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
合集下载
4.1950、60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
•代表作: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欧阳 山的《三家巷》等。
3)革命传奇: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英雄传奇,同时受到 了解放区文学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 的《新儿女英雄传》等的影响,在讲述革命斗争历史的时 候,注重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强调故事的传 奇性和可读性,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往往具有强烈的传奇色 彩。
《青春之歌》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塑造了林道静 这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革命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 。
林道静的性格具有鲜明的二重性: 一方面,具有出身贵族家庭的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的幼稚、狂热、软弱、富于幻想等性格,一方面,具有劳动 人民的倔强、善良、富于同情心等性格。性格的矛盾性,使得她在追求光 明的道路中,必然经受更多的痛苦和磨难。
2)成长小说:又称启蒙小说,一般写作品主人公的人生成 长道路,表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历 程。成长小说最早出现在西方,是一种很重要也很常见的 小说艺术形式。概念形成是在德国,后来俄国文学理论家 巴赫金对它进行过科学的总结与阐述。
•在中国1950、1960年代特殊的革命文化语境里,成长小说 更倾向于专指那些描写主人公从一个普通人在中国共产党 的指引下,向一个革命者成长转变的小说。作者希望通过 对一个人由幼稚到成熟、由懵懂到有坚定的革命信念的历 史的叙述,来证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这一伟大结果的 合理性和合法性。
1)就意识形态而言,革命历史小说是典型的阶级 文学、党性文学。
它不仅以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叙事的主体,而且全 力以赴地表现中国共产党在整个革命过程中的思想 理念以及方针政策。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整个革 命历史小说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部中国共产党从成 立到发展再到夺得政权的“宏大叙事”。在这一宏 大叙事中,具体的革命历史小说犹如交响乐中的一 个又一个分乐章,成为了它的有机组成部分。
3)革命传奇: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英雄传奇,同时受到 了解放区文学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 的《新儿女英雄传》等的影响,在讲述革命斗争历史的时 候,注重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强调故事的传 奇性和可读性,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往往具有强烈的传奇色 彩。
《青春之歌》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塑造了林道静 这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革命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 。
林道静的性格具有鲜明的二重性: 一方面,具有出身贵族家庭的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的幼稚、狂热、软弱、富于幻想等性格,一方面,具有劳动 人民的倔强、善良、富于同情心等性格。性格的矛盾性,使得她在追求光 明的道路中,必然经受更多的痛苦和磨难。
2)成长小说:又称启蒙小说,一般写作品主人公的人生成 长道路,表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历 程。成长小说最早出现在西方,是一种很重要也很常见的 小说艺术形式。概念形成是在德国,后来俄国文学理论家 巴赫金对它进行过科学的总结与阐述。
•在中国1950、1960年代特殊的革命文化语境里,成长小说 更倾向于专指那些描写主人公从一个普通人在中国共产党 的指引下,向一个革命者成长转变的小说。作者希望通过 对一个人由幼稚到成熟、由懵懂到有坚定的革命信念的历 史的叙述,来证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这一伟大结果的 合理性和合法性。
1)就意识形态而言,革命历史小说是典型的阶级 文学、党性文学。
它不仅以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叙事的主体,而且全 力以赴地表现中国共产党在整个革命过程中的思想 理念以及方针政策。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整个革 命历史小说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部中国共产党从成 立到发展再到夺得政权的“宏大叙事”。在这一宏 大叙事中,具体的革命历史小说犹如交响乐中的一 个又一个分乐章,成为了它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
(三)从1963年至1965年——停滞时期。 1963年开始,文艺界的风向再度出现“左”转。随着 毛泽东关于文艺的“两个批示”的发表,文艺界的极 “左”思潮又恢复蔓延起来,中国当代小说进入一个停 顿时期。 (四)1966年至1976年——“劫难”时期。 “文革”时期的小说有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公开 发表或出版的作品,这里有两中情况: ①“样板小说”。其主要特点是:主题政治化,人物类 型化,结构模式化,严重脱离现实,因此无论就其内容 还是艺术而言,都缺乏应有的价值。 ②在表现革命历史和现实政治内容时,没有完全堕入概 念化的窠臼,尚有一些比较成功刻画的作品。如李心田 的《闪闪红星》、黎汝清的《万山红遍》、蒋子龙的 《机电局长的一天》等。
二、类传奇叙事
50年代具有典型“类传奇性”的长篇小说主要有:曲 波的《林海雪原》、刘流的《烈火金刚》、知侠的 《铁道游击队》、冯至的《敌后武工队》等。 1、曲波(1923—2002)的《林海雪原》(1957) 的“传奇性”主要体现在: ①作品内容上的传奇性。这种传奇性主要表现在作品的 神秘感与浪漫气息、特殊的战争形式、小说主要人物 身上罕见的素质等。 ②作品形式上的传奇性质。就其结构和情节而言,小说 大致描写了四大战斗: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千 里草甸在周旋、决胜四方台。这四场战斗虽然各自形 式不同,内容各异,但归根结底又是在使用相同的结 构元素。
《创业史》是当代农业题材小说的新的标志 性作品,当时一度被认为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 的“史诗性”、“纪念碑”式作品。 《创业史》严格按照阶级分析、两条路线斗 争的观念来提炼主题、组织材料、设置人物关系、 安排情节发展。但同时也在政治框架中比较充分 且自然地融入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细腻的人 物刻画。 围绕梁三老汉和梁生宝的评价,当年曾引 发争论。
3.1950、60年代的小说创作-概述
•农村现实题材小说之所以在1950、1960年代获得重 大发展,也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它在现代文学史上有良好的创作经验,如鲁迅 开创的“乡土”小说,赵树理的解放区小说,它们 自然为新中国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作家们大都来自农村, 对农村生活异常熟悉,没有陌生感和拘谨感。
六、艺术形象塑造情况 主要塑造了两个对立鲜明的序列的人物形象
1)一是英雄模范人物和与之对立的反动阶级的代表——红、黑系列
朱老忠——冯老兰(《红旗谱》);江姐——徐鹏飞(《红岩》);沈振 新——张灵甫(《红日》);林道静——余永泽、戴瑜(《青春之歌》); 杨子荣——座山雕(《林海雪原》);小陈——陈老五(《黎明的河 边》)…… 2)二是社会主义农村新人形象和与之对立的因袭着沉重的精神负担的 “中间人物” ——新、旧系列 梁生宝——梁三老汉、“蛤蟆滩三大能人”(《创业史》);李双双—— 孙喜旺(《李双双小传》);艾艾——“小飞蛾”(《登记》);杨小 四——“吃不饱”、“小腿疼”、王聚海(《“锻炼锻炼”》);王金生、 王玉生、王玉梅——范登高、马多寿、袁天成、“常有理”、“铁算盘”、 “惹不起”、“能不够”(《三里湾》)……
