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人 师陀
师陀的《说书人》解读

吴周文、道德家与被遗弃的苦命人――师陀的《说书人》解读江苏省扬州大学文学院吴周文《说书人》,选自师陀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原来的副标题就是“果园城记之十一”。
师陀(1910-1988),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与剧作家;原名王长简,曾用笔名芦焚,出生于河南省杞县一个没落地主家庭。
十五岁离家,先后在开封、北平、上海等地求学与工作。
抗战时期,身陷“孤岛”的师陀心怀国破之痛,以小说创作初登文坛。
1937年由著名作家扬振声、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巴金、靳以、李健吾、林徽音、沈从文、凌叔华等组成了《大公报》文艺奖金评选委员会,最终评出三部获奖文学作品:芦焚的短篇小说集《谷》、曹禺的《日出》与何其芳的《画梦录》。
建国前文学评奖甚少,故此这三部作品的获奖备受文学界的瞩目,师陀也因此而一举成名。
师陀在《说书人》里讲述了一个“说书人”的悲惨命运。
小说写于1939年1O月10日。
所写的故事大体发生在上世纪2O到30年代,如此推算,就是8O、90年前的一个古老的故事。
其实,真的算不上“故事”,因为它缺少完整的故事情节,缺少一般小说人物思想与性格的细致刻画。
作者仅仅对说书人的命运进行了大致叙述罢了。
但作品的命运叙事却给读者以过目之后的震撼。
按作品的叙述信息,说书人给读者的强烈、深刻的印象,就是三个关键词:孤苦、善良与被弃。
孤苦,她就是一个孤苦的人。
说书人的苦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她压根儿没有家”。
她没有财富、没有产业,因贫穷而无妻无子、无家可归。
作品里没有交代她具体住在哪里,但读者可想而知,或许就住在她说书的城隍庙里。
第二,她以说书维持生计。
固定在“在城隍庙月台下面,她放一张断腿板桌,周围——前面与两旁,放几条板凳”,“她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她一个或两个制钱”。
制钱”,就是明清朝代官方铸造的钱币,中间有方孔的称铜钱,无孔的称铜元或铜板。
)第三,她因贫病而死。
说书人体质本来就瘦弱,“她就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一直抱病说书,且无钱治病,以至病情越来越重;去世前八天还坚持说书,否则就没钱买吃的。
师陀 《说书人》 课件

“你们抬的是谁?” “说书的。”他们中间有人回答。 “说书的死了?” 他们大概认为我的话没有意思,全不作声。 “他怎么死的?”因此我接着问。 “吐血。” “他病得长远吗?” “不,不长远,七八天前他还说书。” “他家里人呢?他家里有人吗?” “他压根儿没有家。” “那么他也没有儿子吗?” “谁知道!我们没听说过。”
贫困、病态、敬业,难以支撑生计、维持读书人的尊严
侧面描写:“我”对说书职业的敬仰、对说书人的着迷、小城 里的人都被迷住了、“我”和扛手的对话……
“天气是很好的,大路上照满了阳光;游丝在空中飞 动,有的挂在草上……”
环境描写,用好天气、明朗的环境反衬说书人的悲惨命运。
说书的技艺高超、无名无姓、无家无儿、一世悲凉 说书人是一个技艺高超、热爱说书但却无法依靠职业维 持生计的小城底层人物,他贫困、病态、生活落魄、命 运悲苦,尽管他给小城的人们带来了文化、开启了一扇 精神世界的大门,却还是落得穷困病死的凄凉下场。
各显神通
请根据以下一句话点评,仿写一句话来评论说书人的一生 例:一把折扇,一块惊堂木,一个小笸箩,一生悲苦。
一种贱业,一个孤独者,一座城隍庙,一生凄苦。 一副灵柩,一卷芦苇席,一处乱葬岗,一世悲凉。 一段隋唐,一部精忠传,一座大名府,一腔侠义。 一场封神,一部水浒传,一个十字坡,一身侠气。
3.文中每次描写说书人都提到长衫,有何作用?
(1)“长衫”是说书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代表,说 明说书人对职业的尊敬和执着;
(2)从“蓝布长衫”到“灰绿色”到最后的“破长 衫”,暗示了说书人生活困苦,每况愈下,也为说书人 最后的穷困病死做铺垫。
思考:技艺高超的说书人为何会因贫困病死?
4.小城里其他人对说书人是怎样的态度?品读 “我”和扛手的对话,说说感受。
《说书人》解读

