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15篇范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15篇范文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1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新课。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
声屏显示课文朗读。
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科普知识。
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2、能力目标:A、能按要求筛选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特点,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优美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品味法、拓展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来自绵延悠长的大别山下,芳香的泥土,清新的山林,让我爱上了大自然,爱上了大自然的语言,你看,芍药低垂,那是在吟颂着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着四季的唯美,所有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紫燕翩舞、落叶翻飞,那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有三项内容:感知一整篇,摘一摘内容要点;选读一大段,理一理说明顺序;赏读一小节,品一品生动语言。
(课件展示)二、第一个学习环节:感知一篇摘一摘1.朗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老师提两点要求:(1)、一定要注意这是一篇说明文,前面两小节描写性的语言读得美一些,后面科学性的告知语言要平铺一些,象作解说一样。
(2)、第二个要求,就是大家边读边用笔给每小节标上序号并画出每小节的中心句。
2.字词摘录: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下面,我们要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筛选,老师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比如说,这篇课文老师给你筛选出了8个词语,让我们来看一下,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把这些词语画下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1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讲解的顺序,体验讲解的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总结内容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阐明决定物候现象出现的四个因素的解释顺序,并探索这种安排的好处。
4.总结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意义,筛选暗示性词语并进行全面总结。
1、基本知识:1、字词积累:(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枯草(蜀)āi连翘(祁澳)纬度(W)ěi)消失(XI)āo椰壳雨衣(苏)ō障碍(诺)禁忌(胡ì)沉默(祁)ǎo)2。
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总体看法: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明确:(1)植被的兴衰、候鸟的到来等自然现象被古代劳动人民称为物候;利用物候学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做物候学。
[来源:21世纪教育网](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测耕作时间,安排播种日期;安排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种日期;将植物引入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入侵;促进山区农业发展。
21教育网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1)选择两名学生来划分段落层次,阐明全文的观点并将其展示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将对其进行评估。
明确:第一部分(第1至3段)引出物候学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解释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新人教版
学生齐读6~10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大自然的语言(1)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余同学评价。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初二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初二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并把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明白得课文内容,通过读课文明白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引导,迁移学法,明白得诗歌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留心观看周围事物、勤于摸索的适应。
重点:明白得课文内容,通过读课文明白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认识,有些语句较难明白得。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先来看几幅图片,他们都揭示了一种将要发生的自然现象。
……你通过什么判定的?师:大雨来临之前,燕子、鱼儿、蚂蚁的种种表现确实是大自然的语言。
现在,我们就跟随我国闻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一同去探究《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课题、作者。
)二、师: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师:古代的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
《大自然的语言》确实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既然文章要介绍的是物候知识,什么缘故不以“物候”或“物候学”为题,而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师:请结合课后第一题,这篇说明文都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给课文分段。
师: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吧。
请快速扫瞄课文6——10小节。
1、找出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
2、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什么缘故?(板书:说明顺序)明确:按先主后次,由空间到时刻的说明顺序,使我们看了一目了然。
3、什么缘故说纬度对物候的阻碍最大?①郭沫若曾经写过如此一首诗,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玉兰和红杏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闻名作家郭沫若先生曾有过如此的一个疑问,你能把它解决一下吗?广州和北京玉兰花开花时刻相差几个月?什么缘故?②再来看一组图片,3月黑龙江和海南分别是什么季节?4、不仅纬度,经度对物候也有着一定的阻碍?再来看两张图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竺可桢先生的一篇科学小品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出示目标1.疏通字词,了解一下与物候有关的科学知识。
2.熟知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三、新授内容1、通读课文,初步感知①疏通字词,掌握相关课下注释。
②通过刚才的预习,咱同学都能判断出来,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一篇说明文。
