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知识能力重点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第二节教育基础知识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日子经验的基本途径。
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进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妨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能够称作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妨碍人的身心进展为直截了当目标的社会活动,要紧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照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目的、有打算、有组织地经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妨碍。
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特意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妨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妨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
教育打算、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治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截了当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年和少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妨碍教育妨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要紧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教育妨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4.三要素的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妨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教育妨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挑选和施加教育妨碍的对象,教育妨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本质及功能1.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国家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国家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第一章教育基础1.小学教育特点4:对象特别的义务全面基础教育教育对象特别性(生理、感知水平低、形象经历、道德感含糊、);基础性(社会、个体进展的基础,课程内容);义务性(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青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学校教育);全面性(各方面充分进展,保证其德智体美劳方面最大程度和谐进展)2.小学教师劳动特点6遵守系统、给学生做示范的复杂长期工作,(还需要离开学校、加班、备课)复杂性(教育目的全面、任务多样、对象差异)制造性(因材施教、教学上别断更新、教育机制)劳动时刻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利用课余时刻备课、批改作业;校内外、家访等)系统性(由教育的系统性以及人的身心进展的延续性决定)3.课程打算(教学打算)是依照教育目的和别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要紧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以及学周安排。
4.教育目的是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要求,是教育的核心咨询题妨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人的身心进展特点与需要;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5.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妨碍三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教育妨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挑选和施加教育妨碍的对象,教育妨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6.学校治理三要素:治理者、对象、手段;工作核心是教学治理;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7.8.教育观看法(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举行系统感知和考察)教育调查法(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揭示事物本质规律,寻求解决咨询题的方案)系统抽样(依照预定规则、每部分抽取1个样本)分层抽样(按某一属性分类,按比例举行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编号后分成个数相同的组)整群抽样(随机分组,抽取群体)多级抽样(抽取若干群,在群中随机抽取样本)教育实验法(操纵或创设一定条件,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前实验(缺乏假设、操纵措施、无对比组)真实验(彻底操纵、效度高)准实验(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举行、无随机分派,别能操纵误差)9.学校文化核心是:精神(观念)文化10.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进展”小学时期以综合课程为主、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何必修课程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6: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挑选性;紧密课程内容与日子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养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治理制度11.教师专业进展三时期:进展最后成为专家型教师关注生存时期(搞好关系)关注情境时期(提高学生成绩)关注学生时期(思考个不差异、学生需求)12.教师专业进展的途径: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小型课堂教学)举行特意训练(日回忆、新材料、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周月回忆)反思教学经验(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13.教学研究的基本步骤7:确定研究课题;查阅、阅读文献;提出研究假设;制定研究打算、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做出结论;撰写成文。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重点整理资料
一、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1.教育的涵义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才被正式用来演说教育之事。
2.教育的基本要素不会再考简答题,三要素的地位可能会考选择题。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和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是指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
教育方式是涉及教育基本要素的组合与教育工具和手段的应用。
二、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一)教育的起源1. 神话起源说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2.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 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
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这两种学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都是不正确的。
小学教资《教育知识能力》必背考点
考点1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3.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考点2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考点3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考点4 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1.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考点5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与教师观1.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一、小学教育的意义和发展方向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阶段,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当前教育领域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倡导终身学习观念•推行因材施教,多元化评价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1. 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通常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渗透性。
2. 教学方法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示范法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三、小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方法1. 小学生心理特征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社交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如好奇心旺盛、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等。
2. 教育方法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包括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倡导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小学教育管理和评价1. 小学教育管理小学教育管理包括学校管理和教师管理两个方面。
学校管理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管理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2. 小学教育评价小学教育评价应注重综合评价,不仅要评估学生的学业水平,还要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
同时,教育评价应以发展为导向,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必背考点总结以上内容涵盖了小学教育的意义和发展方向、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小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方法、小学教育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重要知识点。
只有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深入掌握和理解,教师才能在小学教育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目标。