圆学子梦想铸金字品牌*说书人师陀的作品深沉淳朴,擅长描摹世态人情,刻画社会风习,有时带着诙谐与揶揄的情趣,却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与沉郁的情调。
文笔纤细,叙述简约,笔锋蘸满了感情,善于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他的作品虽然缺乏强烈的时代精神,但对于社会黑暗现象的揭露与憎恶,对卑微小人物的同情,跃然纸上。
早期作品较多地取材于农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后逐渐转向描写城市的中层社会。
在创作上,他对于作品艺术风格与意境的追求有着浓厚的兴趣。
有些作品虽然对旧社会进行了揭露与控诉,但未能深入地发掘社会黑暗的根源。
师陀称不上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创作巨匠,他在文坛上的成名得益于小说而非散文。
但他的散文诚如他为第一本散文集《黄花苔》命名时说的那样,“是野生植物”,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一直执拗地充满生气地开放着。
师陀散文中,除了写故乡农村的一些篇章之外,最多的当推人物小品了,它们也应受到我们的重视。
师陀散文创作的基本方法是把散文当小说一样地写。
他的前期散文创作成果《黄花苔》《江湖集》和《看人集》就已基本定型,大多是采用小说笔法来写的。
其一:以乡村中国和平民关怀的题材为主。
师陀是一位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进入文坛的作家,当时中国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已从北京转移到上海,西方文化和革命思潮的影响特别明显,整个文坛可以说比以往更为开放、多变,商业色彩比较浓厚。
而北京毕竟是个有着浓厚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古都,在文化取向上仍趋于守成和稳健,文学意蕴突出,少见商业和政治味道。
因此,像许多京派作家那样,师陀深受这种纯文学氛围的感染,并出于对文学政治功利性和商业性的不满、对现代文明入侵后的乡土中国的变化怀着矛盾的心态,而尽力尝试避开时代的滚滚潮流,毅然将创作重心转到文化观照和反映最普通现实的中国民生之上。
在其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谷》中,悲惨故事系列的描写充分展示了黑暗而罪恶的旧世界,让读者看到了30年代在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下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过岭记》中对长工茨儿的描写与美好梦想的寄托,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精神美的发掘、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压迫者无休止的精神与肉体折磨的谴责。
在卑微与高大中穿行——解读师陀的《说书人》

在卑微与高大中穿行——解读师陀的《说书人》《说书人》是印度著名作家师陀的自传小说,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以他自己、他的父亲和他的儿子为中心,讲述了三代人的人生经历。
本文将主要从书中所反映的卑微与高大的主题进行解读。
首先,《说书人》表现出了师陀这种卑微的身份在印度社会中的极度贫困和无助。
早在他幼年时代,家庭的贫穷让他被迫辍学,为了温饱,他还不得不在农田劳作。
随后的生活也并未改善,他一度离家漂泊,过着无家可归的生活,从一个小丑到一个身体残疾的人的助手,再到成为一个无稳定职业的小贩。
然而,师陀坚定不移地践行着他的写作信仰,获得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关注和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师陀的卑微身份似乎变成了他为更广泛的人民发声的媒介。
其次,师陀在书中所述的高大主题是关于印度文化和语言的。
由于印度社会的种种限制,师陀和他的祖先一直处于较为低微和边缘的地位,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们对传统文化和古老语言的执著追求。
师陀的父亲曾经是一位著名学者,对印度文化和语言有着深入的研究,甚至在他的生命最后一刻也在不断学习和探索。
师陀自己也相信,印度文化和语言在整个人类文明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执著精神也传递给了师陀的儿子,他继承了父亲和祖先的文化遗产,并将他们带入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除此之外,书中还展现出师陀对人类历史的广阔视野和对各种思想和表达形式的探究精神。
师陀熟知东西方历史的发展和交汇,能够将印度文化与世界文化对话和融合,能够以多种语言和形式去表达复杂而深刻的思想。
他的探究精神也涵盖了写作艺术、音乐、文学、幽默和人类哲学等方面,他对这些领域的理解和应用为我们展示了另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综上所述,《说书人》是一本有关卑微与高大的自传小说,呈现了师陀及其家族历经印度社会种种苦难的奋斗与探究精神。
同时,《说书人》也是印度文化、语言和人类思维的一个典范,给我们提供了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说书人师陀

