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介绍
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一、整数在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中,整数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概念。
整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它们在数轴上分别位于右侧、左侧和原点。
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整数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整数是我们日常生活和数学计算中经常会遇到的数字类型。
对整数的理解也为后续学习有理数和代数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理数有理数是指可以用两个整数的比表示的数,包括整数、分数和小数。
在七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中,有理数的概念被引入,并且对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有理数不仅包括正数和负数,还包括0及各种分数和小数,这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见的,比如长度、体积、质量等都可以用有理数来表示。
三、表达式与方程在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中,表达式与方程的概念开始被引入。
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将逐步学会如何简化和计算代数表达式,以及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
这个部分的内容是建立在整数和有理数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学习表达式与方程,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变量的概念,并且为后续的代数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比例与比例线段比例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经常会遇到的。
在七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中,比例与比例线段的知识点被深入浅出地介绍。
学生将学会如何比较两个量的大小、如何计算比例线段的长度,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将为日后学习百分数和图形的相似性打下基础。
总结回顾通过对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将逐步建立起对整数、有理数、表达式与方程以及比例与比例线段等概念的理解。
这些知识点不仅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
对于数学的学习,要理解的不仅是其中的知识点和公式,更重要的是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的学习,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
个人观点与理解对于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所涵盖的内容,我个人认为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相关数学史知识介绍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相关数学史知识介绍引言概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教材之一。
在这本教科书中,除了介绍了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巧外,还涉及了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历史知识。
本文将通过六个大点来详细阐述这些数学史知识的内容和意义。
正文内容:1. 数学的起源与发展1.1 古代数学的起源1.2 古希腊数学的发展1.3 中世纪数学的发展1.4 文艺复兴时期数学的进展1.5 近代数学的发展2. 数学史上的重要人物2.1 毕达哥拉斯2.2 欧几里得2.3 阿拉伯数学家2.4 牛顿和莱布尼茨2.5 高斯和欧拉3. 数学史上的重要成就3.1 古代数学成就3.2 文艺复兴时期数学成就3.3 近代数学成就3.4 数学在科学和技术中的应用3.5 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4. 数学史对数学教学的影响4.1 历史教学的重要性4.2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4.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4.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4.5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发展过程5. 数学史知识的教学方法5.1 创设情境引入数学史知识5.2 利用教学资源展示数学史知识5.3 运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史知识5.4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数学史知识5.5 制定适合学生的数学史知识评价方式6. 数学史知识的学习意义6.1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6.2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6.3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6.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6.5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总结:通过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中涉及的数学史知识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的起源与发展、重要人物、重要成就以及对数学教学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了解数学史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发展过程和本质,还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兴趣、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利用教学资源、运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教授数学史知识,并制定适合学生的评价方式。
人教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人教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一、整数及其运算
整数的概念、数轴、绝对值、相反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及运算法则。
二、平面图形
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直线、线段、射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基本图形及其性质。
三、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解析式、函数图象、函数的变化及其含义。
四、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数据的调查与应用、频数表、频数直方图、统计量和样本。
五、解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性质,基本解法和应用。
六、数列
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
