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基本情况简介

合集下载

安徽简介介绍

安徽简介介绍

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丰富
安徽省的生物资源丰富,包括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这些生物资源为生态 系统和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
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安徽省重视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的生 存环境和种群数量。同时,安徽省也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如中药材的采集和 加工等。
工业概况
制造业为主导
安徽省工业以制造业为主导,涵盖汽车、机械、电子、化工等领 域。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 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产业转型升级
安徽省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提升, 提高工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服务业概况
旅游业发达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
安徽省的矿产资源丰富,包括煤炭、铁矿、铜矿、钨矿等。这些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为 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矿产资源分布不均
安徽省的矿产资源分布不均,有些地区的矿产资源储量较大,而有些地区的矿产资源储量 较小。
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对环境的影响
安徽省的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采煤引起的地面塌陷、水污染 等问题。
黄梅戏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代表性戏曲之一,起源于民间,融合了 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 一。
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是研究中国古代 城市发展、民俗文化、建筑艺术的重要场所。
教育资源
01
高等教育
安徽省拥有多所知名高校,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等,涵盖了
文、理、工、管、法、医等多个学科领域。
发展规划与战略
01

安徽省、合肥市基本情况介绍

安徽省、合肥市基本情况介绍

安徽省基本情况介绍一、安徽省概况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

现辖16个地级市、62个县(市)、43个县级区和15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2012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902万人,常住人口5988万人。

安徽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居第22位。

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世称江淮大地。

长江流经安徽境内约400公里,淮河流经省内约430公里,新安江流经省内242公里。

长江、淮河横贯东西,将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

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800平方公里。

安徽在中国交通干线网中具有承东启西的地位,铁路密度居华东前列。

武汉—合肥—南京铁路客运专线将合肥到上海、武汉的行程缩短到3个小时和2个小时;京沪高速铁路使合肥到北京的行程缩短到4小时左右。

截至2012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210公里,在建里程超过1000公里,合宁高速东达宁沪,芜宣高速南连杭州,合安高速西接武汉,合徐高速北通徐州,一个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已基本形成。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国内4E级枢纽干线机场。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全省已发现矿种达158种,探明资源储量的有126种(含普通建筑石料矿种),其中煤、铁、铜、硫铁矿等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黄山、西递和宏村古民居群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拥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矶、巢湖、花山谜窟、太极洞和花亭湖等10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拥有歙县、寿县、亳州、安庆和绩溪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省作文模板

安徽省作文模板

安徽省作文模板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域。

安徽省地处中国东部,东临江苏、浙江两省,南接福建、江西两省,西邻湖北、河南两省,北靠山东省。

安徽省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安徽省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特色。

一、地理位置。

安徽省地处中国东部,地理位置优越。

安徽省地处中国东部,东临江苏、浙江两省,南接福建、江西两省,西邻湖北、河南两省,北靠山东省。

安徽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二、自然地理。

安徽省地形多样,自然资源丰富。

安徽省地形多样,有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和皖南山区等地貌类型。

安徽省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还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

三、历史文化。

安徽省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省。

安徽省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地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安徽省有着众多的历史名胜古迹,如黄山、九华山、庐山等风景名胜区,还有敦煌石窟、云冈石窟等著名的文化遗址。

四、特色产业。

安徽省有着丰富的特色产业。

安徽省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如稻谷、小麦、棉花、茶叶等农作物,还有着丰富的畜牧业资源,如猪、牛、羊等畜禽养殖业。

此外,安徽省还有着发达的制造业和建筑业,如钢铁、化工、建材等产业。

五、风土人情。

安徽省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

安徽省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如皖剧、徽派建筑、徽菜等地方特色。

安徽省的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好客,善于创新,有着独特的民风民俗。

六、发展前景。

安徽省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安徽省地处中国东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安徽省将继续加大对经济建设、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总之,安徽省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地处中国东部,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安徽省的人民一定能够在建设美丽家园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