说书人师陀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
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
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
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一块惊堂木——又叫做醒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箩,这便是他的一切。
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吶喊。
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说书无疑是一种贱业。
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而我却被迷住了。
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
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以它们宏大的为人熟悉的声调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
这时候,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当一切曾使我欢喜和苦痛的全随了岁月暗淡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还在我昏暗的记忆中出现。
跟这些人物一起出现的,还有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
时光悄悄地过去,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惊堂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笸箩。
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
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
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
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元。
“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
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
”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他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
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年老的一个跟着一个死了;年少的都长成大人,他们有了大人的职务,再不然他们到外乡去,离开了这个小城。
最近一次我到这小城里来,我到城隍庙里(城隍庙早已改成俱乐部),在月台下面,原来说书人放桌子的地方停着一个卖汤的。
我感到一阵失望,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
“说书的还没有来吗?”我忍不住问。
溢出京派叙事的现代说书人——试析师陀《果园城记》的叙述特点

的 日常起 居 来 反 映历 史 这 正 是现 实 的真 实 与 审 美 的
一
、
引言 : 京派与叙事的“ 有效 性 ” 时 隔几 十年 之 后 . 京 派文 学 又 重 新 进 入 我 们 的 审
真 实 的不 同 。 汪 曾祺 更 从 审 美感 情 上 加 以总 结 京 派 小
说: “ 我 以为 小 说 是 回 忆 必 须把 热 腾 腾 的生 活 熟 悉得 美视野 。 人 们 开 始 欣 赏 这 么一 种 文学 . 它既是“ 美” 的。 像 童 年 往 事 一 样 .生 活 和 作 者 的感 情 都 经 过 反 复 沉 又是有 “ 思想” 的, 尽 管 时代 变 迁 、 沧海桑 田。 字里 行 间 淀 . 除 净火 气 。 特 别 是 除 净 感 伤 主义 。 这 样 才 能 形成 小 反 而 更 留存 有 除 尽 火 气 、 韵 味 悠 长 的美 感 也 正 是 很 说 。” ⑤ 多学者都 注意到 的. 京 派 延 续 了 由鲁 迅 开 创 的 “ 现 代 师陀 . 原名王常 简 . 现 代 文 学 史 长 长 一 列 名 单 中 抒情小说” 这 一 线 索 王 德 威 认 为 这 是 : “ 历 史 的暴 虐 的一 个 并 不 起 眼 的 名 字 。 大 概 始 终 不是 一个 能异 军 突 每 以 自噬 起 其 身 为 代 价 . 在毁 灭的威胁下 . 人 所 能 做 起 、 一举 成 为文 学 界 的宠 儿 的 人 。 他孤 独 、 热 忱 而 又忧 的是以情辞 、 以抽 象 保 存 文 明于 劫 毁 之 万 一 ” ① 在 笔 伤 地 讲 着 这 世 上 的 各 色故 事 . 讲述 着 世 人 的狂 欢 和荒 者看来 . 京 派 文 学 的持 久 魅 力 与 其 独 特 叙 事 方 式 有 着 凉 , 时 而 意 气 飞扬 地 讴 歌 革 命 . 宛 如 少 不 更 事 的 热 血 隐秘 的联 系 . 早在 1 9 6 7年 《 < 怀 旧>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的 青年 . 时而淡泊 悠然地思索人生宇宙 . 宛 如睿智豁达 先声》 中就 有 人 指 出 情 节 结 构 与 叙 事 的重 要 性 . 甚 至 的老 者 。 在他的《 果园城记》 里, 近 乎 回忆 , 并 展现 了 回 认 定 这 传 统 文 学 与 现代 文 学 的 实 质性 区别 正在 于 此 忆 的线 索 。 它也 除去了感伤主义 . 但 是 汪 曾 祺 所 说 的 或 许 京 派 所 讲 述 的 故 事 情 节似 乎 并 不 比 其 他 作 品 更 “ 火气 ” 并 未 消 除尽 净 . 他 在文 中设 置 的叙 事 结 构 和 风 加 曲 折 离 奇 .却尤 为 吸 引人 进 入 一 个 奇 特 的世 界 . 无 格 都 是 “ 火气” 未 曾 除净 的明 证 然 而这 也是 师 陀 与 其 论是田园牧歌、 古 典 遗 风 还 是 都 市 嘲讽 , 嬉笑怒 骂 。 无 他 京 派 作 家 的 区 别 所 在 。尽 管 有 沉 寂 . 有 回忆 . 有 安 不 酣 畅淋 Z墨I 漓 J H 霉 . 纵 Z 横 腾挪 . 尽文字之能事 。 京 派 文 学 家 似 详 . 可 在 这 平 静 大 彻 大 悟 的语 调 中却 时 而 逸 出几 声 低 乎更 懂 得 讲 故 事 的技 巧 . 换言之 . 是更具有 “ 叙 事 的 有 低 的 抽 泣 . 时 而 爆 出一 两 句 怒 吼 . 时 而 发 出悲 伤 忧 郁 效性 ” , 这个特点在查振科《 对 话 时代 的叙 事 话 语— — 的 慨 叹 . 掩 藏 在 作 者 平 静 的笔 调下 的是 一 个 故 作 洒 脱 论 京 派文 学 》 中有 更 为 具 体 的 表 述 。 而 白五 四 以来 。 现 却 时 刻 放 不下 也割 不 断 的躁 动 的 灵 魂 他 在 创 作 中总 当 代 文 学 家 似 乎 更 加 关 心 的是 文 学 以何 种 方 式 与 现 是 有 意 无 意 地溢 出单 一 的表 达 模 式 . 着 力 在 微 缩 的空
说书人

