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形成之背景及原因
后现代主义设计方案思潮形成之背景及原因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形成之背景及原因摘要:“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
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超越,其概念最早在建筑领域出现,而后扩展到文学艺术的其他领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艺术设计“后现代主义”本身是一个含混复杂、矛盾纠合的文化现象,不但中国对其没有具体的定论,就连国外对“后现代”的认识也还处在不断发展阶段。
其实,在很多艺术领域“后现代”作品与设计作品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
所以总的说来,探究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可以从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谈起。
鉴于本人近来对一些有关后现代主义的文字记载及理论、评论文献稍微有所涉猎,加之自己对艺术及艺术设计颇有兴趣,因而决定借此机会谈一点很不成熟的想法。
可能当中会有些偏激或不全面的观点,但正如伊娃•赫斯所说:“走极端总要比创造一些普通的、平凡的、标准尺寸的东西有趣得多。
”虽敝帚千金,但难免粗陋,权作抛砖引玉之言。
一20世纪50~60年代是历史上较为痛苦的时期:残酷的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苏美霸权和冷战留给世人以难以名状的恐惧,新一轮科学技术革新一方面带来了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却又给予人们倍受煎熬的心灵以巨大的苦闷、压抑、疯狂和动荡。
技术其实已揭开其神秘主义者及恐怖制造专家的面纱,“于是,在一个地面铺满灰尘落叶、空气和水受到污染、资源大大损耗、充满着化学物品、放射性气体和太空碎石的世界上,进步已不再是问题的关键。
问题的关键是人类在未来能否生存下去”。
①各式各样的哲学和美学思潮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但遗憾的是它们在激活人们思维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混乱。
泛滥的运动及主义昙花一现式的各种论调使艺术丧失了所谓的恒定性客观标准。
以崇尚理性为特征的现代主义在此间拖着疲惫的步伐缓慢移动着。
自印象主义以来,科学的方法论和逻辑的推理形式就已开始在艺术界蔓延开来,现代主义也由此被断言“有光辉的、崭新的和更好的未来”。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一种思潮和艺术风格,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和否定。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既有时代背景的影响,也有理论渊源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20世纪后半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许多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
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并通过马歇尔计划等经济援助帮助欧洲重建。
这使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扩展了其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力。
在冷战的阴影下,社会、科技和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和权威被怀疑和挑战,传统的文化和艺术观念也被许多艺术家和思想家置于质疑之下。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许多不同的思想和学派。
其中之一是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不平等和压迫,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分裂和异化现象普遍存在。
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也对后现代主义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另一个思想学派是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强调个体和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结构主义认为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
大卫·麦克罗文在《结构与行为》一书中提出了结构主义的核心观点。
存在主义和后现代哲学也对后现代主义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具有独特性和个体性,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由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和行为的。
后现代哲学则质疑了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和信仰的合理性。
许多哲学家和文学家开始怀疑现代社会的真理和权威,并探讨了“后现代”时代的可能性。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既有时代背景的影响,也有理论渊源的影响。
20世纪后半叶的社会和文化变革,以及对现代主义思想和传统文化的质疑,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批判理论、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后现代哲学等思想学派的影响进一步丰富和推动了后现代主义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旨在对现代主义进行反思和否定,并提出了对现代社会、科技和文化的新观点和解读。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
它与现代主义有明显的对立,是对现代主义思潮的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密不可分。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后工业化时代背景有关。
20世纪中后期,随着科技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
与此这种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工业化不仅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也带来了环境破坏、资源匮乏、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现代化进程的质疑和反思,进而促使了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还与现代主义思潮的困境有关。
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思潮,强调理性、科学和进步,追求普遍真理和绝对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主义的理想逐渐破碎,其所宣扬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被人们质疑和怀疑。
现代主义的信仰被认为是虚假和空洞的,失去了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于是,人们开始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和反思,寻求新的思考和表达方式。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思潮。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对传统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质疑。
现象学则侧重于对现实的直接观察和描述,强调主观感受和个体经验的重要性。
这些思潮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的本质、存在和意义的问题,为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
20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哲学家们对后现代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米歇尔·福柯和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等人的思想对后现代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福柯通过对权力和知识关系的分析,提出了知识的相对性和权力的普遍性的观点。
