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9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详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没置选项时是对 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 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 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 式设误。
【名师点睛】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 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 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2.B【解析】选项说“旧史学的研究”“受到古史辨派的无 情批判”错,属于范围扩大。原文只是说“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 住史证的旧史学无情批判”,并没有泛指旧史学,漏掉了修饰 语。
2016年全国3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1.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 力。
【解题思路】C项,曲解文意。原文引用的王国维《古史新 证》中的话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 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 充分之处理也”,意思是,一些历史学家疑古太过,就连尧舜、 禹是否存在都怀疑,这是不对的,并不能由此推出“如果能充分 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王国维并非说不该“疑古”,而 是说不要过分“疑古”。肯定了对古史的怀疑精神,但是反对不 充分利用史料而过分“疑古”。
3.D【解析】选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 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曲解文意,原文最后一段意思可知,“ 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也是“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 的凭依”,而“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只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 国文字学的改造”。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 析综合C。
Biblioteka Baidu
2016年全国1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1.D【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 合C。
【解析】选项“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及《 续考》 ,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范围扩 大,原文是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及《续 考》 ”,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是基 本可靠的”和“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这两点,并不是选项所说 的“所载内容” 。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 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 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题思路】B项,内容与原文不符,原因分析错误。原 文中说“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 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神话传说是文学。
2017年全国1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1.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 A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说法错误。气候正 义是环境正义运动精神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如何公平享受有限的 气候容量,它并不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B项,“实际上就是限 制排放的问题”以偏概全,由第四段中“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 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 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可知,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 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既有“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 成本”(包括限制排放的问题),还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 的权利”。 C项,“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合文意,由原文第 三段中“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 务”可知,当代人“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 义务”,并无权利“为后代设定义务”。
2016年全国2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1.B 曲解文意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思路】由原文第二段“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 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 要素”可知,B选项中的“口耳相传”和“作家创作加工”是传 统故事和早期小说在流传形式上的差异,而非本质差异。二者在 早期的区别并不明显,使之区别清晰起来的原因是虚构的加强。
2.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 力。
【解题思路】D项“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错误,过 于绝对化。文中说“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 料”。原文以《康熙王朝》为例,在于说明“发掘史料是一回 事”,但不能“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
3.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 能力。
“论述类文本”的四步解题法
速读全文→审读题干→找信息区间→文题比对。
1.读——读原文。(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 2.审——审题干。 3.找——找原文。 4.比——比文题。
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仔细加比较,求同求异,确认对 还是错。
⑴形同意同(信息吻合 直接判断) ⑵形异意同(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 ⑶形似意异(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
3.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题思路】B项“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错误。第3 段强调虚构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更加清晰,小说家更侧 重于虚构;第4段强调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体现在 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甚至故事和表述的中心被挪到 故事之外。“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 验……显得更有意味”可知,小说家对虚构的依赖没有降低。
【名师点睛】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 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 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 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 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 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2.C 曲解文意 张冠李戴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 力。 【解题思路】C选项“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 说法错误。由第四段内容可知,“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 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不仅仅是把故事情节呈现出 来,还要呈现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同时“因为故事情节已不 再……意味”的因果关系错误,且“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的应是“小说家”本人,而非“人们”。
【名师点睛】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没置选项时是对 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 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 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 式设误。
【名师点睛】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 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 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2.B【解析】选项说“旧史学的研究”“受到古史辨派的无 情批判”错,属于范围扩大。原文只是说“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 住史证的旧史学无情批判”,并没有泛指旧史学,漏掉了修饰 语。
2016年全国3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1.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 力。
【解题思路】C项,曲解文意。原文引用的王国维《古史新 证》中的话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 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 充分之处理也”,意思是,一些历史学家疑古太过,就连尧舜、 禹是否存在都怀疑,这是不对的,并不能由此推出“如果能充分 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王国维并非说不该“疑古”,而 是说不要过分“疑古”。肯定了对古史的怀疑精神,但是反对不 充分利用史料而过分“疑古”。
3.D【解析】选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 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曲解文意,原文最后一段意思可知,“ 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也是“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 的凭依”,而“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只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 国文字学的改造”。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 析综合C。
Biblioteka Baidu
2016年全国1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1.D【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 合C。
【解析】选项“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及《 续考》 ,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范围扩 大,原文是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及《续 考》 ”,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是基 本可靠的”和“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这两点,并不是选项所说 的“所载内容” 。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 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 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题思路】B项,内容与原文不符,原因分析错误。原 文中说“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 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神话传说是文学。
2017年全国1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1.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 A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说法错误。气候正 义是环境正义运动精神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如何公平享受有限的 气候容量,它并不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B项,“实际上就是限 制排放的问题”以偏概全,由第四段中“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 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 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可知,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 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既有“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 成本”(包括限制排放的问题),还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 的权利”。 C项,“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合文意,由原文第 三段中“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 务”可知,当代人“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 义务”,并无权利“为后代设定义务”。
2016年全国2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1.B 曲解文意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思路】由原文第二段“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 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 要素”可知,B选项中的“口耳相传”和“作家创作加工”是传 统故事和早期小说在流传形式上的差异,而非本质差异。二者在 早期的区别并不明显,使之区别清晰起来的原因是虚构的加强。
2.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 力。
【解题思路】D项“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错误,过 于绝对化。文中说“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 料”。原文以《康熙王朝》为例,在于说明“发掘史料是一回 事”,但不能“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
3.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 能力。
“论述类文本”的四步解题法
速读全文→审读题干→找信息区间→文题比对。
1.读——读原文。(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 2.审——审题干。 3.找——找原文。 4.比——比文题。
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仔细加比较,求同求异,确认对 还是错。
⑴形同意同(信息吻合 直接判断) ⑵形异意同(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 ⑶形似意异(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
3.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题思路】B项“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错误。第3 段强调虚构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更加清晰,小说家更侧 重于虚构;第4段强调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体现在 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甚至故事和表述的中心被挪到 故事之外。“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 验……显得更有意味”可知,小说家对虚构的依赖没有降低。
【名师点睛】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 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 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 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 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 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2.C 曲解文意 张冠李戴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 力。 【解题思路】C选项“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 说法错误。由第四段内容可知,“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 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不仅仅是把故事情节呈现出 来,还要呈现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同时“因为故事情节已不 再……意味”的因果关系错误,且“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的应是“小说家”本人,而非“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