•赏析文本之人物 拓展思考:小说中的三次叙写都提到了说书人的 长衫 ,有什么作用?
①符合说书人的身份;
②坚持穿长衫也体现了说书人对传统艺术的执着;
穷困病死做了铺垫;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赏析文本之人物 拓展思考:你觉得小说中最为震撼人心的 镜头是什么? 镜头一: “他们顺着大路到郊野上去。我跟在他 们后面。这所谓灵框,其实只是一卷用绳子 捆着的芦席,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 不住随着扛手的步骤摆动,他的破长衫的一 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拓展链接:《孔乙己》中的特写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 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 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 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 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 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 九文大钱。
初见说书人 再见说书人 说书人之死
很黄很瘦、咳嗽 声音不高 更黄更瘦、咳嗽 吐血、嗓子塌了 死了、葬于乱葬 岗
小 人 物 的 悲 苦 一 生
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刻画出一个怎样的 说书人形象? (1)说书人技艺高超,让听众沉迷其中,
并带来美好回忆 (2)身份低贱,生活落魄,他讲述的一 个生动的下一故事常换不来一个馒头钱 (3)孤苦伶仃,命运悲惨,他没有家庭, 孤独死去 (4)对说书艺术执着,生命垂危时还坚 持说书
师陀说:“我的短篇小说有一部分像散文,我 的散文又往往像小说,我自己称之为四不像。”
(1)采用散文常用的第一人称“我”便于从我的角 度,感知说书人的故事,了解我的内心活动。“我” 既像一个虚构的线索人物,又给人以散文式的真 实感。
谈谈师陀《说书人》的多重情感错位

谈谈师陀《说书人》的多重情感错位————————————————————————————————作者:————————————————————————————————日期:谈谈师陀《说书人》的多重情感错位-中学语文论文谈谈师陀《说书人》的多重情感错位董健《说书人》是新修订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珍爱生命”第二模块“陨落与升华”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师陀于1942年1月3日写下的,后收入小说集《果园城记》。
夏志清博士高度评价师陀的小说“文笔典雅,饶有诗意”,甚至说“《果园城记》的18篇素描虽无悲剧力量,但却有鲁迅在《呐喊》及《彷徨》中所表现的讽刺与同情”①,《说书人》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很好地体现这了这一评价。
小说叙述了旧社会一个曾经给大家带来快乐的社会底层的说书人,随时代变迁,被社会和时代遗弃,最终贫疾而死,葬在乱葬岗的故事,是“一首‘小城’和‘说书人’的挽歌”②。
小说采用散文化的笔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其奥秘除了文笔的典雅,独特的视角以及师陀本人的天赋以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者没有像传统小说那样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吸引读者、表达思想、反映社会生活,而是通过“我”的情感与理性的错位、“我”与小城人的情感错位以及人物与读者的情感错位来表现“讽刺与同情”的,设计精巧,曲尽其妙。
一、情感与理性的错位孙绍振先生提出的真善美三维“错位理论”认为:艺术的感染力来自于审美价值与科学认识和实用价值之间拉开距离,三者之间产生“错位”,才能有审美情感的自由可言。
③说书“无疑是一种贱业”,从实用价值上看,基本是“无用”的;从理性上说,是大多数人不想为的;从情感上说,“我”却对它无比热爱,“宁可让世间最爱我的人去失望,放弃为人敬仰的空中楼阁——什么英雄,什么将军,什么学者,什么大僚,全由他去!我甘心将这些台衔让给别人,在我自己的大名下,毫不踌躇地写上—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
这种情感与理性的错位,强烈地吸引着读者想去探究其中的原因。
说书人

