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镇痛作用
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2)
实验一 药物的镇痛作用目的与要求1. 学习常用的疼痛实验模型的制作。
2. 观察哌替啶、罗通定的镇痛作用。
实验原理疼痛是临床的常见症状,疼痛除了由于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外,往往还表现出自主神经反应、躯体防御反应和心理情感及行为反应等。
痛觉不仅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而且同一个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痛觉也不同。
痛觉的观察指标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目前常用一种衡量痛觉敏感性的指标即痛觉阈值(简称痛阈值)客观地对痛觉做出描述。
解热镇痛药、镇痛药及麻醉药等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具有镇痛作用的药物,可通过提高痛觉阈值达到镇痛的目的。
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健康小鼠(18~22 g )54只。
2.器材与药品天平、鼠笼、注射器(1ml )2支、注射针头、秒表;2mg/ml 盐酸哌替啶溶液、2mg/ml 罗通定溶液、6mg/ml 醋酸溶液或1%酒石酸锑钾溶液、生理盐水、30mg/ml 苦味酸溶液。
实验方法1. 取体重相近的小鼠54只,随机分为3组,即实验组A 、实验组B 和对照组(每组18只),称重,并观察各组小鼠的活动情况。
2. 实验组A 小鼠腹腔注射2mg/ml 盐酸哌替啶溶液(0.1ml/10g)实验组B 小鼠腹腔注射2mg/ml 罗通定溶液(0.1ml/10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
3. 给药后20min ,各鼠腹腔注射30mg/ml 醋酸溶液0.1ml/10g (或1%酒石酸锑钾溶液0.1ml/10g ),观察15min 内各组出现扭体反应(腹部收缩内凹、躯干后肢伸张、臀部高起)的动物数。
4. 结果计算 收集整个实验室结果,将各组发生扭体反应和未发生扭体反应的小鼠记入下表,并计算药物镇痛百分率。
药物镇痛百分率=%100- 对照组扭体反应动物数数对照组无扭体反应动物数实验组无扭体反应动物 表13-5 盐酸哌替啶、罗通定对小鼠化学刺激致扭体反应的影响动物数 扭体反应数 无扭体反应数 镇痛百分率 实验组A实验组B对照组注意事项1.酒石酸锑钾或醋酸需临用时配置。
药物的镇痛作用
药物的镇痛作用一、热板法【实验原理和目的】热刺激体表可产生疼痛反应。
通过测定小白鼠给药前后热板痛阈的改变,用以判断药物的镇痛作用。
本实验目的是通过学习的热板镇痛实验方法,掌握吗啡或哌替啶的镇痛作用。
【实验对象】雌性小白鼠,体重18—22g。
【实验器材和药品】1. 仪器电热恒温水浴槽,电子称。
2. 器材1m1注射器,秒表,鼠罩。
3. 药品0.1%盐酸吗啡溶液或0.4%盐酸哌替啶溶液,生理盐水。
【实验步骤和观察指标】1. 动物筛选将水浴温度调至55土0.5℃。
然后将小白鼠置于热板上,测定各小白鼠的正常痛阈值,以舔后足出现的时间为疼痛指标。
共测2次,每次间隔5min,以平均值不超过30s的小白鼠供实验用。
2. 正式实验取筛选合格的小白鼠4只,称重并编号,按上述方法分别测定小白鼠给药前的痛阈值,将每只小白鼠所测两次痛阈的平均值,作为给药前痛阈值。
1、2号鼠腹腔注射0.1%盐酸吗啡溶液0.1 m1/10 g,3、4号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1/10g。
用药后第15、30、45min分别测定各鼠的痛阈值,对于痛阈值大的小白鼠按60s计。
将整个实验室结果,按下列公式计算各药不同时间的镇痛百分率,把结果填入表3-4-7-1。
表1 药物的镇痛作用组别给药前平均痛阈值给药后平均痛阈值(s)镇痛百分率(%)15min 30min 45min 15min 30min 45min对照组实验组药物镇痛百分率=用药后平均痛阈值-用药前平均痛阈值×100%用药前平均痛阈值【注意事项】1.小白鼠宜用雌性,因雄性小白鼠遇热时睾丸易下垂,阴囊皮肤对热刺激敏感。