七、三角形
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三角形的元素、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八、比例与相似
比例的概念、比例的性质、比例的应用、相似的概念、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九、两点间的距离与中点
两点间距离公式、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公式。
十、几何变换
平移、旋转、翻折及其组合。
以上是人教七年级数学上的基本知识点,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深入掌握,从而能够进行更深入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本文对广大师生有所帮助,祝大家学习进步!。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简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是“几何图形初步”。
本章是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第一章,本章将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图形与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几何学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以及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一些初步应用。
本章共安排了4小节和两个选学内容,教学时间约需16课时,大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4.1 几何图形约4课时4.2 直线、射线、线段约3课时4.3 角约5课时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约2课时数学活动小结约2课时一、教科书内容和本章学习目标1. 本章知识结构框图本章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2. 教科书内容本章教学内容是初等几何学中最基本的一些知识。
我们生活其中的现实空间的各种物体都以其所具有的各种空间形式存在于我们周围,学习有关图形与几何的知识能使人们更好的认识现实空间,并把有关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之中.本章是初中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第一章,介绍图形与几何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图形。
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体、面、线、点等,要在本章中从现实具体物体中抽象、归纳出来,直线、线段、射线、角及有关的概念在本章中得到比较详细的介绍,并被广泛应用于后续的教学中。
本章的教学属于初中几何图形知识学习的起始阶段,对于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影响深远。
在第4.1节,教科书首先用引言中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俯瞰图和第4.1节开始的实物照片,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各种物体,从而进入到本章几何图形初步知识的学习中来。
接着,教科书首先指出各种物体都具有形状、大小、位置的几何特征,并从学生熟悉的方体纸盒开始,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物体的外形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圆柱、球、几何图形的过程,认识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概念;让学生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和想象几何体的展开图的过程,认识可以用平面图形表示立体图形,以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并进一步从体、面、线、点之间的关系以及运动的观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进一步认识基本几何图形,并渗透了几何图形的集合观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介绍
ax=b
x+b=c
ax+b=c
2.2 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 ——— 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
ax+b=cx+d
▶《对消与还原》
▶购计算机问题
x+2x+4x=140——合并(同类项)
▶分图书问题
3x+20=4x-25——移项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2.3 从“买布问题”说起 ——— 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
▶分析数据——“读表图”
4.2 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 ——抽样调查举例
问题:某地区要了解中小学生视力情况,提出 保护视力的建议。 ▶收集数据——抽样必要性(分层)调查问卷
▶整理数据——表格 ▶描述数据——折线图 ▶分析数据——“读表图” ▶抽样调查 总体 样本
4.3 课题学习 调查“你怎样处理废电池”
▶设计调查问卷——步骤 ▶实施调查——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处理数据——整理、描述、分析数据
▶交流——讨论
▶调查报告
教科书编写特点
承上启下,注重基础
注意前面学段的衔接
注意与以前的数及运算作对比,体现数 的扩充的和理性,运算的一致性。负数 运算(率)
注意在前面学段基础上发展, 做好从算术到代数的过渡。 进一步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在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中,建立空间观念,进一 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1 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 ——全面调查举例 2课时 4.2 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 ——抽样调查举例 3课时 4.3 课题学习 调查“你怎样处理废电池” 2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 1课时
4.1 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 ——全面调查举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相关数学史知识介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相关数学史知识介绍课程教材研究所林立军每一学科都有它的历史,数学也概莫能外。
然而,和其他自然科学相比,数学有其独特之处。
一百多年前,德国数学史家汗克尔(H.Hankel,1839-1873)就形象地指出过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显著差异。
他写道:“在大多数的学科里,一代人的建筑为下一代人所摧毁,一个人的创造被另一个人所破坏。
唯独数学,每一代人都在古老的大厦上添砖加瓦。
”可以说,数学是积累的科学,它本身就是历史的记录。
或者说,数学的过去溶化在现在与未来之中。
鉴于此,本套书力求成为一面“镜子”,返璞归真地反映知识的来龙去脉、思想方法的深刻内涵以及科学文化的进步。
为此,本套书在编写过程中溶入了一些数学史料和简略的数学史知识,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增加学习兴趣。
为了使教师对书中所涉及到的数学史知识有更深入和较全面的了解,本文对七年级上册相关数学史知识予以相当介绍,以飧广大教师朋友。
