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简介

合集下载

华南理工材料、化学系

华南理工材料、化学系

应用化学学科学科带头人——廖世军(教授、博导)学术团队催化及能源化学学科带头人兼学术负责人——廖世军(教授、博导)李映伟(教授、博导)、傅志勇(上岗教授)、李白滔(副教授)、宋慧宇(副研究员)、梁振兴(讲师)固态化学学术负责人——刘江(教授、博导)王黎明(副教授)、邓远富(讲师)精细化工学术负责人——钟振声(副教授)张逸伟(副教授)、李秀华(副教授)、潘跃晓(副教授)、任颜卫(讲师)纳米材料化学学术负责人——张伟德(教授、博导)叶建山(教授、博导)、陈彩虹(副教授)化学与药物化学学科带头人——江焕峰(教授、博导)学术团队有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学科带头人兼学术负责人——江焕峰(教授、博导)刘海洋(副教授)、祝诗发(副教授)、袁高清(副教授)、邓国华(副教授)、尹标林(副研究员)、戚朝荣(讲师)功能分子研究学术负责人——曾和平(教授、博导)曾伟(教授)、王婷婷(讲师)生物有机与功能材料学术负责人——曹德榕(教授、博导)孙东成(副教授)、汪凌云(助理研究员)纳米及萃取化学学术负责人——曾振欧(教授)柳松(副教授)、吴松平(副教授)纳米生物与分析化学学术负责人——王立世(教授)王海水(教授、博导)、胡建强(副教授))学术团队化工系统工程和产品工程学术负责人——钱宇(教授、博导)周健(教授、博导)、章莉娟(教授、博导)、李秀喜(副教授)、陈赟(副研究员)、杨思宇(助理研究员)、郭新东(讲师)吸附与反应分离团队学术负责人——李忠(教授、博导)王海辉(教授、博导)、奚红霞(教授、博导)、袁文辉(研究员)、夏启斌(副研究员)、王素清(助理研究员)朱宝璋(高工)精细化学工程团队学术负责人——黄洪(教授)张会平(教授、博导)、肖新颜(教授、博导)、瞿金清(教授、博导)、沈慧芳(副研究员)、叶代勇(副教授)、张心亚(上岗研究员)、傅和青(副研究员)、夏正斌(副教授)、司徒粤(助理研究员)、伍明华(副研究员)、鄢瑛(副教授)化学工艺团队学术负责人——陈砺(教授、博导)董新法(教授、博导)、方利国(副教授)、严宗诚(副教授)、耿建铭(讲师)纳米材料与纳米催化技术学术负责人——彭峰(教授、博导)余皓(上岗教授、博导)、王红娟(副教授)、江琦(副教授)、冯景贤(副教授)生物质资源化工学术负责人——邱学青(教授、博导)欧阳新平(教授、博导)、楼宏铭(副研究员)、邓永红(副教授)、庞煜霞(副研究员)、周明松(副研究员)功能化学品技术学术负责人——程江(教授、博导)杨卓如(教授、博导)、涂伟萍(教授、博导)、文秀芳(副研究员)、皮丕辉(副教授)、蔡智奇(副教授)、胡剑青(副研究员)、王锋(助理研究员)生物材料和制药工程学术负责人——江燕斌(教授、博导)叶勇(副教授)、何道航(副教授)、潘娅(讲师)、刘美凤(副教授)绿色催化与能源学术负责人——李雪辉(教授、博导)黄肖容(副教授)、关建郁(副教授)、王芙蓉(工程师)、于英豪(助理研究员)天然气技术学术负责人——樊栓狮(教授、博导)解东来(教授、博导)、李静(上岗教授)、朗雪梅(副研究员)、徐文东(副研究员)、王燕鸿(助理研究员)传热强化与节能学术负责人——张正国(教授、博导)高学农(教授、博导)、方玉堂(教授)、方晓明(研究员)、杨建平(高级工程师)、微纳传热与节能学术负责人——汪双凤(教授、博导)李国庆(副教授)、李亚军(副教授)、王卫星(副研究员)、蒋翔(副研究员)室内环境技术学术负责人——张立志(教授、博导)阮复昌(教授)、裴丽霞(副教授)、徐建昌(讲师)、汪南(助理研究员)能源化工与节能学术负责人——邓先和(教授、博导)常杰(教授、博导)、潘朝群(副研究员)、黄扬明(副研究员)、催化及能源化学学术负责人——廖世军(教授、博导)李映伟(教授、博导)、傅志勇(教授)、李白滔(副教授)、梁振兴(副教授)、夏建伟(高工)纳米材料化学学术负责人——张伟德(教授、博导)叶建山(教授、博导)、谢逢春(副教授)、余宇翔(讲师)绿色有机合成化学学术负责人——江焕峰(教授、博导)曾伟(教授、博导)、祝诗发(上岗教授、博导)、袁高清(教授)、尹标林(教授)、戚朝荣(讲师)功能分子研究学术负责人——曾和平(教授、博导)钟振声(教授)、王婷婷(副教授)、邓远富(副教授)、张逸伟(副教授)、刘国良(讲师)生物有机与功能材料学术负责人——曹德榕(教授、博导)孙东成(副教授)、邓国华(副教授)、李秀华(副教授)、汪凌云(副教授)无机纳米材料与催化学术负责人——刘海洋(教授、博导)曾振欧(教授)、柳松(副教授)、吴松平(副教授)、任颜卫(讲师)纳米生物与分析化学学术负责人——王立世(教授、博导)王海水(教授、博导)、胡建强(教授)、曾建皇(副研究员)、宋慧宇(副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老师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老师简介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肽药物PEG修饰及控缓释聚合物微球结构性能关系的研究(No.),2008.1-2011.12,主持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载药微球的结构、控制释放和模型化设计(No.),2005.1-2007.12,主持
9.香港创新科技署科技创新项目,研制具有高生物利用度的胰岛素纳米结构口服制剂(No.ITP/006/08NP),2009.4-2011.4,主持
3.Di Xiong, Xiaofang Zhang, Shiyuan Peng, Huawei Gu, and Lijuan Zhang*. Smart pH-sensitive micelles based on redox degradable polymers as DOX/GNPs carriers for controlled drug release and CT imaging.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18, 163: 29-40(SCI,2区,3.887)
1989-至今,华南理工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 工作
2014.10-2015.1,美国休斯顿大学 高级访问学者
科学研究
情况简介
研究方向:
(1)新型功能材料化学品的研究和开发:1)智能响应性控缓释和靶向功能药物载体材料和新型药物传输体系;2)重金属吸附和钝化功能材料;3)精细化学品功能材料。(2)融合化学、化工、材料、生物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多相复杂结构化微颗粒体系的构性关系、优化设计和制造。
7.Wenjing Lin, Na Yao,Long Qian, Xiaofang Zhang, Quan Chen, Jufang Wang* Lijuan Zhang*.pH-responsive unimolecular micelle-gold nanoparticles-drug nanohybrid system for cancer theranostics.ACTA Biomaterialia,2017,58: 455-465(SCI, 1区top,6.008)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老师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老师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老师简介
姓名Hale Waihona Puke 职称 招生专业王红娟 副教授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75.11 籍贯
河南
民族 汉 最高学位 博士
党派

