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的体例及文风

合集下载

地方志怎么写范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方志怎么写范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方志怎么写范文-范文模板及概述示例1:地方志怎么写范文地方志是一种关于特定地区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它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发展变迁、文化传承以及人民生活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撰写地方志需要系统搜集地方的各种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以及深入了解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特点。

下面是一个范文,展示了地方志文章的一些基本结构和内容。

【引言】介绍地方志的背景和意义,说明撰写此地方志的目的和主要内容,概述所选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文背景。

【地理特点】描述地方的地理位置、面积、地形地貌等,以及其特殊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等,同时强调地理特点对地方发展的影响。

【历史沿革】根据时间顺序,详细叙述该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朝代更迭、政权变迁等,描述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

【文化传承】介绍该地方的文化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传统节日等,以及地方的艺术、音乐、戏剧等文化表达形式,强调其在地方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名人名胜】介绍该地区的重要历史人物、文化名人以及所拥有的名胜古迹、旅游景点等,突出其在地方历史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经济发展】分析该地方的主要产业和经济基础,介绍其农业、工业、商贸、旅游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突出地方经济的特点和亮点。

【人民生活】描述该地方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民居特色、饮食文化、传统手工艺等,展示地方人民的风俗习惯和生活品质。

【未来展望】分析该地方当前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和战略规划,展望未来地方可能取得的发展成就。

【结语】总结地方志的撰写内容和主要观点,强调地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鼓励读者对该地区进行更多了解和探索。

以上是地方志范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当然具体的撰写方式和要素根据所选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撰写地方志需要全面搜集资料、准确记述事实、注重历史和文化的价值,同时注重文笔的流畅和语言的准确,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充分了解和感受到该地区的独特魅力。

示例2:地方志怎么写范文地方志是一种详述地方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情况的书籍或文章。

地方志范本

地方志范本

地方志范本(地方志范本)地方志是一种记录某一地区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资料的图书或刊物。

下面是一个地方志范本,以介绍某一地方的概况、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为主题。

(一)概况XX地位于我国XX省XX市,地处XX地区的西南部。

总面积XXX平方公里,人口XXX万人。

该地地势较为平坦,多山地和丘陵地形,平均海拔XXX米。

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XX摄氏度。

农业是该地的支柱产业,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和蔬菜。

此外,该地的工业也发达,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包括纺织、机械、化工等行业。

(二)风土人情XX地的居民以热情好客著称。

他们热衷于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例如舞狮、舞龙、民间音乐等,每年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和中秋节,都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

此外,该地还有独特的饮食文化,以土特产为主要食材,制作了许多美食,吸引了众多游客。

同时,这里也孕育了很多文化人物,他们为地方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名胜古迹XX地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其中,有著名的风景胜地XXX风景区,这里有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游人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峦和碧波荡漾的湖泊。

此外,还有古迹XXX古镇,这里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民俗活动,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的时空。

另外,还有著名的XXX寺庙,这里有古老庄严的建筑和丰富的佛教文化,吸引了大量信众和游客。

(四)发展规划XX地积极发展旅游业,通过开发旅游资源,提升地方经济。

未来,该地将加大力度推广旅游景点,提升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

同时,还将加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总之,XX地是一个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我们将继续努力,发扬优良传统,致力于地方发展和繁荣。

欢迎各位前来参观、投资和游览。

(以上为地方志范本,仅供参考)。

地方志范文模板

地方志范文模板

地方志范文模板第一篇:地方志范文模板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地方志是一种记录地方历史、风土人情、地理地貌、科技力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

地方志的编写内容涵盖面广、记述详实,是了解地方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

一、编写标准地方志编写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一般来说要符合以下要求:1.主题鲜明,内容充实。

地方志要准确地反映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历史变迁,不泛泛而谈,不虚华描绘。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

地方志要分类明确,内容安排有序,各项内容之间要有适当的联系和衔接。

3.语言清晰、简明,应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使读者轻松融入其中。

4.图文并茂,鲜明生动。

地方志要配以有关地区的地图、图片,使读者通过图文的形式了解地方的风貌、历史。

二、内容要素1.行政区划,包括地方的名称、地理位置、辖区面积、人口数量等。

2.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介绍本地的历史和文化,如名胜古迹、传统文化、古代历史等。

3.地理环境和资源,包括地形地貌、自然资源、气候情况等。

4.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现状,介绍本地近年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特点。

5.艺术文化和习俗民风,反映本地区的艺术文化传统和习俗民风。

6.重要人物和事件,记述本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著名战役、重要发明等。

三、参考书目地方志编写需要丰富的文献参考资料,常用的主要包括:1.史籍类:史书、地方志、宣传册,等等。

2.地理类:地图、风景图、气候图等。

3.社科类:人文地理、社会学、经济学等。

4.研究文献:研究论文、专著、学刊等。

四、范例《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志》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反映永宁县历史变迁、文化风貌和城乡发展的地方志著作。

本书内容包括:一、县域概况;二、永宁历史变迁;三、永宁自然环境;四、永宁主要经济;五、永宁社会文化;六、永宁旅游业;七、主要城镇介绍;八、永宁乡村建设等,全书图片和文字内容互相呼应,难能可贵。

本书不仅给读者展示了永宁县的多彩风情和丰富内涵,同时也为永宁县的地方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地方志的体例与编纂