负数符号最早认识并使用负数的是古代中国人,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九章算术》中就记录了负数及其运算法则。
在进行筹算时,用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
因为用笔记录时换色不便,一千多年后,数学家李冶(1192-1279)首创了在数字上加斜杠表示负数。
如图1所示表示,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负数记号。
图1西方对负数的认识较晚,15世纪后才正式应用负数,使用的符号也是五花八门。
例如威尔金斯1800年用表示;温特非尔德1809年用前加“┥”或“”表示该数为负数。
1832年,W.波尔约用“”表示负数。
后来又出现多种形式表示负数,如表示负数,相应的表示正数;以为负,为正;为负,为正。
直到本世纪初,美国数学家亨廷顿(E.V. Huntington,1874.4-1952.11)才开始采用接近现代形式的符号:,逐渐成为现代的形式。
绝对值符号现在通用的绝对值符号“| |”,是德国数学家外尔斯特拉斯(K.T.W. Weierstrass ,1815-1897)在1841年率先引用的,后来为人们所广泛接受。
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七~九年级)新教材介绍
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七~九年级)新教材介绍一、教材介绍(一)主要变化1. 完善结构与内容根据课标变化,以及现行教材使用情况反馈,按照逻辑性、连续性、整体性、关联性的原则,构建了既符合数学逻辑,又符合学生心理逻辑的教科书体系,并调整了教材内容。
例如,为了体现函数概念的重要性,将原教材中的“一次函数”章拆分为“函数”和“一次函数”两章;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按照课标要求,在“数据的分析”章中增加“数据的四分位数”和“数据的分组”两节内容。
2. 修订章节引言与章小结为了更好地发挥教材的导学功能,全面修订了章节引言、小结等内容。
包括遴选章节引言中的案例,完善主要内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研究)方法的表述,更好地体现数学的本质;完善章小结的知识结构图,加强章小结的思想性与引导性,更好地帮助学生回顾反思。
例如,在“圆”的章小结中,按照圆的有关概念、性质、计算,绘制了全面系统的本章知识结构图;基于圆与其他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圆的特殊性质等角度,帮助学生回顾反思本章内容。
3.改进内容呈现方式基于数学学科本质,改进内容呈现的方式方法,加强教材的思想性与联系性。
以数学核心概念及其反映的思想方法为纽带,加强内容的纵横联系,通过类比、归纳、推广、特殊化等方式,使不同内容相互沟通,从而加深对数学的整体性认识。
“第二十一章四边形”通过“特殊化”展开相关内容4. 加强综合与实践内容综合与实践以小型活动与大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有层次地编排。
在每章安排1~2个“数学活动”基础上,每册教材安排2个“综合与实践”,为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教学资源。
所选择综合与实践活动,主题涉及生活常识、科技、体育、工程、音乐、美术与建筑设计等多个方面,既考虑了活动内容所体现知识的综合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跨学科的综合性,也考虑问题解决的开放性和拓展性。
5. 注重数学文化设置“溯源”“图说数学史”等栏目,以及在正文中有机融入数学文化,尤其注重中国数学文化的融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数学文化熏陶。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介绍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介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包括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四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其中每一章都是相关领域的基础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本书供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学期使用,全书共需约6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第一章有理数约21课时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约18课时第三章图形认识初步约14课时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约8课时一、教科书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第1章“有理数”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要性、有理数的意义,能够从事有理数运算,体会“数的扩张”的一致性,并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首先,教科书在前面两个学段学习的正数的基础上,引入了负数的概念,这不仅是实际的需要,也是学习第三学段数学内容的需要;接着引进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关于有理数的一些概念,这样一方面加深对有理数(特别是负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学习有理数运算做准备;在此基础上,介绍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和乘方运算的意义、法则和运算律,这是本章的重点。
在本章,有理数加法与乘法都是在介绍运算法则——着重是符号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基本运算,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引入运算律;减法与除法,则是着重介绍如何向加法与乘法转化,从而利用加法与乘法的运算法则、运算律进行运算;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分散安排在相关内容中。
本书的第2章“一元一次方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其中,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实际问题贯穿于始终全章,而对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2.1.1单项式(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2.1.1单项式(第一课时)说课稿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整式中单项式的教学设计,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课标要求:1、能够分析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2、借助现实情境理解单项式的有关概念,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理解字母表示数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单项式的概念。
3)能准确迅速的确定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得出单项式概念的数学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归纳,获得数学猜想和数学经验,体会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
体会在现实情境中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进一步发展数学的符号感。