利奥塔则通过对语言和符号的分析,强调了符号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这些思想为后现代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20世纪中后期的后工业化背景、现代主义思潮的困境以及法国哲学家的思想等因素密切相关。
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了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根源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根源当前,后现代主义以其具有批判性的激进思想和解构策略逐渐在西方社会文化中初露端倪,然而就其产生的原因,学界却未达成一致意见。
综合各派言论可知,后现代主义产生于当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后工业时代”改变了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西方现代哲学与现代科学的发展,对近代以来占据主流的黑格尔哲学与牛顿力学体系产生了强烈冲击,是为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先导和催生力量。
标签:后现代主义;后工业时代;晚期资本主义;现代哲学;量子力学后现代主义作为一股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激进思潮,逐渐成为了西方社会的一大显学,甚至开始在西方政治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
关于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原因,学界众说纷纭,然而究其根本,无非源自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后工业社会的时代产物(一)后工业时代: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它的产生离不开现实的生产力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各国相继进入了被丹尼尔·贝尔称为“后工业社会”的阶段,这种转向给传统从事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伴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当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人们就开始转而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于是在后工业社会,对于欲望和情感的诉求打破了理性的束缚,人的主体意识迅速提升,传统以工具理性为特征的现代价值遭遇了空前的质疑和挑战。
詹姆逊教授指出,现代人主体性的丧失是后现代主义反思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种情况与大众紧张的日常生活有关。
众所周知,资本的逻辑是追求更多利润,而增加利润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生活效率,于是,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现代人时常感到精神的疲惫和生命力的流失,他们体验到的不再是完整的世界和自我,也无法感知自己与现实的真切联系,“人”变成了碎片化的、无法整合的“个体”。
如此,社会文化已经无法承受高深而又厚重的价值内涵,商业消费文化进驻了人们生活的主流。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的新思潮。
它主张超越现代主义的价值观、思维逻辑和审美标准,但并不否认现代主义的价值。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其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密切相关。
一、时代背景20世纪60年代,社会和人类历史出现了巨大变化,包括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剧变。
这样的转变也影响到了现代主义的思想和审美观。
一方面,人们对现代主义的逻辑和理性的信仰开始产生怀疑;另一方面,社会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加速发展,使人们面对更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文化形态和社会现象,文化和知识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
这种复杂性和多元性引发了人们对于现代主义“大一统”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因而应运而生。
二、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吸收了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多种思潮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源流有如下几个:1.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尚·保尔·萨特在20世纪50年代撰写的《反对存在的辩护》提出存在与不存在的概念,代表了存在主义的精神贡献;2. 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斯图尔特·霍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文化的死亡”理论,认为文化已经不再具有单一性和统一性,同时也倡导了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对话的观点;3. 法国哲学家让-弗兰索瓦·利约塔提出后现代主义“大故事”的概念,质疑了现代主义对于真实和正义等概念的主张,并认为大故事的本质只是“虚构的真实”;4. 法国哲学家、文化批评家米歇尔·福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强调权力和知识的关系,认为现代主义的知识体系是由于权力的影响而产生,因此提出了“批判性知识”的观点。
以上几种思潮的交织共生,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艺术、建筑、文学、电影等领域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其时代的背景和理论渊源密切相关。
它对于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是20世纪文化思潮中的重大现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也反映了人们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化、哲学和艺术思潮,它对风格、思想和知识的固定性进行了挑战,并质疑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假设。
后现代主义在意识形态、社会、科技和艺术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方面进行浅析。
一、时代背景:1.工业化和现代性的兴起: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大规模生产、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化等现象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自身和社会的认知。
这种现代性的呈现,也促使了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深刻的反思。
大规模的毁灭、人类罪恶的暴露以及意识形态的崩溃都对人们的思考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为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3.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为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原子弹的爆炸、电子计算机的发明等技术突破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和宇宙的认知,也对传统观念和价值体系提出了挑战。
二、理论渊源:1.结构主义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结构主义在西方哲学、社会学、文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结构主义倡导通过对语言和符号系统的研究,揭示社会和文化的隐含结构。
结构主义的观点激发了人们对线性、稳定和逻辑的思考模式的质疑,为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基础。
2.符号学与语言学:符号学和语言学的发展也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形成产生了影响。
符号学的创立者皮尔斯和网特提出了符号的关系性和多义性的思想,指出了语言和符号的矛盾性。
语言学家索斯尔也开创了语言学的结构主义,探讨了语言和社会的关系。
这些思想对于后现代主义对语言和符号系统的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3.传统哲学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批判,质疑了现代哲学的基本假设。