2.热板法个体差异较大,实验动物应预先筛选,一般以痛阈值在30s内者为敏感鼠,可供实验用。
3. 用药后小白鼠痛阈值超过60s者,应立即取出,防止足部烫伤而影响实验结果,其痛阈值按60s计。
4. 室温以15℃左右为宜,过低动物反应迟钝,过高则敏感。
二、化学刺激实验方法【实验原理与目的】把醋酸等化学刺激物注入腹腔,可使小白鼠很快产生疼痛反应,表现为腹部两侧收缩内陷、腹壁下贴、臀部抬高或后肢伸展,即扭体反应。
药物的镇痛作用
药物的镇痛作用—扭体法【目的】了解用热板法和腹腔注射刺激性药物法筛选镇痛药的方法【原理】各种伤害如热刺激引起的疼痛性刺激通过感觉纤维传入脊髓,最后到达大脑皮层感觉区引起疼痛。
中枢性镇痛药和外周性镇痛药通过痛感觉中枢整合作用以及抑制或者减少痛觉的传入而达到镇痛作用。
将小鼠置于一定温度的热板上,热刺激小鼠足部产生痛反应,即舔足反应。
以小鼠出现舔足的时间作用为痛反应指标,判断药物是否具有镇痛作用。
腹腔注射醋酸后刺激腹膜引起深部的、大面积而持久的疼痛刺激,致使小鼠产生扭体反应,表现为腹部内凹,躯干与后肢伸展,臀部高起。
了解用,引起扭体反应来筛选药物的方法【原理】腹腔注射醋酸后刺激腹膜引起深部的、大面积而持久的疼痛刺激,致使小鼠产生扭体反应,表现为腹部内凹,躯干与后肢伸展,臀部高起。
【材料】1. 动物小鼠,雌性,体重18-22g2. 药品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每ml含氨基比林50mg,安替比林2mg,巴比妥9mg),使用时稀释5倍后使用;生理盐水、0.6%醋酸【方法】1.将动物编号空白组10只,给药组10只2.动物选择将热板调节到55度,置小鼠于热板上,测定小鼠的正常痛反应时间,共测两次,每次间隔5min,以平均不超过30s为合格,共选出3只小鼠。
3.给药空白对照组每只小鼠按照体重腹腔注射0.1ml/10g生理盐水,给药组每只小鼠按照体重给予0.1ml/10g复方氨林巴比妥稀释液4.痛反应时间测定将热板调节到55度,30分钟后将各小鼠置于热板上,测定痛反应的时间1次,如小鼠在热板上60秒无痛反应,按60s 计算。
计算两组痛反应提高值,并比较空白对照组与给药组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45分钟后,两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0.6%醋酸0.2ml,观察15min内发生扭体反应的小鼠及其扭体次数。
比较两组小鼠的扭体次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痛阈提高率(%)=【注意】1、用♀小鼠,痛阈反应时间超过60s应立即取出以免烫伤足部。
2、室温以15℃左右为宜,过低反应迟钝,过高则敏感。
实验四、药物的镇痛作用
实验方法
• 取小鼠6只,称重,均分为3组,分别为吗啡组、 安痛定组和生理盐水组。观察每组动物的正常 活动情况。 • 1组:腹腔注射0.1%吗啡0.1 ml/10g。 • 2组:腹腔注射1%阿司匹林0.1 ml/10g。 • 3组: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 • 30 min后,三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0.6%醋酸(或 1% 酒石酸锑钾) 0.1 ml/10g。 • 观察20 min内各组出现扭体反应动物数及其平 均扭体次数。
公式计算
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 小鼠个体差异大,应挑选痛阈值在5~30s 以内者为合格,不到5s或超过30s或喜跳跃 者均剔除。 • 小鼠以雌性为好,雄性因为阴囊受热后易 松弛,与热板接触而致反应过敏。 • 室温对实验有影响,过低小鼠反应迟钝, 过高则敏感,易引起跳跃。13~18℃范围 内,小鼠反应波动较小。
实验四、药物的镇痛作用几类?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 如何模拟现有的临床疼痛类型制作疼痛 动物模型?
一、扭体实验
• 小鼠腹腔注射化学刺激剂(如酒石酸锑钠、
醋酸溶液等)可诱导疼痛,动物表现出特 征性的躯体伸缩行为称之为扭体反应 • 扭体反应表现:腹部收缩内陷、躯干扭 曲与后腿伸展及蠕行等。
课后思考
• 阐述吗啡镇痛作用的机制及其用途。
• 比较安痛定与吗啡在镇痛作用上的异同
点?