2.有头尾无过程的情节
3.回述型叙述的反思特质
请课外阅读:《说书人》的“散文笔法”探源
拓展
• 阅读《邮差先生》
• 《邮差先生》中的邮差热心体贴、尽职尽 责,即使你忘记贴上邮票,也愿意帮你垫 上,那种信任和善解人意着实让人心头一 热。 • 寄寓了作者对和平安定的向往和认同。同 时,作者热衷于发掘美好的人情和人性, 力求在淳朴的文学世界中实现纯正文化的 复归。
《说书人》即《果园城记之十一》。
• 《果园城记》是师陀最富盛名的代表作。 该小说集创作于上海沦陷时期,作者对果园 城的人物、性格、命运和环境作了细致的 描摹,在优美的笔触中实则隐含着作者对民 族性格和命运的深刻反思,也衬出作者拳拳 的爱国之心。
掌握字音:
huáng 城隍 xū 吹嘘 gǒu qǐ 枸杞
4.小说第二段插入“我”对志愿书的填写,有什么用意?
•直接抒发“我”对说书人的着迷和敬佩。
“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的含义
明确:把说书人说成是撒谎家,非常生动 形象,因为说书的内容多为被演绎过的历 史故事,其中的人物形象是被吹嘘夸大的, 或者根本不存在的。“世人特准的”说明 人们喜爱听那些狭义勇敢的故事,并沉迷 其中。 展现在历史大背景(日本侵华战争)下的没 有硝烟只有祥和与宁静的画面。
说书人
• 师陀(1910—1988), 幼名王 继曾,后改名王长简, 笔名芦 焚、师陀,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 一位自觉追求文学独创性的 作家,河南杞县人。 • 师陀曾参加反帝大同盟,后任上 海前苏联广 播电台编辑、上海 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剧。 建国后,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 编辑、上海电影 剧本创作所编 剧。后在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专 门 从事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 《谷》《果园城记》,长篇小 说《结婚》《马兰》等 。
高中语文 师陀小说《说书人》及其他解读

《说书人》写于1942年,正值抗战时期,时代动荡、变革, 物价飞涨,当时的中国满目疮痍,积贫积弱,百姓生活困苦不 堪,农村更是艰难。
小说富于意义,并不是因为它时常稍带教诲,向我们描绘了某人
《说书人》 《灯》(卖煤油的) 《邮差先生》
君为人淡于名利,正直刚强,嫉恶如仇,遇不平事辄 拍案而起,不曲学以阿世,不违心作悖言,一切发之 天然,有其人是以有其文也。
——历史学家唐振尝《师陀墓表》
天下至大,难道还有比这些更使我们难忘,还有比最早种在我
们心田上的种子更难拔去的吗?
二、 重返“果园城”的“我”——小说叙述者
《果园城记〃序》:我有意把这小城写成中国一切小城的代表。
而人类的
是他的衣饰,
是他的皮肉。
,这基本的基本,才是
——刘西渭
他的心。
1、“视角总是被设置在遭遇Fra bibliotek大麻烦的那个人物身上 ”, “我”的“麻烦”是什么?
《听说书及其他》:每天下午三四点钟放学,别的同学回家,我 则直奔城隍庙去听说书。 《果园城》:我只是从这里经过,只是借了偶然的机缘,带着对 童年的留恋之情来的。
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 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
——师陀小说《说书人》及其他解读
而人类的
是他的衣饰,
是他的皮肉。
,这基本的基本,才是
——刘西渭
他的心。
时光于是悄悄地过去,即使是在这小城里,世人最不注意的角
上,它也不曾停留。
一、坚守“果园城”的说书人
1、“我”三次看见说书人,分别看到了怎样的情形?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说书人 师陀

照应二:两次“要钱”的经历
• 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 制钱 • 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 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元。“再请八 个,一个馒头的钱。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 哪位一动手就够了。”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他叹息 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
• 物质追求取代精神追求后的荒凉 • 传统文化衰落的荒凉 • 说书和说书创造的美好精神世界的 荒凉
• 对传统文化不断远去的深刻反思
• 对美好的精神世界荒芜的痛心 • 对生命无可着落状态和在困境中上下求索的 茫然与孤独
•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 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对说书人的尊敬他说书的内容那个侠义的世界是虚构人们希望有这样一个充满真善美充满正义和英雄世界反衬说的书中的真善美在当时的真实世界已经不存在了寻找主旨荒凉这个小城的城外是多么荒凉啊
说书人
师陀
关于说书
• 说书又称评书、讲书,广东等地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是一种古 老的传统口头讲说表演的艺术形式,从说唱艺术转型而来。说书的表 演形式为一人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目为道具,通过叙述情节、描写 景象、模拟人物、评议事理等艺术手段,说演讲评故事。
关于说书人
• 小说中的说书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试从文本 中找出细节,对其技艺、境遇、地位、品质 等方面加以评说。
照应一:3次外貌及声音的描写
• 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声音不高并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 • 他的长衫变成灰绿色,更黄更瘦;他咳嗽,并且吐血;嗓子 塌了,喑哑了 • 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漏出来,不住随着杠手的步骤摆动,他 的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 人们的冷漠(冷漠的人情)
苏教版《说书人》原文

