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起源及其社会作用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道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信仰,起源于古代中华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
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独具其特殊地位,深深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道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梳理,以及对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的探讨,展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古代中国,其形成与道家思想的提出和相应的宗教实践密切相关。
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道德经》,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典籍,也是道教信仰的重要指导。
《道德经》主张人应当遵循自然之道,追求无为而治、无名而达的境界,强调“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真理。
在这一基础上,道教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和宗教仪式。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通神道化的修炼方法,发展出了炼丹、炼神、炼体等一系列特色的修行方式,形成了独特的道教修炼体系。
道教的兴盛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在历史上,道教曾多次成为国家的官方宗教,并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成为经济和政治的基石,庙观、道观成为社会中心,道教文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吸收了其他宗教的元素,形成了多元化的教派和流派。
二、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1. 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道教的核心思想——追求自然、简朴、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理念与道教的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人崇尚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修身养性,注重身心平衡。
此外,道教强调修炼身心,追求长生不老,促使中国人注重保健养生,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文化等,持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
2. 塑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教推崇的“无为而治”、“无名而达”的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强调“不能力劝”的原则,注重阴柔之道,推崇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保持曲折、柔韧的态度。
中国古代的道教兴起

中国古代的道教兴起中国古代的道教是一种融合了自然崇拜、神仙信仰、心灵修行等元素的宗教和哲学体系。
在中国历史上,道教曾经兴盛一时,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道教兴起的原因和特点,并分析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一、道家哲学的兴起道教起源于道家哲学,道家哲学的创始人为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这种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需求,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
在这种背景下,道家的学说逐渐流传开来,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自然崇拜与神仙信仰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依赖深入人心。
道教融合了自然崇拜与神仙信仰的元素,将自然万物与神仙仙界联系在一起。
人们相信通过修炼和膜拜神仙,就能获得长寿、祛病、消灾等好处。
这种信仰满足了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渴望,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信仰。
三、修炼与心灵追求道教强调修炼和内心的净化,通过禅悟和冥想来了解宇宙的真理。
修炼者常常追求心灵的安宁和超脱凡尘的境界。
这种追求在中国古代尤为重要,因为社会动荡频繁,人们借助修炼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安抚。
道教的修炼方式独特且多样,包括服食丹药、炼制石丹、打坐等,各派别对修炼方式有所差异。
修炼的过程也进一步推动了道教的传播和发展。
四、信仰与社会功能道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还具有社会功能。
道教寺庙成为社会组织的中心,各级道观有组织地管理社会事务,例如救济贫困、医疗护理、教育传承等。
道教也在医药学、卜算术等领域有所贡献,为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同时,道教也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寄托和思想的滋养,使大众在困苦中找寻希望和安慰。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道教兴起得益于道家哲学、自然崇拜与神仙信仰、修炼和心灵追求以及宗教信仰在社会中的功能。
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道教兴盛和式微多次轮回,如今道教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中国道教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化传统,也是一种丰富的奥秘。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道教文化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中国历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道教的历史渊源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的五禽戏,五禽戏是一种以猿猴、鹤、熊、鹿、虎五种动物为模仿对象的体育锻炼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就融入了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关的思想,如“神向天开”,以此开通脉络、通神明的力量,并将其逐渐发展成为以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为基础的宗教信仰。
道家的主要成员是老子和庄子,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吕祖、张仲景和黄帝。
古代中国的传统哲学中,道家哲学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哲学思想,它充分强调了生命的本质和核心,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中“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可以解释为指导所有自然和人类行为的规律和原则。
随着历史的发展,道教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文化与宗教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道教的主要信仰和教义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要“顺应自然,从返本归真之道,实现身心和谐,达成永生不灭”。
因此,道教的信仰和教义包括了很多具体的做法和实践方法,如炼丹术、慈善、佛教兼容等,但其核心信仰主要包括道教三宝、道教修炼和道教教义。
1、道教三宝道教三宝是指道、符、金丹。
其中,又以道最为重要,而符是符合道的工具,金丹则是实证道法的实践手段。
道教强调无为,重视修炼个人的心灵,使其能够彻底和谐。
