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小说阅读单文精练一红高粱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习题:第九单元18《红高梁》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习题:第九单元18《红高梁》 Word版含解析

18 《红高粱》罗汉大爷罗汉大爷只是普通的农民,日本人来了,打破了他惯常的生活。

被抓去当苦力、被监工打骂,他想跑;看见别人跑了,他也跑了;跑了又挂念两头大黑骡,又回来拉骡子。

可是骡子竟然不认他,踢他,这让罗汉大爷“心头火起”:“竟然不认主人啦”——“好两个畜生!”“你这个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混账东西!你这个里通外国的狗杂种!”至此,罗汉大爷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也爆发出来。

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字体赏美文花盆里的兰草莫言《罗汉大爷》一开头,作者就把视角拉到现在,用倒叙的手法,追溯那段不平常的历史。

山东快板和县志记载,都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读者等待着英雄们的出场。

时间的流逝让曾经的一切都变成了传说,罗汉大爷也是读者期待中的一个英雄。

[技法点拨]倒叙的技巧:1.先写事件结局。

就是把事件的结局(事情的结果)放在文章的开头。

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

2.先写后面发生的事情。

叙述由“倒”转“顺”后,并不是叙述到开头写的那件事情为止,而是可以发展下去,写更多的事情。

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顺序,因此,必须注意到“倒”“顺”之间的起、迄点,要运用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以及前后照应。

3.倒叙时要精心设计,不可截下一段就轻易地往前提,那样会弄巧成拙。

4.开头倒叙部分,要简洁、生动,不能平淡冗长。

在开始追述的时候,要用三言两语表明以下是在追述往事。

⊙精彩运用请运用倒叙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文字。

【示例】同样在下雨,同样在出租车里……一切同那个雨夜完全一样,我听着车外的雨声,再也抑制不住我的思绪……那晚我乘坐出租车回家,可天空不作美,下起倾盆大雨。

车到了小区门口,我匆匆掏出几张搞得乱七八糟的纸币当作七元钱付给了出租车司机后便冲进了雨帘。

“小伙子!小伙子!”淅淅沥沥的雨中隐约传来几声呼喊,我并没有在意。

而身后的呼唤愈来愈清晰,脚步愈来愈急促,我终于停了下来,回头一看,昏暗的路灯下出现了那位出租司机四处奔波而憔悴的面孔,而那双炯炯有神的眼中分明闪着真诚。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红高粱家族》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红高粱家族》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红高粱家族》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高粱家族(节选)①莫言父亲手提勃朗宁枪,气喘吁吁,一头皮高粱上的白粉红尘。

