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社会学论文
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论文
姓名:班级:临床11班学号:关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过程和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健康观,是人类在与疾病斗争和认识生命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得出的对医学总体的认识。
其核心是科学发展的医学观,它运用科学发展的观点研究医学的属性,功能,结构和发展规律。
随着时代的进步,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演变。
研究者先后提出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科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
其中前四种为传统医学模式,第五种为现代医学模式。
随着死因谱和疾病谱的转变,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从传染病转向慢性非传染病,如心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意外死亡等。
这些疾病的病因已不是单纯的生物病因所能解释的了,还有许多社会环境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等综合作用。
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的运用在单纯的生物因素解释疾病的病因和控制慢性传染病的发展和发生。
即使是从生物因素为主导的一些传染病,如性传播的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也明显受到社会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的作用,许多疾病的生物因素要通过社会和心理因素而发挥作用。
疾病的变现形式已由单因单果向多因多果发展。
医学进步呼唤着更加完美的医学模式,与此相适应,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
一,现代医学产生的背景医学发展的趋势医学社会是指从个体医疗活动转变为社会分工协作的社会化医学活动。
长期以来,他局限于个体疾病的预防,主要是个体治疗与预防行为,限制了其他社会系统的参与,限制了卫生服务社会的进程。
随着城市的发展,生产和消费行为的社会化经常加速,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的社会化作用日益明显。
二,疾病谱和死因谱转变在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以控制传染病性疾病为主要任务的第一次卫生改革命,需要借助现代医学模式提供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为指导,从生物,心里和社会的角度采取综合性社会防治策略。
以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要任务的第二次卫生革命,更加显示出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重要性。
社会医学问题研究方法(结课论文)
关于医患关系中的信任危机的研究方法——从糖尿病的治疗看医患关系中的信任危机一、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医疗事故关注度的提高,医患间的冲突加剧,医患关系发展恶劣,医患关系中的信任危机也有加剧的趋势。
受我国现有的经济模式及医疗体制的影响,医患双方所获取的医药信息差距巨大、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医患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等现状也进一步影响着医患关系。
在这样的前提下,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也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到治疗的进行。
另外,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11年统计,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为3.66亿,预计2030年将达到5.52亿。
在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在近十年翻了两倍。
2010年,我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患者总数已超过9000万,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
人们对糖尿病治疗的不同看法为研究分析医患关系中的信任危机提供了条件。
目前,医患关系中信任危机给治疗带来的影响需要得到高度关注。
二、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分析某地区部分与糖尿病有关的医生、患者及患者家属对糖尿病治疗的不同看法认识,评价当前医患关系中存在的信任危机,并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
三、研究内容:某地区部分与糖尿病有关的医生、患者及患者家属对糖尿病治疗的不同看法、认识及态度;有关专家的见解。
四、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糖尿病相关方面的医生、专家;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及患者家属。
2.研究区域:XX市XX区3.研究方法:采取与研究对象进行访谈的形式,辅以调查问卷。
4.样本量: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样本量(人)深入访谈医生及相关专家10患者及家属20 调查问卷医生及相关专家20-30患者及家属100 具体访谈提纲见附件1、附件2;问卷见附件3、附件4.五、研究实施:1.研究流程:准备工作:包括研究设计、确立访谈、问卷对象、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对象的选择:确定对哪些人进行深入访谈;设计访谈提纲、问卷:根据研究目的、内容及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访谈员与调查员的培训:对访谈员及调查员进行相关研究目的、深入访谈与问卷调查的基本知识、怎样引导访谈深入进行、访谈时如何记录、提出访谈时可能遇到的问题等;进行访谈:注意介绍包括自己及访谈目的,强调被调查者意见的重要性和保证访谈的保密性;访谈结果与问卷结果的分析和撰写报告:进行手工分析和数据整理,并据此写报告。
社会医学论文
全球视野下如何提高维和人员的健康水平和提高战斗力陈小龙3062013037随着我国国力显著提高,我国在国际地位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近20年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赢得了广泛国际赞誉, 树立和维护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是,当前我军维和行动面临的挑战:影响国际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我军履行和平使命的任务艰巨;执行维和任务地区形势更加复杂多变,维和人员面临的安全威胁上升;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职能趋于多元化, 我军完成维和任务的难度加大等等。
本文主要探讨维和人员面临的健康问题,为增强维和人员的保障措施提供依据,提高维和人员的战斗力。
