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本体论认识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中庸·26》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中庸·33》
天已经成为一种神奇莫测、无形无象、其大无 穷的实体。
《中庸》的核心讲的就是“性与天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 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 可以与天地参矣。
《论语》直接说及“天”、“天命”之初较多: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 者其天乎!
五十而知天命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孟子》的“仁政”思想与“天”的心性化转 向: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 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 可运之掌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 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夏商时代,神灵信仰与自然崇拜普遍发展。 自然神观念与祖先神观念逐步结合,祭祀称 为“国之大事”。
殷商后期,神灵观念的内涵: ——天神:上帝、日神、风神、雨神等; ——地祗:社神、四方神、山川河岳神等; ——人鬼:殷人的先王、先公等。
(上)帝——殷人信仰的至上神,管理天象 与下国,殷人的祖先神可“宾于帝庭”。
周人的天神信仰: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同上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 天道福善祸淫——《尚书·汤诰》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
德。——《诗经·大雅》
在周人的天神观念中,天的意志是伦理化的, 天不是喜怒无常的暴君,而是善恶有则的裁 判。
天
知识(经验)源头 巫术、宗教源头
农牧文明
巫史传统
物象
形象
灵魂 鬼神
天象 意象
帝
天
分类
阴阳பைடு நூலகம்
天神
孝
天人
道
命
象数
三) 中国早期“天”观念的属性与结构
天
自然性 神秘性 统摄性 时序性
自然之天 宗教之天 政治之天 伦理之天
四)上古到殷商的信仰与崇拜
上古时代巫文化的不断发展,孕育出“神” 观念,自然巫术向神灵巫术发展。
乾元为天之本性,坤元代表地的本性,二者 共同成为万物的根源。
《系辞上》说:
乾知太始,坤作成物。
进一步将乾坤二者结合起来作为万物资生 的根本,究其深处,乾元显得更为根本。
接着《系辞》更为明确地提出了一种中国 特有的一元论思想,即以“太极”作为统 生阴阳的本始根源,“太极”的作为本原 意义使用使“天”作为“神”的色彩进一 步消退。
化的神,具有天上的威力,能够降下灾祸、遍及人间。
商人天、帝并存的观念: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
帝立子生商——《诗经·商颂》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书·汤誓》
天命靡常——《诗经·大雅》
《五经》中“天”和“帝”常可互换,无 本质区别,至上神操纵自然、完全决定人 事,干涉人间事物,是人间皇权的源头。 天帝之权命并非永恒,而是不断改变的。 主要体现于周人的天、民、德的观念联结 中。
天与天道 ——儒家的本体论认识概述
一、儒家“天”及“天道”观的演变 一)中国早期的“神”观念
自然神—— 自然力的人格化
百神
天神
地祗
有一物即有一神
日、月、星、辰, 风、雨、雷、电之神
社稷神、四方神、 河岳山川之神
祖先神—— 人鬼的提升
祖
宗
庙
血统观念 嫡庶观念 祭祀、敬拜
二)中国早期“天”观念的源头
2.先秦其他典籍中的天道观
神性意义的天道: 天道赏善而罚淫——《国语·周语中》 宋灾,于是乎知有天道——《左传·襄公九年》
自然意义的天道: 盈必毁,天之道也——《左传·哀公十一年》 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 是行。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 而匡。——《国语·越语下》
天的意志在五经中已为民、德思想所浸润, 为以后的思想发展进程,进一步淡化天的人 格主宰性质奠定了基础。
3.《四书》中的“天”“帝”观念
到孔子及其门徒的时代,虽仍然肯定上帝和鬼 神的观念,如《中庸》之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夫”、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
但此时的儒家思想中,天、天命已经更加非人 格化了。“以仁释礼”使外在之天向内在化转 向。
《孟子》之“天”心性化的极端发展嫌疑: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 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 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其后,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 一”思想,试图调整这一转变所带来的不利影 响,但却出现了儒学宗教化的倾向。
4.《易传》中“天”观念的新变化
五) 中国早期典籍中的“帝”、“天”观念
1.《五经》中的“帝”、“天”观
《五经》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素材,其成书约为周 代(内容:殷周、西周与东周)。
《诗经》和《尚书》“帝”、“天”观念较明显。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诗经·大雅》 昊天疾威,敷于下土——《诗经·小雅》 帝乃震怒——《尚书·洪范》 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尚书·康诰》 上帝是高高在上、俯临下民的主宰,是有意志的人格
一般法则意义的天道: 君人执信,臣人执恭,忠信笃敬,上下同之, 天之道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在原始儒家经典的记述中,对天、帝的信仰, 突出的是至上神作为自然与历史的主宰者的 角色,既未肯定亦未否定其创生者的地位。
帝与天虽是有情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虽 监督下民、赏善罚恶,但并非是宇宙的创造 者。这种观念,注重“主宰”而不重“创 生”,与中国上古无创生神话相关,有对以 后的本体论思想发生某种影响。
在儒学史上,《易传》长期被视为孔子思想 的体现,其时代与四书相同,均为战国时代 的作品。《十翼》提供了儒家学派早期宇宙 论的重要观念基础,“元”、“极”的观念 极为重要。《易传·彖辞》以“乾元”、“坤 元”作为万物产生的根源: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 施,品物流形。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 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天已经成为一种神奇莫测、无形无象、其大无 穷的实体。
《中庸》的核心讲的就是“性与天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 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 可以与天地参矣。
《论语》直接说及“天”、“天命”之初较多: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 者其天乎!
