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基础知识2
王绵之方剂学讲义
总论什么叫方剂?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的基础上,选择切合病情的药物,酌定合适的用量,也就是定量,通过一定的规矩,配伍组合,规定剂型,说明服法,这是方剂的一个主要精神,这个概念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提出的。
一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方剂的形成发展:方剂形成很早,具体是何时,何人所为,尚不能查。
从历料上看,方剂的发展至少在周以前,在发展药物治病后,积累经验,从单味发展为多味治病,在多味治病中逐步摸索出一些东西,知道了如何配伍治疗最好,这是第一个前提,第二个前提是方剂形成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知识、工具,才能有方剂的产生,从生食到熟食,有这些条件为方剂的形成提供基础,在周休《礼记》“君有疾饮药,臣先偿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偿之”。
可见当时已药煎后饮用,也说明当时人们对药有无毒性,尝不明了,故先用人偿之。
《史记·仓公列传》及《流沙阴简》中见出有方,如长桑君教扁鹊以“禁方”,禁方乃自己的积累的方剂,不轻易传与人,扁鹊治病人假死时,用了“八”之剂和煮之,说明当时方剂已具备了一定的形式,也有一定的道理,证明这些方不将药物草率的堆切,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和目的,更主要证明了这一问题。
在《内经》中,关于治疗原则、方法、方剂配伍组合的一些理论,都有很多记载,说明到了《内经》时代,方剂的理论已经成熟了,此处成熟并不意味完善,从开始到定形,已经把它当中经验的东西抽取出来,总结成为比较有系统的理论,所以说它是成熟的,在《内经》虽只记载了十个方,但这十三方还是相当原始的,有的还是单味药,有些方用药简单,从此可能会疑问,理论发展到这样地步,为什么没有方?因为古代著作,从《汉书·艺文志》中看出,它是分开的。
《内经》是医经,有七家,经方比它多,有十一家,所以在《内经》中少,还有更多的,虽没传下来,但有记载,在那里已积累相当的资料,形成了理论,在此以后,更进一步是张仲景的著作,记载了相当多的方,有314方(除去重复及后世的附方),从方的数量、药的数量及剂型上,都说明在这一时期又有很大的发展。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大纲
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大纲
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大纲是指执业医师国家考试中与方剂学相关
的考试大纲。
该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方剂学基础知识:方剂学的基本概念、术语解释及其在中医学
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学习和掌握方剂的基本规律:包括方剂的构成、分类、配伍、
用量、服法等。
3. 方剂的临床应用:对各类疾病及其相应的病症和病变,学习应
用方剂进行治疗。
4. 国家方剂和名方剂:对国家规定的方剂进行详细解析,并了解
中医名家所创方剂。
5. 方剂用药的临床判断:结合具体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
明确规定方剂的使用。
总的来说,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大纲是帮助考生学习掌握中医方
剂学和其在临床应用中的规律和实践的一份详细的指导性文件。
学习
和掌握方剂学是医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是为人民服务的职责所在。
中医方剂学基础知识讲解
中医方剂学基础知识讲解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方剂的研究。
方剂由多种草药组成,有针对性地在
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病情和病因制定的治疗方案。
中医方剂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方剂分类:方剂可分为单方、复方、方剂组成学、方剂炮制
学等不同分类,这些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归纳整理。
2. 药材学:药材学是中医方剂学的基础,其中包括草药的形态
特征、药材的产地、药材的化学成分、药材的炮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3. 方剂组成学:方剂组成学是针对方剂中所含药材的分类和配
伍原则进行研究的学科。
其重点包括药材的归经、性味、相克相宜原
则及其配伍规律等。
4. 方剂炮制学:方剂炮制学是研究药材加工和配伍技术的学科。
包括药材的初加工、水分处理、炮制加工等各个环节及其炮制方法。
5. 方剂应用:中医方剂学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应用中需要考虑
方剂的适应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以上是中医方剂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了这些内容能为临床提供基
本的理论支持。
在实践中,还需要结合病情和病人的特点灵活运用。
第一章方剂学基础知识知识分享
第二节 方剂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 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方剂及方剂学的概念、任务
和学习方法
方剂是中医运用中药 防 治疾病的处方
方剂最初是临床医家治疗疾病有效药物 的记载。
医家们逐渐认识到某些药味的配合使用 与某些病证有着固定的疗效关系,这些有 着特定适应病证的有效方剂,通常也被称 为“成方”。
一是要掌握中医的医理。学习方剂学 首先要有坚实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学习并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 等中医的基本原理。
二是要掌握中药的药理。通过学习 中药学相关的基础知识,熟悉并记忆一 定数量的中药,掌握中药学的基本原理 。
三、学习方法与要求
三是要掌握方剂学与中成药的学科特点,
抓住方剂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即方证。在全 面掌握方证病机、理解方中药物间的配伍关系 的基础上,深刻体会方药配伍与方证病机之间 的关系。 四是要整体理解,注重记忆,参与实践。 了解学科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同章与跨章 内容联系起来学习,运用类比方法,分析相关 方剂、成药在辨证、立法、组方配伍等方面的 异同,以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要重视重点 内容和基本功的训练。
注:如何学好方剂学?
