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状态下的工序能力分析

合集下载

工序过程能力分析

工序过程能力分析

工序过程能力分析工序过程能力分析是对生产过程的能力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其在制造产品过程中的效率、质量和可靠性。

这种分析可以帮助企业识别潜在的问题和改进机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工序的能力和效果。

首先,工序过程能力分析要考虑到工序中的关键要素,如人力资源、设备、原材料和工艺流程等。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评估和分析,可以确定工序过程的强项和改进的空间。

其次,工序过程能力分析需要收集和分析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这包括生产数据、质量数据、故障数据、维修数据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趋势分析,可以揭示工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并找出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

然后,工序过程能力分析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

通过亲临现场,观察工序操作过程中的情况和现象,可以发现操作员的技能水平、设备的运行状态、流程的合理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最后,通过工序过程能力分析得出的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行动计划。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改进工艺流程、提升操作员的技能和意识、优化设备的性能和维护计划等。

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指标和评价体系,以便对改进措施的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

总之,工序过程能力分析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统计分析、实地观察和经验判断等方法。

通过对工序过程能力的评估和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改进机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工序的能力和效果。

这将有助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工序过程能力分析是企业管理和生产控制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工序过程的评估和分析,可以确定生产过程中的强项和不足之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进和优化工序的能力和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工序过程能力分析的相关内容。

1. 收集和整理数据:首先,进行工序过程能力分析需要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这些数据包括生产数据、质量数据、设备状态数据等。

通过收集足够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和梳理,可以对工序过程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2. 统计分析和趋势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和趋势分析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编辑词条该词条缺少摘要图、基本信息栏、词条分类,补充相关内容帮助词条更加完善!立刻编辑>>所谓工序能力[1]是指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工序能够稳定地生产出产品的能力,也就是说在操作者、机器设备、原材料、操作方法、测量方法和环境等标准条件下,工序呈稳定状态时所具有的加工精度。

常用标准偏差δ的6倍来表示工序能力的大小。

快速导航目录•1概念•2影响工序能力的因素•3进行工序能力分析的意义•4判定•5提高工序能力的对策•6提高工序能力指数的途径•7调查•8指数1概念工序能够稳定地生产出产品的能力,也就是说在操作者、机器设备、原材料、操作方法、测量方法和环境等标准条件下,工序呈稳定状态时所具有的加工精度。

常用标准偏差δ的6倍来表示工序能力的大小。

所谓工序能力是指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

所谓处于稳定生产状态下的工序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1).原材料或上一道工序半成品按照标准要求供应;2).本工序按作业标准实施,并应在影响工序质量各主要因素无异常的条件下进行;3).工序完成后,产品检测按标准进行。

总之,工序实施以及前后过程均应标准化。

在非稳定生产状态下的工序所测的工序能力是没意义的。

工序能力的测定一般是在成批生产状态下进行的。

工序满足产品质量要求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产品质量是否稳定2) 产品质量精度是否足够3) 因此,当确认工序能力可以满足精度要求的条件下,工序能力是以该工序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变异或波动来表示。

