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合集下载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2、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
——防止有毒物质进入环境、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3、 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
——防止输入不足(如施肥不足)、输入过多(如富
营养化、重金属)
4、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 5、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在质量、数量、空间和
⑤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环境和能量都是有 限的,当一个种群达到生态系统所给 于的限 制时,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或出于疾病、竞 争、饥饿、低繁殖率等等原因,引起种群数 量下降。
⑥环境的改变和波动(如环境的开发和种间竞 争),表现为对种群的选择压力,有机 体必须 调整以适应这种选择压力,不能适应的有机 体便会消失,这可能在一定时间内降低 生态 系统的成熟性。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a)通过各级食物链,组成了生态系统 的能量流动,并且服从热力学定律。
(b)能量流动的实现途径:光合作用和 有机成分的输入;呼吸的热消耗和有机物 的输出。
(c)生态系统热力学公式:
Pg=Pn+R 其中:Pg为食物链某营养级的总产量或输 入耗的的能能量量;。Pn为净产量;R为呼吸作用消
此外,还有利用耕作防 治(改变农业环境)、 不育昆虫防治(控制害 虫繁殖能力)和遗传防 治(改变昆虫的基因) 等方法。
3.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积 累和富集规律 DDT、Hg 、Cd….
三、解决近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
1、编制生态规划(环境规划)
——是指在编制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规划时,不
是单纯考虑经济因素,还有考虑地球物理因素、 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各类规划必须进行环 境影响评价)
(d)能量流动的特点
①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 低,只有1.2%;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食物链的连接:不同食物链是相互连接的, 如牧食食物链中没有寄生食物链相伴随的情况 很少。
3.营养级是指在食物链上,以同样方式获取同 类食物的生物群叫营养级。 如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一级消费者为第 二营养级,二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等 4.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结 构
(二)生态系统的形态和空间结构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系统”一词引自系统论创始人——奥地利理论 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指各种成分有规则地相互作 用和相互依赖而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成 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能 量流动和信息联系而互相作用、互相依存构成 的一个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信息传递与联系的方式是多种 多样的,它的作用与能流、物流一 样,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 整体,并具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作 用。
•营养信息: 在某种意义上说,食物链、食物 网就代表着一种信息传递系统。
•化学信息:生物代谢产生的物质,如酶、维 生素、生长素、抗生素、性引诱剂均属于传递 信息的化学物质。有的相互制约,有的互相促 进,有的相互吸引,也有的相互排斥。
二、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主要有三种情况)
(1)物种改变引起平衡的破坏 (2)环境因素改变引起的平衡破坏 (3)信息系统的破坏
三、生态学规律
1、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规律
(1)以食物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协调关系
(2)因生理、生态特性的异同而相互制约的协 调关系 2、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的规律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养和异养成分在空间上通常是分层 的。同一生态系统不同季节在形态上呈规律性变化。
ⅢC Ⅱ ⅢA Ⅲ A 空气 Ⅰ Ⅲ B 土壤 母质 异养层 ⅢB 沉积物 母质 自养层 Ⅰ ⅢC 太阳能 Ⅱ
第2章 生态学基础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第2章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学基础
水循环意义: 水循环意义: 1.是地球表面供水 是地球表面供水 和供给和更新的主 要来源 2.为生物地球化学 为生物地球化学 循环提供循环介质 3.影响地球表面的 影响地球表面的 热量收支和平衡 4.对人类生存发展 对人类生存发展 有重要影响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第2章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学基础
3、生态金字塔 、 反映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与营养机能的锥体图解模式 数字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数字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描述生态系统内不同营养层次的生物个 体数量关系金字塔。 体数量关系金字塔。
生态学基础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第2章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学基础
