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民歌》教学设计
4.2少数民族民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
《多彩的民歌》——少数民族民歌欣赏设计思路:民歌历史悠久,散发着独特的芬芳,在民族民间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弘扬民族音乐”是《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强调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第四单元《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第二节《少数民族民歌》。
选取少数民族原生态经典民歌为主要内容,在保留教材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藏族古老呼麦民歌《成吉思汗赞歌》、维吾尔族民歌《忠诚的心》。
以少数民族民歌为中心主线展开本课的教学活动,围绕聆听、感受、体验、探究不同的风格特点,力求凸显音乐与文化、风格与表现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多聆听、多感受,重视互动与讨论,充分感受、体验各少数民族经典民歌的独特魅力。
教学目标:1.聆听欣赏少数民族经典民歌,感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地域特点。
2.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活动,了解不同民族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
3.感受民歌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体验各少数民族民歌独特的音乐风格及地域特点,了解不同民族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前播放歌唱家鲍蓉演唱的歌曲《中华大家园》导入:刚才听到的这首歌,名字叫什么?(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氛围,师生交谈中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几个少数民族,去聆听他们多彩的民歌。
二、聆听与体验一)苗族1.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一想这是哪个少数民族?(设疑)2.欣赏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提问:你认为苗族飞歌有什么特点?(关注音乐要素)高亢嘹亮明朗,浓郁的苗家生活气息,唱出了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
3.介绍飞歌:“飞歌”苗语称为“夏样”,即高声歌唱的意思,流行于贵州东南苗族地区;它是苗族声乐艺术的珍品,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有着极强的感染力。
演唱方式有齐唱、对唱、独唱等。
二)藏族1.初听《酒歌》:听音乐片段,这是哪个民族的民歌?情绪是怎样的?2.介绍歌曲体裁酒歌:藏族人民敬酒时唱的酒歌,在西藏城乡广为流传。
高中音乐鉴赏第四节少数民族民歌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第四节少数民族民歌教案一、课前导入播放《掀起你的盖头来》营造课堂气氛二、新课讲授1、新课导入播放幻灯片一问:你能说出这些图片上的服饰都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吗?(展示图片)(高山族服饰图片学生比较陌生,可以用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来提示)师:音乐服饰一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展示幻灯片二)2、蒙古族师:我们先来听常一段音乐,这段音乐给你展示一幅怎样的画面。
它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展示幻灯片三音画同步)生答:看到一幅大草原辽阔的画面,主奏乐器是马头琴。
师:一段悠扬的马头琴的声音把我们带到了内蒙古的大草原上。
我们刚刚听到的音乐是内蒙古著名的一首民歌《森吉德玛》。
这里的民歌如同这里的牛羊一样多。
我们大致将其分为两类长调和短谓(展示幻灯片四)(1)长调、短调.师:我们先来感受长调,长调是最具草原气息的音调。
大家听一听,它的节奏是自由的?还是规整(播放《赞歌》)师;长调旋律舒展悠扬,气息绵长宽广,节拍自由,唱时有类似马头琴演奏式的润强。
具有史诗般的雄浑气魄。
适于抒情咏唱。
也只有在大草原上这样一望无际,一马平川的环境下长调才能如此地悠长自由辽固。
那么短调具有这样的特征吗?(播放《黑缎子坎肩》)短调结构规整紧凑,节奏整齐,句幅较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特征。
(2)呼麦师;在内蒙古有一种很神秘的长调,可以说是内蒙古独有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际级艺术瑰宝。
拥有上千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罕见的喉音艺术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让气息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同时,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将气以不同方式由嘴唇呼出,激发出两个八度的泛音旋律,形成高音声部,如此一人同时唱出双重唱、三重唱等多声部。
好了,老师不多说,同学们亲自来感受一下,看看你们能不能听出两个声部来。
(播放音频《四座山》)(因低音的旋律不是很容易听出,所以教师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引导)3、藏族展示幻灯片六师问:大家看这幅图片把我们带到了哪里?生答:西藏师,对。
高中音乐鉴赏第四节少数民族民歌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第四节少数民族民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少数民族民歌的分布与特点2. 藏族民歌:《青藏高原》、《康定情歌》3. 蒙古族民歌:《天堂》、《呼伦贝尔大草原》4. 维吾尔族民歌:《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5. 傣族民歌:《月光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的分布及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会欣赏和分析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不同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学会欣赏我国少数民族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钢琴、黑板学具:教材、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藏族民歌《青藏高原》,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的分布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