产品质量的变异可以用频数分布表、直方图、分布的定量值以及分布曲线来表示。

在稳定生产状态下,影响工序能力的偶然因素的综合结果近似的服从正态分布。

为了便于工序能力的量化,可以用3б原理来确定其分布范围:当分布范围取ц±3б时,产品质量合格的概率可达99.73%接近于1。

因此以±3б,即6б为标准来衡量工序的能力是具有足够的精确度和良好的经济特性的。

过程能力(工序能力)分析

过程能力(工序能力)分析
1)过程能力 是指过程要素已经标准化,即在受控状态下实现过程目标的能力。受控状态 是: ?对象确定(产品、项目); ?方法确定(作业方法); ?手段确定(硬件、人员、环境); ?场所确定; ?时间确定。
2)过程变异的因素(5M1E) ?人(Man) ?机(Machine) ?料(Material) ?法(Methad) ?测(Measure) ?环(Environment)
●异常变异(系统因素变异或特殊原因变异) a)可避免的,属人为因素造成,必须彻底追查原因采取措施,这种原因对过 程影响很大,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如使用失效的仪器测量,测量的方法不对 或使用未经培训的人员测量等; b)异常波动没有统计规律; c)系统性因素引起的差异为条件误差。
4)过程能力(工序能力)指数 是指过程能力与过程目标相比较的定量描述的数值,即表示过程满足产品质 量标准(产品、规格、公差)的程度。一般以 Cp 或 Cpk 表示。 ?Cp 适用于质量标准规格的中心值与实测数据的分布中心值一致即无偏离的 情况下;
第2页共2页
格式为 Word 版,
3)过程变异类别 没有两件产品或特性是完全相同的,因为任何过程都有存在许多变差的原因。
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工序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最基本环节。工序能力分析是 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基础工作。它有助于掌握各道工序的质量保证能 力,为产品设计、工艺、工装设计、设备的维修、调整、更新、改造提供必 要的资料和依据。
产品间的差距也许很大,也许小得无法测量,但这些差距总是存在的。位于 规定的公差的范围的零件是可接受的,超出规定公差范围之外的零件是不可 接受的;然而,在管理任何一个过程减少变差时,都必须追究造成变差的原 因,首先是区分普通原因和特殊原因。 ●正常变异(偶然因素变异或普通原因变异) a)不可避免的原因,是属于控制状态下的变异,这种原因对过程响程度很小, 不值得调查、不值得改善,如果要去改善,成本很高; b)正常波动服从统计规律; c)偶然性因素引起的差异为随机误差。

工序能力分析与评价

工序能力分析与评价

工序能力分析与评价工序能力分析与评价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所采用的工序进行分析与评价的过程。

通过工序能力分析与评价,企业可以了解工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工序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

以下是对工序能力分析与评价的一些介绍和方法。

一、工序能力分析方法1. 数据收集:收集关于工序的数据,包括工序的输入、输出、过程参数等信息。

2. 统计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计算工序过程的平均值、标准差、偏度、峰度等指标。

3. 测量能力指标:通过计算能力指标来评估工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常用的能力指标包括过程能力指数(Cpk)、过程性能指数(Ppk)等。

4. 制定改进措施: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改进工序的措施,提高工序的能力。

二、工序能力评价方法1. Cpk评价法:Cpk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工序能力评价方法,通过计算工序的Cpk值来评估工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Cpk值越大,代表工序的能力越高。

2. 直方图分析法:通过绘制工序数据的直方图,观察数据的分布情况,评估工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直方图的形状和偏度等指标可以反映工序的能力水平。

3. 控制图分析法:控制图是一种常用的工序能力评价方法,通过绘制工序数据的控制图,监控工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控制图中的各种规则和异常点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工序中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三、工序能力分析与评价的意义1. 提高工序质量:通过工序能力分析与评价,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工序中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从而提高工序的质量。

2. 降低不良率:工序能力分析与评价可以帮助企业预测工序中的不良率,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减少不良品的产生。

3. 提高企业竞争力:工序能力分析与评价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工序能力水平与其他企业的差距,通过改进工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四、工序能力分析与评价的局限性工序能力分析与评价只能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对于新工序或者缺乏足够数据的工序,难以进行准确的分析与评价。

工序(过程)能力分析报告

工序(过程)能力分析报告

工序(过程)能力分析报告工序能力分析报告本报告旨在对某一工序的能力进行分析,以评估其在生产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通过对工序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改善和优化工序提供指导和建议。

1. 工序描述首先,对该工序的进行详细描述,包括工序的目标、输入和输出、操作步骤等。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该工序的运作情况。

2. 数据收集在对工序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来进行评估。

这包括生产数据、质量数据、维护记录等。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工序的性能和稳定性。

3. 流程图绘制通过绘制工序的流程图,可以清晰地展示工序的每一个步骤和操作。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工序的运作过程,进一步识别潜在的问题和瓶颈。

4. 能力指标计算通过采集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工序的关键能力指标。

例如,可以计算出工序的平均产量、标准差、CPK值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工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5. 能力分析通过比较工序的能力指标和设定的目标值,我们可以评估工序的性能。

如果能力指标与目标值相符或超过目标值,则说明该工序具有良好的能力。

如果能力指标低于目标值,则可能存在改进的空间。

6. 问题识别与解决在分析工序能力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识别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根本原因。

