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方法与最新数据
中国的扶贫与减贫政策
![中国的扶贫与减贫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9609395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c.png)
中国的扶贫与减贫政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贫困国家。
为了解决国内贫困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与减贫政策。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上介绍这些政策。
一、国家层面的政策1. 制定扶贫目标:中国政府设定了明确的扶贫目标,力争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并同步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和住房问题。
2. 实施精准扶贫:中国政府强调精准扶贫,通过建立贫困人口数据库,实时监测贫困状况和公平分配资源。
政府通过分析贫困原因,制定个性化扶贫计划,实现精准施策。
3. 配套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教育和医疗保障等。
这些政策旨在提供全面的支持,帮助贫困地区解决基础问题,提高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
二、地方层面的政策1. 制定地方扶贫计划:各省市自治区制定了适应本地实际的扶贫计划,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贫困原因,制定具体的扶贫措施和时间表。
2. 发展特色产业:地方政府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发展农业、旅游、手工艺等产业,提升当地经济发展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3. 建立“村级扶贫工作队”:在重度贫困地区,地方政府会派遣专业的扶贫工作队到农村贫困村驻扎,帮助当地村民培训技能,引导发展产业,推动社会扶贫工作的开展。
三、社会层面的参与1. 扶贫志愿者: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扶贫工作中,为贫困地区提供帮助。
志愿者们可以通过走访贫困户、传授技能、提供义务教育等方式,给贫困地区带来实质的支持和关爱。
2. 慈善机构的参与:慈善组织和企业也积极参与扶贫工作,通过捐赠款物、资金赞助等方式为贫困地区提供帮助。
许多企业还有针对贫困地区的合作项目,帮助当地发展经济。
3. 媒体宣传:媒体发挥着重要的宣传作用,通过报道贫困地区的改变和扶贫政策的实施成效,调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力量,促进全社会形成关心扶贫、关爱贫困地区的良好氛围。
总结:中国的扶贫与减贫政策在国家、地方和社会各个层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实施。
贫困监测调查管理制度
![贫困监测调查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715072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d4.png)
贫困监测调查管理制度一、贫困监测调查的背景和意义贫困监测调查是贫困人口生活状况和脱贫情况的重要来源,也是政府和社会决策的基础。
中国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贫困问题,不断加大扶贫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由于贫困地区的地域广阔、条件复杂、监测数据不足等原因,精准扶贫工作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科学制定扶贫政策,提高扶贫效果,建立起完善的贫困监测调查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贫困监测调查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以规范监测调查工作的程序和标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可以促进监测调查工作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二、贫困监测调查管理制度的构建要点1.明确监测调查的目标和内容。
贫困监测调查的目标是全面了解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和脱贫情况,为扶贫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调查内容应包括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收入状况、教育健康状况、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的数据。
2.建立起科学的监测调查指标体系。
监测调查指标体系是贫困监测调查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到监测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监测调查指标体系应包括绝对贫困线、相对贫困线、收入构成比例、贫困户的家庭结构等方面的内容,保证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3.规范监测调查的程序和方法。
监测调查的程序和方法应当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监测调查工作应由专业人员组织和实施,调查对象应当全面覆盖,数据采集应当及时更新。
4.提高监测调查工作的技术设施和人员素质。
监测调查工作需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要提高监测调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平,保证监测调查工作的科学性和中立性。
5.加强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
监测数据不仅是贫困状况的反映,也是政府和社会决策的依据。