3. 案例分析(15分钟)分别播放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和傣族民歌,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民族民歌的特点,并进行课堂分享。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分析一首未知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5.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自由组合,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少数民族民歌进行演唱,展示音乐才华。
六、板书设计1. 少数民族民歌分布图2. 各民族民歌特点3. 歌曲案例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一首你喜欢的少数民族民歌,从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进行描述。
(2)了解你所熟悉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同学分享。
2. 答案:(1)示例:《达坂城的姑娘》旋律:优美、抒情节奏:明快、活泼歌词:描述了达坂城美丽的姑娘和英俊的小伙子,展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热情与豪放。
(2)示例:藏族的风俗习惯藏族人民信仰藏传佛教,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晒佛节。
少数民族民歌教学设计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少数民族民歌一、目标呈现1.聆听蒙古,藏族,维吾尔族,侗族的传统民歌,从曲调,节奏,节拍语言腔调方面感受到“长调”“囊玛”“爱情歌曲”“大歌”等少数民族民歌独特体裁的独特特征和民族风格。
2.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民歌的聆听感受以及对其音乐文化的探究了解,能在参与实践表现的过程中,学会少数民族传统民歌中的节奏以及独特的歌舞形式。
3.理解形成其民族风格的重要原因,懂得少数民族民歌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不同民族音乐的情绪,认识、理解其独特的音乐体裁。
教学难点:探究民族音乐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四、教法情景教学法、欣赏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五、学法观察、讨论、思考、记录、理解、记忆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汉族民歌,这节课学习少数民族民歌,你们都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呢?(蒙古族,新疆维吾尔族,藏族,苗族等)(二)新课教学1、欣赏《辽阔的草原》(1)我们本节课先学习蒙古族,说到蒙古族大家首先联想到的是什么?(草原,)(2)聆听《辽阔的草原》,边听边思考这首歌的速度、节奏、旋律有何特征。
(旋律悠长,节奏自由。
)(3)我们刚刚听的这首作品是由宝音德力格尔演唱的(出示课件:宝音德力格尔介绍)(4)同学们说的非常好。
蒙古族民歌体裁众多,其中“长调”和“短调”最具代表性。
(出示课件)(5)那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会这种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
(6)欣赏《嘎达梅林》判断是长调还是短调。
(短调)2、欣赏藏族民歌《宗巴郎松》(1)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藏族音乐。
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
囊玛是藏族的一种传统歌舞,主要流传于拉萨、日喀则等地。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就是具有典型囊玛音调的歌曲《宗巴朗松》。
同学们边听边思考,歌曲具有怎么样的风格特征.(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典雅,细腻抒情。
)(2)藏族有什么乐器呢?(札木聂)(3)欣赏歌曲《在哪东山上》这是一首和《青藏高原》并称姐妹篇的歌曲。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
汉族歌舞音乐(二)
教学重点:云南花灯、胶州秧歌
教学难点:两种舞蹈音乐的表现形式及其 特点
教学过程: 1、复习东北秧歌、陕北秧歌 2、云南花灯舞蹈音乐 A、流传地方:云、贵、川、湘 B、主要表演形式:花灯歌舞、花幻—剧 C、 结构形式: D、 舞蹈特点:优美轻盈、潇洒活泼 E、 音乐特点:节奏鲜明、流动性较强、中速或小快板、优美动听 3、胶州秧歌舞蹈音乐 A、流传地方:山东青岛的胶州地区 B、主要表演形式:地秧歌、大秧歌 C、 结构形式: D、 舞蹈特点:古朴、热情、豪放 E、 音乐特点:亲切朴实、优美委婉 F、 速度及旋律特点:中速、优美动听 G、 主要角色:鼓子、翠花、棒槌、扇女、小熳 H、 主要鼓点:鼓子秧歌曲 I、 伴奏乐器:唢呐、笛子、大鼓 L、 主要人物:大鼓、货郎、花鼓、翠花 4、观看光盘“桃李杯全国舞蹈大赛”一云南花灯和胶州秧歌舞蹈
中国民间戏曲音乐(一)
[教学内容] 中国民间戏曲音乐(一)
[教学重点难点]中国戏曲音乐 戏曲音乐的表现形式 及其特点
[教学手段]精讲与电化手段相结合
[教学过程] 1、中国戏曲音乐的概述 (1)中国戏曲音乐与希腊的悲剧、喜剧和印度的梵剧并列为世 界三大古老戏剧。 (2)戏曲音乐的定义 (3)戏曲音乐的组成部分:歌唱、器乐伴 (4)中国戏曲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在原始时期的歌舞艺术中已经孕育着戏 曲的种子,到了宋金时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形态,北方的杂剧和南方的 南戏是最有代表性的。到了明朝中期产生了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 盐腔、昆山腔。 2、中国戏曲音乐的艺术形式: (1)中国戏曲音乐的综合性特点 (2)中国戏曲音乐的构成因素:抒情性、叙事性、戏剧性 (3)中国戏曲音乐的唱腔结构形式:曲牌体、板腔体。 3、我国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京剧、越剧、评剧、河北梆子、豫剧、川剧、 湘剧、黄梅戏、花鼓戏、秦腔、 吕剧、婺剧 4、看影碟一《梁祝》 5、总结
高一音乐《少数民族民歌》一课时教学设计
通过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自主学习总结归纳的能力。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意在让同学们自主探究欣赏音乐,喜爱我国多民族音乐。
B.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
4.区分长别长调与短调民歌的特点。
播放图片(马头琴)
老师相信同学们已经学会内蒙古民歌中长调与短调的特征,现在要为你们介绍一下内蒙古具有代表性的乐器——马头琴。
(可播放马头琴演奏的歌曲并讲解马头琴的传说)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总结
1.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我们今天共同学习了内蒙古民歌,通过对内蒙古民歌长调、短调的理解,学习并感受了他们的舞蹈及音乐特征,让我们对内蒙古民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感受到了他们的音乐氛围,内蒙古草原辽阔美丽,内蒙古人们畅快豪爽,内蒙古歌声悠扬婉转,希望我们能记住这个可爱的民族,并热爱我国的多民族音乐,去探索民族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