它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灵魂和身体合为一体,而不是单纯地从后者出发。
2、道教修炼道教认为,人体天赋的灵性和意识有助于人们领悟道、实践道。
在道教修炼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到途径:首先是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平衡,这样一个人才有可能感知到宇宙天地的化身;其次是密切的结合和塑造个人的精神内核,这将涉及到身心训练,并重视意志和纯洁的思想。
3、道教教义道教教义是指体系化的教义和宗教哲学。
道教的教义围绕三个方向展开,分别是:一、生命哲学;二、宇宙智慧;三、道教胜于佛教。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道教的起源可追溯到约公元前2世纪。
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之一,对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道教的起源、核心理念、传承方式,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起源和核心理念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拥有独特而深奥的哲学思想。
道教的核心理念是“道”,其含义丰富而多样,既可指代宇宙天地的本源,也可指代符合自然规律的正确行为方式。
在道教中,修道成仙是一种追求长寿、健康和超凡能力的修行方法,强调与自然相融合以达到心灵和肉体的升华。
二、道教的传承方式道教在中国的传承主要通过文化传统、经典典籍以及道教组织等方式进行。
道教经典包括《道德经》、《南华经》等,这些经典是道教信徒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指南。
道教组织如全真教、武当山等是道教传承的主要载体,通过传授修道方法和道教教义,传承并发扬道教文化。
三、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1. 对文化艺术的影响: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对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经典中蕴含着大量的哲学思想和修道心得,成为古代文人雅士的重要创作素材。
道教音乐和舞蹈则融入了宗教仪式的神秘与庄重,丰富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形式和内涵。
2. 对医学养生的影响:道教注重修养身心,倡导保持身体健康和延年益寿。
在古代,许多道教的修炼方法和养生术被纳入到中医理论中,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道教注重自然疗法和草药治疗,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对伦理道德的影响:道教鼓励奉行无为而治、仁爱之道,主张关心他人,懂得谦逊与宽容。
这种思想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形成了儒家思想的补充与互补。
4. 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道教在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中起到了平衡和调和的作用。
在封建时代,道教对官僚制度、善治理念和社会秩序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道士也成为封建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既担任宗教职责,又担负着社会公共事务。
万物归一汉朝的道教思想

万物归一汉朝的道教思想万物归一:汉朝的道教思想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丰富多元的时代,许多不同的哲学思潮在这个时代兴起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
其中,道教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形而上学思想,旨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本文将探讨汉朝的道教思想,阐述其核心观念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信仰,通过修炼和追求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教派。
它主要借鉴了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和哲学思想,强调天地万物的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汉朝时期,道教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传播,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教派体系。
二、道教的核心观念1. 道:道是道教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宇宙的本源和根源。
道不可言传,不可描述,超越了人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它既是宇宙的真理,也是道教修炼的目标。
2. 道德:道教倡导追求道德的修养,鼓励人们遵从天道、地道和人道,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道德行为是实现万物归一的重要途径。
3. 自然:道教将自然界视为一切事物的源头和根本,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它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认为自然的规律是人类生活的准则。
4. 无为而治:道教主张无为而治,反对过度干预和劳民伤财的行为。
它认为只有顺应自然、不强求结果,才能实现和谐和统一。
三、道教思想对汉朝社会的影响1. 道教和谐观念的倡导: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倡导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这种观念在汉朝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使人们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2. 道教对政治的启示:道教思想中的无为而治观念对汉朝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汉朝时期,一些官员和统治者受道教思想的启发,试图采取无为而治的方法来治理国家。
这种观念强调统治者应该以自然的法则为依据,少干预社会,尊重个人的自由和权益。
3. 道教对个人修养的指导:道教鼓励个人修养和内心的平静。
在汉朝社会中,许多人通过信仰道教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心灵的安宁。
这种修行的理念对个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于道教知识点总结

关于道教知识点总结道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和哲学体系,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道教以“道”为核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所组成、运行和影响的。
道教的理念和实践对中国文化、宗教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各国的宗教和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下面对道教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道教的起源和发展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原始宗教和自然崇拜。
道教的理念和实践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巫术和阴阳五行等思想。
道教的发展经历了秦汉、魏晋、唐宋等朝代,不断吸收其他宗教和哲学的思想,并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体系。
2. 道教的核心理念道教的核心理念是“道”。
道教认为宇宙是由“道”组成、运行和影响的。
道无形无象,是宇宙万物的根本。
道教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顺应道的运行,摒弃功利、崇尚自然,追求真理、增长智慧、修身养性、达到真我。
3. 道教的主要经典道教有许多重要的经典和文献,其中包括《道德经》、《周易》、《庄子》、《南华经》、《太上感应篇》等。
《道德经》是道家经典的代表作,被誉为“道家经典之首”,它主要阐述了“道”的理念和实践方法。
4. 道教的宗教体系道教的宗教体系包括天师派、全真道、太上道等。
