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周作人善于摭拾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无不成趣。

《故乡的野菜》即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且带着清新的野趣。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不惮其烦地介绍了习见于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

而文中引述的“荠菜马兰头,姐姐嫁在后门头。

”“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野趣也真沸沸十足。

这正如周作人自己所说:“王阮亭评梦梁录,亦谓其文不雅驯,盖民间生活本来不会如文人学士所期望的风雅,其中不能中意自是难怪,而如实地记述下来,却又可以别有趣雅,但此则别为他们所不知者。

”然而如果全部“如实地记述”,大概要夹杂一些恶俗的东西,这就需要作者笔下长眼,要有分寸,要有取舍:“浙东扫墓用鼓吹,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不家虽没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紫云英与杜鹃的花束,”用笔极其简练明净,从而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情趣。

由此可以见出,以质朴的语言对民俗的东西忠实地记述,以存野趣;以独特的审美标准去芜存精,是这篇散文以及周作人若干散文野趣为雅趣的契机之一。

还不仅仅如此,周作人往往把浙东的民俗推广到深厚的文化背景里去。

《故乡的野菜》虽然只不过千二百字,引文却占据了将近六分之一。

其中他征引了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顾禄的《清嘉录》,以古证今,把浙东民俗提高到文化史的层次从而古今打成一片。

由于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喜欢以东洋的习俗中土比附印照,譬如主到黄花麦花果时即以日本的“御形”做比,“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而在记述紫云英时又引证《诽句大辞内》充分体现了作者渊懿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浙东的民俗放置一个横的文化比较的剖面了。

这样,也使作品带有明显的笔记体散文的特色。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高考诗歌精读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高考诗歌精读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高考诗歌精读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阅读天地0517 2040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原文: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

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日本称作“御形”,与齐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故乡的野趣——读《故乡的野菜》有感

故乡的野趣——读《故乡的野菜》有感

故乡的野趣——读《故乡的野菜》有感十四岁时第一次读周作人先生的《故乡的野菜》,感觉特别的亲切。

像野菜一样朴素却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抒写着故乡自然清新的野趣,洋溢着淳朴又浓郁的乡情。

“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多有乡野气息!“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

”多美啊,真是妙趣横生!“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

”真让人垂涎!诸如此类自然清新的文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独特的故乡乡野意趣,读来无不让我遐想联翩,心生欢喜。

“荠菜马兰头,姐姐嫁在后门头。

”“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读着这些歌谣,我的耳畔似飘荡着那些和我一样的乡里孩子们俏皮的童声了……我从小生活在七仙岭下,从名字看,她就很吸引人。

相传当地黎族女子劳作之余用橘叶泡温泉洗浴,得以容颜美丽,王母娘娘听说后,派七仙女下凡偷师,谁料七仙女来到保亭后,被热带雨林温泉风光所迷,化作七峰永驻人间。

七仙岭以山上的热带雨林和温泉著称,位于我们县的东北边,是海南省的名山之一。

她“身上”无奇不有,她是我们的乐园。

春天里,七仙岭到处是胖嫩胖嫩的野菜,简直是一座天然的大菜园。

《故乡的野菜》中讲到的这里几乎都有,蕨菜呀,荠菜呀,马兰头呀,还有好些叫不出名的。

我甚至怀疑所有的“绿叶”都是野菜,她们看起来太诱人。

望着满山的嫩绿,我们这群山里的孩子心都荡漾了。

周末作业,父母唠叨甚至是老师的责怪都挡不住我们的脚步。

我们在山上肆意的说笑、欢呼、奔跑,时而也聚精会神的寻着自己或家人钟情的野菜,摘野菜,挖野菜。

不知不觉篮子满了,可是心未满,把篮子随意放在一处,又开始追逐说笑了。

每次回家的时候,篮子总是充实又美丽,因为它不仅装着野菜,还有野花的装扮,还有欢笑的陪伴……在七仙岭上我很多次想着自己壮丽的未来:像蒲公英一样飞出大山,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扎根、茁壮……可十四岁那年读了《故乡的野菜》后,望着大山,我矛盾了。

《故乡的野菜》阅读理解附

《故乡的野菜》阅读理解附

《故乡的野菜》阅读理解附*第1篇:《故乡的野菜》阅读理解附*故乡的野菜周作人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于是*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