《少数民族民歌》教学设计
课题
《少数民族民歌》
课型
欣赏课
教材版本
人民音乐出版社
任课教师
课时
一课时
授课年级
高一
上课地点
电教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在乐曲欣赏中,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并能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
2.过程与方法:在乐曲欣赏中,让学生感受旋律的情绪,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欣赏,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机地渗透在音乐审美体验之中。
进一步加强对长调和呼麦的理解,体会蒙古族民歌特点特征。
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辨别音乐特征的能力。
让学生自己实现学习知识后的知识构建。
通过歌曲的聆听感受,进一步理解长调与短调的区别,感受内蒙古民歌的特征。
人音版必修 音乐鉴赏 少数民族民歌教学设计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一、教学目标1、审美感知:欣赏内蒙古民歌《辽阔的草原》,藏族民歌《宗巴朗松》。
维吾尔民歌《牡丹汗》,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
通过比较它们的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认识、理解其民族风格。
2、艺术表现:聆听几首民族歌曲,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优美的旋律中体味其民族风格及特点。
3、文化理解: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民族乐器等。
分析民族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与该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文化交流等因素有什么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欣赏内蒙古民歌《辽阔的草原》、藏族民歌《宗巴朗松》维吾尔民歌《牡丹汗》,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
2通过比较它们的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认识、理解其民族风格。
三、教学方法:问题聆听法、视觉图像法、对比欣赏法三、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展示少数民族服饰的照片,请学生猜猜是哪个少数民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二)课程内容:1、《辽阔的草原》①介绍蒙古族民风民俗(洁白的蒙古包,马奶酒与手抓饼,草原的“那达慕”大会)。
②讲解音乐知识:长调和短调长调: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字少腔多,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短调: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较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的特征。
③聆听蒙古长调歌曲《辽阔的草原》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歌曲在旋律、节奏、声腔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答:旋律悠长,节奏自由,字少腔多,有着浓郁的草原气息(长调)④对比欣赏《嘎达梅林》。
引导学生回答: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字多腔少、具有叙事性的特点(短调)教师教唱《嘎达梅林》歌曲片段。
介绍蒙古族乐器:马头琴2、《宗巴朗松》①聆听两首藏族歌曲片段②讲解音乐知识:藏族音乐囊玛音乐③欣赏藏族歌曲《宗巴朗松》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歌曲在旋律、节奏、声腔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答:舒缓细腻节奏自由高亢悠扬(囊玛音乐)④欣赏囊玛舞蹈介绍藏族乐器:扎木聂3、《牡丹汗》①了解新疆民风民俗跟地方美景②讲解音乐知识:新疆音乐②欣赏《牡丹汗》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欣赏系列》教学方案设计
培养 学生 寄生指一 种生 物( 生者 ) 寄 寄居于另 一种 学生对生物学知识进行演 绎与归纳 ,
的光能的比值 。 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途径有光 生物 ( 寄主 ) 的体内或体表 , 摄取 寄主的养分 以 逻辑思维能力 和综合分析 能力 , 特别是对 丁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照强弱 的控制 , O 的供应 , 矿质元素的供 维 持 生 活 。如 蛔 虫 与 人 。 C! 必需
《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欣赏系列》 教掌方秦设计
深圳市 田东 中学 教育 目标 : 胡 冰 《 洗衣歌》 李俊琛 词 , 罗念一 曲 ,作 于 1 6 94
年 是 舞 蹈 《 衣歌 》 主题 歌 。这 首 歌 汲 取 了 洗 的
歌, 并让学 生根 据 自己 以往 的生活经 验 ; 试试 二、 新课教学 : 介绍 西藏民欧
植物供给根瘤 菌有 机养料 , 根瘤 菌则将空气 中
在生物教学 中, 准确把握概 念的 内涵 与外
光合作用 效率 指植 物通过光 合作用 制造 的氮转变为含氮养料 , 供植物利用 。
延 , 确 区分相近 或相 似概念 的异 同 , 利于 有
有 机 物 中所 含 有 的能 量 光 合 作 用 中 吸 收 吾
一
教 学 目标 :
的主 人 , 活水平有 了质 的飞跃 , 生 服饰 也更加 歌舞 团于 16 9 4年创作演 出的 , 后风靡全 国。它 1欣赏 和学 唱儿 个大的少数 民族 的民歌 , 鲜艳 , 曲也 更加 明快 , 中表 达 了翻 身农 奴 把 藏 族 民 间舞 蹈 “ 庄 ” “ . 歌 歌 锅 和 踢踏 ” 的 动 作 , 舞 与
1 人 新课 . 导
1以一 斑窥 全豹 , . 感受 和了解我 国灿 烂的 能不能听辨出是哪些民族的歌曲。
《第四节 少数民族民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少数民族民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欣赏和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
2. 学生能够欣赏和掌握不同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3. 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音乐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少数民族的民歌特点,以及它们的文化背景。
2. 难点:学习不同民族民歌的演唱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收集相关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资料和音乐素材。