其中,天师派是道教的主要分支,其教义以符咒、修炼、祭祀等为主要内容,强调对神明和鬼魂的崇拜和祭祀。
全真道则注重内丹修炼和丹田导引,主张修炼炼丹以求得长生不老。
5. 道教的修炼方法道教的修炼方法包括内丹修炼、丹田导引、符咒神术、颐养生命、炼丹长生等。
内丹修炼是道教最主要的修炼方法,即修炼丹田气功,以达到炼丹长生的目的。
符咒神术则是通过符咒和法术与神明和鬼魂交流的修炼方法。
6. 道教的礼仪和仪式道教的礼仪和仪式包括道士的受戒、祭祀仪式、道观的建筑和布局等。
道士受戒是道教中的一个重要仪式,即在道观中接受长老教师的传授和授戒,以成为正式的道士。
道教的祭祀仪式包括对神灵的祭祀和祈福活动,以获得平安和福祉。
7. 道教的文化影响道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建筑雕塑等方面。
道教文化的起源及其影响

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 已深入进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方式之中。
道教对中国民间风俗影响深远,中国的多数节日均与之有关,并且在影响民俗的同时,道教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民众的性格。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本文从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入手,深入分析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民俗风俗、性格的影响。
道教起源于上古鬼神崇拜,发端于黄帝和老子,创教于张道陵,至今约有1900年的历史。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道教文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已在中国民间习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一、道教文化对民间节日的影响春节:古代人们过一个年,现在我们过两个年。
即阳历年和阴历年。
为了区别开来.我们现在把阳历年叫“新年”或“元旦”,把阴历年叫“春节”。
其实,按人们的传统习惯,尤其是在农村,重视的仍然是阴历年。
所以.“春节”成为我国最盛大的节日。
在春节期间,有丰富多彩的活动。
其中有很多源于道教的思想学说。
元宵节:元宵节这天要吃元宵,点龙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上元节是道教的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清明节:清明节也是道教的重要节日。
道教奉行的教义之中,就包括祭祖宗、礼神明的'内容。
道祖老子认为,人们依道而行,就会有“子孙以祭祀不辍”的福报。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
曾有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而每逢清明节,道教都要举办祭幽度亡的法会,以满足信众追思、感恩亲人的愿望。
重阳节:每年的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自古至今.重阳节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都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及其特点

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及其特点道教是中国三大宗教之一,其中包含了佛教、道教和儒教。
道教起源于汉朝时期,经历了多次兴起与衰落,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仍然保留着一定的影响力和传承。
一、道教起源与发展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黄帝,他创立了《素女经》一书,奠定了道教的思想基础。
而后,道教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位重要的人物,如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唐代的道士白居易等均对道教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唐朝时期,道教逐渐走向繁荣。
玄宗皇帝曾下令兴建青龙观、灵隐寺等道观,从而引导民众信仰道教。
而后随着唐朝的衰落和封建社会制度的推行,道教开始走向低谷。
明朝时期,由于明朝皇帝朱元璋具有道教背景,将道教和国家联系起来,使得道教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支持。
随着明朝的衰落和清朝的兴起,道教的发展再次遭到了打击。
二、道教的特点1.强调自我修养与个人情感的解脱道教强调的是个人的精神修养。
其思想体系中提出了“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无欲则刚”等重要的概念,以及“道、法、术、器”四个方面的教义,主张通过心灵的自我调适来达到自我修养的目的。
2.注重长生与仙化道教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其注重长生、仙化的思想。
道教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特定的修行,达到仙化与长生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实现心灵和肉体上的高度升华,这也是道教信徒追求的理想。
3.重视万物的平等与和谐传统中国文化中,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等级秩序甚嚣尘上。
但是,道教却不同。
道教认为万物平等、和谐重要,也即是强调“天人合一”,认为天地一体,万物相连,尤其是注重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倡保护环境、珍惜生命。
4.以道士为主的组织结构道教从组织结构上来说,主要以道士为主。
道士既是道教教义的传播者,也是道教组织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结语道教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不仅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同时也为后世思想家和宗教学者留下了诸多讨论之处。
在现代社会中,道教的传承和发展已经面临着多重挑战,我们应该不断探究和传承道教的精髓,为现代社会带来更多有益的影响力。
道教的影响与现代社会主义

道教的影响与现代社会主义道教简介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成熟于东汉,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道教主张“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追求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境界。
道教强调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宇宙观念,将其应用于医学、养生、哲学、术数等领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关系1. 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道教强调“道法自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一观念在现代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现代社会应借鉴道教的理念,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无为而治与简政放权道教倡导无为而治,强调政府应减少干预,让民间自主发展。
这一观念对现代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现代社会应简化政府机构,降低行政成本,增强政府公信力,为民间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 人文关怀与共同富裕道教关注民生,强调人文关怀,提倡扶贫济困、互助互爱。
这一观念与现代社会主义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相契合。
现代社会应关注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4. 精神追求与精神文明建设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精神境界,强调内心修炼、德行修养。
这一观念对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现代社会应重视精神文化需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道德素质。