一、维和部队任务区基本状况1.1 自然条件和环境恶劣执行国际维和行动所在任务区,一般都是经济不够发达、种族宗教冲突较多的贫困战乱地区。
从我国近年执行维和任务的实践来看,黎巴嫩、刚果( 金) 、利比里亚、苏丹等国家和地区多为山地、沙漠地形,气候干燥炎热,生存环境恶劣,对官兵的生理、心理影响较大。
1.2 传染病暴发流行威胁大维和地区大都不发达,是世界上各种传染病经常暴发流行的地区,当地又没有洁治消毒措施,造成霍乱和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由于当地卫生设施不健全、医疗设施落后、垃圾污物不处理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蚊蝇密度极高,蚊子带疟原虫率很高,因而疟疾对居民的健康威胁极大,5 岁以下儿童疟疾死亡率极高。
各种流行疾病对官兵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影响极大。
1.3 部队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难度大,维和人员任务种类多样,有时还到任务区以外执行任务,长途运输、修路、架桥、吊装和机场维护等都是在环境恶劣、蚊虫叮咬的情况下完成的,因此,要做好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官兵饱受蚊虫叮咬之苦,给个人防护和饮食安全保障带来极大困难。
1.4 遂行任务危险多变使官兵承受巨大压力虽然联合国安理会在建立维和任务区前,通常已促使当地冲突各方达成和平( 停火) 协议或谅解,然而,这并没有改变当事国或地区武装割据、战乱的状况,各种关系和力量仍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有时甚至会出现针对联合国维和人员的恐怖袭击、绑架、暗杀等过激行动。
从社会学角度看医患关系的论文
从社会学角度看医患关系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从社会学角度看医患关系医患关系全程伴随着医疗活动的进行,在当今社会是人类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
完善医疗执业保险,降低医生的学习及执业成本,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增进医患沟通,成为了当前社会医学工作者的研究方向和工作目标[1]。
日益恶化的医患关系,不仅严重妨碍了正常医疗活动的有序进行,更加阻碍了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最终会损害到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
因此,现在的医患关系不仅仅是单纯的医疗卫生问题,更发展演变成社会问题。
社会政策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卫生改革,将所有医疗机构推向社会,从原来的公益化运营模式转变为企业化经营,基础建设、必要的设备和人才的引进等,医院的投入十分巨大。
而国家的投入却不能满足现阶段医疗的飞速发展,作为医院不可能不进行经济效益的追求,否则将无法正常的运作。
所以,加大医疗卫生的投入,应该把眼光放远一些,范围更大一些,照顾到医学院校的学生们,并施以正确的人生价值引导,才能治标治本。
我国现有的医疗保障体系也没有达到健全。
虽然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其在实际操作中还有许多局限。
基金管理不透明,制度间、区域间不衔接,医保医院实行定点制,导致医疗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必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医方因素医患沟通是整个医疗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服务态度又是医患沟通的重中之重。
在医患交往过程中,有些医务工作者对患者态度生硬,语言使用不当,常常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损害其健康。
大部分的医生还是好医生,但为什么大家会发现他们大多冷面,难开笑脸?是因为他们平时承担了太多的负担和压力。
来自于其家庭的压力暂且不提,只是上文提及的,为了完成院方弥补政策上投入不足而强压下来的诸如绩效考核、病床周转率这样的硬性指标就已经让本应该专心于临床治疗的医生们身心俱疲。
社会学视角下的医患关系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医患关系分析在医疗领域,医患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医疗制度的不断改革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虽然为病人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医疗质量,但也带来了医患关系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社会学视角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社会学主张将医患关系视为一种“互动关系”。
医生和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互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去,许多医生被忽视了病人真正的需求,这给医患关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如今,医学教育和医疗制度改革注重了医生的沟通能力和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模式,使医生更加关注病人,更加注重和病人的互动。
这样一来,建立起了医生和病人之间的良好沟通渠道和信任关系,也为医疗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医患关系中,病人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在过去,许多患者只是被动地接受医生的治疗,而不是积极地“参与”医疗过程。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病人的角色正在逐渐得到重视。
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病人被视为医疗过程的主体,而非被治疗的对象。
医生应该尊重病人,与他们建立对等的合作关系。
而病人本身也应该积极参与治疗、提供准确的病史和病情描述等信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同时也增强了病人的自治能力和自我管理的信心。
第三,在医患关系中,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带来的价值观和信仰等方面、对治疗方式的接受度等都会影响医患互动的方式和效果。
一般来讲,不同文化背景的病人和医生之间要建立起相互尊重、互信和理解,需要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尊重对方的文化和信仰习惯,包容和接纳多元文化,建立起良好的跨文化医疗合作模式。
此外,医院作为医患互动场所,也是医患关系恶化的重要环节。
大多数医院是快速运转的公共服务机构,缺乏个性化的服务和人性化的关怀。
医生和病人在情境中的角色和互动过程受到了体制环境的约束和影响,这种凌驾在人性之上的利益考虑、药物营销等现象,也影响着医患之间的互动。
当然,为了让医患关系变得更好,医疗机构更好的建立良好风气、制度,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相关的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和改进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社会医学论文
健康保卫战2009级临床十二班渠博妮2009050456按生物学原理,人的自然寿命为100岁,其自然凋亡的过程是无病无痛,无疾而终,平安百岁,快乐轻松。
