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优质课) 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二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pptPPT优秀课件
![人教版必修二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ppt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11b1acd14791711cc7917e1.png)
丰富鲜美。
休闲娱乐 多样化。
2.习俗风尚的变革
蔡元培征婚启示(1900) 章太炎征婚启示(1903)
1、女子须天足
要求: 能作短篇文字,须文理
2、女子须识字
通顺.
3、男方不娶妾
双方平等,互相尊敬;
4、男死后女可再嫁
不要缠足女子。
系出名门闺秀,
5、男女双方意见不合可 举止大方,
离婚
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
(名校课堂)人教版必修二物质生活 与习俗 的变迁[ pptPPT -优秀 课件【 标准版 本】
集体婚礼 简约、文明和个性.
(名校课堂)人教版必修二物质生活 与习俗 的变迁[ pptPPT -优秀 课件【 标准版 本】
一、变化的史实
服装
鸦片战争后到 新中国成立
转型
西服,中山装; 改良的旗袍。 中西合璧.
(名校课堂)人教版必修二物质生活 与习俗 的变迁[ pptPPT -优秀 课件【 标准版 本】
(名校课堂)人教版必修二物质生活 与习俗 的变迁[ pptPPT -优秀 课件【 标准版 本】
课堂检测
1928年9月,吴老太爷从长安乡下来到上海,参 加孙子的婚礼,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 光和高耸的摩天大厦,街上少女少妇们的打扮、 举止,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到了酒店,孙媳 妇穿着洁白的婚纱给吴老太爷敬酒,看到眼前 的一切,吴老太爷不禁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第14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一、变化的史实服饰 食鸦片战争后到 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建立后到 改革开放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
建筑
习俗
二、变化的特征 三、变化的原因
休闲娱乐 多样化。
2.习俗风尚的变革
蔡元培征婚启示(1900) 章太炎征婚启示(1903)
1、女子须天足
要求: 能作短篇文字,须文理
2、女子须识字
通顺.
3、男方不娶妾
双方平等,互相尊敬;
4、男死后女可再嫁
不要缠足女子。
系出名门闺秀,
5、男女双方意见不合可 举止大方,
离婚
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
(名校课堂)人教版必修二物质生活 与习俗 的变迁[ pptPPT -优秀 课件【 标准版 本】
集体婚礼 简约、文明和个性.
(名校课堂)人教版必修二物质生活 与习俗 的变迁[ pptPPT -优秀 课件【 标准版 本】
一、变化的史实
服装
鸦片战争后到 新中国成立
转型
西服,中山装; 改良的旗袍。 中西合璧.
(名校课堂)人教版必修二物质生活 与习俗 的变迁[ pptPPT -优秀 课件【 标准版 本】
(名校课堂)人教版必修二物质生活 与习俗 的变迁[ pptPPT -优秀 课件【 标准版 本】
课堂检测
1928年9月,吴老太爷从长安乡下来到上海,参 加孙子的婚礼,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 光和高耸的摩天大厦,街上少女少妇们的打扮、 举止,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到了酒店,孙媳 妇穿着洁白的婚纱给吴老太爷敬酒,看到眼前 的一切,吴老太爷不禁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第14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一、变化的史实服饰 食鸦片战争后到 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建立后到 改革开放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
建筑
习俗
二、变化的特征 三、变化的原因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 PPT课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b2c041202768e9951e73887.png)
装
世的,有的说是由日本铁路制服改制的。
特
这里提到的黄隆生是一位越南的华侨,开有一家洋 服店,1902年,孙中山到越南筹组兴中会,一次到
点
黄的店购物。黄得知这个顾客就是孙中山时。当即
要求加入兴中会,为革命出力。
中山装就这样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国成立 后,由于革命领袖和革命干部都穿中山装,人民群 众也以这种服装来表达对新时代的欢迎。于是中山 装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成为了中国男装一款标志性 的服装,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见到由它演 变而来的时尚服饰。
代服装在最后一个封建朝代发生了重大的变 异。
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生动,纤弱柔美 的的汉族传统遭到破坏和变革。而与之形 成 鲜明对比的衣袖短窄,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 取得了统治地位。旗装以用料节省、制作 简 便、穿着便利为其特点
清朝旗装和民国旗袍的区别
清朝旗装与民国旗袍无论从花色款 式起源都有很大区别,清朝旗袍前 身为满族服饰,且象征权贵,花色 较艳丽,款型偏肥大,而民国的旗 袍是中西结合的新式产物,将洋装 与旗袍结合,注重女性曲线,展现 东方女子特有的柔美温婉,颜色多 样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清稗类钞》记载:“食品之肴专嗜 者,食性不同,由于习尚也。兹举 其尤,则北人嗜葱蒜,滇、黔、湘、 蜀人嗜辛辣品,粤人嗜淡食,苏人 嗜糖。”
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 四大菜系是哪些?