地方志的体例与编纂
3.阐述发展之坎坷,探求经验之所出,以达资政、存史、 教化之效,为后人提供鉴戒,求训致用。
4.通议古今,述论全局大势,寻觅发展规律,展示远景规 划蓝图,以求长治久安之策。
• 概述不是全书之缩写,也不是全书之提要,更不是全书 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史事的升华,形势的综括,撰写概 述需鸟瞰全貌,以敏锐的眼光,精辟的分析,以记发展之 大端,事业之全貌。正因为如此,概述可以畅谈一地之大 势大略,兴衰治乱之由;可以颂扬成就与贡献,激发奋进, 展望未来;可以叙述事物的发展脉络,彰明因果关系,探 讨发展规律;也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借以扬长避短,发挥 优势,挖掘潜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 凡例大致包括志书的指导思想,编纂宗旨,体例设置, 撰写要求,资料来源等内容。
述:
• 主要有综述、总述、概述、简述等各种名目。其中概述 使用最多,也最典型。
• 概述的作用是:
1.纵论发展轨迹综要,事业更替演变,彰显成就绩效,肯 定社会贡献。
2.论述一地之大势大略,探究发展之潜在;寻己之长,避 离所短,咨询发展途径。
• 以行政区域冠名的志书名称也有变化,但变化很小,比 如省志,有的就叫作通志,两者的意思一样,可依作者而 定。
断限:
• 志书的断限指的是内容记述的时间上下限。比如北京市 第一轮修志定的时间上限是上自事业发端之始,因各事业 的发端时间不同,所以各分志的时间上限也不一致。
• 第二轮修志的基本原则是续接第一轮,所以第二轮编修 的地方志时间上限仍然不会统一,但时间下限则统一定为 2010年,不会再出现第一轮时间下限参差不齐的现象。
• 概述叙述的是条理脉络,而不是繁冗细节,阐述的是一 地一事之大本,而不是微言末端,所以概述撰写应该内容 精确凝炼,文字清晰简要,这样才能达到虽不尽读全书, 已领略全志精要的目的。

地方志范文模板

地方志范文模板

地方志范文模板第一篇:地方志范文模板——历史纪录地方志是一种旨在记录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风俗、地理、自然等方方面面的书籍。

其中,历史纪录是地方志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一个地方志的历史纪录应该如何写作。

一、时间线地方志的历史纪录应该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进行编排,一般分为多个时期。

每个时期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政治局势:包括当时的政治形势、政治斗争、战争、和平等情况。

2.经济状况:包括当时的主要产业、贸易往来、税收状况、物价水平等情况。

3.文化生活:包括当时的文化、教育、宗教信仰、娱乐等方面的情况。

4.自然环境:包括当时的自然地理、气候、植被、动物、自然灾害等方面的情况。

二、重点事件地方志的历史纪录中应该特别关注一些重要的事件,这些事件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事件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方面的,比如说:一场战争、一场灾难、一个文化盛宴、一个著名的教育机构、一项创新的发明等等。

三、相关人物在地方志的历史纪录中应该介绍相关人物,这些人物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方面的,比如说: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一位富有的商人、一位知名的文化人、一位拯救灾民的救助者等等。

四、图片与资料在地方志的历史纪录中应当添加相关的图片与资料,这些内容可以更直观地帮助读者了解当地的历史。

图片可以是当时的建筑物、人物、文物、艺术品等;资料可以是当时的政府文件、经济数据、文化刊物等。

总的来说,地方志的历史纪录应该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编排内容,特别关注一些重要事件和相关人物,同时添加图片和资料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历史。

第二篇:地方志范文模板——文化风俗一个地方的文化风俗是其独特的传统特色,也是展现一个地方精神面貌的重要窗口。

在地方志中,文化风俗的叙述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一个地方志的文化风俗应该如何写作。

一、风俗习惯地方志的文化风俗部分应该介绍当地的习惯风俗,包括当地的节庆文化、礼仪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婚育文化、丧葬文化等。

地方志基本知识

地方志基本知识

地方志基本知识一、地方志的性质1、什么是地方志。

地方志,古代又称地志、地记等。

方者,方域,地方;志者,记也,述也。

地方志是以一定地域(主要是行政区划)为范围,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和历史的资料性著述。

新方志是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一个地方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与历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综合性地方科学文献(或者说综合性地情资料书)。

2、方志的基本特征。

(1)地方性(地域性):历代各类方志,均以一定地域为记述范围,又因地域不同,所记风物人文亦不同。

表现出特有的地方色彩。

(2)资料性:方志任务不是探索历史规律,而是为认识地情、科学研究积累资料,为决策提供依据。

其价值与功能即体现于资料性。

(3)纪实性(实录性):历来要求修志要实事求是,据实而书,“夫志,为一邑实录”。

不实则无用,甚至起反作用。

志书所录,又多为经过分析考证的一二手资料。

(4)综合性:内容是综合的,兼具史、地、自然、社会各方面,容纳古今百科记述方法和体裁是综合的,有概括提炼而非单纯资料汇编;又综合运用各种体裁。

(5)实用性:方志“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章学诚),也正因其资料丰富,史实可靠,实用性强,而历代不衰。

3、史志关系。

志与史,可谓同源异流,殊途同归,既有共性,更各有特点。

史、志有密切联系。

上古史、志不分,即所谓“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郑樵《通志序》)。

梁启超也认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如孟子所称“晋《乘》、楚《寿杌》、鲁《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方志发展过程中在内容、体例方面吸收了史书的不少特点,有着基本相同的治学要求和编写原则,均有资政、鉴戒的作用。

从内容和体例看,可谓史中有志,志中有史。

志又为史提供资料,“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史”(梁启超《龙游县志序》)。

但史、志有别,不能以史代志。

其区别在于:(1)对象和任务不同:历史记述研究的主要是社会现象,目的是为提示历史发展规律;方志则自然、社会并重,主要反映本地自然、社会的基本情况,提供有关系统资料。

谈地方志、年鉴的行文规范

谈地方志、年鉴的行文规范

谈地方志、年鉴的行文规范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即说明凡事均要有个标准,都应有个依据。

而这一标准,这一依据,具体反映到地方志、年鉴编写之中,就是编写规范,也叫行文规范。

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指出:“全书之命辞措字,亦必有规矩准绳,不可忽也。

”由于地方志、年鉴是集体创作的知识产品,只有所有编写人员遵循地方志、年鉴编纂的体例和统一规范进行编写,才能避免出现五花八门、风格不一的现象。

也只有所有编撰人员熟悉、掌握行文规范,努力做到行文规范化,地方志、年鉴的质量和使用价值才能得到保证,其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制定的标准,以及本人多年的工作实践,就地方志、年鉴行文规范中涉及到的语言文字、数字、标点符号、量和单位、名称、概念的规范,谈些一孔之见。

一、语言文字规范方志、年鉴语言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结构要完整,修辞要精练,逻辑要严密。