生如春花绚烂,走如秋叶静美。
然而在现实中,大多数人都是病理死亡:中年得病,花钱受罪,肉体痛苦,精神折磨,身心煎熬,人财两空。
追溯其中的根本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历史长河里,人类在健康保卫战中往往忽略了人的社会与精神属性,认为肉体上没有疾患便是健康的状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逐步认识到,人类的社会属性深刻的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无不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所以树立真正的健康观,在实践中把社会科学理论与医学结合起来,致力于人类生命质量的提高,是21世纪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进步。
由于医学的目的是救助饱受疾苦之苦折磨的人,因此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精神的一门科学,而医生则是最富有人情味的职业,医院也就成了仁慈博爱的象征。
尽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转变医学治疗模式,但在当今的社会,由于各种因素,造成医生更多的是治疗疾病,而不是治疗患者,医学的目的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初衷。
医院,这一原本最有人情味的地方,已经变成了无情的诊疗流水线,病人只是某种疾病的栽体,是实施医疗技术的对象,是医生与疾病斗争的战场。
西方医圣希波克拉底认为:“艺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
” 著名医学家奥斯勒医生也指出:“作为医生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在看病人时,应当做下来,哪怕只是30秒钟,病人也会因此而放松,更容易与医生交流,至少感到医生愿意花时间对他的病人,这是医生的基本态度。
”医生诊断的不是病人的器官,而是患者这个人,如果人没有浓厚的兴趣和关怀,如果缺乏博爱精神,就不能胜任医生的职业。
医学应该如萨拉那颗湖畔的名言所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是一份理性的谦卑,也是医学认为精神的实质。
所以,在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中必要融合社会心理科学,在治疗中更加注重人体内外环境的调整。
医学社会学
医学社会学一、引言医学社会学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旨在研究医疗实践、医疗制度和医疗政策与社会结构、文化和权力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不仅关注医学和医疗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的健康,还着眼于医疗体系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的价值观和权力结构。
二、医学社会学的历史医学社会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人们开始关注医疗体系对社会的影响。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成本的增加,医学社会学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研究者们通过观察社会结构、文化差异和社会权力对医疗制度和实践的影响,揭示了医学和社会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
三、医学社会学的研究领域1.医疗体系和制度:研究医疗体系的组织结构、运作方式和政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医疗实践和知识:探讨医疗知识的构建、传播和应用如何受到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3.健康不平等和社会正义:分析医疗资源不均衡、社会偏见和歧视如何导致健康不平等和社会不公正。
四、医学社会学的意义和价值1.促进医疗实践的改进:通过深入了解医疗体系和实践中的社会影响因素,可以为医疗制度的改革和优化提供有益建议。
2.增进社会公平和健康平等:揭示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现象,为促进健康公平和社会正义提供依据。
3.促进跨学科合作:医学社会学将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融合,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全面的健康改善工作。
五、结语医学社会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旨在深入探讨医学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通过对医疗体系、医学实践和社会结构的分析,医学社会学为促进医疗体系改革、加强健康平等和推动社会正义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相信,在医学社会学的引领下,医疗和社会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促进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
浅析医患关系中的社会学
位思 考。判断医 务人员 的医疗 行为是否得 当,除 了通 行的道德标准 、操 作规程 、技术水平之 外 ,往往还 需要考虑 医疗 行业 的探 索性和风 险性。 目前有些 记者对 一些手术意 外的报道 ,不 是以科学严 谨的态度分析 和判 断事 实,而是为 了吸 引读者关 注,一味渲染 患者死亡和 家属悲痛 ,把 意 外事故 的责任全 部推 给医生 。这种不负责任 、不承认科 学发展局 限性 的 报 道 ,除 了暂时能吸 引读者眼球 外,直接副作 用就是 引起读 者对医 生的
生的可能性。 2 .医 院对 一 些 问题 的 处 罚 不 公 开 。 比如 对 于 一 些 医 疗 事 故 , 医 院
人 际关 系等 。社会 学充斥着 我们每一个 人的生活 ,也关乎我们 每个人 生 处 罚责任 医生但 不将处理结果公开, 不能使其他 工作 人员引以为残 再如 ,
活 的方方面面 。可 以这 么说 “ 每一个人都 是一位非专业 的社会 学家”。
l _信息 不对称 ,医生拥有患者无法 企及 的专业知识 ,每 一位 取得执
业医师资格的医生 , 都至少经过十五年 以上的专业知识学习 , 术业有专攻 ,
与患者 相比,他们在 学术造诣方 面是明显 的强者,他们认 为很简 单的 问 题 对于患者来说可能是天方夜谭 ,形成认知冲突 。 2 .目标冲突 ,医生既是要 以患者利益 为出发点寻求最佳治疗 方案的 医务人员 ,也是作为 医院期望从 中获得经济利 益的工作人 员,这就容 易 出现供者 引导需求 的 问题—— 是治病还 是救 人 ?若医 生不顾职业 道德 , 只 为营利,便影响 了公众对医生的看法。 3 . 沟通 不畅,研究显示 ,医患间的沟 通障碍包括 医生打断患者问话、 转移话 题、回避 问题、使用行话等,若医生没有 站在与患者平 等的地位上, 而 是 以专家 身份用强 硬的 口吻和 患者沟通 ,便 会激化 医患矛盾 ,引起 医
新医学模式下社会医学对于医学教育发展的作用