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
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安徽省经济发展概述 • 安徽省经济发展现状 • 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 安徽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安徽省经济发展概述
安徽省的基本情况
1 2
地理位置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多 个省市接壤,地理位置优越。
加强省际合作与联动
加强与相邻省份的经济合作,推动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 建设,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
加强省内各城市间的合作
推动合肥、芜湖、安庆等城市间的合作,实现城市间协同发展和 整体竞争力提升。
06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安徽省经济发展迅速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安徽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增 长,且增速较快。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安徽省的环境污染问题逐 渐凸显。环境污染压力的增大对安徽省的可持续 发展造成了较大的挑战。
面临的机遇
国家战略支持
产业转移机遇
科技创新机遇
内需市场潜力
安徽省作为“长江经济带”和“ 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节点,迎 来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经 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转 型的加快,部分传统制造业和劳 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向中西部地区 转移。安徽省作为承接产业转移 的重要基地,迎来了新的发展机 遇。
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改投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质 量和竞争力。
发展新兴产业
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扶持 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产业链招商
积极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和链条完善。

安徽省情

安徽省情

安徽省情一、基本情况安徽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

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安徽位于东经114°54′一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

2006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593.5万人。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我省长达416公里和43O 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

境内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安徽地处暖温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全省年平均气温14-16°C,南北相差2°C左右。

安徽公路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300公里;有铜陵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公路和内河运输能力分别居中部地区第2位和第3位;京沪、京九、亚欧大陆桥等铁路纵贯境内,全省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326公里,居华东首位;空中交通拥有合肥、黄山、芜湖、安庆、蚌埠、阜阳等6大机场。

安徽是全国第三个实现所有市县通讯数字化的省份。

全省现有耕地408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面积48万公顷。

共有生物资源1091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木本植物有30种,珍稀野生动物54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分别有18种和368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

安徽概况

安徽概况

安徽概况安徽省名取安庆、徽州二府名字第一个字组合而成,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

省会合肥。

安徽气候安徽省淮北为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为其主要特征。

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一月份1-4摄氏度,零摄氏度等温线基本上与淮河干流吻合:七月在29摄左右。

全年无霜期200-250天。

年平均降水量,淮北700-800毫米,南部一般800-1700毫米,大别山,黄山多雨中心,黄山的降水量高达2000毫米以上。

1969年7月14日霍山降水量287.7毫米,为本省最大日降水量。

淮北的降水年变率大,夏季集中,易出现春旱丰涝,江南则为梅雨区,夏季可发生伏旱。

安徽经济安徽农业具有南北过渡特征。

淮北以小麦杂粮为主,已发展成商品粮、生猪生产基地。

长江淮河间为鱼米之乡,作物以水稻、油菜为主。

淮河流域芝麻、烟叶,沿江和淮北棉花,及各地山区茶竹林特产,长江、巢湖鱼虾也很重要。

本省两淮煤矿是华东地区重要能源基地,马鞍山钢铁、铜陵有色冶金在全国居重要地位。

淮南、合肥矿山机械,蚌埠水利机械、淮南煤化工、造纸、安庆石化,合肥、安庆、芜湖等地的纺织、食品,及屯溪制茶、蚌埠卷烟等工业也很有名气。

传统手工业名优产品有泾县宣纸、毛笔和歙县墨砚。

水陆交通便利,皖南、淮北、合九的铁路和淮河流域内河航道迅速发展。

沿江有安庆、芜湖、裕溪口等河港。

安徽旅游风景名胜有以奇松、怪石著称的黄山,佛教名山九华山,以及天柱山、琅琊山。

合肥三国古战场逍遥律、马鞍山采石矶、亳州华佗庵等也很有名。

安徽省概况简称:皖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

人口:5986万省会:合肥区划:全省设17个省辖市,下辖5个县级市、56县,45个市辖区。

苍松舒臂,笑迎天下游客;秀水含情,喜接四海宾朋!安徽物华天宝,地杰人灵,名人辈出,星转斗移,改革开放给安徽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如今,安徽省正在以崭新的姿态,笑迎天下客,广结世界朋友。

安徽因天柱山旧称皖山而得其简称“皖”,于1667年(清康熙六年)建省,是取历史上安庆府、徽州府的首字命名。

安徽概况

安徽概况

安徽概况安徽位于华东腹地,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安徽是我国东部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清朝早期,安徽属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安徽从此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

安徽位于东经114°54′一119°37′与北纬29°41′— 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 3位,全国第22位。

2010年,全省户籍人口6700余万人。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

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我省长达416公里和43O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

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

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安徽地处暖温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全省年平均气温14-16°C,南北相差2°C左右;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