通过分析数据和流程图,找出可能导致能力问题的因素,并制定解决方案和改善措施。

7. 持续改进工序能力分析并非一次性的工作,而是需要持续关注和改进的过程。

我们建议建立一个持续改进的机制,定期跟踪和监控工序的能力,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通过以上的工序能力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工序的性能和稳定性,并提供相应的改进建议。

这有助于提高工序的效率和质量,提升生产过程的可靠性。

希望本报告能对工序能力的评估和改进提供参考和指导。

在工序能力分析的过程中,除了上述提到的步骤外,还可以进行以下相关内容的探索和分析:8. 样本选择和分析对于工序能力分析,我们需要选择代表性的样本来进行评估。

这些样本应该能够反映工序的典型性和稳定性。

质量管理:工序能力分析

质量管理:工序能力分析
Cppn = " 3 以 °=。顽1 — p) 3°
例:抽取大小为n100的样本20个,其中不合格品数分别 为:1, 3, 5, 2, 4, 0, 3, 8, 5, 4, 6, 4, 5, 4, 3, 4,
5, 7, 0, 5,当允许样本不合格品数£nP)为10时,求工序能力 指数。
工序能力指数--计算
不良品率的计算
由此(公差中心与分布中心重合的情况)不良品率为:
P = 1 — P (TL < X < TU ) =2^(—3Cp)
例:在双侧公差情况下,分布中心与标准中心重
合,CP = 1时,求该工序的不良品率P"
不良品率的计算
由此(公差中心与分布中心重合的情况)不良品率 为:
P = 1 — P (TL < X < TU ) =2^(—3Cp)
数。
p1
=
1
+
3 + 5 + …+ 20 x 100
5
=
0
039
np
''
=
100
x
0
039
=
3
9
Cppn -卩-—/ 10 —3七
、-1.0503
3° 3 x A/100 x 0.039 x (1 — 0.039)
工序能力指数--计算
。计点值情况下的cp
例:抽取大小为n = 50的样本20个,其中疵点数分别 为:1, 2, 0, 3, 2, 4, 1, 0, 3, 1, 2, 2, 2, 6, 3, 3, 5, 1, 3, 2,当允许样本疵点数为6时,求工序能力指数
不良品率的计算
当质量特性的分布呈正态分布时,一定的工序能力指数与 一 定的不良品率相对应。

工序能力指数CPK的计算和分析

工序能力指数CPK的计算和分析

工序能力指数CPK的计算和分析CPK的计算公式如下:CPK = min(USL - μ,μ - LSL)/(3 * σ)其中,USL为规格上限,LSL为规格下限,μ为平均值,σ为标准差。

CPK的值越大,表示工序的稳定性和可控性越强。

一般来说,CPK值大于1.33被认为是良好的,大于1.67则被认为是极好的。

而CPK值小于1则表示工序不稳定或者不可控。

CPK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变异性分析:通过计算标准差和绘制控制图来评估工序的变异性。

如果标准差较小,并且控制图上的数据点在控制界限内,则说明工序具有较小的变异性,可以认为是稳定的。

反之,则说明工序存在较大的变异性,需要进一步改进。

2.规格限值分析:通过比较规格限值和平均值,以及计算CPK值,来评估工序是否能够满足产品的规格要求。

如果CPK值大于1,则说明工序具有足够的能力满足规格要求。

如果CPK值小于1,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以提高工序的能力。

3.误差源分析:通过分析工序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源,找出和改进引起工序不稳定的原因。

误差源可能包括人为因素、设备问题、材料质量等。

通过改进和优化这些误差源,可以提高工序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4.过程能力改进:通过改进工序中的控制措施和方法,来提高工序的能力。

例如,可以采用六西格玛等质量管理工具,优化工序的流程和参数设定,以减少变异性和提高工序的能力。

总之,CPK是评估工序稳定性和可控性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计算和分析CPK值来评估工序的能力,并通过改进控制措施和优化过程来提高工序的能力。

