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动物模型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方法1

合集下载

肿瘤动物模型构建实验技术

肿瘤动物模型构建实验技术

肿瘤动物模型得建立可以:(1)评价抗肿瘤免疫治疗得疗效;(2)作为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型;(3)为肿瘤转移研究提供更好得研究平台;(4)为研发抗肿瘤转移性药物提供良好得实验工具。

实验方法: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实验方法原理: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就是指研究者用化学致癌剂、放射线、致癌病毒诱发动物得肿瘤等。

实验材料:肿瘤细胞小鼠试剂、试剂盒、无血清培养基质、3%中性甲醇石腊仪器、耗材、低温离心机、血球计数器、游标卡尺实验步骤一、肝癌1.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白鼠肝癌(1)取体重250 g左右得封闭群大白鼠,雌雄不拘;(2)按性别分笼饲养。

除给普通食物外,饲以致癌物,即用0、25%DEN水溶液灌胃,剂量为10 mg/kg,每周一次,其余5天用0、025%DEN水溶液放入水瓶中,任其自由饮用;(3)共约4个月可诱发成肝癌;(4)也可以单用0、005%掺入饮水中口吸服8个月诱发肝癌。

2.4-2甲基氨基氮苯(DBA)诱发大鼠肝癌(1)用含0、06%DBA得饲料喂养大鼠,饲料中维生素B2不应超过1、5~2 mg/kg;(2)4~6月就有大量得肝癌诱发成功。

3.2-乙酰氨基酸(2AAF)诱发小鼠、狗、猫、鸡、兔肝癌(1)给成年大鼠含0、03% 2AAF标准饲料;(2)每日每平均2~3 mg 2AAF(也可将2AAF混于油中灌喂),3~4月后有80~90%动物产生肝肿瘤。

4.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1)用剂量为每日0、3~14 mg/kg体重,混于饲料或饮水中给予;(2)6~9个月后255/300大鼠发生了肝癌。

5.亚胺基偶氮甲苯(OAAT)诱发小鼠肝癌(1)用1%OAAF苯溶液(约0、1 ml含1 mg)涂在动物得两肩胛间皮肤上,隔日一次,每次2~3滴,一般涂100次。

(2)实验后7~8周即而出现第一个肝肿瘤,7个月以上可诱发小鼠肝肿瘤约55%。

(3)或用2、5 mg OAAT溶于葵瓜子油中,给C3H小鼠皮下注射4次,每日间隔10天,也可诱发成肝癌。

实验肿瘤药理学—抗肿瘤药物的药效学评价-精品文档

实验肿瘤药理学—抗肿瘤药物的药效学评价-精品文档

4
1基本知识 新 知 识 新理论 新技术 新方法 新材料
1.1实验药理学在新药研究开发中的 作用与内容
新药研究开发的基本过程:
创新药物
药学研究 新药化学结构的确证
工艺线路 理化常数、纯度、含量测定
临床前药理学研究工作 药物有效吗?
药物使用安全吗?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如何?
上 报 SFDA审 批 通过
2
2.样品抗肿瘤活性的确证(一) ——体内筛选实验
2.1概述
2.2动物的选择及肿瘤接种
2.2.1动物的选择
2.2.2移植瘤的接种
2.3移植性动物肿瘤的质量 鉴定
2.4待筛样品的制备
2.5剂量的选择、动物分组 及数量
2.5.1剂量的选择 2.5.2动物分组 2.6疗效评价 2.7瘤株的选择 2.7.1常用瘤株的介绍 2.7.2瘤株的选择 2.8举例 2.9人体肿瘤裸鼠异种移植
实验肿瘤药理学 —抗肿瘤药物的药效学评价
1基本知识
1.1实验药理学在新药研究开发中的作用与内容 1.2实验动物模型与肿瘤学的基本知识 1.2.1实验动物模型 1.2.2肿瘤学基本知识 1.2.2.1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1.2.2.2肿瘤细胞生长的特征 1.3抗肿瘤药物研究的历史概要 1.3.1恶性肿瘤研究的历史 1.3.2抗肿瘤药物的研究
10
1.2实验动物模型与肿瘤学的基本知识
⑷在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分为增殖细胞和不增殖细胞。 增殖细胞包括增殖能力有限的肿瘤细胞和增殖能力无限 的肿瘤干细胞。不增殖细胞包括G0期细胞和G1、G2期阻 断细胞。其中肿瘤干细胞和G0期细胞具有重要的生物学 意义。
⑸肿瘤的间质成分包括纤维母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淋 巴细胞、巨噬细胞等。一般而言,间质成分不断改变以 适应肿瘤的生长。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小鼠抗肿瘤实验报告

小鼠抗肿瘤实验报告

肿瘤是当今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因此,寻找有效的抗肿瘤治疗方法对于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小鼠抗肿瘤实验模型,探讨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效果,为临床抗肿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SPF级C57BL/6小鼠,体重18-22g,雌雄各半,由XX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 实验药物:抗肿瘤药物XX,由XX制药公司提供。

3. 实验仪器:小鼠抗肿瘤实验模型、显微镜、细胞培养箱、CO2培养箱、酶标仪、凝胶成像系统等。

4. 实验方法:(1)构建肿瘤模型:采用皮下注射法,将S180肿瘤细胞悬液注入小鼠腋下,建立S180荷瘤小鼠模型。

(2)分组与给药: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以下四组:A组: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B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C组:低剂量实验组,给予低剂量抗肿瘤药物;D组:高剂量实验组,给予高剂量抗肿瘤药物。