三、说教材本课位于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本节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单项式的相关概念,二是识别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用单项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是上一节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及数量关系的延续,也是下一节学习多项式、整式及其加减,以及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
正确地识别单项式、会找出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既是下一节学习多项式的需要,又是进行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的需要。
四、说学情学生心理方面,初中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
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注意力易分散。
知识认识方面,对于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遗忘,单项式的概念不易理解,思考问题不全面,知识的难度也有所提升。
五、说重难点重难点: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概念。
解决方法:从以前所学习过的周长、面积、体积的表示着手,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出单项式的特点,从而形成概念。
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强调特殊部分,借助变式和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处和判断易错处,强化认识。
七年级上册数学书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一单元第一课讲解
七年级上册数学书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一单元第一课讲解《七年级上册数学》是一本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数与式。
在这一课中,我们将学习关于数和代数表达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这是数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对于后续的学习和运用都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数的概念。
数是人们用来计量和衡量事物的工具,数有正数、负数、零等不同类型。
正数是大于零的数,负数是小于零的数,零是没有大小的数。
数可以进行四则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通过这些运算,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数之间的关系和结果。
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代数表达式的概念和运算。
代数表达式是由数、变量和运算符号组成的符号集合,用来表示一个数或者一些数之间的关系。
变量是表示未知数或者任意数的符号,常用字母表示。
代数表达式可以通过加减乘除等运算进行简化和展开。
在学习代数表达式的过程中,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运算法则:1.加法法则:若a、b、c是任意三个数,则(a+b)+c=a+(b+c),即在加法运算中,可以改变数的顺序进行计算。
2.乘法法则:若a、b、c是任意三个数,则(a×b)×c=a×(b×c),即在乘法运算中,可以改变数的顺序进行计算。
3.分配率:若a、b、c是任意三个数,则a×(b+c)=a×b+a×c,即在乘法和加法运算中,可以进行分配运算。
通过这些基本法则,我们可以在代数表达式中进行简化和计算,从而得到结果。
在课堂上,老师会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题,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数和代数表达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同时,老师还会提供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让我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还需要注重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数学的学习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标题:《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实用的学科,它既具有逻辑性和思维性,也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数学知识,并通过丰富的例题、练习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和应用。
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介绍数学的四个主要模块:整数、有理数、图形与运算、统计与概率。
第一部分:整数整数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将整数的概念、运算法则和应用形象地呈现出来。
在本部分中,学生将学习整数的定义、数线的表示方法以及正整数和负整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多样的实例和练习题,学生能够逐步理解负数的概念,并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
此外,课本还引入了绝对值的概念和计算规则,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第二部分:有理数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有理数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
本部分首先介绍了有理数的定义,然后通过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概念。
通过分数和小数的转化,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有理数的性质和应用。
此外,课本还讲解了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强调了运算法则和技巧,以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第三部分:图形与运算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的图形与运算模块着重介绍了三角形、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的性质和运算规律。
课本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图形的定义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课本还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动手实践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第四部分:统计与概率统计与概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的最后一个模块。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涉及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频数和频率的计算以及简单的概率计算等。
通过课本中的实例和练习题,学生将学会如何分析统计数据和运用概率计算解决问题。
此外,课本还引导学生使用统计图表和概率树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判断能力。
结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宝贵资源。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主要变化及教学建议
本次修订 ,“ 有理数”定义的回归是 比较抢眼的变 理数 的乘法 法则 .