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

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挖野菜阅读理解*挖野菜单占生(1)在那个饥饿的年代,一切能吃的东西都是希缺的。

(2)在今天孩子们的作文里,我看到过不少“挖野菜”的文章。

这些文章写得生动活泼,童心灿烂,无忧无虑,阳光四溢。

但我那时的“挖野菜”可谓是“苦大仇深”。

今天孩子们的“挖野菜”是为了“玩儿”,是为了感受田野、了解自然,是为了释放童心童趣;而我们那时的“挖野菜”那可是为了活命。

今天孩子们挖野菜只是在花儿样随父母郊游时玩儿一会儿而已,那时孩子们挖野菜可是天天挖,挖不到野菜回到家里要挨打。

故乡的野菜抒情散文[推荐]

故乡的野菜抒情散文[推荐]

故乡的野菜抒情散文[推荐]第一篇:故乡的野菜抒情散文[推荐]我的故乡在美丽的小山村,那里有各种各样的野菜,如苜蓿、五叶、苦菜、地软等。

我们是吃故乡野菜长大的,对野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一提起野菜,一股股淡淡的香气便迎面扑来,让人回味无穷。

但令我终身难忘的当属故乡的苜蓿和五叶。

无论身处何地,日夜思念故乡的野菜,更思念故乡的亲人。

那浓浓的乡情,时时牵动着我脉搏的跳动,都会令人激动不已,热泪盈眶。

每年春天,冰雪融化,泉水叮咚,燕子在枝头上舞动,发出“唧唧”的欢叫。

苜蓿破土而出,悄悄地探出了小脑袋,露出了白白胖胖的身体,沐浴在阳光中。

它与小蚂蚁谈笑风生,与蜂蝶做着游戏,在晚风中翩翩起舞,放声歌唱,快乐成长。

在太阳温暖的怀抱中,戴上了小绿帽,渐渐枝繁叶茂,小小的眼睛总是笑眯眯的。

它用热情的双手抚摸着笨拙、粗糙的泥土。

在广阔的原野上,自由自在地吹口哨,吹醒了悠闲的妇女,呼唤来活泼可爱的孩子。

妇女和孩子们斜挎着竹篮子,三五成群的去野外掐苜蓿,我和母亲也加入其中。

孩子们你追我赶,有说有笑,快乐极了!我牵着母亲结满老茧的大手,走在陡峭的山坡上,母亲身体略胖,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我俩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路边的小草向我们点头微笑,招手欢迎。

母亲一路讲述着自己过去的经历。

她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粮食不够吃,需要采摘野菜,添加食用。

春天靠吃苜蓿,维持生活。

母亲灰蒙蒙起床,上山掐苜蓿。

一家十几口人的生活由母亲承担。

她必须眼疾手快,一刻也容不得歇憩。

中午回家之后,把新掐来的苜蓿,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在案板上,再把玉米面箭头子(西北一种面食)放在锅里煮,煮一会儿,又把苜蓿放进去继续加热。

待煮好之后,与玉米饭一起放在盆子里,放些盐、醋、葱花,看上去五颜六色,令人口水直流。

每人盛满一碗热气腾腾的午饭,狼吞虎咽地尽情享用。

母亲说着说着,眼睑里早已噙满了眼泪,哽咽着,顿时失语。

苜蓿勾起了她伤心的往事,不禁失声大哭。

我偎依在母亲的怀抱,用稚嫩的小手为她擦去泪水。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周作人善于摭拾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无不成趣。

《故乡的野菜》即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且带着清新的野趣。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不惮其烦地介绍了习见于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

而文中引述的“荠菜马兰头,姐姐嫁在后门头。

”“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野趣也真沸沸十足。

这正如周作人自己所说:“王阮亭评梦梁录,亦谓其文不雅驯,盖民间生活本来不会如文人学士所期望的风雅,其中不能中意自是难怪,而如实地记述下来,却又可以别有趣雅,但此则别为他们所不知者。

”然而如果全部“如实地记述”,大概要夹杂一些恶俗的东西,这就需要作者笔下长眼,要有分寸,要有取舍:“浙东扫墓用鼓吹,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不家虽没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紫云英与杜鹃的花束,”用笔极其简练明净,从而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情趣。