1.语言要准确。

一是用词准确,防止因误解词义而误用词语。

处在不同的语境,表示不同的事物,应当使用不同的词语。

常见的词语错误有错用词语、褒贬错位、错用成语。

错用词语如:“截至”和“截止”都是动词,但用法不同。

“截止”侧重于“止”,“停止”的意思,强调的是到一定期限停止。

“截至”则侧重于“至”、“到”的意思,强调的是截止到某个时候或日期。

“截至”用于时间名词前,如:“截至2002年12月底”;“截止”用于时间名词后,如:“报名日期1月31日截止”。

前者是期限的截止,后者是截至的时间范围,所以两者不能通用。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权利”不能使用“权力”,“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不能使用“权利”;等等。

褒贬错位如:“某报提倡创新文章的标题,要当始作俑者。

”这是欲褒实贬。

“始作俑者”是比喻某项坏事的开例者或恶劣风气的倡导人。

不能用来比喻创新。

成语的构成成分和构成方式比较固定,使用时不得随意改动。

如:“有的放矢”,不能说成“有的放箭”,“万紫千红”不能说成“千紫万红”,“源远流长”不能改为“渊远流长”,“意气风发”不能改为“意气奋发”,“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等等。

志书的体裁、体例、结构、章法

志书的体裁、体例、结构、章法

志书的体裁、体例、结构、章法志书的体裁、体例、结构、章法(一)概念1.体裁:是作品的表现形式。

2.体例:是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

3.结构:这里所说的结构,主要是指志书篇目的布局,它包括体裁和体例两个方面。

篇目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体裁与体例运用的是否得体。

4.章法:这里所说的章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志书篇、章、节、目的统属关系,二是指志书的记述方法。

地方志书的表达形式主要由这四要素组成。

一是体裁,二是体例,三是结构,四是章法,这四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是一个统一整体不可分割的四个不同侧面,四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四者中体裁是首位,每一种体裁中又有各自不同的体例(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体裁和体例二者的关系,体裁和体例二者是有所区别的,有些人将体裁和体例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

每一种体裁、体例运用的是否合理又是通过结构来表现,并通过章法来表达。

(二)志书体裁的种类方志的体裁是在地方志书不断发展中逐步完善的,最早的志书体裁只有图、表、记3种;后来增加到志、传、图、表、录5种;清朝末年,又增加到记、志、传、图、表、录6种;民国时期,才增加到述、记、志、传、图、表、录7种。

目前,方志主要沿用述(概述)、记(大事记)、志(各种以志体进行的记述)、传(人物传)、图(各种地图、照片)、表(各种表格)、录(附录)这7种体裁。

以下简单地介绍一下各种体裁的作用。

1.述(概述、或称综述、总述)(1)排列顺序与记述内容写在全书之首。

全面地、高屋建瓴地介绍整部志书的内容,阐明志书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本地区(本部门)的建制沿革;②本地区的基本情况,如经纬度、地形地貌、总人口、总面积、总产值等;③主要特点及优势;④重大的建设成就和损失;⑤重要人物及其主要活动;⑥适当的评论及对未来的展望。

(2)概述的体例地方志书中概述的体例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直述体(也称史体)。

方志的体例——精选推荐

方志的体例——精选推荐

方志的体例地方志的体例:就是志书所具有的独特形式。

任何一种著述都有其独特的形式。

如诗歌,无论是古诗还是新诗,之所以成为诗,它必须押韵,要有节奏,离开押韵和节奏,就不能称之为诗了。

方志的体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体裁,二是结构,三是章法。

一、方志的体裁体裁,又称文体,多指文章的表达方式。

新方志的体裁,一般应包含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以志为主体。

述,即总述、概述、篇章前的无题序等。

在地方志书之前设立概述是新编方志的创新。

概述位于全志之首,概括的叙述一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勾勒地情和事物的特点,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记:有大事记、附记、杂记、专记等。

大事记,专记一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及重大自然变化。

一般为编年体,即按年月日的顺序一条一条地记载大事、要事。

如《中共龙凤区历史大事记》,就记载了从1980年到2000年龙凤区党政各部门每年发生的大事、要事。

志,是地方志最主要的体裁,是记实地、实事、实物、实人、实情的,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如我们这次编写的《龙凤区区志》就分了“自然概述”、“政党群团”、“石油化工”等十五篇,将来编成志书,大家将看到从1960年—2003年龙凤区在各方面的纪实。

传,是用来记载人物事迹的体裁,即地方上有突出贡献、卓越的、典型的人物。

历来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

有些地方志的人物志里设“人物简介”,简介中很多是活着的人,只是记述人物一两个方面的突出事迹,类同的事略,不是“传其一生”。

图,即图像,包括地图、统计图、照片、影印件等。

图照作为形象化、直观性的史料,配合志书记述,有增强志书可读性,美化志书的重要作用。

还可节省文字,有“揽万里于方寸之间”的说法。

表,即各种表格。

录,主要指附录。

附录补充、配合、深化正文的记述内容,与正文相辅相成。

二、方志的结构方志的结构,是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

不象史书的结构以年代为纵,事件为横,著述往事,侧重从纵的方面反映历史的连续性,要求史论结合,它的结构是一条线。

地方志的体例及文风

地方志的体例及文风

地方志的体例及文风地方志的体例、语言及文风编史修志讲体例、读志用志观文风,这是历代方志名家特别讲究和看重的大事,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续修新志启动之后,各级做了大量工作。

搜集了大量资料,进行了谋篇布局,但是,在编写过程中,如果体例把握不住,语言和文风问题解决不好,那就很难编出一部好志。

因此,要使你笔下的文稿成为一部良志佳作,首先要有得体的结构,精当的语言和朴实的文风。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即使你的框架设计得再高明,你的篇目搞得再精细,你的门类排得再严整,也将会成为空楼一座,或许出现满楼垃圾,资料泥沙俱下,志体似象非象,层次杂乱无章,修志将毁于一旦。

相反,如果你能驾驭语言,精于编写,那么,框架、篇目、门类、章节、语言就会相得益彰,使人展卷便得一方之史情,使我们的志书成为经的住时代风雨剥蚀的佳志良作。

因此,方志的语言文风比之于体例,是肌肤与骨骼的关系。

孰不知:无有坚实的砖瓦,哪有巍峨的建造?无有琳琅的商品,哪有满载的货架?无有丰满的血肉,何谈健美的躯体?血肉不存,骨之安在?世人皆知:丰神炯异者,方显骨骼不凡;体瘦如柴者,其必萎靡不振;体态不丰者,显为残疾之人,谈不上健美。