教育知识与能力小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小学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学基础第一节教育的概念和本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教育具有教育性、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目的、教育过程、教育制度、教育环境、教育结果等12个构成要素。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功能在于增进人的体质,传承文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因此,教育既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也是在社会发展中形成和发展的。
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1、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对教育的制约作用3、教育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决定力量4、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5、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6、教育对个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就是以这一观点为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②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需要的充分满足,是指人的需要的实现或人的各种需要在个体身上的协调发展;③人的全面发展还应包括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1、学校教育的含义和任务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影响活动。
学校教育具有教育性、广泛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正规性、严格性、可接受性和强制性等特征。
(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 2)学校教育是有组织的系统化教育,这是它的最突出的特征。
( 3)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并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归纳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重点知识归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学)2018版第⼀章教育基础第⼀节⼩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学教育概述(⼀)⼩学教育的概念现代教育学定义“⼩学”为学龄⼉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部分,现分为初级⼩学、⾼级⼩学、完全⼩学、中⼼⼩学以及实验⼩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学和⼤学两级,⼩学也称蒙学。
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童认知和⾏为处事的训练。
(⼆)⼩学教育的任务根本任务:打好基础⼆、我国⼩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据记载,我国⼩学产⽣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学教育(先秦⾄鸦⽚战争)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童的管制、灌输来进⾏,具有⼀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学教育(鸦⽚战争⾄新中国成⽴)四个标志性事件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班,是我国近代⼩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的公⽴⼩学堂(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学,是我国最早的公⽴⼩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次系统构建了以⼩学堂、中学堂、⼤学堂为主⼲的学校教育体系。
将⼩学正式纳⼊义务教育的范畴。
(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学堂章程》,设⽴了初等⼩学堂,学制五年,⼈学对象为7岁⼉童,同时规定初等⼩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次实⾏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学堂为⼩学校。
四个学制1、壬寅学制,中国⾸次颁布的第⼀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个近代学制(实⾏新学制的开端)。
3、壬⼦癸丑学制,男⼥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
它是我国⼩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个⾥程碑,其影响⼀直持续到1949年。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考点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教育的形态:P41.家庭教育2.社会教育3.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导形态。
三种教育形态的功能整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有着各自的目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同时他们也有各自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这就需要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实现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
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的相互衔接,有利于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完成教育的整体效应。
P5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偏向;2.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出来的教师所进行的活动,对学生的作用力比较强;学校教育能对其他各种环境因素加以控制,选择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
P5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1.教育者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教育者要争取社会力量的配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P61教育目的的作用:1.规范作用: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教育方向;规范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④规范了学校管理。
2.激励功能;3.选择功能;4.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重要依据。
P8小学教育的培养方针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
20世纪后的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信息化小学生的身心发展:1.小学生的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重要知识点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
1. 基础学科知识:数学、语文、英语等基础学科的知识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包
括数字的认识与计算、识字与阅读、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培养。
2. 科学常识: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现象的观察、实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对
于科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 社会与人文知识:对于社会、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意
识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于社会与环境的认识与理解。
4. 健康与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教授基本的健康常识和生活技能,如饮食、运动、安全等。
5. 艺术与体育: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的兴趣与审美能力,开发学生
的艺术潜能和身体素质。
6. 信息技术教育:教授学生基本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和表
达能力。
7. 学习方法与思维能力:教授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 社交与情感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自尊、自信、自
控心理发展。
9. 实践与体验教育:通过实践和体验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10. 创新与创造能力:通过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以上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知识点,通过全面的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点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点(一):教学本卷须知一、勤想勤想是工作进步的根底,备课中常想一想,怎样安排才更科学怎样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教学中常想一想,为什么同一教材、同一个班级老师教学的效果却不同二、勤问作为一个新教师对业务不熟悉是正常的情况,这时候,要勤问一问校内的同事、校外的同行,更有必要向一些专家请教。
三、勤听新教师要多听老教师对教材以及公开课后的评价;听一听有经验的教师对自己讲课的各种建议。
四、勤看抽时间看一看优秀教师是如何上课的经常看一看报刊杂志或教材与理论书籍;如果有条件争取外出多看一看其他学校的公开课。
五、勤比经常与优秀教师比一比课时安排方法和课堂组织的方法,寻找自己的差距,随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六、勤练经常练一练技术动作,示范时保证动作的正确性;经常练一练场地划线等根本功,保证课堂教学时画图的标准性。
课余时经常向其他学科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多方面的素质。
七、勤笔课堂教学后立即写下自己的教学感想和经验,对于教学中的好文章、好教案要做些摘记,充实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勤奋是我们通过考试的唯一通道,在考试之前,体会作为老师的各种味道,这样才能轻松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二):教学意义与任务教学的概念教学历来都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什么是教学一般而言,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教学内容作用于学生并引导学生从中获得一定知识和经验,养成一定能力,形成一定技能、技巧,并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育人活动。
教学是教育目的标准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活动总是包括施教者、学习者和教学内容,缺一就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开展教育的根本途径。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根底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方案、有步骤地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开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开展的个性。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理论知识: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方法、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知识: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