(3)观察指标:1)肿瘤体积:每周测量肿瘤直径,计算肿瘤体积;2)体重:每周测量小鼠体重;3)生存率:记录各组小鼠的存活天数;4)肿瘤细胞凋亡:采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5)肿瘤微环境:检测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浸润情况。

1. 肿瘤体积:经过4周实验,各实验组肿瘤体积均较模型组显著减小(P<0.05),且高剂量实验组肿瘤体积最小。

2. 体重:各实验组小鼠体重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3. 生存率:高剂量实验组小鼠生存率最高,达80%,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

4. 肿瘤细胞凋亡: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高剂量实验组肿瘤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

5. 肿瘤微环境:高剂量实验组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浸润情况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5)。

#### 四、讨论本研究通过构建小鼠抗肿瘤实验模型,观察了新型抗肿瘤药物XX在不同剂量下的抗肿瘤效果。

研究肿瘤动物实验报告

研究肿瘤动物实验报告

研究肿瘤动物实验报告
本报告旨在探讨肿瘤动物实验的研究成果和相关发现。

实验目的是通过对动物模型进行肿瘤实验,从而加深对肿瘤发展机制的理解,挖掘新的治疗方法和疗效评估指标。

实验设计中,我们选用了经典的小鼠肿瘤模型,并通过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详细记录了动物模型的建立、肿瘤的发展和治疗干预等关键步骤的信息。

通过对肿瘤动物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了一系列关于肿瘤生长、转移和治疗等方面的重要发现。

首先,我们观察到肿瘤在小鼠体内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并表现出不同的生长速率和特点。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肿瘤可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进行转移扩散,进一步危及生命。

在治疗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常见的抗肿瘤药物,观察和记录了肿瘤对药物的反应和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不同药物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具有一定差异,且肿瘤对药物基因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

这些发现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此外,我们还做了一系列生物学分析,包括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基因表达分析等。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和分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数据和依据。

总结而言,肿瘤动物实验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肿瘤的重要信息和
数据。

通过对动物模型中肿瘤的观察和实验干预,我们深入了解了肿瘤的发展机制、治疗响应和分子特征。

这些发现为肿瘤治疗和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加强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以推动肿瘤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化应用。

高级病理学:肿瘤的动物实验方法

高级病理学:肿瘤的动物实验方法
5-6个月期间,每隔30-40天,注射一 次二酚已烷剂量递增,0.5→5kg
终止后2-3个月,29个小鼠中4个癌 前病变,4个癌瘤。
(四)应用放谢线等辐射引起实验肿瘤 的方法
1、“X”线照射:
(1)6,500 ~ 13,000伦→照射大鼠骶部时, 前剂量 → 溃疡性“X”射线皮炎 后剂量 → 肉瘤
(上述实验亦可由放射性磷引起)
2、注入放射性物质或辐射 引起皮肤癌、肉瘤、白血病等。
3、日光照射及紫外线照射 日光照射:每天7小时——6-7个月,600小
时以上,裸露部分的皮肤癌变↑↑ 照射剂量增加,癌发生提前,多数量为生
27 - 28大卡 11-15个月出现
33.3大卡 8个月出现
41大卡 耳、鼻、足部、眼部出现
移植瘤甲胎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在人休内证明这种蛋白的产生是困难的但利用裸鼠移植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是完全可能的大星等建立了一种胃原发的绒毛膜上皮细胞癌的裸鼠移植瘤株这个瘤株hcg还可产生雌激素孕酮和胎盘性催乳素胎盘性碱性磷酸酶患鼠性腺和乳腺呈现妊娠性变化机能性肿瘤functioningtumor3各种治疗方法的研究1化学药物的筛选
(2)保持了原发瘤的特异蛋白,激素分泌及其 它功能
肝癌、肝母细胞癌 → 甲胎蛋白 结肠癌、直肠癌 → 癌胚抗原 肾癌、肝癌 → 促红细胞生存因子。 绒毛膜上皮细胞癌 → HCG 部分胃癌 → 雌激素受体,铁传递蛋白受体
(3)染色体核型: 保持了人染色体核型——“X“型 (而裸鼠染色体核型——“Λ”型 ) (4)保持了人原发瘤的抗原性 (5)保持了人原发瘤对抗癌药的感受性
肿瘤的动物实验方法
一、肿瘤动物实验的途径:
主要途径有三个 1、自发—— 获得足够大量的动物的自发性肿瘤病例 2、诱发—— 使用各种化学物质或辐射在动物身上引起肿瘤 3、移植—— 将自发或诱发的肿瘤从一个动物接种到另一动

肿瘤的小鼠模型研究

肿瘤的小鼠模型研究

肿瘤的小鼠模型研究引言: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造成了全球广泛的健康问题。

为了研究这种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动物模型来进行实验。

其中,小鼠模型已经成为肿瘤研究领域最常用的模型之一。

本文将介绍小鼠模型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包括模型建立、体内实验和数据分析等方面。

一、小鼠模型的建立1.1 选择适当的小鼠品系建立肿瘤小鼠模型时,选择合适的小鼠品系非常重要。

由于不同品系的小鼠在遗传背景、免疫系统和易感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品系。

目前常用的小鼠品系包括NOD/SCID小鼠、BALB/c小鼠和C57BL/6小鼠等。

1.2 形成肿瘤模型形成肿瘤模型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方法包括植入肿瘤细胞、化学诱导和基因敲除等。