尤其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被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们批判为过于主观、过于陈旧、过于讲求一致性和真理性。
相对于传统哲学的绝对真理和普遍规律,后现代主义鼓励人们接受多元的观点和认知。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哲学、文学和艺术的潮流,它挑战了传统的理性和结构,对权威和价值观进行了质疑,对现代性的理解进行了全面审视。
在不同的领域中,后现代主义都表现出了一种质疑和颠覆传统的态度。
那么,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将做一些浅析。
时代背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后期,这个时期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变革的时代。
在政治、社会、文化和科技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战之后,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杀戮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伤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震撼。
冷战的持续和各种政治冲突加剧了全球政治体系的动荡和不确定性。
在社会领域,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传统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受到了挑战。
在文化领域,媒体和大众文化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们对于真实和虚假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在科技领域,核武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也带来了对人类本质和未来的深刻思考。
20世纪后期的后现代主义时代背景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混乱和颠覆的时代。
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主义是一种反对传统的文化和艺术的潮流,它强调个体主义、自由主义和对传统观念的批判。
现代主义的兴起是对19世纪末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反应,它试图通过对文化的颠覆和创新来挑战传统的权威和价值观。
随着20世纪的发展,现代主义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对传统的过度崇拜,它的自我中心主义和对社会责任的忽视使人们开始怀疑现代主义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影响也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之一。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阶级和政治斗争,对资本主义和现代性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提出了传统的现代性是一种对人类自身的异化和迷失的观点。
而存在主义则强调个体的存在和选择,对现代社会的异化和震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期兴起并发展起来的一个哲学、文化和艺术运动。
它对于现代主义所表现出的一些遗憾和不满,试图通过对于现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重新解读与批判来进行超越。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哲学思想和文化趋势密不可分,下面我们将从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两个方面来对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做一些浅析。
一、时代背景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在20世纪中后期,即二战之后,哥伦比亚学派和巴黎五月风暴之后,当代西方社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方面,现代工业社会的高速发展让人们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科技便利,但这种繁荣也给人们带来了痛苦和困惑。
人们开始反思现代化进程中所带来的割裂感、疏离感和空虚感。
随着二战之后各国政治格局的调整,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和信息革命的兴起,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这种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让人们开始质疑现代的理性主义、进步观念和普遍真理,从而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构和文化批判的运动,这就是后现代主义的时代背景。
在这个背景下,一些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批评家开始怀疑现代理性和科学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并试图通过对现代社会、文化和思想进行重新审视和批判来进行超越。
他们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传统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形态造成了颠覆性的冲击,这使得人们不再相信普遍的真理和价值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对知识的不确定性和语言的游戏性的思考逐渐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正是在这种社会思想的变迁和知识结构的颠覆的背景下,后现代主义才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哲学、文化和艺术运动。
二、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是突然出现的,它吸收了多种不同的理论渊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存在着许多对后现代主义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的思想和理论,主要包括:尼采的启蒙批判精神、卢梭的人性本善观念、黑格尔的历史进程观、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康德的独立自主观念、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论、弗洛依德的潜意识理论、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霍尔德林的诗学思想、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等。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产生的一种文化、哲学和社会思潮。
它与现代主义形成强烈的反差,强调语言的不确定性、多义性和相对性,抗拒理性主义、同一性和普遍性等现代主义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明确定义的学派或哲学体系,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主张人们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要更加灵活、开放和个性化。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背景与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动荡。
这个时期,西方出现了学生运动、反战运动、女权主义运动等一系列社会运动,这些运动颠覆了传统的权威制度,推翻了公认的常规和规范性。
这些社会运动的背后是一种反对现代主义的思潮,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一批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现代主义的价值和局限性。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基础来源于一系列学科领域的新理论,如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符号学、认知科学、位相学(拓扑学)、民族志学、后现代哲学等。
这些理论都反映了对传统哲学和科学的挑战,提出了对事物多元、多视角和多维度的认识。
这些理论对后现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后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化与现代主义相比更为多样化。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多元性、相对性、后现代悲观主义、去中心化、无界性和荒诞主义等。