同时,还需要了解如何组织教学过程,包括课堂管理、学生合作、个别辅导等方面的知识。
3. 教学评价知识:学生需要了解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方法,学会制定合适的评价标准,选择合适的评价工具,以及分析和利用评价结果。
4. 学科教学知识:学生需要了解所教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熟悉教材和教学资源的选择和使用,以及教学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5. 教育法律法规知识:学生需要了解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包括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法规、学生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
6. 专业发展知识:学生需要了解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方法,以及教育教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以上是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主要重点知识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一、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答: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我够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二、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答: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三、简述小学德育的途径答: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5、班主任工作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答:1、行政方法 2、法律方法3、教育方法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五、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答:1、制度管理法2、民主管理法3、学生自主管理法、4情感沟通法5目标管理法六、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答:1、民主性 2、整体性 3、高效性七、怎样设计教育研究方案答:(1)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2)选择研究对象 (3)分析研究变量.(4)形成研究方案.八、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环节答:1研究的构思与设计、2研究的组织与实施、3成果的分析与总结九、教育研究的原则答: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4教育性原则十、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答:(1)保持正确姿势,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2)保护牙齿,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习惯.(3)眼和耳的卫生保健.(4)保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5)注意用脑卫生.十一、常用的小学教学方法答: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十二、沟通在学校的管理作用答:传递信息、控制、激励、情感交流十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答: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心理辅导.十四布鲁巴奇反思方法答: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十五、教学原则定义,有哪几个原则原则的定义,注意事项重点启发性原则.答: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原则:1)直观性原则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教具可分为两类:一是实物直观;二是模象直观.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的知识.(2)启发性原则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激发学生主动性、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3)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循序渐进原则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则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与擅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的因材施教.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十六、教学方法定义几种方法,注意事项,重点是谈话法.答: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二)谈话法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点:(1)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系统的传授知识.(4)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班级授课制的缺点:(1)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而且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3)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决定.学生的动会少,实践性不强,缺乏独立性.(4)教学内容、时问和进程的程序化,难以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创新.(5)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使教学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十八、课堂教学总结基本方法什么答:归纳总结式束、比较异同式结束、练习检测式结束、悬念式结束、活动式结束、拓展延伸式结束、表扬激励式结束.十九、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什么答:主体参与策略、合作探究策略、知情融合策略、个性发展策略二十、简述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1)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2)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3)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 (4)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二一、小学班主任的作用答:第一、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第二,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第三,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第四,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二二、小学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答:(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二三、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包括哪些方面答:(一)了解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三)建立学生档案 (四)个别教育(五)班会活动(六)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七)操行评定 (八)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二四、班级活动的特点.答:自愿性、自主性、差异性、广泛性、灵活性二五、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答:(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二六、组织班级活动的原则.答:1目的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易操作原则、4整体性原则、5创新性原则、6多样性原则二七、班级活动的形式.答:1论理式班队活动2、交流式班队活动3、文艺式班队活动4竞赛式班队活动5、纪念式班队活动6、实践式班队活动二八、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特征,类型.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个案法特征: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类型:按研究目的分(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综合性研究)按研究的功能分(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预测性研究)按研究的对象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按使用的方法(历史研究、描述研究、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二九、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法.答:一方面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的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反思教学经验三十、常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的方法.答: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于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三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答:1依法执教、廉洁从教 2、注重礼仪、遵守公德3、尊重家长、团结协作 4、热爱学生严谨治学 5、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三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答:1身心发展顺序性 2身心发展不平衡型 3、身心发展的阶段性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三三、加涅的8层次5分类答: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前三类是人和动物共有,后五类是人类所特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后来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把它们看做是五种学习类型.分别是:①智慧技能.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做”.②认知策略.学会学习的核心部分.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三四、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答:1.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直到青年、成年.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第四阶段: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柯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年和成人的道德推理就属于这级水平.