所以,志书的体例、语言与文风,形同骨肉,类似上比。

它是根基所在、生命之源,也是资料之基,是赖以依附、运转的载体,故而为成书之本、全书之根,须下大力而为之。

一、志体的体例志书有自己特定的文体,它不同于文艺,不同于论文,不同于公文,也不同于新闻。

因此,必须努力辨析,找出异同,才能把握文体,用好语言,修好志。

“方志”作为短语始见于《周礼》,“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

成书于战国之后,如《鲁之春秋》、《吕氏春秋》等。

释义于秦后汉初,汉朝郑玄作注曰:“方者四方也,志者记也”。

“方志”作为专有名词出现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历朝历代的文学、历史、地理等著作都大量征引、取材于地方志书,并把修志视为一项重要文化事业和官府行为。

地方志书编纂的原则和要求模板

地方志书编纂的原则和要求模板

地方志书编纂的原则和要求梅森一、体例要求志书体例包括结构、体裁与章法。

它涉及到志书的类型和名称、时间断限、体裁、篇目结构、记事、立传、文体、叙事等方面的要求。

体例是志书编纂的准则,是体现志书特征的关键。

(一)坚持志体横排门类,纵述史实。

除总述卷、分志(分卷)概述外,其他正文一般坚持述而不论。

体例科学、规范、严谨,适合本分志、分卷内容记述的要求。

地方志体例有五个基本特征:1时空界限明确;2事以类从,类为一志;3横排竖写,以横为主,宜横则横,宜纵则纵;4综合性资料文献为特征,门类齐全,内容全面;5述而不论。

坚持这五个基本特征就是坚持了志书体例。

(二)体裁运用得当述、记、志、传、图、表、录体裁运用得当,以志为主。

1、总述、综述、概述、无题序(述体)(1)总述、概述、综述概全貌、概轨迹、概特点。

用概括性语言对事物作全面深入、简洁精当的记述。

注意选择概括性事实、概括性(含结构性)数据、概括性的语言。

以述为主,以论为辅,议论力避空泛。

如夹叙夹议,须论从事出,不空喊口号不唱高调。

各个方面(板块)的记述,分别遵循顺时记事的原则。

举要综述,把握重点要点节点和标志性事物及精华事物,不面面俱到。

注意反映事件活动的阶段,阐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彰明因果。

恰当评说利弊得失。

源于高于各分志、卷内容或本分志、卷篇章内容。

行文言简意赅、文约事丰,语言流畅,凝练意深。

总述卷对全志内容进行概述,分志综述与分志、分卷概述对本部分内容进行概述。

(2)无题序一般放在篇一级,特殊的,个别的也可以放在章节之下。

对本篇(或章节)进行全面概括,包括发展沿革、彰明因果、沟通联系、基本特点、经验教训。

2.大事记、专记、编纂始末(记体)(1)大事记大事记卷选录大事要得当,要事不漏,既要突出重点,纵不断主线,又要覆盖全面,横不缺要项(从事条组合后整体看)。

事条时间、地点、人物(单位)、结果等要素齐备。

采用编年体为主,适当结合纪事本末体,分年、月、日记述大事、要事,对于其中在时间上有一定跨度、又是连续性的重大事件,则采用适当集中记述始末的方式。

方志的体例

方志的体例

方志的体例一、方志的结构方志的结构指的是除辅文外方志主体各部分的构成,即志书的编排形式,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形式。

1. 平列体又叫平目体。

这种结构形式,是将志书的内容分为若干类,各类目相互独立,平行排列,无所统属。

平列体的优点是结构简洁,眉目清晰,层次较少,一目了然,便于阅读使用。

比较适合内容单一、字数较少的志书运用。

由于古代方志内容多数较为简单,故这种结构宋元以前应用较为普遍,直至清代中叶仍较为流行。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志书所记载的内容也越来越广博,迫使采用平列体的志书的门类越分越多。

如南宋施宿编纂的《嘉泰会稽志》,门类设置就多达117门。

如此多的门类一级平列,已使得平列体结构简洁、眉目清晰的优点大打折扣,反而变得累赘臃肿了。

人们便尝试在门类较多的情况下,先分若干大类,再在大类下分小类的方法。

于是,便产生了纲目体志书。

2. 纲目体又叫门目体。

这种体式的篇目结构,是先设置总纲,也就是大类,各纲之下又酌分细目,目以类聚,以纲统目,故称之为纲目体。

这种体式的优越性是:分类醒目,层层递进,眉目清晰,纲举目张,便于查阅。

由于纲目体的优点明显,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纲目体最早出现于宋代,如南宋赵不悔、罗愿编纂的《新安志》,其卷一“州郡”下设:沿革、分野、风俗、封建、境土、治所、城社、道路、户口、姓氏、坊市、官府、庙学、贡院、放生池、馆驿、仓库、刑狱、营寨、邮传、祠庙等目。

此后,随着时代的进步,志书所记载的内容不断增多,纲目体也在不断发展。

刚开始时,一般只分为两级,即先设纲,再在纲下面列目。

到后来,层级越分越多,目下又设子目,子目下设细目,甚至更细。

20世纪80年代方志界有所谓“横分到底”的说法,就是这种体式的真实写照。

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一种体式,有一利,就必有一弊。

纲目体层层分类的做法如果发展到极致,分得太细,就容易将一个完整的事物割裂开来,使得整部志书变得支离破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而影响志书的质量。

谈谈志书体例和收集资料的问题

谈谈志书体例和收集资料的问题

谈谈志书体例和收集资料的问题地方志是一个地方各种情况的历史与现状的记载。

要编地方志,必须遵守编修志书的规矩。

修志专业中,把形成志书必须遵守的规矩格式称为体例。

志书体例有三个要点①设计篇目②选用体裁③语言章法。

志书体例要求:设计篇目时,必须横分门类,综述始末。

“横”是横铺的意思。

在人的感觉中,大地是横铺着的,而大地上存在着矿物、植物、动物、人类创造的一切。

“横”“横铺”就引申出一切事物,一切工作、一切生活的含义。

“横风门类”是说,编书时,一个地方的一切情况,一切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事业,要用分门别类的办法记述。