由此可以见出,以质朴的语言对民俗的东西忠实地记述,以存野趣;以独特的审美标准去芜存精,是这篇散文以及周作人若干散文野趣为雅趣的契机之一。

还不仅仅如此,周作人往往把浙东的民俗推广到深厚的文化背景里去。

《故乡的野菜》虽然只不过千二百字,引文却占据了将近六分之一。

其中他征引了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顾禄的《清嘉录》,以古证今,把浙东民俗提高到文化史的层次从而古今打成一片。

由于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喜欢以东洋的习俗中土比附印照,譬如主到黄花麦花果时即以日本的“御形”做比,“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而在记述紫云英时又引证《诽句大辞内》充分体现了作者渊懿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浙东的民俗放置一个横的文化比较的剖面了。

这样,也使作品带有明显的笔记体散文的特色。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故乡的野菜读后感

故乡的野菜读后感

故乡的野菜读后感故乡的野菜读后感(一)《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散文的名篇之一,文章从家乡野菜这一看似平凡而琐碎的事物写起,素材虽平和质朴,却自然成其清新的野趣,引人入胜。

通过对野菜的细致描写,勾画出一幅浙东古朴清纯的民俗画卷,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趣,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周作人的散文追求自然平淡,崇尚简素,淡化感情,这是他的一贯写法,也是他的审美标准。

文章开头写道:“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看似潇洒无所挂念,“对故乡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才成了故乡,成为偶尔会想起的地方,显示了一种平和冲淡的心境。

但在这平淡的文字,适意的心情下,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是深刻的。

只因妻子说起菜市场有荠菜在卖着,就让作者打开了对于故乡的记忆的闸门。

浙东的风俗习惯,市井风情在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这细致入微的记忆其实正是作者对于故乡的深情怀念的最好体现。

作者在描写了荠菜、黄花麦果(通称鼠麴草)、紫云英(俗称草紫)这三种家乡野菜时,不仅细致地描述了它们的形状、特点、颜色、用途以及文献上的记载,而且夹叙了一些小孩子们在园地戏耍、采食野菜的活动,以及从野菜中所获得的欢乐与趣味,而作者,自然也包括在这些小孩子中,曾经获得这天真纯朴的欢悦。

这些野趣生活,写得活灵活现,生动逼真,仿佛我们也跟着作者回到了他那纯真欢乐的童年时代。

“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这跟鲁迅在《社戏》里对不复再吃到的罗汉豆的描写,对那记忆中的滋味的怀念之情,是多么地相似。

那是因为儿时的回忆,总是让人感到难忘,在经历了多年的他乡生活后,那种怀念之情,就更加深刻,因而,儿时的回忆,也更加动人。

全文没有一字一句明说对故乡的情意,连抒情的话语也没有,看似只是平淡,不在意的地在描写着对故乡野菜的回忆,然而字里行间却流淌出了对故乡深挚的感情。

周作人的感情表达方式是隐蔽的,他后期的作品甚至使人不觉其散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内蕴。

以淡写浓深情难负 ——试论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中的故乡情思

以淡写浓深情难负 ——试论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中的故乡情思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以淡写浓,深情难负——试论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中的故乡情思李玮含 南京师范大学摘 要: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是其闲适派小品文的代表作。

周作人以三种野菜勾勒故乡风俗画,寄托怀乡之情。

《故乡的野菜》不仅秉承了周作人冲淡平和的闲适派笔法,更体现了周作人身上儒道融合的精神内核。

在表达故乡情思、江南况味之外,也流露了周作人身上的物哀情结。

关键词:冲淡平和;儒道精神;物哀[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19-01谈起故乡,几乎是每个游子都会眷恋回首,寄托深情的精神避难之所。

在五四时期动荡流离的时代背景下,理所当然催发了作家的怀乡之情。

在异彩纷呈的怀乡之作中,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以其以淡写浓的深情,历经历史的淘洗,留存在文学史的橱窗里。

《故乡的野菜》作为周作人的闲适小品文,寥寥千字,写故乡的三种野菜: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这些扎根于故乡土壤的植物,散发着浓烈的乡土气息,让异乡游子念念不忘。