5. 医学养生与健康中国道教在医学养生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如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理论,对现代社会主义健康中国战略具有指导意义。
现代社会应挖掘道教养生文化,推广中医养生理念,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结论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观念对现代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深入研究道教文化,挖掘其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契合点,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道教文化中的封建迷信成分,加以批判和改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主义事业。
道家总结知识

道家总结知识导言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独特的思想体系。
本文将通过探讨道家的起源、基本思想和核心观念来总结道家的知识。
首先,我们将介绍道家的起源和发展背景,然后详细阐述道家的基本思想,最后探讨道家的核心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道家的起源和发展背景道家起源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人,他的著作《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发展者和完善者,他的著作《庄子》对道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道家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繁荣。
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诸侯割据、社会矛盾激化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家思想应运而生,成为当时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重要思想资源。
二、道家的基本思想道家的基本思想是“道”。
道被认为是宇宙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源泉,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道家认为,人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通过顺应自然的道理来达到心灵和谐与自由。
道家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和“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应该放弃欲望,克制自己的行动,遵循宇宙的变化,顺其自然地生活。
只有通过“无为”才能达到“无不为”的境界,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身心的和谐。
同时,道家主张以“无为而治”来维护社会秩序,通过自然法则的运行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此外,道家还强调“至简无边” 和“虚无缥缈”。
道家认为,宇宙和人类的本质都是虚无缥缈的,万物都是流转变化的,没有固定的形态和实体。
人应该追求至简无边的境界,摆脱欲望的纷扰,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三、道家的核心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道家的核心观念包括道、无为、至简无边和虚无缥缈等。
这些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首先,道家的观念强调了对自然的顺应和尊重。
在现代社会,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人们应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1. 导论道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
本文将探讨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思想家老子。
老子主张“道可道,非常道”,认为万物皆由无形的道构成,鼓励人们追求无为而治的生活。
老子的思想被写成《道德经》,成为道教的经典之一。
3. 道教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宗教信仰体系。
在汉朝时期,道教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道家儒家的正式体系。
众多道士组成的道教组织开始建立庙宇,信徒逐渐增多。
4. 道教的发展道教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道教被皇室和贵族广泛接受,成为帝王和权贵们追求长寿和永生的信仰。
此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道教经典和仪式。
5. 道教的影响道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教对中国文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道教鼓励追求自然与宇宙的和谐,提倡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影响了许多中国文人的创作和思考。
其次,道教对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的价值观强调谦逊、无私和和谐,对整个社会形成了积极的影响。
6. 道教的传播道教在传播过程中也受到其他宗教的影响。
例如,佛教的传入对道教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两者形成了许多共同的信仰和仪式。
道教在东亚各国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对日本和韩国的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7. 道教的当代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道教在当代中国的地位有些下降。
然而,道教在文化传承和精神信仰方面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关注道教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结尾: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深度和独特性。
道教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道教的智慧,以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和谐与平衡的生活方式。
道教的历史

道教的历史道教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家,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
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
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
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唐代尊封老子,为了美化唐皇室,说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道教的历史道教的历史1、道教的思想起源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因此道教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
最早可追溯于上古时期的崇敬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术,逐渐演变成殷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鬼神崇敬早在原始社会甚至之前的洪荒时期便已存在。
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
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敬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敬仰。
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
《竹书纪年》中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