其中,植入肿瘤细胞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将肿瘤细胞注射到小鼠体内,使其形成肿瘤。

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细胞类型,如肿瘤细胞系、原代肿瘤细胞或转基因小鼠肿瘤细胞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化学物品诱导小鼠形成肿瘤,或者利用基因敲除技术使小鼠体内特定基因缺失从而形成肿瘤。

二、小鼠模型的应用2.1 病理学研究小鼠模型可以用于病理学研究,通过对小鼠形成的肿瘤进行组织学和病理学检查,可以了解肿瘤的组织结构、细胞类型和病理特征等。

这对于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2.2 药物筛选小鼠模型可以用于筛选新的抗肿瘤药物。

通过将候选药物注射到小鼠体内,观察其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可以评估药物的抑制肿瘤生长的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确定哪些药物具有潜在的治疗效果,并优先发展。

2.3 肿瘤发生机制研究肿瘤的发生机制是肿瘤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小鼠模型可以通过研究肿瘤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揭示肿瘤的发生机制。

这对于进一步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找到干预和预防肿瘤的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三、小鼠模型研究的数据分析小鼠模型研究产生的数据通常需要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可靠的结果。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试验研究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试验研究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试验研究研究目标: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试验研究研究方案:一、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目前已有的抗肿瘤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研究进展,掌握前沿技术和理论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持。

2. 药物筛选:通过使用细胞实验、动物模型和体外试验,对已有的药物及新开发的候选药物进行筛选,选取具有良好抗肿瘤效果的药物,作为后续临床试验的候选药物。

3. 临床试验:将候选药物应用于人体,进行临床试验。

该阶段的试验分为三个阶段:I期试验用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II期试验用于评估药物的疗效和最佳剂量;III期试验用于评估药物与标准疗法的比较,并验证其临床应用价值。

二、实验设计:1. 细胞实验:采用多种癌细胞株,包括乳腺癌、肺癌、结肠癌等,通过体外试验,评估候选药物对这些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实验组设置不同药物浓度的处理组,对照组使用溶剂作为对照,通过MTT法或Clonogenic Assay法等进行细胞生存率的测定。

2. 动物模型:选取合适的小鼠移植瘤模型,将已筛选出的候选药物通过不同途径给药(静脉注射、腹腔注射、口服等),观察药物对肿瘤体积、生长速度和小鼠生存期等指标的影响。

3. 临床试验:按照国际公认的临床实践准则进行设计。

选择适合的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按照涉及的疾病类型和试验目的,制定治疗方案。

临床试验包括单盲、双盲或开放设计,通过比较试验药物组与对照药物组的效果差异,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4. 数据采集和分析:收集实验结果,包括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的数据,以及临床试验中的医学资料。

通过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图表描述,评估药物的抗肿瘤效果,提取有效信息。

三、数据采集和分析:1. 细胞实验数据采集:记录各处理组细胞存活率或细胞生长的抑制率,计算均值、标准差,并绘制柱状图或曲线图。

通过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得出药物的抗肿瘤效果。

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

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

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1.细胞毒性筛选:通过使用细胞系或动物模型,评估候选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毒性效应。

这些细胞系通常来自于肿瘤组织或细胞株库。

可以使用MTT试剂或其他细胞代谢活性测定方法来评估药物对细胞生存能力的影响。

2. 细胞增殖和凋亡分析:通过评估候选药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可以确定其抗肿瘤效应。

此外,还可以使用凋亡标记物如Annexin V和Casapese-3评估候选药物对肿瘤细胞的凋亡诱导效应。

3.细胞周期分析: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在细胞周期的控制上存在差异。

通过评估候选药物对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可以确定其抗肿瘤机制。

流式细胞仪是一种用于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的常见工具。

4. 迁移和侵袭分析:肿瘤侵袭和迁移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步骤。

通过使用Boyden室和Transwell孔板,可以评估候选药物对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效果。

5.血管生成抑制分析:肿瘤生长和转移需要新的血管生成。

通过评估候选药物对血管生成的抑制效果,可以确定其抗肿瘤机制。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管状结构形成、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等。

6.体内动物模型:通过使用小鼠或其他动物模型,评估候选药物对体内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

这些模型可以是异种移植肿瘤模型、转基因肿瘤模型或者荷瘤小鼠模型等。

7.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评估:候选药物需要进行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评估,以确定其在体内的药物代谢、分布和排泄情况,以及其对正常细胞和组织的安全性。

8.临床试验:在药物筛选的最后阶段,候选药物需要进行临床试验,以评估其对人体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些试验通常分为三个阶段:I期试验用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II期试验用于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和适应症,III期试验用于验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标准治疗进行比较。

总体而言,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多种实验评估和临床试验来确定候选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在众多候选药物中筛选出最有潜力的抗肿瘤药物,为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和安全的选择。

肿瘤动物模型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方法.