“探求者”是1950年代中期由高晓声、方之、陆文夫等江苏籍青年作家在 “双百”方针指引下自愿组织的一个文学社团。建团之初,便明确提出 “打破教条束缚,大胆敢于生活,严肃探讨人生,促进社会主义”的创作 宗旨。但遗憾的是,该社团还未来得及发展,就在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中 被解散,成员全部被打成右派。当时,高晓声有作品《解约》,陆文夫有 《小巷深处》等。
•反映抗日战争的作品最多。比较突出的有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刘流 的《烈火金刚》、徐光耀的《平原烈火》、冯德英的《苦菜花》、冯志的 《敌后武工队》、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孙犁的《风云初记》、 《山地回忆》、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等。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
(2)梁三老汉: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既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又有 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
(3)三大能人 A、郭振山 B、郭世富 C、姚士杰
4、叙述方式和叙述姿态
(1)充满激情的政论式叙述姿态 (2)把充满感情色彩的评论式叙述运用到对人
物形象和性格的塑造当中 (3)充满激情的叙事话语和冷静的哲理议论相
思考题: 1、如何看待红色经典? 2、试述《红旗谱》的
民族风格 3、试析梁生宝、梁三
老汉的形象
(三)、柳青的《创业史》
柳青(1916~1978),原名刘 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学 生时代就投身革命活动。柳 青的创作活动开始于一九三 四年。早期主要写短篇小说, 曾结集为《地雷》。一九五 二年五月,他毅然从北京回 到陕西,在长安县皇甫村安 家落户。一九五六年出版的 散文特写集《皇甫村的三 年》,就是他的这种辛勤劳 作的纪实。
二、柳青与《创业史》
1、探索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 2、人物设置和情节发展的艺术模式 3、人物形象 (1)、梁生宝 “三多三不足”(严家炎): 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放在冲
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
〈创业史〉的主要成就
首先,〈创业史〉在探索、展示中国农民命运 和生活道路的同时,还真实地描写了农业合作 化运动前后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揭示出广大 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接受公有制时,从精神到 心理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小说是围绕四条线索 来展开描写的。
第二章 50~6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题材成为理论关注的焦点
二、题材的分类与等级
第二节:农村题材小说
一、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艺术取向及作家构成
第二章 50年代、60小说
• 延伸阅读 傅书年《重评〈创业史〉》
• 柳青(1916—1978) • 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柳青9岁起于寺沟 村上学3年,1927年考入葭县螅镇高小,1928年随长兄 柳春园到米脂县东街小学读书1年,5月刘义维介绍加 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因大哥离开米脂,返回 葭县媳镇小学读书1年半。1930年夏,考入省立绥德师 范学校。在此,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少年漂 泊者》、《反正前后》、《西线无战事》等不少进步 书籍,启发很大,勇敢地参与学校的学潮斗争。经常 上街讲演、张贴标语、游行,与国民党顽固派、土豪 劣绅斗争,绥师进步师生的革命行动,引起国民党当 局的愤恨,“白色恐怖”很快袭来,组织被打散,学 校被封闭,柳青被迫返家种地半年。
•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评价梁三 老汉。真实可信。 • 这一个形象的塑造,可以体验到 一个真正的旧时农民的性格的本 质内容。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 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 写照。具有典型意义。
革命斗争历史题材小说
• • 总体特点: 1、致力于史诗性的追求:宏大 叙事,用“大我”的 社会角色 取代个性化感性经验的历史经 验。跨度大,往往近半个世纪, 讲述各阶级在斗争成长的 过程, 又可称为“长河小说”
•
•
1931年,其兄春园在东北教书赚钱,资助柳青考入 榆林省立第六中学学习,他苦心研读,开始钻研文学 作品,经常阅读鲁迅、郭沫若、茅盾、高尔基等人的 作品,在思想深处,奠定了走文学创作的道路。从初 中二年级起,开始学英文,一年后即能阅读一般的英 文原著。1934午夏,柳青考入西安高中,开阔厂视野, 丰富了阅读内容,增加了不少知识,提高了热爱文学 的兴趣,特别向往进步文学,开始自学俄文,介绍苏 联文学,走上业余创作道路。在学校经常写散文、诗 歌,翻译外国短篇小说,不断在报刊上发表。1935年, “一二·九”学生运动燃及西安,他积极参与游行示 威,宣传抗日,呼吁“停止内战”。当时,柳青是西 安高中学生会负责人,担负学校高中学生刊物《救亡 线》的编辑,不断鼓舞西安学生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 斗争。
第二讲: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一)
2、创作演进路线:
解放最初,与封建制度决裂,鞭挞旧的观 念势力:赵树理《登记》,马烽《结婚》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展开,农村生活发生深 刻变化,表现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新人新 事:康濯《春种秋收》
随着深刻的、革命意义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渐入高潮,鸿篇巨制终于出现:从《三里 湾》到《山乡巨变》再到《创业史》,完 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农村的“史诗”建构。
二是作家多为新中国历史的见证者甚至是创造者, 生活积累和艺术积累早已充分。较为安定的社会生 活也提供了长篇创作所需的充裕创作周期
三是读者精神文化需求的日渐增长,出版发行量由 建国初的几千册到五六十年代之交的数百万册
(二)文体:从传奇到史诗
以传奇体为代表的长篇故事体小说几乎占 了新中国长篇小说的半壁河山
3、(深化)作为对立面的 “城市”
“从农村”到“城市”,是中国革命的基本 命题,内涵深刻而又复杂。
城市的先天属性: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 出现,肯定人的私欲满足,鼓励物质消费。 因此它是“个人”的而非“集体”的,“消 费”的而非“生产”的,“市民的”而非 “人民的”
史诗体以其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历史内涵、 深刻的思想、完整的英雄形象、庄重崇高 的风格而成为新中国长篇创作的一个理想, “史诗风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为作家所 企慕、所向往,形成了 “史诗情结”。
1954年杜鹏程的《保卫延安》从报道体 小说中蝉蜕而出,这部由“百万余字的 报告文学”经删削而又增补而成的长篇 小说第一次被戴上了“史诗”的桂冠
知侠的《铁道游击队》(1954)引出了一 个小高潮,曲波的《林海雪原》(1957) 更把传奇体推向了高峰,还有刘流的《烈 火金刚》(1958)、冯志的《敌后武工队》 (1958)等连绵不绝。当时就有评论者把 这类作品命名为“革命英雄传奇”
3.50、60年代的小说创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0、60年代,革命历史小说之所以红火,主要原因在: 1)素材丰富。
2)作家感受深刻。
3)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需要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提倡。 4)和平稳定的创作环境。
周扬在第二次文代会所作的报告《为创作更多的优秀的文学 艺术作品而奋斗 》中,曾这样概括革命历史小说创作的动因: “在反动派统治的时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域,几乎是不可能被 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来。现在我们却需要去补足文学史上这段 空白,使我们人民能够历史地去认识革命过程和当前现实的 联系,从那些可歌可泣的斗争感召中获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 更大信心和热情。”