研究方向
纳米材料及其应用
2003-至今,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任教; 主要学习工 2000-2003,华南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作简历和主 1997-2000,青岛化工学院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要学术兼职 1993-1997,郑州轻工业学院化工系,精细化工专业攻读学士学位;
4 H.J. Wang, C.M. Zhou, F. Peng, et al. Glucose biosensor based on platinum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sulfonated-carbon nanotubes 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Int. J. Electrochem. Sci., 2007,
3 H.J. Wang, A.L. Zhou, F. Peng, et al. Mechanism study on adsorption of acidifi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to Pb(II). J. Colloid Interf. Sci., 2007, 316: 277–283
l 碳纳米管的有机功能化修饰与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性能,广东省自然科学博士启动基金,主 持人,(No.04300148,2004-2006)
代表性论文:
1 H. J. Wang, H. Yu, F. Peng,et al. Methanol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on highly dispersed Pt/sulfonated-carbon nanotubes catalysts. Electrochem Commun, 2006, 8(3): 499-504 (SCI)

吴晖教授专家简介

吴晖教授专家简介

吴晖教授简介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领域有保健食品的研究与开发、天然活性成分的纯化及代谢机理、食品安全管理与标准法规、微生物与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食品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检测与控制。

已发表文章150多篇,SCI/EI论文45篇,申请专利50件,授权35件。

学校职务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安全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产业研究所所长《现代食品科技》(EI源刊)常务副主编社会兼职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会审专家;2.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4.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国家和广东省科技评审专家库专家;6.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专家库专家7.工业和信息化部品牌培育技术创新专家;8.广东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9.广东省、广州市突发事件应急专家;10.广东省保健食品协会副会长;11.河南省品牌促进会副会长;12.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常务理事;13.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优势具有强大的资源转化和整合能力,拥有一个集技术、管理和法律咨询的高水平技术服务平台和团队。