2. 准备音乐设备,如音响、麦克风等。
3. 设计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4. 制作教学PPT,以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首少数民族歌曲,引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
2. 简要介绍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和价值。
(二)新课教学1. 介绍少数民族民歌的种类和特点,如藏族民歌、蒙古族民歌等。
2. 播放一些少数民族民歌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其音乐特点。
3. 组织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少数民族进行研究和讨论,了解该民族的音乐文化背景和音乐特点。
4. 邀请一些少数民族音乐家或音乐教师进行现场表演和讲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5.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表演和讲解本组选择的少数民族音乐,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
6.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和价值,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三)课堂互动1. 提问:请学生回答少数民族音乐的种类和特点,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2. 讨论:鼓励学生讨论少数民族音乐与当地音乐文化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比较和鉴别能力。
3. 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少数民族音乐学习中的心得和收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四)布置作业1. 要求学生收集更多的少数民族音乐素材,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2.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深入学习和表演,参加学校的文艺比赛或演出活动。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少数民族民歌的深入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高中音乐鉴赏第四节少数民族民歌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第四节少数民族民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的分布与特点2. 壮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典型少数民族民歌鉴赏3. 少数民族民歌的演唱技巧与风格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少数民族民歌的分布、特点及演唱技巧,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学唱少数民族民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少数民族民歌的演唱技巧和风格。
2. 教学重点:各少数民族民歌的分布、特点及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音响设备等。
2.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少数民族民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介绍我国各少数民族民歌的分布与特点;(2)讲解壮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典型少数民族民歌的鉴赏方法;(3)分析少数民族民歌的演唱技巧与风格。
3. 例题讲解:以蒙古族民歌《天边》为例,分析其旋律、节奏、演唱技巧等特点。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并选代表进行汇报。
5. 学唱民歌: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民歌,如《茉莉花》,指导学生学唱,并注意演唱技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高中音乐鉴赏——少数民族民歌2. 板书内容:(1)我国少数民族民歌分布与特点(2)典型少数民族民歌鉴赏(3)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技巧与风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所熟悉的少数民族民歌,写一篇鉴赏文章。
2. 作业题目:学唱一首少数民族民歌,录制视频,注意演唱技巧。
答案:学生需在课后自行练习,录制演唱视频,上交至教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加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主题活动,深入了解各民族音乐文化;(2)鼓励学生课余时间欣赏、学唱更多少数民族民歌,提高音乐素养。
《第四节少数民族民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19必修音乐鉴赏
《少数民族民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使学生能够:1. 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民歌的基本特征与文化背景。
2. 掌握至少一种少数民族民歌的旋律与歌词。
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及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通过课堂讲解及自主学习,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
重点掌握不同民族民歌的特色及音乐元素。
2. 歌曲学习选择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民歌(如藏族民歌《青藏高原》或维吾尔族民歌《达坂城的姑娘》等),进行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学习。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唱出歌曲的旋律,理解歌词的内涵与情感表达。
3. 背景探究学生需通过查阅资料、网络搜索或实地调查等方式,了解所选歌曲背后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及歌曲的传播途径等。
4.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歌曲创作,如改编歌词或创作简单的旋律片段,体现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与创新。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保证作业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2. 理论学习部分需有详细的笔记记录,并能够清晰表达所学内容。