教材课本与网上版本差异较大,所以特别将课文整理,供比较阅读。
说书人(苏教版) 师陀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
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周围——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
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
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一块惊堂木——又叫做醒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箩,这便是他的一切。
桌子和板凳是他向庙祝租来的。
他说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说李逵从酒楼上跳下去,说十字坡跟快活林,大名府与扈家庄。
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吶喊。
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这无疑是一种贱业。
我不知道别人对于这种职业抱的态度;但是如果有人教我填志愿书,即使现在,我仍会宁可让世间最爱我的人去失望,放弃为人敬仰的空中楼阁——什么英雄,什么将军,什么学者,什么大僚,全由他去!我甘心将这些台衔让给别人,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躇地写上——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我很难说出所以要如此决定的理由;也许这是唯一的理由,我觉得这种职业可爱,另外或者我应该说我被他迷住了。
实际上我们全被迷住了。
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
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以它们宏大的为人熟悉的声调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
其实只剩下了个数百年前的大盗刘唐,或根本不曾存在过的莽夫武松——这时候,即使过后回想起来,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当一切曾使我欢喜和苦痛的全过去了,全随了岁月暗淡了,终至于消灭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等到我们稍微安闲下来,他们便在我们昏暗的记忆中出现——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永远顶生动顶有光辉。
跟这些人物一起,我们还想到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
天下至大,难道还有比这些更使我们难忘,还有比最早种在我们心田上的种子更难拔去的吗?时光于是悄悄地过去,即使是在这小城里,世人最不注意的角上,它也不曾停留。
说书人_师佗

关于说书人的技艺,小说中设置了 一个独特的视角“我”,由他之口 道出了说书人的技艺。请你从文中 找出来,仔细体味。
2015/12/4
这时候,即使过后回想起来,还有什么是比这更 令人感动的?在我们这些愚昧的心目中,一切曾 使我们欢喜和曾使我们苦痛的全过去了,全随了 岁月暗淡了,终至于消灭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 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等到我们稍 微安闲下来,他们便在我们昏暗的记忆中现—— 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永远顶生动顶有光辉。跟 这些人物一起,我们还想到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 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 蝠。天下至大,难道还有比这些更使我们难忘, 还有比最早种在我们心田上的种子更难拔去的吗?
2015/12/4
• 笸箩(pǒ luó) 扈家庄(hù) 咳嗽(ké sòu) • 台衔(xián) 踌躇(chóu chú) 玉墀(chí ) • 蝙蝠(biān fú) 唾血(tuò ) 喑哑(yīn) • 灵柩(jiù) 阡陌(qiān mò) 枸杞(gǒu qǐ) • 荒冢(zhǒng) 瘟癀(wēn huáng) • 喽啰(lóu luō)
2015/12/4
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 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 啰们吶喊……他咳嗽,并且吐 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 前更衰弱,他的嗓子塌了,喑 哑了……他时常发病,他不能 按时开书,有时候他要在中间 停好几天
2015/12/4
这所谓灵框,其实只是一卷 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说书人 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 随着杠手的步骤摆动,他的 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 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2015/12/4
你可曾想到你感动过多少人,你给了人多少幻想, 将人的心灵引的多么远吗?你也曾想到这一层, 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 凡生活中,你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 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吗?我站着,直到新的坟墓 从地面上耸起来,埋葬的人吸着了烟,然后抛下 他们掩埋的新坟走了,不见了,郊野上只剩下我 一个人了。这是怎么回事?十字坡现在在哪里? 小商河在哪里?截教的瘟黄阵和隋炀帝赏过的琼 花又在哪里?凡是回忆中我们以为好的,全是容 易过去的,一逝不再来的,这些事先前在我们感 觉上全离我们多么近,现在又多么远,多么渺茫, 多么空虚!
从师陀《说书人》看“散文体小说”