1.高端人力资源丰富2.品牌策划精英汇萃3.质量认证和管理体系完善4.分析检测和控制力量强大合作伙伴与100多家企业建有合作关系,保健食品企业有广州市宝生园有限公司、南京中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好形象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广州华瑞食品有限公司等,食品企业如加多宝集团、广东天地壹号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湖北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真美食品有限公司、广东珍奇味食品有限公司、广州华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萃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化妆品企业有索肤特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采诗化妆品有限公司,广州好迪化妆品有限公司等。

用心服务创造价值。

历届行政领导(续) - 华南理工大学

历届行政领导(续) - 华南理工大学
李元元
副校长
1998.12~1999.12
瞿金平
副校长
1998.12~1999.12
1999.12~2003.9
刘焕彬
校长
1999.12~2003.9
韩大建(女)
副校长
1999.12~2000.10
杨晓西
副校长
1999.12~2002.12
吕廷秀
副校长
1999.12~2003.9
李元元
副校长
1999.12~2003.9
张进
筹委会副主任
1953.4~1955.4
1955.4~1958.9
罗明燏
院长
1955.4~1958.9
陈永龄、罗雄才1955.5任副院长前仍为华南工学院筹委会副主任
张进
副院长
1955.4~1958.9
陈永龄
副院长
1955.5~1956.11
罗雄才
副院长
1955.5~1958.9
1958.6华南化工学院筹委会成立,1958.6~1959.6罗雄才任筹委会主任委员
1972.4~1978.5
聂菊逊
革委会副主任
1972.6~1973.1
郭仁义
革委会副主任
1972.9~1978.5
李运隆
革委会副主任
1973.5~1978.5
罗雄才
革委会副主任
1973.5~1978.5
罗荣
革委会副主任
1976.11~1978.5
李植光
革委会副主任
1977.4~1978.5
1978.5~1979.2
贾信真
副校长
1991.5~1991.11
林维明
副校长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

导 师 姓 名:朱剑飞、性 别:男职 称:教授招 生 专 业:传播学招 生 层 次:招收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所属院系:新闻与传播学院联 系 电 话:电 子 邮 件:导师简介:1956年8月出生,1988年7月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

曾任三省区(广东、广西、海南)五台(广东电视台、广西电视台、海南电视台、广州电视台、深圳电视台)联办的大型电视理论刊物《南方电视学刊》常务副总编辑,高级编辑;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兼新闻传播系主任、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主要代表作:《中国文化思辨:从文学走向传播》(论著)、《春风绿南粤——邓小平理论与广东实践》(电视政论片);承担过广东省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报告“广电产业篇”(广东省政府中标课题)、中国视听传媒如何应对舆论战信息战(中宣部及国家广电总局指令性调研课题)、主编大型电视理论文集《前沿论说》第一、二、三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中央电视台网站实时专访录《电视刊物与理论建设》。

个人及其作品获得过的主要奖项有——个人:第二届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

论著:《中国文化思辨:从文学走向传播》(获第二届广东文化传播精品奖之论著二等奖) 论文:《广东电视文化发展如是观》(获第二届广东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广东电视“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优秀论文一等奖)《当世界向我们走来的时候——关于大陆电视在开放格局中的若干思考》(获第二届广东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2002年颁发的“国际优秀论文奖”)《改革在这里找到了突破口——栏目制片人制对中国视坛全方位的撞击》(获’99全国记协“中国新闻事业50年百篇优秀论文奖”、首届中国电视“南方杯”学术论文一等奖、2002年“中国理论创新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走进新时代 开创新纪元——中国电视发展的战略选择》(获2001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期刊优秀论文二等奖)《上海广播电视集团化发展思路的启示》(获2001年中国首届新闻专业期刊优秀“刊载类”论文金奖)《集团化:中国电视在困惑与希望中前行——华东地区对口考察归来的命题思考》(获2001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新世纪广播电视的改革发展》征文大奖赛一等奖、第三届中国电视“南方杯”学术论文一等奖)《WTO 与中国电视》(获2002年全国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优秀“刊载类”论文二等奖、2002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期刊优秀论文一等奖)《频道制:电视媒体与时俱进的明智选择》(获2005年度广东电视“十佳”优秀作品奖)《心无界志高远——牡丹江广电五年改革发展启示录》(获2006第三届广东文化传播精品奖之论文二等奖)电视片:《春风绿南粤——邓小平理论与广东实践》(获1999广东省文化精品奖、广东省广播电视优秀作品一等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系列片一等奖)社会兼职: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影视)副会长;广东文化传播学会国际华语电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艺术理论研究会常委、电视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学研究委员会理事、中国广播影视期刊协会理事;中央电视台课题组特邀研究员;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改革发展调研组成员;广东省文化批评协会理事;广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社科院文化产业综合研究组成员(特邀);广东省新闻专业高级职称评审组专家评委。