其中,多元性是后现代主义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后现代主义者强调一切事物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不存在甚至无法存在一个单一的真理或真实。
相对性也是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意义、价值和存在状态具有相对性和多义性,没有绝对的价值和意义。
后现代悲观主义则是后现代主义反思的焦点之一,认为现代主义的进步理念和信仰已经破败,人类面临着后现代的恐惧和绝望。
去中心化和无界性则是后现代主义关注的社会问题,认为现代主义以以人类的中心为依据的体系并不适用于后现代时代,因为后现代时代已经解构了传统的中心化思维,人们无法通过传统的逻辑来解释和控制事物。
荒诞主义则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显著特征之一,反映了人类面对现实的无助和不安。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期发生的一股哲学和文化运动,它反对现代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和信仰,强调了既定的传统和价值观的相对性,以及混杂性和多元性的存在。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如下。
1. 时间和空间的变化20世纪末的全球化使世界变得更加连通,时间和空间更加密集和混乱,这导致了传统的空间和时间结构的解体,这种变化促进了对时间和空间的重新定义。
2. 反对现代主义范式的挑战20世纪末,现代主义范式的破裂和缺陷变得更加明显,这启发了对现代主义进行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运动特别强调了现代主义中的建构和正统性的文化形式,并试图寻找一种更加容纳多样性和零散性的范式。
3. 对知识的怀疑和批判后现代主义运动质疑了知识的统一性与普遍性,主张知识是一种生产,而不是一种象牙塔里纯粹的生成物。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不同文化、性别、阶层背景的人们对知识的不同观念和理解。
4. 语言、符号和象征的反思后现代主义运动主张语言、符号和象征是一种社会产物,符号和意象并不具有单一的和固定的意义,而只是暂时和相对性的。
符号和意象因其在不同历史和文化环境中的不同的意义而变化。
5. 消费主义文化的流行后现代主义的形成在流行文化、商业和娱乐中占有重要位置。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娱乐文化和消费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流行文化中的图像和文化符号被广泛地用于创造新的形象、新的潮流和新的市场产品。
总之,后现代主义运动的产生是对现代主义范式的反思和批评的结果。
它认为现代主义的范式导致它的理论和理念变得僵化、机械和固执。
它尝试通过重新定义知识、文化和艺术、娱乐等领域,重新推进文化和人类学科的发展。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期出现的一种思潮,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哲学的变革。
它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以及对现代性的质疑,使其成为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20世纪后半叶,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化。
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在学术界和艺术领域异军突起。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主要包括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提出了人类的存在是虚无的观点,并对意义、自我和价值进行了审视。
结构主义强调社会和文化的结构和系统,认为个体受到结构的支配而无法完全自主。
后结构主义则对结构主义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语言和符号的重要性。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反对现代主义的绝对真理和普遍性。
它认为真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普遍性。
后现代主义强调个体和个体经验的重要性,关注日常生活的细节和个人的感受。
它质疑并颠覆了传统的权威和权力结构,主张多种权力的存在和多元文化的平等。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对于文化、艺术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上,后现代主义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和线性的时间观念,运用碎片化、多重叙事和非线性的技巧来表达复杂的观点。
艺术上,后现代主义强调了个体的创造力和个人的审美观点,鼓励多元的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兴起。
在哲学上,后现代主义对人的主体性和自我认同进行了反思,认为个体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摘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对当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变革、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运动、后现代主义建筑和城市规划等方面深入探讨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文化的影响以及对后现代主义的思考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不仅反映了社会变革和哲学思想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的创新与变革。
通过研究后现代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文化的脉络和走向。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社会变革、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艺术、后现代主义建筑、城市规划、当代文化、思考、反思。
1. 引言1.1 定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思潮和文化现象,它挑战了传统的艺术、文学、建筑和哲学观念,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拒绝了传统的现代主义理念,尤其是对线性发展和大敘事的怀疑。
它强调了多元性、相对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对立面包括了批判现代性的踪迹。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起源于对现代主义的质疑和否定,同时也受到了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和艺术运动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和文化评论者。
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也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许多设计师开始创造出独特而富有实验性的建筑作品。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挑战了人们对固有概念和信念的认知,打破了传统的文化界限,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现实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它引发了无数讨论和反思,也为未来的文化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1.2 分析后现代主义影响1. 对知识和权力的挑战: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权威和霸权性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挑战,认为知识和权力的关系并非唯一确定,而是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的一个重要思潮,它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观和文化观。
要理解后现代主义的产生,需要考察其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20世纪后期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革密切相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和变革,如冷战的兴起和结束、全球化的加速、科技的飞速发展等。
这些事件和变革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使得原有的现代主义思潮难以应对新的时代挑战。