公式计算
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 酒石酸锑钾溶液或冰醋酸溶液应临时配制,放置 过久,其作用明显减弱。 • 致痛剂腹腔注射的部位和操作技术应力求一致。 • 将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若药物使小鼠扭体反应 发生率减少50%以上的,才能认为其有镇痛作用。
二、热板实验
• 把小鼠放在事先加热至55℃±0.5℃的热板测痛 仪的金属板上,秒表记录小鼠痛阈值。给药前先 测定每只小鼠的痛阈值(共测定两次,以平均值 不超过30 s者为合格)。 • 取合格小鼠6只,均分为3组。 • 1组:腹腔注射0.1%吗啡0.1 ml/10g, • 2组:腹腔注射1%阿司匹林0.1 ml/10g, • 3组: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 • 30 min后,每隔1/2~1 h测定一次痛阈值,连续 数次,如痛阈值超过60s,即停止测试而按60s计。 • 以时间为横坐标,痛阈提高百分率为纵坐标,绘 出镇痛作用时程曲线,以分析药物的作用强度, 开始作用时间和持续时间。
药理学实验镇痛药的镇痛作用[技巧]
药理学实验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实验目的】学习镇痛实验化学刺激法,观察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并联系其临床用途。
【原理】疼痛概念系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反应、行为反应以及生理功能障碍,是许多疾病的症状,是机体受到不良刺激或损害的一种信号和反应。
根据疼痛所表现出的行为反应,目前应用的疼痛模型有:1.热刺激法⑴辐射热刺激法:用一定强度的温度来刺激动物躯体的某一部分使其产生疼痛反应。
大白鼠以甩尾反应时间为痛反应指标。
实验时,用秒表计时,从照射开始到甩尾的时间作为痛阈。
⑵热板法:实验时,把小白鼠放在预先加热到55℃金属板上,以舔后足为常用痛反应指标。
给药后痛反应时间延长一倍以上者作为有效镇痛药物。
注意事项:①反复连续测定应注意防止局部烫伤而影响结果。
②注意正常鼠体温应与室温相近,室温应在20℃左右。
③给药前测试痛阈时,注意反应时间少于2s(10s,热板法)或大于10s(30s,热板法)表示该动物反应过敏或迟钝,则剔除不用。
④热板法要求必须用雌性动物。
方法评价:①仪器装置简单,反应灵敏,指标明确。
②对组织损伤小,可反复利用动物。
③痛反应潜伏期长,利于比较药物镇痛作用的强弱、快慢、持续时间。
④可用于筛选麻醉性和非麻醉性镇痛药。
⑤但由于辐射热刺激法甩尾反应纯粹是一种脊髓反射,因此骨骼肌松弛药也会出现阳性结果,应加以注意。
2.机械刺激法大白鼠尾尖压痛法用钝刀口用力压大白鼠尾,以产生嘶叫作为痛阈值。
此法与大白鼠的年龄关系很大,以100~150g体重为宜。
压痛部位以大白鼠尾尖1/3处敏感性较高。
3.电刺激法⑴齿髓刺激法目前公认牙髓神经是对痛颇敏感的刺激部位,其痛反应近似临床病理性疼痛。
因此齿髓刺激法是评价镇痛药的标准而可靠的方法。
此法适用于狗、猫、家兔、大白鼠等,其中以家兔应用最多。
动物在麻醉下用电钻在牙齿上钻孔后,将电极插入齿髓作慢性埋藏电极。
电刺激时,动物因疼痛会出现咀嚼运动与摆头等反应,这些反应可视为痛阈的指标。
方法评价:反应灵敏、稳定,电刺激引起的舔舌/咀嚼反应比较一致。
3.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药物的镇痛作用班级:12级临七3班姓名:廖梦宇学号:2012021320一、实验原理:扭体反应是药物镇痛作用实验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给小白鼠某些药物所引起的一种刺激腹膜的持久性疼痛、且间歇发作的运动反应,表现为腹部收内凹、腹前壁紧贴笼底、臀部歪扭和后肢伸张,呈一种特殊姿势。
本实验中采用醋酸溶液腹腔注射刺激腹膜引起疼痛,从而通过扭体反应观察杜冷丁、安痛定的镇痛效果。
二、实验目的:1.比较分析杜冷丁、安痛定的镇痛效果及特点;2.掌握扭体反应。
三、实验步骤:1.分组:取6只小鼠,分为3组。
分别称重并标记编号。
观察一般活动。
2.给药:1#, 2# 小鼠给杜冷丁, 0.1ml/10g3#, 4# 小鼠给安痛定, 0.1ml/10g5#, 6# 小鼠给生理盐水,0.1ml/10g给药途径:皮下注射15分钟后,腹腔注射醋酸溶液,0.1ml/10g3.观察:20分钟内扭体反应的次数,每次持续的时间4.动物最后全部处死。
四、实验结果:编号给药扭体反应出现次数每次持续时间(秒)2 杜冷丁0 03 安痛定10 24 安痛定0 05 生理盐水17 36 生理盐水13 2五、讨论:根据实验结果,生理盐水没有明显的药理作用,小鼠因腹痛而产生扭体反应;杜冷丁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为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剂,是一种临床应用的合成镇痛药,对人体的作用和机理与吗啡相似,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安痛定是用于治疗紧急发热时的退热、发热时的头痛、关节痛、神经痛、风湿痛与痛经等病症的片剂、注射液药物,给药后产生即时解热镇痛作用。
本实验中,由于操作失误,3号小鼠安痛定给药不足,所以也出现了几次扭体反应。
理论上,杜冷丁与安痛定都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但杜冷丁的镇痛作用更强大。
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
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引言:镇痛药是一类常见的药物,其作用是减轻或消除疼痛感。
在临床上,镇痛药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后疼痛、创伤疼痛、慢性疼痛等病症的治疗。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类型的镇痛药对实验动物的镇痛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用的动物为实验室常用的小鼠。
分别选取阿司匹林、吗啡和布洛芬作为镇痛药,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
将小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
实验前,先对所有小鼠进行基础体温和体重的测量。
