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高一语文精编学案1.2《雨巷》(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1.2.1雨巷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雨巷[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品味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像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2、问题法。
3、演绎法。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老师引导、点拨,并示范诵读。
2、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展思维。
4、扩展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5、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听一首歌,听歌的时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和意境。
(听完之后)这首歌曲是根据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烟雨迷蒙的雨巷,走进戴望舒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简介:(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作者)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
成名于三十年代。
是继徐志摩之后,我国现代诗坛上又一颗璀璨的明星。
动荡的年代,个人的遭遇,使他在诗歌创作上经历了一个从歌咏个人悲欢离合到表现爱国情感、民族气节的发展过程。
主要的诗集有《我们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
其中,《望舒草》标志着作者艺术性的完成,《灾难的岁月》标志着作者思想性的提高。
代表诗作,前期有《雨巷》,后期有《我用残损的手掌》。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的《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朗读感受,把握基调:1、听配画朗诵师:请同学们静听,听完后静静的思考,你感受到和体验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生①:忧愁的。
生②:哀伤的。
)师: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追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生:低沉的,感伤的。
师: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自由诵读全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2.1《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情感目标: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学情分析:虽然本篇课文是新诗,但对于参加过高考的三年普专学生而言,他们在高中时代就已经学过许多的现当代诗歌,因此对诗歌的诵读技巧不陌生,再加上悟性不错,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只是这些大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高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大专的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再加上没有的升学的压力,他们惰性较强,懒于动脑,需要老师不断的、启发、引导和点拨,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分析其成因。
教学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走进雨巷、激趣导入课前请大家倾听流行音乐《丁香花》,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由此导入课题。
(板书课题、作者)二、作者简介三、介绍写作背景四、彷徨雨巷、熟读顿悟(1)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初步感知、把握诗歌孤独而惆怅的感情基调。
(2)同学们品味本诗舒缓悠扬的节奏,整齐和谐的声韵。
并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第一美——形式的音乐美及其成因小组讨论后明确原来诗歌的音乐美就是来自于这是由诗歌韵脚,重叠句子,重复的词语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五、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诗歌不仅要读,还要品和悟。
品、悟诗歌要从意象入手。
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明确:孤独、忧伤,痛苦,惆怅,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2、从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忧伤惆怅呢?(1)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2)创造了几个重要的意象。
思考: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第一个是雨巷——悠长、寂寥、雨的哀曲、青砖灰瓦。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案新部编本:第1单元第2课《雨巷》_Word版含答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雨巷》教案教材分析: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内心的落寞、惆怅的情绪。
《雨巷》编排在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于精读课文。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符合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要求,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学情分析: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的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
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教法设计: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
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
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学法指导:1、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
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高一语文学案 1.2《雨巷》(新人教版必修1)
《雨巷》说课稿一、前词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
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雨巷》。
(板书课题)《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诗歌作品,是著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
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教学需让学生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所以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基础上,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因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诵读法为主,体悟法、联想比较法等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用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实现情感的升华,完成教学目标。
所以,结合各种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下几个板块:1、激趣导入:(导入可以具体问题具体选择的)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
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这就为往后的教学作了情感铺垫。
2、加强朗读训练,赏析全诗:(说课过程中相机板书)第一步:初读全诗,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
在这个环节,主要指导学生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第二步:再读全诗,体会意境在此环节,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这就可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同时,提示学生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体会出诗的意境。