社会的多元化和分化也为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社会结构的改变、身份认同的多元化以及传统权威的瓦解,使得现代主义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变得不再适用。
个人的主体性和多样性开始被重视,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成为常态。
在理论方面,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也离不开一系列思想家的贡献。
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国哲学家密歇尔·福柯和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福柯对现代性的批判以及对权力与知识的关系的重新思考,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思想基础。
利奥塔对现代艺术的批判以及对文化的再生产和再现的思考,则为后现代主义的审美观念提供了借鉴。
对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源流还有其他一些重要思想家的贡献。
如德国哲学家托马斯·戴斯(Thomas Derrida)提出的“解构主义”思想,强调语言的多义性和游离性;法国哲学家让·布奈尔(Jean Baudrillard)提出的“超现实”和“符号交换”理论,质疑现实和虚拟的界限;美国文化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则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深入分析。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既与时代背景和社会变革密切相关,也离不开一系列思想家的理论创新。
它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提出了更关注局部性、多元性和实践性的审美和文化观。
尽管后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对于“价值”的怀疑与动摇,但同时也为新的文化和艺术形式的诞生开辟了新的道路。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它在经济、政治、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两个方面对后现代主义进行浅析。
一、时代背景1. 后二战时期的社会变革: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开始进行重建和发展。
经济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传媒和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信息传递和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
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也加快了社会变革的步伐。
2. 科技革命的冲击: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数字化和虚拟化的世界使传统文化和身份认同遭到冲击,引发了对传统观念和价值的质疑。
3. 大众传媒和消费文化的兴起:电视、广播、杂志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使得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和广泛。
娱乐和消费文化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取向,对艺术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4. 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苏东剧变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剧烈的变革引发了对权威、现代化、发展和全球化的质疑。
二、理论渊源1. 现代主义的批判: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
现代主义强调理性、科学、物质进步和人类统一性,但受到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其他社会问题的冲击,人们开始怀疑现代理性的局限性和唯一性。
后现代主义从社会文化现象出发,批判了现代主义的普遍性和宏大叙事。
2. 法国哲学的思潮: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源自于法国的哲学和社会理论,如尼采、海德格尔、福柯、巴特等的思想对后现代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福柯提出了“话语权力”和“真理表述”的概念,否定了一切确切的解释和全面的真理。
3.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兴起:结构主义的兴起使得语言成为后现代主义关注的焦点。
结构主义认为一切现象从结构出发,人们通过符号和语言来理解和构建世界。
符号学则通过对符号系统的研究拓展了对文化和语言多样性的认识。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个思潮,它源于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对当代社会的反思,是一种对传统方式、思维方式、思想方式的挑战和否定。
它不仅具有文化和艺术上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思想、哲学、社会、政治的反思和批判。
本文将从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两个方面浅析后现代主义的产生。
一、时代背景的影响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66年至1976年的中国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中国整个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混乱和动荡,许多学者和艺术家被迫沦为政治的工具和牺牲品。
这种极左的政治运动,对广大知识分子的理性思维、自由思想的追求、自我表达的需要造成了严重打击。
因此,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则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2. 科技的发展及全球化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及以后,科技迅速发展,电子、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整个世界开始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不同文化进行融合和交流,各自间产生了新的文化和观念。
在这种背景下,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不再只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固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表现形式,而是全球化、多元化和跨文化的。
3. 环境问题的引发人们面临着很多环境问题,例如在生态环境方面,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土地的过度利用等问题正不断加重;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全球化加速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但也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和文化冲突。
这种情况下,后现代主义反对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消耗,呼吁对自然和人类共同关注和尊重。
二、理论渊源的影响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深受一些重要的理论影响。
1.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主张人类的心灵和灵魂是无序的、混沌的,这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接近。
弗洛伊德的超越自我和日益扩大的认知范畴,帮助人们理解后现代主义对传统认识体系的否定。
2. 霍克海默霍克海默在其《Truth and Method》中提出了文化解构理论,也深刻精辟地表达了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
后现代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后现代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后现代主义本来是指一种以抛弃普遍性、背离和批判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其他诸多领域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后现代主义兴起和发展原因以及它的特点,希望大家喜欢!后现代主义兴起和发展原因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设计思潮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一个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坚实的核心,也没有明确的边界,有的只是众多的立足点和枝蔓丛生的混杂了从“极胜现代主义”到“流行文化”的种种形式。