数 、0 、 负整数 、正分 数 、 负分数都 可 以写成 分数 的形 平方 、立方和 次方 ,然后定义乘方. 这种编排虽然
式 ,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 . 对于这个定义 ,教师讲起 简洁 ,但 由于学生普遍缺乏字母表示 数的经验而难 以 来费劲 ,学 生听起 来难懂 . 这次修 订 ,教材 回归 了 理解 .新教 材在 字母 定 义 之前 ,增 加 了 “ 相 同数 字 因 “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这个 “ 描述性”定义,将 数的乘法” ,并用数 字给出平方 、立方和 / / , 次方的定
( 4 )“ 2 . 1整式 ”这一 节 内容 ,原 教 材 编排 为两 个
与此同时 ,教材在修订 时,还注意到一些概念的 课时 ,第一课 时学 习单项式 ,第二课时学习多项式 , 准确表述. 例如 ,改 “ 正负数 ”为 “ 正数和负数 ” . 又 修订时重新编排 为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通过 2 道例题 如 ,改 “ 数0 ”直接为 “ 0 ”等 ,使得数学概念的语言 和 4道练 习,让学生充分获得字母表示数的经验 ,第 更规范 、更精炼. 二课时学习单项式 ,第三课时学习多项式. 全 书 还有 一 个 明显 变 化 ,就 是 原 教 材 中概 念 形 成 ( 5 ) “ 3 . 2解 一元 一次方 程 ( 一) ” 、“ 3 - 3 解 一元 一次
模 式为 现在 的 3 个 “ 思考 ”加 2个 “ 探究” ,引 导学 生 话题 ,与时代 联 系紧密 . 分类型研究 “ 有 理 数 的加 法 ” ,然 后 再 通 过 1 个 “ 思
2024年数学书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2024年数学书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一、有理数。
1. 有理数的概念。
-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例如:2,0, - 3等;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像0.5=(1)/(2),0.3̇=(1)/(3)等。
- 有理数还可以按正负性分类:正有理数(正整数和正分数)、0、负有理数(负整数和负分数)。
2. 数轴。
-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例如,3在原点右边3个单位长度处, - 2在原点左边2个单位长度处。
- 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
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3. 相反数。
-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例如,3和 - 3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4. 绝对值。
-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例如,|3| = 3,| - 3|=3。
-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如-5和-3,| - 5| = 5,| - 3| = 3,因为5>3,所以-5 < - 3。
二、整式的加减。
1. 整式。
- 单项式:由数与字母的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例如,3x,-2,a等都是单项式。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如3x的系数是3;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3x^2的次数是2。
-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例如,2x^2+3x - 1是一个多项式,它有三项,分别是2x^2、3x、-1,常数项是-1,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是2。
- 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 整式的加减。
- 合并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概述
本文档是关于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简要介绍。
该教材是针对七年级学生的数学教育资源。
内容
本册教材共包含 {x} 个单元,涵盖了七年级数学的核心内容。
每个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知识点讲解:详细讲解了每个知识点的概念、原理和相关公式。
2.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3. 练题:包含大量的练题,用于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4. 试题训练:提供一些综合性的试题,检验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特色
1. 清晰的讲解:教材以简明清晰的语言讲解数学知识点,易于学生理解。
2. 练题分类明确:练题按照难度和题型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练。
3. 实例丰富:通过大量实例的分析,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4. 试题全面:试题训练章节提供了多种类型的题目,帮助学生全面检验自己的研究成果。
使用建议
1. 学生应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研究,循序渐进地掌握数学知识。
2. 在研究过程中,应注重理解概念的同时,进行大量的练和实例分析。
3. 遇到难点问题时,可请教老师或同学,共同解决。
本文档仅为对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简要介绍,详细内容请参考教材本身。
初一的数学书上册内容
初一的数学书上册内容初一的数学学科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第一个正式学科,它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也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
初一数学上册内容主要包括了整数、分数、小数、比例与百分数、代数式与方程式、图形的性质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初中数学学习的基础,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整数是初一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整数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正整数、负整数、绝对值等基本概念,学会整数的加减法、乘除法等基本运算,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整数进行计算的能力。
整数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计算能力。
其次,分数和小数是初一数学学习的另一重要内容。
在分数和小数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分数和小数的基本概念,学会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同时还要学会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分数和小数进行计算的能力。
分数和小数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比例与百分数也是初一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比例与百分数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比例和百分数的基本概念,学会比例和百分数的计算,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比例和百分数进行计算的能力。