1.2雨巷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1)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分析“丁香”意象,理解《雨巷》的情感,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诵读、联想、想象、鉴赏,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优美朦胧的意境,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解读“丁香”意象,引导学生对本诗情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教学方法:诵读、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见过“丁香”吗?丁香有什么特点?(放幻灯片)二、学生自由联想、想象,结合课文作业四中的诗句,概括“丁香”特点(香、雅、幽、愁等)。
学生就作业四中的诗句提问,教师解答。
三、学生自由作答后,教师概括: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却不轻佻。
丁香是美丽的、高洁的、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丁香娇好,但易凋谢。
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让我们来读《雨巷》。
四、朗读《雨巷》五、姑娘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学生在阅读中归纳愁怨、哀婉、美丽、高洁、迷茫……六、讨论: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位姑娘的?1. 借助“丁香”这个意象来刻画这个姑娘。
何为意象?“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
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手法:动作、外貌、神态、心情、(正面)2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绵绵细雨等环境来渲染“丁香”的特点。
(侧面)学生就诗中不懂的词句提问。
比如:太息,飘,油纸伞,雨的哀曲等。
然后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自己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是诗人通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命运而发出叹息。
(个性化解读)(2)“飘”不能换成“走”。
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像出来的,想像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与后面的“梦”构成最佳组合。
“飘”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
高中语文 1.2雨巷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雨巷教学目标:1、学习意境的赏析方法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3、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4.了解戴望舒,积累写作素材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课之前和大家分享一下我高中时代很喜欢的一首歌。
(播放《丁香花》2分钟)引:这是一首什么感情基调的歌曲?明确:忧伤的。
引:一个最爱丁香花的多愁善感的姑娘,没能经受住风吹雨打,匆匆离世了,留下一个深爱的他在只身歌唱,更留给我们一种说不明道不清的遗憾和忧伤。
这是2005年的歌。
时间再倒回去80年,另一个丁香花一样的女子与戴望舒相遇于雨巷,又给我们留下了怎样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雨巷》。
二、介绍作者,美育激趣戴望舒(1905.3.5-1950.2.28),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他的这个笔名,和他的诗歌风格是一致的。
戴望舒是浙江人。
江浙这个地方很神奇,自古以来就是经济最繁华的地方。
古语有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直到现在,江浙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
同时,江浙还盛产才子佳人。
比如说西施、赵飞燕、王朝云、苏小小、董小宛、陈圆圆等一大批倾国倾城的美女都是出自江浙一带。
而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江浙人更是数不胜数:鲁迅、周作人、朱自清。
矛盾、巴金、徐志摩、王国维、艾青、梁实秋、郁达夫、夏衍等等。
出生于浙江杭州的戴望舒,也非常有才气。
他17岁就(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系。
19岁(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20岁(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成为文坛领袖级人物。
24岁(1929年4月)扬名天下妇孺皆知,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我跟大家分享戴望舒的人生履历,特别标识出他的年龄,实际上是想激励大家。
高中语文1.2雨巷名师精编教案16(人教版必修1)
1.2 雨巷教案16 (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意象特征及作者的忧郁情怀,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和体验能力。
2.把握诗歌的内在情感结构,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情感的律动,品味诗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画面美、音乐美以及朦胧幽婉的意境美,正确看待诗人的孤独与忧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审美感悟力。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的画面美、音乐美,从而体会整体意境所呈现的朦胧幽婉之美。
2. 把握诗歌的内在情感结构,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细读文本及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情感结构。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都学过这样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诗人断魂的情感延续千年,而七十年前,又有一位诗人,走在漠漠轻寒里的江南,依然是微雨纷纷,二十四桥揉碎在水波里,足音轻袅,一把油纸伞飘然在轻柔安稳的小巷,身后翩跹的落花,撒落了一地忧伤……这位诗人就是戴望舒,这份意境,就是《雨巷》,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那个“子规声里雨如烟”的江南雨巷,体会一下那隽永的诗意吧(出示PPT)二、诵读与感知1.诵读——比较——点评师:请大家把书翻到45页,轻声诵读,之后我们推选几位朗诵好的同学进行比赛,评选出“最具潜质朗诵新人奖”。
获奖者将会获得有本人亲笔签名的精美笔记本一个。
(学生自读并推荐人选)师:大家朗诵得都非常认真,下面请代表们上台PK。
(学生上台,师配乐)(学生读完,音乐静音)师:谁最应该获得这个“最具潜质朗诵新人奖”?同学们为什么选他(她)?点评:这首诗歌被誉为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个新纪元”,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复沓艺术运用得最好,另一方面是它在韵律方面承袭了传统诗歌的音韵和谐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此外,同学们在朗诵时除具备良好的朗读要领如读准字音、停顿、重读、语调,最重要的是要对诗歌的情感基调把握得精准到位。
2.诗歌情调初探师:那么,从感情基调上来说,《雨巷》究竟是一首什么情调的诗呢?板书:感知(情调)学生回答:这是一首忧伤、哀怨的诗歌。
高一语文教案 1.2《雨巷》(新人教版必修1)
《雨巷》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㈠说教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内心的落寞、惆怅的情绪。
《雨巷》编排在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于精读课文。
第一单元还选取了毛泽东、郭沫若、徐志摩几位现代诗人的代表作品。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符合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要求,使学生能够受到诗歌美的熏陶。
㈡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②感知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这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③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介绍与《雨巷》相关的资料,能够开阔眼界与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①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激趣导入→彷徨雨巷熟读顿悟→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走出雨巷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②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