肿瘤动物模型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方法.
细胞株(cell strain)是指通过选择法或克隆法 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的具有特殊遗传、 生化性质或特异标记的细胞群。
30
瘤株的组织学类型和生长特征趋于稳定,并 能在同系、同种或异种动物体内移植并连续传代。
生长特征,包括接种成活率、生长速度、自 动消退率、宿主寿命与宿主反应等。
细胞系:原代培养物经首次传代成功后即为细 胞系,由原先存在于原代培养物中的细胞世系 所组成。
40
(3)瘤细胞悬液接种法 如每次需要接种的动物数量较多时,可用瘤细胞 悬液接种:
取几个瘤块 --->除去坏死部分 ---> 混合瘤块 ---> 剪成小块 --->匀浆器单向研匀 ---> 放入无菌容器 ---> 生理盐水稀释成1:3~1:4悬液
每只动物接种0.2ml;整个操作应在30min内完成;每 次抽吸前应将细胞混匀。
8
[结果判定] 给药后每天观察肿瘤生长情况,记录发生时 间和位置。 肿瘤结节长到一定程度,每周用脚规测量皮下肿 瘤2次。测定肿块的最大径(a)和最小径(b)。 肿瘤体积(cm3) = ab2/2
9
将肿瘤体积变化对时间作出生长曲线,可由曲线 的斜率变化判断药物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尤其 应观察肿瘤能否完全消退。
26
它比前述的自发性和诱发性动物肿瘤更易实施。 现有移植性肿瘤接种成功率可达100%, 可在同一 时间内获得大量(数十至百余只动物)、生长相当 均匀的肿瘤。
27
一、动物的选择
移植性肿瘤常用的动物为小鼠、大鼠和地鼠。 研究药物的抗肿瘤作用可选择三种或三种以上小 鼠、大鼠的移植性肿瘤进行实验治疗;抗肿瘤药 物筛选时,每批动物的来源应一致;
16
一、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的基本方法

动物抑瘤实验报告

动物抑瘤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动物抑瘤实验实验目的:探究某种动物提取物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实验时间:2023年3月实验地点:某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SD大鼠,体重180-220g,雌雄各半。

2. 肿瘤细胞:人肺癌细胞系A549。

3. 动物提取物:从某种动物中提取的天然成分。

4. 实验试剂:DMEM培养基、胎牛血清、胰蛋白酶、四甲基偶氮唑盐(MTT)等。

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分组: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

2. 建立肿瘤模型:将A549细胞接种于大鼠背部皮下,待肿瘤生长至直径约1cm时开始实验。

3. 给药: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动物提取物,连续给药14天。

4. 观察指标:(1)肿瘤体积:每周测量肿瘤直径,计算肿瘤体积。

(2)肿瘤重量:实验结束后,取肿瘤组织称重。

(3)细胞增殖:采用MTT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

(4)细胞凋亡: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率。

实验结果:1. 肿瘤体积和重量: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肿瘤体积和重量均有显著降低(P<0.05)。

2. 细胞增殖: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显著降低(P<0.05)。

3. 细胞凋亡: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肿瘤细胞的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

实验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某种动物提取物对肿瘤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该提取物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实验讨论:1. 动物提取物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有关。

本实验中,动物提取物是从某种动物中提取的天然成分,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2. 本实验采用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和稳定性,为肿瘤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基础。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试验研究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试验研究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试验研究研究目标: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试验研究研究背景:肿瘤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试验研究是当前医药学界的热点和重点方向之一。

本研究旨在提出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肿瘤治疗中的挑战,以期能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研究方法:1. 实验设计本研究将采用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来评估抗肿瘤药物的疗效。

我们将选择多种常见的肿瘤细胞株,如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等,作为研究对象。

我们将制备不同浓度的抗肿瘤药物溶液,并将其与肿瘤细胞共培养一段时间。

我们将使用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分析等方法来评估抗肿瘤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治疗效果。

2. 数据采集在细胞实验中,我们将定期观察和记录细胞的形态变化、增殖能力以及细胞凋亡情况。

我们还将测定抗肿瘤药物对关键信号通路的影响,如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53、Akt(蛋白激酶B)等。

在动物模型中,我们将注射肿瘤细胞到小鼠体内,然后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抗肿瘤药物来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和小鼠的生存率。

3. 数据分析我们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于细胞实验数据,我们将使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

对于动物模型数据,我们将使用生存分析和Kaplan-Meier曲线来评估不同组之间的差异。

创新和发展:1. 缺陷相关肿瘤模型在动物模型中,我们将尝试建立缺陷相关肿瘤模型,如p53基因缺陷或BRCA1/2基因缺陷等。

通过比较缺陷相关肿瘤与正常肿瘤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肿瘤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并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靶点。

2. 靶向药物的研发在研究中,我们将尝试研发针对肿瘤特异性标志物的靶向药物。

通过结合肿瘤特异性标志物与化疗药物,我们可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疗效,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3. 临床试验研究在实验室阶段获得明确效果的抗肿瘤药物将进行临床试验研究。

