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论文 规划111 袁学森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1
长三角经济区位于亚太经济区范围内,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交合处,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另外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也使得该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3.
根据以上的分析,长三角经济区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长三角内部以及外部同时进行扩散和集聚,内部发展主要以上海为中心,逐渐向边缘地区扩张,不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人口的流向,上海的核心作用也更加凸显,同时,边缘地区的人口、资源、资金业逐渐的涌向核心地区上海,也使上海的经济发展程度迅速提升。
边缘地区的核心作用有所凸显,在小片区内的发展中,周边各城市的中心也成为了片区中心,形式上在模仿上海总体带领作用的模型,但是由于资金、资源的缺乏或者不足,经济发展不是很好的延续或者创新,所以造成大量的潜在人口、资源的流失,也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5]张敏,顾朝林近期中国省际经济社会要素流动的空间特征[J].地理研究,2002(5):313-322.
[6]陈建军,姚先国,论上海和浙江的区域经济关系——一个关于“核心—边缘”理论和“极化—扩散”效应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5):28-33.
[7]张颢瀚.转型与融合: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
关键词:核心—边缘理论核心区域边缘区域长三角经济区总规
前言: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提出“核心—边缘”演变模式的是弗里德曼(J.R.Friedmann),他于1996年提出“核心—边缘”模式,之后又进行了修改和提炼,弗里德曼根据对委内瑞拉区域发展演变特征的研究,,以及根据缪达尔(K.G.Myrdal)和赫希曼(A.O.Hirschman)等人有关区域经济增长和相互传递的理论,提出了核心与边缘发展模式。它解释了一个区域如何有互不关联、鼓励发展,必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发展极不平衡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参考文献
[1]李忠东.区域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2]张敦福.扩散理论与中国区域发展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5):100-102.
[3]张浩,朱佩枫.长三角区域内能耗水平差异成因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7(2):28-31.
[4]贾宝军,叶孟理,裴成荣.核心—边缘模型(CPM)研究评述[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1(5):4-11.
(2)一个区域是由核心和边缘构成的。核心区域是经济发达地区,一般由城市或城市集群所组成,这类地区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核心区域是经济发达区,包括以下几类:国内都会区、区域的中心城市、亚区的中心、地方服务中心。边缘区域则是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区域,可以分为过渡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
2.2
按照优化核心、带动边缘的总体要求,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以上海为核心,逐渐向上、下两个方向的扩张,带动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并在江苏省和浙江省形成该系统的次级核心,各自带动片区的发展,利用先天的海岸条件,积极发展对外进出口贸易,形成各自的沿海经济发展带,并向内陆区扩展,形成沿海的经济发展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沿江发展带,包括长江沿岸市县。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优势及沿江交通通道的作用,合理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化工、冶金、物流等产业适度集聚,加快城镇发展引导装备制造,成为长江产业带的核心组成部分,辐射皖江城市带,并向长江中上游延伸。
沿湾发展带,包括环杭州湾的市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港口条件,积极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建设若干现代化新城区,注重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建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先进制造业密集带和城镇集聚带,带动长三角南部地区的全面发展。
沿湖发展带,包括环太湖地区。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以保护太湖及其沿岸生态环境为前提,严格控制土地开发规模和强度,优化产业布局,适度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带、区域会展中心和研发基地。
沿运河发展带,包括运河沿岸市县。依托人文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成为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生态产业走廊[8]。
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根据上海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的定位,加强于周边各城市的协作,加快产品的研发,成为产业集群,沿沪宁、护航沿线发展的产业布局,而一些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软件、计算机、微电子、光电子类产品制造业则沿沪宁线发展,形成以上海、南京、苏州、无锡为主的研发设计与生产中心,以边缘各城市为材料和人才提供片区,形成明显的核心—边缘模型的发展结构。装备制造业方面,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生产力水平业相对提升,重点发展沿海汽车零部件产业带和大型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基地等工业,内部则发展沿江汽车发展带,尽快建设成产业片区。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核心区发展,以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为两翼,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核心区其他城市要抓住上海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机遇,协同推进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集约发展,增强现代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
促进苏北、浙西南地区发展,充分利用苏北地区的土地、劳动力和能源资源优势,建立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能源、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基地;充分利用浙西南地区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和山区资源条件,建设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强化核心区与苏北、浙西南地区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延伸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加强上海港与南北两翼港口的合作共建,充分发挥核心区的辐射服务与产业链延伸功能,促进区域共同发展[7]。
(3)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核心与边缘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同,导致核心对边缘的控制,边缘对核心的依赖;然后核心区域就可以依靠它的支配地位,不断吸引边远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和资源,但是最后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核心扩散作用的加强,核心区将带动、影响和促进边缘的发展,边缘将形成次级核心,甚至可以取代原来的核心区域的控制,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的区域,又开始了有关联的平衡发展。
由于一些边缘地区的发展只是形式上的模仿,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刻意的贴近上海市的经济发展,导致跟不上上海的发展速度,也使一些指标上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使得这些边缘地区的落后,有时甚至会被淘汰。
长三角经济区域的发展已成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对中心区域来说,应该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带动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利用区位优势,保证中心区的稳定和边缘区的提高;对边缘区域来说,经济上依靠中心区的带动,但并不是完全从属于中心区,而要找到先机,积极发展创新科技,从根本上吸引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改善经济状况,更好的发展经济。
1.