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三五、学习策略.:(一)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复述策略(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多种感官参与 3、复习形式多样化4、画线、5排除互相干扰 6整体识记与分段识记)精细加工策略:1、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法诀、谐音联想法、视觉联想、语义联想)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组织策略:1、列提纲2、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3、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二)元认知策略(调节策略、监视策略、计划策略)(三)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策略、学习环境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三六、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答:内容:1科技活动2、学科活动 3、文学艺术活动 4、体育活动 5、社会活动6、传统的节日活动形式:(一)群众性活动(二)小组活动10-20人(三)个人活动三七、教学设计原则4点、步骤7点、要求5点、内容4点、依据6点,教案的内容6点答:原则:系统性原则、程序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反馈性原则步骤:1教学目标的阐述2教学重难点分析3、教学准备4、教学课时计划5、教学设计过程6、板书设计7、教学反思要求:1导入环节2问题设计3、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4、练习设计5、教学后记内容:1教学目标的设计 2、教学内容的设计3、教学措施的设计4、教学评价的设计依据:1学科性能2教学任务和要求3、教学内容的特点4、教学原则的要求 5教师本人的教学特点和风格6、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四三、小学生美育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有哪些1.美育的途径十分广阔,方法灵活多样.美育可以在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进行.具体策略和方法如下:(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第一,通过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进行美育;第二,通过艺术学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进行美育.(2)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3)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第一,利用家庭环境进行美育;第二,组织学生参加美化学校环境的活动:第三,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美.四四、简述激发小学生动机的基本方法.(1)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恰当进行奖惩:(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3)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增强对成功的期望:(4)培养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成功的自信心:(5)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习动机的激发者;(6)注意个别差异.四五、简述操作技能不同于心智技能的特点(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归因结果,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四六、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素质有哪些①教育理论知识;②教育实践能力;③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④教育科研能力.四七.怎样培养学习动机.(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与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四八.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采用的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提出了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1)前世俗水平.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2)世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世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四九、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五二.、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如下四个:(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生理基础;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作用,但其作用不能夸大.(2)环境: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具有其独特的功能,例如加速个体发展、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等得功能.(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五三、.简述教育调查报告的一般结构一般的调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引言在引言部分应简要讲明本次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方法与步骤(3)材料分析材料包括用来对比或说明现象结构的背景材料、其他调查材料、典型调查材料以及文献资料.(4)总结总结包括结论、预测、建议和对调查的估价.五四、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理解(1)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2)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五五、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意义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五六、教学反思的内容按时间分几种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五八、福勒和布朗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五九、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1、复习要及时2、复习要合理3、复习活动即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超额学习程度达到150%效果最佳.六十、简述小学教师反思的基本内容1、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2、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3、对教学特色进行反思4、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5、对教学有点反思六一我国为什么进行基础教育改革一、适应全球发展的需要1、知识经济的呼唤2、个人发展的需要3、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二、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1、人力资源持续发展的需要2、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六二、简述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条件1. 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2. 学习者认知结构种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固定点),便于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也就是具有必要的起点.3. 学习者还必须具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地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的倾向.4. 学习者必学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六三、皮亚杰到的发展阶段论1、自我中心阶段(2-5)2、权威阶段(6-8)3、可逆阶段(8-10)4、公正阶段(10-12)六四、皮亚杰身心发展阶段1、感知运算阶段(0-2)2、前运算阶段(2-7)3、具体运算阶段(7-12)4、形式运算阶段(12-成人)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5简述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1) 距离的远近;(2)交往的频率;(3)态度的相似性;(4)个性的互补性;(5)外貌等因素.5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情绪和情感同属于感情性心理活动的范畴,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情感是对感情性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情绪是这一体验和感受状态的活动过程.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过情绪来表达.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但是二者也有所区别.情绪主要是指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互相作用的过程,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而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6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为何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3)学校教育由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负责.7简述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其特点.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8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布鲁纳是美国着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结构论(1)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 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主要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9简述赫尔巴特教学理论.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他的教学理论主要有:(1) 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主张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 (2)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问接知识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3)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核心、权威和主导的地位.10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他什么关于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和相互作用论. (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遗传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环境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后天环境教育的结果.遗传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3)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二因素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4)相互作用论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多数心理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理论观点是,遗传对幼儿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的制约,即“遗传决定心理发展的限度,环境在限度内起决定作用”.11一节好课的基本标准是什么(1)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3)要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4)要能够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12 简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的目的.