第六章 工序(过程)能力分析

第六章  工序(过程)能力分析

指数将与一定的不合格品率相对应。因此,工 序能力指数越大,
说明工序能力的贮备越充足,质量保证能力越强,潜力越大,不
合格品率越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加工精度和技术水平越高。
§6.2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一 计量值 1 双侧规格界限 (1)无偏 (2)有偏 2 单侧规格界限 (1)仅给出规格上限TU (2)仅给出规格上限TL 二 记数值 1 记件值 2 记点值
2

1.67≥Cp>1.33 一级加工
X T时, 当 10S≥T>8S,不合格品率 m 0.00006%≤p<0.006%。(见图) ●对精密加工而言,工序能力适宜;对一般加工 来说工序能力仍比较充裕,有一定贮备 。 ●措施: (1) (2)非关键工序可放宽检验; (3)工序控制的抽样间隔可适当放宽。

4

1≥Cp>0.67 三级加工
当 X Tm时,6S≥T>4S,不合格品率0.27%≤p<4.55%。 工序能力不足,不合格品率较高。(见图) 措施:


(1)要通过提高设备精度、改进工艺方法、提高操作技术
水平、改善原材料质量等措施提高工序能力。 (2)要加强检验,必要时实行全检。
5

Cp≤0.67 四级加工
1
计量值双侧规格界限
双侧规格界限是指既具有规格上限(TU)要求,又有规格下限(TL)要 求的情况 (1)无偏——规格中心Tm与分布中心 x 重合 ●计算公式:
Cp T T T B 6 6S
f(x)
T
σ

例1 TL
Tm μ
TU
过程能力指数和不合格率的关系
无偏时Cp和不合格率p的关系
3

1.33≥ Cp>1 二级加工

工序能力分析

工序能力分析

工序能力分析工序能力分析是对某项工作的具体工序进行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技能,以及工作过程中的优化空间和改进措施。

本文将对工序能力分析进行详细的解析和阐述。

一、工序能力分析的定义和意义工序能力分析是指对某项工作中的具体工序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各个工作环节的能力需求和要求,进而确定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技能,以及工作过程中的优化和改进措施。

工序能力分析是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工具,对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工序能力分析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能力需求:通过对工作流程和工序的分析,可以明确每个环节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能力要求,从而更加准确地确定人员的能力和技能要求。

2. 优化工作流程:分析工序能力还可以发现工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进而提出改进措施,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 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对工序能力的分析,可以准确衡量和评估员工的工作能力,合理分配和配置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4. 促进职业发展:通过对工序能力的分析,可以为员工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和晋升。

二、工序能力分析的步骤和方法工序能力分析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确定工作任务和目标:明确需要进行能力分析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确定分析的范围和重点。

2. 分析工作流程:详细描述和分析工作流程,将工作流程分解为不同的工序和环节,明确每个工序所需的能力和技能。

3. 识别关键工序:根据工作流程和目标,识别出关键的工序,即对工作成果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的环节。

4. 评估能力要求:根据每个关键工序的要求,明确工作人员所需的能力和技能,进行能力要求评估。

5. 评估人员能力:根据对工作人员所需能力的要求,进行实际人员能力评估,确定每个人员的能力和技能水平。

6. 优化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工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提出相应的优化和改进措施。

7. 实施和跟踪:将优化和改进措施付诸实施,并进行跟踪和监控,评估效果并适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工序能力及工序能力指数

工序能力及工序能力指数

工序能力及工序能力指数工序能力是指企业在生产工艺方面的能力,包括生产过程的完整性、质量稳定性、生产效率、创新能力等方面。

工序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交货期和成本效益。

企业要提高工序能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工序流程的完整性是工序能力的基础。

一个完整的工序流程能够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减少因为工序中的缺失或漏洞而带来的问题。

企业应当对各个工序进行全面的梳理和优化,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够无缝衔接,避免产生瓶颈和浪费。

其次,质量稳定性是衡量工序能力的重要指标。

工序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会直接影响产品的合格率和客户满意度。

为了保证工序的质量稳定,企业需要加强对生产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对工序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

第三,提高生产效率是提升工序能力的关键。

高效的生产过程能够减少浪费和非价值增加的环节,提高生产效率。

企业可以采用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过程,通过优化生产计划和排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最后,创新能力是企业提升工序能力的长期保障。