社会医学结课论文:新医学模式下社会医学对于医学教育发展的作用摘要:医学模式已开始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它的产生对医学科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和革新医学教育现状。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医学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医学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论述了新医学模式下社会医学对于改革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综合医学人才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医学模式; 社会医学; 医学教育1 新医学模式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模式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医学发展的基本观点、概念框架、思维方式、发展规范的总和,不同的医学模式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医学思想和医学观念。
20世纪70年代,美国医学教育家Engle精辟地指出,医学模式已开始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一模式正在得到包括医学界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支持,它的产生对医学科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医学教育现状,不断改革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以更好地实现现代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两大功能。
1.1 新医学模式要求社会培养具有综合全面素质的医学生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未来医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医生要兼备“临床角色和社会角色”。
21世纪要求医学教育培养具有相应的医学知识结构和能的、能够面对个人和人群整体健康需要的,能进行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服务的新型医生。
这是一个崇高的教育目标。
1992年WHO的Boelen.c博士提出了“五星级医生”概念,激起了国际医学教育界的强烈反响。
符合这一标准的“五星级”医生的要求是:(1)优秀的服务提供者——按患者的身体、心理、社会需要提供预防、治疗、康复综合性、连续性、高质量的服务;(2)优秀的决策者——具有成本效果分析技能,能为患者的治疗、预防、康复选择最优方案,对资源和社区群体做出最优决策服务;(3)优秀的宣传教育者一能对患者的饮食平衡、工作安全、娱乐安排、体育健身等进行有说服力的教育指导,使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4)优秀的社区领导者——了解社区的卫生问题,当好社区领导的参谋,服务好社区的健康活动;(5)优秀的管理者——掌握一定的信息管理技术,对患者的康复计划、治疗安排、社区卫生问题服务等日程进行管理。
社会医学论文
10级临本定向五班罗丽婷201010449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在历史长河里,人类在健康保卫战中往往忽略了人的社会与精神属性,认为肉体上没有疾患便是健康的状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逐步认识到人类的社会属性深刻的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无不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所以树立真正的健康观,在实践中把社会科学理论与医学结合起来,致力于人类生命质量的提高,是21世纪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进步。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随着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如传染病的逐渐被控制,人类“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等已取代传染病相应地成为人类的主要致死原因。
目前在美国造成死亡的前10种原因中,约有半数死亡直接或间接与生活方式有关。
D.A.Wamburg(1982)指出,这些生活方式包括吸烟、酗酒、滥用药物、过量饮食和肥胖、运动不足、对社会压力的不良反应等。
这就是所谓的行为危险因子。
必须注意的是,这些行为危险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直接有关,应该说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了行为问题。
人们逐步认识到以往的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足以阐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本质。
疾病的治疗也不能单凭药物和手术。
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已不再停留在身体上无病的水平。
于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有医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为现代医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医学的境界。
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医学有趋于一致之处。
提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恩格尔1977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对这一新医学模式作了开创性的分析和说明。
与生物医学模式不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社会医学论文09831
社会医学论文一、绪论(一)社会医学的对象、内容、性质及任务1.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社会医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社会卫生状况,进行社会医学“诊断〞,研究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及研究社会卫生策略或措施,开出“社会医学处方〞,社会医学研究对象与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定律,而是随着各国社会卫生状况和社会经济开展水平的不同而开展变化的。
2.社会医学的性质特点社会医学的性质特点是指社会医学学科的交叉性充分表达了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也决定了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社会医学从产生到不断开展,一直都在指导社会卫生实践。
3.社会医学的任务社会医学的任务是倡导积极的健康观,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发现社会卫生问题,制定卫生政策与策略及加强人群健康。
(二)社会医学与相关学科研究对象是个体病人,病人作为一个个体,从患病到治疗与转归,都包含着社会医学的问题,社会医学认为疾病不仅仅是一个生物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
临床医生应理解人的社会属性,认识致病因素的复杂性。
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科学,也就是对于人群结构、机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和社会变化的研究。
医学领域中也存在着许多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与社会变化。