4、生态效率 、 指某一营养级的能量输出与输入间的比率 生态效率可以分两大类, 生态效率可以分两大类,即营养级位内生态效率 和营养级位之间的生态效率 (林德曼效率又称十分之一定律 林德曼效率又称十分之一定律) 林德曼效率又称十分之一定律 林德曼定律: 林德曼定律:某营养级位对上一个营养级位的能 量利用效率 级位n的同化量 营养 级位 的同化量 林德曼效率 = 营养级位n-1的同化量 营养级位 的同化量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第2章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学基础
氮循环的主要作用: 氮循环的主要作用: 生物固氮 工业固氮 固 岩浆固氮 氮 大气固氮 氨化作用: 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 将有机氮转化为氨和氨 化合物 硝化作用: 硝化作用 氨化合物被 亚硝酸细菌或硝酸细菌 转化为亚硝酸盐或硝酸 盐 反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氨 作用,由反硝化细菌将 亚硝酸盐转化成大气氮, 回到大气库中
第2章 生态学基础与生态环境保护
1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及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一、基本概念: 1、生物圈
生态系统
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的环境的整体。 范围从地下11km到地上15~20km,包括大气圈 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土圈。
2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及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 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在生态 学中称为种群(Population);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所有不同种群的生物的总和则 称为群落(Community), 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就 是生态系统(Ecosystem)。按照现代生态学的观点, 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3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及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生态系统
3、信息联系 (1)、物理信息 鸟鸣、兽吼、颜色、光等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物理信
息,传递惊慌、安全、恫吓、警告、有无食物等各种信息。 (2)、化学信息 生物在特定的条件下,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传 递着某种信息。这就是化学信息。化学信息对集群活动的 整体性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
5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及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生态系统
(2)消费者
消费者指直接或间接利用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 作为食物来源的异养生物。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也包括某些腐生和寄生的菌类。
6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及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生态系统
消费者可进一步划分为: a、草食动物:也称一级消费者, 以植物的叶、枝、果实、种子为食物,如牛、羊、 兔、鹿、蝗虫和许多鱼类等。 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首先 作为这类动物的食物,所以草食动物称为一级消费者 或初级消费者。
9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及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生态系统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食物链和食物网
• 2.营养级(P25,生物量、生物数量、生产 营养级( 营养级 ,生物量、生物数量、 力金字塔) 力金字塔)
– 生态金字塔:整个生态系统的各种营养级按从低 生态金字塔: 级到高级依次迭放便构成了生态金字塔(如图), 级到高级依次迭放便构成了生态金字塔(如图),
10%定律:一般说来,下面营养级所储存的 %定律:一般说来, 能量只有大约10%能够被其上一营养级所利用, 能够被其上一营养级所利用, 能量只有大约 能够被其上一营养级所利用 其余大部分能量被消耗在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 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去, 上,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去,其余以排 泄物的形式归还于环境中。 泄物的形式归还于环境中。这就是生态学上的 10%定律。 定律。 定律
二、生态学的发展(自学) 生态学的发展(自学)
–
–
问题一:生态学初期阶段出现的, 问题一:生态学初期阶段出现的,以生物有机体的 组织层次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包 括那些? 括那些? 问题二:找出以下词汇及其研究内容:数学生态学、 问题二:找出以下词汇及其研究内容:数学生态学、 化学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社会生态学、 化学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社会生态学、人类生态 文化生态学、教育生态学、城市生态学、 学、文化生态学、教育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工业 生态学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 –
生物成分:生产者、 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 非生物成分: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 土壤、气候、 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 等。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
–
形态结构(时空分布) 形态结构(时空分布)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第二章 理论生态学基础
本章结束!