那么,学习说明文,我们要注意学习哪些知识点呢?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的语言2、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分享成果(1)、那么,这一课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呢?(物候)(2)、速读课文,概括本课的说明内容①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课后第一大题的答案(思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②教师板书:描述物候现象→举例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的意义(3)、精读课文,熟知常见的说明方法,理清说明的顺序①作者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语句说明(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②刚才我们探究过局部的说明顺序,那么统观全文,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教师板书:由现象——逻辑顺序————→本质的逻辑顺序)(4)、品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师问:本文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体现在哪里?②除了秉承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本文语言最大的亮点仍在于它的生动、形象、典雅,具体表现在题目、一二自然段。
(齐读赏析再读背诵积累)3、质疑问难,探究释疑在学习的过程中,咱同学有没有有什么思考和疑难需要与大家探讨交流解决的,说出来吧。
四、拓展延伸、重温经典1、二十四节气2、二十四节气歌3、收集几则包含物候知识的农谚4、推荐两首蕴含物候知识的古诗词。
五、总结升华1、什么感悟需要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谈谈本节课你的体验与收获吧。
2、师总结全文(边小结边指板书)附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描述物候现象→举例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的意义现象逻辑顺序→本质六、拓展作业通过社会调查、查阅资料或者借助互联网的途径,背诵积累包含物候知识的农谚、古诗词。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了解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筛选信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4、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品味法、【课型】讲读课【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安排】 1课时【备课构思】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诉说着冬天的故事。
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
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6课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通过优美的画面,师生的交流,学生马上被优美的画面点燃了激情火花,被这美的感觉所深深吸引,情绪完全融合在这美妙的课堂意境中,他们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可以说“激趣”成功了。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每一个自然段的重点语句,看看这篇文章到底给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体会文章的条理性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1--3)(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4--5)(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10)(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三、合作探究,体会文章的条理性1、请学生筛选信息,找关键词语,回答上面的四个问题2、师:这些问题回答的非常准确,有什么方法吗?抓住了关键的句子,这样解决问题既便捷又准确。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大自然的语言一、情景导入师:现在我考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让你抛开年月日的时间不看,你能从大自然的各种景象中判断出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生:(两个)师:说得有理。
我为大家勤于观察、善于思考而感到高兴。
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板书:物候)。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明物候现象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二、感知文章师:这一课有很多的词语,同学们会不会呢?好,我们先进入字词环节。
谁有说说文章哪些词语需要注意的呢!生:……师:老师也整理了一些词语。
来,同学们一起来读两遍……师:好。
没有了字词障碍,我们了解课文内容会更快一点。
下面请同学们带者问题出发:归纳每段中心句,之后请概括的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说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板书:物候:关系-因素-意义)生:……摘录卡:物候知识要点:(1)草长莺飞,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的研究意义:预报农时,选择耕种;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有参考价值;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师:课后,希望同学们也能像老师这样把课文中主要知识点、生字词等整理到摘录本上,这样会更有助于我们学习和理解课文。
总结过渡:好。
让我们看课文,作者从春夏秋冬四季写起,首先告诉我们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让我们知道每一片叶落,每一朵花开,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紧接着说了物候与农业的关系,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
之后又说了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最后告诉我们研究物候学又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透过这些,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研究物候重任在肩。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三、合作探究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6—10自然段,让我们来看看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具体是怎么样的?生:……师:答得非常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2.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科学知识。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写作的条理性;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难点:体会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
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
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预习检测1. 了解竺可桢的情况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
2. 字词读音3. 字词解释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躲藏起来不露面。
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行迹。
匿,隐藏。
风雪载途:风雪遍地。
载,充满。
周而复始:形容循环往复,转了一周又一周。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三、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1. 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学科,就是“物候学”。
2.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 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高下和古今的差异。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6大自然的语言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要求掌握的新词,辨别形近字。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大自然的几种语言。