(1)展示研究价值,取得社会承认; (2)促进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 (3)有利于提高研究水平; (4)提高研究者的研究能力.13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1)作业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2)作业不宜太难,也不宜太易,应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作业分量要适宜,难易适度,形式多样;(4)作业的要求应明确; (5)对作业的反馈要清晰、及时.14简述问题解决的概念和特点.概念: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基本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15简述各心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1)构造主义心理学.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冯特、铁钦纳.这一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还认为心理学的方法是实验内省法,心理学的任务是用内省法分析出意识过程的基本元素.(2)机能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詹姆斯,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安吉尔等.机能主义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认为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 (3)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可区分为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则为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等人.行为主义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该部分主要测试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能力的运用。
下面是该科目的重点笔记知识点。
一、教育心理学1.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等。
2.发展心理学:包括儿童生理、智力发展、语言发展、情感发展等内容。
3.教育评价:包括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以及对学生学业水平、学法和学风的评价方法。
二、教育学1.教育目标:教育目标的分类以及确定教育目标的原则。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分类以及确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3.教学法:教学法的分类以及不同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4.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教学组织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课程与教材1.课程理论:包括课程开发、课程评估、课程等内容。
2.教材原则:教材编写的原则、教材评价以及选择教材的方法。
四、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包括教学评价的意义、功能以及与学生评价的关系等。
2.教学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正式测试评价和非正式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工具的选择方法。
五、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政策1.教育法律法规:包括《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2.教育政策:包括当前教育中的政策措施、教育发展的规划等。
以上是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笔记知识点,希望可以对备考有所帮助。
考生可以结合相关教材和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灵活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一、学科知识1. 语文- 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 常见教学方法和技巧- 教学模式与策略- 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2. 数学- 数与代数- 几何与观察- 数据与统计- 空间与形状- 探究与解决问题3. 英语- 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 语法与词汇- 听力与口语教学- 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二、教育心理学1.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社会文化学习理论2. 学生发展理论- 儿童身体发展- 儿童认知发展- 儿童社会情感发展- 儿童道德发展3. 学习评价理论- 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评价的方法与工具- 评价结果的运用和反馈三、教育法律法规1. 义务教育法律法规- 义务教育法- 学校管理条例- 教育工作者从业法- 学生权益保护法2. 班级管理法规- 班级管理制度与规范- 学生考勤与请假制度- 学生纪律和行为规范3. 学科教学法规- 语文教学法规- 数学教学法规- 英语教学法规四、教育教学方法1. 概念与特点- 教学方法的概念与分类-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分析-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2. 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3.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评价方式与工具选择- 回顾与总结课堂教学五、课程设计与教学评价1. 教学设计与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的层次与结构- 教学计划的编制与实施2. 教学媒体与资源-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 网络资源的利用3. 效果评价与反思- 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教师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与教师成长。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要点整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要点整理一、教学知识要点1. 教育理论知识- 了解教育的定义、目标和意义;- 熟悉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基础理论;- 掌握教育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教育评估的基本原则。
2. 教育法律法规知识- 了解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 熟悉学校管理制度和教育行政管理规定。
3. 教学设计知识- 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熟悉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等。
4. 学科知识- 熟悉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掌握学科知识的体系结构和教学重点。
5. 教学技巧知识- 掌握教学技巧的分类和运用;- 熟悉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
二、教学能力要点1. 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学科要求和学生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
2. 教学组织能力- 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教学过程;- 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3. 教学实施能力- 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个别化教学。
4. 教学评价能力- 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 能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5. 师生关系管理能力- 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能有效处理教学中的纠纷和矛盾。
三、教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途径1. 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法律法规知识-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和期刊;- 可以参加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课程。
2. 学习教学设计和教学技巧知识- 可以参加教育学院、师范学院等机构的教育学专业课程;- 可以参加教师培训班、教育研讨会等活动。
3. 学习学科知识- 可以参加学科相关的培训班和研讨会;- 可以参观学科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
4. 培养教学能力- 可以通过实习教学、教师指导和教师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学能力;- 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比赛和评比活动,锻炼教学技能。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必背考点
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能力差异
(1)智力水平的差异:智力分布近似正态分布
(2 )能力类型的差异
(3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4)智力的性别差异.认知方式差异
场独立型: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场依存型: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周围人们影响
沉思型:解决问题时往往强调精度而非速度冲动型:解决问题时往往强调速度而非精度
辐合型: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发散型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1.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①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②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④兴趣在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⑤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2.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知识重点第一章小学基础教育一、教育概论(1)狭义的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教育的形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4)教育的功能:促进个体发展是其本体功能,促进社会发展是其衍生功能(5)教育的目的:教育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映教育对人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向的要求。