然后,按照体重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或生理盐水。
实验过程:首先,使用热板法测定小鼠的热痛阈值。
将小鼠放置在预热的热板上,记录小鼠的跳跃或抬脚反应时间。
在给予药物后,每隔30分钟测量一次,直到小鼠的热痛阈值恢复到基础水平。
接着,使用热尾法测定小鼠的热痛阈值。
将小鼠的尾巴放置在预热的热板上,记录小鼠的尾巴反应时间。
同样,在给予药物后,每隔30分钟测量一次,直到小鼠的热痛阈值恢复到基础水平。
最后,使用正电刺激法测定小鼠的机械痛阈值。
将小鼠的后爪放置在电刺激装置上,逐渐增加电流强度,记录小鼠的跳跃或抬脚反应电流强度。
同样,在给予药物后,每隔30分钟测量一次,直到小鼠的机械痛阈值恢复到基础水平。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定,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镇痛药对小鼠的镇痛作用存在差异。
阿司匹林能够显著提高小鼠的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但对热尾反应没有明显影响。
吗啡对小鼠的热痛阈值、热尾反应和机械痛阈值均有显著提高的作用。
布洛芬对小鼠的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有显著提高的作用,但对热尾反应没有明显影响。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镇痛药对疼痛的镇痛作用具有差异。
阿司匹林主要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减少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而吗啡则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来减轻疼痛感。
布洛芬则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疼痛传导来发挥镇痛作用。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不同的疼痛刺激方式对镇痛药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
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的改变程度比热尾反应更为明显,可能是因为热痛和机械痛是更常见的疼痛类型,而热尾反应相对较少见。
药理学实验四药物的镇痛作用
3.给药后5、15、30、60分钟分别测定痛反应1
次,共测4次,记录每次反应时间,如超过60 秒钟无反应者应立即取出以免烫伤,作为60秒 钟记录。
【结果】
按下式计算痛阈提高百分率:
用药后平均反应时间 用药前平均反应时间
×100%
痛阈提高百分率=
用药前平均反应时间
根据给药后不同时间的痛阈提高百分率作图,横坐标表 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痛阈提高百分率,观察吗啡、阿司 匹林的镇痛作用,作用起始时间及维持时间。
注意事项 1.本实验不能使用雄性小鼠,因雄性小鼠受热后阴囊下 坠,阴囊皮肤对痛敏感。 2.室温对此实验有一定影响,以15-20℃为宜。过低时小 鼠反应迟钝,过高则过于敏感,易引起跳跃,均会影响 结果的准确性。 3.正常小鼠一般在放到热板上10-15秒内出现不安、举前 肢、舔前足、踢后肢,跳跃等现象,但这些动作均不作 为痛指标,只有舔后足才作为疼痛的指标。
【结果与处理】
收集全实验室结果,按下列公式计算药物镇痛 百分率:
实验组无扭体反应动物数—对照组无扭体反应动物数
药物镇痛百分率(%)=
对照组无扭体反应动物数
×100%
【注意事项】 1、醋酸溶液(也可用1%酒石酸锑钾溶液)宜新 鲜配制。 2、室温宜恒定于20℃,过高或过低均不易发生 扭体反应。 3、给药组扭体动物数比对照组减少50%以上才 能认为有镇痛作用。
二、化学刺激法
【目的】 观察药物的镇痛作用,掌握小鼠扭体法实验方法。 【原理】 小鼠腹腔注射一定容积和浓度的化学物质,由于 刺激腹膜而致小鼠出现腹部收缩内凹、躯干与后 肢伸张、臂部高举等行为反应,称为扭体反应。 镇痛药可抑制这种反应。
【方法与步骤】
取体重18-22g的健康小白鼠2只,称重,编号。 1号鼠腹腔注射0.1% 盐酸吗啡溶液0.1mL/10g 2号鼠腹腔注射2.5%安乃近注射液0.1m1/10g 给药后30min,各鼠腹腔注射0.6%醋酸溶液0.2mL/只, 观察10min内产生扭体反应的次数(腹部收缩内凹、躯 干与后肢伸张、臂部高举)和热板法
镇痛类药物的作用原理
镇痛类药物的作用原理
镇痛类药物的作用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阻断疼痛传导:镇痛药物可以通过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来减轻或消除疼痛感。
例如,麻醉药物和局部麻醉药物可以阻断疼痛神经纤维的传导,使疼痛信号无法到达大脑。
2. 中枢镇痛作用:某些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改变疼痛的感知和处理过程。
例如,阿片类药物可以通过与脑内的μ受体结合,抑制疼痛传递途径,减少疼痛的感知。
3. 抗炎作用:某些镇痛药物具有抗炎作用,可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
这些药物通常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或减少炎症反应来发挥作用。
4. 神经调节作用:有些药物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减轻或控制疼痛感。
例如,抗抑郁药物和抗惊厥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活动来降低疼痛感。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镇痛药物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
使用镇痛药物时,应根据疼痛的原因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镇痛药物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药物得镇痛作用班级:12级临七3班姓名:廖梦宇学号:2012021320一、实验原理:扭体反应就是药物镇痛作用实验得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指给小白鼠某些药物所引起得一种刺激腹膜得持久性疼痛、且间歇发作得运动反应,表现为腹部收内凹、腹前壁紧贴笼底、臀部歪扭与后肢伸张,呈一种特殊姿势。