从大的方面,可以把一切事物划分为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门类。

这些大门类又可以划分为小门类,比如上面的经济门类进一步划分,分为农业、工业、商业、财政、税收等门类,这些门类可以划分为更小的门类,比如工业可以划分为煤炭工业、电力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

划分到此,就和各机关的业务有联系了,比如煤炭局掌握煤炭工业的情况,电业局掌握电力工业的情况。

实际上,各单位的业务仍然是综合性的,各单位制定篇目时,必须继续用横分门类的办法,比如,法院是审判机关,记述审判业务时,必须按审判工作的性质,把审判划分为刑事审判、民事审判、经济审判、行政审判等门类。

刑事审判记述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案件的审判,各类经济犯罪案件的审判等。

民事审判记述婚姻家庭案件的审判,财产纠纷案件的审判。

经济审判记述经济纠纷案件的审判,调解。

行政审判记述行政案件的审判,非诉行政案的审判,国家赔偿案的审判。

这样分门别类地记述审判工作,就符合志书横分门类的要求了。

当然,在志书中记述审判时,还有审判机构、立案工作、审判的执行,审判监督等篇目。

通过这个例子,大家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联想到本单位的业务分工,根据本单位的情况,分门别类设计篇目。

上面讲了“横分门类”,下面谈谈“综述始末”,“纵”是表示前后方向,沿着左右方向排队是横队,沿着前后方向排队叫纵队。

志书的体例与篇目设置

志书的体例与篇目设置

志书的体例与篇目设置志书姓“志”,是因为它有不同于其他文化载体的独特体例。

编纂地方志,如果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体例,就很难把千头万绪、内容广泛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有条不紊地表述出来,也很难反映出地方历史和现状的真实面貌。

而篇目是志书编写的提纲,是方志体例的具体体现和实际运用。

一个优秀的篇目,是保证志书高质量的重要基础。

编纂新方志,不论是省志、市志和县志,还是行业志、部门志,都必须制订出一个符合志书体例,反映地方特色的篇目来。

一、志书的体例《中国地方志大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版)称:“体例原指纲领制度和内容细则,用于著述则指体裁、凡例,一部志书的纲目组织的原则,包括著书的体制、格局、格式、规矩。

新编地方志的体例,包括志书的类型、名称、编纂宗旨、指导思想、内容范围、断限称谓、篇目结构、层次布局、排列分类、规矩格式以及文字体裁等等。

”概而言之,志书的体例就是志书的体裁和凡例。

(一)基本要素从上述志书体例的释义中,可以将志书体例的基本要素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志书的宗旨、志书的体裁、志书的章法、志书的篇目。

1.志书的宗旨编纂者编修志书的宗旨是一部志书的主宰。

新修志书的宗旨往往是包含在凡例之中的。

多数情况下,志书的体例、修志的宗旨和志书的凡例是融为一体的,往往是以书首的“凡例”与读者见面。

朱士嘉在《地方志浅说》一文中则说得很明白:“凡例是对于编修目的、方法和内容结构的纲领说明,对全书有指导意义。

” 因此,时代不同,宗旨有别,凡例的内涵相异,从而引起志书结构的变化。

2.志书的体裁体裁,又称文体,多指文章的表达方式。

《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第十三条云:“新方志的体裁,一般应包含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以志为主体。

图表采用现代技术编制。

”“述”,即总述、概述、无题小序之类。

置于志首或篇、章之首,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概括地纵述本志所述范围的历史发展之大势,横陈现状的最基本情况,以此概括事物的基本面貌,勾勒事物的主要特色。

地方志编纂范文

地方志编纂范文

地方志编纂范文地方志是记录某一地区历史、地理、风俗、人物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编纂地方志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和规范。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地方志编纂的范文,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概述本文以我国某省为例,简要介绍该省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人物等方面的内容。

全文分为八个部分,分别为: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名胜古迹、著名人物、民俗风情。

二、地理位置某省位于我国中部,东邻X省,南接Y省,西连Z省,北靠A省。

总面积约为XX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XX%。

三、历史沿革某省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区域。

夏商时期,该地区属XXX部落;西周时期,设XX郡;秦汉时期,设XX州;明清时期,设XX府。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某省人民政府。

四、自然环境1.地貌:某省地处XX山脉东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以山地、丘陵、平原为主。

2.气候:某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

3.水文:某省主要河流有XX河、XX河、XX河等,水资源丰富。

4.土壤:某省土壤类型多样,主要有黄壤、红壤、石灰土等。

五、经济发展1.农业:某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茶叶等。

2.工业:某省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机械、化工、食品、纺织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3.旅游业:某省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世界自然遗产XX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XX等。

六、文化教育1.历史文化:某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历史遗址、文物古迹。

2.传统艺术:某省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XX剪纸、XX泥塑、XX刺绣等。

3.教育:某省教育资源丰富,拥有多所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

七、名胜古迹1.XX景区:位于某省XX市,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山水风光著称。

2.XX古建筑群:位于某省XX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3.XX名人故居:位于某省XX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展示了某位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

地方志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及注意事项

地方志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及注意事项

地方志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及注意事项一、地方志的文体1997年颁布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指出:“地方志的文体,采用规范的语体文。

”这个规定包含着两层意思:(一)要求新编地方志必须使用现代语体文,而不使用文言文。

现代语体文是用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写成文章,具有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容易普及等优点。

(二)要求新编地方志必须使用现代规范语体文。

语体文作为一种语言形式,比口头语言更精确,更条理化,更有逻辑性。

二、写作方法与技巧(一)依时顺序:因立目已比较单一,所以必须按时间顺序由先往后记述,既要记清历史轨迹,又要反映当今现状。

兴衰起伏,错落有致,前后情况,一目了然。

写作中,忌倒叙、插叙、补叙。

但时间比较可以往前推。

(二)跳跃式:从事物的发端记起,选择发展变化较大的年份阶段,用跳跃式的方法垂直记述,直至志书下限。

避免逐年记述形成流水帐,写成年鉴,但也不能跳跃跨度太大,反映不出轨迹。

这样记述条理清楚,要点突出,特点明显,赏心悦目。

(三)记述体:即志体,“据事直书”,以史料为依据,实事求是,平铺直叙。

忌假、大、空、套话。

不能写成领导讲话、总结汇报、通讯报道等套用的公文体。

(四)进行式:即行文中的语法时态要用进行式,表示进行中的动作状态,不用过去式、将来式。

所述事物就如同作者亲眼目睹记在心里一样。

所以,文中不能使用“从前、曾经、想当年、当初、当时、原来、后来、相传、大约、可能、预计、即将”等回忆和预测性的不确定词语。

(五)不加褒贬:即作者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平铺直叙,依实记述,不把个人的观点、情绪、喜好强加于志书。