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敬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天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敬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敬,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
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
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专业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
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施展神通等。
他们一则手握神权,二则是帝王的老师和谋士,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是神权统治的代表时期。
周代鬼神崇信进一步发展,所敬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
并把崇敬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尊祖。
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中国历史上的道教与宗教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道教与宗教文化道教,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宗教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进程中,道教与其他宗教文化一起,为塑造中国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道教的来源与起源、道教文化的核心理念、道教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方面,对中国历史上的道教与宗教文化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来源与起源道教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宗教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思想流派。
它的主要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道家学派,由老子和庄子等思想家主张,强调追求“道”这个至高无上的存在。
道教从道家思想中得到了启示,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宗教体系。
道教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文化、民俗信仰以及其他宗教的影响密不可分。
二、道教文化的核心理念道教文化的核心理念是“道”。
道家学派提出的“道”是最高真理和至善至美的存在,是超越一切的至高境界。
道教的核心理念是宇宙万物皆由“道”产生、运行与发展,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追求心性的修炼和物质的趋吉避凶。
道教注重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倡导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和修行方法,以求达到最高境界。
三、道教的发展历程道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最早的道教经典是《道德经》,这是一本记录了老子的思想的著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立的宗教体系,形成了一系列的经典、仪式和宗教组织。
尤其在东汉时期,道教逐渐成为一种受到皇室支持的宗教信仰,并与其他宗教文化相互影响。
四、道教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道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仅在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社会伦理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痕迹,还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学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首先,在哲学思想方面,道教的“道”观念对后来的儒家思想和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多元发展。
其次,在文化艺术方面,道教的符咒、法器、画作等艺术形式独树一帜,并且对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创作和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道教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中国古代思想史涵盖了数千年的时间,其中道教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和哲学流派,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道教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阐述道教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探讨其文化特点和历史贡献。
一、道教的历史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和道家思想。
道教的正式建立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由张道陵创立的太平道被认为是道教的发端。
在东汉时期,庄子思想和黄老道家学说的影响下,道教开始渐趋成熟并形成自身的独特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发展为分门别类、理论严谨的哲学流派,并在唐代达到了全盛时期。
唐代诸子百家,各家学说趋于融会贯通,而道教更是成为皇家宗教,并代表着整个文化和艺术的高峰。
二、道教的文化特点1.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道教强调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相融合,而非单纯的征服和控制自然。
道教讲究“以道观之,以德待之,以和为贵”,即以合适的方法、合适的待遇和合适的态度去对待自然和万物。
2. 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道教不追求物质上的阔气富贵,而是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道家认为内心的平静是生命的财富,对于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生活的和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 推崇谦虚谨慎的品德对于道教信徒而言,谦虚、谨慎始终是一种必须的品质。
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处事原则成为人生的指南灯,引领人们逐步实现自我的提升。
三、道教的历史贡献道教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 道教对中国正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道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它的哲学观点和文化传承是民间信仰和精神的源泉之一。
道家学说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艺术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教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道教与中国古代宗教、政治、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道家思想对于古代政治起着积极的作用,如理论探讨和宗教仪式、礼教规范等。
道教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道教的起源和历史发展道教是中国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信仰。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4世纪,尽管准确的起源时间并不确切,但道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却有着丰富的内容。