〔三〕社会医学的开展史1.第一次卫生革命看社会医学的开展:对象是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采取了免疫接种方案、杀灭虫及灭鼠方案。
2.第二次卫生革命看社会医学的开展:对象是慢性非传染病,开展早期诊断技术,提高治疗效果,加强疾病监测,关注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3.第三次社会革命看社会医学的开展:主要是提高生活质量,采取综合保健措施。
二、医学模式与健康观(一)医学模式的概念与其演变过程1.神灵注意医学模式:是指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超自然的,认为人类和自然的万物一样,一切都受神灵支配。
2.自然那么学医学模式:是指人类用自然原因解释疾病现象,并把哲学思想与医疗事件直接联系起来。
3.机械论医学模式:解释了生命活动是机器运动,保护健康及时维护机器。
医学与社会的论文[5篇范文]
医学与社会的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医学与社会的论文关注健康,保住农民工的本钱时间的的推移,眼看着春节就要过去了,历经艰难才可以返乡和家人团聚的农民工们又得忍着不舍,伴着无奈,眼含热泪和家人们告别,为了全家的希望而去异乡奋斗了。
可日复一日的辛勤,却不能换来一些意外的消失。
在新一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又开始了,可农民工的健康保障何去何从?“小病拖一拖,大病扛一扛,实在不行上药房”、“小康小康,生病住院,全部泡汤”、“不怕穷,就怕病”……这些话不是哪部小品里的台词,而是一些农民工讲述的切身感受。
很多人认为,农民工就是餐风露宿,在城里贡献体力的建筑工人,是不文明、没文化、没教养甚至是犯罪的代名词。
而农民工真正的定义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
革命前辈教育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对于农民工来说更是如此,健康的身体才是农民工的本钱。
有农民工表示:“像我们这一行每天早上7点不到就开门,晚上三点才休息,身体不好的人很难做到这样的,所以健康对我们十分重要。
”健康对于农民工群体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打工者更关注的是生病后影响工作或赚钱的机会。
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是我国最大的迁移人口。
所以农民工对人群健康有着密切联系,主要表现为迁移对迁移人口本身健康的影响和对迁入地人口健康的影响,其中又以人口迁移与传染性疾病传播和流行的关系最为密切。
由此可见,对农民工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存在着必然性和紧迫性。
可是农民工群体的健康内涵的理解现状让人担忧,农民工的健康意识普遍较低,对健康内涵的认识还处于生理层次,常见疾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不高,且存在一定误区;有强烈的健康需求,但参与健康维护的观念意识淡薄,健康责任观缺失,普遍寄希望于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健康服务。
医学社会学综述6000字
医学社会学综述6000字1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将媒体、教育心理学以及系统方法相结合的教育技术。
目前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立足于“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深化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而当前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基础医学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样离不开现代技术的依托。
基础医学理论十分抽象,尤其是形态学方面的课程,学习时枯燥乏味。
现代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数字技术和视频系统给基础医学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课堂上动画的演示等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给课堂带来了全新的感官效应,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显微形态中心构建了4个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动者,让平时觉得被动和乏味的切片观察变得有滋有味。
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互动系统拍摄自己观察到的典型结构,也可以通过控制键随时向带教老师提问,而教师也可以随时展示教学示范图片。
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度,捕捉学生在观察切片过程中的呈现典型结构并加以解释。
这样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即时问答和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2]。
因此,充分利用当前发达的科学技术,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搭建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是基础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各医学高校应当大力投入,增加教室中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建设多媒体基础医学实验室,加强网络建设并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等,为师生提供强大的施教和学习的网上虚拟环境。
以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使各种资源得到互利共享,并使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与时俱进,从而获得全面协调发展。
2进一步重视素质教育,医学人才的培养力求全面发展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人们对医务工作者素质的期望和要求也不断提高。
有关社会医学论文
有关社会医学论文社会医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学科,加强社会医学教学是健康观念与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结果,并且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社会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社会医学论文范文一:论医学的社会性【关键词】医学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载体是人的生命,其目的是无限地接近人类生命过程的真理。
医学应满足社会的医学需求,在社会中实现其维护人类生命的作用,因此医学又具有社会性。
医学的社会性体现在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发展,更体现在医学社会工作中。
1 医学的发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
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事实上也坚持了“客观性的原则,坚持可检验性、可证实性、可重复性的原则”[1];医学的研究对象本质上是人类的生命过程;并且医生依靠自己掌握的知识与经验来保护人们的健康,消除他们的疾苦。