事物或者人物的好坏善恶要用事实来说明,主观上不议论、不评价,寓议于记述之中。

作者对事物本身不下断语,而是透过史料来反映事物的是非得失,人物的善恶好坏。

在用词中,要尽量用中性词,而不用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的褒贬词。

比如:中共——我党,罪犯——坏人、坏蛋。

(六)不过份修辞:不用比喻、拟人、夸张、形容等修辞手法,语言应是平实记述,用语体文、记述体、陈述句,由时间状语开头,直书其事。

地方志的体例与编纂

地方志的体例与编纂

概述叙述的是条理脉络,而不是繁冗细节,阐述的是一地一事之大本,而不是微言末端,所以概述撰写应该内容精确凝炼,文字清晰简要,这样才能达到虽不尽读全书,已领略全志精要的目的。
记与志:
“记”与“志”都是记述的意思,为志书的分类形式。 大事记的特点是依时记述,文字简洁,利于查找,便于阅读。 何谓大事要事?简言之就是关乎全局大势,在社会上、本部门、本单位、本系统中具有一定影响的事件。
关于志书的编纂构想,在《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中共提出了三个问题,即志书的类型、名称与断限。
一、关于地方志编纂的基本构想
类型:
地方志书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域志,一种是专志。 地域志就是以地域为记述对象的志书,专志就是以专项事物或人物为记述对象的志书 。
名称:
各级地方志书的名称一般都以现行的行政建置名称冠名,比如《河南省志》、《西城区志》、《延庆县志》等,河南、西城、延庆都是行政区域名称。 以行政区域冠名的志书名称也有变化,但变化很小,比如省志,有的就叫作通志,两者的意思一样,可依作者而定。
关于地方志的编纂,梁启超认为要“有义法,有条贯”,(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用现今的话来说就是志书编纂要科学,篇目设计要合理。
关于地方志的行文章学诚认为:“全书之命辞措字,亦必有规矩准绳”(章学诚《与石首王明府论志例》)。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意思是奏议的写法应该典雅,书信和论说文应该条例明晰。
录:
主要指附录,即附于书后或相关章节之后录之。 一些不能入于正文,而又有特殊价值的资料,即可用附录形式保存下来。如历代的官方文件与重大决策,重要成果,遗文佚事,史实考辨,前代志书考跋,序言等或因过长过细,或因文意不能容纳而无法弃之者,即可入于附录。 附录不易太多,全书50万字,附录占了一半,显然冲淡了内容。附录选用也不易滥,应选用比较重要、比较关键、有价值的资料,能够写入正文的尽量入正文。

地方志类目分目条目字体要求

地方志类目分目条目字体要求

地方志类目分目条目字体要求【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地方志类目分目条目字体要求概述1.字体要求分类2.字体要求具体内容三、各类字体要求详解1.宋体2.黑体3.楷体4.行书四、应用实例五、总结正文一、引言地方志是记录一个地区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具有很高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价值。

地方志类目分目条目字体要求是对地方志编纂过程中字体使用规范的一种规定,对于保证地方志的质量和可读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方志类目分目条目字体要求概述地方志类目分目条目字体要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字体要求分类(1)标题字体(2)正文字体(3)标注字体2.字体要求具体内容(1)标题字体:一般采用黑体、楷体或行书,要求字体庄重大气,便于阅读。

(2)正文字体:一般采用宋体,要求字体清晰易读,符合排版规范。

(3)标注字体:一般采用楷体或行书,要求字体醒目,便于区分。

三、各类字体要求详解1.宋体宋体是一种常见的正文字体,地方志正文部分一般采用宋体。

宋体字形规范,笔画清晰,适合阅读。

在排版时,宋体应遵循一定的字号和行间距规定,以保证阅读的舒适性。

2.黑体黑体是一种较为庄重的字体,适用于标题和标注。

黑体字形粗细适中,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突出关键词和主题,便于读者快速了解内容。

3.楷体楷体是一种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字体,适用于标题和标注。

楷体字形优美,笔画规范,给人一种优雅庄重的感觉。

在地方志中,楷体常用于突出显示人名、地名等重要信息。

4.行书行书是一种兼具楷书和草书特点的字体,适用于标题和标注。

行书字形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能够为地方志增色添彩。

四、应用实例在地方志编纂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字体。

例如,在章节标题处可以采用黑体或楷体,正文部分采用宋体,标注和脚注部分采用楷体或行书等。

五、总结地方志类目分目条目字体要求对于保证地方志的质量和可读性具有重要意义。

志书的文体与行文规定

志书的文体与行文规定

志书的文体与行文规定志书是一种记录社会、历史、地理等方面事物的专门书籍,包括志、纪、志府、志集、志史等。

志书一般是由当地政府或地方士绅组织编纂的,具有地方性、特色性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要写好一本志书,不仅需要丰富的事实材料和深厚地学术功底,还需要注意文体与行文规定的问题。

首先,关于志书的文体,它主要包括记事、编年、记述、编目、叙事等几种形式。

记事指的是按时间顺序记录当地重大事件和人物的行迹;编年指的是以年代为序,记录本地区某段时间内的历史事件;记述指的是对某一事物或事情进行全面描述和分析;编目则是按照某种规定体系将事物分类,并通过编写目录等来方便读者查找;叙事则是通过具体的事件、人物和场景,展现当地的文化、风俗和地理。