要加强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及时提出政策建议,推动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
三、贫困监测调查管理制度的实施路径1.政府部门主导。
我国农村多维贫困测度与治理探究
![我国农村多维贫困测度与治理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b3947f26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3.png)
我国农村多维贫困测度与治理探究作者:刘国彤王明黔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2年第12期摘要:在我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这一历史性任务顺利完成之际,如何解决多维贫困与相对贫困的问题成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文章基于CFPS 2018年数据,采用A-F多维贫困测度法与MPI多维贫困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农村家庭进行了多维贫困的测度与分解。
研究发现,医疗支出、教育支出、恩格尔系数指标对贫困贡献率最高;多维贫困家庭的代际贫困传递问题更加严重。
文章建议关注贫困代际贫困问题,加大面向贫困家庭的教育补助以及医疗补助力度。
关键词:多维贫困;A-F测量法;MPI多维贫困指数一、引言与回顾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国家最高领导人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已经消除绝对贫困,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这是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在我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历史性任务顺利完成之际,解决多维贫困与相对贫困的问题应成为扶贫工作中重中之重,因为它涉及我国农村现有扶贫成果的巩固及如何有效防止农村返贫现象的再次产生等一系列问题。
学界对多维贫困问题的关注已有较长的历史,王小林、Alkire运用2006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对中国的多维贫困进行了测量,发现中国城市与农村都存在除收入贫困外的多维贫困。
杨龙,汪三贵运用2010年中國农村贫困监测调查数据,使用多维贫困测量法对贫困地区农户贫困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一半以上低收入农户面临至少三个贫困维度的剥夺。
汪为等运用Alkire和Foster多维贫困测量方法对内蒙古城乡多维贫困进行了测度,发现城乡家庭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有较大差别。
张金萍等使用A-F法分析了海南省农村多维贫困状况及影响因素,发现性别、户主受教育水平、女性劳动力占比是造成多维贫困的重要原因。
可见多维贫困测量方法在学界中得到广泛认可,本文创新之处在于选择较新的调查数据“2018年CFPS的数据”,使用13个贫困指标,其中新加入房子当前市价这一符合中国国情的指标,这是在以往研究中很少涉及的,并使用熵权法赋予贫困指标应有的权重,这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避免以往赋予指标等权重时造成的测度偏差,对我国农村多维贫困现状进行了测度,为更加精准、高质量扶贫提供政策建议。
中国农村贫困线及贫困率的测定:基于拟合收入分布函数法
![中国农村贫困线及贫困率的测定:基于拟合收入分布函数法](https://img.taocdn.com/s3/m/de4d15e4b52acfc788ebc96a.png)
Vol.30 No.5(129)2009
Northwest population
2009 年第 5 期 第 30 卷
为单位的贫困线逐渐上升,但以个人为单位的贫困 线却是逐渐下降(也就是平均到每个人所领到的贫 困救助金是递减的),贫困线与家庭规模成反比,为 了剔除家庭在建立贫困线时一般都先确定一类标准 家庭,然后选择不同家庭的调整系数,从而形成可比 收入。 下面笔者用统计学软件来模拟美国贫困线与 家庭规模间的函数关系式。
国际上,一般把占全体居民总数 10%的最低收 表 1 中国主要年份农村贫困标准 单位:元/年
年份 1984 1985 1986 1990 1995 200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标准 200 206 213 300 530 625 637 668 683 683 693
图 4 贫困标准坐标系区间图
Vol.30 No.5(129)2009
方面:(1)贫困的广度和深度;(2)贫困监测系统和扶 贫网络的构建;(3)扶贫政策瞄准机制的选择;(4)扶 贫效果评估体系的设计及推行。
二、中国农村的贫困线和贫困率的测算 (一)低收入群体数目对绝对贫困线移动的敏感性 处于绝对贫困线上的人数对绝对贫困线移动相 当敏感。 而现存农村低保没有惠及到略高于绝对贫 困线的农村相对贫困群体。 这部分人群所面临的消 费滞后问题类似于中等收入人群。 所以,这部分农 村非贫困居民,只要收入稍有减少,或者在其他方面 的开支稍有增加,就极有可能被拉入到农村贫困群 体的行列。 按国际通行的收入比例法分析农村贫困状况, 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对贫困线非常敏感。 2005 年农村 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3254.9 元,[6]取平均收入的 50%, 那么, 农村地区的贫困标准则为 1627.45 元, 就有 20%的农村居民户属于贫困户。 贫困线很小的移动都会引起贫困人口的很大变 化。这对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表明一部 分非贫困居民,只要收入稍有减少,或者在非食品方 面开支稍有增加,就可能陷入贫困。 从 2007 年农村 低保的实施情况来看,由于农村相对贫困群体对绝 对 贫 困 线 的 高 度 敏 感 性 , 出 现 了 两 种 普 遍 现 象 : (1) 低保管理的动态性不强“易进不易出”福利依赖现象 严重;(2)出现了选择性贫困现象。 选择性贫困人群 在中国农村贫困人群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他们的当 期收入完全有能力维持其在绝对贫困线上的消费, 但由于他们出于子女的教育问题,以及大病医疗问 题的顾虑,而导致边际消费倾向偏低。 因此,政府除了救助贫困线以下的家庭,还要注 意增加农村低收入家庭应对风险能力,建立社会安 全网,即政府应提高对农村低保群体动态管理机制 效率的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保障其 卫生和医疗问题,以及其子女得到基本教育的权利。 从而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自身脱贫的能力。 以下笔 者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利用拟合的收入分布 函数来测算一下襄樊市农村的相对贫困线和贫困 率。 其他省市的农村贫困线和贫困率也可以类似的 方法得到。 (二)用拟合收入分布函数来测算农村贫困线和 贫困率 1.收入分布函数模型的构造的和测算的基本理论 (1)收入分布函数的构造