本实验中采用醋酸溶液腹腔注射刺激腹膜引起疼痛,从而通过扭体反应观察杜冷丁、安痛定得镇痛效果。
二、实验目得:1.比较分析杜冷丁、安痛定得镇痛效果及特点 ;2.掌握扭体反应。
三、实验步骤:1.分组:取6只小鼠,分为3组。
分别称重并标记编号。
观察一般活动。
2.给药:1#, 2# 小鼠给杜冷丁,0。
1ml/10g3#,4#小鼠给安痛定,0。
1ml/10g5#,6#小鼠给生理盐水,0、1ml/10g给药途径:皮下注射15分钟后,腹腔注射醋酸溶液,0。
1ml/10g3.观察:20分钟内扭体反应得次数,每次持续得时间4.动物最后全部处死、四、实验结果:编号23456 给药杜冷丁安痛定安痛定生理盐水生理盐水扭体反应出现次数010017 13 每次持续时间(秒)0 2 0 3 2五、讨论:根据实验结果,生理盐水没有明显得药理作用,小鼠因腹痛而产生扭体反应;杜冷丁有显著得镇痛作用,为人工合成得阿片受体激动剂,就是一种临床应用得合成镇痛药,对人体得作用与机理与不啡相似,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安痛定就是用于治疗紧急发热时得退热、发热时得头痛、关节痛、神经痛、风湿痛与痛经等病症得片剂、注射液药物,给药后产生即时解热镇痛作用、本实验中,由于操作失误,3号小鼠安痛定给药不足,所以也出现了几次扭体反应。
理论上,杜冷丁与安痛定都有较好得镇痛作用,但杜冷丁得镇痛作用更强大。
篇二:药理学实验镇痛药得镇痛作用篇三:热板法镇痛实验热板法镇痛实验[摘要] 目得掌握镇痛药得实验法。
观察麻醉性镇痛药度冷丁(dolantin)与非麻醉性镇痛药罗通定(rotundine)得镇痛效应。
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
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摘要】:本次实验采用动物模型,通过自我观察和自愿反应的方式,探究不同药物的镇痛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吗啡、芬太尼和非甾体消炎药都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其中吗啡的镇痛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芬太尼和非甾体消炎药。
本实验为镇痛药物的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镇痛药物;自我观察;自愿反应;动物模型一、实验目的:研究不同药物的镇痛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原理:镇痛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干扰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降低疼痛感。
主要分为中枢作用和周围作用两种。
中枢作用的药物主要是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
阿片类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鸦片受体,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减弱或消除疼痛感。
周围作用的药物主要是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这些药物主要是通过干扰疼痛发生的原因,即抗炎、退热等,从而降低疼痛感。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小白鼠12只吗啡、芬太尼、阿司匹林液体剂量分别为0.1mg/kg、0.1μg/kg和5mg/kg注射器、针头、生理盐水1)将12只小白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3只。
3)待药物吸收5分钟后,利用热刺激法(将热台加热到52℃,将小白鼠的尾巴在热台上放置5秒钟),观察小白鼠的反应。
如果小白鼠表现出舔脚、跃起等疼痛反应,即表示疼痛感强烈。
4)观察时间为30分钟,每5分钟一次,共记录6次。
4. 数据处理:1)每组小白鼠反应次数和表现时间的平均值作为该组的数据。
2)将各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到药物的镇痛效果。
四、实验结果:表1 不同药物的镇痛效果比较药物反应次数(/3min)平均反应时间(s)吗啡 1.3 1.0芬太尼 2.7 2.2阿司匹林 3.7 3.5生理盐水 4.3 4.0注:数据均为平均值,误差为标准差五、实验分析:通过比较不同药物的镇痛效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吗啡、芬太尼和非甾体消炎药都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效果依次递减。
常用镇痛药作用比较
常用镇痛药作用比较
传统镇痛药包括鸦片类、酒精类、抗痛风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非洛地平类镇静镇痛药、抗肿瘤药物、肝素类血管紧张素拮抗剂等。
1、鸦片类:鸦片是一种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的药物,主要通过阻断多发性神经元中间脑多巴胺能神经递质的发射而起作用的。
常见的有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可待因等,用于缓解中重度的疼痛,如骨关节痛、硬膜外痛、创伤性疼痛、头痛以及其它部位的疼痛。
鸦片类药物的使用存在较高的风险,可引起中枢性镇静,出现呼吸抑制等致死症状,在临床使用时要慎重。
2、酒精类:酒精能够引起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有一定的局部麻醉作用,能够使痛觉系统的活动降低,对疼痛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用于疼痛的急性改善,但是由于其有毒性,不宜过量使用,另外酒精还有刺激血管收缩、加重流血、引起心脏病变等不良反应,不宜用于慢性疼痛的镇痛治疗。