安徽襟江带淮,吴头楚尾,承东启西,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无缝对接的纵深腹地。

安徽交通便捷,公路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2011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近3000公里;铜陵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连接南北,公路和内河运输能力分别居中部地区第 2位和第3位;京沪、京九、亚欧大陆桥等铁路纵贯境内,全省铁路通车里程超3000公里,居华东首位;空中交通拥有合肥、黄山、芜湖、安庆、蚌埠、阜阳等6大机场。

安徽地理相关内容整理

安徽地理相关内容整理

安徽地理相关内容整理安徽位于中国东部中部,是一个内陆省份。

安徽东邻江苏、浙江两省,南接江西,西靠湖北,北连河南。

安徽省的总面积为139,600平方公里。

这里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地理资源,下面就来看看安徽的地理相关内容。

一、地形地貌特点安徽省地势自南向北逐渐由中山区、山地区、丘陵区、平原区依次过渡。

安徽省境内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52.5%,平原占38.3%,山地地势高,丘陵波动起伏,平原土地肥沃,河流纵横交错。

安徽境内最高峰为黄山,高度为1864米。

二、气候环境特点安徽的气候类型以亚热带湿润气候为主,同时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年降水量在700~2000毫米之间,气候适宜,春夏秋三季是旅游的好时节。

三、水系概况安徽省水系发达,拥有大小河流1800多条,其中长江流经安徽省长达600多公里。

安徽省境内还有徽河、江淮水系等多条重要河流。

同时,安徽还有多个大型水库、湖泊和水利工程,水资源丰富。

四、动植物资源安徽省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和科研价值。

安徽省是中国四大茶叶产区之一,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田园风光、野生动植物等景观。

此外安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俗文化,如黄山、徽州古城等文化景点颇多。

五、产业分布安徽省是现代化农业发展重要的省份之一,以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为主。

此外,安徽省的工业发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其中以制药、电子信息、标准化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为特色。

六、总体发展情况安徽省近些年来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形成了经济发展主轴以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生态文明建设为主。

同时,安徽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经济发展中的污染治理企业的处罚力度。

作为一个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兼备的地方,安徽在地理上有着丰富多彩的资源与特色。

未来,安徽将着力在生态建设、旅游发展、新产业培育、城镇建设等方面探索发展新路径,为全国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前列的省份之一。

安徽省情资料

安徽省情资料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7月,安徽省共有16个省辖地级市,9个县级市,50个县,45个市辖区,249个街道办事处,1239个乡镇【其中968个镇,271个乡(7个回族乡,1个回族
满族乡,1个畲族乡)】。

省政府驻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人口民族
截至2019年末,安徽省户籍人口7119.4万人,比上年增加36.5万人;户籍人口城
镇化率34.6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常住人口6365.9万人,增加42.3万人;常住
人口城镇化率55.81%,提高1.12个百分点。

全年人口出生率12.03‰,比上年下降0.38
个千分点;死亡率6.04‰,上升0.08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5.99‰,下降0.46个千分点。

安徽省属少数民族散居省份,55个少数民族成分俱全,其中回族、满族、畲族为安
徽省世居少数民族,现有少数民族人口约50万人。

其中,回族人口较多,约占全省少数
民族总人口的93%,居全国第9位。

少数民族人口呈“大分散、小聚居”状分布,沿淮淮北
相对集中,沿江江南少而分散,各市、县(市、区)均有少数民族。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11月1日零时安徽省的常住人口为6102.72
万人。

所获荣誉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2021年9月,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名单公布,安徽省入选特色基地(环境治理、卫生健康)。

2022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部门认定新一批413家企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其中安徽省有21家企业入围,总数达到83家,从全国第10位跃居第6位。

安徽省简介

安徽省简介

安徽省简介安徽省在我国东南部、长江下游,邻接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南等省。

地处东经114。

54’一119。

37 7,北纬29。

4l’一34。

38’之间。

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为13.94万平方公里(合20850万亩),约占全国总面积1.3%,在华东六省一市中居第3位,在全国居第22位。

长江、淮河横贯其中,将全省分为淮北(或皖北)、江淮(或皖中)、江南(或皖南)三大自然区。

淮北面积3.7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 27.19%;江淮面积6.5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46.63%;江南面积3.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26.18%。