中国农村极端贫困人口现状分析和对策
![中国农村极端贫困人口现状分析和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c998248ddccda38376bafe6.png)
(二)贫困人口的界定标准
1、中国政府的贫困标准:
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标准
1986年由国家统计局按照维持人类基本生存所必需 的食品支出(占85%)和衣着、住房、燃料等非食品 支出(占15%)的比例,对6.7万户农村居民家庭消费 支出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 单位:元、千万
年份 1978 1985 1990 2000 2003 2004 人均纯收入 100 206 300 635 637 668 贫困人口 25000 12500 7500 3206 2900 2610 占农村人口比例 33% 14.80% 8.20% 3.50% 3.20% 2.80%
“大出大进”的动态平衡状 态 表现为:数量 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基本
接近于一个常量
2003年前中国减贫与返贫人数变化示意图 减贫人数 返贫人数
统计数据反映的每年收入低 于温饱线贫困人口减少数量
人数
2003年返贫人口数量比减贫 人口数量高出80万
年份
(二)改进对贫困人口的监测及其评价方法
以定量值作为评判标准,凡年人均纯收入低 于此定量值的人口,即定义为未解决温饱贫困人 口。这种方法,只能大致反映未解决温饱贫困人 口的规模,不能确切反映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的 数量 。 一是将一部分不该计入的人口计入。 二是将一部分本该计入的人口未计入。
637元以下)中,有近2000万属于丧失劳动能
力人口,应该对这部分人施行救助。采取这种
方式,只需政府每年拿出27—30亿元就能解决
问题
(三)现行的扶贫统计监测存在缺陷,难 以全面反映贫困人口情况
抽样调查方法:
只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每年度收入在温
饱线以下贫困人口规模; 不能反映每个贫困人口在年际之间的 动态变化情况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方案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e95e5c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0e.png)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方案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尤其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
针对这一挑战,制定和执行有效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套全面而可持续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方案,旨在为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有力的指导。
I. 背景和现状在介绍脱贫方案之前,有必要了解农村贫困人口的背景和现状。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众多,他们面临着缺乏基本生活需求、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有限等多方面的问题。
因此,发展一套综合性、可持续的脱贫方案迫在眉睫。
II. 整体目标一个有效的脱贫方案需要确立明确的整体目标。
在此,提出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主要目标如下:1. 确保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包括食物、住房、水、电力和基本卫生条件。
2. 提供教育机会,为贫困家庭提供教育援助和补贴,以确保他们的子女能够接受基本的教育。
3. 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投入足够的资源用于改善农村地区的医疗设施和服务,并为贫困人口提供医疗援助。
4. 创造就业机会,支持农村贫困人口发展农业、手工艺品生产、旅游业等行业,为他们提供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5. 提高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包括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等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6.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的交通网络、供水系统和电力供应,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发展水平。
III. 实施策略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来确保脱贫方案的成功实施:1. 政策支持:制定和实施政策,包括减税、贷款支持、培训与技能提升等,以确保贫困人口能够获得适当的支持和机会。
2. 教育改革: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修缮学校建筑,提升教师素质,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