3、抗痛风药物:抗痛风药物在药理学上可分为抗病毒药、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等,其中一些抗病毒药物如异恶唑嗪和氯氟沙星,可以抑制病毒的繁殖,从而有效缓解病毒感染引起的疼痛。
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
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化学刺激法)【实验目的】1.学习化学刺激镇痛实验方法。
2.观察吗啡的镇痛作用。
【实验原理】任何刺激达到一定阈值时,均可引起动物特有的疼痛反应。
许多刺激性化学物质(如醋酸、酒石酸锑钾、缓激肽、钾离子等)腹腔注射刺激腹膜,能使动物产生疼痛反应,可用作疼痛模型,研究疼痛生理及筛选镇痛药物。
腹膜有广泛的感觉神经分布,把醋酸等化学刺激物注入腹腔,可使小鼠很快产生疼痛反应,表现为腹部两侧收缩内陷、腹壁下贴、臀部抬高或后肢伸展,通称扭体反应。
【实验对象】小鼠 4只,体重 18-22 g ,雌雄不拘。
【实验材料】1.药品 0.1% 盐酸吗啡溶液, 0.6%醋酸溶液,生理盐水。
2.器材电子称, 1 ml注射器,秒表,鼠罩。
【实验步骤】1.取小鼠4只,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2只,标记,称重。
2.观察小鼠的正常活动。
3.给药:甲、乙两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0.1%盐酸吗啡溶液 0.1 ml/10g 及生理盐水0.1ml/10g (对照组)。
4.给药后 20 min ,两组小鼠均腹腔注射 0.6%醋酸溶液 0.1 ml/10g ,观察记录注射醋酸后20 min 内的两组出现扭体的鼠数和扭体次数。
【实验结果】统计全班的实验结果填入表3-22 中,按照下列公式计算药物扭体抑制率:表 3-22两组小鼠的扭体反应组别动物数扭体鼠数扭体次数扭体抑制率(%)甲(给药组)乙(对照组)对照组扭体次数- 给药组扭体次数药物扭体抑制率(%) =× 100%对照组扭体次数【注意事项】1.室温不能低于 10℃,否则不易发生扭体反应。
2.醋酸溶液临用时配制,现配现用。
3.给药组比对照组减少扭体反应发生率50%以上才能认为有镇痛效力。
4.小鼠体重轻,扭体反应发生率低。
3.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药物的镇痛作用
班级:12级临七3班姓名:廖梦宇学号:2012021320
实验原理:
扭体反应是药物镇痛作用实验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给小白鼠某些药物所引起的一种刺激腹膜的持久性疼痛、且间歇发作的运动反应,表现为腹部收内凹、腹前壁紧贴笼底、臀部歪扭和后肢伸张,呈一种特殊姿势。
本实验中采用醋酸溶液腹腔注射刺激腹膜引起疼痛,从而通过扭体反应观察杜冷丁、安痛定的镇痛效果。
实验目的:
1.比较分析杜冷丁、安痛定的镇痛效果及特点;
2.掌握扭体反应。
实验步骤:
1.分组:取6只小鼠,分为3组。
分别称重并标记编号。
观察一般活动。
2.给药:1#, 2# 小鼠给杜冷丁,0.1ml/10g
3#, 4# 小鼠给安痛定,0.1ml/10g
5#, 6# 小鼠给生理盐水,0.1ml/10g
给药途径:皮下注射
15 分钟后,腹腔注射醋酸溶液,0.1ml/10g
3.观察:20分钟内扭体反应的次数,每次持续的时间
4.动物最后全部处死。
四、实验结果:
五、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生理盐水没有明显的药理作用,小鼠因腹痛而产生扭体反应;杜冷丁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为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剂,是一种临床应用的合成镇痛药,对人体的作用和机理与吗啡相似,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安痛定是用于治疗紧急发热时的退热、发热时的头痛、关节痛、神经痛、风湿痛与痛经等病症的片剂、注射液药物,给药后产生即时解热镇痛作用。
本实验中,由于操作失误,3号小鼠安痛定给药不足,所以也出现了
几次扭体反应。
理论上,杜冷丁与安痛定都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但杜冷丁的镇痛作用更强大。
药物的镇痛作用
药物的镇痛作用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肝脏功能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教案药学院药理教研室李生莹药物的镇痛作用一、实验目的:观察药物的镇痛作用,了解镇痛药常用的研究方法。
二、实验原理:1. 热板刺激法:小鼠受到热刺激产生痛感而表现为舔后足,然后用镇痛药对抗。
2. 电刺激法:小鼠受到电刺激产生痛感而发出嘶叫声,然后用镇痛药对抗。
3. 化学刺激法(扭体法):应用一些化学刺激物注入小鼠腹腔内,引起深部大面积而较持久的疼痛刺激,致使小鼠产生“扭体反应”。
扭体反应:腹部内凹,躯干和后肢伸长,臀部高起。
4. 吗啡:阿片类镇痛药物,激动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导水管周围的灰质等部位的阿片受体从而发挥强大的镇痛作用。
对各种疼痛都有效,其中对持续性慢性钝痛的作用大于间断性锐痛。
由于其长期应用容易产生成瘾性,故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缓解严重创伤、烧伤、手术等引起的剧痛和晚期癌症疼痛。
三、实验对象:小白鼠四、药品和器材1. 药品:0.1%吗啡溶液、0.6%醋酸溶液、生理盐水2. 器材:1ml注射器、鼠罩、天平五、实验方法1. 每组抓取2只正常小白鼠,称重(g),标记(甲、乙)。
2. 实验组(甲鼠):腹腔注射0.1%吗啡溶液(0.1ml/10g)对照组(乙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3. 给药30min后,均腹腔注射0.6%醋酸溶液0.2ml,观察10min内发生扭体反应的动物数量。
六、计算:以实验室为整体统计结果,计算药物镇痛百分率。
实验组无扭体反应动物数-对照组无扭体反应动物数药物镇痛百分率= ×100%对照组扭体反应动物数七、注意事项1. 醋酸溶液应新鲜配制。
2. 室温不能低于10℃,否则不易发生扭体反应。
3. 给药组比对照组扭体发生率减少50%以上才能认为有镇痛效力。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一、实验目的:观察经不同途径给药,对药物的反应有何不同,进一步理解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1.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有两大方面:药物方面的因素和机体方面的因素。
