扉。
当我跟他建立起比较亲密的关系后,下一步,我觉得应该进一步信任、认可他,相信他有战胜困难的勇气,相信他有改正缺点、认识错误的需求,相信他有积极上进的愿望和决心。
高一下学期,我让小艾当我的课代表,他很开心,也很感动,从此对化学开始上心,渴望用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的信任。
【教育之道】陶行知: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
【教育之道】陶行知: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个男生用砖头扔另一个男生,十分危险。
便将其制止,并叫他下午三点到校长办公室。
没到三点,男孩就到校长室门口等候,眼神迷离无光,情绪起伏不定,内心有能量在暗暗涌动。
没发泄完的愤怒、错误行为的自责、面对校长责问的恐惧、同学们即将看笑话的羞愧、还有可能找家长的担忧,这些能量包围着男孩,不停旋转,形成强大黑洞般的引力波。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情景堪比宇宙大爆炸!但是,这引力波发出的信号,被远隔千米的陶校长测量到了,他去小卖铺买了一包糖果,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即将发生。
陶校长准时回到办公室,发现男孩已经等在那里。
笑着掏出一颗糖说:“这颗糖是给你的,因为你很守信,没迟到还提前到。
”眼前的这颗糖像一颗炮弹把男孩打晕了,完全没明白啥回事。
接着校长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让你住手,你就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校长,尊重别人是最重要的品质啊。
”男孩被这第二颗糖彻底击晕了,随着那个卑微的自我的倒下,之前的那些情绪能量失去了中心点,四处飞散。
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拿砖头扔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
”这时,几股奇妙的新的能量开始围绕着男孩旋转,越来越靠近中心点,良知之光越来越亮。
男孩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在孩子开口前就收到了新的引力波信号,心花怒放的又掏出一颗糖:“你知错认错,实在难得,不得不再奖励你一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回去吧!”男孩手握四颗糖,眼神里充满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
这光芒,一直延伸,照耀到很远很远的宇宙边缘。
陶行知先生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巧妙激励,用四颗糖化解了孩子心中的愤怒、自责、恐惧和羞愧,如同一道光照亮了孩子。
这普普通通的四颗糖,在陶行知的手中似乎有了生命:第一颗糖:尊重和理解。
第二颗糖:信任和支持。
第三颗糖:赏识和鼓励。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念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念:教书育人,潜移默化。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互动。
因此,教育更需要学生的被动性变主动性。
这个问题也是教育同仁倍加关注的学术问题,这就要求教育者提倡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这正道出了“无痕教育”的真谛。
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真知,学会做人,提高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掌握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本领。
教育方法观教育方法观是指人们在创造、设计和选择教育方法或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论是何种教育方法,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
1、注入式教育方法观注入式教育方法观在中西方的封建社会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早期,非常流行。
在这种教育方法观的指导下,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任意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习主体——学生的能动作用,把学生视为被动的装知识的容器。
教师在教育中仅仅起到现成信息的载体和传递的作用,学生则起信息接受和储存的作用,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阻止学生独立思考,阻碍了学生主体性和个性的张扬。
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上,把教育的目的仅放在掌握知识层面。
教育方法上,片面强调教师外在的注入、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不注重教师的启发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等。
2、启发式教育方法观启发式教育方法观出现在奴隶社会,在中国集中体现在孔子的教育方法中,在西方以苏格拉底为主要代表。
孔子主张,在这种情况下,要帮助学生弄清他要弄清的道理,理清其思路,使之能表达清楚。
孔子启发式的条件是“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则要另外选择其他的途径。
因此,有人说他主张“叩则鸣,不叩则不鸣”,即学生问才作答,不问则不作答。
这就是传统的启发式教育方法观。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也称产婆术,是西方最早运用启发式教育方法的代表。
他主张教师不要把知识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应启发学生去思考,帮助学生自己发现和获取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互动。
因此,教育更需要学生的被动性变主动性,如何转化这种局势呢?这个问题也是教育同仁倍加关注的学术问题,这就要求教育者提倡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育。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这正道出了“无痕教育”的真谛。
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真知,学会做人,提高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掌握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本领。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让学生记生字,背词语解释,背诗句意思,经常硬性的去要求他们去死记硬背一些书上的东西,却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语文素养的养成。
而语文素养的养成,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潜移默化的去提高学生的内在修养。
语文教学中的无痕教育,应该从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意,创设语境,从各个方面去着手。
记得一次一次公开课《秋天的雨》,我让学生们把前一天准备的秋天的朋友带到课堂上了,(手绘贴画)强调孩子自由随意地把自己的朋友张贴到黑板上,孩子很兴奋这种方式,当孩子坐定的那一刻,老师提问:刚刚你们都跑到讲台前来,拥挤吗?有没有碰到其他的同学呀?可以用我们本节课的一个词语来代替吗?孩子异口同声的说出“你挤我碰”。
那么孩子们你们在回头看看黑板,你们的粘贴的图片,你们能用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来描述一下
吗?“五彩缤纷”孩子们的回答,给了我最好的诠释,心灵的慰藉!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就理解了词意,也正是我所要的课堂效果,我此刻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幸福感!
杜甫吟诵春雨,说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也想歌咏这“无声”“无痕”的教育方式,它该是一种教育境界,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快乐的最高境界。
我祈愿这教育的雨季早点来临,让教育真正成为一片乐土。
虽然雨季来临的乡间小路,充满着泥泞,但雨后的清新的空气和泥土的芳香也是令人寻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