我们将选择一定数量的肿瘤患者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

动物模型

动物模型
现介绍三种自发性乳腺癌小鼠模型
C3H小鼠:繁殖用雌鼠自发性乳腺癌发生率为 小鼠:
85%~100%。 85% 100%。 100%
A系小鼠: 经产雌鼠乳腺肿瘤发生率为30% 80%。 系小鼠: 经产雌鼠乳腺肿瘤发生率为30% 80%。 30%~80% CBA小鼠:雌鼠自发性乳腺癌发生率为60% 65%。 雌鼠自发性乳腺癌发生率为60% 65%。 60%~65%
9
肿瘤体积变化对时间作出生长曲线 变化对时间作出生长曲线, 将肿瘤体积变化对时间作出生
8.摘 要:目的建立结肠癌肝转移的动物模型,用于肿瘤转移防治的实验方法,对BALB/c小鼠,经脾脏注入指数生长期的的小鼠结肠腺癌细胞(CT26)悬液0.1ml,含细胞1*10^6个,保留脾脏。观察接种后小鼠的生存期,小鼠分别于接种后第7、10、15天及自然死亡后剖腹、观察腹腔内肿瘤生长情况,留标本作病理检查和流式细胞术(FCM)倍体检测。结果小鼠平均自然生存时间为(18.2±1.8)天,尸解发现接种动物的肝
4.【摘要】 目的建立并对比两种异位种植结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方法以1×106个/mL小鼠结肠癌细胞株(CT26)0.2mL对BALB/c小鼠分别行肝门静脉注射法,脾脏种植切除脾脏法构建结肠癌异位种植肝转移动物模型。术后待小鼠自然死亡,比较两种动物模型的肝转移率和成瘤效果、肺转移率以及小鼠生存期的差异。结果肝门静脉注射法与脾脏种植切除脾脏法相比,前者在肝转移率、肝脏成瘤效果和肺转移率方面高于后者,后者在小鼠生存时间和操作难易程度方面优于前者。结论本研究建立并对比了两种具有高转移率的结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肝门静脉法在肝转移率和肝脏成瘤效果方面更具优势,适合对肝转移率和取材要求较高的实验研究;而脾脏种植切除脾脏法则更适合验证周期较长的药物实验。

动物模型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动物模型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动物模型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应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也得到了较大的延长,但这也引发了人体中许多病症和疾病的发生。

其中,肿瘤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病症。

目前,为了控制和治疗人体内的肿瘤病,医学领域中涌现出了很多种类型的抗肿瘤药物。

但是,为了验证和检测这些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测和实验。

这就需要动物模型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一、动物模型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介绍动物模型指的是利用动物的实验结果,来预测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一种科学方法。

它是一种科学实验方法,也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部分之一。

动物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肿瘤药物研发中,其作用和价值不容忽视。

具体来说:1. 肿瘤病发生机制的研究动物模型可以利用普通的动物疾病模型,比如小鼠或大鼠,在人体内模拟出肿瘤病变过程。

这一稳定的模型,能够在人体肿瘤病细胞中复制人体内的肿瘤病症,从而掌握肿瘤病发生的一系列机理和机制。

这对于新型抗癌药物的研制,寻找分子信号通路和药物致瘤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意义。

2. 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和策略动物模型能更好地预测药物在人体中的药性和疗效。

在研发过程中,通过建立不同的肿瘤动物模型,在体内对药物的毒性、代谢、疗效等进行实验验证,这是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重要环节。

并随着药物的研制和改善,新的疗效标准也提出,动物模型将一直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实验模式,对药物研发及临床服用起到促进作用。

3. 剂量和效应关系的研究药物剂量和效应关系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环节之一,动物模型能够利用药物的用途、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药效等方面,为药物及剂量的研究及制定提供有效数据和参考。

二、动物模型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意义动物模型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被广泛认可。

通过在动物身上预测肿瘤病的发展机理,以及通过药物的剂量和疗效关系,我们能够更好地解决以下问题。

1. 提供药物研发的安全性指标动物模型在药物研发中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安全性指标,在药物的前期研究和前期实验中,可以通过动物模型来预测药物的毒性、药物换算、药物代谢和药效等。

中药抗肿瘤药理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中药抗肿瘤药理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中药抗肿瘤药理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中药抗肿瘤药理研究的常用技术和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体外细胞实验:通过体外培养的癌细胞株,使用中药提取物或纯化组分进行处理,评估其对肿瘤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等方面的影响。

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MTT法、流式细胞术、细胞凋亡检测等。

2. 动物模型研究:使用小鼠、大鼠等动物建立肿瘤模型,在给药后观察肿瘤生长的变化,并通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手段评估中药对肿瘤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动物模型包括移植瘤模型和转基因小鼠模型。

3. 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PCR、Western blot、Real-time PCR等技术,研究中药对肿瘤细胞信号通路、基因表达、蛋白质水平的调控作用,以及对肿瘤相关的细胞周期、凋亡、血管生成等关键过程的影响。

4.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通过药代动力学方法,评估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揭示中药抗肿瘤作用的药理学基础。

常用的技术包括药物浓度测定、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等。

5. 分子影像学研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分子影像学技术,观察中药对肿瘤的影响,如肿瘤体积、代谢活性的变化等。

6. 组织病理学分析:通过组织切片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手段,观察中药对肿瘤细胞形态学、组织结构的影响,以及对血管生成、免疫细胞浸润等指标的调节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中药抗肿瘤药理研究中的常见技术和方法,实际研究过程中还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其他适合的技术手段。

药物的细胞性与抗肿瘤活性研究

药物的细胞性与抗肿瘤活性研究

药物的细胞性与抗肿瘤活性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对药物研究的需求不断增加。

尤其是对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成为了医学领域的热点。

本文将探讨药物的细胞性与抗肿瘤活性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药物的细胞性研究药物的细胞性研究是指通过研究药物对细胞的作用机制,来了解其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的研究。

这项研究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如细胞毒性、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等方面。

1. 细胞毒性研究细胞毒性研究是药物细胞性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实验,可以评估药物对细胞的损伤程度,从而判断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细胞活性试验、细胞增殖抑制试验和细胞色素释放试验等方法来评估药物的细胞毒性。

2. 细胞凋亡研究细胞凋亡是正常细胞自我调控的一种基本生理过程,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密切相关。

