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职职高数学《数列(一)》最新精品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数列的概念》教案 (一)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数列的概念》教案 (一)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数列的概念》教案 (一)本文将围绕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数列的概念》教案进行阐述和分析。

文章结构分为引言、教案分析和教学体会。

希望本文能够对数学教学教师以及学生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引言数列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高中数学中便有涉及。

而在中职教学中,更是需要对数列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探究。

为此,人教版编写了《数列的概念》的教案,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这一内容。

接下来将对这一教案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案分析一、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明确,包括基本知识、技能、过程、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其中包括对数列和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数列的公式和求和公式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学,学生们可以具备较好的数列分析能力,掌握一定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数列的公式和求和公式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内容相辅相成,包含了数列最基本的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们全面地了解数列的性质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的教学方法多样,包括了讲授、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

其中,小组合作能够增强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则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些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数列相关知识点。

四、教具准备和课堂安排本教案的教具准备比较充足,包括了PPT、教学黑板、教学实物等。

这些教具对于教师讲解、学生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教案规定了较为详细的课堂安排,包括了准备、导入、展示、提高、反思等五个环节。

这种严谨的课堂安排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教学体会通过对教案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看到这份教案的编写有着较为严谨的逻辑和合理的设计。

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发现了教案的优点和好处。

例如,教案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系统性,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列相关知识点;同时,教案的安排合理,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和管理整个教学过程。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数列实际应用举例》word教案1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数列实际应用举例》word教案1

数列的应用举例
【教学目标】
1.掌握利用数列的基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 在应用数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数列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列模型.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解决法和分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引起学生兴趣,体会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

语文版中职数学拓展模块6.1《数列的概念》教案

语文版中职数学拓展模块6.1《数列的概念》教案

【课题】6.1 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
(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教学难点】
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教学设计】
通过几个实例讲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项、首项、项数、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讲解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从几个具体实例入手,引出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什么是“一定次序”.实际上,不论能否表述出来,只要写出来,就等于给出了“次序”,比如我们随便写出的两列数:2,1,15,3,243,23与1,15,23,2,243,3,就都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因此它们就都是数列,但它们的排列“次序”不一样,因此是不同的数列.
例4和例5是基本题目,前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项;后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项,是通项公式的逆向应用.
通过表6-2、图6-1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表示法的特点.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 从小到大依次取正整数时,cos ,…. 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n a ,.()n ∈N
下角码中的数为项数,1a 表示第由小至大依次取正整数值时,
【教师教学后记】。

(完整版)职高数学复习-数列教案

(完整版)职高数学复习-数列教案

第 课时教学内容:数列的定义教学目的:理解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Sn 的含义,掌握通项公式的求法及其应用,了解递推的含义.教学重点:数列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求通项公式、递推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数列的定义: 按一定顺序排列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记为:{a n }.即{a n }: a 1, a 2, … , a n .二、通项公式:用项数n 来表示该数列相应项的公式,叫做数列的通项公式。

1、本质:数列是定义在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上的函数. 2、通项公式: a n =f(n)是a n 关于n 的函数关系. 三、前n 项之和:S n = a 1+a 2+…+a n 注 求数列通项公式的一个重要方法: 对于数列}{n a ,有: ⎩⎨⎧≥-==-)2()1(11n s s n s a n nn例1、已知数列{100-3n},(1)求a 2、a 3;(2)67是该数列的第几项;(3)此数列从第几项起开始为负项. 解:例2 求下列数列的通项公式:(1)1,3,5,7, ……(2)-211⨯,321⨯,-431⨯,541⨯.…… (3)9,99,999,9999,……解:(1)12-=n a n ;(2))1(1)1(+-=n n a nn ;(3)110-=nn a练习:定写出数列3,5,9,17,33,……的通项公式: 答案:a n =2n +1 。