明确方剂学的学科特点,抓住方 剂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即方证
注意了解学科整体结构。运用类比方 法,分析相关方剂在辨证、立法、组 方配伍等方面的异同
重视重点内容和基本功的训练 注重加强实践
第一章 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 方剂学的发展简史
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方 剂学发展的简史主要分为 六个阶段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载方314首)
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方剂学(西学中)基础知识复习题
方剂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是[ ]A《太平圣惠方》B《圣济总录》C《普济方》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最早提出君药概念的医书是[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伤寒明理论》D《医方考》3、组成方剂的依据是[ ]A药物B证候C治法D病位4、确切以“组成”分类的方书首推[ ]A《祖剂》B《医方集解》C《张氏医通》D《本草纲目》5、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称为[ ]A君药B臣药C佐制药D佐助药6、佐助药指[ ]A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B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C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D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7、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功用的方剂是[ ]A桂枝汤B麻黄汤C大青龙汤D小青龙汤8、九味羌活汤的主治证是[ ]A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蘊热B风湿在表C外感风寒,内有蘊热D感冒风寒,郁而化热9、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功用的方剂是[ ]A桑菊饮B银翘散C柴葛解肌汤D清营汤10、败毒散的功用是[ ]A发汗解表,散风祛湿B散寒祛湿,益气解表C益气解表,理气化痰D助阳益气,解表散寒11、《温病条辨》称之为“辛凉平剂”的方剂是[ ]A白虎汤 B 麻杏甘石汤C桑菊饮D银翘散12、大承气汤用治热结旁流,体现的治法是[ ]A热因热用B寒因寒用C通因通用D塞因塞用13、济川煎的君药是[ ]A当归B牛膝 C 肉苁蓉D枳壳14、温脾汤的功用是[ ]A温里散寒,通便止痛B攻下寒积、温补脾阳C攻逐寒积,行气通便D温肾益精,润肠通便15、大黄牡丹汤主治[ ]A肠痈B肺痈C阴疽D痰核16、小柴胡汤的主治证是[ ]A伤寒少阳证B黄疸而见大便秘结C疟疾而见热多寒少D少阳湿热证17、逍遥散的功用是[ ]A疏肝理气,解郁透热B疏肝解郁,养血健脾C疏肝理气,活血止痛D疏肝理气,清热散结18、痛泻证涉及的脏腑是[ ]A胆胃B肝脾C大肠D肾19、半夏泻心汤的功用是[ ]A和胃消痞,散结除水B和胃补中,降逆消痞C化痰清热,和胃降逆D寒热平调,散结除痞20、大柴胡汤的功用是[ ]A透邪解郁,疏肝理脾B和解少阳,内泄热结C和解少阳D疏肝理气,活血止痛21、主治阳明气分热盛的代表方剂是[ ]A白虎汤B清瘟败毒饮C竹叶石膏汤D黄连解毒汤22、主治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舌红少津,脉虚数的方剂是[ ] A竹叶石膏汤B青蒿鳖甲汤C当归六黄汤D生脉散23、主治热入营分证的代表方剂是[ ]A安宫牛黄丸B犀角地黄汤C清营汤D黄连解毒汤24、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的方剂是[ ]A清营汤B犀角地黄汤C黄连解毒汤D清瘟败毒饮25、体现“以泻代清”治则的代表方是[ ]A大承气汤B小承气汤C调胃承气汤D凉膈散26、主治阳性疮疡初起的代表方剂是[ ]A仙方活命饮B五味消毒饮C四妙勇安汤D黄连解毒汤27、左金丸的主治证是[ ]A肝胆实火证B肝火犯肺证C肝郁血虚证D肝火犯胃证28、具有清胃热,滋肾阴功效的方剂是[ ]A白虎汤B玉女煎C竹叶石膏汤D清胃散29、白头翁的功效是[ ]A清热燥湿,调和气血B清热解毒,凉血止痢C清热止痢,和中止痛D清热燥湿,行气化滞30、青蒿鳖甲汤的主治证是[ ]A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B暑热气津两伤证C平素气虚,又受署湿D温病后期,邪伏阴分31、功用为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的方剂是[ ]A益元散B清署益气汤C碧玉散D六一散32、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功效的方剂是[ ]A理中丸 B 桂枝汤C小建中汤 D 大建中汤33、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功效的方剂是[ ]A四逆汤B当归四逆汤C阳和汤D黄芪桂枝五物汤34、理中丸的主治证是[ ]A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B脾胃虚寒证C脾胃气虚证D脾胃虚寒,浊阴上逆证35、主治血虚寒厥证的方剂是[ ]A四逆散B回阳救急汤C当归四逆汤D乌梅丸36、参苓白术散的主治病证是[ ]A脾虚夹湿证B脾胃气虚证C气虚下陷证D气虚发热证37、属于玉屏风散组成的药物是[ ]A黄芪、白术、甘草B白术、防风、黄芪C茯苓、白术、黄芪D黄芪、白术、人参38、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作用的方剂是[ ]A四君子汤B补中益气汤C牡蛎散D生脉散39、六味地黄丸的主治证是[ ]A肝阴虚证B心阴虚证C肾阴虚证D肺阴虚证40、属于六味地黄丸中属于“三泻”的药物是[ ]A茯苓、泽泻、山茱萸B泽泻、牡丹皮、熟地黄C茯苓、泽泻、山药D泽泻、牡丹皮、茯苓41、炙甘草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 ]A炙甘草B生地黄C麦门冬D人参42、大补阴丸的功用是[ ]A滋阴补肾B滋阴疏肝C滋阴降火D滋阴补肺43、一贯煎的功用是[ ]A滋阴凉血B滋阴清热C滋阴降火D滋阴疏肝44、主治喑痱的方剂是[ ]A大补阴丸B加减复脉汤C右归丸D地黄饮子45、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的方剂是[ ]A当归补血汤B四物汤C八珍汤D归脾汤46、功能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的方剂是[ ]A地黄饮子B左归饮C小蓟饮子D右归饮47、九仙散的主治证是[ ]A肺热久咳证B肺虚久咳证C肾虚久咳证D肝火久咳证48、四神丸的主治证是[ ]A噤口痢B湿热痢C热毒痢D五更泄泻49、金锁固精丸主治的病证是[ ]A崩漏B遗精C白浊D膏淋50、朱砂安神丸的功用是[ ]A重镇安神,清肝泻火B重镇安神,清肺泻火C重镇安神,清心泻火D重镇安神,清胃泻火51、大补阴丸的主治证是[ ]A命门火衰证B肾精亏虚证C真阴不足证D阴虚火旺证52、一贯煎的君药是[ ]A沙参B枸杞子C当归D生地黄53、体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法的方剂是[ ]A龟鹿二仙胶B地黄饮子C肾气丸D左归丸54、地黄饮子的功用中包括[ ]A滋阴降火B乌发壮骨C安神益智D开窍化痰55、主治脾不统血的方剂是[ ]A四物汤B当归补血汤C归脾汤D胶艾汤56、补中益气汤的主治病证是[ ]A表需自汗证B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C脾胃气虚夹湿证D脾胃气虚下陷证57、具有益气固表,敛阴止汗功用的方剂是[ ]A玉屏风散B牡蛎散C当归六黄汤D补中益气汤58、主治脾肾虚寒,久泄久痢者,宜选用的方剂是[ ]A四神丸B真人养脏汤C芍药汤D桃花汤59、四神丸的功用是[ ]A温中散寒,固肠止泻B健脾益气,固肠止泻C温肾暖脾,固肠止泻D益胃暖脾,固肠止泻60、朱砂安神丸主治证的病机是[ ]A心火亢盛,阴血不足B肝阳上亢,阴血不足C肾阳不足,虚火上炎D心阴不足,虚火上炎61、属于朱砂安神丸组成的药物是[ ]A生地黄B熟地黄C茯神D枸杞子62、安宫牛黄丸主治[ ]A热盛动风证B痰热内闭心包证C热邪内陷心包热盛动风证D邪热内陷心包证63、具有行气疏肝,散寒止痛功用的方剂是[ ]A金铃子散B天台乌药散C加味乌药汤D橘核丸64、主治气、血、火、湿、痰、食郁结的方剂是[ ]A半夏厚朴汤B半夏泻心汤C枳实消痞丸D越鞠丸65、定喘汤的功用是[ ]A降气平喘,清热宣肺B宣肺降气,清热化痰C辛凉宣肺,清热平喘D清肺泄热,降气平喘66、补阳还五汤的功效是[ ]A活血祛瘀,行气止痛B活血化瘀,行气通络C活血祛瘀,疏肝通络D补气、活血、通络67、具有温经散寒,祛瘀养血功用的方剂是[ ]A温经汤 B 四物汤 C 胶艾汤D生化汤68、主治木火刑金而致的咳血证,宜选用的方剂是[ ]A百合固金汤B咳血方C知柏地黄丸D十灰散69、川芎茶调散中用量最重的药物是[ ]A 川芎B 白芷C 薄荷D 羌活70、大定风珠的主治证是[ ]A 血虚动风证B 阴虚动风证C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D 肝热生风证71、具有轻宣凉燥,宣肺化痰的功用的方剂是A小青龙汤B桑杏汤C定喘汤D杏苏散72、主治肺肾阴虚,咳痰带血之证,宜首选的方剂是A百合固金汤B清燥救肺汤C咳血方D十灰散73、体现宣上畅中渗下作用的代表方剂是A 三仁汤B 藿香正气散C 甘露消毒丹D 藿朴夏苓汤74、祛湿剂中常配伍理气药,其主要机理是A健脾助运B宣降肺气C助膀胱气化D气化则湿化75、主治肾阳虚弱,水气内停之水肿,宜选用的方剂是A猪苓汤B防己黄芪汤C五苓散D真武汤二、多项选择题1、属于小青龙汤组成的药物是[ ]A干姜B麻黄C杏仁D桂枝E半夏2、属于调胃承气汤组成的药物是[ ]A大黄B芒硝C枳实D厚朴 E 甘草3、属于四逆散组成的药物是[ ]A附子B甘草C干姜D枳实4、属于黄连解毒汤主治证候的是[ ]A大热烦躁B热病吐衄C湿热黄疸D热毒疮疡E错语不眠5、体现“火郁发之”的方剂是[ ]A清胃散B泻白散C普济消毒饮D仙方活命饮E凉膈散6、可以治疗阳虚寒厥的方剂是[ ]A四逆散B回阳救急汤C当归四逆汤D四逆汤E吴茱萸汤7、组成中含有生地黄的方剂是[ ]A六味地黄丸B百合固金汤C大补阴丸D一贯煎E炙甘草汤8、四神丸的组成中含有[ ]A肉豆蔻B补骨脂C五味子D吴茱萸E姜、枣9、桃核承气汤主治证候是[ ]A少腹急结B小便自利C其人如狂D妇人闭经、痛经E脉象沉实10、属于旋覆代赭汤的组成是[ ]A半夏B人参C干姜D甘草E生姜方剂学答案1.单选题1、D2、A3、C4、A5、B6、C7、A8、A9、B 10、B11、D 12、C 13、C 14、B 15、A 16、A 17、B 18、B 19、D 20、B 21、A 22、A 23、C 24、B 25、D 26、A 27、D 28、B 29、B 30、D31、B 32、C 33、C 34、B 35、C 36、A 37、B 38、D 39、C 40、D 41、B 42、C 43、D 44、D 45、D 46、A 47、A 48、D 49、B 50、C 51、D 52、D 53、C 54、D 55、C 56、D 57、B 58、B 59、C 60、A61、A 62、D 63、B 64、D 65、B 66、D 67、A 68、B 69、C 70、B 71、D 72、A 73、A 74、D 75、D2.多选题1、ABDE2、ABE3、BD4、ABCDE5、ACE6、BD7、BDE8、ABCDE9、ABCDE 10、ABCDE。
中药师知识点总结
中药师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学基础知识1. 中药的来源和分类2. 中药的性味归经3. 中药的功效与作用4. 中药鉴别与质量控制二、中药方剂学1. 中药方剂的概念与分类2. 中药方剂的组成与运用3. 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4. 中药方剂的配伍禁忌三、中药药理学1. 中药的药效与药理作用2. 中药的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3. 中药的临床应用与研究四、中药炮制学1. 中药的加工与炮制方法2. 中药的炮制工具与器皿使用3. 中药炮制中的技巧与要点五、中药与现代医学1. 中药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2. 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与发展3. 中药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与前景六、中药行业发展与规范1. 中药行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2. 中药行业的规范与管理3. 中药行业的未来发展与挑战七、中药药师职业素养1. 中药药师的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2. 中药药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3. 中药药师的自我提升与发展规划八、中药临床应用1. 常见中药的临床应用与疗效2. 中药治疗常见疾病的方剂与配伍3. 中药与西药的配合应用九、中药安全与合理用药1.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与监管2. 中药的合理用药与用法用量3. 中药的毒副作用与防范措施十、中药药物搭配1. 中药与中药的搭配原则2. 中药与食物、饮料的搭配禁忌3. 中药与其他药物的搭配与配伍禁忌十一、中药与中医理论1. 中药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2. 中药与中医诊断与治疗3. 中药对中医理论的丰富与补充中药师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非常丰富,在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具备深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只有全面掌握了中药学的相关知识,才能在临床上更好地运用中药治疗疾病。