药物的细胞性研究可以通过检测细胞凋亡相关的分子、途径和标志物来评估药物潜在抗肿瘤效果和机制。

3. 细胞周期研究细胞周期是细胞生长和分裂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药物研究中关注的重点。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细胞周期分析来评估药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从而判断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能力。

二、药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药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是指研究药物在体内对肿瘤的抑制效果。

这项研究需要通过动物模型或体外模型进行评估,以了解药物的抗肿瘤治疗潜力。

1. 动物模型研究动物模型是药物抗肿瘤活性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建立肿瘤动物模型,研究人员可以观察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评估其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同时,还可以研究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

2. 体外模型研究除了动物模型,体外模型也是评估药物抗肿瘤活性的重要工具。

体外模型可以通过细胞培养和肿瘤组织切片等方法来模拟肿瘤环境,观察药物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同时,研究人员还可以通过体外药物筛选来寻找潜在的抗肿瘤药物。

三、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近年来,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在抗肿瘤治疗中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某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体内小鼠实验方案

体内小鼠实验方案

体内⼩⿏实验⽅案实验报告抗肿瘤药物体内活性研究⼀、实验原理聚合物胶束的粒径约为0-200 nm,可以利⽤肿瘤组织的增强渗透保留效应(EPR),选择性地透过肿瘤⾎管并积累在肿瘤组织,实现被动靶向;被特定官能团修饰的聚合物胶束则能响应部位的物理化学变化,实现靶向部位的载体聚集和药物定点释放。

抗肿瘤药物的反复使⽤容易导致肿瘤细胞产⽣多药耐药性(MDR),肿瘤细胞对⼀种抗肿瘤药物产⽣耐药性后,对结构与作⽤机制不同的其它抗肿瘤药产⽣交叉耐药的现象极⼤的限制了化疗药物的疗效。

纳⽶药物传递系统如脂质体、胶束、纳⽶粒等作为MDR逆转策略越来越引起关注。

胶束能通过EPR效应使药物选择性地在肿瘤部位累积和释放,增加细胞内药物浓度,缓控释药物,并通过靶向细胞上特异受体对应的配体修饰,达到主动靶向,从⽽逆转肿瘤细胞耐药。

盐酸阿霉素(DOX·HCl),属于蒽环类抗⽣素,能够抑制癌细胞遗传物质核酸的合成,具有⼴谱的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泛⽤于宫颈癌细胞、卵巢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肺癌、肝癌等的治疗。

然⽽,阿霉素的急性和慢性毒副作⽤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泛应⽤,急性毒副作⽤包括恶⼼、呕吐、⾻髓抑制和⼼率失常;慢性毒性表现为肝脏、⼤脑和肾脏的损伤,对⼼脏具有不可逆的剂量依赖性的损伤。

⽤聚合物构建新型药物胶束传递系统,提⾼对疏⽔性药物的包载能⼒和药物稳定性;通过⼩分⼦修饰实现被动和主动靶向。

此外,通过相关实验考察作为药物载体的聚合物胶束的耐药能⼒,以此来证明聚合物胶束的⽣物安全性好、稳定性⾼、载药量⾼、响应性强、靶向性准、缓控释性能好。

⼆、实验⽬的1.运⽤抗肿瘤药物在⼩⿏体内评价⽅法,筛选出具有⾼表达、特异性、⾼亲和⼒的主动/被动靶向、⽆细胞毒性、抗肿瘤效果好的聚合物胶束。

2.动物体内抑瘤实验基于活体成像技术,建⽴药物抗肿瘤效果活体动物影响研究⽅法。

三、实验内容1.动物模型将状态良好的细胞消化,⽤培养液稀释⾄1×106 cells/mL细胞密度,吹匀后于每只⼩⿏加⼊细胞悬液100 µL,培养。

动物试验_体外实验报告

动物试验_体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某种新型抗肿瘤药物在体外细胞模型中的抗肿瘤活性,为该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1. 细胞:人肺癌细胞系A549、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

2. 药物:新型抗肿瘤药物,以DMSO溶解,浓度为1000μM。

3. 主要试剂:RPMI-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胰蛋白酶、MTT试剂、二甲基亚砜(DMSO)、细胞计数试剂盒等。

4. 仪器:CO2培养箱、倒置显微镜、酶标仪、离心机等。

三、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将人肺癌细胞系A549、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分别接种于培养皿中,置于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

2. 药物处理:将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以1×104个/孔接种于96孔板,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0μM、10μM、50μM、100μM、200μM、400μM、800μM)处理,每组设6个复孔。

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和DMSO对照组。

3.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药物处理48小时后,每孔加入20μl MTT试剂,继续培养4小时。

然后加入150μl DMSO,在酶标仪上测定各孔吸光度(OD)值。

4. 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实验结果1. 不同浓度药物对三种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三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均受到抑制。

其中,在50μM和100μM浓度下,A549、SGC-7901和MCF-7细胞的增殖活性显著降低(P<0.05)。

2. 不同浓度药物对三种肿瘤细胞IC50值的影响:通过计算IC50值,发现该新型抗肿瘤药物对A549、SGC-7901和MCF-7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46.2μM、35.8μM 和43.1μM。