周作人通过对野菜的描摹,从童谣民谣,到古书辞典,旁征博引,乡野的朴拙风趣一览无遗,沉甸甸的乡情从而浮上了表面。

周作人作为五四一代的文人,承接中国古典文人的特质,在“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的文人雅趣之外,更有着扎根于乡土的“俗趣”。

他身上存在的并不是有距离感的文人气质,而是亲近民心,具有闲散醇厚的风味。

在他的散文中,不拘泥于文字的繁复程度,而以率性随意,平易真挚的笔法顺应自然,随意尽心。

性情所致,便宕开一笔,写写民歌童谣,无所拘羁。

他以随意自然写散文,不同于徐志摩的浪漫飘逸,也不同于朱自清的清幽与细致,而是冲淡平和、宁静质朴,他的乡愁是豁达的,情感表达含蓄内敛,却又在细枝末节上体现出感伤与迷惘。

绵密的故乡情思与惆怅惋惜交织在一起,增强了行文的丰富与深沉的厚度。

因而,周作人的散文看似是淡,实则是浓,冷中有热。

周作人写故乡,不以秾丽优美的文风取胜,不以缜密精巧的结构取胜,而是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取胜。

平和舒淡的笔致悠远隽永的情思_也读周作人的_故乡的野菜_

平和舒淡的笔致悠远隽永的情思_也读周作人的_故乡的野菜_

三、 浓郁的民俗化色彩
周作人一生作了很多风俗散文,其中专门写民 俗的, 据初步统计, 就有 80 余篇, 如清明前后妇女儿 童田间采荠菜的风俗、 河场边的搭台演出、 敬神悦鬼 表现民众滑稽趣味的目连戏、禹庙南镇香炉峰一带 的香市, 等等。民俗文化陶冶了周作人的性情, 直接 反应在其文学创作之中, 成就了许多佳作。可以说, 民谣是周作人一生的最爱之一 。对于周作人而言, “民俗文化和文学的合一”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 其一, 从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精神出发, 民俗文化 和文学的内在理路必然是一致的, 其着眼点都是人。 由文艺表现人, 由民俗学理解人, 二者有着天然的联 系。其二,文学的起源便是从类似于民间歌谣这样 “鄙俗” 的形式, 通过一代代文人长久的润色与修饰, 才逐步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 其三, 推崇平民文学的 周作人自然知道,民俗文化中的文艺因子闪耀着民 众的质朴的灵光, 更容易为民众所接受。 《故乡的野菜》 虽然只不过千二百字, 引文却占 据了将近六分之一, 引用歌谣就有四五处之多。 “荠 , “三春戴荠花, 桃李羞 菜马兰头, 姊姊嫁在后门头 ” 繁华 ” , “三月三, 蚂蚁上灶山 ” 等, 短短一两句, 语言 通俗可爱, 含义朴素浅显, 使文章增色不少。其中引 《西湖游览志》 , 顾禄的 《清嘉录》 , 用了明人田汝成的 以古证今, 把浙东民俗提高到文化史的层次, 从而古 今融成一片。而在记述紫云英时又引证 《俳句大辞 内》 ,充分体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 验,从而又把浙东的民俗放置在一个横的文化比较 层面了。 为了能够做到 “俗 ” 中见 “雅 ” , 周作人又非常重 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他总是在适当的地方引 进充满知识和趣味的材料, 无论是童歌民谣、 古诗古 训, 还是中外名著、 各国民俗、 古今传奇, 乃至于神话 传说 、 狐鬼神怪 、 草木虫鱼都普遍采纳, 然后加以提 炼。 这类文章由于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所以 很能吸引读者 。如在 《故乡的野菜》 中, 我们可以发 现,对每一种野菜的性状以及野菜的食法, 周作人都 仿佛博物学家一样, 细细道来。如 “黄花麦果通称鼠 曲草, 系菊科植物, 叶小微圆互生, 表面有白毛, 花黄 色, 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 捣烂去汁, 和粉作糕, 称 黄花麦果糕。” 再如, “做成小颗如指顶大, 或细条如 小指, 以五六个作一攒, 名曰茧果” , 等等。 此类文字, 能让读者对绍兴地方的植物和生活习俗都有明白的 认识, 风俗宛然如在眼前。 故乡的野菜很多, 作者单单举此三种, 是因为在 漫长的历史演化进程中,这三种野菜不再只是区域 特产, 它们身上积淀着乡土习俗, 构成了特有的区域