希望中药师们能够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方剂学讲解
中医方剂学讲解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制备、配伍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医方剂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方剂的命名、组成、配伍规律、药味、药性、功效、不良反应等方面。
方命的命名是指方剂的名称及其来源,方剂的组成则是指具体的药物成分。
方剂的配伍规律是指中药药物之间治病的协同作用关系,药味则是指中药的味道特征,包括苦、辛、甘、酸、咸、涩等。
药性是指中药药物的性质,包括温、热、凉、寒、平等。
功效是指方剂的治疗作用,包括疏风散寒、清热解毒、滋阴补肾等。
不良反应则是指方剂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等。
中医方剂学的核心是方剂的配伍。
方剂的配伍是指将不同的药物组合起来,形成有特定治疗作用的药物组合。
方剂的配伍规律是中医药学的关键,并有“六味律”、“八卦配伍”、“养生之道”、“合剂之道”等配伍规则。
在中医方剂学中,应用广泛的方剂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学入门》等,这些方剂已经历数千年,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的应用具有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其中不乏举世闻名的方剂如“四逆散”、“桂枝汤”、“六味地黄丸”等方剂,这些方剂主要适用于特定的疾病和病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认真学习中医方剂学的各个方面,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并应用于实际的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为具有针对性和疗效的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通过深入学习中医方剂学,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优质的治疗方案。
中医方剂学(全套1413页PPT课件)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载方96592首。
第三节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方剂学具有基础与临床的双重属性; *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的重要形式; * 衔接传统中医与现代生命科学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昂之 《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治法(功效)分类法, 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 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 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 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 经产和急救良方共22剂。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升降相随、散收同用、刚柔相济、 通涩并行。 · 制毒纠偏; · 引经报使。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
1.方剂变化的原因: ·病情的轻重 ·邪正的虚实 ·兼证的有无 ·体质的强弱 ·年龄、气候、方土习俗。
2.方剂变化的形式:
a、药味增减的变化; 通过增加或减少方剂的一、两味药
方剂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一、方剂学的概念: *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
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 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 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
* 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 * 方剂的产生都是以辨证为依据的; * 方剂是针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的方案。
金 银 化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的概念:
*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 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方剂学背诵口诀
方剂学背诵口诀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方剂学需要掌握大量的
方剂及其组成药材、功效、适应症等相关知识,背诵是学习方剂学的
重要方法之一。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方剂学的背诵口诀,希望对大家
学习方剂学有所帮助。
一、方剂基础知识
1.方剂分类四种记:煎汤、丸、散、片。
2.方名结构三部曲:组成品质、来源用量、病症目的。
3.剂量计算口诀记:孩提三、老人半、壮年一。
4.煎煮技巧三步走:文火煮沸、武火三沸、小火慢煮。
二、方剂药材组成
1.古方组成口诀记:桂芍二吴三四皮,加上茯苓当归饮。
2.六经用药口诀记:螳螂仁心肺风,杏仁肝肺止咳嗽,麻黄表里双通调,石苓会阴润肺肾,丹皮润肺利水道,川芎舒筋活血脉。
3.中成药分类口诀记:神州传忆记:保和丸、四物汤,当归片、逍遥丸,跌打伤肝片,肠炎宁、血必净。
三、方剂功效适应症
1.四气调神汤助记法:通阳降气眠安神,庄胃安胎解肌痉,消食化滞乌龙清热,泄火解毒小柴胡。
2.香砂养胃方适应症:胸闷嗳气真香砂,呃逆干呕非常宝,饮食无味指此方,苦寒贼喘轻轻忘。
3.留鸡丸适应症:络气和胃固底焦,燥湿消肿利小便,痔疮流涕皮肤管,五痔七疮当留鸡。