清康熙六年(1667)建省,今省会合肥市。

参见“安徽省沿革”和“安徽省建制”。

安徽省简称本省简称皖,因境内皖山得名。

皖山,一称皖公山(在潜山县西北),即“天柱山”,传为周大夫皖国封地。

周大夫亦称“皖伯”、“皖公”,其为后人尊称,并无姓名。

宋人乐史考述,皖系偃姓,咎繇之后,春秋为楚所灭”,但《古今图书集成》载:“皖伯,史逸其姓氏,故只称周大夫”,“其在皖,志逸其政绩”;因“周(周武王)封大夫于皖,而皖之名始著”。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 106)南巡,登祭皖山,封号。

南岳”,皖山声名大震。

清康熙六年(1667)建安徽省,乾隆二十五年(1760)以安庆为省会,安庆属皖国故地,境内又有皖县、皖城、皖山、皖水、皖公山、皖伯庙诸名,故安徽省简称“皖”。

安徽省沿革传说舜时掌管刑法的皋陶死后,子孙封于英、六,成为东方偃姓部落群始祖。

禹贡时为扬州及徐、豫二州之域。

春秋前期,方国林立,省境有徐、英、蓼、六、皖、宗、巢、桐、群舒、胡、焦、向等,史称“东夷”或“淮夷”。

春秋时处吴头楚尾。

战国为楚地。

秦在省境分置九江、洒水、衡山、砀、陈诸郡。

汉初为淮南国,后分属扬、徐、豫3州。

晋属晋熙、南谯、庐江、汝阴、南梁、陈留、谯郡、淮南、下邳、阳平、沛郡、顿邱、历阳、宣城、上党、新安、浔阳、临淮、钟离等郡。

安徽省农业概况

安徽省农业概况

安徽省农业概况一、基本情况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与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南六省接壤,面积约13.9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山地、丘陵、台地、水面在总面积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9.6%、15.3%、14.0%、13.0%和8.1%。

长江、淮河横贯东西,划出平原、丘陵、山地相间排列的格局,北部平原坦荡,中间丘陵起伏,黄山、九华山逶迤于南缘,大别山脉雄峙于西部,形成本省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特点,全省据此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①淮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地面由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海拔20—40米,为全省重要的粮油棉基地。

②江淮丘陵:地面主要由丘陵、台地和镶嵌于其间的河谷平原组成,主要山岭呈东北—西南走向。

东部为江、淮水系的分水岭,海拔100—300米;西北部略低,河谷平原宽阔。

③大别山区:位于本省与鄂、豫两省交界处,为大别山的主体部分,地势险要,有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峰多座。

④沿江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包括巢湖流域的湖积平原和长江沿岸的冲积平原,海拔多在20米左右,河网密集,土地肥沃。

⑤皖南山区:位于本省长江以南,大部分海拔200—400米,山形圆浑、秀气,黄山屹立在本区中部,高峰海拔1873米,为本省最高点。

河流基本属于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南部和浙江接壤的小部分地区属新安江(钱塘江)水系。

长江在省境内呈西南—东北流向,长约400公里,两侧重要支流有皖河、秋浦河、运漕河、清弋江、滁河等。

长江沿岸湖泊众多,面积较大的有巢湖、大官湖、泊湖、菜子湖等。

其中巢湖为全省第一大湖、全国第五大淡水湖。

淮河横贯本省北部,省内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两岸支流众多,成不对称的羽毛状水系,重要的有颍河、西淝河、涡河、浍河、淠河等。

新安江发源于休宁县境内的怀玉山,为钱塘江的正源,省内干流长约240公里,流域6500平方公里。

安徽省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气候上也有明显的特点。

首先,由于它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和太平洋西岸,虽属内陆省份,但距海较近,受季风气候影响非常显著;其次,由于地处中纬度由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气候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全省大致以淮河为界,北部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安徽省情(详细版)

安徽省情(详细版)

安徽省情一、省情总介安徽省简称“皖”,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过渡地带。

介于东经114(25'~119(50'、北纬29(25'~34(40'之间,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国土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6%。

全省共有17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15个省辖市,2个行政公署),107个县级单位。

安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平原、丘陵、山地相间排列,其中以山地、丘陵为主。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北绵淮北平原,东迤江淮丘陵,西卧大别山脉,南迭皖南群峰。

淮北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

江淮丘陵横亘于江淮地区中部。

大别山区,婉蜒于鄂豫皖边境,其中主峰天柱山海拔1488米,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