第二章 理论生态学基础
• 2.1 生态恢复概述 • 恢复restoration:
是指受损状态恢复到未被损害前的完 善状态的行为,是完全意义上的恢复,包 括“完美”和“健康”的含义。
恢复restoration
• 修复rehabilitation:把一个事物恢复到先前 的状态的行为,主要指退化状态的改良, 包括完美状态。Replace a degraded ecosystem with another productive type using a few or many species
2.10生物多样性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在恢复项目的管理过程中
首先要考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物控制 A、对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主要是抚育和管理, B、对中度退化的生态系统和部分恢复的生态系统
则要加强病虫害控制 然后考虑建立共生关系及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物种替 代问题
在恢复项目评估过程中
可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对照,从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 水平进行评估,最好是同时考虑景观层次的问题
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
– 物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 合理生态系统结构
• 从时空结构角度,应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 提高光能利用率
• 从营养结构角度,应实现生物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与转化,形成一个高效的,无“废物”的系统。
• 从物种结构上,提倡物种多样性,以利于系统的稳定 和持续发展。
2.2 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
– 火烧迹地-杂草-桦树期-山杨期-云杉期(需几十 年)。
– 弃耕地-杂草期-优势草期-灌木期-乔木期。 – 群落演替可通过人为手段调控,改变演替速度
或演替方向。
水杨
杞木
云杉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二、与生命活动相关联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总的有机体物质称为生物量。
光合细菌和植物等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质被称为生 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地球上总的初级生产 力是一定的,因此,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分 配和利用也是有限度 的。
地球上的主要群落类型
海洋生物群落根据 位置和海水的深度 分为海岸带、浅海 带、远洋带和海底 带等类型。
不同的海洋带分布 的海藻类植物和海 洋动物的类群差别 很大。
群落内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竞争、捕食、寄生和共生4种主要类型。 可能存在以下状态:互惠,一方受益一方无害,一 方受益一方有害,一方有害一方无益,双方都有害, 对双方既无害也无益。 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个物种如果利用相同的资源, 它们便形成了竞争的关系。 例:两种藻类竞争利用同一种营养盐。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环境的范围与生态学的层次
生态学的层次从个体、种 群、群落、生态系统到整 个生物圈逐级放大,其涉 及到的环境范围也越来越 广。
环境的范围与生态学的层次
在一定环境中的一群同 种生物个体称为种群。 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区域 内生存的多种不同的种 群便组成为群落。
与生命活动相关联的物质循环
水的循环
水的循环涉及非生 物过程和生物过程
从陆地上看,凡是 水的循环越活跃的 地方,生命的活动 就越活跃
与生命活动相关联的物质循环
碳循环
碳循环在生态系统物质 循环中具有特殊重要的 作用 每年海洋中浮游植物 (包括藻类和光合细菌) 和陆生植物通过光合作 用将大量的无机碳转化 成为有机碳,这些有机 碳在全球范围的食物网 中流动。
环境科学概论_第2章 生态学基础
3.1 人类生态问题 3.2 生态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2.1 生态学的概念与发展
2.1.1 定义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生物、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机理及其作用 的科学。
生态学的定义是在1866年由德国动物学家 Haeckel(海克尔)首次提出的:“生态学是研究 生物与其环境关系的科学”。
2.2 生态系统
2.2.1 定义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 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 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 统一整体。
种群1:同 种生物个体
种群2
生物群落
环境
生态系统 = 生物群落 + 非生物环境
2.2 生态系统
2.2.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1.非生物环境 能源——太阳能、其他能源
一级结构缺损 指生态系统缺损了一个或几个组成成分,使生态平衡失调。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
生态系统 二级结构变化 指组成二级结构的各种成分发生变化。如超载放牧, 导致优草少、毒草生。
2.3 生态平衡
2.3.2 生态平衡的破坏
一、生态平衡破坏的标志:结构上的标志和功能上的标志 (二)功能上的表现
二、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二)人为因素(主要因素)
2.生物种类发生改变
一 头 北 极 熊 正 在 海 浪 中 挣 扎
冰面消融北极熊在海浪中挣扎求生
北极熊正站在日渐消融的冰上 英国《每日邮报》2008年8月30日登出一张照 片,显示一头北极熊正在海浪中挣扎。相关报道说, 它和另外8头北极熊因所住冰面消融而掉进汪洋大 海,窘况“令人心碎”。北极熊眼下要登上距它最 近的冰面,竟需游过大约644公里。它们可能因超 负荷游泳而力竭身亡。全球变暖导致海冰消融,到 2070年,北极海冰可能会完全消失。
2.1 生态学的概念与发展
2.1.1 定义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生物、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机理及其作用 的科学。
生态学的定义是在1866年由德国动物学家 Haeckel(海克尔)首次提出的:“生态学是研究 生物与其环境关系的科学”。
2.2 生态系统
2.2.1 定义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 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 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 统一整体。
种群1:同 种生物个体
种群2
生物群落
环境
生态系统 = 生物群落 + 非生物环境
2.2 生态系统
2.2.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1.非生物环境 能源——太阳能、其他能源
一级结构缺损 指生态系统缺损了一个或几个组成成分,使生态平衡失调。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
生态系统 二级结构变化 指组成二级结构的各种成分发生变化。如超载放牧, 导致优草少、毒草生。
2.3 生态平衡
2.3.2 生态平衡的破坏