通过以上方剂学的背诵口诀,相信对大家学习方剂学有所帮助,也希
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加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中药与方剂基础知识
(3)酸味:“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作 用。
(4)苦味:“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等 作用。
(5)咸味:“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 坚散结等作用。
另有淡味药,淡 “能渗、能利”,即能渗湿利便。
二、中药药性理论
(二)升降浮沉 升,即上升、升提; 降,即下降、降逆; 浮,即向外、上行而发散; 沉,即向内收敛、下行。
•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 12.2020 .12.20Sunday , December 20, 2020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 4:01:35 04:01:3 504:01 12/20/2 020 4:01:35 AM
•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 12.2004 :01:350 4:01De c-2020 -Dec-2 0
一、方剂的组成及变化
(二)组成变化 1. 增减药味
佐使药的加减,适用于主证未变而次要兼证不同的病 例,这种加减变化不至于引起全方功效的根本改变。
臣药的加减,由于改变了方剂的配伍关系,则会使 全方的功效发生根本变化。
2. 增减药量:方剂的药物组成虽然相同,但其用量各异,致使 方剂的配伍关系及功用、主治亦不相同。
萸、乌梅等配伍。
三、中药的应用
(3)中西药的配伍禁忌
5)产生毒性反应:如溴化物、硫酸亚铁与朱砂安 神丸、六神丸、人丹等配伍。
6)拮抗作用:如黄连素与六神丸、六应丸、回春 丹等配伍。
7)产生酶促作用:如鲁米那、苯妥因钠、降糖灵 与含乙醇的国公酒等配伍。
8)产生酶抑作用:如痢特灵、优降宁与人参再造 丸、大活络丸、半夏露等配伍。
师承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
师承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一、医学基础知识中医基本理论1.1 中医基本概念1.2 中医病因病机1.3 中医四诊合参1.4 中医辨证施治1.5 中医预防与养生中西医结合基础知识2.1 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2.2 西医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2.3 西医常用检查与中医辨证的结合应用二、中医药学中药学基础知识1.1 中药学的基本概念1.2 中药的分类与性味归经1.3 中药的制剂与贮存1.4 中药炮制与鉴别方法方剂学基础知识2.1 方剂学的基本概念2.2 常用中药方剂的组成与作用2.3 方剂的运用原则与注意事项中药药理学基础知识3.1 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3.2 中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3.3 中药的药效与毒性3.4 中药对常见疾病的治疗作用三、中医诊断学中医四诊合参1.1 望诊的基本方法与诊断要点1.2 闻诊的基本方法与诊断要点1.3 问诊的基本方法与诊断要点1.4 切诊的基本方法与诊断要点中医辨证施治2.1 外感病证的辨证与治疗2.2 内伤病证的辨证与治疗2.3 妇科病证的辨证与治疗2.4 小儿病证的辨证与治疗四、中医针灸学针灸学基础知识1.1 针灸学的历史与基本理论1.2 针灸器械与环境卫生1.3 针灸的操作技术与注意事项1.4 针灸治疗的常见疾病与效果评估针灸穴位与操作2.1 穴位分类与定位方法2.2 常用经络与穴位的应用2.3 针刺的操作与灸法的应用五、中医推拿学推拿学基础知识1.1 推拿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1.2 推拿手法与技术要点1.3 推拿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1.4 推拿康复与保健的应用推拿理论与技术2.1 推拿的理论基础与方法2.2 推拿治疗的常见疾病与效果评估2.3 推拿康复与保健的常见方法与应用六、中医针灸、推拿临床实践实习基本技能与流程1.1 医学史与中医诊疗记录的填写1.2 中医药理学实验与技能训练1.3 针灸、推拿技术的操作实践与评估1.4 临床实践的过程与要求中医临床实践2.1 针灸临床实践与疗效评估2.2 推拿临床实践与疗效评估2.3 中医辨证施治的实际应用与疗效评估综合评价与证书发放3.1 考试成绩评估方法与标准3.2 优秀学员评选与奖励3.3 证书的评审与发放程序3.4 证书的有效期与更新要求以上即为师承中医助理医师考试的大纲内容,通过系统学习与实践训练,考生能够全面掌握中医基础知识、中药学、中医诊断学、中医针灸学、中医推拿学等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并能够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为患者的健康提供综合性的医疗服务。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期末方剂备考录一.总论知识点1.方剂起源与发展:·《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方书·《黄帝内经》首次提出君臣佐使·《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载方为“经方”·孙思邈后著《千金翼方》以辅《千金要方》·宋代《太平圣惠方》是我国政府组织编写的第一部方书·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金元成无己《伤寒明理药方论》开方论之先河·明代吴昆《医方考》为第一部方论专著·明代朱橚《普济方》是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只记2句话)①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方从法出)②方剂是体现治法的主要手段(以方现法)3.方剂的变化(12字掌握)①药味加减②药量加减③剂型更换4.方剂所应八法(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表里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理气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理血剂(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祛暑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另(未归):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治风剂、治燥剂5.举例说明君臣佐使的含义(幻灯片例)(1)君药:是针对主病or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的药物。