工序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改进。

企业应当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不断提高产品工艺和生产工序的技术含量和水平,以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

综合上述几点,工序能力的提高需要企业从完整工序流程、质量稳定性、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

只有不断提升工序能力,企业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工序能力指数是一个综合评价工序能力的指标,包括工序流程完整性、质量稳定性、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根据这些指标,企业可以评估自己的工序能力水平,并与其他企业进行比较和竞争。

通过对工序能力指数的不断提升,企业可以不断优化自己的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工序能力是一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具备的各项能力的综合体现,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以及客户满意度。

工序能力分析 (压缩)

工序能力分析 (压缩)
4
工序能力指数
1. CP值的计算
T CP = 6σ
1) 计量值为双侧公差情况下的CP值
a) b) c) d) e) 分布满足公差范围要求并有相当余地,工序能力比 较理想; 分布满足公差范围要求,但偏向规格下限一侧,应 采取措施使分布移向中间; 分布满足公差范围要求,但完全没有余地,不注意 则将超差; 分布满足公差范围要求,但余地太大,应考虑工序 的经济性; 分布不满足公差范围要求,应采取措施减小分散, 或放宽公差。
工序能力分析
工序能力分析
• 工序能力是处于稳定生产状态下的工序 的实际加工能力。所谓处于稳定生产状 态下的工序:
a) 原材料或上一道工序半成品按照标准要求供 应; b) 本工序按作业标准实施并应在影响工序质量 各主要因素无异常的条件下进行; c) 工序完成后,产品检测按标准要求进行。
2
工序能力分析
7
工序能力的分析
对于属于特级能力的工序,即使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有 一定的波动也不必担心超差。这时可考虑降低成本措 施,适当放宽控制和检验。 对于属于一级能力的工序,允许有小的波动,如果不 是重要工序,可适当放宽控制和检验。 二级能力的工序,需严格控制,检验不可放宽,否则 易产生较多的不合格品。 三级能力的工序,应采取措施提高工序能力;如已出 现一些不合格品,则需加严检验,必要时进行全检。 四级能力的工序,必须追查原因,采取果断措施并可 进行全检。
9
工序能力的调查
工序调查的目的有:
a) b) c) 为改善生产过程各道工序的能力提供依据,从而取 得较好的经济效果,保证了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为设计工作中确定产品标准提供重要资料,使产品 设计减少盲目性; 为工艺规程设计和修订、刀夹量具设计和修改、设 备的选用以及对环境的要求等提供可靠资料,从而 为更经济地使产品符合标准规格打下基础; 为制订产品检验方法、编制产品说明书等检验和供 销工作提供情报; 为确定质量管理点提供依据。

工序(过程)能力分析

工序(过程)能力分析

工序(过程)能力分析工序(过程)能力分析是对一个工序(过程)的能力进行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对工序的能力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工序的优点和缺点,找出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从而提高工序的效率和质量。

工序能力分析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目标设定:首先需要明确工序的目标和要求,包括工序的产出物品、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对工序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和分析。

2. 流程分析:对工序进行详细的流程分析,包括每个环节的工序内容、工时和操作规范等。

通过流程分析,可以了解各个环节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3. 能力评估:对工序的能力进行评估。

可以采用各种评估方法,如数据分析、性能测试、问卷调查等。

评估的重点是确定工序各个环节的效率、准确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指标,并与目标进行对比。

4. 问题分析:分析工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找出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如效率低下、错误率高、资源浪费等。

同时,还要找出问题的原因,包括人员、设备、工具、工艺等方面的原因。

5. 改进措施:提出改进工序能力的措施。

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如优化工序流程、改进操作规范、提高员工技能等。

改进措施应该具体可行,并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工序能力。

6. 实施和跟踪:将改进措施付诸实施,并进行跟踪和监控。

将改进措施逐步引入工序,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调整措施以保证改进的效果。

通过工序能力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工序的能力水平,并找出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这样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工序的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满足客户的要求,提升竞争力。

7. 资源管理:工序能力分析还需要对所需的资源进行管理。

这包括人力资源、物资资源和设备资源等。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需要确保有足够的人手,并且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经验。