一、生态平衡破坏的标志:结构上的标志和功能上的标志 (二)功能上的表现
二、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二)人为因素(主要因素)
2.生物种类发生改变
一 头 北 极 熊 正 在 海 浪 中 挣 扎
冰面消融北极熊在海浪中挣扎求生
北极熊正站在日渐消融的冰上 英国《每日邮报》2008年8月30日登出一张照 片,显示一头北极熊正在海浪中挣扎。相关报道说, 它和另外8头北极熊因所住冰面消融而掉进汪洋大 海,窘况“令人心碎”。北极熊眼下要登上距它最 近的冰面,竟需游过大约644公里。它们可能因超 负荷游泳而力竭身亡。全球变暖导致海冰消融,到 2070年,北极海冰可能会完全消失。
生态学基础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07级
一、生态学
1、定义 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
的科学(由中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所提
出的)
生物部分有动物、植物、微生物
2、发展历程
⑴生物学分支学科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生态学基本局限于研究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隶属于生物学的 一个分支学科。主要有植物生态学、动物 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其次还有个体生
4 . 分 解 者 (还 原 者 )——微 生 物 (细 菌 、 真 菌 等 )
图 生态系统示意图 (Ⅰ.非生物的物质 Ⅱ.生产者Ⅲ.消费者Ⅳ. 分解者)
1、生产者:
主要指绿色植物,它们能够利 用阳光,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 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储存在有机物 中的化学能。太阳能通过生产者源源不
主要是一些自然灾害所引起,即第一环境所引起, 都可能破坏一个地区的生态平衡。 2、人为原因 ⑴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 主要是人类向环境中输入大量的污染物质,使环 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效应或远期效应,使生态 平衡失调或破坏。另一方面是对自然资源的不合 理利用,如不合理毁林开荒,不合理的围湖造田。
⑵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
(四)食物链(网)和营养级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 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称为食物链。 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 交错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食物网。
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大甲虫 毛虫
杜鹃
鹰 兔
蛇 鼠
植物
结论:(1)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 处的营养级不同 (2)植物在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 是固定的
即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 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凡对污染物敏 感的生物种类均可作为监测生物。 生物评价:利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标准对一定范 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指标生物法、 生物指数法和种类多样性指数法等
07级
一、生态学
1、定义 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
的科学(由中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所提
出的)
生物部分有动物、植物、微生物
2、发展历程
⑴生物学分支学科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生态学基本局限于研究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隶属于生物学的 一个分支学科。主要有植物生态学、动物 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其次还有个体生
4 . 分 解 者 (还 原 者 )——微 生 物 (细 菌 、 真 菌 等 )
图 生态系统示意图 (Ⅰ.非生物的物质 Ⅱ.生产者Ⅲ.消费者Ⅳ. 分解者)
1、生产者:
主要指绿色植物,它们能够利 用阳光,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 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储存在有机物 中的化学能。太阳能通过生产者源源不
主要是一些自然灾害所引起,即第一环境所引起, 都可能破坏一个地区的生态平衡。 2、人为原因 ⑴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 主要是人类向环境中输入大量的污染物质,使环 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效应或远期效应,使生态 平衡失调或破坏。另一方面是对自然资源的不合 理利用,如不合理毁林开荒,不合理的围湖造田。
⑵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
(四)食物链(网)和营养级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 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称为食物链。 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 交错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食物网。
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大甲虫 毛虫
杜鹃
鹰 兔
蛇 鼠
植物
结论:(1)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 处的营养级不同 (2)植物在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 是固定的
即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 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凡对污染物敏 感的生物种类均可作为监测生物。 生物评价:利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标准对一定范 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指标生物法、 生物指数法和种类多样性指数法等
第2章 生态学基础2015-陈
2.2
生态系统
2.2.1 生态系统的涵义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进行物 质和能量交换,并在一定时间内处于动态 平衡的基本单位。 如:小的生态系统有:湖泊,河流,海 洋,森林,高山,平原,城市,矿区等, 大的生态系统有:生物圈。
2.2.2
生态系统的组成
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1、生物部分 1)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凡能进行光合作用, 制造有机物的植物种类,包括单细胞的藻类、多 细胞复杂的乔木、灌木等都属于生产者。 2)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又分为一级消费者和二级 消费者等。它们消费由生产者提供的化学能,并 转化成各种形式的能量。 3)分解者:指各种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细菌和 真菌),把动植物的尸体分解成简单的化合物, 重新供给生产者。