传承与创新中的客家文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谭元亨教授访谈

传承与创新中的客家文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谭元亨教授访谈

谭元亨(1948-),广东顺德人,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学科带头人,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国际IRSCL会员及湖南省作协专业作家,历任湖南省市青联、政协委员、作协副主席。

调回广州后,任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

获国家级政府奖5项,全国性奖5项,出版文史哲工著作200种,4000万字,主要研究方向:历史哲学、人类学、文学理论与创作、建筑美学等。

代表作《元亨文存》8卷、《谭元亨文集》12卷。

理论著作《中国文化史观》《华南两大族群的文化人类学建构》《广府人史纲》《客家文化史》《十三行史稿》等,文学著作《客家魂》《十三行世家》《后知青.女性三部曲》等,纪实《无效护照》《潘氏三兄弟》等。

有的被译为英、法、日等国文字。

到欧美、亚非十多国讲学。

还有《客家女》《客家人》《正道沧桑》等百部(集)影视作品。

译作数部。

传承与创新中的客家文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谭元亨教授访谈谭元亨,阳玉平■■名家语丝WORDS FROM THE CELEBRITY人类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

收稿日期:2019-05-09作者简介:谭元亨(1948-),广东顺德人,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历史哲学、人类学、美学等;阳玉平(1981-),女,苗族,广西桂林人,副编审,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18级博士生,《社会科学家》杂志副主编,研究方向:美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编辑出版。

摘要:谭元亨教授在创作与理论研究中一直秉承初心与人文关怀,他的文学创作始终保存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敏感与痛切,他的理论研究延续老一辈学者的严谨与客观。

其众多学术著作,如30万言的《中国文化史观》及近40万言的《华南两大族群的文化人类学建构》等,都无不关注中国人、关注中国文化、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浸润下的地域文化。

作为客家人,谭教授对于客家文化的关注与研究,不仅仅在于一种乡土情怀与客家人的悲悯情怀,而是在中华文化的思维下来考察这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如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提出客家人作为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更是世界民族大迁徙的东方部分的历史铁证,从根本上解决了客家人的族源、迁徙史与文化认同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客家人精神史的研究。

兰林锋简历-百度文库

兰林锋简历-百度文库

兰林锋简历
兰林锋,福建武平人,华南理工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珠江学者,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评审专家,国际信息显示协会(SID)北京分会技术委员会委员,美国化学会旗下知名期刊ACS Appl. Mater. & Interfaces客座编辑。

从事基于OLED显示、柔性显示、印刷显示应用的薄膜晶体管(TFT)关键材料与器件的研究。

发明了高迁移率、高稳定性的稀土掺杂氧化物半导体材料(Ln-IZO),迁移率可达50 cm2/Vs。

此后,参与成立广州新视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将Ln-IZO 成功用于国内首块氧化物TFT驱动的彩色AMOLED 显示、透明显示和柔性显示。

相关成果获得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发表SCI论文100多篇,被引用2000多次。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多件,已授权20多件。

编写《印刷显示材料与技术》、《有机光电子技术》、《半导体科学与技术》、和《Organic Light-Emitting Materials and Devices, Second Edition》等论著或部分章节。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市科技计划、企业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近20项,累计经费1000多万元。

金连文教授

金连文教授

金连文教授Professor金连文(JIN Lianwen),彝族,贵州都匀人。

199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新技术专业、计算机软件及应用技术专业,获工学学士双学位;1996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6年7月至今,在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系(现电子与信息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期间,2002年3—5月、2006年11—12月,在香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作访问学者;2010年4—5月,在法国南特大学作访问教授)。

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入选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0年晋升为副教授,2004年晋升为教授,2004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至今已指导博士研究生18人,硕士研究生80余人。

现任华南理工大学二级教授;曾兼任IEEE Signal Processing Guangdong Chapter主席(2014一2016);现兼任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文档图像分析与识别专委会主任、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机器视觉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专委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委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模式识别专委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专委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图像图形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高校音视频图文智能信息处理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公安部视频图像智能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金连文教授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先后为本科生及研究生讲授《移动信息化的新发展》《统计学习理论与机器学习》《Deep Learning》《信息传输与处理》等课程,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好评。

3次荣获华南理工大学"我最喜爱的导师”、1次荣获华南理工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荣誉,先后指导学生荣获广东省“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特等奖2次。