《故乡的野菜》阅读理解附答案

《故乡的野菜》阅读理解附答案

《故乡的野菜》阅读理解附答案《故乡的野菜》阅读理解附答案故乡的野菜周作人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

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

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有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www.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铜陵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故乡的野菜读书笔记

故乡的野菜读书笔记

故乡的野菜读书笔记故乡的野菜表现了荠菜的风雅习俗,以及写采集的乐趣。

那么,读完此书,读者们会做些什么笔记呢?一起来看看。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故乡的野菜,希望你喜欢。

故乡的野菜读书笔记篇一故乡的野菜周作人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了。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

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

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有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铜陵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5篇范文)

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5篇范文)

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5篇范文)第一篇: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1故乡的野菜周作人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

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

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有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www.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精品】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精品】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精品】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故乡的野菜》这首词曲堪称道家地道的落叶画廊,让读者穿行于青葱山野之间,领
略淳朴的气质,捕捉本土的美好,凸显周作人一贯的大自然色彩。

起首一句,把人带入传统隐雅的青葱山野之间:“归故乡山,野菜香满屋。

”他将山
野带入了居室,加上去声“忆乡恩,少不得愁”,又使气愤情之情乡之情溢于言表。

接着,周作人营造出山林之间野菜飘香的意境:“羊肚韭,仙熏草” ,怀着尊敬的眼光审视这
野菜之美,联想到自然的变化,给后续的诗句色彩升华。

他以一种淡泊但又揉加含蓄地情
绪述说:春风袭,芝兰蔽,莎草长,桃熟夏。

这幅山野叙事画面,焕发着夏日年轮的洒脱情愫,令读者注意到自然宁静之火,沉思
欣慰于大自然的宁静质朴。

后如,作者让山野盛放着入古至今的滋味:“棠梨花,野韭菜;山牛蹄,岭笋头。

”牛蹄笋头等野菜历经岁月,由昔至今,它们带出了历史的变迁及带给
人的历史的沉淀的广袤情怀。

此段诗句简练且犹如照片般的描述,让人想起幼时本土的美味,历经岁月至今仍然品尝着其滋味。

下文中,作者以山野之色再展示家乡的象征,而又
张扬向往故乡之情:“天汉青,洞庭秋;鱼苴芒,雨露秀”,打里思绪饱满,使得后续叙
述明白而充满情调。

最后,作者用一首最美的歌来形容家乡落叶画廊野菜之美:“故乡香,野菜香;歌乐响,二月芳。

”他将段落完结于最活跃的词组,有如最耀眼的曲高和寡,使读者尝到周作
人傅雷传统的淳朴美好。

整首词曲,气势宏伟,情调活跃,以自然为主线,反复展示着历
经岁月仍然历史深厚的故乡;乡愁俨然,流露着对故土淳厚之情。

《故乡的野菜》读后笔记

《故乡的野菜》读后笔记

《故乡的野菜》读后笔记《故乡的野草》讲述了作者周作人先生所在故乡常吃的三种野菜。

全文用含蓄隽永、冲淡闲适的笔调向所有读者娓娓诉说着作者的思乡之情,表达着故乡的风俗,行文言简意赅却别有一番韵味。

周作人以乡土旧事中细微的事物——野菜作为文章的落笔点,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用对故乡最平常的食物的展开描写,来贯穿作者对故乡野菜的思念,于回忆中渗透人生的感悟和志趣,传达出作者对故乡特有的食物、民情风俗的热爱及对思念故乡的深切思念。

文中,周作人先生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故乡常见的野菜。

语言上,文章中有大量的地方谚语、歌谣与引用的诗词,实现了文学性与乡土性的结合。

例如,“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等地方谚语的引用,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拉近了与读者与故乡之间的距离,读来具有强烈的亲切感。

同时,文中还有大量的比喻手法的灵活运用,在描写紫云英野菜时,周作人先生将紫云英或比作“蝴蝶”,或比作“鸡雏”,或比作“华美的地毯”,语言的表达极具画面感,读来紫云英的形态跃然纸上,好不生动。