例3 已知数列{}n a 的第1项是1,以后的各项由公式111-+=n n a a 给出,写出这个数列的前5项.解 据题意可知:3211,211,123121=+==+==a a a a a ,58,3511534==+=a a a 例4 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1) n S =n 2+2n ; (2) n S =n 2-2n-1.解:(1)①当n ≥2时,n a =n S -1-n S =(n 2+2n)-[(n-1)2+2(n-1)]=2n+1;②当n=1时,1a =1S =12+2×1=3;③经检验,当n=1时,2n+1=2×1+1=3,∴n a =2n+1为所求. (2)①当n ≥2时,n a =n S -1-n S =(n 2-2n-1)-[(n-1)2+2(n-1)-1]=2n-3; ②当n=1时,1a =1S =12-2×1-1=-2;③经检验,当n=1时,2n-3=2×1-3=-1≠-2,∴n a =⎩⎨⎧≥-=-)2(32)1(2n n n 为所求.注:数列前n 项的和n S 和通项n a 是数列中两个重要的量,在运用它们的关系式1n n n a S S -=-时,一定要注意条件2n ≥ ,求通项时一定要验证1a 是否适合四、提高:例5 当数列{100-2n}前n 项之和最大时,求n 的值.分析:前n 项之和最大转化为10n n a a +≥⎧⎨≤⎩.五、同步练习:1.已知:2n a n n =+,那么 (C ) (A )0是数列中的一项 (B )21是数列中的一项 (C )702是数列中的一项 (C )30不是数列中的一项2、在数列2,5,9,14,20,x ,…中,x 的值应当是 (D ) (A )24 (B )25 (C )26 (D )273、已知数列11,7,3,…,79,…且a n =179,则n 为 (C ) (A )21 (B )41 (C )45 (D )494、数列{a n }通项公式a n =log n+1(n+2),则它的前30项之积是 (B )(A )51(B )5 (C )6 (D )231log 3log 3215+ 5、已知数列1,-1,1,-1,…,则下列各式中,不是它的通项公式的为 (D ) (A )1)1(--=n n a (B )2)12(sinπ-=n a n (C ) 1 ()1()n n a n ⎧=⎨-⎩为奇数为偶数(D )n n a )1(-=6、数列 ,541,431,321,211⋅⋅-⋅⋅-的一个通项公式是 (A )(A ))1(1)1(+-=n n a n n (B ))1(1)1(1+-=+n n a n n(C )nn a nn)1(1)1(-⋅-=(D ))2()1(+-=n n a nn7、数列通项是nn a n ++=11,当其前n 项和为9时,项数n 是 (B )(A )9 (B )99 (C )10(D )100 8.数列112,223,334,445,…的一个通项公式是 (B )(A )21n n a n =+ (B )221n n n a n +=+ (C )211n n n a n ++=+ (D )221n n n a n +=+ 92,5,22,11,,则25 (B ) (A )第六项 (B )第七项 (C )第八项 (D )第九项 10.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1,且121(2)n n a a n -=+≥,求数列的第五项a 5= 31 11、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满足log 2 (S n + 1) = n + 1,求a n .(答案: 3 n=12 n 2n n a ⎧=⎨≥⎩)12、已知数列{100-4n},(1)求a 10;(2)求此数列前10项之和; (3)当此数列前n 项之和最大时,求n 的值. 答案(1)60(2)780(3)24or2513、设数列{a n }中,S n =-n 2+24n ,(1)求通项公式; (2)求a 10+a 11+a 12+…+a 20的值; (3)求S n 最大时a n 的值.答案:(1)an=25-2n (2)-55(3)1 补充:1、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b(b ≠1),且)(211N n a a nn ∈-=+, (1)求a 1, a 2, a 3; (2)求此数列的通项公式.2、已知数列{a n }前n 项之和S n =1nn +,求a n .3、一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n = 30 + n -n 2. ①问-60是否为这个数列中的一项. ②当n 分别为何值时,a n = 0, a n >0, a n <0第 课时教学内容:等差数列(1)教学目的:通过复习,巩固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求和公式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 教学过程:(一)主要知识 1.等差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 表示.即:)()(1•+∈=-N n d a a n n 常数2.通项:d n a a n )1(1-+=,推广:d m n a a m n )(-+=. 3.求和:d n n na a a n S n n 2)1(2)(11-+=+=.(关于n 的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 4.中项:若a 、b 、c 等差数列,则b 为a 与c 的等差中项:2b=a+c (二)主要方法: 1.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1)定义法: )()(1•+∈=-N n d a a n n 常数 (2)中项法:212+++=n n n a a a (3)通项法:d n a a n )1(1-+= (4)前n 项和法:Bn An S n +=2 2.知三求二(n n S a n d a ,,,,1),要求选用公式要恰当.3.设元技巧: 三数:d a a d a +-,, 四数d a d a d a d a 3,,,3-+-- (二)基础题型: 讲练题: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中职高考数学复习《数列》课件全文