鲁菜、粤菜、川菜、淮阳菜
中国四大菜系
鲁菜 迎宾花篮
川菜 香辣炒蟹
淮扬菜 清炖蟹粉 狮子球
粤菜 金牌烧乳鸽
西餐的传入
时间:
从19世纪40年代起, 西方人大批来华, 西餐也随之传入
对中国饮食的影响:
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 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ppt课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19c60f783e0912a2162a9e.png)
服
饰 之 一
1916年林徽 因与表姐妹们 的合影。她们 身上穿的是北
京培华女子中
学的校服。 10
……五族共和(辛亥革命)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 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 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们 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 说,……现在要紧的是,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 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线勾出……
7
思维提升:
材料: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 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装,其 中最有名的是中山装、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
行所谓毛式短上衣…………中山装的设计、制作和 推广也是辛亥革命的一件大事情。关于中山装设计
的特殊含义,前襟四个口袋——国之四维(礼、义、 廉、耻);前襟五个扣子——五权分立。
住
传统民居(北方 四合院)→ 西式 住房出现→
居士建筑融入西式建筑特点、中西合璧。
婚媒婚姻妁姻有之:父言母→之反命对、包
社会 风俗
办、删繁就简
丧剪丧礼 辫葬趋 易:于 服简 、化放;足;
你知道中山装包含了哪 些原理吗?
6
中山装的造型特征 直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
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 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 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 (礼、义、廉、耻)。袋盖为倒过来 的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其二,门禁五粒钮扣区别于西方的三 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 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钮扣表示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 一之大义。
内:国内社会剧变 A政治(政局、政策 ) B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 C思想文化 (思想、审美观念变化) D生产技术进步
第14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共40张PPT)
![第14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共4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d8a3692f8c75fbfc67db216.png)
⑴变化: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社会风尚的主 流(20世纪50-70年代) 。 ⑵变化原因:物质匮乏,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生 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三、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巨变
1.变化原因: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 奋斗目标.
2.表现: 衣
单一到多元 休闲时尚
食
八大菜系
菜篮子工程
住
安居工程
居室建筑的变迁
观察下列图片,分析这些图片反映的建筑变迁过程及其
内在的特点?
传统民居
中西合璧
完全现代
旧式家具
新式家具
居室建筑的变迁
❖ 1.北方典型民居——四合院 ❖ 2.外国人来华后,西式住房开始出现,中国的居
室建筑出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 3.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 4.家居西化。
困难。
现代服装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
1、表现:异彩纷呈。
2、服饰特征:美观大方、彰显个性。
3、时代特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多元社会。
4、变化原因: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 更新。
小结: 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是由 “封闭” 走向“开放”。(个性化)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时代缩影:从溥仪生活照看服饰的变迁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近代中国男子的服饰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 (1840—1949年)
1、表现: (1)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2)女子:传统旗袍—改良旗袍。
2、服饰特征: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3、变化原因:西方侵略,服饰传入; 政府在变革服饰方面的作用。
要变化?
(中西合璧 )
三、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巨变
1.变化原因: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 奋斗目标.