3. 歌曲学习部分需录制音频或视频,展示准确的歌唱技巧及对歌曲的理解。
4. 背景探究部分需有详细的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够清晰阐述所选歌曲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
5. 创作实践部分需有创新性的表现,体现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与创作能力。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理论学习的深度、歌曲学习的准确性、背景探究的全面性及创作实践的创新性。
3.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并给予相应的反馈与指导。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优点与不足。
2.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改正作业中的问题。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与体会,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4. 作业反馈将作为今后教学调整的依据,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高中音乐鉴赏第四节少数民族民歌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第四节少数民族民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四节,主题为“少数民族民歌”。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欣赏代表性的民歌作品,如藏族的《青藏高原》、维吾尔族的《达坂城的姑娘》、彝族的《阿诗玛》等,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民歌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各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重点:欣赏代表性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钢琴、黑板、PPT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藏族民歌《青藏高原》,引导学生感受藏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析藏族音乐的特点,如旋律、节奏、演唱方法等。
3. 欣赏:播放维吾尔族民歌《达坂城的姑娘》,引导学生关注其音乐特点,如欢快的节奏、独特的唱腔等。
4. 互动:分组讨论各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每组选出一首最具代表性的民歌进行分享。
5. 课堂实践:学生代表上台演唱所选民歌,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教师给予指导。
6. 例题讲解:分析彝族民歌《阿诗玛》的旋律、节奏、歌词等,引导学生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7.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选择一首民歌,分析其音乐特点及文化内涵,进行课堂展示。
六、板书设计1. 少数民族民歌藏族:《青藏高原》维吾尔族:《达坂城的姑娘》彝族:《阿诗玛》2. 音乐特点旋律节奏演唱方法3. 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少数民族民歌,阐述其音乐特点及文化内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自主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歌,开展课堂外的音乐鉴赏活动,提高音乐素养。
新2024秋季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1音乐鉴赏《上篇: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四节少数民族民歌》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1 音乐鉴赏《上篇: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四节少数民族民歌》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审美感知:通过聆听不同少数民族的民歌,学生能够感知到各民族民歌独特的音乐风格、腔调及情感表达,提升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审美能力。
2.艺术表现:学生能够运用音乐语言(如旋律、节奏、音色等)分析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并尝试用语言或文字准确描述自己的审美体验。
3.文化理解:理解少数民族民歌与各民族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的紧密联系,增进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认识与尊重。
4.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或改编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简短旋律片段,体验民族音乐创作的乐趣,培养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掌握少数民族民歌的基本特征,包括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的独特性。
•理解少数民族民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色。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民歌中的民族情感与文化底蕴,超越表面的音乐形式。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表达,体现民族音乐的多元性。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不同少数民族民歌的音频、视频、图片及文化背景介绍)•少数民族乐器模型或电子乐器软件•民歌歌词卡片或歌本•少数民族文化小册子或相关书籍五、教学方法•聆听法:播放不同少数民族的民歌,引导学生专注聆听,感受音乐特色。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对民歌的理解与感受,促进思维碰撞。
•讲授法:介绍少数民族民歌的基本特征、文化背景及民族特色。
•演示法:利用乐器模型或电子乐器软件演示民歌中的特色乐器音色。
•实践法: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旋律创作或改编,体验民族音乐创作的乐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故事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少数民族节日或生活场景的小故事,引出少数民族民歌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
•音乐初探:播放一段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歌片段,如蒙古族的《长调》、藏族的《酒歌》等,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风格。
