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2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精选4篇)

2022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精选4篇)

2022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精选4篇)篇一:2022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作业内容1、学情分析的目的及内容目的:创造一种适合所有儿童的数学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数学教育的儿童。

为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分析、真正了解我们的学生,从而增强数学设计的针对性和预见性,使教学设计及其实施建立在客观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扎实基础上。

内容:学生年龄特点的分析、学习方面的特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分析。

2、教学主题及对象主题: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分类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3、教学重难点重点:会按照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将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能运用特征辨别三角形。

难点: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4、学情分析方法学情分析方法:1、整体性的学情分析方法——问卷调查。

2、形成性的学情分析方法。

包括观察和提问、批改作业。

3、深层次的学情分析方法。

包括个别访谈、向前任课老师了解情况、家访。

5、学情分析工具使用问卷星形式制作试卷,学生填写评分。

篇二:2022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1、学情分析目的(1)进行学情分析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教师要按照学生的思维和进度施教,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服务。

这些思想都说明,学生的群体和个体差异决定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进度的不同。

(2)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切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进行学情分析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学情分析既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又是教学内容解析的依据,还是教学策略选择与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总之,学情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作文吧/具体落实。

(1)交流法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不仅可以近距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把脉清楚,还能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谁都爱上自己喜欢的老师的课。

如我会在课下与学生交流,你知道除法是怎么算的嘛?在几年级学过?他们表示什么意思?举个例子嘛?……(2)前测法对学生不了解,对班级情况不清楚,但又想很快了解学情,做课前测试,能很快了解哪些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哪些学生学习较为困难。

小学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重叠问题。

【教材分析】《重叠问题》属于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的内容,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素材,让学生在摆姓名的过程中,通过合作、讨论、摆摆、圈圈等过程得出韦恩图的雏形,发现图形表示的优越性,体味新知的价值。

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建立起重叠问题的数学模型,并能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渗透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学模型、集合思想、数形结合等策略与方法,其中“模型思想”和“集合思想”是“重叠问题”的核心,在生活中也比较广泛的应用。

该内容的教材编排体现了以下德育范畴:1.思维严谨:教材编排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探索过程,有利于学生进行规范的操作和有理有据的推理与表达,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理性精神:教材选取生活中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素材,旨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学会用数学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并用严谨的语言表达思想。

通过引领学生经历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在加强学生建模思想的同时,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创新的理性精神。

3.数学审美:学生在探索重叠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味韦恩图直观形象的作用,感受数形结合和集合思想的数学美;同时在建立“重叠模型”中感受重叠问题的模型之美;学生在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时进一步体悟数学之美。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韦恩图,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通过建立重叠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学会分清主次、抓住本质,思维严谨。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韦恩图,感受数形结合的魅力,同时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兴趣。

3. 渗透集合、数学建模和数形结合等思想,匡助学生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言必有据、敢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创新的理性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韦恩图,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建立重叠问题的数学模型。

小学数学_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四上《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一工具性的数量关系。

2、能够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从现实意义上理解这一运算顺序,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一工具性的数量关系及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塑刻板我有一个换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两个交换一下,你还剩几个苹果?你有一种解题的方法,我有一种解题的方法,我们两个再交换一下,你还剩几种解题方法?我们彼此交换,每个人就都有两种解题方法。

假如全班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许许多多的解题方法。

这节课,希望通过这种交换,让我们彼此有更多的了解。

(鼓励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交流)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交流)展示5个问题,同学们找一下哪个问题是我们提出的?如果没有,说明我们大家具有很强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现在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了,需要我们大家齐心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

1.买10个文具盒要花多少钱?2.买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一共要花多少钱?3.买40本笔记本要花多少钱?4.买30支钢笔要花多少钱?5.买这些礼物,一共要花多少钱?二、解决问题1、第一个问题:10个文具盒需要花多少钱?同学们不要急于回答,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想一想,你写的算式的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

交流:谁来说一说自己的算式及你是怎样算的?投示出算式:29×10=290(元)投示概括:每个文具盒的价钱×买的个数=总钱数2、投示第二个问题:买40本笔记本要花多少钱?学生独立列式计算,交流:自己的算式及你是怎样算的(算式的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