中职高考数学复习《数列》课件全文
(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若数列{ }满足 = + ,求{ }的前n项和
( )




(2019年真题)
5.若数列{ }的前7项和为70,则 1 + 7 等于
A.5
B.10
C.15
( )
D.20
30(本小题9分)某城市2018年底人口总数为50万,绿化面积为35万平方米,假定今后每年人口


职 教 高 考 一 轮 复 习
目录
|数列定义
等差与等比数列
|高考真题
数 列 定 义
有限数列
一、数列的定义:
按项的个数分类
四、数列的递推公式
+2 = +1 +
无限数列
二、数列的分类
递增数列
五、数列的递推公式
递减数列
项的大小关系排列
常数列
摆动数列
三、数列的通项公式
=f(n)




(2020年真题)
5.在等比数列{ }中,则 1 = 1,2 = −2,则9 等于
A.256
B.-256
C.512
( )
D.-512
27.(本小题8分)某男子擅长走路9天走了1260里,其中第1天,第4天,第7天所走
的路程之和为390里。若从第2天起每天比前一天多走的路程数相同,该男子第5天
14
A. 3
B.2
C. 4
D.8
27.(本小题8分)已知数列{ }的前n项和 = 22 − 3,求:
(1)第二项2
(2)通项公式
( )


中职教育数学《等差数列》教案

中职教育数学《等差数列》教案
了解
观看
课件
思考
三、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开始,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一般用字母d表示.
由定义知,若数列 为等差数列, 为公差,则 ,即
思考
理解
记忆
四、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1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12,公差为−5,试写出这个数列的第2项到第5项.
思考
归纳
理解
记忆
三、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2求等差数列 ...的第50项.
解由于 所以通项公式为


例3在等差数列 中, 公差 求首项
解由于公差 故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由于 ,故 ,
解得
【小提示】
本题目初看是知道2个条件,实际上是3个条件: , .
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
观察
思考
求解
领会
思考
求解
四、运用知识强化练习练习6.2.2
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回忆
反思
七、继续探索活动探究
(1)书面作业:教材习题6.2的1、2、3、4题
(2)思考例4的解题方法,完成练习6.2.2的第4题
动手
求解
1.求等差数列 ,1, ,…的通项公式与第15项.
2.在等差数列 中, , ,求 与公差 .
3.在等差数列 中, , ,判断-48是否为数列中的项,如果是,请指出是第几项.
思考
了解
动手
求解
五、理论升华整体建构
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结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理解
强化

2019-2020年中职职高数学《数列(一)》最新精品导学案

2019-2020年中职职高数学《数列(一)》最新精品导学案

2019-2020年中职职高数学《数列(一)》最新精品导学案班级:学生姓名组别: 评价:【学习目标】1、理解数列的概念、表示、分类、通项等基本概念。

2、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

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3、培养认真观察的习惯。

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难点: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预习案】【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探究课本的内容,熟记基础知识。

自主高效预习,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2.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然后结合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例题,完成预习自测题.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一、相关知识1、数列的定义;2、数列的通项公式。