古往今来,中国的文坛上有太多宣扬思乡之情的优秀作品,《故乡的野菜》也正是如此。

文中,周作人先生毫不遮掩地将自己对故乡野菜的热爱大大方方地一尽倾吐出来,兴文流水中,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对佳物不可再得的怅惘一一和盘托出,笔下是故乡的野菜,心头却是作者一吐为快的乡情。

尽管全文未提“思乡”二字,然而一切又都跃然纸上。

文中一句“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充分表达出作者对于儿时味道遗失的遗憾。

在文中描写紫云英的段落中,引用了日本《俳句大辞典》中的句子“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

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

”,从这里,我们又能看出作者将野菜作为依托,表达对故乡对童年的眷恋之情。

这景象对于作者身处的繁华京城,已很难能再看到,体现出作者对京城生活的淡淡失望,对现代文明的不满以及对淳朴的乡村生活的赞美,进一步升华了本文的主旨。

2020年故乡的野菜读后感阅读心得体会

2020年故乡的野菜读后感阅读心得体会

故乡的野菜读后感阅读心得体会故乡的野菜一文,是鲁迅众多作品之一。

品读完《故乡的野菜》,你会发现不同之人亦有不同的感想。

下面为大家推荐了故乡的野菜读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人生就像一篇若隐若离,意犹味尽的散文,时而朦胧,时儿顿悟;时而枯燥,时而优美;时而忽视,时而想起;我们每走过一个地方,都会留下我们的足迹,在那里曾经留下的欢声笑语就像一粒粒晶莹惕透的珠子,跳动着生命的乐符。

然而,走过的地方多了,我们播撒的珠子也慢慢多了。

暮然回首,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身后有无数晶莹剔透的“小精灵”跳动着生命的乐符。

在你无意识或有意识的一个个去回忆,去品味之时,你已把她们串起来了,是无数个小生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闪闪发光,无形间创作了人生最优美的散文。

周作人先生的历程也可以说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散文,他人生散文的优美在于他善于发现,善于回味。

即使偶尔思想如挣脱了束缚的野马奔阔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但他毫不迷茫,能够让狂放的思想停滞在昔日的一幕幕,扑捉曾经的乐趣。

正如他在《故乡的野菜》一文中,他能让狂放已久的思想停留与故乡的一幕幕,甚至小到故乡地域野味的气息。

如文中所提到的“野菜”,包括“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等等,从文中也可以看出,周作人先生搬了几次家,按理说走过的地方太多,目历也就更多,至于那些小到地方的野味儿也就自然的经不起岁月的蹉跎,时间的淡忘。

但周作人先生从人生历程中找回那些播撒已久的珠子,并去慢慢的品味,与其说他在记忆中品尝野菜的味道,不如说他在记忆深处品尝故乡的味道,在记忆中触摸,汲取故乡的气息。

即便是作者后来又看到了,且品尝到了如同故乡的野菜,但他总是觉得没有昔日的味道,总感觉眼前的野菜不如家乡的野菜,而且,最令作者刻骨铭心的是野菜的吃法,甚至枥枥在目。

或许,我们可以说讲究吃法也是吃家乡的人文气息,那股人文味儿,给作者灵魂深处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相信,我们都是不同地方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家乡的人文气息,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有家乡的烙印,每个人走过的地方也都留下了些晶莹剔透的珠子,只是我们缺少一颗善于品味的心,缺少那份对故乡一如既往的眷恋。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

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简述故乡的野菜一文中周作人的故乡观

简述故乡的野菜一文中周作人的故乡观

简述故乡的野菜一文中周作人的故乡观
周作人的故乡观
1、推崇回归自然: 对周作人来说,故乡的野菜就是一种生活态度。


深信要想避免食品中的农药和添加剂,就要回归自然,找回农耕文明
的本源。

他为过去一切努力向着回归自然而努力,也建议每一位有此
意识的人也努力朝着回归自然而努力。

2、追求原生态: 对周作人来说,故乡的野菜就是重要的营养来源,他
坚持鼓励人们“吃野菜”,目的在于把食物和食材与自然完美融合起来,以便每天都能拥有最棒的营养摄取。

3、仰慕古典文化: 对周作人来说,在他的故乡野菜料理不但有营养价值,还是精神的滋养。

他会用古典的文化,慢慢熏陶和传承着他的故
乡的节日庆典,更是传承着他的风俗习惯。

4、弘扬传统价值: 对周作人来说,野菜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他想要
让更多的人了解野菜,也了解他生长在自然之中所体现出的真实本质:
一种品质和精神上的形象,超越了现代生活中的奢侈和浮躁,以弘扬
传统价值为目标。