比例与百分数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代数式与方程式也是初一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代数式与方程式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代数式和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学会代数式和方程式的变形和计算,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代数式和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代数式与方程式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也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最后,图形的性质也是初一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图形的性质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各种图形的基本性质,学会计算图形的各种参数,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图形的性质进行计算的能力。
图形的性质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掌握,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上数学介绍
• 其次,从数学发展史看,由于负数,特别是负数之间的运 算,是超越经验的,用任何具体例子来解释都有很大的局 限性。因此,我们只能“用简单的例子来使学生相信…… 承袭性原则所包含的这些约定关系,恰好是适当的,因为 可以得到一致方便的算法,而其他任何一种约定,总要强 迫我们考虑许多特例。”(《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
“负负得正”。
则的编写思路。
引言、小 结
小结中无关于本章总 结的概括性文字。
引言注意用简明的语言 阐述本章的主要内容、 主要数学思想方法和学 习(研究)方法。 小结增加本章的主要内 容及其反映的思想方法 的提炼与概括的内容。
突出“思想性”
修订前教 材有理数 的加法的
引入
修订后教 材有理数 的加法的
小学阶段对于正整数、0、正分数等的意义、 运算和运算律的认识经验,可以自然地延伸 到有理数的学习中来,教科书特别注意发挥 这些经验的作用
负数概念的引入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
关于有理数概念的处理
• 从数学的严谨性出发,“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 数”的说法不对,因为“整数是分母为1的分数”
• 总之,教材把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基础上 归纳结论看成是数学学习的基本过程,
以有理数及其运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载体, 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观察、实验、比较、归纳、 猜想、推理、反思”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
通过不同栏目引导学生的思考、探究活动,在领 悟有理数概念、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内涵的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 过程和方法,使他们既学会发现,又学会归纳、 概括,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培养用数学 的思想和方法来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习惯。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一、教材简介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数学第一册是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适用于全国小学毕业进入初中的学生。
本书共分八章,包括有理数、代数表达式的加减、线性方程组等,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二、目录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的产生与分类
1.3 有理数的运算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4.1 多姿多彩的几何世界
4.2 直线、射线、线段
第五章数据的表示与分析
5.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5.2 统计表和统计图
第六章相交线
6.1 相交线
6.2 平行线及其判定
第七章三角形
7.1 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7.2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第八章平面与立体几何初步
8.1 平面
8.2 空间几何体
三、获取方式
想要获得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的朋友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免费下载:
1. 在百度搜索“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找到相关网页并点击进入;
2. 在网页中寻找官方发布的电子版资源或在线预览功能;
3.如果不能直接下载,可以尝试将页面上的图片保存到手机或电脑上查看。
希望这本电子教材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祝你在数学的世界里快乐畅游!。
数学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
数学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本文档旨在概述数学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的内容,并提供一些适合初学者的研究策略。
课本概述数学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是一本适合初中七年级学生的数学教材。
该教材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内容涵盖了基础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研究。
本册教材共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特定的数学主题展开教学。
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数的认识、整数运算、代数式与方程等内容。
每个单元均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练题等部分。
研究策略对于初学者来说,以下是一些建议的研究策略,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中的知识和技能:1. 认真阅读:仔细阅读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和例题,理解每个数学概念的定义和解题方法。
认真阅读:仔细阅读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和例题,理解每个数学概念的定义和解题方法。
2. 课后复:课后复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
通过完成课后题,复课本中的知识点,并检查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课后复习: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
通过完成课后习题,复习课本中的知识点,并检查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多练:通过解决更多的练题,巩固和提高数学能力。
练题可以从课本中选择,也可以寻找其他相关的练资源。
多练习:通过解决更多的练习题,巩固和提高数学能力。
练习题可以从课本中选择,也可以寻找其他相关的练习资源。
4. 积极参与: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问问题,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积极参与: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问问题,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 寻求帮助:如果遇到困难或不理解的地方,不要犹豫,及时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
及时解决问题可以避免知识累积和误解。