•革命传奇的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英雄传奇,同时受到了解放区文学 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等 的影响,注重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强调故事的传奇性、 可读性。代表作有《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林海雪原》、 《红岩》等。这类作品从传奇的角度去表现革命的正义性和艰苦卓 绝,呼应当时文学叙事的主旋律。虽然通常描写的不是正规战争, 只是游击战或攻心战,但是人物和故事的传奇色彩让人久久难忘。
o建国后,在50、60年代,描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小说,一般被 称之为革命现实小说。革命现实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为新生活 立言的农村题材的现实小说,一类是以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和建国初期的工业建设为题材的小说。它们是作为革命历 史小说的重要补充而存在的,成就也很突出。尤其是农村题材的现 实小说,充分反映了50、60年代中国农村所发生的一系列巨大的变 化和农民精神面貌发生的嬗变。 •农村题材的现实小说主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登记》、《锻 炼锻炼》、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康濯的 《水滴石穿》、 《春种秋收》、浩然的《艳阳天》、陈登科的《风 雷》、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马烽的《一架 弹花机》、《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谷峪的《新事 新办》、高晓声的《解约》、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茹志鹃 的《静静的产院》、西戎的《赖大嫂》等。
•50、60年代,革命历史小说之所以红火,主要原因在: 1)素材丰富。
2)作家感受深刻。
3)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需要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提倡。 4)和平稳定的创作环境。
周扬在第二次文代会所作的报告《为创作更多的优秀的文学 艺术作品而奋斗 》中,曾这样概括革命历史小说创作的动因: “在反动派统治的时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域,几乎是不可能被 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来。现在我们却需要去补足文学史上这段 空白,使我们人民能够历史地去认识革命过程和当前现实的 联系,从那些可歌可泣的斗争感召中获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 更大信心和热情。”
•革命传奇的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英雄传奇,同时受到了解放区文学 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等 的影响,注重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强调故事的传奇性、 可读性。代表作有《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林海雪原》、 《红岩》等。这类作品从传奇的角度去表现革命的正义性和艰苦卓 绝,呼应当时文学叙事的主旋律。虽然通常描写的不是正规战争, 只是游击战或攻心战,但是人物和故事的传奇色彩让人久久难忘。
o建国后,在50、60年代,描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小说,一般被 称之为革命现实小说。革命现实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为新生活 立言的农村题材的现实小说,一类是以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和建国初期的工业建设为题材的小说。它们是作为革命历 史小说的重要补充而存在的,成就也很突出。尤其是农村题材的现 实小说,充分反映了50、60年代中国农村所发生的一系列巨大的变 化和农民精神面貌发生的嬗变。 •农村题材的现实小说主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登记》、《锻 炼锻炼》、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康濯的 《水滴石穿》、 《春种秋收》、浩然的《艳阳天》、陈登科的《风 雷》、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马烽的《一架 弹花机》、《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谷峪的《新事 新办》、高晓声的《解约》、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茹志鹃 的《静静的产院》、西戎的《赖大嫂》等。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
50、60年代小说概述 第一节 50、6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社会变革的现实表达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节红色历史的多元叙述
第四节 命运多舛的探求之路
50、60年代小说概述 第一节 50、60年代小说概述
一、曲折的历程
(一)1949年到1955年——解放区小说传统的自 1949年到1955年 年到1955 解放区小说传统的自 然延续。 然延续。
①作家主要有三部分人组成:延安解放区来的作家;“国 作家主要有三部分人组成:延安解放区来的作家; 统区”“被解放”的作家;从海外归来的的一派。 ”“被解放 统区”“被解放”的作家;从海外归来的的一派。 小说创作实绩主要表现在中短篇领域, ②小说创作实绩主要表现在中短篇领域,长篇小说数量较 影响较大的长篇小说有:草明的《火车头》 少。影响较大的长篇小说有:草明的《火车头》、柳青 铜墙铁壁》 孙犁的《风云初记》 杜鹏程的《 的《铜墙铁壁》、孙犁的《风云初记》、杜鹏程的《保 卫延安》 周立波的《铁水奔流》 赵树理的《三里湾》 卫延安》、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赵树理的《三里湾》 而成就较大的中短篇小说家有:赵树理、孙犁、 等。而成就较大的中短篇小说家有:赵树理、孙犁、路 马烽、康濯、峻青、王愿坚、艾芜、西戎、李凖等。 翎、马烽、康濯、峻青、王愿坚、艾芜、西戎、李凖等。
二是长篇小说大量涌现。 二是长篇小说大量涌现。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具 有以下特点: 有以下特点:
①结构上规模宏大,多数作品有意追求“三部 结构上规模宏大,多数作品有意追求“ ”“多部曲 结构,扩展其“史诗” 多部曲” 画卷” 曲”“多部曲”结构,扩展其“史诗”与“画卷” 的美学内涵。 的美学内涵。 ②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隐含了中国传统与民间叙 事中的若干模型, 事中的若干模型,同时也接续了古典小说叙事状 塑造人物的某些特有方法与风神。 物、塑造人物的某些特有方法与风神。 由于对“史诗性”的追求、 ③由于对“史诗性”的追求、主要人物形象的 成长”属性、传奇的故事, “成长”属性、传奇的故事,以及在胜利或阶段 性胜利处结尾的书写方式,等等, 性胜利处结尾的书写方式,等等,所有这些共同 形成了红色叙事所特有的宏大而壮美的总体风格。 形成了红色叙事所特有的宏大而壮美的总体风格。
50、60年代小说概述 第一节 50、6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社会变革的现实表达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节红色历史的多元叙述
第四节 命运多舛的探求之路
50、60年代小说概述 第一节 50、60年代小说概述
一、曲折的历程
(一)1949年到1955年——解放区小说传统的自 1949年到1955年 年到1955 解放区小说传统的自 然延续。 然延续。
①作家主要有三部分人组成:延安解放区来的作家;“国 作家主要有三部分人组成:延安解放区来的作家; 统区”“被解放”的作家;从海外归来的的一派。 ”“被解放 统区”“被解放”的作家;从海外归来的的一派。 小说创作实绩主要表现在中短篇领域, ②小说创作实绩主要表现在中短篇领域,长篇小说数量较 影响较大的长篇小说有:草明的《火车头》 少。影响较大的长篇小说有:草明的《火车头》、柳青 铜墙铁壁》 孙犁的《风云初记》 杜鹏程的《 的《铜墙铁壁》、孙犁的《风云初记》、杜鹏程的《保 卫延安》 周立波的《铁水奔流》 赵树理的《三里湾》 卫延安》、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赵树理的《三里湾》 而成就较大的中短篇小说家有:赵树理、孙犁、 等。而成就较大的中短篇小说家有:赵树理、孙犁、路 马烽、康濯、峻青、王愿坚、艾芜、西戎、李凖等。 翎、马烽、康濯、峻青、王愿坚、艾芜、西戎、李凖等。