五、讨论本研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讨了新型抗肿瘤药物在三种肿瘤细胞中的抗肿瘤活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肿瘤动物模型和抗肿瘤 药物的研究方法
1
常见病、 ˙恶性肿瘤——常见病、多发病 恶性肿瘤 常见病 全世界每年700万死亡; 700万死亡 ˙全世界每年700万死亡;占欧美死亡第二位 我国城市居民第一位, ˙我国城市居民第一位,农村第三位 恶性肿瘤人类健康重要 人类健康重要——杀手 ˙恶性肿瘤人类健康重要 杀手 进展较大, 疑难问题很多。 进展较大, 疑难问题很多。 肿瘤动物模型和抗肿瘤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动物模型和抗肿瘤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系: 细胞系:原代培养物经首次传代成功后即为 细胞系, 细胞系,由原先存在于原代培养物中的细胞世 系所组成。 系所组成。
8
[结果判定] 结果判定] 给药后每天观察肿瘤生长情况, 给药后每天观察肿瘤生长情况,记录发生时 间和位置。 间和位置。 肿瘤结节长到一定程度,每周用脚规测量皮下 肿瘤结节长到一定程度,每周用脚规测量皮下 脚规 肿瘤2 测定肿块的最大径(a)和最小径(b)。 (a)和最小径 肿瘤2次。测定肿块的最大径(a)和最小径(b)。 肿瘤体积(cm 肿瘤体积(cm3) = ab2/2
16
一、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的基本方法
实验时,必需注意选择合适的致癌方法 实验时,必需注意选择合适的致癌方法、动物种 合适的致癌方法、 致癌物及其溶剂、给予剂量、途径以及 及其溶剂 以及观察 系、致癌物及其溶剂、给予剂量、途径以及观察 时间等 时间等。致癌物的剂量应能保证动物的存活率较 诱发期较短和诱发肿瘤频率较高。 高、诱发期较短和诱发肿瘤频率较高。
9
肿瘤体积变化对时间作出生长曲线 变化对时间作出生长曲线, 将肿瘤体积变化对时间作出生长曲线,可由曲 线的斜率变化判断药物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线的斜率变化判断药物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尤 其应观察肿瘤能否完全消退。 其应观察肿瘤能否完全消退。
10
[注意事项] 在同一品系内,发病率比较稳定, 1.在同一品系内,发病率比较稳定,而不同品 系间差别甚大。 系间差别甚大。 动物乳腺癌发生与遗传基因、 2.动物乳腺癌发生与遗传基因、乳癌因子 即致乳癌病毒)及激素有关。 (即致乳癌病毒)及激素有关。 3.饲料的变更有明显影响,要用固定全价营养 饲料的变更有明显影响, 饲料。 饲料。 配对分组。 4.配对分组。
A系小鼠: 经产雌鼠乳腺肿瘤发生率为30% 80%。 系小鼠: 经产雌鼠乳腺肿瘤发生率为30% 80%。 30%~80% CBA小鼠:雌鼠自发性乳腺癌发生率为60% 65%。 雌鼠自发性乳腺癌发生率为60% 65%。 60%~65%
7
在乳腺左右两侧及乳头部均可发生肿瘤。 在乳腺左右两侧及乳头部均可发生肿瘤。每 只小鼠常见1个以上肿瘤。 只小鼠常见1个以上肿瘤。选择肿瘤数目和大小 相近的动物, 配对分组,给予受试药, 相近的动物, 配对分组,给予受试药,观察受试 药对肿瘤发展的影响。 药对肿瘤发展的影响。 给药方案和给药途径可根据受试药物的特点 确定。因自发性乳腺癌发展较缓慢, 确定。因自发性乳腺癌发展较缓慢,故采用间 歇给药或小剂量连续给药较为合适。 歇给药或小剂量连续给药较为合适。
30
瘤株的组织学类型和生长特征趋于稳定, 瘤株的组织学类型和生长特征趋于稳定,并 的组织学类型和生长特征趋于稳定 能在同系、同种或异种动物体内移植并连续传代。 能在同系、同种或异种动物体内移植并连续传代。 生长特征,包括接种成活率、生长速度、 生长特征,包括接种成活率、生长速度、自 动消退率、宿主寿命与宿主反应等。 动消退率、宿主寿命与宿主反应等。
13
[自发性肿瘤的总体评价] 自发性肿瘤的总体评价] 动物自发性肿瘤的病因往往是由动物的遗传 特性决定的,与人癌的病因有较大距离。 特性决定的,与人癌的病因有较大距离。 各动物肿瘤生长速度差异较大, 各动物肿瘤生长速度差异较大, 很难在限定 时间内获得大量生长均匀的荷瘤动物(tumor (tumor时间内获得大量生长均匀的荷瘤动物(tumorbearing animals) 因此,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很少在抗肿瘤 因此, 药物的常规筛选中广泛应用。 药物的常规筛选中广泛应用。 Nhomakorabea22
本模型的最大困难是诱癌时间长、 本模型的最大困难是诱癌时间长、成癌率常达不 最大困难是诱癌时间长 100%, 而且动物之间肿瘤发生时间 发生时间、 到100%, 而且动物之间肿瘤发生时间、发展速度 的个体差异很大, 的个体差异很大, 难以将未治疗的动物作为治疗 动物的对照。 动物的对照。
23
第三节
27
一、动物的选择
移植性肿瘤常用的动物为小鼠、 大鼠和地鼠。 移植性肿瘤常用的动物为小鼠 、 大鼠和地鼠 。 研究药物的抗肿瘤作用可选择三种或三种以上小 大鼠的移植性肿瘤进行实验治疗; 鼠、大鼠的移植性肿瘤进行实验治疗;抗肿瘤药 物筛选时,每批动物的来源应一致; 物筛选时,每批动物的来源应一致;
28
12