2.表现: 衣
单一到多元 休闲时尚
食
八大菜系
菜篮子工程
住
安居工程
居室建筑的变迁
观察下列图片,分析这些图片反映的建筑变迁过程及其
内在的特点?
传统民居
中西合璧
完全现代
旧式家具
新式家具
居室建筑的变迁
❖ 1.北方典型民居——四合院 ❖ 2.外国人来华后,西式住房开始出现,中国的居
室建筑出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 3.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 4.家居西化。
困难。
现代服装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
1、表现:异彩纷呈。
2、服饰特征:美观大方、彰显个性。
3、时代特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多元社会。
4、变化原因: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 更新。
小结: 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是由 “封闭” 走向“开放”。(个性化)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时代缩影:从溥仪生活照看服饰的变迁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近代中国男子的服饰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 (1840—1949年)
1、表现: (1)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2)女子:传统旗袍—改良旗袍。
2、服饰特征: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3、变化原因:西方侵略,服饰传入; 政府在变革服饰方面的作用。
要变化?
(中西合璧 )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优质课件公开课获奖课件省赛课一等奖课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优质课件公开课获奖课件省赛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c24969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88.png)
跪拜
作揖
清末中外官员握手意致
到鞠躬——
到握手
会面礼:跪拜、作揖
鞠躬、握手
意义:礼节上旳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休闲旅游
上网冲浪 唱歌娱乐
关心自己、关爱别人、关注社会成为新旳社会风尚
中国青年志愿者赴泰国救援服务队凯旋归来
衣饰 西装、 中山装、 旗袍,新奇
饮食 中西餐并行
建筑 居住大院、高级公寓、别墅、花园洋房
婚礼旳演变
本世纪—现 在流行个性婚纱 照。
50年代和60, 70年代旳结婚照是 差不多旳。
90年代—目前 旳化装技术连最亲 旳人也认不出来。
丧礼旳演变
直系亲属披麻带孝, 在死者旳坟前行跪拜礼。 地上旳白色小棍是用来驱 鬼“哭丧棒”。
给死者焚烧纸钱。
丧礼旳演变
1980年5月17日中共中央为刘少奇举行国葬和追悼会。
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 应该做出怎样旳正确选择?
我旳观点
在西方文化旳接受问题上,作为老师我觉 得要注意正确旳引导。其实一味旳阻止或 进行批判,会引起人们旳逆反心理,假如 从另外一种层面,让我们深刻了解到中国 文化旳博大精深和深厚旳历史底蕴,我想 我们一定会爱上古老旳中国文化,并找到 与西方文化友好旳结合之路。
第 14 课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旳变迁
清代官服标识
清代官服标识
变化: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带领结。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
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们 时髦旳衣饰,但中山装不久 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下。
三民 主义
耻
廉
五权分立
义 礼
民国上袄下裙
上 衣 下 裙
国人将西装与中国老式旳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发明出 一种中西合璧旳穿着: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形礼帽, 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旳牛皮鞋。当然,这么旳装束大多是 有身份、有地位旳大人物旳潮流,如某些国民党旳要员、 大商人、大银行家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⑤ 穿毛料大衣的皮尔·卡丹走在北京街头
(3)判断图④、图⑤各反映的历史时代。
(4)说明图④、图⑤服装发生变化的政治和思想根源分别是
什么?
答: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思想 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打破了个人崇拜, 审美多元化。
“变”的表现 随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
断变化。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浓厚。
“变” 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的特点(沿海→内地;城市→农村)
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和促进 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
“变”的影响 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 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近 代化特征明显)(趋势)
探:生活习俗变 迁之因
“生活习俗的变迁往往是是时代 的产物,是一定时期的政治、 经济、思想的反映,甚至是外 部因素冲击的结果。”
请结合所学知识,讨论生活习俗 变迁之因。
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重大事件有 哪些呢?