二是长篇小说大量涌现。 二是长篇小说大量涌现。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具 有以下特点: 有以下特点:
①结构上规模宏大,多数作品有意追求“三部 结构上规模宏大,多数作品有意追求“ ”“多部曲 结构,扩展其“史诗” 多部曲” 画卷” 曲”“多部曲”结构,扩展其“史诗”与“画卷” 的美学内涵。 的美学内涵。 ②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隐含了中国传统与民间叙 事中的若干模型, 事中的若干模型,同时也接续了古典小说叙事状 塑造人物的某些特有方法与风神。 物、塑造人物的某些特有方法与风神。 由于对“史诗性”的追求、 ③由于对“史诗性”的追求、主要人物形象的 成长”属性、传奇的故事, “成长”属性、传奇的故事,以及在胜利或阶段 性胜利处结尾的书写方式,等等, 性胜利处结尾的书写方式,等等,所有这些共同 形成了红色叙事所特有的宏大而壮美的总体风格。 形成了红色叙事所特有的宏大而壮美的总体风格。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
一、大胆干预生活
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
二、打破表现人情、人性的禁区,如 打破表现人情、人性的禁区,
宗璞《红豆》等。 宗璞《红豆》 洪子诚称之为“百花文学” 洪子诚称之为“百花文学”,1979年上海 年上海 文艺出版社出版《重放的鲜花》 文艺出版社出版《重放的鲜花》。
2、融入传奇性作品 、
(1)借鉴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以若干故事 )借鉴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 形成系列性故事情节。 铁道游击队》 形成系列性故事情节。如:《铁道游击队》 等。 (2)夸张、神奇化,赋予故事、人物以传奇 )夸张、神奇化,赋予故事、 林海雪原》 性。如:《林海雪原》 (3)人物性格表现的传统色彩 )
其次,〈创业史〉还塑造了众多的独具个性和 认识价值的人物形象。 在众多的人物中,梁生宝是作者着力塑造的新 时代先进农民的典型。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塑造得最精彩、最有 代表性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此外,蛤蟆滩的”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 郭振山,也都性格鲜明,各具特色。
第三,《创业史》还具有浑厚的恢宏、深沉而 热烈、细密而遒劲的艺术风格。 柳青试图站在历史的高度,探索中国农民的历 史命运,概括出中国农民的生活道路和心理的 巨大变化,使小说的气势磅礴、结构宏伟。 作者还善于将叙述语言、人物内心的独白与自 己的情感、对事物的评价、对人物的剖析结合 在一起,使诗情与哲理相融合,形成了深沉而 热烈的格调,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创业史》的人物形象。
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他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 他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 劳动者的优秀品质。 劳动者的优秀品质。 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 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创 社会主义大业,谋求全体农民的幸福, 社会主义大业,谋求全体农民的幸福,是他的 最可宝贵的、最核心的思想品质。 最可宝贵的、最核心的思想品质。 梁生宝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都献给党的事业, 梁生宝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都献给党的事业, 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 “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 有味” 有味”。
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
二、打破表现人情、人性的禁区,如 打破表现人情、人性的禁区,
宗璞《红豆》等。 宗璞《红豆》 洪子诚称之为“百花文学” 洪子诚称之为“百花文学”,1979年上海 年上海 文艺出版社出版《重放的鲜花》 文艺出版社出版《重放的鲜花》。
2、融入传奇性作品 、
(1)借鉴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以若干故事 )借鉴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 形成系列性故事情节。 铁道游击队》 形成系列性故事情节。如:《铁道游击队》 等。 (2)夸张、神奇化,赋予故事、人物以传奇 )夸张、神奇化,赋予故事、 林海雪原》 性。如:《林海雪原》 (3)人物性格表现的传统色彩 )
其次,〈创业史〉还塑造了众多的独具个性和 认识价值的人物形象。 在众多的人物中,梁生宝是作者着力塑造的新 时代先进农民的典型。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塑造得最精彩、最有 代表性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此外,蛤蟆滩的”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 郭振山,也都性格鲜明,各具特色。
第三,《创业史》还具有浑厚的恢宏、深沉而 热烈、细密而遒劲的艺术风格。 柳青试图站在历史的高度,探索中国农民的历 史命运,概括出中国农民的生活道路和心理的 巨大变化,使小说的气势磅礴、结构宏伟。 作者还善于将叙述语言、人物内心的独白与自 己的情感、对事物的评价、对人物的剖析结合 在一起,使诗情与哲理相融合,形成了深沉而 热烈的格调,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创业史》的人物形象。
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他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 他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 劳动者的优秀品质。 劳动者的优秀品质。 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 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创 社会主义大业,谋求全体农民的幸福, 社会主义大业,谋求全体农民的幸福,是他的 最可宝贵的、最核心的思想品质。 最可宝贵的、最核心的思想品质。 梁生宝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都献给党的事业, 梁生宝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都献给党的事业, 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 “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 有味” 有味”。
2、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造成中篇创作沉寂的原因。一是“先天不 足”,在现代阶段就没充分发展。二是文 体自身局限和一些人的文学观念偏狭造成( 中篇既不如长篇容量那么大,全面充裕地 去处理生活,又不象短篇那么快捷,能迅 速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作出反映 )。三是大 型文学期刊的短缺。
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 的根据。 对于长篇,把握生活素材的规模和容量, 是受到重视的一个主要因素。 对许多怀有“反映这个伟大时代”、写作 “史诗式”作品的情结的作家来说,长篇 小说是实现这种勃勃雄心的合适的形式。
从朝鲜战场回来后,巴金满怀激情创作了《生活 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保卫和 平的人们》、《明珠和玉姬》、《会见彭司令员 》等作品。 后来,出版了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两个短篇小说 集《英雄的故事》 (1959) 和《李大海》 (1961) 。 巴金:“我多么想绘出他们的崇高的精神面貌, 写尽我的尊敬和热爱的感情。然而我的愿望和努 力到了我的秃笔下都变成这些无力的文字了。”
至于短篇小说,当代对它的重视,则是认 为它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50年代开始,文学刊物的大量增加,对短 篇创作在当代的发展,也起到推动的作用。