从物资资源的角度来看,需要及时准确地供应所需的物料和材料。

从设备资源的角度来看,需要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可靠性。

工序过程能力分析

工序过程能力分析
*
计数值—计点值
计算公式 规格要求是单位产品平均缺陷(或疵点数)上限或不合格品率 很小时的样本中不合格品数上限CU (1)取k个样本,每个样本的样本容量分别为n1,n2,…,nk, 每个样本的疵点数(或不 合格品数)为C1,C2,…,Ck。 (2)计算平均疵点数(或平均不合格品数) (3 )计算工序能力指数Cp 例2:设某产品规格要求单位产品平均缺陷上限CU=2,取容量为10的样 本5个,各样本中产品的缺陷数分别为C1=7;C2=5;C3=6;C4 =2; C5=4,求工序能力指数Cp。 解:
*
二 工序能力指数
1 概念:工序能力指数是衡量工序能力对产品规格要求满足程 度的数量值,记为Cp。通常以规格范围T与工序能力B的比 值来表示。即: T=规格上限TU - 规格下限TL。 2 工序能力与工序能力指数的区别:工序能力是工序具有的实 际加工能力,而工序能力指数是指工序能力对规格要求满足 的程 度,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工序能力强并不等于 对规格要求的满足程度高,相反,工序 能力弱并不等于对 规格要求的满足程度低。当质量特性服从正态分布,而且其 分布中心 与规格中心Tm重合时,一定的工序能力指数 将与一定的不合格品率相对应。因此,工 序能力指数越大, 说明工序能力的贮备越充足,质量保证能力越强,潜力越大, 不合格品率 越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加工精度和技术水平越高。
P1
P2
TL
TU
Tm
f(x)
σ
μ
T
*
例1
根据某工序加工零件的测试数据计算得出, =6.5,S=0.0055,规格要求为 。 试求该工序的工序能力指数及不良品率。 解:∵ ∴
*
计算公式: 绝对偏移量 : (图中曲线1) 偏移系数 : 工序能力指数: 或: 当k≥1,即e≥T/2时, 规定Cpk=0 (图中,曲线2) 不合格品率估计: ① ②采用“用Cp和k值估计不合格品率” 例2

工序(过程)能力分析与评价

工序(过程)能力分析与评价

工序(过程)能力分析与评价工序能力分析与评价工序能力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和优化流程,以达到高效、高质量和高产能的能力。

对工序能力进行分析与评价,可以帮助企业发现问题、改进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分析工序能力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工序的目标和要求。

在进行分析之前,需要确定工序的具体任务和所需的技能、技术和资源。

这些目标和要求可以通过与相关部门和员工沟通、参考已有的标准和指导文件等方式来明确。

接下来,对工序进行能力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设备与工具能力评估:评估工序所需的设备及工具是否达到要求,并分析其性能和可靠性。

通过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工具的完好程度和使用效果,可以评估其对工序能力的影响。

2. 技术与知识能力评估:评估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知识储备是否满足工序要求。

通过观察员工的工作能力、技术证书和培训记录等,可以评估其是否具备完成工序任务所需的技术与知识能力。

3. 流程与组织能力评估:评估工序的流程和组织方式是否合理和高效。

通过观察工序流程图、工作安排和部门间的协调情况,可以评估工序是否具备良好的流程与组织能力。

4. 质量控制能力评估:评估工序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能力。

通过检查工序中是否有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和工艺监控方法,可以评估工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在进行工序能力评估的同时,可以采用一些评价指标来量化评估结果:1. 生产效率指标:如工序产出量、生产周期、利用率等,用以评估工序的生产效率。

2. 质量指标:如工序缺陷率、不合格品率、退货率等,用以评估工序的质量控制能力。

3. 成本指标:如工序成本、产能利用效率、能源消耗等,用以评估工序的经济效益和成本控制能力。

4. 创新指标:如工序改进率、新产品导入速度等,用以评估工序的创新和改进能力。

通过分析和评估工序能力,企业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改进流程,提高工序的效率和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体生产效能和竞争力。