在选择文体时,需要根据所编写书籍的主题、性质和读者需求,审慎选择不同的表现方式,达到精华浓缩,表达清楚明了的目的。

其次,关于志书的行文规定,它包括篇章结构、语言规范、数据描述和描绘技巧等方面。

篇章结构指的是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段落组织方式,如起承转合、层次分明、表达有力等;语言规范则要求恰当使用语言,规范表达,清晰简明,避免过于华丽和生僻的单词,以免读者无法理解;数据描述要关注数据的准确性和专业化,可以通过表格、图示等方式呈现;描绘技巧则要求采用生动的描绘方式,恰当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读者兴趣和记忆效果。

总之,行文规定的目的是使志书的内容更加简练、鲜明、易懂,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使读者更加愉悦和深入理解。

最后,不同的志书有着不同的写作规范和要求。

例如,县志一般需要写到当代,注重实证和考据;而地方志府则主要是讲述历史和文化知识,强调全面性和综合性等。

因此,写作志书需要深入了解各种书籍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撰写和编辑,尽可能地将地方、历史、文化与学术相结合,以突出地域特色,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总之,在此提醒志书的编写者应该根据读者需求、书籍性质以及行文规范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创作和写作风格的选择,不断调整和完善用词、句式、语言以及母体尺寸的问题,既保证了书籍的质量和完整性,又能够有力地引导读者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深入认知和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志的体例、语言及文风编史修志讲体例、读志用志观文风,这是历代方志名家特别讲究和看重的大事,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续修新志启动之后,各级做了大量工作。

搜集了大量资料,进行了谋篇布局,但是,在编写过程中,如果体例把握不住,语言和文风问题解决不好,那就很难编出一部好志。

因此,要使你笔下的文稿成为一部良志佳作,首先要有得体的结构,精当的语言和朴实的文风。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即使你的框架设计得再高明,你的篇目搞得再精细,你的门类排得再严整,也将会成为空楼一座,或许出现满楼垃圾,资料泥沙俱下,志体似象非象,层次杂乱无章,修志将毁于一旦。

相反,如果你能驾驭语言,精于编写,那么,框架、篇目、门类、章节、语言就会相得益彰,使人展卷便得一方之史情,使我们的志书成为经的住时代风雨剥蚀的佳志良作。

因此,方志的语言文风比之于体例,是肌肤与骨骼的关系。

孰不知:无有坚实的砖瓦,哪有巍峨的建造?无有琳琅的商品,哪有满载的货架?无有丰满的血肉,何谈健美的躯体?血肉不存,骨之安在?世人皆知:丰神炯异者,方显骨骼不凡;体瘦如柴者,其必萎靡不振;体态不丰者,显为残疾之人,谈不上健美。

所以,志书的体例、语言与文风,形同骨肉,类似上比。

它是根基所在、生命之源,也是资料之基,是赖以依附、运转的载体,故而为成书之本、全书之根,须下大力而为之。

一、志体的体例志书有自己特定的文体,它不同于文艺,不同于论文,不同于公文,也不同于新闻。

因此,必须努力辨析,找出异同,才能把握文体,用好语言,修好志。

“方志”作为短语始见于《周礼》,“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

成书于战国之后,如《鲁之春秋》、《吕氏春秋》等。

释义于秦后汉初,汉朝郑玄作注曰:“方者四方也,志者记也”。

“方志”作为专有名词出现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历朝历代的文学、历史、地理等著作都大量征引、取材于地方志书,并把修志视为一项重要文化事业和官府行为。

既然“方志”作为一项重要的学科和题材出现于社会,那么,它作为一定地域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它的品位又是如何呢?宋代方志学家王象之在其名著《舆地纪胜》中讲得非常精辟:“收拾山川之精华,以借助于笔端”。

清代方志巨匠章学诚也主张,方志记述,不仅要做到“简”、“严”、“核”,还要做到雅,即规范、典雅、精当、简明、高尚、风趣,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文汇精品。

(一)志体与史体语言志有志体,史有史体,尽管是同类项,但却是两码事,绝不能混为一谈。

史书是述史、志书是存史。

因此编修手法也不相同。

志书与史书除了在统纂的目的与任务、记述的方法与体裁、搜集资料的范围等方面的大相径庭、大有不同外,在语言表述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史书重在论述,所以在编写过程中,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语言的表述是十分明确的。

论述事实,阐明事理,反映得失成败,褒贬功过是非,都用非常明确的语言表述清楚,直接表明著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而志书的记述,方志的体例虽然分述、记、志、传、图表、录6大块,但特别强调要述之当头,特别在语言表述上要求始终坚持述而不议、述而不论、述而不评,只能寓观点于事实的记述之中。

它把是非、得失、成败、功过、褒贬、盛衰、经验、教训等等,都寓于自然记述之中,记事以事实说话。

正所谓“志者记也”,记事成文,结文成志。

另外,史体编修以述说史实为主,笔者可以站出来评论。

如史记中前后往往“太史公曰……”,史体在不违背当年史实的情况下,可以敷衍、可以割舍、可以剪辑、可以穿插、可以描绘、可以抒情、也可以议论。

如自始至终都讲霸业兴衰的《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讲述了一个固执偏爱的母亲武姜氏废立两子的故事,庄公郑伯一忍再忍,最后打败其弟共叔段的故事。

在记述“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的情景后,后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记述郑伯胜后,书曰“郑伯克段,段不弟,故不弟”;“欲擒故纵”;“不及黄泉,不相见也”等等都是史家之议论。

(《左传》是我国最早的而又最详尽完整的编年史,同时又是长于修辞的文字作品,作者左丘明出身贵族、春秋鲁国史官,以善辞能文著称于史)(二)志书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小说、诗歌、散文以及电影、电视、戏剧作品等。

它们的语言强调感情色彩形象思维,要求用生动、活泼形象的语言,进行细致的刻画和描写。

以衬托、渲染、夸张等手法,表达作者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

而志书用语要求简洁朴实,以准确、翔实而清新的语言去记述事件的始末,以资料取胜,用事实服人,以真实为生命而不允许有合理想象。

如果加以浮夸与渲染,必然会掩盖资料的真实性,给人以不实之感,也就会失去志书的价值。

这并不是说志书的语言比较简单,而是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语言朴实、流畅、清新,达到平淡之中求雅重,在无华之中求有声。