后现代主义者奉行新的折衷主义和手法主义,注重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符号等表面的东西,而忽视许多实际问题。
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认为:现代主义是一次全面的建筑思想革命,而后现代主义不过是建筑中的一种流行款式,不可能长久,两者的社会历史意义不能相提并论。
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比较,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认为后现代主义不过是现代主义的继续和补充,是现代主义在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一个新侧面;另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一种完全反叛和否定。
无论如何评价,“后现代主义”在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不争的事实,与之相关的各种争论也不会停止。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后现代主义”又是一个模糊的、非特定的文化概念,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艺术风格流派,而是包括观念、态度、知识、行为、思维变化而形成的具有时代性的文化思潮,在这里它强调从任意艺术、反艺术、反文学、自我破坏艺术和新小说等方面来论述艺术的发展.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可·杰拇逊教授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概括了后现代主义文艺四个基本审美特征:1.主体消失.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2.深度消失.现代主义艺术总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3.历史感消失.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而记忆永远带有记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一种迎合商业目的的形象出现.4.距离消失.在现代主义艺术看来,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后现代艺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摘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产生的一种思潮,其影响深远。
本文首先对后现代主义的概念进行了阐述,指出其对传统思维模式的颠覆与挑战。
探讨了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包括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权威的崩溃等因素。
分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包括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等思想对其形成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背景和理论渊源,进而认识到其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产生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引言中,我们将首先对后现代主义的概念进行初步解释,了解其基本含义以及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随后,我们将探讨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后半叶新的社会和文化变革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我们将深入探讨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探讨其在哲学、文化和艺术领域中的根源和发展轨迹。
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的分析,我们将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后现代主义的本质和意义,为我们对当代文化的理解和解读提供更深入的思考和视角。
2. 正文2.1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涵盖了一系列复杂和多样的思想流派和文化现象,其核心特征包括对传统价值观和现代理性主义的批判、对现实的怀疑和对真理的相对主义态度。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由法国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提出,他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对多元化、相对性和不确定性的理解,拒绝了任何单一的真理或普遍性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涵义和应用。
在哲学上,后现代主义关注语言、权力和知识的关系,强调了语境和相对性的重要性。
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后现代主义呈现出对传统价值观和规范的模糊和颠覆,强调了混合、拼接和重复的审美特点。
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后现代主义对权力、身份和性别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强调了个体的多样性和主体性的重要性。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哲学和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学说,它对传统现代主义的理性、真理和现代性的基本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批判,呼唤了对权威、理性和先验知识的怀疑和反叛。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密切相关。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背景:二战后,人类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战争和屠杀,使现代性的理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冷战的危机和反对战争的激进运动进一步动摇了对现代理性主义的信仰。
人们开始怀疑现代性的理性、进步和合理性,寻求新的思想和观念来应对这种危机。
2.哲学背景:后现代主义源自法国的结构主义和法国哲学家迪德罗的“语言转向”,认为语言是构建现实的载体,主张对语言的批判和解构。
这种哲学思潮激发了对知识和真理的怀疑,认为真理是相对的、语境依赖的,无法通过理性和普遍的规则来确定。
这种思潮为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
3.文化背景: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变得日益明显。
传统的标准化、普遍化的现代主义观念无法解释和容纳这种多元性和碎片化。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对性,批判中心主义和普世价值观念的合理性。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后现代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精神分析学强调无意识和潜意识的作用,质疑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和普世性。
后现代主义也承认了无意识和潜意识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的主体性和意识具有复杂的多样性。
2.尼采的超验主义:尼采主张超验主义,批判了传统哲学对理性和真理的单一解释。
他强调主体的意志和创造力,提出了“上帝已死”的命题,认为现代性已经失去了宗教的指导和意义。
后现代主义在尼采的基础上,进一步质疑和拒绝了任何单一的、普遍的真理和价值。
3.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后现代主义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反思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指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剥削问题,但也被批评为过于简化和教条化。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思潮,对于现代理性、科学主义和唯物主义提出了批判性的观点,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和知识体系进行了颠覆和重新构建。