4、理清文章整体脉络和说明顺序5、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整体脉络和说明顺序三、教学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四、教法、学法:自学法、小组讨论法、竞赛法等。
五、教具准备:问题卡片六、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快乐传真)。
规则:一名学生不准说话,看着教师给出的词语,用动作表示让其他同学猜出来。
从刚才的游戏中你知道了什么?教师小结:要是人类不会说话该会闹出多少笑话来啊!(二)引入新课。
大自然不会说话,但他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出示课题并齐读)大自然的语言会是什么样的呢?在蓝天白云、高山流水、鸟语花香中我们能听懂些什么呢(三)范读课文。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赏心悦目啊!那我们怎样才能读懂它呢?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欣赏。
(四)自学课文,下发问题卡片.(一小组的形式,解决各自问题).1组:注音衰草连天连翘问题: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蓑衣阻挠2组:注音纬度销声匿迹问题: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忌讳悄然无声义3组:注音候鸟难测问题: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诸侯侧面4组:问题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概括文章框架.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指导,对回答不准确的地方予以补充.精读6---10段,探究局部说明顺序.由小组轮换的形式进行提问.(一组提问,二组回答,依次类推)问题推测: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运用这些方法的作用是什么揣摩语言,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生齐读第一,第二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学生找出体现语言生动形象的字,词,句子.例如: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16.大自然的语言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知识。
2.了解物候知识。
能力目标1.学会默读,快速找到中心句并准确提炼信息,逐步提高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文章的条理性。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学习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进而通过开展竞赛、演讲等形式,让学生沉浸在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中,同时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最后自然而然地突破文章的重点。
难点概括、分析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突破方法:通过组织“我是专家”这样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对文字作细致揣摩。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班级演讲、同学问质疑的方式,对文字进行深刻的辨析,并引申到生活实际当中。
这其中,教师要进行积极的鼓励并正确地导航。
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语文活动式教学法:针对八年级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增强,大胆对教学难点进行突破,设计语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3.作比较阅读法:通过比较辨析,使学生自然地体味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并生成自己的语言资料库。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启发兴趣设计(一)教师展示一组四季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感,然后对比科学家对物候的研究,引发学生对物候现象的探究兴趣。
设计(二)师生问答导入课题: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你们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16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读准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诗歌理解大自然的语言,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想象,用自己所了解的其他的大自然的语言来仿编、创编诗歌。
4、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用心发现大自然的奥妙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神奇,激发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2、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想象世界,整合课内外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仿编、创编诗歌。
一、导入语言促进了我们的交流。
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竺可桢先生的《大》老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名片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竺可桢。
(读文下注释)教师补充:看屏幕“竺可桢1910年留学美国,1918年获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
拒绝了多所高校的邀请,毅然回国,致力于改变我国“气象无主权”的现状。
到1930年,竺可桢主持建设的气象观测点已有原来的2个,增加到了50多个,并收回预报天气的主权,开始独立预报中国气象,被称为中国“问天”第一人。
预习反馈你掌握了吗?课前进行抄写,课上指读,正音,齐读。
三、整体感知(一)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大家预习过了课文,那么“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呢?文中作者还介绍了哪些这样的自然现象?自然现象的介绍集中在第几段?(1、2段)(二)解密——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找到这句话了吗?对,就是这句话把1、2段自然现象和第三段连在一起,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什么叫物候学呢?你怎样快速找到的?文章还为我们介绍了物候的哪些内容?物候现象都有哪些因素决定呢?如果调换一下顺序呢?(不行,有主到次)四个因素如果去掉首先,第二,此外可以吗?(可以,内在逻辑)齐读,抓关键句和词。
文章题目是《大》,可文章主要介绍的是物候学知识,你怎么看文章的题目?生动比喻,吸引读者。
感受到诗意浪漫的情怀,大自然就像人可以说话一样。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三、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四、教学设想: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
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特点。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导语: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板书文题和作者)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
整理词语,并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ào)纬.度(wěi)蓑.衣(suō)阻挠.(náo)忌讳.(huì)销.声匿迹(xiāo)候.鸟(hòu)难测.(cè)悄.然无声(qiāo)诸侯.(hóu)侧.面(cè)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把握文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2、了解纬度、经度、高下、古今四个因素是如何决定物候现象的。
3、品味本文形象生动的语言。
二、教学过程:
1、设问导入
出示图片,问:你想用什么诗句来概括这幅画面?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大自然语言?我们一起来读读。
再展示《大林寺桃花》,设疑,由此引出课题。
2、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快速朗读课文,找出疑难字词或认为重点的字词,可以同桌间讨论解决。
并找出文中提到的大自然语言。
生读后,师PPT展示字词读音,指名读,齐读。
师:文中提到了哪些大自然语言?
3、问题探究
师:哪些因素决定了这些物候现象?