5、尊重耕耘者: 周作人认为耕耘者是野菜生存的隐形力量,他们既是
自然的保护者,也是关怀生命的先驱。

他主张尊重耕耘者的付出,在他的故乡,对客人们也深入的传授关于野菜的相关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故乡的野菜》有感
周作人的散文多冲淡平和,隽永幽雅。

他的审美标准表现为崇尚自然、爱好简朴,也体现了他的生活态度与审美理想,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审美理想所以周作人作品中的情感往往是淡淡存在于字里行间,所以他的文章往往有一种深切的情谊在流淌。

《故乡的野菜》通过对于三种野菜的描写,细致的描写了浙东的一些风土民俗人情,虽然在文章中没有明确的写出自己的怀乡之情,但是文中那些对浙东风土人情细致入微的描写,无一不表现出周作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童年的眷念。

第一段使用了淡淡的笔触来掩盖浓浓的乡情,周作人在开始说“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但是对于“故乡”、“家乡”
的界定已经很明确了,在不经意间已经激起了周作人的怀乡之情。

第二段从周作人妻子从西单买菜归来,说起有荠菜在卖,从而引发了周作人对故乡的追忆。

关于荠菜,吴地和浙东的风俗传说都不一样,从而体现出了故乡的个性。

故乡中,孩童关于荠菜的童谣,拥有及其丰富的地域色彩。

第三段和第四段详细的描写了关于黄花麦果的各种用途,例如有关黄花麦果糕的制作以及关于浙东使用茧果的特殊风俗,还借用许多年未见黄花麦果的惆怅来表达了一种追忆过往的故园情。

第五段描写紫云英的白花可以治疗痢疾的民间传说,这种民间传说自然是来自于故乡,在文章的各个地方表现出对故乡的深深的怀念。

调皮活泼的孩子听到了上坟船的鼓吹声以及发现棚窗下的紫云英和
杜鹃,就会带着好奇的心情去追看等等行为,都反映了一种浓浓的生活情趣,也写出了周作人浓烈的对故乡的怀念与对童年的想念。

全文的叙事手法十分简洁。

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与复杂的修辞,平铺直叙的写出了搜寻马兰头、荠菜的劳作等等日常的生活场景。

对于介绍黄花麦果和茧果的时候,介绍得也是简洁明了,尽可能的使用精简的语言来描写事物。

多处运用对比手法。

先是将在北京买的荠菜与浙东的荠菜对比,从而引出下文。

又将清明扫墓时使用的茧果与在日本时吃过的草饼进行对比,用来突出对童年时期吃到的茧果的喜爱与想念。

还将故乡人采摘紫云英与《俳句大辞典》中日本女人采摘紫云英的习俗进行对比。

这些对比不仅仅讲事物描写得十分详细,而且还把事物的神韵也描写了出来,将自己的感情寓于对这些平常事物的描写中。

移情于物,情景交融。

因为散文的旨趣本在于写情、见性,所以对于事物的描写就不能不从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周作人对故乡的野菜情有独钟,所以写得形神兼备,富有诗的韵味。

在他眼里,故乡的荠菜花、马兰头和紫云英,是那么诱人,那么明丽鲜艳,足以引你亲近,使你跃动。

以致全篇神情并出,融情于景。

正是以爱故乡、恋故乡之情贯穿全文,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才使得文章更加耐读。

语言朴素平实,笔调清新自然,这与周作人一贯的主张十分契合。

他主张文章只要真实简明就好,而这篇《故乡的野菜》正是这样的一篇散文,使用平实的语言,营造出了一种清新的氛围,故乡最真实也是最为平常的生活情景就这么跃然纸上,给读者一种亲切感,似乎文
中那一幕幕的情景就再现于眼前。

周作人的散文在后期往往是冲淡平和的,而这篇《故乡的野菜》就充分的表现了这一点。

全文的氛围清新轻松,周作人用一种真实自然的态度将故乡的种种风土人情描写得活灵活现。

也体现出他作为散文大家的深厚功力。

姓名:李锐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