中国科学院新当选院士简介

中国科学院新当选院士简介

中国科学院新当选院士简介佚名【期刊名称】《化学进展》【年(卷),期】2002(014)001【摘要】@@ 曹镛(Cao Yong) rn男,汉族,高分子化学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所长.194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65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1987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rn曹镛是国内最早从事导电高分子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与他人合作用稀土催化剂合成了有新的结构和形貌特色的聚乙炔.率先合成苯胺及噻吩的齐聚物,并对其进行掺杂和研究其结构与性能关系.他在用有机质子酸掺杂聚苯胺制备可溶性的聚合物的基础上,提出"对阴离子诱导加工性"的概念,解决了导电高分子的高导电性与加工性不能同时并存的难题,其研究结果已得到实际应用.此外,成功地研制出可弯曲的塑料片基发光二极管;使铝阴极LED的电荧光量子效率达到甚至超过钙阴极器件等.rn陈洪渊(Chen Hongyuan)rn 男,汉族,分析化学家,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1937年出生于浙江三门.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rn陈洪渊在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的多个前沿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生物催化、超分子组装和纳米电化学研究中,构建成多种高效的仿生催化界面,降低了NADH氧化过电位600mV,研制成一系列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件;组成高活性含酶三维有序膜,为发展新型高效生物传感器创造了条件.首次观察到表面活性剂对血红蛋白电子转移的促进作用,使其测定灵敏度提高两个数量级;发展了微电极新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在痕量生物物质的毛细管电泳分离与电化学分析中,使三种酶的检测限低达amol级高灵敏度.rn陈新滋(Chen Xinzi)rn男,汉族,有机化学家,1994年起任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1950年出生于广东台山.197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化学系.1976、1979年先后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曾任美国Monsanto公司高级研究专家.rn陈新滋主要从事手性催化配体和不对称合成研究领域的工作,在均相氢化不对称合成反应历程研究中发现了新的机理,得到国际广泛引用;研究开发了手性药物萘普森的不对称合成并达到工业化,被认为是1991年国际化学方面的重大事件;在手性催化配体和催化剂的研究中发现了螺环氧膦配体、胺膦配体、联吡啶氧膦配体等高性能的配体和催化剂,取得多项中国和美国专利. 他还在不对称烷基化等方面做了出色的工作.此外,他在促进香港与内地的学术交流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rn程津培(Cheng Jinpei) rn男,汉族,有机化学家,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科技部副部长.1948年出生于天津,原籍江苏灌云.1975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化学系.1981年获南开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学位,1987-1988年在杜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曾在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杜克大学和香港大学作访问教授.rn程津培长期从事物理有机化学的研究,在化学键键能研究方法学和未知键能的测定、自由基取代基效应的规律、一氧化氮亲合势和转移机理、NADH辅酶反应机理、叶立德热力学稳定性统一标度的建立等方面作出系统的、原创性的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30多rn篇在Science和本学科最高刊物 J. Am. Chem. Soc., J. Org. Chem.上发表并被广泛引用,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rn黄春辉(Huang Chunhui) rn女,汉族,无机化学家,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1933年出生于河北邢台,原籍江西吉安.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rn黄春辉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稀土配位化学和分子基功能膜材料.稀土功能配合物的研究方面,在稀土配合物的光学微腔中同时观察到荧光增强和寿命缩短这两个介观物理现象;以铽配合物组装成的电致发光器件,其绿光亮度达到目前同类工作已知的最高值920 cd/m+2.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将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分子设计的原理引入到光电转化材料的设计中.在具有二阶非线性的半菁染料体系中,发现了两者在构效关系上的相关性,开发了一类新的光电转化材料.在对二氧化钛纳米晶体进行表面修饰后,提高了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的一些重要指标.rn江龙(Jiang Long) rn男,汉族,物理化学家,1999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33年出生于上海,原籍福建建瓯.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60年获莫斯科苏联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86-1998年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所研究员.rn江龙长期从事胶体与界面科学的研究.50年代开始,他研究硅酸凝胶和浓分散体系的结构与流变性质,结合多项国民经济重大任务,在研制航空航天遥感胶片、制备高浓度水煤浆,以及强化采油等项目中都作出重要贡献.80年代以来,在国内倡导并开展有序分子薄膜及生物分子电子器件的研究.在仿生酶膜、仿视觉薄膜、泡囊仿生传感器,以及纳米颗粒制备、组装和生物效应等研究中做了大量创造性工作. rn林国强(Lin Guoqiang)rn男,汉族,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1943年出生于上海,原籍福建福清.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1968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生毕业并留所工作.rn林国强建立了亚毫微克级测定昆虫性信息素结构的方法,合成了多种光学活性昆虫信息素,发现昆虫界也存在着手性识别的现象.参与发现Sharpless烯丙醇不对称环氧化试剂的改良,研究了手性环氧醇的原位氮、硫开环,以此合成手性多羟基胺、氮杂环和α-取代丝氨酸和丙氨rn酸.进行了多个轴手性连芳烃物的首次合成和结构测定.改良了Ni(0)催化的Ullman反应,用于芳基、烯基卤代物,尤其是邻位双取代芳基卤代物的偶联反应,最高产率达97%;实现了SmI2诱导、手性质子源试剂控制和糖源底物控制的合成手性α,γ-取代-γ丁内酯的新法.参与发现新rn氧化酶G.38能将羰基按反-Prelog模式还原为羟基.发现了(R)-羟氰化新酶源,以及羟氰化粗酶在有机溶剂中的微水相体系,催化合成手性羟氰化物.rn麦松威(Mai Songwei)rn男,汉族,结构化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化学讲座教授,1936年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鹤山.1960年毕业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1963年获该校博士学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rn在超分子化学领域,首例确定主客分子间可以氢键相连,阐明三类β氢醌包合物的结构异同,并开辟了新型尿素/阴离子包合物的发展方向.无机化学方面,系统研究了甜菜碱类配体与金属离子的键合模式.在晶体工程领域,提出阴离子最高配位数的概念,结合银-银亲和作用,对类卤银盐和乙炔银的复盐、三盐及四盐作了深入研究,丰富了阴离子的配位化学.他和周公度的合著:Crystallography in Modern Chemistry: A Resource Book of Crystal Structures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他在推动香港和内地学术交流和为国家培养科技青年人才方面做出很多贡献.rn任詠华(Ren Yonghua)rn女,汉族,无机化学家,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系主任.1963年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鹤山.1985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化学系.198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rn任詠华系统地设计和合成了新的无机发光分子材料和化学传感器配合物;利用各种桥连配体,设计及合成了多种多核金属簇体系的发光材料;利用炔基在结构上呈刚性及线性排列的优点,设计了新型有机金属铼、铜和银的发光刚性棒材料;并以弱金-金成键相互作用作为开关的新概念,设计出可用作分子磷光信号传感器及光电开关的双核金冠硫配合物.这些工作成绩受到国际同行关注,被邀在Chem. Comm.、Angew. Chem.(国际版)、Chem. Rev.等杂志撰写重点文章或综述文章.她以通讯作者身份在SCI杂志上共发表无机化学领域的文章103篇,被引1 164次.此外,她还担任Inorganic Chem.、New Journal of Chem.、 Inorg. Chim. Acta 等国际杂志编委,并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曾荣获裘槎基金会"优秀科研者"称号.rn郑兰荪(Zheng Lansun)rn男,汉族,无机化学家,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1954年出生于福建厦门,原籍江苏吴江.rn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6年获美国Rice大学博士学位.【总页数】2页(P79-8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中国科学院化学部2007年新当选院士简介 [J],2.中国科学院化学部2005年新当选院士简介 [J],3.中国科学院新当选院士简介 [J],4.2005年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新当选院士简介 [J], 王澍;孙卫国5.2001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新当选院士简介 [J], 孙卫国;刘峰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厚积薄发推进增材制造产业发展——专访广东增材制造协会会长杨永强教授