工序能力分析与评价工序能力分析与评价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所谓工序能力是指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工序能够稳定地生产出产品的能力,也就是说在操作者、机器设备、原材料、操作方法、测量方法和环境等标准条件下,工序呈稳定状态时所具有的加工精度。

常用标准偏差δ的6倍来表示工序能力的大小。

所谓处于稳定生产状态下的工序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1).原材料或上一道工序半成品按照标准要求供应;2).本工序按作业标准实施,并应在影响工序质量各主要因素无异常的条件下进行;3).工序完成后,产品检测按标准进行。

总之,工序实施以及前后过程均应标准化。

在非稳定生产状态下的工序所测的工序能力是没意义的。

工序能力的测定一般是在成批生产状态下进行的。

工序满足产品质量要求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产品质量是否稳定2) 产品质量精度是否足够3) 因此,当确认工序能力可以满足精度要求的条件下,工序能力是以该工序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变异或波动来表示。

产品质量的变异可以用频数分布表、直方图、分布的定量值以及分布曲线来表示。

在稳定生产状态下,影响工序能力的偶然因素的综合结果近似的服从正态分布。

为了便于工序能力的量化,可以用3б原理来确定其分布范围:当分布范围取ц±3б时,产品质量合格的概率可达99.73%接近于1。

因此以±3б,即6б为标准来衡量工序的能力是具有足够的精确度和良好的经济特性的。

所以在实际计算中就用6б的波动范围来定量描述工序能力。

记工序能力为B,则B=6б。

影响工序能力的因素在加工过程中影响工序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设备方面。

如设备精度的稳定性性能的可靠性,定位装置和传动装置的准确性,设备的冷却润滑的保护情况,动力的供应稳定程度等。

2) 工艺方面。

如工艺流程的安排,工序之间的衔接,工艺方法,工艺装配,工艺参数,测量方法的选择,工序加工的指导文件,工艺卡、操作规范、作业指导书、工序质量分析表等。

3) 材料方面。

如才料的成分,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处理方法,配套件元器件的质量等。

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
17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例:抽取大小为 n = 50 的样本 20 个,其中疵点数分别为:1,2,0, 3,2,4,1,0,3,1,2,2,1,6,3,3,5,1,3,2,当允许样本 疵点数 Cu为 6时,求工序能力指数。
例4
18
当质量特性的分布呈正态分布时,一定的工序能力指数与一定的不 良品率相对应。(例如当 Cp= 1 时,即 B = 6 σ 时,质量特性标 准的上下限与 ± 3 σ 重合,由正态分布的概率函数可知,此时的 不良品率为 0.27%)在上下限之间的分布函数值
工序能力是指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工序实际加工能力。一 般用 B来表示
稳定生产状态下的工序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①原材料或上一道工序半成品按照标准要求供应; ②本工序按作业标准实施,并应在影响工序质量各主要因素无异 常的条件下进行; ③工序完成后,产品检测按标准要求进行。 在非稳定生产状态下的工序所测得的工序能力是没有意义的。
μ = nP σ = P( 1- P)n (nP)μ - nP
Cp =
3
P( 1- P) n
当以不合格品率 P 作为检验产品质量指标,并以 P μ作为标准要求时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15
例:抽取大小为 n = 100的样本 20个,其中不合格品数分别为:1,3, 5,2,4,0,3,8,5,4,6,4,5,4,3,4,5,7,0,5,当允许样 本不合格品数 (nP)为 10时,求工序能力指数。
废品率1.5%
返工率1.7% Cpk > 1.67
废品率<0.8%
返工率<0.8% Cpk = 2.0
四级 完美
三级 预防
一级 检查
通过检查保证质量 几乎没有质量意识 及专门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定状态下的工序能力分析
一.工序能力
1.1概念
工序能力是指處于穩定狀態下的工序實際能力。

工序滿足產品質量要求的能力主要表現在:
1.產品質量是否穩定
2.產品質量精度是否足夠,在穩定生產狀態下,影響工序能力的偶然因素的綜合
結果近似的服從正態分布。

當分布范圍取μ±3σ時,產品質量合格的概率可達
99.7%,因此在實際計算中應用6σ的波動范圍(即±3σ)來定量描述工序能力,記
為B,B=6σ.
1.2影響工序能力的因素
主要為4MIE,即機器(Machine),方法或工藝(Method),人(Man),環境(Environment),材料(Material),在實際生產中,應因地制宜地從這几個方面去分析輿改進。