皖南山区位于安徽南部,以黄山、九华山为主。

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为省内最高峰。

沿江平原属长江中下游平原。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淮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安徽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湖泊众多,水域辽阔。

长江自江西湖口进入安徽境内,流经安徽中南部,至和县乌江进入江苏省境,全长416公里,俗称“皖江”。

长江流域在安徽境内面积6.6平方公里。

其中,巢湖水面784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淮河自洪河口进入安徽境内,流经安徽北部,至嘉山县洪山头入江苏洪泽湖,长430公里,在安徽流域面积6.69万平方公里。

新安江源出休宁、祁门的两条支流,在屯溪合流后称新安江,向东流经歙县街口,注入浙江新安江水库,总长194.3公里,流域面积6500平方公里。

安徽矿产资源品种多,分布广,产量大,且资源配套情况好,矿产分布相对集中,伴生、共生矿产多,在全国尤其是在华东地区十分突出。

目前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5种,已探明储量的达67种。

介绍安徽概况导游词

介绍安徽概况导游词

介绍安徽概况导游词安徽位于中国东部,是华东地区的一个省份。

它背靠太行山脉和大别山,面临淮河,地理位置优越。

安徽省的面积约为14.6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6000万。

安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曾是古代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交汇地,孕育了许多著名的历史名人和文化遗产。

安徽省是徽派文化的发源地,徽派艺术独特而著名,包括建筑、绘画、剪纸、木雕等多个领域。

这里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包括黄山、九华山、亳州周口店猿人遗址、徽州古城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黄山。

黄山景区位于黄山市,被誉为“中国第一奇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山脉景区之一。

黄山以其独特的山峰、奇石、云海和温泉而闻名,吸引了国内外数以万计的游客。

黄山的四绝是指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

黄山的山峰高大陡峭,峰峦叠嶂,给人一种壮丽的感觉。

而黄山的奇松和怪石更是独具特色,被誉为“世界松林博物馆”和“石林”。

游览黄山还可以欣赏到美丽的云海景观,当云海升腾而起时,整个山脉变得神秘而宏伟。

此外,黄山还有许多温泉,游客可以在山间泡温泉,享受一段放松的时光。

另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是九华山,位于池州市。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被誉为“南天第一山”。

九华山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壁画、石刻、古建筑等。

每年有大量的佛教徒和游客来此朝拜和游览。

安徽的亳州市周口店猿人遗址是世界上最大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被誉为“东方人类皇冠上的明珠”。

这里发现的化石和遗址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徽州古城位于黄山市,是中国唯一的以镇为单位的古代城市建筑群。

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保存完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徽州古城以其古老的街巷、传统的民俗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除了这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安徽还有许多其他的旅游资源,如徽洲村、滁州琴台、桐城柳宗元故居等等。

安徽的美食也非常有特色,有徽州菜、徽州点心、黄山烤鸽等等,口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安徽省情

安徽省情

安徽,简称“皖”,为中国内陆省份,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经济上属于中国中部经济区;兼跨长江、淮河,是国内南北地理交汇过渡地带。

距东海约300公里,属近海内陆地区。

省会合肥市,清朝后期和民国时期安庆曾为省会。

安徽位于中国东南部,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全省面积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

其中:淮河流域6.7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6.6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万平方公里。

省名由来:安徽于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始建省(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因最初江南左布政使司地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七府,及滁、和、广(德)三州,官方文书便简称为“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其后又成为“安徽布政使司”,最后从安庆、徽州各取两个首字,简称“安徽”。

安徽地名由此出。

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皖”为“美好”之意,“皖山皖水”意为“锦绣河山”,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

历史背景: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

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

亳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都,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气候:安徽地处中纬度地带,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安徽属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

在中国气候区划中,淮河以北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主要的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综观而论,安徽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

充沛的光、热、水资源,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

但由于气候的过渡型特征,南北冷暖气团交绥频繁,天气多变,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常有旱、涝、风、冻、霜、雹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完整版)安徽省情(详细版)

(完整版)安徽省情(详细版)

安徽省情一、省情总介安徽省简称“皖”,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过渡地带。

介于东经114(25'~119(50'、北纬29(25'~34(40'之间,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国土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6%。

全省共有17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15个省辖市,2个行政公署),107个县级单位。