5×40=200(元)每本笔记本的价钱×买的本数=总钱数结合学生的买东西过程,概括:(投示)每瓶矿泉水的价钱×买的瓶数﹦总钱数每盒水彩笔的价钱×买的盒数﹦总钱数每块橡皮的价钱×买的块数﹦总钱数每根跳绳的价钱×买的根数﹦总钱数每副跳棋的价钱×买的副数﹦总钱数每本故事书的价钱×买的本数﹦总钱数每把拖把的价钱×买的把数﹦总钱数每斤桔子的价钱×买的斤数﹦总钱数每条金鱼的价钱×买的条数﹦总钱数每台电脑的价钱×买的台数﹦总钱数每辆汽车的价钱×买的辆数﹦总钱数每只小鸭的价钱×买的只数﹦总钱数每件衣服的价钱×买的件数﹦总钱数每双运动鞋的价钱×买的双数﹦总钱数每袋洗衣粉的价钱×买的袋数﹦总钱数每张桌子的价钱×买的张数﹦总钱数每个篮球的价钱×买的个数﹦总钱数每盆吊篮的价钱×买的盆数﹦总钱数每枝玫瑰的价钱×买的枝数﹦总钱数每部手机的价钱×买的部数﹦总钱数每枚鸡蛋的价钱×买的枚数﹦总钱数每颗珍珠的价钱×买的颗数﹦总钱数每面镜子的价钱×买的面数﹦总钱数每头牛的价钱×买的头数﹦总钱数每匹马的价钱×买的匹数﹦总钱数每顶帽子的价钱×买的顶数﹦总钱数每……的价钱×买的…数﹦总钱数你们看这些话表述起来比较麻烦,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像每个文具盒的价钱、每本笔记本的价钱、每支钢笔的价钱、每……价钱,一般叫做“单价”。

小学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联系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会读、会写简单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份的名称。

能力目标:在理解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的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体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小数的读、写、小数的含义教学难点: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教学流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回顾学过的数有整数、分数、生活中还常见哪些数?师:(事先写一个“数”字在黑板上)指着“数”字问:同学们,王老师黑板上写着一个什么字?(生:数),是的,在我们的数学课上认识数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像1、2、3、5、10、1000这样的数叫整数。

(板书:整数),像1/2、3/5、5/7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分数。

(板书:分数),生活中还藏着哪种数?(生:小数)(2) 时常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数?师:你们时常在哪里见过小数?(生:超市或者商店里)师:是的,在超市的价格标签上时常能看到小数。

(3) 课件出示超市一角的画面。

师:现在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去超市逛一逛,好吗?(课件出示) 课件播放过程中随机问:多少钱?师: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叫做小数)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小数。

(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师:这些小数都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特点?(板书:……叫做小数点))二、小数的读法指着3.8、7.9、7.88、1.58、3.60、12.12、120.03让学生读出来。

师:这些小数你们会读吗?谁愿意来读读看?(生试读)师:应该怎样读小数?小数点的左边的读法和右边的读法一样吗?(小数点左边的读法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右边的数要按顺序依次地往下读,是几就读几,跟我们平时报电话号码一样。

)三、学习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四年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精选7篇)

四年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精选7篇)

四年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精选7篇)四年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1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创设“5.1”假期情景,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

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探索新知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1、小数是怎么来的。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学情分析】在进行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前,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情况,可以得出以下学情分析:1. 年级特点: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并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概念。

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较高,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 学习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需要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方法,能够正确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知识储备: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具备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

4. 学生学习态度:学生对数学课程持积极态度,喜欢与同学一起合作学习,乐于接受新的知识和挑战。

5. 学生学习困难:部分学生在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方法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教材分析】在教学设计中,教材的选择和分析非常重要。

根据学情分析,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年级和能力水平的教材。

以下是对教材的分析:1. 教材内容:选择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中关于乘法分配律的相关内容,包括概念讲解、例题和练习题。

2. 教材编排:教材应该以概念讲解为主,结合实例进行说明,然后给出一些例题供学生练习。

同时,教材还应该提供一些拓展题目,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3. 教材难度:教材的难度应该适中,既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够给一些学习较快的学生提供一定的挑战。

4. 教材综合性:教材应该能够综合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可以设计如下的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一个小小的故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思考。

2. 概念讲解: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解释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可以使用幻灯片或黑板来呈现相关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实例演示:给出一些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_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和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数对确定位置的概念掌握较为薄弱,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匡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情分析:1. 学生的数学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数的概念、数的比较和排序等内容,对于数的基本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对于数对确定位置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和含糊。

2. 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会影响他们对于数对确定位置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促进他们对于数对确定位置的认知发展。

3.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对于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预度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教学设计中,需要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预。

二、教材分析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对确定位置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的教材进行教学。

在进行教材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教材的编写和结构:选择教材时,需要关注教材的编写方式和结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

教材应该具有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能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和掌握数对确定位置的概念。

2. 教材的教学资源:教材中是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如图片、实物、游戏等,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3. 教材的适合性:选择教材时,需要考虑教材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