下面将从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源流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浅析。
1. 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化进程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日益增多。
这种全球化趋势促使不同文化表达方式的混杂和碰撞,导致了文化多元化的出现。
在这种背景下,后现代主义主张摒弃传统的理性、合理和普遍性,鼓励个体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 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后现代时代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都受到了信息技术的深刻影响。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和快速流动,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沟通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信息化时代让人们对现实的理性认识产生了怀疑和批判,也使得后现代主义的后真理观念得以滋生。
3. 社会变革和历史经验的破产:20世纪后半叶,世界上发生了多起重大的历史事件,如二战的结束、冷战的升级、解体后的苏联等等。
这些事件往往伴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和价值观念的颠覆,使人们对传统的意义产生怀疑和困惑。
在这种背景下,后现代主义思潮迅速崛起,试图从哲学和文化上重新审视和解释人类的经验和历史。
1. 法国结构主义: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学派兴起,其核心思想是对现实和人类知识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
法国结构主义强调语言的中介作用和符号系统的构建,认为人类生活和经验都是被文化体系和社会结构所塑造的。
这一思想为后现代主义的客观构造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2. 美国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美国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萨特、卢梭等,他们关注个体的存在和经验,强调个体对现实的主观理解和自主选择。
这一思想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观认知和相对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3. 文化相对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20世纪以来,文化相对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等观念逐渐兴起。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谈起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冲突。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这些事件对人类的认知和信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混乱,引发了对现代理性和文明的批判。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历史性突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念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
这些变革和理念的兴起并未带来真正的一种解放,相反,它们引发了更多的问题和矛盾。
在我们认知和信仰的核心出现裂痕的一些比较极端的思潮如虚无主义、存在主义等也开始流行起来。
虚无主义者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而存在主义者则试图通过主观经验和个体选择来寻求生活的意义。
这些思潮的兴起对现代主义的信仰和原则构成了深刻的挑战。
到了20世纪中叶,人们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逐渐加深。
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下,人们开始质疑现代主义的一些核心概念,如真理、权力、理性等。
对于历史的未来和人类的普遍性的信仰也受到了动摇,人们开始怀疑是否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真理和价值观。
这种怀疑和质疑在科学、艺术、文化和社会领域深入发展,逐渐形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和路德维克·维特根斯坦。
利奥塔认为现代主义的知识和价值体系是基于二元对立的概念,如对立的真理和谬误、文化和文艺、正常和异常等。
他主张人们应该摒弃这种对立和二元的思维方式,接受多元和相对的价值观。
而维特根斯坦则强调语言的游戏性和相对性,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与具体的语境和认知背景相关的,不可能有一个绝对固定的意义。
除了法国哲学家,一些美国的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也对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最著名的是托马斯·库恩,他发表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对科学发展的历史和进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形成之背景及原因摘要:“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是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
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超越,其概念最早在建筑领域出现,而后扩展到文学艺术的其他领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艺术设计“后现代主义”本身是一个含混复杂、矛盾纠合的文化现象,不但中国对其没有具体的定论,就连国外对“后现代”的认识也还处在不断发展阶段。
其实,在很多艺术领域“后现代”作品与设计作品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
所以总的说来,探究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可以从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谈起。
鉴于本人近来对一些有关后现代主义的文字记载及理论、评论文献稍微有所涉猎,加之自己对艺术及艺术设计颇有兴趣,因而决定借此机会谈一点很不成熟的想法。
可能当中会有些偏激或不全面的观点,但正如伊娃•赫斯所说:“走极端总要比创造一些普通的、平凡的、标准尺寸的东西有趣得多。
”虽敝帚千金,但难免粗陋,权作抛砖引玉之言。
一20世纪50~60年代是历史上较为痛苦的时期:残酷的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苏美霸权和冷战留给世人以难以名状的恐惧,新一轮科学技术革新一方面带来了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却又给予人们倍受煎熬的心灵以巨大的苦闷、压抑、疯狂和动荡。
技术其实已揭开其神秘主义者及恐怖制造专家的面纱,“于是,在一个地面铺满灰尘落叶、空气和水受到污染、资源大大损耗、充满着化学物品、放射性气体和太空碎石的世界上,进步已不再是问题的关键。
问题的关键是人类在未来能否生存下去”。
①各式各样的哲学和美学思潮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但遗憾的是它们在激活人们思维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混乱。
泛滥的运动及主义昙花一现式的各种论调使艺术丧失了所谓的恒定性客观标准。
以崇尚理性为特征的现代主义在此间拖着疲惫的步伐缓慢移动着。
自印象主义以来,科学的方法论和逻辑的推理形式就已开始在艺术界蔓延开来,现代主义也由此被断言“有光辉的、崭新的和更好的未来”。
但到了60年代末及70年代初,现代主义前进步伐嘎然而止,越南战争、种族骚动、暴力冲突、示威游行成为以美国为首现代西方社会挥之不去的鬼魅,如影随形。
“绘画不作自然的奴仆”,“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也由于底气不足而越发软弱无力,好象所有的艺术家都陷于痛苦挣扎之境地,同时彼此心中渴望着另一扇大门的开启,以便使来自不同世界的一缕曙光能早日来临。
直到这时,也就是70年代的十年间,这扇大门终于被一些先知先觉的艺术家打开了——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已在德国、意大利、美国的艺术领域悄然兴起,并不失时机地冲击和影响着所谓的主流文化艺术。
而它们的名称也不相同:“如德国:‘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 e),意大利:‘超前卫’(Trans-Avantgarde),法国:‘新自由形象’(Nouvelle Figu ration Libre),英国:‘新精神’(New Spirit),美国:‘新意象’(New Image)、‘新表现’(New Expression)、‘新具象’(New Figuration)、‘涂鸦艺术’(Graffi ti)、‘图案与装饰’(Pattern-Deccration)等”。