医生赖以进行工作的基础是医学科学技术,但由于他的工作对象是人,因而医学不是一种单纯的科学技术,而是高科技与人文科学的高度结合体。
1.1 医学的发达与社会的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1)我国在上古时代医生就已经是专门的职业,如周礼天官就有正式文献提到医师的职责。
然而,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比较落后,并非每个医生都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而一般人中只要略有学问且自己对医事有所把握者,都可为人切脉开药,直到如今仍有其余迹。
(2)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
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了中国,从而丰富了人们的药材知识。
《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
还有一本传世巨著,那就是《黄帝内经》,她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
【2016年】关于医学社会史的理论思考(下)【药学论文】
药学论文-关于医学社会史的理论思考(下)三、医学社会史的研究对象由于医学社会史是社会史的分支学科,所以其对象应当包括在社会史的研究对象之中。
但在目前史学界关于社会史研究对象的诸多的看法中,⑦绝大多数学者并没有明确提及医学社会史(或者类似学科)所应涉及的对象。
而只有少数学者的研究涉及到,如台湾学者杜正胜等人认为“生命的体认”(身体、医疗、命运、生命限度的突破)和“生命的追求”(人格风范、职业追求、人生意义、人与天地万物、今生与来世)属于身体史研究的范畴。
虽然“身体史”并不等于“医学社会史”,但其对身体进行历史诠释时是以健康、疾病为切入点的。
由于健康、疾病是医学的核心内容,所以杜正胜等人的观点已涉及医学社会史的研究对象。
不管医学社会史研究的对象是否受到社会史学界的关注,那些与人的“生老病死”有关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应当成为社会史研究的对象,它们是社会史研究对象当中较特殊的一个部分。
又由于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具有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特征,所以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医学社会史研究对象也应如此。
李大钊曾在1920年发表文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哲学》中指出:“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所以可以把历史和历史学与社会和社会学相对而比论。
”[10](p159)在这里,李大钊虽然是在探讨历史和历史学与社会和社会学的区别,前者强调历时性,后者强调共时性,但是作为历史与社会、历史学与社会学相融会贯通的社会史就应当同时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
也就是说,社会史一方面要横向考察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的共时性结构,另一方面要纵向考察社会结构的历时性变迁。
因此,医学社会史研究的对象也应包括这两个维度:共时性的状态,即静态存在;历时性的变迁,即动态存在。
其一,共时性的对象。
共时性的存在又被理解为空间状态,指某个历史时期医学活动及医学社会关系的结构。
在不考虑历时性因素的前提下,医学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几乎等同于医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医学社会学论文
医学社会学论文如何有效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社会医务工作者的各方面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方面的要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同时另一方面,社会上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也给我们医学生敲响了警钟,加强自身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本文就如何对医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质修养,最终使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即具有仁心,人术,仁爱的有价值的医学人员展开论述,进行一系列自我观点的描述。
关键字:医学生提升人文素养身我们现在已经是大二的学生,但我相信我们,甚至是大多数的医学生都不一定具备很高的医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
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当初我们选医学院校的时候,可能更多的并不是说想要治好多少的人,要帮人们减轻痛苦,我们更多的想法是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个好工作。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只是抱着这样的目的,一味的学习,工作,以致可能最后变成一台活的机器。
当前医学大学教育存在“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倾向,过弱的人文素养”的状况,为此要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统一,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体系与结构,鼓励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或许我们应该认真的审视,反省一下如何才能有效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6年成立时,其序文中界定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灵及社会交往的健全和谐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罹患身体或精神疾病”因此,现代医学不仅仅是治疗的手段,更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问题。
由此可知,一个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会为病人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同时也应具有爱心、耐心能够关心人,能给予病人心理上的安慰。
正如,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服务的对象也是人,任何医疗的交往都是人与人之间身心救助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社会学论文如何有效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社会医务工作者的各方面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方面的要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同时另一方面,社会上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也给我们医学生敲响了警钟,加强自身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本文就如何对医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质修养,最终使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即具有仁心,人术,仁爱的有价值的医学人员展开论述,进行一系列自我观点的描述。