3、数列的表示二、教材助读1、数列的定义(1)数列的定义是什么?(2)数列的表示方法有哪几种?(3)数列的通项公式怎么推导?三、我的疑惑【探究案】探究点一:已知数列的前几项,写出它的通项公式例1、写出下面数列的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1)3,5,7,9 (2)2122-,3132-,4142-,5152-(3)数列1,2,3,…的通项公式是a n=(4)数列2,4,6,…的通项公式是a n=(5)数列3,3,3,…的通项公式是a n=(6)数列21,31,41,…的通项公式是a n = 探究点二、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数列的项例2、已知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分别写出它们的前5项和第10项(1)a n =122+n n (2)a n =3n —2(3)a n = 10n —1 (4)a n =1)21(-n练一练:(1)已知数列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a n =n 2,那么它的前5项是 ;(2)已知数列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a n =2n ,那么它的前5项是 ; 归纳整理:等差数列的性质当堂检测:1. 观察下列数列的特点,用适当的数填空,并写出每个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职高最新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教案

职高最新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教案

【课题】6.1 数列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教学重点】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教学难点】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教学设计】通过几个实例讲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项、首项、项数、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讲解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从几个具体实例入手,引出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什么是“一定次序”.实际上,不论能否表述出来,只要写出来,就等于给出了“次序”,比如我们随便写出的两列数:2,1,15,3,243,23与1,15,23,2,243,3,就都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因此它们就都是数列,但它们的排列“次序”不一样,因此是不同的数列.例1和例3是基本题目,前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项;后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项,是通项公式的逆向应用.例2是巩固性题目,指导学生分析完成.要列出项数与该项的对应关系,不能泛泛而谈,采用对应表的方法比较直观,降低了难度,学生容易接受.【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表示第【教师教学后记】【课题】6.2 等差数列(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2)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教学设计】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难点是通项公式的推导.等差数列的定义中,应特别强调“等差”的特点:d a a n n =-+1(常数).例1是基础题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教材中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无限次迭代的过程,所用的归纳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法.因此,公式的正确性还应该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例2是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中任一项的巩固性题目,注意求公差的方法.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中含有四个量:,,,,1n a n d a 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三个量,就可以求出另外的一个量.【教学备品】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教师教学后记】【课题】6.3 等比数列(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2)理解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设计】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难点是通项公式的推导.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在内容上相类似,要让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去理解和记忆,并弄清楚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比数列的定义是推导通项公式的基础,教学中要给以足够的重视.同时要强调“等比”的特点:q a a nn =+1(常数). 例1是基础题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与等差数列一样,教材中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归纳过程实际上也是不完全归纳法,公式的正确性也应该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这一点不需要给学生讲.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中含有四个量:1a ,q ,n , n a ,只有知道其中任意三个量,就可以求出另外的一个量.教材中例2、例3都是这类问题.注意:例3中通过两式相除求公比的方法是研究等比数列问题常用的方法.从例4可以看到,若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则将这三个数设成是aq a qa,,比较好,因为这样设了以后,这三个数的积正好等于,3a 很容易将a 求出. 【教学备品】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教师教学后记】【课题】7.1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向量、向量的相等、共线向量等概念;(2)掌握向量、向量的相等、共线向量等概念.