厚积薄发推进增材制造产业发展——专访广东增材制造协会会长杨永强教授

厚积薄发推进增材制造产业发展——专访⼴东增材制造协会会长杨永强教授江苏激光联盟导读:本刊记者曾经多次采访⼴东省增材制造协会会长、华南理⼯⼤学教授杨永强,撰写了《⼴东抢占3D打印产业发展先机——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华南理⼯⼤学杨永强教授专访》《华南理⼯⼤学:⾦属3D打印技术领域的翘楚》和《杨永强:冷眼看3D打印热潮》3篇⽂章。

这3篇⽂章介绍了3D打印的发展前景及⼴东3D 打印技术产业化的优势和制约因素,阐明了杨永强教授对⼴东进⼀步推进3D打印技术产业化、抢占3D打印技术产业⾼地的建议;报道了华南理⼯⼤学在⾦属3D打印技术的研发以及在⽣物医学领域实现产业化等成果;揭开3D打印的神秘⾯纱,展⽰热潮背后的冷静思考。

今天,我们再次邀请杨永强教授介绍了近年增材制造产业扶持政策、⼴东省增材制造协会的⼯作及进⼀步推动增材制造产业发展的建议;同时,作为我国⾦属增材制造领域的重要专家、学者,杨永强教授还介绍了⾦属增材制造的应⽤及发展趋势。

杨永强博⼠谈政策:实实在在推进产业发展《⼴东科技》:请您谈谈,近⼏年,国家和⼴东出台哪些政策有⼒⽀撑和推动增材制造(3D打印)产业发展?杨永强:在我国,从国家有关部委到地⽅政府,都对3D打印产业给予很多政策和项⽬的⽀持。