2人为因素
(2)生物种类发生改变引起生态平衡。
(3)信息系统的破坏引起生态平衡。
澳大利亚兔子的启示
1859年,当澳大利亚的一个农夫为了打猎而从外国弄来几 只兔子后,一场可怕的生态灾难爆发了。兔子是出了名的 快速繁殖者,在澳大利亚它没有天敌,由于数量不断翻番, 它很快就开始毁坏庄稼。到1880年,它们到达新南威尔士, 开始影响南澳地区的牧羊业。人们组织了大规模的灭兔行 动,但收效甚微。到了19世纪90年代,当兔群抵达西澳时, 人们修了一条长达1000英里的栅栏,试图将其拦住。但是, 这个栅栏很快被冲破了。1950年,澳大利亚的兔子的数量 从最初的五只增加到了五亿只,这个国家绝大部分地区的 庄稼或草地都遭到了极大损失,一些小岛甚至发生了水土 流失。绝望之中,人们从巴西引入了多发黏液瘤病,以对 付迅速繁殖的兔子。但是针对兔子的细菌战被证明只是使 不断恶化的状况得到暂时缓解,一小部分兔子对这种病毒 具有天然的免疫能力,它们在侥幸逃生后又快速繁殖起来。 整个20世纪中期,澳大利亚的灭兔行动从未停止过。
生态学基础
第四节
生态平衡及
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
如果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时间内 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出接近相等, 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 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则这 种状态可称为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包括三个方 面:即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入 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彼此间以 及生物与非生物的环境因素之间互相作 用,关系密切,而且不断进行着物质的
交换、能量的传递和信息的交流。目前,
人类所生活的生物圈内有无数大小不等
的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能量
物质 热量
生产者
消费者
无生命物质
分解者
生态系统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见下图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凡能进行光 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植物种类,包括单
热带雨林
砖红壤
(二)影响生态系统演替变化的因素
当生态系统的演替进行到顶极时,则可
以理解为达到了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也不 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当自然因素和人为因 素的强烈干扰和变动,往往破坏了生态平衡。
菇-昆虫-蛙-蛇-鹰就构一个较为复杂的食物链。
按照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一般可把食物链分为:
捕食性食物链,即由一些以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 构成的食物链。例如由狐狸和野兔构成的食物链。 碎食性食物链,是由一些食碎屑生物构成的。诸 如秃鹫、蚯蚓、千足虫、白蚁、蚁和甲虫等。 寄生性食物链,是由一些寄生性生物构成的。它 们是与其“捕获物”建立起一种紧密地联系,长 期地以“捕获物”为生。比如:动物肠内的绦虫、 寄生在动物体外的蜱、虱或七鳃鳗以及一些植物 如菟丝子、槲寄生等。 腐生性食物链,是由腐生性生物构成的。如水晶 兰、真菌等。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凡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 机物的植物种类,包括单细胞藻类,均属于生产者。
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又分为一级消费者(如草食性 动物);二级消费者(如肉食动物);……等等。
分解者:指各种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也包括一 些微型动物,如鞭毛虫,土壤线虫等。
关于耐性定律的补充说明
1 ) 生物可能对某一因子耐受范围很宽,而对另一生态因子又很 窄。 2)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广的生物,其分布一般很广。 3)当某一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态时,对其它因子的适应 性可能随之下降。 4)在自然界生物并不在某一特定生态因子最适合的地方生活, 而往往在很不适合的地方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一定有其它 的生态因子起决定作用。 5)生物的耐受限度因生长发育阶段、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繁殖期通常是一个临界期,此期间生态因子最可能起限制作 用,因此植物在种子萌发与开花结实阶段,往往对生态因子 的要求比较严格。
3.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1)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在诸多 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 制,甚至死亡的因子。 即:对生物正常生存和成功繁殖有限制 作用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任何一个环境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 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 的限制因子。
第四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种群(Population):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
的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 生物群落(Community):在一定自然区域的 环境条件下,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相互依存,构 成了有着密切关系的群体。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 生物环境的综合体。也即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 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第2章 生态学基础
• 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或某一瞬间增长率(r) r(%)=(Nt-N0)/N0 ×100 dN/dt = r N (设环境资源不受限制,增长率r为一恒值)
• 其指数式为 Nt = N0 ert (e为自然对数的底),表示种群在 这种环境状况下呈指数式增长。
• r>0,种群按指数曲线形式无限制地增长,呈“J”字型指数生 长曲线。 • r=0, 则Nt =N0 ; • r<0, 种群衰退。
• 种间关系:异种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竞争 (P20)、捕食、共栖、共生、寄生、协调。
• 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气候、生物、食物、种内。
三、 群落的基本概念
(一) 定义:不同种的种群有规律的集合体。