能力目标: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运算技能与熟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向量的线性运算. 【教学难点】已知两个向量,求这两个向量的差向量以及非零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 【教学设计】从“不同方向的力作用于小车,产生运动的效果不同”的实际问题引入概念. 向量不同于数量,数量是只有大小的量,而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教材中用有向线段来直观的表示向量,有向线段的长度叫做向量的模,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数量可以比较大小,而向量不能比较大小,记号“a >b ”没有意义,而“︱a ︱>︱b ︱”才是有意义的.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借助于位移来引入向量的加法运算.向量的加法有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向量的减法是在负向量的基础上,通过向量的加法来定义的.即a -b =a +(-b ),它可以通过几何作图的方法得到,即a -b 可表示为从向量b 的终点指向向量a 的终点的向量.作向量减法时,必须将两个向量平移至同一起点.实数λ乘以非零向量a ,是数乘运算,其结果记作λa ,它是一个向量,其方向与向量a 相同,其模为a 的λ倍.由此得到λ⇔=a b a b ∥.对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要特别注意“非零向量a 、b ”与“0λ≠ ”等条件. 【教学备品】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过程行为行为意图间图7-1 引导分析思考自我分析发使学生自然的走向知识点3*动脑思考探索新知【新知识】在数学与物理学中,有两种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叫做数量(标量),例如质量、时间、温度、面积、密度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矢量),例如力、速度、位移等.平面上带有指向的线段(有向线段)叫做平面向量,线段的指向就是向量的方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如图7-2所示,有向线段的起点叫做平面向量的起点,有向线段的终点叫做平面向量的终点.以A为起点,B为终点的向量记作AB.也可以使用小写英文字母,印刷用黑体表示,记作a;手写时应在字母上面加箭头,记作a.图7-2向量的大小叫做向量的模.向量a,AB的模依次记作a,AB.总结归纳仔细分析讲解关键词语思考理解记忆带领学生分析引导式启发学生得出结果aAB我们所研究的向量只有大小与方向两个要素.的模相等并且方向相同时,要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分析.两个向量相等,它们必须是方向相同,模相等;两个向量互为负向量,它们必指导D Aab =AB+BC=AC(三角形法则.归纳这说明,在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法则不适用于共线向量,可以验证,向量的加22=+= AD AB ACtan∠CAD5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12),两臂成什么角度时,双臂受力最小?图7-12 讲解 说明思考 求解反复 强调62*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练习7.1.21. 如图,已知a ,b ,求a +b .2.填空(向量如图所示): (1)a +b =_____________ , (2)b +c =_____________ , (3)a +b +c =_____________ . 3.计算:(1)AB +BC +CD ; (2)OB +BC +CA .启发 引导 提问 巡视 指导 思考 了解 动手 求解可以 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65*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在进行数学运算的时候,减去一个数可以看作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质疑 引导 分析 思考 参与 分析 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66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图1-15)bbaa(1)(2)第1题图观察图7-13可以得到:起点相同的两个向量a、b,仍然是一个向量,叫做a与b的差向量【想一想】当a与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1.填空:(1)AB AD -=_______________,(2)BC BA -=______________, (3)OD OA -=______________.2.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设AB = a ,AD = b ,试用a , b 表示向量AC 、BD 、DB .启发 引导 提问 巡视 指导思考 了解 动手 求解可以 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72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观察图7-15可以看出,向量OC 与向量a 共线,并且OC =3a .图7−15质疑引导 分析 思考 参与 分析引导启发学生思考74*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一般地,实数λ与向量a 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 ,它的模为||||||a a λ=λ (7.3)若||λ≠a 0,则当λ>0时,λa 的方向与a 的方向相同,当λ<0时,λa 的方向与a 的方向相反.由上面定义可以得到,对于非零向量a 、b ,当0λ≠时,有 λ⇔=a b a b ∥ (7.4)总结 归纳思考 归纳带领 学生 分析a a a aOAB C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一般地,有 0a = 0,λ0 = 0 .数与向量的乘法运算叫做向量的数乘运算,容易验证,对于任意向量a , b 及任意实数λμ、,向量数乘运算满足如下的法则:()()111=-=-a a a a , ; ()()()()2a a a λμλμμλ== ;()()3a a a λμλμ+=+ ;()()a b a b λλλ+=+4 . 【做一做】请画出图形来,分别验证这些法则.向量加法及数乘运算在形式上与实数的有关运算规律相类似,因此,实数运算中的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变形,可直接应用于向量的运算中.但是,要注意向量的运算与数的运算的意义是不同的.