在国家层⾯,基于产业发展的出发点,近年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12个部委发布了两份制造产业的发展规划,分别是《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与《增材制造产业发展⾏动计划(2017-2020年)》,在这两个发展规划⾥,都把⾦属增材制造装备、3D打印材料列为⾸要的发展对象之⼀。

这也可以看出,增材制造技术在中国制造⾥的重要地位。

在地⽅层⾯,⽐如⼴东省,于2014-2018年度连续4年推出了增材制造技术的重⼤专项,⽀持了很多项⽬;于2018-2020年度⼜参照科技部的重点研发计划,投⼊⼤笔资⾦⽀持并制订了激光和增材制造的重点研发计划。

40年深耕_根深叶常青——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_兰凤崇

40年深耕_根深叶常青——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_兰凤崇

人物40【人物简介】兰凤崇,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

兼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公安部交管局道路交通管理专家委员会专家、广东省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曾任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等职。

主持或参加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粤港合作、省部委及汽车企业研究和开发项目40余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50人,发表论文350余篇,申请专利40余项,出版专著5部,获各类科技奖项10余项。

华南理工大学的校训“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出自《礼记·中庸》十九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意思是说,治学求进要博学多才,审慎求问,明确分辨,身体力行,就像本次采访的主人公兰凤崇给记者的感觉一样,体现了知与行、为人与治学的统一。

夏末秋初,正是一年中最清爽的时节,两杯清茶,几页稿纸,他开始和记者分享自己从业和育人的故事。

文/田曼扫一扫,阅读本栏目更多文章40年深耕 根深叶常青40年深耕 科研成果丰富1982年,兰凤崇从吉林工业大学汽车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此后无论是学业精进,还是工作创新,都没离开过汽车。

“我长期从事汽车现代设计方法、汽车结构与安全领域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至今已经有近40年。

”一说起汽车,兰凤崇仿佛打开了话匣子。

40年深耕,背后是丰富的经验和成果积累。

一是基于车辆主被动安全(包括结构品质如N VH),人车路系统控制以及道路交通事故致因等方面的科学问题,对汽车结构的碰撞、轻量化问题开展了基于结构材料工艺一体化的综合优化、多学科多目标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兰凤崇及其团队开发了基于中国人体50百分位数据的乘员人体生物力学整人模型,解决了诸如乘员人体软组织器官在各种动态载荷下的损伤机理和评价等问题,可以实现针对中国人体进行虚拟计算和评价的汽车安全性设计,这个模型已经逐步在汽车企业得到验证和应用,这项技术对于参与国际竞争,提升我国汽车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法律法规水平都有着重要意义。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老师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老师简介
化工学院老师简介
姓名 职称 招生专业 傅志勇 教授 性别 民族 无机化学 男 汉 出生年月 最高学位 研究方向 1973.10 博士 籍贯 党派 福建邵武 无
无机能源材料, 催化材料
1995年7月 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化学专业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2年7月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2年7月至2003年9月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 主要学习工 2003年9月至2005年9月 获加拿大阿尔伯塔杰出人才基金 (Alberta Ingenuity Fund) 资助在University 作简历和主 要学术兼职 of Calgary 做博士后 2012年9月 华南理工大学 教授/博导 2013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学术兼职: 广东省电化学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广东省燃料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研究方向: 1. 电池用无机关键材料的设计,无机能源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燃料电池的应用。 2. 无机光电功能新材料与器件的研究: 半导体纳米薄膜材料、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与开发。 3. 光致电子迁移型变色材料与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 课题组承担的课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光致电子迁移型配位框架功能新体系的构建和光化学特性探究, 2016/01-2019/12,79 万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维层状钙钛矿型化合物的设计调控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基础 研究,2018/01-2020/12,25 万。 3.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基于风电弃电的氢储能与利用基础及关键技术研究, 2016/01-2020/12, 56 万。 科学研究 情况简介 4. 广 州 市 科 学 研 究 计 划 , 高 效 稳 定 钙 钛 矿 材 料 的 制 备 及 其 太 阳 能 电 池 应 用 研 究 , 2018/04-2021/03,20 万。 5. 广州市科学研究计划,电子迁移型光致变色杂化晶体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技术研究, 2018/04-2021/03,20 万。 6. 横向项目,药芯焊丝化学成份及其焊接接头性能规律分析, 2017/01-2021/12,20 万。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金属配位基光色分子新体系的构建与相关物化性能 的 表 征 , 2011/01-2011/12, 10 万元。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型氮代磷酸盐的合成及其在无机材料制备中的应用与研究, 2008/01-2010/12,16 万元。 9. 中央高校重点项目,新颖金属基光色转换晶体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调控,2012/01-2013/12, 20 万元。 10. 中央高校滚动项目,电子迁移型光色材料的合成与表征,2014/01-2015/12,10 万元。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冯光雪砥砺前行 书写科研人生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冯光雪砥砺前行 书写科研人生