1.1
(1)按照核心—边缘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经济空间结构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可以划分为是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关系的改变。按照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和空间相对均衡阶段,区域空间结构邢台相应的呈现出离散型、聚集型、扩散性、均衡型演替次序。
沿海发展带,包括一些沿海城市。依托临海港口,比如上海、连云港等等,发展对外产品贸易,积极建设港口物流、沿海汽车制造和重工业建设,另外还有能源产业,带动周边成城镇的发展,形成海洋经济发展带,辐射带动苏北、浙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宁湖杭沿线发展带,包括宁湖杭交通沿线的市县。重点发展高技术、轻纺家电、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生态农业等产业,拓展长三角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带动的范围。
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课程
结课论文
题目:浅议“核心-边缘理论”在总体规划中的运用研究
——以长三角区域总体规划为例
姓名袁学森
学号:*************
班级:规111
提交日期:2014-12-源自文库9
所在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浅议“核心-边缘理论”在总体规划中的运用研究
——以长三角区域总体规划为例
摘要:文章以核心—边缘理论为理论依据,研究经济区域内的集聚和扩散动态趋向,对加强经济要素流动的引导,优化区域发展空间结构,提高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根据长三角地区总体规划(2009-2020),对长三角内部区域经济集聚和扩散特征进行分析,体现区域中心上海的龙头作用,发掘边缘地区的附属与建设机制,得到一些边缘地区的发展虽然速度不慢,但是只是单纯的模仿,并没有自己的特色性,所以应该加强上海中心的领导作用,另外还应该加强边缘地区的特殊性,在总总体规划层面上解决问题,促进各部分协调发展。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发达国家处于核心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地位,核心与边缘处于不平等位置上,边缘地位是核心国家通过殖民统治或者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所造成的,而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有很强的依赖关系,发展中国家要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必须改造世界的社会制度,发展中国家要与现存国际体系脱钩。发展中国家要加强内部合作,走向集体自力更生道路。
[8]孟祥远.以“运河城镇集合轴”创新江苏城市发展——基于梯度发展理论的视角[J].中国名城,2011.
[9]李清泉.区域经济学[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6.
钢铁产业方面,按照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国际竞争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原则,推动钢铁产业集约式发展。依托上海、江苏的大型钢铁企业,积极发展精品钢材。推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海港的有利条件,在不增加现有产能的前提下,结合大型钢铁企业搬迁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在连云港等沿海具备条件的地方建设新型钢铁基地。旅游业方面,按照重点发展原有旅游业、积极开发新型旅游业的原则。主要的旅游城市分布在中心片区内,主要的旅游带业交合在上海以及附近区域,依托上海、江苏等地区的旅游优势,带动边缘地区的旅游业开发与发展。
发展核心,带动边缘,发展城镇,带动周围乡村,这在规划实践中可供借鉴。城镇和乡村的利益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城镇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区域是城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镇通过交通、信息、商品、流通、金融等网络系统,把它与周围区域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自己的腹地。
(2)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划分是相对的,可变的。区域规划中,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潜力,应定制不同的发展规划方案,提出不同的发展战略。核心区域应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巩固和加强其金融、信息、商业、科技等产业的领先地位,适当向外围地区扩散传统工业和人口,控制核心区域城市人口和产业过得臃肿及环境质量退化的现象。
1.2
核心与边缘的形成和演变机制是极化作用与扩散作用,与增长极理论的机制解释有许多相似之处,核心一边缘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的变化具有较高的解释价值,所以该理论建立以后,许许多多的城市规划师、区域规划师和区域经济学者己把该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1)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城市是核心,乡村是边缘,这是最直接的理解。但是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可以是剥削与被剥削、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也可以是带动、互补、经济利益一体化、相辅相成的关系。
优化总体布局
以上海为发展核心,使其功能更加突出,充分发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沪宁和沪杭南沿线边缘发展带,包括沪宁、沪杭交通沿线的市县。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创新能力,建成高技术产业带和现代服务业密集带,形成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城镇集聚带,服务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发展。
2.1
长三角经济区位于亚太经济区范围内,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交合处,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另外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也使得该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3.