仔细 分析讲解 关键 词语理解 记忆 理解 记忆引导 启发 学生 得出 结论78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6 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O 为两对角线交点如图7-16,AB =a ,AD =b ,试用a , b 表示向量AO 、OD .分析 因为12AO AC =,12OD BD =,所以需要首先分别求出向量AC 与BD .解 AC强调 含义思考 求解注意 观察 学生 是否图7-16AO111l =λa+μb,则称AB.的模相等并且方向相同时,称向量相等,记作读书部分:教材【教师教学后记】【课题】7.2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向量坐标的概念,了解向量加法、减法及数乘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2)了解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的坐标形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向量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向量线性运算的坐标表示及运算法则.【教学难点】向量的坐标的概念.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是突破难点的关键.【教学设计】向量只有“模”与“方向”两个要素,为了研究方便,我们首先将向量的起点放置在坐标原点(一般称为位置向量).设x轴的单位向量为i,轴的单位向量为j.如果点A的坐标为(x,y),则=+i j,OA x y将有序实数对(x,y)叫做向量OA的坐标.记作OA=(x,y).例1是关于“向量坐标概念”的知识巩固性例题.要强调此时起点的位置.让学生认识到,当向量的起点为坐标原点时,其终点的坐标就是向量的坐标.例2是关于“向量线性运算的坐标表示”的知识巩固性例题.要强调与公式的对应.在研究起点为坐标原点的向量的基础上,利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介绍起点在任意位置的向量的坐标表示,向量的坐标等于原点到终点的向量的坐标减去原点到起点的向量的坐标,由此得到公式(7.8).数值上可以简单记为:终点的坐标减去起点的坐标.例3是关于“起点在任意位置的向量的坐标表示”的巩固性例题.要强调“终点的坐标减去起点的坐标”.【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意图时间*揭示课题7.2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创设情境兴趣导入【观察】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的单位向量为i, y轴的单位向量为j,OA为从原点出发的向量,点A的坐标为(2,3)(图7-17).则图7-172OM=i,3ON=j.由平行四边形法则知23OA OM ON=+=+i j.【说明】可以看到,从原点出发的向量,其坐标在数值上与向量终点的坐标是相同的.介绍质疑引导分析了解思考自我分析从实例出发使学生自然的走向知识点5由此看到,对任一个平面向量过 程行为行为意图间如图7-17所示,向量的坐标为(2,3)=OA .如图7-18(1)所示,起点为原点,终点为(,)M x y 的向量的坐标为(,)=OM x y .如图7-18(2)所示,起点为11(,)A x y ,终点为22(,)B x y 的向量坐标为2121()=--AB x x y y ,. (7.5)*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 如图7-19所示,用x 轴与y 轴上的单位向量i 、j 表示向量a 、b , 并写出它们的坐标.解 因为a =OM +MA =5i +3j ,所以 (5,3)=a . 同理可得 (4,3)=-b .【想一想】观察图7-19,OA 与OM 的坐标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例2 已知点(2,1)(3,2)-P Q ,,求PQQP ,的坐标. 解 (3,2)(2,1)(1,3),=--=PQ说明 强调 引领 讲解 说明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通过例题进一步领会图7-19过 程行为行为意图间 (2,1)(3,2)(1,3)=--=--QP . 15*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1. 点A 的坐标为(-2,3),写出向量OA 的坐标,并用i 与j 的线性组合表示向量OA .2. 设向量34a i j =-,写出向量a 的坐标. 3. 已知A ,B 两点的坐标,求AB BA ,的坐标. (1) (5,3),(3,1);-A B (2) (1,2),(2,1);A B (3) (4,0),(0,3)-A B . 提问 巡视 指导思考 口答及时 了解 学生 知识 掌握 得情 况20*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观察】观察图7-20,向量(5,3)OA =,(3,0)OP =,(8,3)OM OA OP =+=.可以看到,两个向量和的坐标恰好是这两个向量对应坐标的和.质疑引导 分析思考 参与 分析引导启发学生思考27*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新知识】图7-20【教师教学后记】【课题】7.3 平面向量的内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平面向量内积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2)了解平面向量内积的计算公式.为利用向量的内积研究有关问题奠定基础. 能力目标:通过实例引出向量内积的定义,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数量积的概念及利用数量积来计算两个非零向量的夹角. 【教学设计】教材从某人拉小车做功出发,引入两个向量内积的概念.需要强调力与位移都是向量,而功是数量.因此,向量的内积又叫做数量积.在讲述向量内积时要注意:(1)向量的数量积是一个数量,而不是向量,它的值为两向量的模与两向量的夹角余弦的乘积.其符号是由夹角决定;(2)向量数量积的正确书写方法是用实心圆点连接两个向量. 教材中利用定义得到内积的性质后面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其中:(1)当<a ,b >=0时,a ·b =|a ||b |;当<a ,b >=180时,a ·b =-|a ||b |.可以记忆为:两个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时内积为这两个向量模的积;方向相反时内积为这两个向量模的积的相反数.(2)|a |公式的基础;(3)cos<a ,b >=||||⋅a ba b ,是得到利用两个向量的坐标计算两个向量所成角的公式的基础;(4)“a·b=0⇔a⊥b”经常用来研究向量垂直问题,是推出两个向量内积坐标表示的重要基础.【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cos30F是水平方向的力与垂直方向的力的和,垂直方向上没有.两个向量。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数列的概念》word教案1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数列的概念》word教案1