3. 医疗卫生发展:加强农村医疗机构的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技能水平,降低医疗费用,并加强对基本药品的供应。
4. 就业机会: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创业支持和培训等措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为年轻人和妇女提供更多的机会。
农户多维贫困测量及2020年后展望
![农户多维贫困测量及2020年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645efa0c4431b90d6c85c767.png)
关键词 :多维贫 困; Al t i di me n s i o na l Po v e r t y Me a s ur e me n t o f Rur a l Ho us e ho l ds
困发 生率为 3 1 . 2 9 %,2 0 1 2年为 2 0 . 8 3 %。健康 维度对农 户发 生多维贫 困的贡献最大 ,其次是生活条件和教 育。农 户在食
物安全和社会 关 系维度 的被剥夺情 况对 多维贫 困贡献相对较小 ,但 随着临界值 的提 高食物安全 和社会 关 系的贡献提 高 , 说 明越 多维 贫困的人群 ,其食 物安全和社会 关 系状 况越 差 ,增加食 物安全和社会 关 系维度是对 多维贫困指标 体 系的有 益补 充。 因此在精 准扶 贫工作 中,食物安全和社会 关 系也是减 贫工作 的重点 。政府 补贴型农户是帮扶 的重点对 象,但 不同类型农 户需要帮扶 的重点不 同,经商 型农 户和 工资型农户更需要 改善 健康状况 。2 0 2 0年后 的贫 困测量可 以采 用多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g r a d u a l l y i n c r e a s e d w h e n he t c u t o f l i t f e d , i mp l in y g t h a t he t p o o r e r mu l t i d i me n s i o n a l p o v e r t y
l
农 户 多维贫 困测 量及2 0 2 0年后展 望
毕洁 颖 黄佳 琦 ( 中国农 业科 学院农 业信 息研 究所 北京 1 0 0 0 8 1 )
摘 要 :采 用 A F方法 ,建立多维贫 困指标体 系进行 多维贫 困测量 ,发现在 4 0 %的临界值水平下 ,2 0 1 0年 的多维贫
中国扶贫方法
![中国扶贫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c44f471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27.png)
中国扶贫方法
法律分析:我国农村扶贫的方式有:
1、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合理地开发矿业,有计划地进行能源建设,发展交通运输业。
2、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把贫困地区开发和发达地区发展结合起来,引进信息、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3、组织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工商企业、科研单位和中等专业学校、高等院校等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联系,开展对口支援;组织能工巧匠和技术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培训科技人才。
4、国家在资金、税收等方面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
分别情况减免一定的税收,资金适当集中,统筹安排,配套使用。
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二十八条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
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
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
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中国农村极端贫困的动态测度
![中国农村极端贫困的动态测度](https://img.taocdn.com/s3/m/dfec29ea650e52ea541898a4.png)
Dynamic Measurement of Extreme Poverty in Rural
China
作者: 赵绪帅[1];王海燕[2]
作者机构: [1]辽宁大学经济学院;[2]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沈阳110034
出版物刊名: 统计与决策
页码: 45-4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6期
主题词: 极端贫困;收入贫困;多维贫困;精准扶贫
摘要: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4-2015年面板数据,使用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方法测度中国农村极端贫困家庭动态演化,并对两种测度方法进行综合比较。
结果发现:(1)我
国整体脱贫效果显著,贫困密度和广度降低,但贫困深度增加,按照国家贫困线标准,收入贫困缺口
指数从46%上升到56.9%,多维贫困平均剥夺深度在k=20%及以上维度时呈上升趋势;(2)收入贫困测度与多维贫困测度方法优势互补,约存在36.68%的一致与63.16%的差异;(3)我国贫困结构
发生了较大变化,医疗保险减贫效果最为明显,生产性资产、教育、医疗等难题仍需攻克。
建议贫困的识别标准应逐渐从单一收入标准扩展到多维指标领域,并从整体上把控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采取多维扶贫如补贴与实物补助等方式消除长期贫困。
贫困规模和程度的测量方法
![贫困规模和程度的测量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cee871b6c175f0e7cd13768.png)
贫 困量 化 研究 的 历史 由来 已久 , 主要 想 解 决 两个方面问题 : 一是如何设定贫困线 , 反映社会可
式 中 口为一 国人 口中较 低 收入 阶层 的食物 支 出 占 总支 出的 比率 , 即恩格 尔 系数 . 12 线性 支 出 系统 模 型 法 线性支 出系统模 型 .