(6)教育目的的作用:(1)规范功能: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教育方向;规范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了学校管理(2)激励功能:是一种激励的力量(3)选择功能:选择功能集中体现在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4)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7)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1)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2)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要(3)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4)符合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5)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8)教育目的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1)个人本位取向:把个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萨特(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代表人物有: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9)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目的及其确立依据:(1)德育: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
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2)智育:是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
二、教育历史1.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体现天或神的意志(2)生物起源说: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代表人物有:列托尔诺、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而这种无意识的模仿不是习得性的而是遗传的。
代表人物:孟禄(4)劳动起源说: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代表人物:凯洛夫、米丁斯基。
2.教育的发展(标志性事件):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最初的学校被称为庠、序、学、校;西周时期六艺由六门课组成,即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成为儒家私学的创始人;两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元时期《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固定格式为八股文,直到1905年科举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兴学校。
3.古代东西方学校教育的共同特征:(1)阶级性:统治者享有受教育权,被剥削阶级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2)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权威通过教师、牧师的权威,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3)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4)刻板性:教育和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5)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受教育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4.近代以来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二、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三、教育的世俗化四、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5.现代以来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3)教育学的历史(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教育思想主要通过《论语》来体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说人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由后天形成。
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无为”《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2)西方古代的教育教学思想:A.主要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1)苏格拉底:“产婆术”,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2)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哲学家治国,培养哲学王。
他把人分成三种等级:a.运用智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b.凭借勇敢精神保卫国家的军人;c.受情绪驱动的劳动者。
(3)亚里士多德:代表作《政治学》,他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
B.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夸美纽斯:代表作《大教学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教育应该适应自然(2)卢梭:代表作《爱弥儿》,主张自然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才是好的教育。
他甚至提出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3)裴斯泰洛奇: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手都得到发展,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
(4)洛克:代表作《教育漫话》,主张“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班,观念和知识来自后天。
主张“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
(5)赫尔巴特: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山,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6)杜威: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强调教育为现实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认为教育实际上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由此促进学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经验,主张“从做中学”。
同时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7)凯洛夫:代表作《教育学》,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总结了苏联20实际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把教育学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
C.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1)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2)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3)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4)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后又发展成《教育心理大纲》,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我和体系由此确立。
(3)教育心理学之于教育实践的意义:1.帮助教师准确地交接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发展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4)小学教育(1)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1)全民性: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2)义务性:只要达到一定年龄(6~7岁),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3)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
(2)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1)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2)在智力发展方面的启蒙作用(3)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3)小学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2)教学工作管理(3)教务行政管理(4)总务工作管理(5)小学教育科学研究(1)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征:(1)探索性(2)科学性(3)创新性(2)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教育观察法: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2)教育调查法:通过对小学教育的有关事实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主要有问卷法、访谈法、查阅法和填表法等(3)教育实验法: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4)个案法: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对特殊或典型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来认识该案例的现状或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
(5)历史法:研究者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6)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研究方法。
(3)教育科学研究的新兴方法:(1)教育行动研究: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分为:前摄性行动研究(实施行动先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和应答性行动研究(与前者相反)。
(2)教育性质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地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3)教育叙事研究: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
(讲述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等)(4)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创新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5)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一般来说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包括: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成果的分析与表述)选题、查阅文献、形成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控制研究条件、执行操作定义、必要的过程监控与调整、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分析、成果表述。
(6)小学教师的职业角色与专业发展(1)小学教师的职业角色:(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2)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1)学科专业素养:是基础性要求。
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全面而准确地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熟练运用基本的技能,深入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