INNOVATING CHIN \ |列新中国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冯光雪:砥砺前行书写科研人生■文/萧磊人物n案:冯光雪,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青年项目获得者s2011年和2016年分别 取得新如坡国立大学(N U S)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学士和博士学位,博士导师为刘斌教授(新加坡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为生物医用有机发光材料。

博士毕业后于2016年1月一2017年7月在N U S同一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相关工作。

已发表S C I论文63爲,以第一作者(含共一、通 Is作者)在 Chem Soc R e v、Acc Chen Res、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t Mater、Biomaterials、Small 等国际权威 SCI 期刊发表论文 27篇,多篇论文入选E S I高被引论文。

先后获得优秀国家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奖学金、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新加坡地区 优秀研究生奖。

不忘初心,一心一意做科研当被问及科研人初心是什么时,冯光雪说:“一心一意做科研,求创新,不搬砖,这就是我的初心。

”在过去的十多年,冯光雪一直与光打交道,致力于有机发光材料的开发和生物医用的研发。

凭着专注的态度与毅力,他将化学、材料、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相结合,基于共轭聚合物(ConjugatedPolymer,CP)和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分子,开发了具有超高亮度的有机纳米颗粒,成功实现了对特定细胞的精确追踪以及对血管网络的高分辨成像。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创业实习基金的支持下,冯光雪还实现了科研成果产业转化,参与成立了新加坡新创公司LuminiCell,并于2017年8月一2019年7月担任公司首席科学家。

期间在无数次的尝试和执行后,终于研发出了基于AIE纳米点的新型细胞示踪剂、血管造影剂等产品,并己通过MerckMillipore网站面向全球销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简介
1、汪晓军
博士,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废水处理及其相关的生物技术开发研究工作;首创化学氧化与曝气生物滤池技术,在垃圾渗滤液处理及废水深度处理得到广泛工程化应用;目前正开展以亚硝化-厌氧氨氧化为主导的废水新型节能降耗脱氮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超200篇,获国家授权专利超60项,相关成果已广泛应用工程项目中;曾获国家发明展览金奖、广东省环境保护技术二等奖、环保部环境保护技术三等奖。

2、姚顺春
博士,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能源高效低污染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LIBS青年科学家,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碳普惠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发改委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能源清洁转化与系统优化研究,重点开展燃烧诊断、排放监测及其控制技术研究;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项目,承担华电集团、广东电网公司、粤电集团等单位委托项目多项;发表论文60余篇,SCI/EI 收录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件、实用新型专利17件;相关成果
获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

3、马邕文
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进入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长期致力于工业污染控制及清洁生产新技术的研究,提出了“造纸废水封闭循环技术”及“工业废水处理系统的嵌入式三层网络控制方法”和“造纸废水的物化-生化一体化处理方法”,在国内外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及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并在全国八十多家造纸厂应用,每天共处理造纸工业废水七十多万吨,每年通过节水、节电、沉渣回用等直接为社会创经济效益2.07亿元。

其“二次纤维造纸废水的封闭循环及其污泥回收利用”清洁生产技术及理论目前已被学术界认可并被越来越多的造纸厂采用,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4、付名利
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华南理工大学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学术团队成员,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广东省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环境应急与风险防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核心骨干。

研究方向包括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和环境功能材料;有机废气(VOCs)治理与移动源排气净化功能材料、反应机理等。

5、浦跃武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2年以来,作为项目主持人,已完成技术转让项目13项,现正推广染整污水生化处理、高浓度有机
污水资源化综合治理、新型酒精发酵罐等技术;发表论文数十篇,获专利授权十项,2008年获华南理工大学重大科技成果奖;目前与其他院校合作开展污水生化处理新技术、发酵技术及设备、中药组分提取及应用等研究工作。

6、石林
教授, 环境与能源学院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矿物活化制肥、钾长石的开发利用、土壤重金属钝化剂制备、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农业资源化利用、大气汞和二氧化硫等气态污染物释放特征、作用机理以及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长期致力于矿物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科学技术的研发工作,主要成果包括:(1)以工业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生产钾钙硅矿物质肥料,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4项;(2)土壤调理剂和土壤重金属钝化剂,该技术能全面提高土壤和作物品质、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目前已在韶关、广州等地进行大规模农田种植试验;(3)开发硫化碱法烟气脱硫脱汞技术,该技术在实现烟气脱硫脱汞的同时达到了硫资源的充分回收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