(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or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or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在方中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①佐助药:是协助君药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or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②佐制药:是制约君药臣药峻烈之性or减轻消除君药臣药毒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是少量与君药性味or作用相反但又能辅成治疗作用的药物。
(即配伍反佐·另有服法反佐&炮制反佐)其在方中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4)使药:一是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其在方中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二.某首方的功用、主治证和临床表现1.麻黄汤(1)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2)主治证:外感风寒表实证(3)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
方剂学方剂学是中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方剂的组方、配伍和应用。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是中医护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本文将从方剂的分类、方剂的方义学、方剂的配伍原则、方剂的应用等各个角度对方剂学进行。
方剂的分类方剂是根据临床需求,根据证候特点、药物属性、方剂的应用方式等条件,按照一定的原则,将药物配伍起来制成的中药剂型。
方剂种类繁多,能够分为方剂、散剂、丸剂、煎剂、炮制剂等几种类型。
其中,丸剂是将药粉用药材作为基材制成的药物,煎剂是在中药煎煮器中煮煎制成的药物。
炮制剂是将药物进行加工、炮制等工艺制成的药物。
另外,还有根据剂型、功效、用药方式等要素对方剂进行分分类。
根据用药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口服方剂、外用方剂、注射剂等类型。
根据功效不同,方剂可分为解表汗剂、清热剂、补气益肺剂、化痰止咳剂、润肠通便剂、止血剂等多种类型。
根据使用药物类型不同,可分为单味药方剂、复方药方剂等类型。
方剂的方义学方义学是方剂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方剂中各种药物的功效、方剂的适应证、治疗疾病的作用及其规律。
方剂的成方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运用多方面知识和经验,对药物进行组配制成的中药剂型。
方剂的成方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根据证候配伍方剂应根据患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组配,达到治疗作用。
如解表剂用于感冒、风热、伤寒等表证,清热剂用于热毒、热病等证候。
根据药性配伍方剂应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属性等特性进行配伍,而不是随意组配。
如阴阳药物、寒热药物等不应随意搭配,需进行药物调和。
根据用药数量配伍方剂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等因素,进行用药量的调整。
根据用药时间配伍方剂的用药时间要根据证候的轻重、疾病进展情况等进行调整。
方剂的配伍原则方剂的配伍原则主要是指在组成方剂过程中,如何合理搭配药物,达到方剂的有效组合。
方剂的配伍不仅是药物性质配伍,而且还涉及药物制法、用量、用法等。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知识点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知识点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知识点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
以下就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知识点,欢迎阅读。
解表剂(一)概述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
适用范围:解表剂主要用治表证,故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初起,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白或黄、脉浮等表证者。
注意事项: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同时,凡服用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助汗出。
但解表取汗,以遍身微汗为最佳。
如果汗除不能遍身,或大汗淋漓,都不适宜。
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易耗气伤津,甚则导致亡阴亡阳之变。
临证使用解表剂,必须是外邪所致的表证。
若表邪未尽,而又见里证者,需考虑先解表,后治里;若表里并重者,则当表里双解。
若外邪已经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均不宜用。
(二)辛温解表1.麻黄汤组成药物: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意义:麻黄为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以发汗解表,驱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以通肺气之郁闭,为方中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