寻求帮助:如果遇到困难或不理解的地方,不要犹豫,及时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
及时解决问题可以避免知识累积和误解。
以上是一些初学者研究数学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的策略,希望能对研究者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介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包括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四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其中每一章都是相关领域的基础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本书供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学期使用,全书共需约6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第一章有理数约21课时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约18课时第三章图形认识初步约14课时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约8课时一、教科书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第1章“有理数”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要性、有理数的意义,能够从事有理数运算,体会“数的扩张”的一致性,并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首先,教科书在前面两个学段学习的正数的基础上,引入了负数的概念,这不仅是实际的需要,也是学习第三学段数学内容的需要;接着引进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关于有理数的一些概念,这样一方面加深对有理数(特别是负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学习有理数运算做准备;在此基础上,介绍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和乘方运算的意义、法则和运算律,这是本章的重点。
在本章,有理数加法与乘法都是在介绍运算法则——着重是符号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基本运算,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引入运算律;减法与除法,则是着重介绍如何向加法与乘法转化,从而利用加法与乘法的运算法则、运算律进行运算;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分散安排在相关内容中。
本书的第2章“一元一次方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其中,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实际问题贯穿于始终全章,而对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
在许多教科书中,整式及其加减运算作为基础知识,通常集中安排在一元一次方程之前。
在本书中,是将有关整式的内容分散地融于对方程的讨论之中,不过于强调式的概念,只要它们能自然地为讨论方程这条主线服务即可。
在本章,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讨论始终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
教科书首先从一个行程问题的实例入手,让学生从用含x的式子表示有关数量并进一步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从而体验方程的特征及从算式到方程的变化;接着从讨论解方程的需要出发,认识等式的性质,从而自然地产生解方程的方法;接下来,教科书又结合两个实际问题的求解过程分别讨论了“合并(同类项)”和“移项”,在对另两个实际问题的讨论中引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和“去分母”,进而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目标和一般步骤。
另外,为切实提高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章最后一节安排了“再探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选择了三个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设置了若干探究点,提供给学生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把全章所强调的以方程为工具把实际问题模型化的思想提到新的高度。
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更高层次上等到提高。
第3章“图形认识初步”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教科书首先从大量的实例入手,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物体中抽象出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以及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在此基础上,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立体图形等活动,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直线、射线、线段和角都是一些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比较复杂的图形都是由最简单的图形组成的,有关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概念和性质也是研究比较复杂的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的必要基础,有关它们的画法、计算,也是有关复杂图形的画法、计算的基础。
各种简单图形的表示方法、几何语句等,也与以后各章的学习密切相关。
因此,教科书在第3.1节“多姿多彩的图形”之后,在前一学段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的知识的基础上,给出了它们的表示方法以及线段大小比较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探究,给出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
在此基础上,结合丰富的实例,给出了关于角的概念,角的两种定义,角的表示方法,角的度量,角的画法。
角的比较,补角和余角等内容。
本书的第4章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是全套书统计部分的第一章,主要内容是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
教科书首先从一个具体问题入手,介绍通过全面调查获得数据的方法和步骤,在解决这个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过程,学习通过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收集数据以及利用表格整理数据的方法;接下去又以一个具体实例介绍通过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步骤,再一次让学生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对抽样的必要性和样本的代表性有一个初步的体会。
最后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亲自动手收集整理和处理数据并对所得结论进行解释和质疑等活动,完成这个课题学习。
二、本书编写特点1.承上启下,注重基础本书作为七~九年级的六册数学教科书的第一册,应是前两个学段数学教科书的后续。
因此,本册教科书的编写特别重视与前面学段的衔接,本册书中许多地方都是前面学段所学数学知识的总结和提高。
例如,学习有理数的有关概念以及运算,都必须从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数的概念及运算出发:学生对负数的认识离不开对已学过的数的认识;有理数的运算,当符号确定后,就归结到已学过的运算上去;当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之后,原有的运算律仍然保持。