这个时期,还有了“短篇小说作家”的概 念。 被称为短篇小说作家的有赵树理、李准、 马烽、王汶石、峻青、王愿坚、茹志鹃、 林斤澜、唐克新、陆文夫等,尽管他们中 有的也写过中、长篇。
二、小说体裁的状况
在小说体裁上,这一时期趋向于关注它的 “两极”,即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中篇则可能被看作是一种不稳定的体裁, 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创作上,都没有受到 重视。
从1949年到1965年,这期间发表的中篇小 说,大约有四百余部。 较为知名的有《铁木前传》(孙犁)、《在和 平的日子里》(杜鹏程)、《来访者》(方纪)、 《水滴石穿》(康濯)、《归家》(刘澍德)等 不多的几部。
2、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解析
对于长篇,把握生活素材的规模和容量, 是受到重视的一个主要因素。
对许多怀有“反映这个伟大时代”、写作 “史诗式”作品的情结的作家来说,长篇 小说是实现这种勃勃雄心的合适的形式。
至于短篇小说,当代对它的重视,则是认 为它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50年代开始,文学刊物的大量增加,对短 篇创作在当代的发展,也起到推动的作用。
1962年,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 谈会” 。
以敏捷、迅速反映生活见长的短篇小说, 也有对社会生活“整体”和历史“本质” 揭示的可能:
它是“可以证明地层结构的悬崖峭壁,可 以泄露春意的梅萼柳芽,可以暗示秋讯的 最先飘落的梧桐一叶,可以说明太古生活 的北京人的一颗臼齿……”
当代对于短篇的讨论,可能还包含着另外 的意味。
1.农村生活题材中,从土改到合作化、农业社会主 义改造,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到党对农村政策的调 整,农村的一系列变革都是重要的主题,在作品中 都有所反映。
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马烽的《一架弹花机》 和赵树理的《登记》
农业合作化: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
妇女解放: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和李准的《 李双双小传》,写农村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从奴 隶到主人过程
一些更多地标举19世纪以来西方现实主义 小说艺术经验的作家(如茅盾、魏金枝等), 试图以这种经验,来推动中国小说观念和 技巧的“现代化”。
对短篇的这种讨论,推动了50年代后期到 60年代初,短篇艺术重视剪裁构思的潮流, 而出现越来越多的那种写“横断面”的 “严格意义”的短篇。
不过,在“文革”前夕,在一种政治意识 形态的背景下,“宣讲”式和故事性、通 俗性的方面又得到强调。
三是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不少形象达到了 “典型人物”高度。英雄人物有朱老忠、 杨子荣、江姐、许云峰、林道静、梁生宝 、李双双……性格复杂的“中间人物”有 严志和、梁三老汉、赖大嫂、“常有理 ”“小腿疼”“吃不饱”。
对许多怀有“反映这个伟大时代”、写作 “史诗式”作品的情结的作家来说,长篇 小说是实现这种勃勃雄心的合适的形式。
至于短篇小说,当代对它的重视,则是认 为它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50年代开始,文学刊物的大量增加,对短 篇创作在当代的发展,也起到推动的作用。
1962年,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 谈会” 。
以敏捷、迅速反映生活见长的短篇小说, 也有对社会生活“整体”和历史“本质” 揭示的可能:
它是“可以证明地层结构的悬崖峭壁,可 以泄露春意的梅萼柳芽,可以暗示秋讯的 最先飘落的梧桐一叶,可以说明太古生活 的北京人的一颗臼齿……”
当代对于短篇的讨论,可能还包含着另外 的意味。
1.农村生活题材中,从土改到合作化、农业社会主 义改造,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到党对农村政策的调 整,农村的一系列变革都是重要的主题,在作品中 都有所反映。
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马烽的《一架弹花机》 和赵树理的《登记》
农业合作化: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
妇女解放: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和李准的《 李双双小传》,写农村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从奴 隶到主人过程
一些更多地标举19世纪以来西方现实主义 小说艺术经验的作家(如茅盾、魏金枝等), 试图以这种经验,来推动中国小说观念和 技巧的“现代化”。
对短篇的这种讨论,推动了50年代后期到 60年代初,短篇艺术重视剪裁构思的潮流, 而出现越来越多的那种写“横断面”的 “严格意义”的短篇。
不过,在“文革”前夕,在一种政治意识 形态的背景下,“宣讲”式和故事性、通 俗性的方面又得到强调。
三是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不少形象达到了 “典型人物”高度。英雄人物有朱老忠、 杨子荣、江姐、许云峰、林道静、梁生宝 、李双双……性格复杂的“中间人物”有 严志和、梁三老汉、赖大嫂、“常有理 ”“小腿疼”“吃不饱”。
5.1950、60年代的现实生活小说
主要写了四个家庭:王金生(王玉生、王玉梅),范登高 (范灵芝),马多寿(“常有理”、“铁算盘”、“惹不 起”、马有翼),袁天成(“能不够”、袁小俊)
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塑造了一大批活灵活现的“中间人物” 形象。
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大众化风格
1、结构上,讲究故事的完整性和趣味性。 2、人物刻画上,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表现人物。 3、语言上,吸取了民间艺术形式“评书”的语言风格,浅显直白,通俗 易懂,朴素幽默。
《创业史》的主题及史诗性价值
按照柳青的构想,他想从农村成立互助组写起,一直写到人民 公社成立,全面反映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回答“中国农 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这样 一个重大问题。但由于没写完,只是回答了“农民是如何放弃 私有制,接受公有制”的问题。规模较为宏大,形象有代表性, 反映历史真实,具有“史诗”价值。
第二章 1950、1960年代的小说创作 第三节 现实生活小说
一、《创业史》与农村社会主义革命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吴 堡县人。1938年赴延安,1942年参加了延安文 艺座谈会。受《讲话》影响,从此走上了一条 深入农村、体验生活、与农民群众相结合的创 作道路,即 “柳青式的创作道路”。建国前有 小说《地雷》、《种谷记》等。1951年,出版 《铜墙铁壁》,是新中国诞生最早的长篇小说。 1952年,他带领全家离开北京,到陕西省长安 县皇甫村插队落户,从此开了长达十四年的农 村生活。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中篇《狠透铁》 和彪炳史册的长篇《创业史》(第一部)。 1955年,还发表散文《一九五五年在皇甫村》 等。“文革”中受到迫害,1978年去世。《创 业史》(第二部)没有写完,成为永久的遗憾。
《登记》(1950年),为配合宣传我国第一部《婚姻法》而创 作的一部典型的“问题小说”。主要反映了农村青年男女为追 求婚姻自主而同封建思想进行斗争的事迹。
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塑造了一大批活灵活现的“中间人物” 形象。
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大众化风格
1、结构上,讲究故事的完整性和趣味性。 2、人物刻画上,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表现人物。 3、语言上,吸取了民间艺术形式“评书”的语言风格,浅显直白,通俗 易懂,朴素幽默。
《创业史》的主题及史诗性价值
按照柳青的构想,他想从农村成立互助组写起,一直写到人民 公社成立,全面反映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回答“中国农 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这样 一个重大问题。但由于没写完,只是回答了“农民是如何放弃 私有制,接受公有制”的问题。规模较为宏大,形象有代表性, 反映历史真实,具有“史诗”价值。
第二章 1950、1960年代的小说创作 第三节 现实生活小说