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故用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与麻黄伍用可增强其发汗解表之力,并能透营达卫,而除寒热、疼痛之症,为方中之臣药,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
本证之喘,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皆上行而散,故配宣降肺气、止咳平喘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为甘缓之品,调和诸药,并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有使药而兼佐药之意。
如何快速掌握方剂学基础知识
如何快速掌握方剂学基础知识方剂学是研究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规律、临床应用等内容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方剂学的基础知识可能会感到有些困难,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能事半功倍。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快速掌握方剂学基础知识的方法。
一、理解方剂学的基本概念首先,要对方剂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有清晰的理解。
比如方剂的定义,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酌定用量、用法,妥善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
再比如方剂的分类,常见的有按治法分类(如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按病证分类(如感冒方、咳嗽方、胃脘痛方等)、按组成分类(如单方、复方等)。
只有清楚了这些基本概念,才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熟悉方剂的组成与配伍方剂是由多种药物组成的,而药物之间的配伍有着严格的规律和原则。
了解每味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有佐助药、佐制药和反佐药之分;使药有引经药和调和药之别。
通过分析方剂中药物的配伍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方剂的功效和主治。
三、背诵经典方剂经典方剂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验证、疗效确切的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小柴胡汤、四物汤等。
背诵这些经典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用法等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方剂学的知识,培养方剂学的思维。
在背诵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方剂的方歌来记忆,这样既能提高记忆效率,又能加深对方剂的理解。
四、结合临床案例学习方剂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临床实践。
通过学习临床案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方剂的应用。
可以参考一些中医临床案例的书籍或者期刊,分析其中方剂的使用时机、加减变化以及治疗效果。
同时,还可以参加临床实习或者跟师学习,亲身体验方剂在临床中的应用,这样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五”规划教材
方剂学
模块一 方剂学基础知识
模块一 方剂学基础知识
项目一 方剂学发展简史 项目二 方剂与治法 项目三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项目四 方剂的剂型与用法
项目一 方剂学发展简史
【学习目标】 1. 掌握:①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②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与重要性。 2. 熟悉:方剂学的发展概况及各时期的主要代表著作。
一、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
一、治法是方剂的依据——方从法出,以法统方
以法组方
以 法
以法遣方
统
以法类方
方
以法释放
作用、适 应范围。
项目二 方剂与治法
目录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常用治法
项目二 方剂与治法
一、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一、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内容
治法的概念 治法的分类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一、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是在辨清证候, 审明病机的基础上所制
治 法
定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治法是联系辨证审机和遣药组方的纽带。
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方剂大辞典》
近
代
时
彭怀仁, 载方 96592 首
期
填补了自《普济方》 问世以来缺少
大型方书的空白。
近代时期
《中医方剂大辞典》
彭怀仁; 载方 96592 首,此书分11个分册,共1800万字, 汇集了古今方剂学研究的成果,内容浩瀚,考 订严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填补了自明初《普济方》问世以来缺少大型方 书的空白。
项目一 方剂学发展简史
【复习思考】 1. 何为方剂?何为方剂学? 2. 试述《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太平惠
民和剂局方》、《伤寒明理论》、《普济方》及《 医方考》等著作的作者、成书年代及主要贡献。
项目二 方剂与治法
【学习目标】 掌握: ①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②常用治法的基本内容,以及各种治法的含义、
唐
时
期
《外台秘要》
隋唐时期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孙思邈; 共载方 7500 余首; 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Biblioteka 隋唐时期《外台秘要》