[结果判定] 结果判定] 观察指标:末梢血象 , 白细胞数 , 淋巴结和脾 观察指标 : 末梢血象,白细胞数, 大小,动物生存时间。 大小 , 动物生存时间 。 有效者生存期比对照组延 长, 并根据血象评价药物的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 作用。 作用。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各鼠白血病的病程不一,自发瘤确诊后, 各鼠白血病的病程不一,自发瘤确诊后, 实验 时应配对分组 配对分组。 时应配对分组。
根据瘤株的特点选用近交系、远交系或F1动 根据瘤株的特点选用近交系、远交系或F1动 F1 雌雄性动物均可应用( 物;雌雄性动物均可应用(乳腺癌等必须用雌性 动物) 动物)。 每批实验只用同一性别动物。 ▲每批实验只用同一性别动物。 小鼠体重18 22g,大鼠体重50 18~22g 50~70g ▲小鼠体重18 22g,大鼠体重50 70g 每组至少10只动物,裸鼠可用5 10 10只动物 10只 ▲每组至少10只动物,裸鼠可用5~10只。
17
常用的致癌物给予方法和途径
1.涂抹法: 涂抹在背部及耳部皮肤,主要用 涂抹法: 涂抹在背部及耳部皮肤, 于诱发皮肤肿瘤。 于诱发皮肤肿瘤。 2.经口给药法:通过饮水、饲料或灌喂动 经口给药法:通过饮水、 常用于食道癌、胃癌及大肠癌等。 物。常用于食道癌、胃癌及大肠癌等。 3.注射法:致癌物制成溶液,经皮下、肌内、 注射法:致癌物制成溶液,经皮下、肌内、 静脉或体腔等途径注入体内,本法较常用。 静脉或体腔等途径注入体内,本法较常用。
29
二、肿瘤细胞的选择
复制移植性肿瘤模型需要使用肿瘤细胞株 瘤株, strain)或细胞系 或细胞系(cell line)。 (瘤株,tumor strain)或细胞系(cell line)。 细胞株(cell strain)是指通过选择法或克 细胞株(cell strain)是指通过选择法或克 隆法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的具有特殊 遗传、生化性质或特异标记的细胞群。 遗传、生化性质或特异标记的细胞群。
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
(Animal model of transplanting tumors) tumors)
24
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是指将动物或人体肿瘤 移植到同种或异种动物体内连续传代而形成的肿 瘤。 该实验法是抗肿瘤药物筛选最常用的体内方法, 该实验法是抗肿瘤药物筛选最常用的体内方法, 具有重要作用。 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大多 是首先经该实验法而被发现的。 是首先经该实验法而被发现的。
20
21
[诱发性肿瘤模型的总体评价] 80%人癌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 人癌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 约80%人癌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 诱发性肿瘤的病 因与人癌的情况近似, 因与人癌的情况近似, 且均经过较长演变过程而成 瘤。动物诱发性肿瘤是比较类似于人类肿瘤的动物 模型。 模型。
然而,人癌的发生原因十分复杂, 然而,人癌的发生原因十分复杂,往往并非由已 知的动物致癌物所引起。另外, 知的动物致癌物所引起。另外,动物诱发性肿瘤的 组织病理类型、 组织病理类型、发生发展过程也不一定与人癌完全 一致。 一致。
5
一、自发性乳腺癌模型 生长在体表,易早期发现,罕有自发消退, 生长在体表,易早期发现,罕有自发消退,因而 能准确观察其大小与生长速度,便于进行实验。 能准确观察其大小与生长速度,便于进行实验。
6
现介绍三种自发性乳腺癌小鼠模型
C3H小鼠:繁殖用雌鼠自发性乳腺癌发生率为 小鼠:
85%~100%。 85% 100%。 100%
2
3
肿瘤动物模型可分为三类: 肿瘤动物模型可分为三类: 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 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
4
第一节 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animal model of spontaneous tumors) tumors)
概念: 未经人为处理; 概念: 未经人为处理;自然发生 • 自发性乳腺癌模型 • 自发性白血病模型
11
二、AKR白血病模型 AKR小鼠为白血病高发品系 AKR小鼠为白血病高发品系,淋巴细胞白血 小鼠为白血病高发品系, 病发病率雄性76% 90%,雌性为68% 90%。 病发病率雄性76%~90%,雌性为68%~90%。 76%~ 68%~ [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 实验用6 12月龄AKR小鼠 月龄AKR小鼠, 实验用6~12月龄AKR小鼠, 此时鼠的脾和淋 巴结肿大, 血象异常。 巴结肿大, 血象异常。 经血液检查确诊为白血病后的次日, 经血液检查确诊为白血病后的次日, 配对分 组并开始给予受试药, 观察结果。 组并开始给予受试药, 观察结果。
26
它比前述的自发性和诱发性动物肿瘤更易实施。 它比前述的自发性和诱发性动物肿瘤更易实施。 现有移植性肿瘤接种成功率可达100% 100%, 现有移植性肿瘤接种成功率可达100%, 可在同一 时间内获得大量(数十至百余只动物) 时间内获得大量(数十至百余只动物)、生长相当 均匀的肿瘤。 均匀的肿瘤。
18
常用的致癌物给予方法和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