③通过介绍《雨巷》的衍生艺术作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发散思维。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朗读品鉴,从作品中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②通过推荐《雨巷》的衍生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感情。
㈢教法与学法。
⑴教法。
①情境教学法。
情境导入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营造与课文一致的氛围。
②导读与诵读法《语文新课标》提到朗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
朗诵有利于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能有效地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朗诵也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通过朗诵,可以创造性地表现出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
③交流与讨论法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重难点,在意向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高中语文1.2诗两首雨巷(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雨巷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雨巷》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雨巷》一、学习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二、背景知识: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
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于1929年出版)、《望舒草》等。
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成名作《雨巷》被叶圣陶先生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作者也由于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中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暗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霞。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三、练习巩固1.请同学为下列字词注音:支撑(chēng)彷徨(huáng)寂寥(liáo)惆怅(chóu chàng)颓圮(tuípǐ)彳亍(chìchù)2.表现手法简介象征:拿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一种写作技法。
重叠:相同的字`词`句,在诗中重叠地出现,叫作重叠。
反复:用相同的字`词`句`段,重复的出现在诗中,叫作反复。
3.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4.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新人教版必修1)语文:1.2《雨巷》学案
《雨巷》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重难点分析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一、背景知识2.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3.作品时代背景《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二、基础知识1.字音字形辨识支撑(chēng)彷徨(huáng)寂寥(liáo)惆怅(chóu)颓圮(tuípǐ)彳亍(chì chù)2.词语辨析①彷徨彳亍“彷徨”在一个地方来回走,不知往哪里走,犹豫不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难点
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
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背景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
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学法指导
1.分析新诗也要从诗的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写作技巧五个方面去把握,不能单凭直观感觉。
2.鉴赏诗歌还要注意不同技巧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进行体会。
一、基础知识自学:
1.下列加点字注音
支撑()彷徨()寂寥()惆怅()颓圮()彳亍()
2.词语辨析
彷徨
彳亍
二、理清文章结构,按诗歌层次填写下列空白总结段落大意
雨巷傍徨一段写:雨巷阴沉悠长
二段写:美丽哀怨傍徨
想象丁香姑娘三段写:
四段写:理想—象征—现实
五段写:
六段写:
彷徨寻求希望七段写:期盼丁香姑娘
三、仿照例子看词语写出了作者的什么状态
“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
“彷徨”
“悠长”
“希望”
“结着愁怨”
四、理解下列词语的象征意
1、“像梦飘过”、“身旁飘过”
象征美好事物转瞬即逝
2、“到了颓圮的篱墙”
3、“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4、“消了”“散了”“消散了”
五、问题导航(可讨论解决)C级
1.“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指什么?
2.你能感受到《雨巷》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吗?
3.为什么“丁香一样的姑娘”要在雨中哀怨,彷徨?
六、课外拓展
品析自读课本中《错误》一诗,请说说“你”是位什么样的人。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错误》
七、自我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俯卧撑()彷徨()寥寥无几()惆怅()风流倜傥()枸杞()颓圮()
2.根据读音,补出字形
Yōu()愁 tuí()废 liáo()阔
3.文学常识
①戴望舒因一首诗成名后,被称为,他曾赴法国留学,深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
象征主义常常在朦胧的意境中表达出幽微精妙的感情。
②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是运用现代白话。
C.“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4、重叠反复的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八、教学反思:
1、通过意象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
2、了解文中写作手法的效果。
九、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2、课下阅读一些相关的现代诗歌。
第二题答案
三段:冷漠凄清惆怅
四段:如梦凄婉迷茫
五段:默默走尽雨巷
六段:消散颜色芬芳
第三题答案
彷徨:写出诗人在那个时代的迷惘
悠长:写出现实道路的漫长,小巷的深长
希望:写出作者是有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怨,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怨。
第四大题答案
到了颓圮的篱墙:象征精神的惆怅
远了、远了:象征留给作者的只有孤独和哀伤
散了、散了、消散了:象征理想的飘渺,诗人的伤感
第五大题答案
1、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2、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例子第四大题
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散了,散了,消散了”
3、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象征性的意象,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第六大题答案
一个等待心上人归来的思妇形象,具体分析如下: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把人的容颜比喻成莲花.也暗含着这个貌美如花.莲花开夏季.莲花等到季节来临才开放.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你的心门紧锁,因为你所等待的人还没有来.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以马蹄借指我的到来.这里用的是借代的手法.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不是你要等的人,我只是一个与你擦肩而过的过客
第七题答案
答案:
1.俯卧撑(chēng)彷徨(huáng)寥寥无几(liáo)惆怅(chóu chàng)风流倜傥(tì tǎng)枸杞(qǐ)颓圮(tuí pǐ)
2.忧愁颓废寥阔
3.①雨巷诗人②D项,“新诗”仍然有格律诗,依旧要保持押韵的特点,只是相对自由一些。
4.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
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
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首尾两节除个别词语和标点不同外,其它语句完全相同。
这种手法构成了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同时也使得全诗笼罩在缠绵悱恻、挥之不绝的愁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