王焘; 载方 6000 多首; 整理并保存了一大批唐代及唐以前的医方, 是研究方剂的宝贵资料。
项目一 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
《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
宋
元
时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期
《伤寒明理论》
宋元时期
《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
《太平圣惠方》载方 16834 首, 《圣济总录》 载方 20000 余首, 是宋政府组织编写的方书, 是方剂学资料的又一次总结。
宋元时期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载方788 首; 经过太医局反复验证是行之有效的方剂, 并以此 作为修制成药的依据;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药典。
魏
《肘后备急方》
晋
南
北
朝
《刘涓子鬼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
《肘后备急方》
葛洪; 收载了大量简、便、廉、验的有效方剂; 首次提出成品药的概念; 主张将药物加工成一定剂型, 贮之以备急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
《刘涓子鬼遗方》
载方 140 首; 是最早的外科方书。
项目一 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
隋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
明
《普济方》
清
时
期
《医方考》
明清时期
《普济方》
朱橚等组织编撰; 载方 61739首; 为我国现存载方最多的古方书。
明清时期
《医方考》
载方 700 多首; 但对方剂的命名、组成、功效、适应证、方义、 加减应用、禁忌等均有比较深刻的论述; 是方剂学发展史上第一部详析方论的专著。
项目一 方剂学发展简史
秦汉时期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载方 314首; 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尊为 “方书之祖”, 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理有法、选药精当、主次分明、配伍严谨、用量准确、 剂型丰富、变化巧妙、疗效卓著; 被尊为“经方”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的典范。
项目一 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
宋元时期
《伤寒明理论》
成无己; 选伤寒方 20 首; 首次依据《内经》君臣佐使理论剖析组方原理, 开方 论之先河, 理论与实践结合, 把方剂研究提高到一个 新的水平; 提出“十剂”的概念, “制方之体, 宣、通、补、泄、 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 为后人以治法归类方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项目一 方剂学发展简史
项目一 方剂学发展简史 小结
概念--方剂与方剂学。
概述
方
方剂学的科学属性。
剂
学
发
展
秦汉时期--《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
简
魏晋南北朝--《肘后备急方》;
史
形成
隋唐时期--《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发展
宋元时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明理论》;
明清时期--《普济方》;
近代时期--《中医方剂大辞典》。
项目一 方剂学发展简史 概述
方剂学的科学属性
将中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 具有桥梁和纽带作用; 基础与应用的双重特征; 中医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中医临床各科的重要基础课程。
项目一 方剂学 发展简史
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代时期
项目一 方剂学发展简史
项目一 方剂学发展简史
目录
概述 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
项目一 方剂学发展简 史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概 述
方剂学的科学属性
项目一 方剂学发展简 史 概述
在辩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 方 剂 按照组方结构选择药物,酌定用量,
妥善配伍组成的有特定剂型用法的中医处方。
方 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 剂 学 揭示方剂配伍及其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
秦
汉
时
《黄帝内经》
期
《伤寒杂病论》
秦汉时期
《五十二病方》
载方283首; 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 记载有汤、丸、散等剂型。
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
载方13首; 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 对治则、治法、方剂的结构、药物的配伍方法以 及服药宜忌等都有较详细的论述; 为方剂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辩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
方 剂
按照组方结构选择药物,酌定用量
妥善配伍组成的有特定剂型用法的中医处方。
一、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疗大法——是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
治 法
所确立的治法。
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
的治疗方法。
一、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
病证——治法——方剂 治法是方剂的依据。 方剂是治法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