出可 以用模 型表 示为 :
=
Pq + b(, ) i i i 】一
() 1
其 中 , 是对第 , 类商 品 的消 费支 出 , g P和 分 别为第 , 商 品 的 价格 和 基 本 需求 量 , 边 类 b为
检 测减 贫进 程 , 定 减贫政 策 的需要 提 供参 考 . 制
包 括 “ 性 支 出系 统 ” Lna x edtr S s m, 线 ( ierE p n i e yt u e
接受的最低生活标准 , 是研究 贫困线设定之后 : 二 落在贫 困线 以下 的 人 所遭 受 的贫 困程 度 度 量 . 由 于 国情 的差 异 以及 对 贫 困认 识 的分 歧 , 之 贫 困 加 测量方 法 的复 杂性 , 目前 国际上 还 没有 统 一 的贫
收稿 日期 :07—0 20 9—0 4 作者 简介 : 崔巍 (9 1一)男 ( 16 , 汉族 )河北人 , , 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
维普资讯
2 6
青 海师 范大 学学 报 ( 自然科 学版 )
20 正 08
的各类 消费 品的基 本需 求支 出 以及总 的基本需 求 支出 , 以此作 为贫 困标准 . 13 基 本需 求法 基本 生存需 求 是绝对 贫 困的 . 核 心问题 . 般 定 义 为 : 本 生 存 需求 = 最 基 本 一 基 食 品消费 需求 +最 低 限度 的非 食 物 消费 需 求 . 如 果把满 足基本 生 存需 求 的费 用 定义 为贫 困线 , 用 z表 示 ; 满足 非食 品消 费需 求 的费 用 定 义 为食 把 品贫 困线 , Z 用 F表示 ; 满足 非食 品 消 费需 求 的 把
中国贫困监测体系现状与问题
![中国贫困监测体系现状与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803c53a5a8102d276a22f6b.png)
292008.07中国贫困监测体系的现状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统计局通过农村住户调查计算农村贫困标准,测定按收入和粮食生产量计算的贫困发生率。
从199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根据开始在西南地区建立贫困监测调查,在调查农户收入和消费信息的基础上,更多地收集社区基础设施、儿童入学以及劳动力流动方面的信息。
贫困监测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贫困监测的数据基础。
主要有三个数据来源:一是68000户的全国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用来推算全国和分省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和特征;二是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展的国家贫困监测抽样调查和其他专项贫困监测调查,反映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数量和特征变化情况;三是全国县、乡、村统计资料,主要提供区域发展的背景资料。
(二)贫困监测主要内容。
现行全国农村贫困监测系统以经济贫困为主要监测内容,包括:农民收入和支出,以农户收支衡量的贫困规模和贫困程度,农户温饱与饮食健康,财产与生活设施,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和基本社会服务,以及扶贫项目的覆盖、瞄准、强度以及效果等。
(三)贫困标准确定方法。
根据全国农村住户调查得到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实际消费价格及消费数量,确定关键年份的全国农村贫困标准,如1985年、1990年、1998年等,其他年份贫困标准使用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更新。
农村贫困标准仅仅是指能提供生存必须的衣食等最基本支出。
收入水平在这一标准周围的农户仍难以解决发展的问题。
因此,从2000年开始,国家统计局根据国家扶贫规划需要,制定了低收入标准。
目前贫困监测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一)贫困标准的问题。
一是贫困标准更新的问题。
一方面现有贫困人口已基本得到保障,另一方面,现有贫困标准过低,因此需要更新。
在十七大提出要逐步提高扶贫标准的情况下,这项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二是区域比较的问题。
我国目前没有公布城市贫困情况,没有公布农村分地区贫困,没有城乡可比、区域可比的贫困标准。
实际上,中国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很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反贫困方面面临的任务不同。
区域贫困程度测度研究:甘肃案例
![区域贫困程度测度研究:甘肃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80d5b16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0f.png)
区域贫困程度测度研究:甘肃案例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也是我国西部地区中较为贫困的省份之一。
甘肃省地大物博,但是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的影响,该省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贫困问题比较严重。
因此,在甘肃省各地进行区域贫困程度测度研究,对于了解该省贫困情况,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解决贫困问题,促进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甘肃省的贫困现状甘肃省的贫困率一直较高,尤其是西部和南部山区相对更为贫困。
根据2019年统计数据,甘肃省贫困人口总量已达301.14万人,贫困发生率为6.4%。
其中,绝对贫困人口90.76万人,相对贫困人口210.38万人。
这些数据反映出甘肃省的贫困问题比较严重,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解决该问题。
二、区域贫困程度测度方法为了更好地了解甘肃省贫困情况,需要对该省进行区域贫困程度测度。
该测度方法采用基尼系数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
(一)基尼系数法基尼系数法是常用的贫困程度测度方法之一,通常可以通过计算各地区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来衡量贫困程度。
测度方法具体如下:⑴收集每个地区每个人的收入数据。
⑵将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