(三)志书与新闻体新闻体一般有三部分构成,即导语、主体和结尾。

导语就是把最重要、最新鲜、最引人注目的事实提炼出来,一语道破新闻主题,采用倒金字塔的形式再写经过、回后回应主题,新闻体之语言要求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具有明显的褒贬性,渗透着作者的爱憎,直抒作者的情怀感叹;而志书则要求在语言表述上保持冷静、客观、不漏声色,把编者对事物的褒贬、赞许寓于对事物的记述之中,不采用“三段式”式倒金字塔的形式。

(四)志书与工作总结等公文体语言在修志和编辑年鉴过程中,有些单位的撰稿人往往把志稿和年鉴稿与工作总结混为一谈,这是因为没有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

总结一般为三段式,情况、成绩、经验一段、问题一段、措施,分一二三四,方志分编列章分节,节下有目写出事物开始、发展、结果一气呵成,记述事实。

总结用综合性的语言多,副词、形容词多,模糊用语也比较多。

而志书语言开门见山,言必及事,言必及物,准确、庄重、戒绝空话、套话,更慎用副词和形容词,决不能滥下断语。

总之:志体体例不同于其他文体,它有明确的体例要求。

一部好志,坚持为党立言,为民立言、为国家立言、为事业立志的原则,突出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全面记述一方之情,运笔铺写历史与现状,客观反映经济与社会,要把基本原则把握好,要把基本走势写清楚,由此来观兴衰,知兴替,看发展,述变革,记趋向,导未来。

我们编修的第二代《某市市志》,除序言目录而外,前冠“概述”,“大事记”后殿附录等二次文献,中有专业志30余编,是一部运载某市历史改革开放20年的鸿篇巨著,是二十年中党、政、军、民、科、教、文、卫、体,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社会各界、辖内各方的轨迹所在的百科全书。

一是概述为全志之纲,概述全貌、简述发展、记述变革、揭示规律,使读者见微知著、展卷便得某市发展之走势;二是大事记为全志之径,采用编年体为径,记事本末体为横,纵横结合,以纵为主,综述二十年来大事要事;三是各专业编为全志之主体,本着“事以类分,横排竖写”之原则,按门类行业一级并列设编,而后以年度远近深入纵述,以对应前志、补述前志、续述发展,此为全志之主体大动脉。

四是人物编,以正面人物为主,以本籍人物为主,对二十年来具有重大影响和贡献的人物,本着“以事系人、因人叙事”之原则,本着“生不立传、盖棺定论”之原则,将其功德载入史册,流芳百代,以示后人。

五是附录,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重要文献辑存、重要资料索引,进行二次文献辑登,进行修志始末阐述等。

全志体裁,综合运用记、志、传、图、表、录等方式,寓褒贬于记述之中,寓思想性、科学性于资料之中,寓观点于字里行间,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秉笔直书,述而不论,确保把第二代《某市市志》修成精品工程。

对于志书体例,我们要牢牢把握,不使偏离,必须注意以下突出问题。

一要明确:必须坚持“横排坚写”的原则。

一部好志,要横排门类,竖写始末、横不缺项、纵不断线。

所谓横排门类,就是要门类齐全、阵容严整,横不缺项,党政军经科教文卫体等等包罗万象,百科横陈,不能缺胳膊少腿,不能缺牙漏风。

这样才堪称为一方之志、一方之百科全书。

所谓竖写始末,就是要一写二十年,不是写当前,不是写近几年近五年或近十年,一定要写好二十年,这里首要的是抢救资料问题,要大量占有手头资料,努力抢救远年资料,在占有资料上,没有捷径可走,发懒不行,必须下真功夫、苦功夫才能纵深挖掘,大量占有,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前提下,才能欣然命笔,笔下有素材、笔下有物据、笔下有始末、笔下起风雷,否则,二十年历史你是写不全、写不好、写不翔实的。

不出书则已,志书面世之后,意见就会纷至沓来。

哪个时期写不好、写不实、写不准,哪个时期的主要领导和骨干人物就会有非议。

再大量占有资料之基础上,如你以年度远近深入纵述、辛勤笔耕,那么你的分志就将会是一编好志,永垂史册之上,以昭彰部门单位源流之功。

因此我们的责任是十分重大的。

二要明确:必须坚持“述而不议,述而不作”的原则。

志体如果述中有议,述中有作就是败笔。

笔者只能寓褒贬于记述之中,寓思想于资料之中,寓观点于叙述的字里行间,对于整部志,除序言、后记之外,主要部类与正文都不能妄加评论,更不用谈抒情、赋诗。

决不能用以文艺创作、新闻、言论之形式来写志,决不允许有形象思维、鲜丽之辞、也不许有积极修辞格存在其中,要严格区分志体与史体,志体与其他的界限,坚持一个述字,述字当头其志自成。

三要明确:必须坚持秉笔直书的原则。

综述二十年的历史,要以事实为依据,以事态本末发展为准绳,决不要报喜不报忧,决不能唯心地去修志;要做到不惟上、不惟书、不惟心,要唯实,用事实说话。

高潮就是高潮,低谷就是低谷;要做到不阿谀、不溢美、不避丑、不偏私、不歪曲、不以个人好恶而修志,要当一个真正的现代化的、现实中的司马迁太史公。

二、语言与文风列宁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们用语言交流思想,说明事物,传达感情,增进了解。

如果没有语言这个“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就不可能顺利进行。

所谓“语言”即人类在从事社会实践中所说的话。

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类型。

口头语言若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是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是一切文章宣事达理、表情写意的唯一工具和手段。

因此,不论是方志的记述还是其他一切著述,都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完成。

语言的变革与改进,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象征。

早在原始社会,人类手脚分工后,需要集体劳动,劳动中发出“杭唷”“杭唷”的声音,这就是人类最初的语言。

它起源于劳动,而今人类真正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更不能离开语言,必许用语言文章来运载、交流、传递信息。

看重语言,强调语言对于文章的重要作用,也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

《易经》中就有“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之说。

这里的“辞”,指的就是书面语言。

显然,那时的古人就已经认识了语言所具有的那种宣传、鼓动的作用。

孔子说:“情欲言,辞欲巧”,就是说要想完整、准确的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讲究语言方面的技巧。

孔子还认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只有语言精美,富有文采,文章才能流传甚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