本文将从道教的起源、发展、主要教义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信仰,受到了先秦时期众多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影响。
其中,道家学说对道教的起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学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无为而治,提倡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思想。
这为道教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道教的发展道教的发展可以分为道教初兴、道教发展壮大和道教的兴盛三个时期。
道教初兴时期,道家学说逐渐演化为独立的宗教体系。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被尊奉为道教的始祖。
道教发展壮大时期,道教吸收了其他宗教的元素,如民间信仰、神仙崇拜等。
随着道教门派的兴起,如全真道、正一道等,道教逐渐形成了复杂的教派体系。
道教的兴盛时期,道教开始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信仰之一。
三、道教的主要教义道教的核心教义是“道”,道家学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力量,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道教强调个体寻道修养,追求永生不死和融入宇宙的境界。
道教的修道方法主要包括内丹修炼、外丹修炼和道教仪式等。
内丹修炼注重通过调养自身的身心气神,提升个体的修为。
外丹修炼则强调服用药物或炼制丹药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道教仪式是道教信徒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包括朝拜神明、祈福祭祀等。
四、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教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并对儒家学说、佛教等其他宗教信仰产生了影响。
在文学方面,道教的思想为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例如道教的“仙境”和“长生”观念在诗词创作中经常出现。
在艺术方面,道教的神仙崇拜和画面的描绘为中国绘画提供了主题和灵感。
总结起来,道教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并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教义和修道方法。
中国的道教文化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

中国的道教文化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思想体系,其核心理念之一便是追求长生不老。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不应受到时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通过修炼道法来延长寿命,甚至实现长生的目标。
本文将从道教的起源、长生不老的理念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
相传,道教的创始人是具有传世之道的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很多与“道”相关的思想,将“道”理解为宇宙的本源和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以获得心灵的宁静和长寿。
二、长生不老的理念道教强调“道”的实践与修养,追求心灵上的超越和身体上的长寿。
其中,长生不老便是道教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道教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通过修炼可以使得人的身体得以净化,达到长生的效果。
1. 内丹修炼内丹修炼是道教中追求长生的一种修炼方式。
内丹指的是人体内的“丹田”,通过打坐、吐纳、保持一定的呼吸节律等方法来调养身体。
修炼者相信将体内的精气转化为丹田中的“丹”,就能够达到长生不老的目标。
2. 服食仙药除了修炼内丹外,道教徒还相信通过服食仙药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
在中国古代,道教士人常常寻找各种珍贵药物,如灵芝、丹参等,以期延长寿命。
尽管这些仙药的存在性令人质疑,但其背后的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却一直贯穿着道教文化。
三、长生不老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不仅在道教文化中有所体现,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1. 医学与养生中国的传统医学中,与道教理念相契合的一部分是养生学说。
养生学说强调保持阴阳平衡、调理体内气血,并注重饮食、运动和精神修养等方面的调整,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这与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有一定的关联。
2. 文学与艺术中国文学和艺术中,常常以长生不老为主题进行创作。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将自然景物与长生不老的愿望相结合,创作了许多描写仙人飞升与长寿的诗歌和画作。
道教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宗教之一

道教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宗教之一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信仰,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它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本文将探讨道教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古代宗教中的地位。
一、道教的起源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他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庄子则进一步发展了道家思想,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
道教的发展得益于汉朝时期的皇帝和贵族的支持。
汉武帝时期,道教开始受到官方的认可和推崇。
汉武帝曾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并将道教的经典《道德经》收入国家经典之中。
此后,道教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的主要宗教之一。
二、道教的发展道教在汉朝时期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道教的教义逐渐完善,组织结构逐渐健全。
道教的教义主要包括追求长生不老、修炼内丹、尊崇自然等内容。
道教的组织结构主要由道士和道观组成,道士负责传授教义和进行仪式,道观则是道教信徒进行礼拜和修行的场所。
道教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隋唐时期,道教得到了皇帝和贵族的大力支持,成为了国家宗教。
许多道教寺庙和道观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兴建和扩建。
道教的教义也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道教经典和教派。
然而,随着宋代以后,道教逐渐衰落。
这主要是由于佛教的兴起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道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许多人转而信仰佛教。
儒家思想则强调社会伦理和道德,与道教的追求超脱尘世的理念相悖。
因此,道教在宋代以后逐渐式微,成为了中国古代宗教中的一个小众信仰。
三、道教在中国古代宗教中的地位道教在中国古代宗教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的核心理念是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

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道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中,道教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以自然为根本,强调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死、顺应自然万物的变化。