一、《创业史》与农村社会主义革命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吴 堡县人。1938年赴延安,1942年参加了延安文 艺座谈会。受《讲话》影响,从此走上了一条 深入农村、体验生活、与农民群众相结合的创 作道路,即 “柳青式的创作道路”。建国前有 小说《地雷》、《种谷记》等。1951年,出版 《铜墙铁壁》,是新中国诞生最早的长篇小说。 1952年,他带领全家离开北京,到陕西省长安 县皇甫村插队落户,从此开了长达十四年的农 村生活。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中篇《狠透铁》 和彪炳史册的长篇《创业史》(第一部)。 1955年,还发表散文《一九五五年在皇甫村》 等。“文革”中受到迫害,1978年去世。《创 业史》(第二部)没有写完,成为永久的遗憾。
《登记》(1950年),为配合宣传我国第一部《婚姻法》而创 作的一部典型的“问题小说”。主要反映了农村青年男女为追 求婚姻自主而同封建思想进行斗争的事迹。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
①“样板小说”。其主要特点是:主题政治化,人物类 型化,结构模式化,严重脱离现实,因此无论就其内容 还是艺术而言,都缺乏应有的价值。
②在表现革命历史和现实政治内容时,没有完全堕入概 念化的窠臼,尚有一些比较成功刻画的作品。如李心田 的《闪闪红星》、黎汝清的《万山红遍》、蒋子龙的 《机电局长的一天》等。
②在思想内容、故事结构和所表达的价值理念具有某些叛 逆理念性质的作品。如毕汝协的《九级浪》、赵振开 的《波动》、佚名的《逃亡》和《一年》等。
③完全在私人空间传抄的表现性爱的小说。如《曼娜回忆 录》、《少女之心》等,总体比较粗糙。
第二节 农村社会变革的现实表达
1、动因
(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 这一观念建国后基本未变。毛泽东关 于“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 革命文化即“大众文化”、“实质上 就是提高农民文化”的权威观念,也 从战争年代延展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这决定了以农民、农村和农业为对象 的创作将长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中心 任务之一。
明朗向上的美学并不排斥因反映“严酷” 且“复杂性”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而呈现出 的严峻和紧张。
一、代表作家作品
1、赵树理(1906——1970)
建国后他的作品主要有:《登记》《求雨》 《“锻炼锻炼”》《老定额》《套不住的手》《杨老太 爷》《张来兴》《互相鉴定》《卖烟叶》等中短篇小 说和《三里湾》《灵泉洞》(上)等长篇小说。
2、构成
建国以来,以侧重表现农村生活的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 作家主要是赵树理、周立波、柳青、马烽、李 准、王汶石、浩然等。
从取材的地域分布来看,“北方”成为这 一时期农村小说的主要艺术资源和表现对象。
形成了两个比较突出的作家群体。
一个是以赵树理为中心的山西作家群,包 括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有 “山药蛋派”之称。
②在表现革命历史和现实政治内容时,没有完全堕入概 念化的窠臼,尚有一些比较成功刻画的作品。如李心田 的《闪闪红星》、黎汝清的《万山红遍》、蒋子龙的 《机电局长的一天》等。
②在思想内容、故事结构和所表达的价值理念具有某些叛 逆理念性质的作品。如毕汝协的《九级浪》、赵振开 的《波动》、佚名的《逃亡》和《一年》等。
③完全在私人空间传抄的表现性爱的小说。如《曼娜回忆 录》、《少女之心》等,总体比较粗糙。
第二节 农村社会变革的现实表达
1、动因
(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 这一观念建国后基本未变。毛泽东关 于“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 革命文化即“大众文化”、“实质上 就是提高农民文化”的权威观念,也 从战争年代延展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这决定了以农民、农村和农业为对象 的创作将长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中心 任务之一。
明朗向上的美学并不排斥因反映“严酷” 且“复杂性”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而呈现出 的严峻和紧张。
一、代表作家作品
1、赵树理(1906——1970)
建国后他的作品主要有:《登记》《求雨》 《“锻炼锻炼”》《老定额》《套不住的手》《杨老太 爷》《张来兴》《互相鉴定》《卖烟叶》等中短篇小 说和《三里湾》《灵泉洞》(上)等长篇小说。
2、构成
建国以来,以侧重表现农村生活的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 作家主要是赵树理、周立波、柳青、马烽、李 准、王汶石、浩然等。
从取材的地域分布来看,“北方”成为这 一时期农村小说的主要艺术资源和表现对象。
形成了两个比较突出的作家群体。
一个是以赵树理为中心的山西作家群,包 括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有 “山药蛋派”之称。
第三讲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二)赵树理和柳青..
征候性文本:《锻炼锻炼》
《锻》的遭遇对于赵树理本人有非常重 大的意义,但并非他本人最好的作品 (此即所谓文学史经典) “我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 问题。中农当了领导,不解决他们这种 是非不明的思想问题,就会对有落后思 想的人进行庇护,对新生力量进行压 制”。
评价史:
在世时三次集中争论
这一矛盾在历史中激化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激进的政治 实践需要更加纯粹彻底的“新”文学, 能够反映出社会发展“本质”,更高的 “理想”。同时,需要符合这种社会发 展预期的“新人”形象 而此时,政治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以及 内心对自己的坚持,使得赵树理彻底 “落伍”了
独特价值: 打通了“五四”与 “延安 ”
(一)赵树理
1906年9月出生在山西省沁 水县贫苦农民家庭 青年时代外出求流浪求学, 曾就读于长治山西第四师范 学院 1950年代被授予“人民艺术 家”称号 在文革中遭到长期的迫害、 批斗,被殴打骨折,1970年 9月含冤病逝
尴尬的历史位置
在一定历史时期之内,是“当代性”相当 典型的作家。从一举成名开始,到新中国 成立的前几年,他的小说创作一直被当作 毛泽东文艺方向的具体体现和贯彻《讲话》 精神的丰硕成果,树立了“当代性”的典 范 但,生前身后的赵树理都反复生存在褒贬 两极,成为一个“永远”的话题人物、后 世评论家用来“说事”的“话由”
他熟悉农村,但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学生时代热衷 于新诗和小说,后来才重建了写作与社会的关系, 他的读者不是学生和市民,而是农民 “通俗化不是通俗文艺,而是新启蒙运动的一个组 成部分”、“文化和大众间的一个桥梁” 他从新文学出发而返回民间文艺,是对主流五四文 学“将平民大众拒之于外”的反拨 他质朴、清新的语言也不是方言土语,而是刻意 “口语化”后典正流畅的“普通话”。
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
1960年《红旗谱》搬上 银幕,导演凌子风,崔 嵬饰演朱老巩、朱老忠 两个角色。
第二节 《创业史》《青春之歌》
5、柳青《创业史》
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县人)的 《创业史》(1960)是当代农业题材小 说的新的标志性作品,当时一度被认为 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的“史诗性”、 “纪念碑”式作品。
小说采用左翼革命文学的“革命+恋爱” 的模式,把林道静的情感生活与革命性 成长融合在一起,通过她与“胡适派” 分子余永泽、共产党人卢嘉川和江华之 间爱情抉择,形象地昭示了中国现代知 识分子应走的正确人生道路。
《青春之歌》1959年作为 建国十周年献礼片,拍了 上下集电影,轰动全国, 主演谢芳一举成名,电影 中林道静走路的姿态被称 为“道静步”,一时间, 全国的女青年、女学生都
小说虽然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写,但在揭示既有问 题的同时并未给予问题以答案。这不是一篇一般 性的“问题小说”,而是一部“提问题”的小说。 问而不答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呈现出特 别的美学蕴藉与思想穿透力。
“如今,对于合作化运动的得失,人们的看法已经 和柳青写书的那个时代有所不同。……但是即使 如此,我们读起这部书,也不能不为它的凝重的 风格与深厚的内涵,为它传达出来的历史的严峻 感,它的对于中国农民的挚爱与忧思,它对于中 国农村中国土地的忠诚与眷恋,它的脚踏实地的 坚实,它的掘地三尺的深入开挖,它的人物刻画 的力度以及它在艺术上的惨淡经营一丝不苟精益 求精力透纸背而感动,而叫绝,而发出会心的微 笑与深长的叹息。如果柳青不是拘泥于既定的农 业合作化政策方针,如果他更能大胆地反映生活 的与历史的真实,他本来可以创作出怎样的伟大 作品!”