五十而知天命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孟子》的“仁政”思想与“天”的心性化转 向: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 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 可运之掌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 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夏商时代,神灵信仰与自然崇拜普遍发展。 自然神观念与祖先神观念逐步结合,祭祀称 为“国之大事”。
殷商后期,神灵观念的内涵: ——天神:上帝、日神、风神、雨神等; ——地祗:社神、四方神、山川河岳神等; ——人鬼:殷人的先王、先公等。
(上)帝——殷人信仰的至上神,管理天象 与下国,殷人的祖先神可“宾于帝庭”。
周人的天神信仰: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同上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 天道福善祸淫——《尚书·汤诰》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
德。——《诗经·大雅》
在周人的天神观念中,天的意志是伦理化的, 天不是喜怒无常的暴君,而是善恶有则的裁 判。
天
知识(经验)源头 巫术、宗教源头
农牧文明
巫史传统
物象
形象
灵魂 鬼神
天象 意象
帝
天
分类
阴阳பைடு நூலகம்
天神
孝
天人
道
命
象数
三) 中国早期“天”观念的属性与结构
天
自然性 神秘性 统摄性 时序性
自然之天 宗教之天 政治之天 伦理之天
四)上古到殷商的信仰与崇拜
上古时代巫文化的不断发展,孕育出“神” 观念,自然巫术向神灵巫术发展。
乾元为天之本性,坤元代表地的本性,二者 共同成为万物的根源。
《系辞上》说:
乾知太始,坤作成物。
进一步将乾坤二者结合起来作为万物资生 的根本,究其深处,乾元显得更为根本。
接着《系辞》更为明确地提出了一种中国 特有的一元论思想,即以“太极”作为统 生阴阳的本始根源,“太极”的作为本原 意义使用使“天”作为“神”的色彩进一 步消退。
化的神,具有天上的威力,能够降下灾祸、遍及人间。
商人天、帝并存的观念: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
帝立子生商——《诗经·商颂》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书·汤誓》
天命靡常——《诗经·大雅》
《五经》中“天”和“帝”常可互换,无 本质区别,至上神操纵自然、完全决定人 事,干涉人间事物,是人间皇权的源头。 天帝之权命并非永恒,而是不断改变的。 主要体现于周人的天、民、德的观念联结 中。
天与天道 ——儒家的本体论认识概述
一、儒家“天”及“天道”观的演变 一)中国早期的“神”观念
自然神—— 自然力的人格化
百神
天神
地祗
有一物即有一神
日、月、星、辰, 风、雨、雷、电之神
社稷神、四方神、 河岳山川之神
祖先神—— 人鬼的提升
祖
宗
庙
血统观念 嫡庶观念 祭祀、敬拜
二)中国早期“天”观念的源头
2.先秦其他典籍中的天道观
神性意义的天道: 天道赏善而罚淫——《国语·周语中》 宋灾,于是乎知有天道——《左传·襄公九年》
自然意义的天道: 盈必毁,天之道也——《左传·哀公十一年》 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 是行。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 而匡。——《国语·越语下》
天的意志在五经中已为民、德思想所浸润, 为以后的思想发展进程,进一步淡化天的人 格主宰性质奠定了基础。
3.《四书》中的“天”“帝”观念
到孔子及其门徒的时代,虽仍然肯定上帝和鬼 神的观念,如《中庸》之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夫”、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
但此时的儒家思想中,天、天命已经更加非人 格化了。“以仁释礼”使外在之天向内在化转 向。
《孟子》之“天”心性化的极端发展嫌疑: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 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 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其后,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 一”思想,试图调整这一转变所带来的不利影 响,但却出现了儒学宗教化的倾向。
4.《易传》中“天”观念的新变化
五) 中国早期典籍中的“帝”、“天”观念
1.《五经》中的“帝”、“天”观
《五经》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素材,其成书约为周 代(内容:殷周、西周与东周)。
《诗经》和《尚书》“帝”、“天”观念较明显。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诗经·大雅》 昊天疾威,敷于下土——《诗经·小雅》 帝乃震怒——《尚书·洪范》 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尚书·康诰》 上帝是高高在上、俯临下民的主宰,是有意志的人格
一般法则意义的天道: 君人执信,臣人执恭,忠信笃敬,上下同之, 天之道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在原始儒家经典的记述中,对天、帝的信仰, 突出的是至上神作为自然与历史的主宰者的 角色,既未肯定亦未否定其创生者的地位。
帝与天虽是有情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虽 监督下民、赏善罚恶,但并非是宇宙的创造 者。这种观念,注重“主宰”而不重“创 生”,与中国上古无创生神话相关,有对以 后的本体论思想发生某种影响。
在儒学史上,《易传》长期被视为孔子思想 的体现,其时代与四书相同,均为战国时代 的作品。《十翼》提供了儒家学派早期宇宙 论的重要观念基础,“元”、“极”的观念 极为重要。《易传·彖辞》以“乾元”、“坤 元”作为万物产生的根源: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 施,品物流形。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 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