根据以上的分析,长三角经济区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长三角内部以及外部同时进行扩散和集聚,内部发展主要以上海为中心,逐渐向边缘地区扩张,不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人口的流向,上海的核心作用也更加凸显,同时,边缘地区的人口、资源、资金业逐渐的涌向核心地区上海,也使上海的经济发展程度迅速提升。
边缘地区的核心作用有所凸显,在小片区内的发展中,周边各城市的中心也成为了片区中心,形式上在模仿上海总体带领作用的模型,但是由于资金、资源的缺乏或者不足,经济发展不是很好的延续或者创新,所以造成大量的潜在人口、资源的流失,也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5]张敏,顾朝林近期中国省际经济社会要素流动的空间特征[J].地理研究,2002(5):313-322.
[6]陈建军,姚先国,论上海和浙江的区域经济关系——一个关于“核心—边缘”理论和“极化—扩散”效应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5):28-33.
[7]张颢瀚.转型与融合: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
关键词:核心—边缘理论核心区域边缘区域长三角经济区总规
前言: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提出“核心—边缘”演变模式的是弗里德曼(J.R.Friedmann),他于1996年提出“核心—边缘”模式,之后又进行了修改和提炼,弗里德曼根据对委内瑞拉区域发展演变特征的研究,,以及根据缪达尔(K.G.Myrdal)和赫希曼(A.O.Hirschman)等人有关区域经济增长和相互传递的理论,提出了核心与边缘发展模式。它解释了一个区域如何有互不关联、鼓励发展,必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发展极不平衡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参考文献
[1]李忠东.区域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2]张敦福.扩散理论与中国区域发展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5):100-102.
[3]张浩,朱佩枫.长三角区域内能耗水平差异成因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7(2):28-31.
[4]贾宝军,叶孟理,裴成荣.核心—边缘模型(CPM)研究评述[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1(5):4-11.
(2)一个区域是由核心和边缘构成的。核心区域是经济发达地区,一般由城市或城市集群所组成,这类地区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核心区域是经济发达区,包括以下几类:国内都会区、区域的中心城市、亚区的中心、地方服务中心。边缘区域则是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区域,可以分为过渡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
2.2
按照优化核心、带动边缘的总体要求,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以上海为核心,逐渐向上、下两个方向的扩张,带动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并在江苏省和浙江省形成该系统的次级核心,各自带动片区的发展,利用先天的海岸条件,积极发展对外进出口贸易,形成各自的沿海经济发展带,并向内陆区扩展,形成沿海的经济发展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沿江发展带,包括长江沿岸市县。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优势及沿江交通通道的作用,合理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化工、冶金、物流等产业适度集聚,加快城镇发展引导装备制造,成为长江产业带的核心组成部分,辐射皖江城市带,并向长江中上游延伸。
沿湾发展带,包括环杭州湾的市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港口条件,积极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建设若干现代化新城区,注重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建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先进制造业密集带和城镇集聚带,带动长三角南部地区的全面发展。
沿湖发展带,包括环太湖地区。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以保护太湖及其沿岸生态环境为前提,严格控制土地开发规模和强度,优化产业布局,适度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带、区域会展中心和研发基地。
沿运河发展带,包括运河沿岸市县。依托人文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成为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生态产业走廊[8]。
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根据上海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的定位,加强于周边各城市的协作,加快产品的研发,成为产业集群,沿沪宁、护航沿线发展的产业布局,而一些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软件、计算机、微电子、光电子类产品制造业则沿沪宁线发展,形成以上海、南京、苏州、无锡为主的研发设计与生产中心,以边缘各城市为材料和人才提供片区,形成明显的核心—边缘模型的发展结构。装备制造业方面,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生产力水平业相对提升,重点发展沿海汽车零部件产业带和大型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基地等工业,内部则发展沿江汽车发展带,尽快建设成产业片区。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核心区发展,以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为两翼,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核心区其他城市要抓住上海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机遇,协同推进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集约发展,增强现代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
促进苏北、浙西南地区发展,充分利用苏北地区的土地、劳动力和能源资源优势,建立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能源、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基地;充分利用浙西南地区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和山区资源条件,建设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强化核心区与苏北、浙西南地区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延伸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加强上海港与南北两翼港口的合作共建,充分发挥核心区的辐射服务与产业链延伸功能,促进区域共同发展[7]。
(3)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核心与边缘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同,导致核心对边缘的控制,边缘对核心的依赖;然后核心区域就可以依靠它的支配地位,不断吸引边远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和资源,但是最后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核心扩散作用的加强,核心区将带动、影响和促进边缘的发展,边缘将形成次级核心,甚至可以取代原来的核心区域的控制,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的区域,又开始了有关联的平衡发展。
由于一些边缘地区的发展只是形式上的模仿,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刻意的贴近上海市的经济发展,导致跟不上上海的发展速度,也使一些指标上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使得这些边缘地区的落后,有时甚至会被淘汰。
长三角经济区域的发展已成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对中心区域来说,应该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带动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利用区位优势,保证中心区的稳定和边缘区的提高;对边缘区域来说,经济上依靠中心区的带动,但并不是完全从属于中心区,而要找到先机,积极发展创新科技,从根本上吸引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改善经济状况,更好的发展经济。
1.