本文将从道教的起源和发展、道教的主要内容、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等方面来论述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
一、道教的起源和发展道教是我国在东汉时期形成的一种宗教信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道教的起源和发展受到中国古代的书画、哲学、医学等多方面的影响。
道教的创立者是著名思想家老子,在其所著的《道德经》中提出了“道”这一哲学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信仰体系和宗教仪式,吸收了儒家、佛家等其他哲学流派的一些思想,逐渐成为独立的宗教信仰。
在汉代,道教开枝散叶,各种派别陆续形成。
其中,以五斗米道和正一派为代表的教派最为兴盛。
唐代,道教达到了鼎盛时期,其所创立的道观更是数不胜数,成为宗教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道教的主要内容道教的主要内容是修炼,即通过变革自我,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与其他宗教信仰不同的是,道教强调自我的完善和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统一。
其理论基础是“道”和“德”这两个概念。
其中,“道”指代自然法则,是一个无穷无尽、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普及存在;“德”则是指个体的修为和道德品质。
在道教的信仰体系中,道被看作是永恒不变的东西,而德则是能够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改变的。
在道教修炼过程中,有多种方式。
其中,丹道是较为著名的一种修炼方式。
丹道强调人体内的能量,通过炼丹和服食丹药,强化人体自身的细胞和内脏器官,使身体更加健康、充满活力。
此外,气功、太极拳、易经养生等也是道教修炼的方式之一。
这些方法旨在帮助修行者调整身心平衡,达到消除生活压力、提高生命质量的效果。
三、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作为中国独特的宗教信仰,道教影响了中国人的思考、文化和艺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起源及其社会作用

道教的起源及其社会作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创造了独特的思想文化,学术界与道教界基本上是有共识的。
然而,道教成立的时间至今仍存在不同的看法与分歧。
至于对道教作用的评价,更是仁者不一。
对于道教产生的时间问题,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道教由皇帝和老子创立,称其为“黄老道”。
以皇帝道历纪元,其元年作为道教创立的年份,以此计算,道教创立至今已有4700年多的历史。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道教是东汉末年由张陵创立,至今也已有1800年的历史。
而当今的道教界人士虽有“东汉张陵说”但更多时候则表达了“黄老道”的看法。
再追溯到民国以前的道教文献,就不难发现,皇帝对于道教而言的确拥有开创者的地位。
《正统道藏》中,讲述历史的神仙传记之第一部是王瓘的《广皇帝本行记》,该书采撷了先秦《列子》、《庄子》等古籍有关皇帝的资料,通过综合加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关于皇帝修行道德、治国修仙的故事框架,凸显了皇帝在道教中的领袖作用。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这部书被道教视为“资治通鉴”开篇第一卷第一位神仙人物就是轩辕皇帝。
其作者赵道一在叙述了皇帝诸多坟事之后评论说:“轩辕屈皇帝之尊,礼七十二师,然后垂衣裳而天下治。
当是时也,君明臣衣,民淳俗朴。
以有天下而不耻下问,是故神人悉愿归之,民到于今称之。
此后世所以有皇帝王霸之品者,于此乎可见矣。
”“神人悉愿归之”,充分表明了作者把皇帝作为道教组织的观点。
在作者看来,归向皇帝的不仅是作为信徒的“人”,还有被人作为崇拜对象的“神”。
“悉愿”二字值得注意,“悉”指全部,“愿”是自愿。
人神归向皇帝就不是个别行为,而带有全局性意义。
赵道一的评述并非个人看法,而是代表了唐宋以来道教界的根本主场。
这种以皇帝为道教创始的看法不仅一直得到大陆道教的坚持。
而且得到了港台以及海外华人道教组织的继承。
港台以及海外道教界也采用皇帝纪元之道历,说明海内外道教界都认可以皇帝作为道教创始的首要标志。
道教产生的原因与意义

道教产生的原因与意义一、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二、道教与两汉政治三、道教与儒、佛的关系及其对东方文化的影响一、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儒道思想都从这里萌发。
《周易·观卦彖辞》有“中正以观天下。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的思想认识,对儒道两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且,儒家所谓“神道”,是指神妙变化或曰规律而言。
然而对于道教来说,它只是一个远源,直接受《易经》影响并形成学派的是道家。
道家才是道教的近源。
虽然后来的道教常以易学相标榜。
如《周易参同契》等,确实也从中汲取了不少理论资养。
但不是道教的直接来源,更不是道教的主要经典,只是借助《易经》阐发自己的思想而已。
两者存有精神指向上的原则差异。
学术理论上的互相激荡渗透,并没有改变各学派用自己的理解和理论改造原始经典的企图。
其实道教对待道家经典何尝不是如此。
道家是道教的近亲,在学术思想上其渊源尤其相近。
但道家与道教名虽相近而实际上相差亦甚远。
最根本的差异在于一为反对礼仪节文的学术派别;一为专事斋醮科仪的宗教派系。
道教的斋醮科仪与儒家的祭祀典礼,尽管在精神实质和具体内容上截然不同,但毕竟在形式上有些近似,而这正是道家所极力反对的。
那末,与道家处世原则相反对的道教,又是如何从道家转化而成为道教的呢?道家转化为道教,至少要经过两个中间环节。
第一个中间环节,是黄老之学或黄老之道。
道家反对礼仪更不主张预政,提倡无为而治。
但道家祸福依伏、奇正相生的辩证观乃至愚民思想,早为轻视群生、善用阴谋的法家所吸取。
两者的进一步融合,便产生了兼具道法特点的黄老政术。
黄帝首先是政治人物,他在苍梧升天成仙的传说,又使他具有了神秘色彩,黄老道家托始黄帝,为其积极入世预政提供了合法依据,也为其向道教转化奠定了必然的根基。
而《老子》“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的思想,及其“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
则成为民间原始道教要求均平政治的纲领及人生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的起源及其社会作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创造了独特的思想文化,学术界与道教界基本上是有共识的。
然而,道教成立的时间至今仍存在不同的看法与分歧。
至于对道教作用的评价,更是仁者不一。
对于道教产生的时间问题,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道教由皇帝和老子创立,称其为“黄老道”。
以皇帝道历纪元,其元年作为道教创立的年份,以此计算,道教创立至今已有4700年多的历史。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道教是东汉末年由张陵创立,至今也已有1800年的历史。
而当今的道教界人士虽有“东汉张陵说”但更多时候则表达了“黄老道”的看法。
再追溯到民国以前的道教文献,就不难发现,皇帝对于道教而言的确拥有开创者的地位。
《正统道藏》中,讲述历史的神仙传记之第一部是王瓘的《广皇帝本行记》,该书采撷了先秦《列子》、《庄子》等古籍有关皇帝的资料,通过综合加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关于皇帝修行道德、治国修仙的故事框架,凸显了皇帝在道教中的领袖作用。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这部书被道教视为“资治通鉴”开篇第一卷第一位神仙人物就是轩辕皇帝。
其作者赵道一在叙述了皇帝诸多坟事之后评论说:“轩辕屈皇帝之尊,礼七十二师,然后垂衣裳而天下治。
当是时也,君明臣衣,民淳俗朴。
以有天下而不耻下问,是故神人悉愿归之,民到于今称之。
此后世所以有皇帝王霸之品者,于此乎可见矣。
”“神人悉愿归之”,充分表明了作者把皇帝作为道教组织的观点。
在作者看来,归向皇帝的不仅是作为信徒的“人”,还有被人作为崇拜对象的“神”。
“悉愿”二字值得注意,“悉”指全部,“愿”是自愿。
人神归向皇帝就不是个别行为,而带有全局性意义。
赵道一的评述并非个人看法,而是代表了唐宋以来道教界的根本主场。
这种以皇帝为道教创始的看法不仅一直得到大陆道教的坚持。
而且得到了港台以及海外华人道教组织的继承。
港台以及海外道教界也采用皇帝纪元之道历,说明海内外道教界都认可以皇帝作为道教创始的首要标志。
然而,当我们回头看看,1980年以来甚至更早以些时候出版的学术著作,就会发现另一种不同的情况。
除了个别学者同意道教界关于“皇帝创始说”之外,绝大部分的道教研究学者都采“东汉成立说”无论是道教史著作还是一般的专题研究论著,无论是专著还是论文,在阐述道教诞生问题时尽管也会把文化渊源追溯到皇帝时期甚至更为久远,但在言及道教成立标志的时候,则把眼光定在张陵所创立的正一盟威之道等东汉时期的道派。