再如,从《课程标准》看,在前面学段中已经有关于简单方程的内容,学生对于方程的认识已经历了入门阶段,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本章的内容是在前面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即对一元一次方程作更系统更深入的讨论,所涉及的实际问题要比以前的问题复杂些,更强调模型化思想的渗透;对方程解法的讨论更注重算理,更强调未知向已知转化以及解法程序化的思想。
对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内容,《课程标准》在3个学段都有要求,呈螺旋上升的方式安排。
根据标准的这个特点,本章注意系统整理前面两个学段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同时注意增加了一些新内容,比如增加了设计问卷调查、利用抽样调查来收集数据的初步知识等。
引导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更好地体会统计思想。
同时,本册书在全套教科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本册书的主要内容是整个七~九年级教材体系的重要基础,本册书中的某些思想方法也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
从知识内容上来看,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是整个学段“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基础;学好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内容也能为今后学好有关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打好基础;“图形的认识初步”中所学习的如何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如何把握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以及图形的表示方法,对几何语言的认识与运用等也都是整个“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初步培养统计观念也是今后学好有关统计知识的重要基础。
从数学思想方法来看,整册教科书中体现的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化思想;许多性质、运算律呈现时体现的从特殊对象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思想;“有理数”中利用数轴研究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中体现的数形结合的思想;“一元一次方程”中解方程的化归思想和程序化思想等等。
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不仅在本册书中,而且在后面其他各册书也都是带有一般性的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对于本册书的基础地位,编写时给予了充分重视,体现了从算术到代数、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确定性数学到不确定性数学等转折,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在这些转折中的作用。
返璞归真,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数学打好基础。
2.密切联系实际,体现知识应用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其中存在大量问题涉及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现实素材。
在教科书的编写时,我们力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概念的产生,力求从实际需要出发,内容素材的选取,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并注意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
例如,在“有理数”一章,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数轴、有理数大小比较、有理数加减法、科学记数法等,都是结合实际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引入的。
在“一元一次方程”一章,实际问题情境贯穿于始终,对方程解法的讨论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
全章涉及了诸如物理问题、几何问题、经济问题、农业问题、生产效率问题、中外名题、体育问题、社会问题等许多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中,也是充分利用现实世界的物体,通过观察大量丰富的立体、平面图形,加强对图形的直观认识和感受,从中“发现”几何图形,归纳出常见几何体的基本特征,从而更好地“把握图形”。
统计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就离不开大量真实的素材,教科书中的素材也涉及到了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生的身高、体重、视力、脉搏,保护动物、收集废电池、丢弃塑料袋等环境保护问题,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工资、雨伞销售等经济问题等等。
3.改进呈现方式,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材编写时,我们也是力求改进教材的呈现形式,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说起,主动收集寻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并更多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互相交流,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科书中,穿插安排了大量“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等栏目。
让学生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如观察温度计获得对数轴的直观感受,观察天平发现等式性质,观察优美图案从中发现平面图形等);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获得结论,通过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加深认识(如思考在不同解法中运算律所起的作用,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直线的性质,思考如何设计调查问卷中的问题等);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探求结论(如结合数轴和两次运动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探究常见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探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等);让学生通过讨论互相启发,促进数学思考,扩大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如讨论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等);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结论,体会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如归纳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等)。
在教科书的边空,还提出了许多思考性的问题以及有关内容的注释,引导学生思维,拓展知识面。
在教科书正文叙述中,适当“留白”“留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
教科书对于练习、习题的处理,是按照“使练习、习题成为学生学习正文内容的自然延续”的原则来安排的。
例如,“一元一次方程”中有关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列代数式)、解方程,“图形认识初步”中延长线的画法、几何语言的转换等内容都是在练习、习题中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