2. 新课教学•特色展示:逐一介绍几个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藏族、壮族等)的民歌,分析其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的特点,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第四节少数民族民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19必修音乐鉴赏
《少数民族民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少数民族的基本音乐文化,包括其音乐风格、特点等。
2. 掌握基本的音乐欣赏技巧,能够欣赏少数民族民歌的美。
3. 通过学习少数民族民歌,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重点讲解不同少数民族的民歌风格,以及如何欣赏这些民歌。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少数民族民歌的情感和内涵,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少数民族民歌音频和视频素材。
2. 制作PPT教案,包括图片、文字和音乐欣赏示范。
3. 提前布置教室,营造音乐氛围。
4. 安排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少数民族进行深入研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少数民族的音乐,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民族的音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介绍少数民族的种类和分布,以及本节课要学习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
(二)新课教学1. 欣赏维吾尔族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其特点。
2. 介绍维吾尔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其音乐风格的形成原因。
3. 播放一些维吾尔族的民歌,让学生听辨,感受其旋律特点。
4. 教授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如音阶、音调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维吾尔族音乐的旋律特点。
5. 引导学生分组,自己创编一些维吾尔族的音乐旋律,并进行展示和评价。
6. 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三)课堂互动1. 提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音乐?它们有哪些特点?2. 讨论: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3. 分享: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学习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四)布置作业1. 搜集一些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进行欣赏和了解。
2. 尝试创编一些自己的音乐旋律,并记录下来。
通过欣赏和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你可以尝试去听一些不同的民族音乐,比如藏族、蒙古族、苗族、彝族等。
这些音乐通常都有自己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这些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第四节 少数民族民歌》作业设计方案
《少数民族民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不同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
2. 通过学习不同少数民族民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认同感。
二、作业内容:1. 聆听少数民族民歌:学生需在第一课时结束后,回家自行下载并聆听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少数民族民歌,如藏族民歌《唱支最美的歌》、彝族民歌《阿西里西》等,聆听时要特别关注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演唱方式。
2. 完成歌曲鉴赏报告:学生需根据聆听感受,完成一份歌曲鉴赏报告,内容包括歌曲的主题、情感表达、音乐特点等方面的分析。
3. 小组合作表演:在第二课时,学生需与同学合作,根据所听的少数民族民歌进行简单的表演,如歌唱、舞蹈等。
表演过程中,需注意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感表达。
三、作业要求:1. 作业提交时间:第二课时开始前,学生需将歌曲鉴赏报告和小组合作表演的视频或音频提交至学习平台。
2. 作业质量: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确保报告分析客观、准确,表演内容与歌曲相符,情感表达真挚。
3. 小组合作:学生需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共同商讨表演内容,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4. 作业安全:在表演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意外发生。
四、作业评价:1. 报告评价: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歌曲鉴赏报告,对其分析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进行评价。
2. 表演评价:教师和其他学生根据小组合作表演的视频或音频,对其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歌曲的情感表达、节奏把握、团队合作等方面。
3. 个人成长:教师关注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表现,给予鼓励和肯定。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反馈:学生需在学习平台上提交反馈意见,包括作业难度、完成情况、收获与不足等。
2. 教师反馈: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同时,教师也可根据反馈意见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反思和调整。
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多元文化意识。
《第四节少数民族民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19必修音乐鉴赏
《少数民族民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少数民族民歌》的学习,让学生们能够:1. 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民歌的基本特点和文化背景。