关键字:医学生提升人文素养身我们现在已经是大二的学生,但我相信我们,甚至是大多数的医学生都不一定具备很高的医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
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当初我们选医学院校的时候,可能更多的并不是说想要治好多少的人,要帮人们减轻痛苦,我们更多的想法是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个好工作。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只是抱着这样的目的,一味的学习,工作,以致可能最后变成一台活的机器。
当前医学大学教育存在“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倾向,过弱的人文素养”的状况,为此要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统一,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体系与结构,鼓励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或许我们应该认真的审视,反省一下如何才能有效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6年成立时,其序文中界定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灵及社会交往的健全和谐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罹患身体或精神疾病”因此,现代医学不仅仅是治疗的手段,更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问题。
由此可知,一个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会为病人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同时也应具有爱心、耐心能够关心人,能给予病人心理上的安慰。
正如,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服务的对象也是人,任何医疗的交往都是人与人之间身心救助的故事。
它不仅仅是人与机器,技术之间的对话,或者人与精神之间的故事,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道原则,人本立场,人性光辉永远是医学的价值皈依与医学职业的职业操守。
相比一个有高超技艺但素质低下的医生与一个人文修养更好的医生,可能大多数病人都更乐意让一个有更高人文素养教育的人为自己看病。
如若每个医生都更加注重自身的人文修养,如今紧张的医患关系也会得到相当大程度的改善。
根据社会学家塔尔科特的理论认为,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就如同亲子关系一般:医生协助病人作为一个完好的健康人回到社会,因此对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更应该注重培养。
2005年10月1日,新华社报道,卫生部长高强坦言,医患关系紧张主因在医务人员,如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医患之间的沟通是属于每个医学生将来能够做到的,也是人文精神在医务工作人员中缺失所引起的。
因此,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提高人文素养:一、医学生从自身提高人文素养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学生本身。
首先应该树立一个作为义务人员应有的素养,不是说只要拥有治好别人身体上的技术就行,而应要求各方面的素养都较高。
即道德素养文化,包括者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专业素养,主要指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等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医学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作为医务人员与其他工作从事着的不同,它不仅是我们谋生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我们责任与义务。
同时部分医学大学生对国家现行政策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毕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不能很好的认清当前的形势,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够确切,好高骛远,缺乏吃苦的精神,这样就出现了有些学生毕业很长时间找不到工作。
还有部分学生在择业中不认真思考,盲目从众,导致到了工作单位后觉得不满意,到处跳槽,跳来跳去,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工作。
所以医学大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双向选择的人才就业市场,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这还要有一段较长的适应期。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医学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与以前所倡导的已大有不同。
比如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观念已与时代不符,应根据实际情况多奉献多索取,少奉献少索取,不奉献不索取,甚至希望不劳而获。
这些现象表明,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已相当鲜明,与过去那种千篇一律的思维方式大不相同,有了创新意识;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中“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也有所抬头,对事业献身精神和对集体奉献精神有所减弱,甚至有些极端的学生认为一切利己就好。
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使得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显得低下。
医学大学生应当树立均衡发展的观念,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医学院校,同学们的学术研究氛围比较浓厚,但是同学们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却并不丰富,所以给人的感觉医学院校的学生不活泼,缺乏青春的朝气。
而其他院校的学生虽然知识面比较的宽广,可是他们相对缺乏科研的钻研精神。
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是必须兼顾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文理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要传授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种历史感,它不仅有助于在专业领域内更有创造力,还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