②但总的来说用最具概括及折衷色彩的“后现代”(Post-ModernArt)一称来统范这些新绘画则可谓最合适不过的了。
二但是,“后现代主义”并不只这么简单!如果说将黑暗的中世纪看作人性的抑制和封闭,以禁欲为上的时代;将文艺复兴称为人文主义复苏,人性解冻,享乐主义盛行的时期,那么,我认为后现代主义时期则可被视为天性的回归,反思、反省,自然优势,人与世界共存,多元、多中心时代。
建筑开其设计思潮之滥觞。
“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发表了称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宣言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并设计了‘栗子山住宅’,标志着后现代主义开始形成。
”③而此后,美国的波特兰大厦则可被立为后现代主义的里程碑。
为什么后现代主义会由建筑开始呢?就个人的观点来说,我认为这是人对自身人性脆弱的再认识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生存与文明的再探讨。
六七十年代是西方工业发展黄金时期,而人类对新事物总有莫名的恐惧。
同样道理,面对迅猛发展的世界,人们像被抛进未知世界的皮球,毫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滚。
这时,人总要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审视世界,寻求生存与文明的庇护所。
建筑可被视为人类自身心灵空间的延伸,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安全特质。
它不仅作用于人的肉体,还同时作用于人的灵魂。
因此,一方面,它要反映实用的功能这是相对肉体而言(虽然就灵魂而言,建筑也需要反映实用功能,但总的说来肉体对这方面的需要相对多些。
);另一方面,它要发挥自己对灵魂的特殊作用,也是最重要的作用:不但应抚慰处在郁闷和焦躁不安时代中干涸已久的人类心灵,而且必须打破阻隔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那道自文艺复兴以来风靡一时,甚至后来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人为律令(这是一种有关人与自然间的哲学观点,“强调人者[人的自我意识],尤重理性、主观以及人的天赋观念”④,特别体现在康德的人本主义思想中。
他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写到:“头上有灿烂的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虽然这种思想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道德律”最终导致人们在内心筑起一道自以为比自然律更伟大的人为律令。
)。
后现代主义讲求的隐喻、文脉和装饰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围绕着这层作用进行的。
我们以波特兰大厦为例来说明一下这种有意识或潜意识中所包含的意图。
格雷夫斯所设计的这幢建筑一直被称作“隐喻的建筑”,它蕴涵着比拟和隐喻的文化连续性。
波特兰大厦是一座1 5层高的楼房,其外观较为敦厚,既非现代的又不是复古主义的。
立面用台座、墙身、顶部三段式建筑,大的壁柱和拱心石使人联想到古希腊古罗马柱式,墙体的带饰和色彩具有市俗情趣,整个形象既质朴严肃又多变有趣。
之所以这栋后现代里程碑以这样的外观示人,在我看来就是为体现一种稳定的情绪和肯定社会发展的观念。
首先,波特兰大厦的整体外观使人联想到古典柱式,而古希腊、古罗马的柱式本身就是与人体崇拜有关。
多利亚式是对刚强男性人体的模拟,伊奥尼亚是对柔和女人体的模仿,科林斯式则只是从伊奥尼亚式演变过来而已。
这种对人体的模仿最能令人感到亲切并能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在形式上起到了艺术设计的慰藉功能,格式塔心理学派称其为“异质同构”。
波特兰大厦的隐约意义则从这方面给人们提供了或多或少的亲切感以及平缓、稳定的情绪。
其次,波特兰大厦所具有的市俗情调肯定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至少,它同意推动人类社会文化进步最基本的元素是平民大众,而并非就只是几个玩味所谓高雅和先进的,躲进象牙塔成一统孤芳自赏的卫道士。
最后,在深层意义上说,波特兰大厦可能寓对自然的向往于关注人自身之中。
因为对心灵的抚慰以及对社会的肯定都是在寻求一种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途径。
诚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毕竟既是社会的动物,又是自然的物种。
关注人及社会就必须关注与人密切相关的自然。
虽然人不可能赤条条地在原始环境中再生存下去,但他还是离不开自然的。
建筑的含义在于担当一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沟通的信使,而并不是盛有一堆堆生物体地冰冷容器。
现代主义建筑的冷漠已经被后现代主义者所察觉,其被取代的命运是必然趋势。
70年代后,当后现代主义从建筑观念中移植到其他文化艺术领域时,同样也激起了层层涟漪。
这时后现代主义“以艺术的大众性反对艺术的精英性,以粗俗、生活化反对精雅的艺术趣味;主张艺术各门类、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艺术品不仅作用于视觉,而且应该作用于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美学主张,以及艺术的目的是创造‘整体情景’等等,从而,促使了‘环境艺术派’、‘大地艺术派’、‘偶发派’和‘表演派’的出现”⑤。
三但问题是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十全十美的。
虽然它具有道格拉斯•戴维斯称作“快餐”系列的特点(一种晚期资本主义的现象。
由于它的明白易懂、它的非正规性,它自我服务的谦逊态度和自我贬低的平凡性,无疑使它更象一种规模盛大的快餐,而不是现代艺术的那种正式筵席。
)⑥,然而它那种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使艺术“生活化”和片面地强调观念的作用有时也让其陷入形式主义和低级趣味的泥潭。
甚至,当后现代主义来到中国设计界时,有人从所谓传统的遗产中寻觅片言只字,拼凑出一幅又一幅玩味着所谓民族风格的艺术设计,但他们充其量只能被冠以“中国裁缝”的名衔。
在后现代主义出现的这么多年间,它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共同发展。
它呈现给世人的是一派新气象,从一开始后现代主义就想突破审美规范,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主张多元承认多中心并关注少数民族及边远地区艺术形式,从传统艺术、现代艺术的形态范畴转向了方法论,表达多种思维方式。
同时它又是矛盾的集合体,多种价值互相纠葛,后现代艺术家甚至常常自我否定,或相互否定。
但可以肯定的是后现代主义还是具有时代精神的,它出现时间不长却展现出了蓬勃生机。
但是“要预言它是否将开辟艺术史上一个新纪元,或仅仅是为现代主义提供一个堕落的最终结局,现在还为时过早”⑦。
参考文献:①(美)吉姆•莱文.超越现代主义[M],7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②(美)吉姆•莱文.超越现代主义[M],3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③矫苏平,井渌,张伟.国外建筑与室内设计艺术[M],269页.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④劳承万.康德美学论[M],3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⑤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333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⑥(美)吉姆•莱文.超越现代主义[M],9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⑦(美)吉姆•莱文.超越现代主义[M],12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The Background and Reason for the coming of the Post Modernism’s Trend of Thought About DesignHAN Chao(Art Dept., Suzhou Univ., Suzhou 232001, China)Abstract:The Post Modernism is a general name for the European and the Ame rican, especially the American, fashionable art thoughts which presented after the Modernism. But the Modernism had been exceeded by it whose concept fir stly appeared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then soon extended to other fields in literature and art.Key words:Post Modernism; Modernism; Design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