1.3工序能力分析地意義
1.保証產品質量的基礎工作,只有工序達到一定的能力,才可保証加工的質
量符合要求。

2.可提高工序能力,通過分析輿改進,逐步使工序能力不足變為合適。

3.為質量改進找進找出方向,通過分析工序能力,找出影響工序能力的因素,
為改進質量提供明確方向。

2.0工序能力指數
2.1概念
通常,我們將質量標准T(公差)輿工序能力B的比值,稱之為工序能力指數,記為C P,即C P反映工序能力滿足技朮需求的程度。

C P=T/B=T/6σ
2.2工序能力指數的計算
1.計量值為雙側公差且分布中心和標准中心重合的情況。

則有
C P =
σ可以用抽樣的實測值計算出樣本偏差S 來估計,這時
C P =
式中T U 為質量標准上限,T L 為標准下限。

2.分布中心輿標准中心不重合的情況
當質量特性分布中心μ輿標准中心不重合時,如下圖,σ、C P 未變,但出現工序能力不足的現象。

令ε
=|M-μ|,ε為實際分布中心輿標准分布中心的絕對偏移量,又將ε輿T/2的比值為相對偏移量或偏移系數,記作K ,則:
K=

從公式可知
1. 當μ恰好位于標准中心時,
|M-μ|=0,則K=0,此時如第一個圖所示分布中心輿標
准中心重合的理想狀態。

2. 當μ恰好位于標准上限或下限時,即μ=T U 或μ=T L 時,K=1。

3. 當μ恰好位于標准界限之外時,即ε>T/2,則K>1,所以K 值越小越好,K=0是理想
狀態。

若偏移量為ε,則分布中心右側的工序能力指數為 C P 右=(T-2ε)/6σ C P 左=(T+2ε)/6σ
由于左側工序能力之增加補償不了右側工序能力的損失,故在有偏移值時,只能以兩者中較小值來計算工序能力指數,稱為修正工序能力指數,記作C PK 。

C PK =(T-2ε)/6σ ∵K=2ε/T ∴C PK =T(1-K)/ 6σ 又∵T/6σ= C P ∴C PK = C P (1-K)
當K=0時,C PK = C P ,即偏移量為0時,修正工序能力指數就是工序能力指數﹔當K ≧1時,C PK = 0,此時C P 實際也為0。

3.計量值單側公差情況C P 值的計算
在只給定單側公差(即只有上限或下限標准)情況下,C P 值為規定上限標准等,如下圖(1)所示。

C P 右=(T U -μ)/3σ≒(T U -X)/3S
(X 為實測值的平均值,S 為樣本偏差)
注意:當μ≧T U 即(X ≦T U )時,認為C P =0,這時可能出現的不合格率高達50%-100%。

規定下限標准時,如圖(2)所示
C P 右=(μ-T U )/3σ≒(X -T U )/3S
注意:當T U ≧μ即(T U ≦X)時,認為C P =0,這時可能出現的不合格率高達50%-100%。

1.3不良品率的計算
當質量特性呈正態分布時,一定的工序能力指數輿一定的不良品率相對應,如當C P =1時,即B=6σ.由正態分布的概率函數可知此時不良率0.27%,如下圖
(1)
1.3.1分布中心輿標
由概率分布函數的計算公式可知,在T L 輿T U 之間的分布函數值就是不良品率,即
P (T L ≦X ≦T U )=1-2ψ(-3C P ) 所以不良品率為:
P=2ψ(-3C P ) (查正態分布表) 1.3.2分布中心輿標准中心不重合時的情況。

依公式可得
不良品率=1-P(T L ≦X ≦T U )
=1-ψ[3C P (1-K)]+ ψ[3C P (1+K)] 或 =1-ψ(3C PK )+ψ[(-3C P )(1+K)] 1.4工序能力分析 1.工序能力得判定
工序能力得判斷標准 2.提高工序能力指數得途徑 1. 調整加工中心減少偏移量 2. 降低σ減少分散程度 3. 修訂標准范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