⑶计算基尼系数: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示贫困程度越低。
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G=1-\sum_{i=1}^{n}\dfrac{(2i-n-1)}{n}p_i $$其中,G代表基尼系数,n代表人口数,$ p_i $代表处于收入第i个人的占总收入人口的比例。
(二)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将决策问题进行分层处理,最终通过定量分析求解问题决策。
该方法结合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的优点,以及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实际需要。
具体方法如下:1.定义决策目标和因素。
2.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3.对比较等级进行量化。
4.建立判断矩阵。
5.计算权向量。
6.计算一致性指标,并进行校验。
7.计算因素权重。
8.计算综合得分。
三、甘肃省各地区贫困程度测度结果1.武威市,G=0.2853。
重点县贫困村住户抽样调查方案-国务院扶贫办
![重点县贫困村住户抽样调查方案-国务院扶贫办](https://img.taocdn.com/s3/m/e6e22168a6c30c2258019e62.png)
附件2重点县片区县扶贫统计监测调查方案国务院扶贫办二〇一一年六月一、调查目的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关于加强扶贫统计与贫困监测、完善扶贫开发统计与贫困监测制度的要求,通过建立和完善重点县、片区县、贫困村和农户的调查信息系统,评估我国扶贫工作对贫困地区、贫困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对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进程的影响,了解农村居民的生产、收入、消费、积累和社会活动情况,研究农民收入变化和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监测农民实现小康和摆脱贫困的进程,及时客观反映贫困状况、变化趋势和扶贫开发工作成效,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调查对象以全国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片区县的农户为主体,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在28个省(区、市)每省抽选5个样本县(中西部省份抽选5个国家重点县或片区县,东部省份抽选5个省定重点县),每县5个样本村,每村抽选20户农户,共14000户农户作为固定观测户,开展扶贫统计基期调查工作。
三、调查内容农村居民所在县和村的发展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居住情况、人口与劳动力就业基本情况和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收支、实物收支情况调查等。
1、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连片困特地区的县。
每年末对县开展一次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县级调查,填报《县调查表》(详见附件1)。
2、整村推进贫困村、小额信贷试点村、农户抽样调查村。
每年末对该村开展一次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村级调查,填报《行政村调查表》(详见附件2)。
3、14000户调查户。
每年末开展一次反映农户收入和经济发展变化的农户调查,填报《农户调查表》(详见附件3)。
四、抽样方法(一)县级样本抽取方法:1、由国务院扶贫办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随机抽取10个省作为试点省,各试点省再按照人均纯收入和人均财力等指标采取等距抽样方式选取5个试点县。
(名单详见附件4)2、其他省份由各省(区、市)扶贫办按照人均纯收入和人均财力指标采取等距抽样方式抽取5个样本县(中西部省份抽选5个国家重点县或片区县,东部省份抽选5个省定重点县)。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估计与瞄准问题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估计与瞄准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d6901f09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f.png)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估计与瞄准问题一、本文概述《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估计与瞄准问题》这篇文章旨在探讨中国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估计方法和瞄准策略。
文章首先概述了贫困问题的定义和背景,指出农村贫困人口估计的重要性,并强调了贫困瞄准的必要性。
接着,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在贫困估计和瞄准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现有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贫困人口估计方法和瞄准策略,包括采用多维贫困指标、利用大数据和遥感技术等手段进行贫困人口的识别和监测。
文章还强调了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实践者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以实现更加准确和有效的贫困估计和瞄准。
文章展望了未来贫困估计和瞄准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思考。
二、贫困人口的估计方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估计与瞄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技术支持。
贫困人口的估计方法直接关系到政府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因此,其准确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抽样调查法: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抽样调查,收集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等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来推算整个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和分布情况。