教材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能够引起学生的思量和探索,从而提高他们对于数对确定位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总结和评价,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_数的顺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数的顺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数的顺序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通过自主填写百数表,进一步了解百以内数的顺序,加深对百以内数的认识和排列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百数表”自主探究百数表中数的排列规律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增强数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体验合作交流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按顺序整理百数表,并探索发现百数表中数的排列规律;能理解“百数表”里横竖隐藏的规律。

教学准备:“10×10”方格图、画画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整理百数表师:很久都听说咱们班同学很棒了,所以李老师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大家想不想看一看啊?首先老师想问一下,大家喜欢寻宝吗?所以李老师特意给大家准备了一份藏宝图,大家想不想看一看啊。

大家可不要小瞧了这张图表,(出示藏宝图),在数学上这张图叫百数表,它里面蕴含着很多的奥秘呢,咱们要找的宝藏也在它里面,你们有没有信心找到它?师:那就开始我们的旅行吧!师:首先请同学们拿出李老师给你们准备好的百数表,让我们一起热热身先做个小游戏吧。

游戏要想做的好,听清要求很重要。

师:老师来写前面的数,你们写后面的数,也就是说老师在第一个格子里写1,你们需要在第二格子里写2,听明白了吗?那我们就开始吧。

师:为了进一步保证咱们顺利的找到宝藏,咱们再写一行好不好。

师:再写一行有没有信心。

师:其实老师还会魔法你们想不想看一看,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了。

(课件展示前三行数字)你们发现了什么?师:那你们能不能将老师的数填在你们的表格里面呢。

师:你们可真聪明,一下就完成了前三行的任务,那就先用掌声鼓励鼓励自己吧!师:至于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也是咱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数的顺序。

(板书课题)师:同学们可真厉害,小天使知道了大家的本领也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敢不敢接受它的挑战。

师:(出示图片)你能按照上面书写方法接着填数吗?在这里老师有一个提议,咱们来一场南北对决赛,看一看那边首先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老师会对写的又对又快的小勇士发放荣誉小星星,希望你们加油。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乘法分配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是指对于任意三个数a、b和c,乘法满足分配律,即a乘以(b加上c)等于a乘以b再加上a乘以c。

掌握乘法分配律对于学生理解和运用乘法运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以及课后反思进行探讨。

一、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

首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入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例如,将一些物品分成若干组,然后计算每组的数量,再将每组的数量相加,最后与总数进行比较。

通过这种实际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分配律的意义和作用。

接着,可以通过绘制图形来展示乘法分配律。

例如,画出一个长方形,将其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标记为a和(b加上c)。

然后,让学生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比较a乘以(b加上c)和(a乘以b)再加上(a乘以c)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相等。

最后,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来巩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例如,给出一些算式,让学生判断是否满足分配律,并解释原因。

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

通过观察和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

首先,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理解程度可能存在差异。

有些学生可能已经掌握了分配律的概念,能够正确运用,而有些学生可能对概念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或错误理解。

其次,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也各不相同。

有些学生可能在进行简单的计算时能够正确运用分配律,但在复杂的应用题中可能会出现困难。

最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或缺乏学习动力,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效果。

三、教材分析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我们需要对教材进行分析,了解其中对乘法分配律的讲解和练习的安排。

小学数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本次教学旨在匡助小学生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小数的大小比较原则,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灵便运用比较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量小数的大小比较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介绍小数的大小比较原则和方法。

3. 练习活动:设计一系列小组活动和个人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内容。

4. 拓展应用:通过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5.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并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对象为小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数学概念,包括整数和分数。

他们对小数的概念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小数的大小比较方面还存在一些困惑。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学情特点:1.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小数的大小比较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他们对此缺乏兴趣和动力。

2.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小数的大小比较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有些学生在这方面存在难点。

3. 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在小组活动中,一些学生可能存在合作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引导他们加强合作意识。

教材分析:本次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小数的大小比较的部份。

教材中的内容比较简单明了,但可能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 缺乏足够的练习题:教材中的练习题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学生的巩固和拓展需求。

小学数学-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微能力认证获奖作品】 (5)

小学数学-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微能力认证获奖作品】 (5)

小学三年级数学学情分析一、教情学情分析:本学期,我们三年级三位数学教师能团结协作,共同研究教材教法,依据新课标精神要求,基本能完成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开学初,我们就认真学习了教材、新课标,全面把握本册教材的目标、重点,就本册教材的教学做了全盘计划,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同时,我们乐观参与各种教研活动,通过学习帮忙我们进行新授课的探究和复习课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我们几位教师平常能常常探讨教学工作,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釆取了大量的措施:在课堂教学中保证讲清重点,力求把握学问少而精,学扎实。