338从师陀《说书人》看“散文体小说”★ 张吉美师陀的小说大都有着散文化的特点。
以《说书人》为例探讨散文化小说的特点:即淡化情节的故事抒写,虚化人物的典型塑造,营造情节的特有意境,强化作者的情感抒发。
散文体小说,是指以小说体裁和散文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散文化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的一种文体,即用散文的形式创作的一种小说。
《说书人》是现代作家师陀194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后收入师陀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
《说书人》虽是一篇小说,但在文体方面又具有散文的特点。
师陀是一位长于短篇小说与散文而兼备众体的作家。
其小说大都有着散文化的特点,如他自己在《我的风格》中所说:“我的短篇小说有一部分像散文,我的散文又往往像小说,我自己称之为‘四不像’。
”对小说、散文文体理解的开放性,在创作上给师陀带来了充分的自由度与自主性,从而使他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不拘一格,有着别样的精致。
接下来将以师陀的《说书人》为例来探讨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一、淡化情节的故事抒写散文化小说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以抒情为主导,而不再以情节为中心。
中国传统小说向来讲究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交代事件必须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一套固定的叙事规则。
非叙事的抒情话语的出现是散文化小说最核心的艺术特质。
然而散文化小说的本质仍是一种小说形式,它不可能完全摆脱掉小说的叙事因素。
因此对于情节的叙述仍旧是散文化小说抒情的依据,不同的是二者在量上的差别,即散文化小说将叙事淡化,抒情浓化。
《说书人》淡化了故事情节的叙述。
作者通过“我”与杠手的对话,交代了说书人的死,将情节推向高潮。
就在漫不经意走着的路上,一个曾经的鲜活的生命就没有了,而死者苍凉到没有家、没有孩子,连埋葬他的人都不愿意提及死者的所有事情。
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对话中交代了故事情节。
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少有冲突,缺少悬念。
而且找不到“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式的结构模式,作家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主张“不装似,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
说书人师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想拓展
记忆中的小人物
在我们的身边,甚至是在我们学过或看过的文 章中,也有这样的小人物,请你把他从你的记忆 找出来,写一写。 要求:1)50-100字;
2)抓住其某个特征来体现其性格或命运。
总结
这样一个悲凉的故事,师陀 却出乎意料地平和记叙,平和的 似乎冷酷。师陀曾说:“过于悲 惨的世界,不忍把它们赤裸裸地 摆出来示众,也不想让别人明明 白白的看见。”正是因为不忍, 所以平静,然而大悲无言,却又 分明能痛彻心扉。
背景回放
抗战爆发后,师陀流落洋场,写了短篇小说集 《果园城记》。作者带着浓郁的怀旧情绪,以他特 有的一种凄凉而又温暖的笔调,写了小城的历史和 各种小人物的命运。全书19篇,除第一篇外,每篇 基本上是集中写一两个人物,有豪绅地主、地痞流 氓、知识分子、邮差先生、说书人、小渔夫、小学 教师、寡妇的老女儿,也有革命家、热心于公益事 业的人。这些小人物和小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 各个侧面反映小城的历史、现状,透视着小城惨淡 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城是当时中国社会的 一个缩影。《说书人》选自《果园城记》,原来的 副标题是“果园城记之十一”。
思考
上联: 一把折扇 一块惊堂木
一个小笸箩 一生悲苦
下联:?
初读感知
我眼中的说书人
他是一位(
)的说书人
细读分析
“我”眼中的说书人
要求: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为他设计 一个个人档案,并说说你设计的理由。
体味情感
• 面对说书人的不幸,“我” 有着怎样 的感受和思考?
• §28 • 对说书人的同情和赞美; • 对说书人悲惨命运的找寻; • 对美好事物逝去的哀叹; • 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世道的冷酷 • 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
说书人

最后见 说书人
文本探究
3.除了细节描写,本文还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 的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1)正面描写:外貌描写, 如“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 语言描写,如“再请八个,一个馒头 的钱……”;行动描写,如“他用折 扇打、刺、砍、劈”。
(2)侧面描写
如“我”志愿做一个说书人; 我们都被迷住了;抬灵柩的谈论说 书人的死因和家庭状况等。又如 “天气是很好的,大路上照满了阳 光;游丝在空中飞动,有的挂在草 上;郊野上,一望几乎看不见行人” 的环境描写反衬命运的悲惨。
再见 说书人
最后见 说书人
“我”与说 书人
细节描写的内容
第一次见 说书人
再见 说书人
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 脸很黄很瘦。他的声音不高,并且 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 。
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 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 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 衰弱,他的嗓子塌了,瘖哑了。 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 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明确:(1)符合说书人的身份;(2) 坚持穿长衫也体现了说书人对传统艺术的执 着;(3)长衫的变化也暗示了说书人生活 境况每况愈下;(4)推动情节的发展。
6. 小说第二段中插入“我”对志愿书的填写, 有什么用意?
明确:直接抒发我对说书人的着迷和敬佩;
同时,“宁可让世间最爱我的人去失
望”“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躇的 写上——说书人”还有设置悬念,引领下
)踌躇( chïu
)
2.词义
台衔:对他人名衔的敬称。 空中楼阁: 悬在半空中的阁楼。比喻虚幻
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
玉墀:殿堂前的台阶。
文本探究 1. “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
说书人 师陀