抽样调查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偏差。
收入法:以家庭人均收入作为判断贫困的标准,通过统计农村家庭的收入情况来确定贫困人口的数量和比例。
这种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贫困人口的经济状况,但需要较为完善的统计体系和准确的数据来源。
多维贫困指数法:除了考虑收入因素外,还综合考虑教育、健康、生活设施等多个维度,通过构建多维贫困指数来评估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
这种方法能够更全面地反映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但需要更为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
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方法往往需要结合使用,以提高估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未来贫困人口的估计方法也将更加科学、精确和高效。
除了估计方法的选择外,贫困人口的瞄准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瞄准是指针对具体的贫困人口制定和实施扶贫措施,以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
2024年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排查工作方案
![2024年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排查工作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4f5c75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79.png)
2024年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排查工作方案____年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排查工作方案(____字)一、绪论____年,我国将继续推进农村扶贫工作,精准识别排查贫困人口是贫困攻坚工作的重要一环。
本方案拟定了____年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排查工作的目标、原则、方法和具体措施,旨在确保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为精准扶贫提供科学依据。
二、目标与原则目标:1. 确定____年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 准确识别并排查____年贫困人口的状况和致贫原因。
3. 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为制定精准扶贫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原则:1. 精细化: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精细化管理,确保扶贫政策和资源的精准投放。
2. 公正公平: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排除任何歧视和偏见。
3. 协作共享: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合作,共享信息资源,实现数据互通共享。
4. 动态管理:贫困人口状况和致贫原因可能发生变化,需要实施动态管理,及时调整识别和排查结果。
三、方法与措施1. 数据收集与整合(1)收集基础信息。
通过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村居等途径,收集贫困地区的基础信息,包括人口数量、劳动力情况、收入状况、教育程度、卫生状况等。
(2)整合现有数据。
整合各级政府部门、农村组织、银行、医院等机构收集的与贫困人口相关的数据,建立一套完整的贫困人口信息数据库。
2. 创建信息系统建立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排查信息系统,包括人口信息采集、数据整合、信息共享等功能。
通过信息系统,实现贫困人口信息的快速查询、更新和共享,方便各级政府部门的使用和调取。
3. 精准识别模型建立采用层级识别模型,综合考虑收入、住房、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多个维度的指标,建立科学准确的农村贫困人口识别模型。
模型设计应考虑区域特点,使结果更加精准。
4. 手段创新与科技应用(1)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
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和分析海量数据,发现潜在的贫困人口,提高识别的准确率和效率。
中国农村贫困方法及现状
![中国农村贫困方法及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7e7a7d1b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f4.png)
贫困动态,2000-2003
贫困人口大进大出
行比重(%) 列比重(%) 2 0 绝对贫 0 困农户 0 低收入 年 农户
其他 农户
2001 年 绝对贫 低收入 困农户 农户
34.5 35.0
其他 农户
贫困的动态变化可以通 过动态变化矩阵来表示
浅灰色部分为行比重, 白色部分为列比重
年度间农村居民的贫困 状况动态变化的模式非 常明显
分省贫困发生率和低收入人口比重, 2004年
贫困发生率
1%以下
8省
低收入人口比 重
1-5%
15省
5%以下
17省
5-10%
7省
5-10%
7省
10% 以上 1省
10%以上
7省
最高
13.6%
最高
20.1%
农村贫困人口分布,2004及2003年
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比重(%)
2003
2004西部地区4Fra bibliotek%50%
•但几年间西部地区脱 贫进程快于中东部地 区,西部绝对贫困人 口比重占全国的比重 下降。
分地势绝对贫困人口分布, 2001-2004年