加强作业完成的管理,每组设数学小组长一名,负责检查、指导、督促本组•同学完成作业。

在每次作业批改中,对存在问题进行记录,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补课,进行单独辅导。

对后进生进行跟踪记录,发觉有进步立刻表扬。

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内外活动,从各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自己的教学常常进行总结,对学生的每个学问点的把握情况进行动态记录。

为提高学生们的计算速度能力,我们坚持课前对学生进行五分钟的口算练习,练习课上常常进行笔算测试比赛,使学生的计算速度,准确率有很大的提高。

教学管理尽力做到系统化,学生每单元的测试成果都准时加以记录,并对学生的学问的把握和能力提高进行理性的分析,得出更合理的数据。

对所教的班的每次测试成果也记录,并进行分析。

从记录上还可看出,一些学困生学习有明显进步,从这次的考试看出学生数学基础学问与计算能力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而逻辑思维能力也有肯定程度的进步,数学发散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

虽然工作很忙,我们都能准时与家长联系,准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督促学生努力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1、计算的问题。

学生一般能列式竖式计算,但由于计算不够细心,导致失分,有的学生往往不看清题目要求,带☆的没有进行验算。

2、不少学生基本学问把握得不牢固。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学情分析4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学情分析4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学情分析4篇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学情分析篇1第一教时教学内容:平均数(一)(P116例1、例2)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意义。

2、掌握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会正确解答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

4、初步建立平均数的统计思想。

5、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1、要求下列问题,必须已知哪两个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1) 平均每天加工零件多少个(2) 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3) 平均每组分到几本书(4) 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2、导入(1) 象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要求平均每一份是多少。

类似题称之为求“平均数”。

所谓平均数,就是把不相等的几个数量,在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其相等。

揭示课题:平均数(2)求平均数用什么方法求平均数首先从问题中判断:把什么作为总数平均分;是按什么平均分的,即与总数对应的总份数是什么;然后用“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求出平均数。

二、探究1、例1:有4组小长方体,第一组有9个,第二组有5个,第三组有7个,第四组有3个。

平均每组有多少个(1)默读题目,想一想这到题的数量关系式长方体的总个数÷组数=平均每组的个数总数÷ 份数(2)生列式,并说明是怎样想的(9+5+7+3)÷4问:平均每组的个数会不会比最多一组9个多,会不会比最少一组3个少,为什么(3)阅书P116的例12、例2:陈小红期中考试成绩,数学和英语都是98分,语文96分,自然常识100分。

她的’平均成绩多少分(1)自学例2的解题过程:A.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括号中为什么会出现两个98相加总份数为什么是4)B.你能完整说说这题的数量关系式吗总分÷科数=平均成绩(2)练习:书P117的练一练的1、2(只列式)三、运用1、根据问题找总数、总份数(1)平均每辆车运煤多少吨(2)平均每季度生产多少台(3)平均每人踢毽子多少个(4)平均每组踢毽子多少个(5)平均每次踢毽子多少个2、列式解答(1)第一组植树12棵,第二、第三小组共植树20棵。

小学数学_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一、学情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认识平均分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通过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1. 学生背景本次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过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符号,并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对于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较高,喜欢通过游戏和实际问题来学习。

2. 学习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学生:- 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步骤,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学习难点根据学情分析,学生在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时可能会遇到以下难点:- 概念理解:学生可能会混淆平均分和总数的概念,需要通过实例和图形来帮助他们理解;- 计算步骤:学生可能会在计算平均分时出错,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引导来巩固计算方法;- 实际问题应用:学生可能会在将平均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时遇到困难,需要提供相关的实例和引导他们思考解决方法。

二、教材分析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们需要对教材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方法。

1. 教材内容本次教学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 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实例和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平均分的计算方法:通过具体的计算步骤和练习题来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平均分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将平均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材特点本次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清晰明了的知识点解释:教材中对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了清晰明了的解释,便于学生理解;- 多样化的练习题:教材提供了多种类型的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计算能力;- 实际问题的应用:教材中提供了一些实际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将平均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习的实用性。

小学数学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是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总复习118页的内容一、教学目标(一)课标分析新课标在4—6年级的学习目标中明确提出: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单计算,并体会各种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是帮助学生对小学阶段的计算方法进行梳通整理,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计算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其应用意识。

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着重让学生分析每一种计算策略的思路和应用性,体会要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来选择计算方法,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学情分析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掌握估算、口算、笔算和计算器算等计算方法并能将其正确应用。