而在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加强自然科学的学习。
在道德品质素质方面,医学生受到了多年的教育,从整体上来讲他们的道德品质素质还是比较高的。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我们能够面对挫折失败的打击,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对事情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不断的发现自己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总的来说就是要培养自身的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树立尊重患者、关怀患者的高尚职业道德;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救死扶伤”的职业观等人文精神理念,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注重医学以外的知识学习,注重阅读,培养良好的文学修养;培养自身的写作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对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培养。
二、学校方面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大学校园是学生最开始接触社会的地方,作为生活学习的地方,学校的环境特别是学校的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学校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素质提高。
学校应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医学生,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医学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大学生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救死扶伤,发扬白求恩精神。
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医学学校应该提供更有利的教育条件和更好的教育方法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学校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学校应不断的完善学分制和教育制度改革,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把握住教育的大方向,让学生在学习方面变被动为主动。
同时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美化校园,增加各类图书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图书,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多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给学生们提供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舞台。
2、开展医学社会学的学习与研究开展医学社会学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合理构建其综合结构。
它能帮助医学生获得人为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与技能,有助于医学生在医疗实践中加深理解社会人文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病人和自己,有利于提高我们在医疗实践中采取有效的诊断、康复措施的能力。
3、丰富校园生活每个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对大学生充满着美好的期待。
在我们的想像中都认为大学是那种自由自在,丰富多彩的,然而进入大学后才知道,那些想像中的大学生活或许只会出现在电视,电影中。
而现实生活是进了大学却好像还是重复着高中时的生活,甚至压力更大,特别是在医学院,感觉一直都在学习,而且都是那么枯燥。
因此,我觉得医学院校更应该开展更多的课外活动,这样既可以让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同时也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有利于帮助我们塑造完整的人格。
4、加强医学生的实践在校园里,无论学习好多,那始终都是理论上的,一个学生,无论理论知识多么的夯厚,没有实践操作,一切都是空的和虚的。
学校应多组织医学生去医院学习,参加志愿活动或者多听取一些讲座,参观一些标本,实验室,或者多进行PBL案例分析,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国家方面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近些年来西方的消极思想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盛行。
这导致了有些医学大学生在这股思想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陷入了腐化堕落的泥沼。
因此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使医学生能够分清崇高与卑下,逐步提升人格,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
同时,如今的医患关系的不断紧张,病人对医生的质疑、不相信和误解也对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困难。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对医学院校的投入,出台更多的更合理的政策。
另外也可以在医学上进行一些教育上的改革,一方面要借鉴外国成熟的经验,引进对我国有用的东西,另一方面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协调起来,跟上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医学教育在训练医护角色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就目前而言,如何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难点,更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须。
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靠自身,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力量。
人文素质的提升对我们自身乃至整个社会都是大有好处的。
我相信,只要结合各个方向的力量,同时每个人都加强对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那整个医学生的总体人文素养的提高也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及资料《浅谈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医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探析》《社会学与生活》《医学人文十五讲》《医学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