鸦片战争 西方侵略、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传入 洋务运动: 兴办洋务、近代工业、教育等
别墅 完全欧化
中西合璧
婚姻 丧礼 其他
传统
辛亥革命后 新中国后
包办婚姻
婚姻自主
恋爱自由
土葬
①男子留长辫 ②女子缠足 ③跪拜作揖 ④“大人”、 “老 爷” ⑤女子不得受教育 且局限于家庭
丧礼简化,殡 火葬 仪馆,公墓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点头鞠躬、握手
→“先生”、“同志”
→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 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它具体化为三十六条。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B、革命思潮的推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及改
革开放的影响)
(2)变迁的主要特征:
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 的趋进。
(3)影响: ①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冲破原有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 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时空定位 多元视角下的社会生活
1840 鸦片 战争
1860
洋务 运动
1911
辛亥 革命
西服、 西餐、 西式住房
交通、通信 近代化
婚丧 礼俗
多样性 独特性 工业化
1949 新中国 成立
电视业 (1958)
政治、经济、 文化问题之外
的所有问题
1978 改革 开放 互联网 (1993)
对外开放
文明史观 现代化 史观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为实现 强国目标,要求改良社会风俗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思想解放
新中国成立: 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改善,极左 思想影响
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迅速,与世界日益接轨
探究
近现代,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 素,变迁的特点及影响
俗之变幻必且倍甚于今日。
——清《上海县续志·序》
A、欧风美雨的在潜西移默方化工。(西业方文政治明、的经济冲、击文化下势力传入中国)
南京临时政府中成西立后文,颁化布的了一碰系列撞革和除“交旧汇染污的俗”结的果政令,推进社会
风习的改良。与此同时,宋教仁,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社会改良会,力主
“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在章程中更把
试题解析 立意: 主题——辛亥革命后思想观念的变化。 价值取向——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看社会的变革,对新的历史观的反 映,对史学成果的关注。 取材:内容——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的影响。 呈现方式——新闻报道。
原因
外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的传入。 内部:政府政策推动 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 重大社会变革的影响。 经济(生产力)的发展
探讨:1.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
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世变迭起,重以沧桑,由同治视嘉庆
时,其见闻异矣。由今日视同治时,其见闻尤异矣。更阅数十年,人心风
社会 史观
全球 史观
基础题
阅读下列材料:
图① 长袍马褂
图② 西装图 图 ③ 列宁装
请回答:
(1)判断图①、图②、图③各反映的历史时代。
(2)图③的着装一时成为中国时尚,可能是受到当时中国对外关
系的哪两件重大历史事件或政策的影响?
答:(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一边倒”的
外交政策。
图④ 红卫兵服装
②促进了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
理论提示
社会史观:主要是从人民生 活的社会现实的角度观察 历史,要“眼光向下”, 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 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 “小事”。
宏观思考
爱 就 一 个 字 “
变
”
社会变迁不能脱离国情而存在, 继承与发展是必然趋势。
“变”的原因 受西方影响明显(趋势),经历了由 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真题速递
1.(2011·天津文综·6)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
“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
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
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A.1998--1900年
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变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 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物质生活和社 会习俗的变迁
感 探 悟
感:生活习俗变迁之史 探:生活习俗变迁之因 悟:生活习俗变迁之味
宏观思考
“变”的表
“现
变
”
“变”的原因
“变”的特点
“变”的影响
阶段
表现
服饰特征
鸦片战争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式与西式、
后——新中 中山装
传统与பைடு நூலகம்代并
国成立
女装:旗袍
存
新中国成立 列宁装、连衣裙; 后——十一 绿军装、“干部服” 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 异彩纷呈、个性多样 全会至今
政治色彩强烈 与革命相关的 服饰成为主流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四大菜系 (鲁、粤、 川、淮扬)
西餐、西点 (麦当劳、 肯德基等)
传统民居
四合院 中国传统住宅
宏观思考
生产力标准始终是判断变迁进步性
“变”的原因的重要依据。
爱
“变”的表现 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
就 一
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变”的特点 的展开。
个
经济上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
字 “
变
”
“变”的影响 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 化束缚,割除弊端,既保留中国 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