安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平原、丘陵、山地相间排列,其中以山地、丘陵为主。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北绵淮北平原,东迤江淮丘陵,西卧大别山脉,南迭皖南群峰。

淮北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

江淮丘陵横亘于江淮地区中部。

大别山区,婉蜒于鄂豫皖边境,其中主峰天柱山海拔1488米,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

皖南山区位于安徽南部,以黄山、九华山为主。

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为省内最高峰。

沿江平原属长江中下游平原。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淮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安徽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湖泊众多,水域辽阔。

长江自江西湖口进入安徽境内,流经安徽中南部,至和县乌江进入江苏省境,全长416公里,俗称“皖江”。

长江流域在安徽境内面积6.6平方公里。

其中,巢湖水面784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淮河自洪河口进入安徽境内,流经安徽北部,至嘉山县洪山头入江苏洪泽湖,长430公里,在安徽流域面积6.69万平方公里。

新安江源出休宁、祁门的两条支流,在屯溪合流后称新安江,向东流经歙县街口,注入浙江新安江水库,总长194.3公里,流域面积6500平方公里。

安徽矿产资源品种多,分布广,产量大,且资源配套情况好,矿产分布相对集中,伴生、共生矿产多,在全国尤其是在华东地区十分突出。

目前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5种,已探明储量的达67种。

安徽省自然地理概况

安徽省自然地理概况

2.1 自然经济概况2.1.1 地理位置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居长江、淮河中下游,东邻江苏、浙江,南连江西,西接河南、湖北,北与山东搭界(图2-1-1),属近海内陆省份。

全省东西宽约450km,南北长约570km,面积14.01×104km2。

我省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

京沪、京九、陇海、符夹、青阜、阜淮、淮南、宁铜、皖赣、宣杭等铁路纵横交错,构成了本区内外交通的大动脉,蚌埠、阜阳、合肥、芜湖已分别成为京沪、京九、淮南、皖赣等线上重要的铁路枢纽。

公路则以国道和省干公路为骨架,以市、县为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路网,省内省外四通八达。

水运则以长江、淮河为主线,溯源可至赣、湘、鄂、豫等地,顺流可直抵沪、鲁、苏等地,沿江、沿淮大部分市、县均有河港码头。

航空运输则以合肥、黄山为中心与国内各大城市相通。

2.1.2 社会经济状况我省依托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经过五十余年的国民经济建设,涌现处一批以煤炭、冶金、机电建材、食品、酿造、轻纺、化工等为支柱的特大型工业城市和以农副产品加工、农机修配、商贸、汽车、造船、家用电器等为主的大型、特大型工业城市。

奠定了我省作为华东乃至全国能源、冶金基地的基础性地位。

农业是安徽的传统优势产业,粮、棉、油、麻、茶、烟草和水产品等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并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与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服务行业、科技、教育、卫生事业等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图2-1-1安徽省交通位置图截止2013年底,全省总人口已达6929万人。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03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

第一产业增加值2348.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4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286.8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为12.3∶54.6∶33.1。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4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98元。

2.1.3自然地理条件1、气象我省位处南北气候过渡带。

安徽省自然和人文介绍

安徽省自然和人文介绍

安徽省介绍‎一、概况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

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

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

亳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部,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面积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

其中:淮河流域6‎.7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6‎.6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万平方‎公里。

二、区划人口安徽位于东‎经114°54′~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

安徽现设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巢湖、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17个‎省辖市,5个县级市‎,56个县。

2007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675‎7万人,常住人口6‎118万人‎,城镇化率3‎8.7%。

三、地理位置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

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及蚌埠市基本情况
一、安徽省经济社会和国土资源管理概况
(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与江苏、浙江、湖北、河南、江西、山东接壤,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

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将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

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800平方公里。

2014年,安徽省常住人口6082.9万人,全省生产总值2084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

第一产业增加值239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2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252.4亿元。

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11.5:53.7:34.8,人均GDP达34427元。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1256.3亿元,第一产业投资542亿元,第二产业投资9417.8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1296.5亿元。