D答疑解惑
AYIJIEHUO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目标一
目标二
【目标一】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小说主题。 1.说书人有什么形象特点? 提示:说书人是一个命运悲苦而孤独的小人物。他技艺高超,孤 苦寂寞,身世凄凉。他生活贫苦,带病说书却不够糊口,最后凄凉地 吐血而死,被人埋在了乱葬岗中,再也不会被人记起。 2.说书人的生意和他的生活是怎样逐步走向没落的? 提示:①身体更加衰弱:更黄更瘦,咯血,嗓子喑哑。②听客慢慢减 少:老的一个个死去,少的长大后离开。③时常发病,不能按时开书, 有时停好几天。
D答疑解惑
AYIJIEHUO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目标一
目标二
5.说书人的经历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主题? 提示:说明美好侠义只存于说书中,现实是冷酷、黑暗、荒凉的。 反映了在战争年代,处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物质生活极端贫困, 挣扎在死亡边缘的社会现实。
D答疑解惑
AYIJIEHUO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目标一
目标二
【目标二】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赏析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1.文章开头对说书道具的描写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细节描写。文章开头描写的道具很简单,一方面突出了说 书人家境的贫寒,无力购买多余的道具;另一方面衬托出说书人说 书技艺的高超,为下文写其说书作铺垫。 2.“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中“撒谎家”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撒谎家”指说书人以说书为业,以讲故事谋生,他的故事带 有创造性。
X 新知导学
INZHIDAOXUE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4.辨近义 (1)熟悉 熟习 辨析:二者都有“很了解”的意思。“熟悉”着重于对人、事、物的 了解。“熟习”着重于对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 例:①热心助人的张老师熟悉小区的每一户人家,因为他经常帮 大家打水、送菜、干杂务。 ②他出身丹青之家,熟习画技,深谙画理,悟性又高,所以在以鉴定 与鉴赏为本的书画艺术拍卖领域里自能驾轻就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作 人物描写 语言 心理 细节描写: 社会环境 情景描写 自然环境
“我”与说书 人
细节描写的内容
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 第一次见说书 黄很瘦。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 但是很清楚 。 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 人 两个制钱。 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 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间或 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他的嗓 子塌了,瘖哑了。 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 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 每次给他一个铜元。 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
再见说书人
最后见说书人
刻画人物的方法
想了解人物的形象就要从刻画人物的方法 入手。刻画人物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分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 写;其他还有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环境 衬托等等
散文与小说的几点区别
1、小说必须细致地塑造人物形象。小说里的人物可以是真实的也 可以是虚构的。散文在人物这个方面可以始终不出现具体的姓名 和形象,甚至可以若有若无,让你读者自己去感觉。散文里的人 物通常只会是真的,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不存在虚构的问题 。写 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 。 2、小说必须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追求的惊险曲折的情节和激烈 的矛盾冲突。散文的作者根据主观感受的需要,选择人物的一些 活动和生活事件的某些镜头进行描述。散文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 情节,注重的是语言的唯美,富有诗意的抒情和直白的议论,是形 散而神不散。 3、小说必须给出具体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而散文里的人物与 文章当时的时间和环境可以相隔非常遥远,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 就是纵横古今 。
新沂市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组 姚磊
说书人
师陀
Hale Waihona Puke 先学检测1、积累字音
2、完成检测
细节描写:文学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形象社会环境
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 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节,指人 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 是小说、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 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 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外貌(肖像、衣着、神态)
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研习文本;
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检测反馈
阅读本文,完成导学案上 17—20题。动笔将答案写下来。 注意分点答题
阅读推荐
师陀的创作具有较强的个性特征, 在现代文坛上,可以称为是一个独 特的存在。他的《果园城记》给我 们塑造了一个个的悲剧人物,这种 人物的命运悲剧正是他内心的“爱 乡心”和“厌恶乡土”矛盾的最好 的映射,而且这悲剧意识也使得他 在艺术上发生了一次蜕变。师陀的 《果园城记》,这部短篇小说集标 志着他的小说创作走向了成熟,也 确立了他的乡土抒情小说在中国现 代小说中的别人无法替代的重要地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