2004年全国绝对贫困人口中,山区占51.4%,丘陵地区占18.5%, 平原地区占30.1% 山区的贫困发生率由2001年的8.6%降为2004年的4.9%,丘陵地 区由2.6%降为1.6%,平原地区由2.5%降为1.8% 2001-2003年间山区绝对贫困人口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下降,2004 年有所反弹 2004年农村减贫主要得益于农业收入的增加,而山区由于自然环 境恶劣,绝对贫困农户农业收入增加的空间不如其他地区,因此 2003-2004年山区绝对贫困人口的减少速度没有丘陵和平原地区 快 但从2001年至2004年整个区间上来看,山区的脱贫速度仍然是最 快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世行使用中国农村住户消费数据,按1天1美元的标准测算得到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
2000-2006年农村贫困人口构成与分布-1 Poverty Distribution 2000-2006
指标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2000年 3209 207 814 1944 244 3.5 0.7 2.9 6.9 4.4 6.4 25.4 60.6 7.6 2001年 2927 183 683 1856 204 3.2 0.6 2.5 6.6 3.6 6.3 23.3 63.4 7.0 2002年 2820 261 642 1742 175 3.0 0.8 2.3 6.2 3.1 9.3 22.8 61.8 6.2 2003年 2900 217 752 1698 233 3.1 0.7 2.7 6.0 4.1 7.5 25.9 58.5 8.0 2004年 2610 173 730 1552 156 2.8 0.5 2.6 5.5 2.7 6.6 28.0 59.4 6.0 2005年 2365 142 668 1421 134 2.5 0.4 2.4 5.0 2.4 6.0 28.2 60.1 5.6 2006年 2148 112 560 1370 107 2.3 0.3 2.0 4.8 1.9 5.2 26.1 63.7 5.0
贫困 农户
614 54.5 27.6 665 69.5 479 2772 18.0 58.7 56.3
低收 入户
869 57.9 29.4 902 65.6 579 3281 19.8 62.1 57.9
全国 2253 48.4 31.2 1670 49.1 654 4259 24.8 79.6 64.7
• 2.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方法
• Methodology of Poverty Monitoring
2、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现状 Rural Poverty of China 1978-2006
全国农村历年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 Poverty population and headcount rate 1978-2006
2000年
低收入人口 6213 规模(万人) 比上年增减 (万人) 低收入人口 比重(%)
2001年 6102 -111
2002年 5825 -277 6.2
2003年 5617 -208 6.0
2004年 4977 -640 5.3
2005年 4067 -910 4.3
2006年 3550 -517 3.7
6.7
6.6
世界银行测算的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万人) Rural poverty in China based on one US
• • • • • 1981年 1984年 1987年 1990年 1993年 dollar per day 63366 42527 31043 37433 33421 (10000P) • 1996年 • 1999年 • 2002年 • 2004年 • 2015年预计 21144 22278 17661 12836 3663
贫困人口 规模(万 人)
贫困发生 率(%)
占农村贫 困人口比 重(%)
2006年农村贫困人口构成与分布-2 Poverty Distribution 2006
贫困发生率( Poverty head count ):全国农2.3% 8省 <1% 5省 5-10% 最高的省 10.9% 17省 1-5% 1省 >10%
30000
%
35 30 25
25000
20000 20 万人 15000 15 10000 10 5000 5 0
0
贫困人口 贫困发生率
1978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8500 8000 8.8
1994 1995 7000 6500 7.7 7.1
历年脱贫人口 Poverty Population Reduced(10000p) • • • • • • • • 1990-1999 年均脱贫680万 2000 200万 2001 273万 2002 107万 2003 增加80万 2004 290万 2005 245万 2006 217万
2000年以来低收入人口规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ow income population since 2000
Rural Poverty Reduction in China: Methodology of Poverty Monitoring and Main Results 中国农村贫困: 最新结果与监测方法
XIAN ZUDE 鲜祖德
• 1.中国农村贫困现状
• Rural Poverty of China 2000-2006
低收入标准以下人口比重( Low income rate ):全国农村6.0% 15省 <5% 9省 5-10% 7省 >10% 最高的省 24.1%
主要经济指标,2000年及2006年 Main Economic Indicators 2000 &2006
指标 2006年 全国 1. 人均纯收入(元) # 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比重(%) 工资性收入比重(%) 2.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 3. 恩格尔系数(%) 4. 人均家庭生产费用支出(元) 5. 人均住房价值(元) 6.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 7.钢筋混凝土结构及砖木结构住房 面积比重(%) 8. 有安全饮用水的农户的比重(%) 3587 42.4 38.3 2829 43.0 1382 8820 30.7 86.0 73.3 2000年
1996 1997 5400 4962 5.4
1998 1999 4210 3412 4.6 3.7
2000 2001 3209 2927 3.4 3.2
2002 2003 2820 2900 3 3.1
2004 2005 2610 2365 2.8 2.5
2006 2148 2.3
25000 12500 13100 12200 9600 10200 8500 9400 30.7 14.8 15.5 14.3 11.1 11.6 9.4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