2. 掌握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民歌,并能进行基本的演唱和欣赏。
3.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文化自信。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自学本课所涉及的少数民族民歌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音乐特点。
通过阅读教材、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
2. 歌曲学习学生需学会演唱至少两首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民歌,包括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等。
可通过跟唱、模仿等方式进行学习。
3. 创作实践结合所学的少数民族民歌知识,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歌曲创作,可以是歌词的改编或是旋律的创作,以表达对某一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求学生需在作业中体现对少数民族民歌文化背景的理解,可撰写简短的心得体会或分析报告。
2. 歌曲学习要求学生需录制自己演唱的少数民族民歌视频,要求音准、节奏准确,表情自然,能够较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3. 创作实践要求学生创作的作品需具有原创性,能够体现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对民族文化的理解。
作品可形成文字稿或录制简短的音乐作品。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1. 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2. 歌曲演唱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3. 创作实践的原创性和文化表达的准确性。
评价将采用综合评定的方式,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给出相应的成绩。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学生在理论学习、歌曲演唱和创作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将展示优秀的作业案例,供学生们学习和借鉴。
课后,教师还将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后续的学习任务。
通过以上就是“高中音乐课程《少数民族民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的详细内容。
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多方面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民歌的魅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文化认知。
《第四节少数民族民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19必修音乐鉴赏
《少数民族民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使学生通过深入学习《少数民族民歌》第一课时,了解不同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增强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认知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作思维,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二、作业内容1. 民族音乐文化调研:学生需选择一个特定的少数民族,通过网络或图书馆资源,搜集该民族的历史背景、生活习惯、音乐风格等相关信息,并整理成简短的报告或PPT形式。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背景,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 民歌听赏与分析:学生需选择至少三首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民歌,进行听赏并分析其旋律、节奏、歌词等音乐元素的特点。
要求学生对每首歌曲做出详细的听赏笔记,包括歌曲的旋律走向、节奏变化以及歌词所表达的情感等。
3. 创作实践:结合所学的音乐理论知识与听赏分析的民歌特点,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民歌创作。
可尝试改变歌曲的旋律、节奏或加入新的音乐元素,最终以简谱或五线谱的形式呈现。
此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并加深对民歌的理解。
三、作业要求1. 调研报告:调研内容应准确详实,语言通顺,逻辑清晰。
报告中需包括民族的基本介绍、音乐文化的特色以及至少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介绍。
2. 听赏分析:听赏笔记应详细记录歌曲的旋律、节奏特点,对歌词的情感表达进行解读。
分析应深入浅出,体现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3. 创作实践:创作应以所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结合听赏分析的民歌特点进行。
创作作品应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艺术性,体现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四、作业评价1.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调研报告、听赏分析以及创作实践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内容的准确性、分析的深入程度以及创作的艺术性等方面。
2. 同学互评: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交流学习心得,促进相互之间的学习与进步。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教师需给予具体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少数民族民歌教案
少数民族民歌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音乐》教材,第6单元“少数民族民歌”,主要介绍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民歌特点和代表作品。
具体内容包括:藏族民歌《康定情歌》、蒙古族民歌《敖包相会》、回族民歌《花儿与少年》、维吾尔族民歌《新疆是个好地方》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民歌特点,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
2. 学会演唱教材中的少数民族民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歌唱技巧。
3. 通过学习少数民族民歌,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少数民族民歌的旋律特点和演唱技巧。