由于学者的论述有一套内在的逻辑,看起来也相当合理,但这种论说实际上并没有得到道教界的普遍认同。
虽然在一般情况下,道教界也学术界并不会产生冲突,但问题毕竟是存在的。
造成以上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对宗教要素看法不同,认识角度不同,不言而喻,大部分学者们判断道教成立标志是根据一般宗教要素做出的。
按照大部分学者意见,构成宗教必须具备几个要件:一是神明信仰,二是崇拜神明的仪式,三是传达信仰的经典,四是宗教组织。
根据这些条件,东汉末张陵创立的正一盟威之道当然是完备的,因此将之认定为道教成立的标志看起来也很合理。
另外,学者们之所以把以张陵为代表的正一盟威之道当做道教成立的标志,还在于像《后汉书》、《三国志》之类官修史书提供了张陵创教的一些原始资料,可以为其论证提供比较有力的依据。
如此一来,把张陵创教当作道教成立的标志似乎也就无懈可击了。
与大多学者遵循一般宗教要素论来看道教成立标志的做法不同,道教界认定皇帝起源说乃是遵循自古以来的传统。
在中国古代,所谓“宗教”本有自身的特指意涵。
许慎《说文解字》谓:“宗者,尊祖庙也,从宀从示。
”其中的“宀”,象征安放祖先神明的屋子;“示”的上面两横代表“天”,下面的“小”代表日月星,意即《周易》讲的“天垂象,见吉凶”。
由此可见,“宗”本有尊天法祖的理趣。
至于“教”许慎《说文解字》也有解释:“上所施下所效也。
从支,从孝。
”上施。
故从支;下效,故从孝。
此即教化之意。
概况来说,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即是以“尊天法祖”为内涵的人文教化。
道教正是遵循这样的古老传统,将其历史远溯与皇帝,并且尊皇帝为道教的开先宗师和旗帜,而以老子为教主,以张陵为天师,经过比较长时间的建设而逐步完备起来。
对照一下学术界和道教界关于道教创始的说法,可以看出彼此的分歧在于判断何为宗教的标准不同。
前者是以比较完备的宗教要素作为标准来审视道教的存在;后者则主要依据传统信仰意义来考察自身历史。
各有各的标准和立场,故而形成不同的说法。
那么,学术界与道教界关于道教创始的不同说法是不是根本对立的呢?当然不是。
经过一个阶段的思考,笔者认为可从形态变迁入手来统合两种说法,解决分歧。
依据司马迁《史记》等官方认可的史书以及道教文献资料,笔者将道教的成立于发展分为三大形态:雏形道教、义理道教、制度道教。
雏形道教。
这是道教的肇端,其源头应该远溯与七八千年前的伏羲氏画八卦事件。
到了将近五千年前的轩辕皇帝,即树立以“尊天法祖、修炼成仙”为教化内涵的基本信仰。
《史记.五帝本纪》谓皇帝时期“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其中的“鬼神山川”即表示对自然神与祖先神的崇拜,而“封禅”就是祭祀天地;合起来看,其行为本质就是尊天法祖;与此相联系的则是修仙活动。
《史记.封禅书》称:“皇帝采首山铜,铸鼎与荆山下。
鼎即成,有龙垂胡须下迎皇帝。
皇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
”根据《史记.封禅书》前后文的描述可知,皇帝之所以铸鼎,是为了炼丹药,而炼制丹药的目的就是成仙。
《封禅书》关于皇帝骑龙升天的描述虽然带有传说色彩,但在本质上却表现了延年益寿、修炼成仙的生命意识,这一点与东汉以来的制度道教思想宗旨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能够被后世道教所接收和广泛宣传。
作为严肃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记载的诸多皇帝故事必有其缘由。
因此。
我们有理由把皇帝时期的“尊天法祖、修炼成仙”活动看做是雏形道教的肇端,而“皇帝”作为那个时期的符号象征,也就成为道教发生的基本标志。
义理道教。
这就是理论奠基时期的道教。
明确的说,这就是把通常大部分学者认定的“道家”看作道教理论的奠基者。
我这样说并非否定学者们关于道家的论述,而只是从一个不同角度来重新审视先秦道教理论内涵与社会作用。
从学理立场看,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讲说道法理论的一派学者完全可以称作道家,这一点西汉时期的司马谈等人已经确定了。
但是,司马谈等并没有限定后人不可以从新的角度予以探讨。
从“教”的角度来审视道家,这不仅允许,而且可能。
实际上,西汉以前的文化知识就还笼罩在上古宗教背景下,因此古人所称儒家、阴阳家、墨家等都具有一定的宗教内涵,道家这个概念当然也不例外。
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揣摩一下老子《道德经》就明白了。
该书第42章说:“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学者们明白,老子《道德经》是以“道德”二字为根本的,他所谓“教”就是“道德之教”,简称之就是“道教”。
老子这种道教当然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有所因循的,他所因循的就是皇帝以来的上古圣人遗训。
正是在上古遗训基础上,老子阐述了思想教化的义理,所以这种道教就是义理道教。
制度道教。
这是在义理道教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宗教礼仪和组织系统的道教。
东汉时期。
沛国丰人张陵带弟子王长、赵升至江西龙虎山炼丹传教,尔后又到四川大邑鹤鸣山创立正一盟威之道,俗称五斗米道。
这个道派的最大特点是尊皇帝为上古仙人,奉老子为教主,解说《道德经》五千文为《老子想尔注》,作为引导信徒的教义范本,他们以“符水咒说”疗病礼拜天地水三宫,经过几代人努力,逐步建立了二十四治的政教合一组织系统,以张陵为创始者的正一盟威之道因为有了比较系统的宗教礼仪和教派组织,以为着制度道教正式诞生,于此差不多同时的太平道失传,而正一盟威之道虽然几度变更名称,但却世代相袭,成为制度道教的典型代表。
从这个情况来看,自东汉末以来,所谓道教也就是制度道教。
它以皇帝时期的雏形道教肇端,以先秦老庄为代表的义理道教为思想基础,融合多种因素而成,为中国道德文化的保存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情况表明,道教的形成于发展,经过了不同形态,从发端上看,皇帝即是道教肇始的象征,至今,道教界将皇帝纪元作为道历的开端,这个传统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
说到道教起源及其发展的历史,就不能回避其对社会作用的评估。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道教的作用长期以来往往被歪曲,尤其是一些文学作品更是经常将道士作为反面人物来刻画塑造,于是乎社会上流行者“妖道”的称呼。
一些不懂道教的人更是以片概全,把道教当作封建文化残余,力图予以消灭,这是极端糊涂错误的。
听听鲁迅先生的呼声:“中国的根柢在道教”。
这也许是给糊涂人的一付清醒剂。
是中国人研究中国问题的出发点,离开道教的历史去探讨中国问题是会偏离方向的。
到底如何认识道教的社会作用?这当然需要客观的辩证分析。
查考文化史料,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等领袖人物对道教的作用早有评估。
刘恩营《从井冈山走过中南海¬¬¬¬¬¬¬¬¬¬¬——陈士榘老将军回忆毛泽东》记载,毛泽东1928年与贺子珍谈中国文化是曾说:“道家除恶务尽的精神倒值得学习,它从不畏惧妖魔鬼怪,敢斗魑魅魍魉。
历代造反的百姓都打着‘提天行到’、‘除暴安良’的旗帜,我看老百姓还是喜欢道教的。
”毛泽东这里讲的“道家”也就道教,他的论述为我们实事求是地评估道教的作用提供的思路和范例。
经过查考比较,我认为社会的道教作用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高举皇帝旗帜,在中华名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加强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中国人往往自称炎黄子孙,以皇帝位华夏始祖、人文初祖,但皇帝这面旗帜是谁举起来的?不是儒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而是道教。
先秦时期,儒家以祖述尧舜为尚,所以其上古文献汇集称作《尚书》。
作为制度道教理论先驱的道家则尊尚以皇帝为大宗的道统,《列子》、《庄子》等义理道教文献都诉说了皇帝故事。
以张天师为代表的制度到教形成之后,广泛搜罗皇帝资料,确立了以皇帝为旗号的“道宗”文化体系。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制度到教文化系统里的大量经书都冠以皇帝之名,如《广皇帝本行纪》、《皇帝宅经》、《皇帝内径》、《皇帝阴符经》、《皇帝九鼎神丹经决》、《轩辕皇帝水经药法》等数十部。
事实证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道教作出了巨大努力,从而维系了中华名族以皇帝为大宗的文化大道统。
第二,建立了养生、治国相一致的基本理论,为社会安定、个人健康生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
早在皇帝时期,雏形道教即树立了“终其天年”的人生理想,并根据现实需求,通过具体实践,总结了许多有益身心健康的养生法门;与此同时,皇帝君臣身体力行,为社会治理付出了巨大努力。
取得了天下大治的效果。
由皇帝君臣所实施的养生、治国实践,经过尧、舜、禹、汤等不同时期,至周代姜子牙发扬光大,再由以老子为代表的义理道教予以理论提升,从而对后来的社会治理与人格完善产生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