1. 通过一定的发展过程,植物群落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 发展而成的。具有一定的外貌、结构、种类组成。
Raunkiæ r
• Born 1860 Lyhne, Denmark
• Died 1938 Copenhagen
• B型 (对角线型):种群各年龄的死 亡基本相同。
• C型 (凹型):生命早期有极高的死 亡率,但是一旦活到某一年龄,死亡 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
幼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水螅
(三)性比和年龄结构
• 性比:种群中雌性与雄性在数量上的比例,是推测种群未来发展趋 势的一项指标。
• 年龄结构: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即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 在整个种群个体总数中占的百分数,可反映种群当时的发育阶段, 并预示种群数量变化动态和发展趋势。
(三)生物势与环境阻力 • 生物势:生物在没有任何限制的环境中增长的潜
在速率,又称内禀增长率(r)。
• 环境阻力:环境因素限制生物增殖的力量。
300
150
• 其指数式为 Nt = N0 ert (e为自然对数的底),表示种群在 这种环境状况下呈指数式增长。
• r>0,种群按指数曲线形式无限制地增长,呈“J”字型指数生 长曲线。 • r=0, 则Nt =N0 ; • r<0, 种群衰退。
• 种间关系:异种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竞争 (P20)、捕食、共栖、共生、寄生、协调。
• 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气候、生物、食物、种内。
三、 群落的基本概念
(一) 定义:不同种的种群有规律的集合体。
1. 通过一定的发展过程,植物群落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 发展而成的。具有一定的外貌、结构、种类组成。
Raunkiæ r
• Born 1860 Lyhne, Denmark
• Died 1938 Copenhagen
• B型 (对角线型):种群各年龄的死 亡基本相同。
• C型 (凹型):生命早期有极高的死 亡率,但是一旦活到某一年龄,死亡 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
幼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水螅
(三)性比和年龄结构
• 性比:种群中雌性与雄性在数量上的比例,是推测种群未来发展趋 势的一项指标。
• 年龄结构: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即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 在整个种群个体总数中占的百分数,可反映种群当时的发育阶段, 并预示种群数量变化动态和发展趋势。
(三)生物势与环境阻力 • 生物势:生物在没有任何限制的环境中增长的潜
在速率,又称内禀增长率(r)。
• 环境阻力:环境因素限制生物增殖的力量。
300
150
环境保护概论新第二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成游离氮,再进入大气,完成氮的循环。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在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及各 组成部分内部,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信 息联系,用这些信息使生态系统联系 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 中的信息联系主要有: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形式主要有营 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 信息。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地球表层,碳主要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碳的
贮量约为2.7*1016亿T,大气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
形式存在,其中碳的贮量约为7*1011亿T。绿色
植物在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大气中二氧化
碳被生物利用的唯一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
用。被绿色植物固定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供消
费者利用。生产者、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将碳
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者需要能量。能量在流动
过程中也会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变
过程中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增加。
在生态系统中,全部的能量最初是来自于太阳。
太阳能被生物所利用,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来实现的。
绿色植物在合成有机物时,将太阳光能转变为
可贮藏于植物体中的化学能。绿色植物体内所贮藏
(二)营养级
食物链中的各个环节叫营养级。生产
者为第一营养级,一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
级,依次为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
低位营养级是高位营养级的营养和能 量供应者,但低级营养级的能量仅有1/10 左右能量为上一营养级所能利用。为了能 保证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通,自然界就形 成了生物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生 产力金字塔。在寄生性食物链上,生物数 量往往呈倒金字塔。
的化学能,通过食物链的形式,依次传给草食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低来划分,把高等植物划分成5类:
1. 高位芽植物:乔、灌木、热带草本;15亚类
2. 地上芽植物:抵抗芽离地不超过30 cm;4亚类
3. 地面芽植物:仅地面处有芽;3亚类
4. 地下芽(隐芽)植物:土表之下或水面之下有芽
存活;7亚类
5. 一年生种子植物:以种子的形式渡过不良季节。
四、群落的结构与分布
生命界的层次或组织水平
2 、人工生态系统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为对 象:研究不同区域系统的组成、结构、功 能。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纯粹自然生态 系统已很少,大多为受干扰的(disturbed) 生态系统。 3、以社会生态系统为对象:生态学与社会 经济的结合。
第二节 有关种群、群落的基本知识
一、种群数量变动原因
计算方法:
频度=(某种出现的样方数/全部样方数) ×100;
相对频度=(某种的频度/全部种的频度之和) ×100; 相对多度=(某种的个体数/全部种的个体数之 和)×100; 相对显著度=(某种的显著度/全部种的显著度 之和)×100;
植被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植被调查在环境评价和 环境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总初级生产力Pg,净初级生产力Pn Pg=Pn+R 或 Pn=Pg-R (R为呼吸的消耗)
次级生产:除了初级生产者以外,其它有机体的生 产称为次级生产,次级生产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
生长、发育、繁殖以及营养物质的贮存和积蓄。
为什么肉类食品的价格比小白 菜价格高?