1、动因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 这一观念建国后基本未变。毛泽 东关于“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 民革命”,革命文化即“大众文 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 化”的权威观念,也从战争年代 延展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决 定了以农民、农村和农业为对象 的创作将长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 中心任务之一。
1960年《红旗谱》搬上 银幕,导演凌子风,崔 嵬饰演朱老巩、朱老忠 两个角色。
第二节 《创业史》《青春之歌》
5、柳青《创业史》
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县人)的 《创业史》(1960)是当代农业题材小 说的新的标志性作品,当时一度被认为 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的“史诗性”、 “纪念碑”式作品。
小说采用左翼革命文学的“革命+恋爱” 的模式,把林道静的情感生活与革命性 成长融合在一起,通过她与“胡适派” 分子余永泽、共产党人卢嘉川和江华之 间爱情抉择,形象地昭示了中国现代知 识分子应走的正确人生道路。
《青春之歌》1959年作为 建国十周年献礼片,拍了 上下集电影,轰动全国, 主演谢芳一举成名,电影 中林道静走路的姿态被称 为“道静步”,一时间, 全国的女青年、女学生都
小说虽然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写,但在揭示既有问 题的同时并未给予问题以答案。这不是一篇一般 性的“问题小说”,而是一部“提问题”的小说。 问而不答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呈现出特 别的美学蕴藉与思想穿透力。
“如今,对于合作化运动的得失,人们的看法已经 和柳青写书的那个时代有所不同。……但是即使 如此,我们读起这部书,也不能不为它的凝重的 风格与深厚的内涵,为它传达出来的历史的严峻 感,它的对于中国农民的挚爱与忧思,它对于中 国农村中国土地的忠诚与眷恋,它的脚踏实地的 坚实,它的掘地三尺的深入开挖,它的人物刻画 的力度以及它在艺术上的惨淡经营一丝不苟精益 求精力透纸背而感动,而叫绝,而发出会心的微 笑与深长的叹息。如果柳青不是拘泥于既定的农 业合作化政策方针,如果他更能大胆地反映生活 的与历史的真实,他本来可以创作出怎样的伟大 作品!”
1、动因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 这一观念建国后基本未变。毛泽 东关于“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 民革命”,革命文化即“大众文 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 化”的权威观念,也从战争年代 延展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决 定了以农民、农村和农业为对象 的创作将长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 中心任务之一。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
另一个是以柳青、王汶石为代表的陕西作 家群。
3、面貌:
作家关于农村、农民的个人文化情感,必 需与政治责任统一起来。
在新时代,农村已经是作家、知识分子改 造、锻炼、提高的新天地,农民也成为他们必 需认真学习的对象。
这决定了当代农村小说明朗向上的审美基 调。鲁迅式的沉郁凝重、沈从文式的田园牧歌 都不合时宜。
③从作家人数和作品数量上看,此期农 村题材小说创作最为活跃。
④在乡村小说兴盛的同时,“红色历史 小说”创作也出现了较热的局面。
(二)1956年至1962年——中国当代小说 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现象:
一是从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到1957年下半 年有“反右”运动之前1年多的时间里,小说创 作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勃兴,出现了“干预生活” 和探求人情人性的热流,出现了一批青年作家和 有影响的作品。
• 美学上,这一时期的小说特别追求一种阳刚、明 朗与粗犷豪迈的风格和状态。
一、曲折的历程
(一)1949年到1955年——解放区小说传统的 自然延续。
①作家主要有三部分人组成:延安解放区来的作家; “国统区”“被解放”的作家;从海外归来的的一 派。
②小说创作实绩主要表现在中短篇领域,长篇小说数 量较少。影响较大的长篇小说有:草明的《火车 头》、柳青的《铜墙铁壁》、孙犁的《风云初记》、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周立波的《铁水奔流》、 赵树理的《三里湾》等。而成就较大的中短篇小说 家有:赵树理、孙犁、路翎、马烽、康濯、峻青、 王愿坚、艾芜、西戎、李凖等。
①“样板小说”。其主要特点是:主题政治化,人物类 型化,结构模式化,严重脱离现实,因此无论就其内容 还是艺术而言,都缺乏应有的价值。
②在表现革命历史和现实政治内容时,没有完全堕入概 念化的窠臼,尚有一些比较成功刻画的作品。如李心田 的《闪闪红星》、黎汝清的《万山红遍》、蒋子龙的 《机电局长的一天》等。
3、面貌:
作家关于农村、农民的个人文化情感,必 需与政治责任统一起来。
在新时代,农村已经是作家、知识分子改 造、锻炼、提高的新天地,农民也成为他们必 需认真学习的对象。
这决定了当代农村小说明朗向上的审美基 调。鲁迅式的沉郁凝重、沈从文式的田园牧歌 都不合时宜。
③从作家人数和作品数量上看,此期农 村题材小说创作最为活跃。
④在乡村小说兴盛的同时,“红色历史 小说”创作也出现了较热的局面。
(二)1956年至1962年——中国当代小说 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现象:
一是从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到1957年下半 年有“反右”运动之前1年多的时间里,小说创 作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勃兴,出现了“干预生活” 和探求人情人性的热流,出现了一批青年作家和 有影响的作品。
• 美学上,这一时期的小说特别追求一种阳刚、明 朗与粗犷豪迈的风格和状态。
一、曲折的历程
(一)1949年到1955年——解放区小说传统的 自然延续。
①作家主要有三部分人组成:延安解放区来的作家; “国统区”“被解放”的作家;从海外归来的的一 派。
②小说创作实绩主要表现在中短篇领域,长篇小说数 量较少。影响较大的长篇小说有:草明的《火车 头》、柳青的《铜墙铁壁》、孙犁的《风云初记》、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周立波的《铁水奔流》、 赵树理的《三里湾》等。而成就较大的中短篇小说 家有:赵树理、孙犁、路翎、马烽、康濯、峻青、 王愿坚、艾芜、西戎、李凖等。
①“样板小说”。其主要特点是:主题政治化,人物类 型化,结构模式化,严重脱离现实,因此无论就其内容 还是艺术而言,都缺乏应有的价值。
②在表现革命历史和现实政治内容时,没有完全堕入概 念化的窠臼,尚有一些比较成功刻画的作品。如李心田 的《闪闪红星》、黎汝清的《万山红遍》、蒋子龙的 《机电局长的一天》等。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云览与《小城春秋》
高云览与《小城春秋》
• 1956年12月,著名作家高云览的长篇小说《小 城春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版。