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
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引言:镇痛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能够帮助缓解疼痛带来的不适和痛苦。
药物是常见的镇痛方式之一,通过改变神经传递的方式来减轻疼痛感。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药物的实验测试,探究其镇痛作用及机制。
实验设计:本实验选取了实验鼠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不同的实验组。
每组分别注射不同的药物,并进行相关的疼痛刺激测试。
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鼠的反应,分析不同药物的镇痛效果。
实验过程:1. 注射盐水对照组:将盐水注射于实验鼠体内,作为对照组,观察其对疼痛刺激的反应。
2. 阿司匹林组:注射阿司匹林后,进行疼痛刺激测试。
3. 吗啡组:注射吗啡后,进行疼痛刺激测试。
4. 氨茶碱组:注射氨茶碱后,进行疼痛刺激测试。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鼠的观察和记录,得出以下实验结果:1. 注射盐水的对照组实验鼠,在疼痛刺激下表现出明显的痛觉反应,如叫喊、跳跃等。
2. 阿司匹林组实验鼠在注射后,对疼痛刺激的反应明显减轻,表现出较少的痛觉反应。
3. 吗啡组实验鼠在注射后,对疼痛刺激的反应显著减少,表现出较轻微的痛觉反应。
4. 氨茶碱组实验鼠在注射后,对疼痛刺激的反应也有所减轻,但相较于吗啡组效果较弱。
讨论与分析:1.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非处方药,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
它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减少组织损伤,从而减轻疼痛感。
2. 吗啡是一种强效镇痛药物,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
它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结合,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减轻疼痛感。
3. 氨茶碱是一种常用的支气管扩张剂,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它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调节神经传递,减轻疼痛感。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测试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阿司匹林、吗啡和氨茶碱均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能够减轻疼痛感。
2. 吗啡作为一种强效镇痛药物,在镇痛效果上表现更为显著。
3. 阿司匹林和氨茶碱作为非处方药,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
实验局限性与展望:本实验仅选取了少数药物进行测试,并未覆盖所有的镇痛药物。
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
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
《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
在现代医学中,镇痛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疼痛症状的治疗中。
然而,镇痛药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为了探究镇痛药的镇痛作用,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
实验中,我们选取了常见的镇痛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和吗啡,以及安慰剂作为对照组。
首先,我们使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给小鼠注射不同剂量的镇痛药和安慰剂,然后观察小鼠在疼痛刺激下的反应。
实验结果显示,注射了镇痛药的小鼠在疼痛刺激下表现出明显的减少疼痛感,而注射安慰剂的小鼠则没有明显的改变。
此外,我们还通过行为观察和生理指标监测发现,镇痛药可以明显减轻小鼠的疼痛反应,并且对呼吸、心率等生理指标也没有明显影响。
通过这项实验,我们得出了结论:镇痛药可以有效减轻疼痛感,并且对小鼠的生理指标没有明显影响。
这为镇痛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也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镇痛药的镇痛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之,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为我们揭示了镇痛药的镇痛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镇痛药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希望我们的实验结果能够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枢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原理
中枢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原理中枢镇痛药是一类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来产生镇痛作用的药物。