为什么说“一山不容二虎”?
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十六七世纪,带着来福枪和猎犬的欧洲人来 到毛里求斯。不会飞、跑不快的渡渡鸟被枪打 狗咬,鸟飞蛋打,没有多少年越来越少。 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也被人类杀死了!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自从渡渡鸟灭绝以后,大颅榄 树也日渐稀少,似乎患上了不育症。到20世纪80 年代, 毛里求斯只剩下13株大颅榄树了,眼看这种树木就要从 地球上消失了。
六、群落的演替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演替(succession)是指群落经过一定历史发展的 时期,由一种类型变为另一种类型的顺序进程。 演替的动力
内因动态演替
外因动态演替
演替的基本类型
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 )
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
原生演替
2、群落内种群和种群之间,种群和环境之间 已建立一定的联系。
多种水生植物种群
多种浮游动物种群
一个 池塘 生物 群落 多种浮游植物种群 多种底栖生物种群 多种细菌种群 多种鱼类种群 外貌 结构 种类组成
具有一 定功能, 并与环 境相互 影响
……
群落并不是各种生物杂乱的堆积或相加。 注意区别偶然的“群聚”。
但一旦达到一定生理年龄时,短期 内几乎全部死亡。
存活曲线
B 型 (对角线型):种群各年龄
的死亡基本相同。 C 型 (凹型):生命早期有极高
的死亡率,但是一旦活到某一年龄,
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
性比( sex ratio):种群中雌性与雄性在数量上的比例 ,
是推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的一项指标。
年龄结构(年龄组成、年龄分布)(age ratio):种群
性 比 和 年 龄 结 构
内各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即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在整
个种群个体总数中占的百分数,可反映种群当时的发育 阶段,并预示种群数量变化动态和发展趋势。
A 增长型:幼年个体占最大百分数, 老年最少,总数呈上升趋势。 B 稳定型:各年龄级的个体数分布 比较均匀,种群的大小趋于稳定。 C 衰退型:与 A 相反 , 老年个体数很 大,幼年个体数很少,种群数量趋于 减少。
二、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 时间 t 之末的种群数 Nt=N0+(b-d)
N0为起始种群数,b为出生数,d为死亡数。
• 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或某一瞬间增长率(r)
r(%)=(Nt-N0)/N0 ×100
dN/dt = r N (设环境资源不受限制,增长率r为一恒值) •其指数式为 Nt = N0 ert ( e为自然对数的底),表示种群 在这种环境状况下呈指数式增长。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1.
2. 3.