全省财政收入366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18.4亿元。

(二)各市州GDP排名。

安徽省辖16个地级市,省会合肥。

2014年底,各市GDP和人均收入排名为:
(三)安徽省国土资源概况。

1.安徽省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储量丰富。

其中煤、铁、铜、水泥用灰岩、方解石是安徽省优势矿产,其资源储量在华东乃至全国均位于前列,是长三角经济区能源、金属和非金属原材料基地。

2007年资源储量统计表列入矿区1084处(不含共伴生矿床286处),其中大型矿床159处,中型227处,小型304处,小型以下394处。

2.安徽省2014年关闭非煤矿山367座,其中露天矿山229
座、地下矿山32座、尾矿库12座、砖瓦黏土矿山94座,超额完成国家和省政府下达的关闭任务
3.2013年底,安徽省建设用地总规模达2905.35万亩,全省人均占有建设用地达到27
4.5平方米,超过国家标准的上限。

许多地方建设用地增速较快、用地效率不高、结构失衡等阶段性特征明显,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仍很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任务繁重。

4.2013年第二批补充耕地指标交易会于2014年1月3日在省政务服务中心交易大厅举行,本次成交面积5538.7535亩,成交总价1620
5.6511 万元,平均成交价2.9万元/亩。

二、蚌埠市经济社会和国土资源概况
(一)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蚌埠市是安徽省直辖市,因古代盛产河蚌而得名,有“珍珠城”的美誉。

面积: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

人口:总人口343万人。

下设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龙子湖区四个市辖区,管辖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三个县。

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京沪铁路、淮南铁路、三洋铁路的交汇点,同时也是京沪高铁、京福高铁、哈武高铁、哈沪高铁的交汇点。

2014年生产总值(GDP)1108.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182.05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572.25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354.14亿元,增长9.4%。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17.1:51.2:31.7调整为16.4:51.6:32.0,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人均GDP 34222元,比上年增加2740元。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4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7.3%。

(二)蚌埠市国土资源局概况
1.蚌埠市国土资源局现设调控监测科、办公室、法规监察科(信访科)、规划科、财务科、耕地保护科、地籍管理科(测绘管理科)、土地利用管理科、矿政地环管理科、行政审批科、政治处、机关党委等12个科室。

并在蚌山、禹会、龙子湖、淮上、高新技开发区、经济开发区设立了6个分局。

2.截止到2014年11月10日,全市报批用地11295亩,独立选址用地7654亩,增减挂钩1489亩。

1219亩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全部获省批准验收。

2014年23个稍加改造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总面积37.995万亩,其中5个项目已经入施工阶段。

总体进度40%,其余18个项目正在施工招投标。

3.蚌埠市大力推进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建设,着力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创新开展“先搬迁、先复垦、先验收,后申报增减挂钩指标”的项目推进模式,通过增减挂钩试点盘活流量指标
4898亩。

同时,积极申报工矿废弃地试点,获国土资源部批准成为安徽省第二批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城市,未来五年规划试点规模20347亩,预计平均每年可增加工矿废弃地试点指标约2000亩。

4.2014年1-11月份,全市共供应各类土地19014.298亩,土地成交总价款880502.560万元,供应总量同比增长17.5%,成交价款同比下降11.47%。

全市已处置批而未供土地2823.62亩(市区1336亩),处置供而未用土地2753.69亩(市区1479亩)。

2007年至2013年土地供应率从最初63.55%提升到目前70.6%。

5.开展征地补偿标准调整工作。

调整后市辖区平均补偿标准为43139元/亩,较原标准提高4743元/亩,平均提高幅度为12.35%,待省政府审查后印发执行。

6.推进数字城市建设。

蚌埠市国土资源局被确定市级示范应用系统单位,城镇地籍管理系统作为数字城市的重要组成系统,蚌埠市国土资源局积极推进城镇地籍管理系统。

目前已完成了1196平方公里1:1000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像片控制测量,1196平方公里范围内基础控制测量选点埋石,市区670平方公里范围DOM(数字正射影像)、DEM(数字高程模型)制作,市区400平方公里DLG(数字线化图)内业数据采集,260平方公里1:1000
数字化地形图外业调绘。

7.通过开展“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结合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核实,全市共有8个矿产违法图斑,均属无证开采,蚌埠局对其违法行为实施了立案查处,收缴罚款14.08万元,没收违法所得31.3万元。

辖区现有地下水监测点27点42孔,地表水4点6处。

其中区域地下水监测点7点15孔,地表水1点1处;城市地下水监测点20点27孔,地表水3点5处。

监测点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

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安置、综合治理工作进展顺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