• 高云览(1910-1956),我国现代著名华侨作 家,生于福建厦门一个开小酒店的老华侨家里, 幼年时家中生活贫苦。他一生勤奋努力,笔耕不 辍,至今可收集到的文学作品有近百篇。活跃在 厦门、上海及南亚如马来亚、新加坡、苏门答腊 等地,以教书、经商为掩护从事抗战、反对内战 的爱国行动,40年代后期成为陈嘉庚《南侨日 报》的“大股东”。1950年定居天津,从事专 业创作,1956年患肠癌去世。
杨沫与《青春之歌》
• 杨沫(1914-1996),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 中学时因家道中落而辍学,遂辗转奔波于河北保定、香河及北京 等地,间或以乡村教师、书店店员和家庭教师为业,生活动荡不 安。1933年开始接近共产党人,七七事变后赴晋察冀边区投身 革命,并开始文学活动。1950年出版中篇小说《苇塘纪事》, 1951年起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历时六年而成。此 外,还著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等。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 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以出身于北平地主兼私立大学 校长家庭的佃户女儿林道静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从“九一 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 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 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 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
• 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人。原名张璇。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中学、 大学教师,副刊编辑、期刊主编。建国后,任人民教 育出版社编辑、特约编审。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 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 散文选》等。合作编注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 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 《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禅外说禅》、 《顺生论》等。2月24日凌晨两点去世,享年97岁。 燕园曾经住着4位老先生,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 张中行。人称“未名四老”。4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 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所以卞毓芳先生在一篇 文章中又称这4位先生为“朗润园四老”。
• 1952年至1956年他写成《小城春秋》这部长 篇小说,这是他酝酿了20多年、耗费了大半 生心血的文学艺术结晶。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 响,当时曾有“北有《青春之歌》,南有《小 城春秋》”之说。是一部著名的描写革命知识 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小说,它以1930年5月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厦门破狱斗争为背景,以主人公 何剑平、秀苇等人在革命道路上的成长及“厦 联社”的活动为线索,反映了1927年到1936 年中国革命斗争的一角,塑造了一群具有爱国 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风格的英雄儿女形象。 《小城春秋》1981年被拍成电影,2005年, 它成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台港电影研究 会评出的“中国电影百年百部名片”之一。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
• 本时期小说的取材 • 本时期的小说体裁状况(一)历史 (二)现实 (三)分类与等级
(一)革命历史题材
革命历史
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 其它历史
(一)革命历史题材
1、民主革命
《小城春秋》 《青春之歌》 《三家巷》 《红旗谱》 《党费》 《七根火柴》
《风云初记》
• 《风云初记》以滹沱河两岸的子午镇和五 龙堂为背景,以高、吴、田、蒋四姓五家 的关系为线索,描写抗日战争初期冀中平 原上各个阶级的生活和思想,展示出冀中 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抗日武装,组 织抗日政权的伟大斗争精神和爱国思想。 作者孙犁。长篇小说《风云初记》描写的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的伟大的 民族革命战争,但也不是从再现火光硝烟 入手,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侧面反映时代 的风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多种 人物在战争中心理变化的轨迹。
• 林道静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成长为革命者的人生道路表明知识 分子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个人解放与人民解放联系在一 起,勇敢投入到时代的革命斗争洪流中去,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 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
杨沫、张中行与《青春之歌》
• 《青春之歌》是一部自叙传小说,杨沫后来写作回忆 录《我生命中的三个爱人》披露其中关联。出版半个 多世纪以来,其中的故事涉及到的人和事引起众多的 议论甚至给一些人带来不好的影响乃至伤害,而当事 人却冷静处之。
《党费》与《七根火柴》
• 《党费》,描写一九三四年,边区的一支红军游击队 被敌人包围在山上,政委派侦察员老程下山,去村里 和地下党员黄新取得联系,有组织地开展群众斗争。 当老程第二次到黄新家时,敌人包围了村子。黄新牺 牲了自己,勇敢机智地保护了老程同志。故事歌颂了 共产党员为了革命利益,把一切交给党的献身精神。
• “在您23岁时和杨沫相识,然后相爱,后来同居, 再后来分手。这件事已不是什么秘密了。后来 杨沫成了作家,写出了著名的长篇小说《青春 之歌》,书中的余永泽据说有您的影子,你认 为呢?” “这你只能去问小说作者了,只有她 最清楚。”
• 张中行认为《青春之歌》是小说,依我国编目 的传统,入子部,而不能入史部。小说是可以 编造大小情节的。后来,有人曾告诉张中行杨 沫在追述往事之时,言及分手总暗示张中行负 心、落后。张中行认为,认定负心,是人各有 见;认定落后,是人各有道。
• 王愿坚,当代作家。1929年生,山东诸城县人。
• 《七根火柴》写的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个因伤掉 队的战士在临死前从怀中摸出珍藏多时舍不得用得七 根火柴交给战友嘱托他再赶上部队时一定代他交给党 的感人故事。
• 作者王愿坚。
(一)革命历史题材
2、抗日战争
《风云初记》 《铁道游击队》 《敌后武工队》 《野火春风斗古城》 《苦菜花》
• 寄风云变幻于诗情画意。 • 出现在孙犁作品中的人物也大多带有浓郁的民间乡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