在本次复习巩固各种计算方法时,应更多关注学生思考“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最合理的计算方法”这一问题的过程。

在学生中, 80%的学生对计算方法的选择学习的比较扎实,计算能力较强,所以这部分同学能够比较顺利地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地分析每一种计算策略的思路和应用性,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而等15%的学生对计算方法的选择和计算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另有5%的学生在此部分知识上存在较大的遗漏和缺憾。

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本着因学定教的原则,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组织方式为分类复式教学。

(四)课时目标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情的差异,这节课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一节课的复习,能熟练应用第一、二学段所学的计算方法,正确的进行计算。

做对的学生达到100%。

2、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问题情境,能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达到此目标的学生在95%以上,这个目标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3、体验有序思考的价值,通过小组合作,明确用计算解决问题策略的思路和适用性,发展应用意识。

这一目标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资源重组在教材中,这部分是总复习的内容,教材以王老师买字典这一道数学题为载体,而这道数学题取材于生活。

小学数学_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一、学情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认识几分之一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学生在初学阶段可能会对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有一定的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

1. 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在小学数学的前几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包括加减乘除等。

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有一定的差异,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进行教学。

2.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动机也会影响他们对分数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一些学生可能对数学感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可能对数学没有兴趣,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3. 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差异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有些学生更适合通过实际操作和图形展示来理解分数的概念,而另一些学生可能更善于通过抽象的符号和运算来理解分数。

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差异,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二、教学设计基于以上学情分析,可以进行如下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认识几分之一的概念;- 掌握几分之一的基本运算方法;-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几分之一的概念和运算。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几分之一的知识。

3.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图形展示、实例演示等;- 准备分数模型和实物示例,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几分之一的概念;- 准备练习题和活动,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4.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场景的引入,激发学生对几分之一的兴趣,并复习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

(2)概念讲解:通过图形展示和实物示例,引导学生认识几分之一的概念,并讲解几分之一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3)运算方法讲解:介绍几分之一的基本运算方法,包括分数的加减乘除。

(4)实例演示:通过几个实际问题的演示,让学生掌握如何应用几分之一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_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小学数学_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学情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知识的基础。

学生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之前,已经学习过角的概念和度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

本次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较小,对抽象的概念理解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具体的实物和图形进行教学,以匡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教材分析:本次教学设计的教材来源于小学数学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角的概念和度量:学生已经学习过角的概念和度量,理解了角的大小可以用度数表示。

2. 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学生已经学习过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包括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3. 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需要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掌握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实物和图形判断三角形的内角和。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量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掌握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匡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图形判断三角形的内角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三角形实物,如三角形的旗帜、三角形的门牌号等,让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实物都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这就是三角形。

2. 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告诉他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指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

3. 计算练习:给学生出示一些三角形的图形,让他们计算出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并进行讨论和检查。

可以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参预度和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创设情境:
师:猜谜语:平日不思,中秋想你,有方有圆,又蜜又甜。

猜一猜它是啥?
生:月饼。

师:好!请同学们看老师手上有几个大月饼?(4个)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生:每人分2个。

师:把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生:每人分1个。

师: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生:(半个)一个月饼的一半。

师:月饼的一半又怎样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校的内容。

(板书:分数的认识)
(二)、导入新课探索新知:
师:“一个月饼的一半”如何表示呢?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想用什么好的方式表示,可以和同位商量。

生:窃窃私语,在酝酿着,思考着,设计着,各自的方式。

师:你设计表示的方式能告诉大家吗?
生1:我们想用0.5表示。

生2:我们想用1÷2表示一个的一半。

生3:2/1。

生4:1/2
生5:……
师:生1的0.5也很好,用学过的方式,能不能用其他的方式呢?生2的1÷2是一个算式也行,但还不够满意。

生3的2/1我的理解是2个月饼分给1个小朋友,不行。

生4的1/2你告诉大家理由;上面的1表示一个月饼,横线表示将这个月饼平均分,2表示将这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师:好极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分数
师:回忆以下,说一说你生活中哪些事物能用1/2来表示。

生1:吃西瓜。

如:把一个西瓜平均2份,表示其中的1份为1/2。

生2:切蛋糕……
生3:折正方形的纸……
师:指导学生涂出书中图的1/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1/2的意义)。

……在这个片段中,我首先以谜语的形式,引起孩子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接着,利用孩子们爱探索的心理需求,引导探索,“每个人分这个月饼的一半,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呢?”明确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的一半就用1/2表示。

再利用孩子们爱玩的心理,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我设计了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圈一圈、试一试、练一练、选择判断等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