1.1
(1)按照核心—边缘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经济空间结构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可以划分为是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关系的改变。按照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和空间相对均衡阶段,区域空间结构邢台相应的呈现出离散型、聚集型、扩散性、均衡型演替次序。
沿海发展带,包括一些沿海城市。依托临海港口,比如上海、连云港等等,发展对外产品贸易,积极建设港口物流、沿海汽车制造和重工业建设,另外还有能源产业,带动周边成城镇的发展,形成海洋经济发展带,辐射带动苏北、浙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宁湖杭沿线发展带,包括宁湖杭交通沿线的市县。重点发展高技术、轻纺家电、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生态农业等产业,拓展长三角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带动的范围。
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课程
结课论文
题目:浅议“核心-边缘理论”在总体规划中的运用研究
——以长三角区域总体规划为例
姓名袁学森
学号:*************
班级:规111
提交日期:2014-12-源自文库9
所在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浅议“核心-边缘理论”在总体规划中的运用研究
——以长三角区域总体规划为例
摘要:文章以核心—边缘理论为理论依据,研究经济区域内的集聚和扩散动态趋向,对加强经济要素流动的引导,优化区域发展空间结构,提高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根据长三角地区总体规划(2009-2020),对长三角内部区域经济集聚和扩散特征进行分析,体现区域中心上海的龙头作用,发掘边缘地区的附属与建设机制,得到一些边缘地区的发展虽然速度不慢,但是只是单纯的模仿,并没有自己的特色性,所以应该加强上海中心的领导作用,另外还应该加强边缘地区的特殊性,在总总体规划层面上解决问题,促进各部分协调发展。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发达国家处于核心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地位,核心与边缘处于不平等位置上,边缘地位是核心国家通过殖民统治或者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所造成的,而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有很强的依赖关系,发展中国家要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必须改造世界的社会制度,发展中国家要与现存国际体系脱钩。发展中国家要加强内部合作,走向集体自力更生道路。
[8]孟祥远.以“运河城镇集合轴”创新江苏城市发展——基于梯度发展理论的视角[J].中国名城,2011.
[9]李清泉.区域经济学[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6.
钢铁产业方面,按照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国际竞争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原则,推动钢铁产业集约式发展。依托上海、江苏的大型钢铁企业,积极发展精品钢材。推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海港的有利条件,在不增加现有产能的前提下,结合大型钢铁企业搬迁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在连云港等沿海具备条件的地方建设新型钢铁基地。旅游业方面,按照重点发展原有旅游业、积极开发新型旅游业的原则。主要的旅游城市分布在中心片区内,主要的旅游带业交合在上海以及附近区域,依托上海、江苏等地区的旅游优势,带动边缘地区的旅游业开发与发展。
发展核心,带动边缘,发展城镇,带动周围乡村,这在规划实践中可供借鉴。城镇和乡村的利益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城镇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区域是城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镇通过交通、信息、商品、流通、金融等网络系统,把它与周围区域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自己的腹地。
(2)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划分是相对的,可变的。区域规划中,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潜力,应定制不同的发展规划方案,提出不同的发展战略。核心区域应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巩固和加强其金融、信息、商业、科技等产业的领先地位,适当向外围地区扩散传统工业和人口,控制核心区域城市人口和产业过得臃肿及环境质量退化的现象。
1.2
核心与边缘的形成和演变机制是极化作用与扩散作用,与增长极理论的机制解释有许多相似之处,核心一边缘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的变化具有较高的解释价值,所以该理论建立以后,许许多多的城市规划师、区域规划师和区域经济学者己把该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1)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城市是核心,乡村是边缘,这是最直接的理解。但是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可以是剥削与被剥削、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也可以是带动、互补、经济利益一体化、相辅相成的关系。
优化总体布局
以上海为发展核心,使其功能更加突出,充分发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沪宁和沪杭南沿线边缘发展带,包括沪宁、沪杭交通沿线的市县。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创新能力,建成高技术产业带和现代服务业密集带,形成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城镇集聚带,服务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