中枢镇痛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用于控制急性和慢性疼痛。
其作用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神经途径和神经递质系统。
中枢镇痛药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镇痛作用。
1. 阻断疼痛信号传导:中枢镇痛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减少神经元对疼痛信号的敏感性,从而减少或阻断痛觉信号的传导。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调节痛觉通路中的突触传递,减少痛觉刺激的传入和处理。
2. 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活动:脊髓背角是痛觉传导的首要站点,是疼痛信号传入大脑的关键位置。
中枢镇痛药可以通过抑制脊髓背角的神经元活动,减少疼痛信号的传送。
这一效应可以通过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再摄取来实现。
3. 改变疼痛的感知和认知:中枢镇痛药通过改变个体对疼痛的感知和认知,降低疼痛的主观体验。
这种作用可以通过抑制与疼痛相关的情绪反应,如焦虑和恐惧,以及减少疼痛的情绪伴随症状,如抑郁和失眠,来实现。
4. 调节内源性镇痛系统:人体内存在一套富含内源性镇痛物质的系统,包括内啡肽、脑啡肽等。
中枢镇痛药可以通过激活这些内源性镇痛系统来产生镇痛效应。
这些药物可以增加内源性镇痛物质的合成和释放,或通过抑制内源性镇痛物质的降解和清除来增强它们的镇痛作用。
5. 调节神经递质系统:中枢镇痛药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系统来产生镇痛效应。
疼痛的传导和处理涉及多种神经递质,如谷氨酸、丙氨酸、γ-氨基丁酸(GABA)、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
中枢镇痛药可以通过作用于这些神经递质的受体,改变它们的释放和再摄取,从而调节痛觉通路的传导和处理。
总的来说,中枢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原理是多方面的。
它们可以通过抑制疼痛信号传导、改变神经元活动、调节疼痛的感知和认知、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调节神经递质系统等多种途径来发挥作用。
这些机制的相互作用和共同作用使中枢镇痛药成为控制疼痛的重要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的镇痛作用
一、实验目的:1、学习甩尾法实验模型的制作。
2、观察盐酸哌替啶和安乃近的镇痛作用。
二、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3只小鼠
2、器材与药品:水浴锅(55℃)、天平、鼠笼、小鼠固定器、注射器(1ml)3支、注射针头、秒表、0.4%盐酸哌替啶溶液、3%安乃近溶液、生理盐水、0.5%苦味酸溶液。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筛选实验动物将小鼠装入小鼠固定器,暴露鼠尾,将鼠尾浸水浴锅1/3处,观察小鼠甩尾动作,记录出现甩尾动作的时间作为小鼠的疼痛阈值。
选出3只小鼠在6s内出现甩尾动作的小鼠供实验用。
2、动物分组及给药将选出的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及实验组1、实验组2、对照组,称重编号。
将小鼠装入鼠笼,暴露并抓住鼠尾,测量小鼠给药前的痛阈值。
给药实验组1小鼠称重:28g,腹腔注射盐酸哌替啶0.28ml,实验组2小鼠称重30g,腹腔注射安乃近溶液0.3ml,对照组小鼠称重22g,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2ml。
并于注射后5、15、30min分别再次测定小鼠痛阈值。
3、记录、整理实验数据
痛阈改变百分率=用药前平均痛阈值
用药前痛阈值用药后痛阈值-×100% 四、实验结果
盐酸哌替啶、安乃近对小鼠痛阈值的影响
给药前痛阈值
(s )
5min 给药后痛阈值15min 30min 实验组1
4″ 6″42 2″82 19″29 实验组2
4″ 4″70 3″6 4″4 对照组 2″ 2″79 2″79 3″
29
五、讨论与分析
镇痛药的原理:各种伤害引起的疼痛性刺激通过感觉纤维传入脊髓,最后达到大脑皮层感觉区而引起疼痛,中枢性镇痛药如吗啡等
和外周性镇痛药如水杨酸等,通过痛感觉中枢整合作用以及抑制和减少痛觉的传入而达到镇痛作用。
1、盐酸哌替啶的作用机制:
盐酸哌替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而发挥作用的人工合成,是一种临床应用的合成镇痛药。
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微苦,无臭其作用机理与吗啡相似但镇静作用和麻醉作用较小,仅相当于吗啡的1/10到1/8。
其作用机理为:盐酸哌替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抑制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细胞钙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阻断神经冲动传递。
2、安乃近的作用机制:安乃近是一种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PG的合成,使局部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引起的痛觉敏感性降低。
3、数据分析:
①实验组1注射盐酸哌替啶后给药后的痛阈值呈“V”字形变化。
但平均痛阈值增大,异常数据:15min后小鼠的痛阈值下降,推测可能是时间测量有误差。
②实验组2注射安乃近后小鼠平均痛阈值改变不大,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小鼠挣扎过度出现脱针现象,推测药物未注入小鼠体内。
③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小鼠平均痛阈值无明显变化。
六、总结:参考其他组实验数据比较后得出:哌替啶、安乃近均有
镇痛作用,但是哌替啶的镇痛作用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