【课题】6.1 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
(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教学难点】
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教学设计】
通过几个实例讲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项、首项、项数、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讲解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从几个具体实例入手,引出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什么是“一定次序”.实际上,不论能否表述出来,只要写出来,就等于给出了“次序”,比如我们随便写出的两列数:2,1,15,3,243,23与1,15,23,2,243,3,就都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因此它们就都是数列,但它们的排列“次序”不一样,因此是不同的数列.
例1和例3是基本题目,前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项;后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项,是通项公式的逆向应用.
例2是巩固性题目,指导学生分析完成.要列出项数与该项的对应关系,不能泛泛而谈,采用对应表的方法比较直观,降低了难度,学生容易接受.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后记】。

《7.1 数列的概念》学历案-中职数学高教版21拓展模块一上册

《7.1 数列的概念》学历案-中职数学高教版21拓展模块一上册

《数列的概念》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数列的概念”。

数列是数学中一个基础且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函数、概率统计等后续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数列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基本性质,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理解数列的定义及基本特征,能正确区分数列与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2. 掌握数列的分类方法,并能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或项数序列判断数列的类型。

3. 了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任务1. 学生对数列定义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进行评价。

2. 学生能否正确判断数列的类型,通过课堂练习进行评价。

3. 学生能否理解并运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公式进行计算,通过课后作业进行评价。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存款利息、股票价格等)引出数列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讲解数列的定义、特征及分类方法,强调数列与函数的区别。

3. 分类学习:重点讲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

4. 案例分析:通过典型例题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判断数列类型及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5.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数列实例,加深对数列概念的理解。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数列概念及分类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包括判断数列类型、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等,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3. 拓展作业:要求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列实例,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应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列概念的理解程度,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2. 学生应总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避免类似问题。

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下(人教版)教案:数列

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下(人教版)教案:数列

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下(人教版)教案:数列一、基础知识定义1 数列,按顺序给出的一列数,例如1,2,3,…,n ,…. 数列分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两种,数列{a n }的一般形式通常记作a 1, a 2, a 3,…,a n 或a 1, a 2, a 3,…,a n …。

其中a 1叫做数列的首项,a n 是关于n 的具体表达式,称为数列的通项。

定理1 若S n 表示{a n }的前n 项和,则S 1=a 1, 当n >1时,a n =S n -S n -1. 定义2 等差数列,如果对任意的正整数n ,都有a n +1-a n =d (常数),则{a n }称为等差数列,d 叫做公差。

若三个数a , b , c 成等差数列,即2b =a +c ,则称b 为a 和c 的等差中项,若公差为d, 则a =b -d, c =b +d.定理2 等差数列的性质:1)通项公式a n =a 1+(n -1)d ;2)前n 项和公式:S n =d n n na a a n n 2)1(2)(11-+=+;3)a n -a m =(n -m)d ,其中n , m 为正整数;4)若n +m=p +q ,则a n +a m =a p +a q ;5)对任意正整数p , q ,恒有a p -a q =(p -q )(a 2-a 1);6)若A ,B 至少有一个不为零,则{a n }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S n =An 2+Bn .定义3 等比数列,若对任意的正整数n ,都有q a ann =+1,则{a n }称为等比数列,q 叫做公比。