生 态 系 统 的 主 要 功 能
生态系统中的能流是单向的,即单向流动。 流动过程中的各营养级层层递减。 能量流动是以物质的形式为主要传递形式。
能 量 流 动 和 物 质 循 环
生物生产力: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 变成贮存在化学键中的化学能的过程叫做生态系统 的初级生产过程。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的初级生 产称为初级生产力,用 gC/m2表示。
1981 年,美国生态学家坦普尔来到毛里求斯,他细 心地测定了大颅榄树的年轮,发现树龄正好是300年,也 就是说,渡渡鸟灭绝之日,也正是大颅榄树绝育之时。 他终于在找到的一个渡渡鸟遗骸中发现了秘密:在渡渡 鸟的遗骸中发现了几颗大颅榄树的种子,原来渡渡鸟喜 欢吃这种树木的果实。 他把大颅榄树的种子给与渡渡鸟 比较相似的吐绶鸟吃下后,从粪便中排出种子的外壳被 消化了一层,种在苗圃后,终于发出了新芽。
当 r>0 时,种群按指数曲线形式无限制地增长,呈 “J”字型指数生长曲线; 当 r=0 时,则 Nt =N0 ; 当 r<0 时,种群衰退。
逻辑斯谛增长方程(Logistic growth equation)曲线
环境负荷量:实际上,在一定的空间时间下,环境条件(包括 资源、食物、生活空间等)是有限的,它所能支持的种群最大 数量也是有限的,其极限值,即环境负荷量用K表示。 Verhulst(1839) 及 Pearl 和 Reed(1920) 最早提出描述公式,即逻 辑斯谛增长方程: dN/dt=rN(K-N)/K ; K为环境负荷量
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三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良性循环
北极狐和北极兔
据科学家们观察,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是以 北极兔为食的。北极狐一胎可以怀单胎,也可以 怀双胎。而这是取决于北极兔的多少。北极兔的 数量多,怀双胎;数量少则怀单胎。这对于维持 生态系统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难道是北极兔告 诉北极狐自己的数量吗?显然不可能,这只能是 生态系统中某些类似物理、化学等信息在起作用。
生物势与环境阻力
生物势:生物在没有任何限制的环境中增 长的潜在速率。又称内禀增长率(r)。
环境阻力:环境 因素限制生物增 殖的力量。(K -N)/K表示在
J形和S形曲线之
间。
三、群落的基本概念
• 群落(population ):由不同种的种群有规律 的集合体。 “有规律”体现在: 1、通过一定的发展过程,植物群落是强调在长 期历史过程中发展而成。 ——①一定的外貌 ②结构 ③种类组成。
种群(Population):某特定时间,栖居在某个自然区域内的
同种有机体的组合(一定空间里某种个体的组合)。 种群大小: 指一个种的个体数目多少。可以用以下指标来衡量
种群数量:一定面积或容积中某个种的个体总数。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的个体数目。
迁入 (+)
出生 (+)
种群数量
迁出 (-)
群落的垂直结构: 大多数群落的内部都有 垂直分化现象,即成层 现象。
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镶嵌性表明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它使群 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具有这种特征的群落 叫做镶嵌群落。在镶嵌群落中,每一个斑块就是一个小群 落,小群落具有一定的种类成分和生活型组成,它们是整 个群落的一小部分。 生态位(niche ):指生态系统中(或群落中)一个生物 种群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地位。
环境及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科学,一门研究个体与整体关系的系
统科学。(E.P. Odum,1997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
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一门科学。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 、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对象:探索环境对生
物的作用,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及其
相互关系的规律。
第一节 生态学y)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黑格尔于1869年
提出的。
生态学名词来源:Ecology ockologie oikos(住处或栖息地)
(英文)
(希腊文)
logos(科学)
生态学是一门发源于生物学而又越来越独立于生物学的研究生物、
死亡 (-)
种群数量变动 取决于出生率 和死亡率,迁 入和迁出这两 组因素。
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作 图,从而把每一个种群的死亡—存活情况绘成一条曲线, 这条曲线即是存活曲线(survivorship curve )。
A 型(凸型):绝大多数个体都能
活到生理年龄,早期死亡率极低 ,
植物群落的外貌
外部的“样子”(外观),是群落长期适应 外界环境的一种外部表征。 生活型:指植物在外界综合环境的长期作用 下,所显示的适应形态。 生活型谱:不同的气候区域中的植物区系里, 各种植物类型(生活型)的对比关系是不同 的, 这种对比关系,叫生活型谱。
若恩开尔生活型(C. Raunkiaer):分类基 础是以植物渡过不利时期对恶劣条件的适应 形式,即根据抵抗芽(休眠芽)所处的位置
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式,与能量流动的
单方向性不同。
水循环
碳循环 氮循环 硫循环 磷循环
三、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 稳态
通过调节自身的功能 , 来 维护机体相对稳定的状态 叫自我调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