4、语言探究
(1)四个因素能否换位?为什么?(“首先”一词说明纬度是最主要的,其他次之。
)(引出逻辑顺序)
(2)从这几个问题中,我们明白“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指“物候现象”。
既然这样,老师想把题目改为“物候现象”,好吗?(生:不好。
原题目运用比喻、拟人,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与阅读兴趣。
)-----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师:文中1、2两段语言也与题目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同学们来品析,并说说它的妙处。
五、作者把大自然的语言介绍的如此生动形象而又通俗易懂,他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当我们在野外迷路时,请用大自然的语言来判断吧!下面请读《要是你在野外迷路》来结束这堂课。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要是碰上阴雨天,可千万别慌张,大树也会来帮忙: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树叶稠的一面是南边,
会告诉你准确的方向。
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可千万别慌张,
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
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
只要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北极星是盏指路灯,
它永远高挂在北方。
要是你能认出它,
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
结语: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六、布置作业(第五部分机动,可排为作业)
1.课外收集几则农谚,思考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
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大自然的语言(定稿)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2、了解纬度、经度、高下、古今四个因素是如何决定物候现象的。
3、品味本文形象生动的语言。
二、教学过程:
1、设问导入
出示图片,问:你想用什么诗句来概括这幅画面?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大自然语言?我们一起来读读。
第一幅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夏天
第二幅画: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冬天
如此颇具神韵而又极富诗意的大自然,诗人自然不愿错过。
白居易曾写过这么一首诗: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了解这首诗的大意后,你产生了什么疑问?(为何“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那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竺可桢写的《大自然的语言》来解开这个谜。
2、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快速朗读课文,找出疑难字词或认为重点的字词,可以同桌间讨论解决。
并找出文中提到的大自然语言。
生读后,师:老师也找了些字词,同学们一起来看看。
PPT展示字词读音,指名读,齐读。
师:文中提到了哪些大自然语言?
这些大自然语言就是指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3、问题探究
师:哪些因素决定了这些物候现象?
生: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师: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点,试着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解说这一因素是如何决定大自然的语言的?并说说作者是通过运用什么说明方法让你拥有这一知识的?(同桌互相交流后,指名讲前三点,其他人补充。
)
师追问:那现在,你能解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个谜了吗?
生: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师:那同学们一起来读读
种荔枝白居易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
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师:白居易在什么地方种荔枝?
明确:在四川忠州(时任忠州太守)。
师:现在四川有荔枝吗?
生:没有。
这又是这说明什么问题?你能根据文中学到的知识来说说吗?
生:古今物候(气候)有差异。
竺可桢的观点:唐代气候温暖,四川可产荔枝;后来气候变冷,四川荔枝灭绝。
——《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
4、语言探究
(1)四个因素能否换位?为什么?(“首先”一词说明纬度是最主要的,其他次之。
)
(引出逻辑顺序)
明确:不能调整。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这样从主要到次要的介绍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这在说明顺序上属逻辑顺序。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同时,这些词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师:其实,全文也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安排说明内容的,你理清思路了吗?
生:①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②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③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
④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师:从这几个问题中,我们明白“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指“物候现象”。
既然这样,老师想把题目改为“物候现象”,好吗?(生:不好。
原题目运用比喻、拟人,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与阅读兴趣。
)-----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师:文中1、2两段语言也与题目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同学们来品析,并说说它的妙处。
PPT展示第一段,生自由朗读原文和改文,然后品析: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
“苏醒”一词也是拟人,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
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布谷鸟开始唱歌……”。
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有感情地读1、2段。
五、作者把大自然的语言介绍的如此生动形象而又通俗易懂,他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当我们在野外迷路时,请用大自然的语言来判断吧!下面请读《要是你在野外迷路》来结束这堂课。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要是碰上阴雨天,
可千万别慌张,大树也会来帮忙: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树叶稠的一面是南边,
会告诉你准确的方向。
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可千万别慌张,
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
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
只要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北极星是盏指路灯,
它永远高挂在北方。
要是你能认出它,
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
结语: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六、布置作业(第五部分机动,可排为作业)
1.课外收集几则农谚,思考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
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板书:大自然的语言===准确、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