难点:理解少数民族民歌的文化内涵,学会欣赏和分析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投影仪、教学课件。
学具:乐谱、歌词本、录音机、耳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熟悉的汉族民歌《茉莉花》引起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少数民族民歌。
2. 讲解:通过投影仪展示各少数民族的特色,引导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音乐特点。
3. 学唱:分别学习教材中的藏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民歌,让学生跟着伴奏演唱,体会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少数民族民歌的旋律特点,如藏族民歌的悠扬、蒙古族民歌的高亢、回族民歌的婉转等。
5. 练习:分组进行练习,让学生相互交流、借鉴,提高演唱水平。
6. 展示:每组选取一首少数民族民歌进行表演,展示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少数民族民歌特点1. 藏族民歌:悠扬、宽广2. 蒙古族民歌:高亢、激昂3. 回族民歌:婉转、细腻4. 维吾尔族民歌:节奏感强、优美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课后自学一首少数民族民歌,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少数民族民歌,体会其音乐特点。
3. 的家庭作业:邀请家人一起演唱一首少数民族民歌,感受民族音乐的乐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少数民族民歌,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各民族的音乐特点,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民歌
课时: 1课时
教授班级:高一级
教材: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二单元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执教:广东广雅中学宋曼蕾
一、教学思路: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过程与体验”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在《音乐课程标准》以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中,就把体验放在了首位,并作了以下的表述:“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
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
为此,一直以来,本人非常注重为每一首音乐作品设计“体验”的方法,其具体思路与想法,在本人提交的论文《体验——最优化的音乐教学方式》中已作了详细的论述。
本课同样设计了不同的体验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音乐中,从而理解——音乐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旋律、节拍、节奏、唱法、表演形式等方面,由于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地理环境、语言、生活习俗等的不同,各地、各民族的民歌都具有鲜明的音乐特点。
从而懂得民歌与生活地域、生活方式、风俗民情、语言等的密切关系。
力求把体验的过程成为学生获得认知的过程,更成为学生凭借音乐感受、体味以及领悟文化现象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通过音乐了解彝族、苗族、蒙古族、维吾尔族4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与民族文化,乐意参与各个的体验活动;能认识到民歌独特的艺术价值与生存价值,产生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民歌的兴趣与愿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唱、跳、拍、模仿等体验活动,了解彝族、苗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并尝试进行简单的创作与演唱。
3.知识与技能:
能归纳、罗列出4个少数民族民歌的音乐特征,并根据各少数民族民歌的不
同风格特征做出分辨或创作;初步懂得民歌与生活地域、生活方式、风俗民情、语言等的密切关系,了解其音乐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的音乐体验活动
四、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腾格尔的《天堂》(熟悉旋律)
(一)彝族民歌
1.关于“民族”与“民歌”(课本P14),引出课题
2.聆听《跳月歌》,并要求学生随音乐打出拍子——5拍子
3.师:你能听出这首歌里有哪些音吗?
4.带领同学随音乐哼出基本音调:5 1 3
5.师:彝族的民歌为什么是5拍子的呢?
6.观赏《百姓跳月》的音像资料,模仿其中的动作:走三步、拍两下,并关注男士手中的乐器——“大三弦”
7.简介彝族的火把节以及“跳月”活动,并要求学生随着《跳月歌》的音乐学习“跳月”,体验5拍子的音乐
8.师:彝族的民歌为什么只有5 1 3 三个音呢?(学说彝族的方言,体会旋律特点)
9.总结彝族民歌的特点——5拍子,以5 1 3为骨干音
10.根据彝族民歌的音乐特点,让学生尝试创作一句彝族的民歌
(二)苗族“飞歌”
1.师:其实在中国还有其他的民族民歌也是主要由“1 3 5”三个音组成的2.欣赏阿幼朵的《飞歌》片断,哼出主旋律,教师用手划出高低音:
5 1 5 3 5 以及延长音
3.了解苗族人生活的地方——山区,要求学生模仿山对山的喊叫,找出喊叫的声音特点:高亢、音调拖长
4.欣赏《歌唱美丽的家乡》,找出“b3”的特色音,尝试唱准。
5.要求根据苗族“飞歌”的特点,哼出一句“飞歌”的旋律——节奏自由,以“3 5 1”、以及“b3”为特色音
(三)蒙古族“长调”
1.聆听《森吉德玛》或《辽阔的草原》,感受音乐特点,想象出演唱的地域2.要求学生仔细聆听音乐,并随演唱者的气息进行呼吸,找出蒙古族民歌“长调”的演唱特点——气息悠长、带有颤音
3.思考:蒙古民歌的唱法特点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4.要求学生用长调的唱法,跟唱腾格尔的《天堂》,注意气息的悠长以及颤音的演唱
5.短调——《嘎达梅林》的欣赏,要求学生模仿腾格尔的演唱,体会和理解蒙古人的性格特征(机动)
6.总结与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课本P31)
(四)维吾尔族民歌
1.要求班上的新疆学生(少数民族)唱一首自己民族的民歌,并尝试说出其主要的特点
2.聆听《牡丹汗》,找出歌曲的主要特点
3.观赏维吾尔族的歌唱表演:认识唱奏结合的演唱形式与特色乐器——“手鼓”
4.欣赏《一杯美酒》,总结出三首维吾尔民歌的主要特点——欢快,带有舞蹈型。
节奏多变,常以切分音节奏为特色,并用于伴奏
5.要求学生双手拿起课本,模仿“手鼓”的演奏,用切分的节奏,为《一杯美酒》伴奏
(五)拓展与思考:
1.通过民歌,我们可以了解各民族的历史、风俗、性格及文化传统;希望能进一步关注和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
2.民歌的现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改变,会唱传统民歌的人越来越少,作为年轻的一代,作为本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