定理3 等比数列的性质:1)a n =a 1q n -1;2)前n 项和S n ,当q ≠1时,S n =qq a n --1)1(1;当q =1时,S n =na 1;3)如果a , b , c 成等比数列,即b 2=ac (b ≠0),则b 叫做a , c 的等比中项;4)若m+n =p +q ,则a m a n =a p a q 。

中职数学第二册6.1数列第一课时

中职数学第二册6.1数列第一课时
探究新知:见课本第1页
参考答案:
1、前5名的金牌数依次是
2、拉面对折后根数依次为
3、《庄子.天下篇》中提到的棰长依次为
学习新知:
1、数列的定义
我们把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项,…
2、数列的一般形式
数列从第一项开始,按顺序与正整数对应.所以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a1,a2,a3,…,an,…
其中,an是数列的第n项,叫做数列的通项,n叫做an的序号.整个数列可记作{an}.
3、数列的分类
项数有限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
例题精选:
例1:见课本第3页
解:前五名银牌构成的数列是:
前五名铜牌构成的数列是:
前五名奖牌总数构成的数列是:
例2:见课本第3页
解:(1)这个数列的首项是 ,第4项是
课堂总结:数列的定义、数列的分类
作业布置:见课件
举例说明生活中数字排序的现象
认真探究交流
认真倾听记忆
掌握数列的一般形式
记忆通项的概念
认真倾听学习
共同完成
认真交流探究
学以致用
认真完成练习
共同总结
认真完成
板书设计:
数列
1、数列的定义
2、数列的一般形式
3、数列的分类
教学反思:
(2)这个数列的首项是 ,第4项是
(3)这个数列的首项是 ,第4项是
思考交流:
见课本第3页
参考答案:
数列1,3,5,7,9和数列9,7,5,3,1不是同一数列。
问题解决:
见课本第3页
练习反馈
见2题:(1)(2)都是数列,但不是相同数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 年中职职高数学《数列(一) 》最新精品导学案
班级:
学生姓名
组别 :
评价:
【学习目标】
1、理解数列的概念、表示、分类、通项等基本概念。 2、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
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3、培养认真观察的习惯。 重点: 理解数列的概念;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 难点 :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4 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1) 1, 4,9, 16, an=
; ;
同步练上题目
【有错必改】
【训练案】ຫໍສະໝຸດ 【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二、 教材助读
1、数列的定义 ( 1)数列的定义是什么? ( 2)数列的表示方法有哪几种? ( 3)数列的通项公式怎么推导?
三、我的疑惑
【探究案】
探究点一:已知数列的前几项,写出它的通项公式 例 1、写出下面数列的通项公式,使它的前 4 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 1) 3, 5, 7,9
2 2 1 32 1 42 1 52 1
( 2)



2
3
4
5
( 3)数列 1, 2,3,…的通项公式是 an= ( 4)数列 2, 4,6,…的通项公式是 an= ( 5)数列 3, 3,3,…的通项公式是 an=
111
( 6)数列 , , ,…的通项公式是 an=
234
探究点二、 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数列的项
例 2、 已知数列 {a n} 的通项公式,分别写出它们的前
归纳整理:
等差数列的性质
当堂检测:
1. 观察下列数列的特点,用适当的数填空,并写出每个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⑴ 2 ,4,( ),16, 32,( ), 128; an= ⑵( ), 4, 9,16, 25,( ), 49; an=
⑶ 1 , 2 ,(
), 2 , 5 , 6
,( ) a
n=
2. 写出下列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 ( 1) 0, 1, 2,3, an=
2n
( 1) an =
2n 1
( 2) an=3n— 2
5 项和第 10 项
( 3) an = 10n — 1
( 4) an=( 1 ) n 1 2
练一练:( 1)已知数列数列 {a n} 的通项公式 an=n2,那么它的前 5 项是
( 2)已知数列数列 {a n} 的通项公式 an=2n ,那么它的前 5 项是
【预习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 用 20 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探究课本的内容,熟记基础知识。自主高效预习,提升自己的
阅读理解能力 .
2. 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然后结合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例题,完成预习自测题
.
3.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
一、 相关知识
1、 数 列 的定 义 ; 2、 数 列 的通 项 公 式。 3、 数 列 的表 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