奶奶走到父亲面前。

奶奶刚过三十岁,扎着盘头髻,刘海五绺,像稀疏的珠帘遮着光洁的额头。

奶奶的眼睛里永远秋水汪汪,有人说是被高粱酒熏的。

奶奶问:“怎么啦?”父亲呼呼喘着气,把勃朗宁枪插进腰带。

“鬼子没来?”奶奶问。

父亲说:“冷支队,哼!我们饶不了他!”“怎么回事?”奶奶问。

父亲说:“擀拤饼。

”“没听到打呀!”奶奶说。

父亲说:“擀拤饼,多卷鸡蛋大葱。

”奶奶问:“鬼子没有来?”“余司令让擀拤饼,要你亲自送去!”奶奶说:“乡亲们,回去凑面擀拤饼吧。

”父亲转身要跑,被奶奶伸手拉住,奶奶说:“豆官,告诉娘,冷支队是怎么回事?”父亲挣开奶奶的手,气汹汹地说:“冷支队没见影,余司令饶不了他们。

”父亲跑了。

奶奶追着父亲瘦小的身影,叹了一口气……奶奶挑着一担拤饼,王文义的妻子挑着两桶绿豆汤,匆匆地往墨水河大桥赶。

她们本来想斜穿高粱地,直插东南方向,但走进高粱地后,才发现挑着担子寸步难行。

奶奶说:“嫂子,走直路吧,慢就是快。

”奶奶和王文义的妻子,像两只飞翔的大鸟,在非常空虚的大气里,极端充实地移动。

奶奶换上了一件深红上衣,她们走上弯弯曲曲的墨水河堤,顾不上看堤坡盛开着的黄花和堤外密密匝匝的血红高粱,一个劲儿地往东赶。

父亲早就跑回桥头。

父亲向余司令报告,说拤饼一会就到,余司令满意地在他头上打了一巴掌。

队员们多半躺在高粱地里,对着太阳晒鼻孔。

父亲又跳到公路上来,公路黄中透出白来,疲惫不堪。

后来父亲就到河堤上坐着了。

他看一会东,看一会西,看一会河中流水,看一会野鸭子。

河里的景色很美,每一棵水草都活着,每一朵小小的浪花里,都隐藏着秘密。

日头正晌了,河里泛起热哄哄的腥气,到处都闪烁光亮,到处都滋滋地响。

父亲觉得,天地之间弥漫着高粱的红色粉末,弥漫着高粱酒的香气。

父亲一仰身子躺在堤上,就在这一瞬间,他心里一阵猛跳,后来他才明白,原来一切等待都会有结果的,这结果出现时,是那么普通平常,随便自然。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习题:第九单元18《红高梁》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习题:第九单元18《红高梁》含解析

18《红高粱》罗汉大爷罗汉大爷只是普通的农民,日本人来了,打破了他惯常的生活。

被抓去当苦力、被监工打骂,他想跑;看见别人跑了,他也跑了;跑了又挂念两头大黑骡,又回来拉骡子。

可是骡子竟然不认他,踢他,这让罗汉大爷“心头火起”:“竟然不认主人啦”——“好两个畜生!”“你这个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混账东西!你这个里通外国的狗杂种!”至此,罗汉大爷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也爆发出来。

《罗汉大爷》一开头,作者就把视角拉到现在,用倒叙的手法,追溯那段不平常的历史。

山东快板和县志记载,都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读者等待着英雄们的出场。

时间的流逝让曾经的一切都变成了传说,罗汉大爷也是读者期待中的一个英雄。

[技法点拨]倒叙的技巧:1.先写事件结局。

就是把事件的结局(事情的结果)放在文章的开头。

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

2.先写后面发生的事情。

叙述由“倒”转“顺”后,并不是叙述到开头写的那件事情为止,而是可以发展下去,写更多的事情。

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顺序,因此,必须注意到“倒”“顺”之间的起、迄点,要运用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以及前后照应。

3.倒叙时要精心设计,不可截下一段就轻易地往前提,那样会弄巧成拙。

4.开头倒叙部分,要简洁、生动,不能平淡冗长。

在开始追述的时候,要用三言两语表明以下是在追述往事。

⊙精彩运用请运用倒叙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文字。

【示例】同样在下雨,同样在出租车里……一切同那个雨夜完全一样,我听着车外的雨声,再也抑制不住我的思绪……那晚我乘坐出租车回家,可天空不作美,下起倾盆大雨。

车到了小区门口,我匆匆掏出几张搞得乱七八糟的纸币当作七元钱付给了出租车司机后便冲进了雨帘。

“小伙子!小伙子!”淅淅沥沥的雨中隐约传来几声呼喊,我并没有在意。

而身后的呼唤愈来愈清晰,脚步愈来愈急促,我终于停了下来,回头一看,昏暗的路灯下出现了那位出租司机四处奔波而憔悴的面孔,而那双炯炯有神的眼中分明闪着真诚。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真题精练:小说阅读(江苏) (1)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真题精练:小说阅读(江苏) (1)
解析
结合上下文,从深层次理解,为何“苦”,为何“甜”; 叫人无应,为何“一个人”笑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思考这些问题,不难得出答案。
专题二 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
答案
(1)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 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 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2)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专题二 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
3.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 析。 答:_(_1_)_要__花__轿__早__有__打___算__;__(_2_)_改__装__花__轿__心__灵__手__巧__;____ (3)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专题二 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顶花 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 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 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 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 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 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专题二 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 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 见,菊子说:“爹做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 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 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 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 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 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江苏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小说阅读单文精练一红高粱

江苏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小说阅读单文精练一红高粱

小说阅读单文精练一红高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文签:长篇小说节选+土匪式英雄红高粱莫言[注]①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

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

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

余司令说:“立住吧。

”奶奶就立住了。

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

” 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冷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

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 走,干儿。

”②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

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他的视线,只闻队伍的脚步声,不见队伍的形和影。

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

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③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

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忙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上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人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枪开炮——④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

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

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

第18课 红高粱 (习题练习一)-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9单元

第18课  红高粱 (习题练习一)-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9单元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9单元第18课红高粱习题练习一(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生疮(chuāng) 瓜窖(jiào)劫掠一空(jiē) 相形见绌(chù)B.魁首(kuí)愕然(è)踉踉跄跄(liàng) 淅淅沥沥(lì)C.痉挛(lán) 嘶哑(yǎ) 流水潺潺(chán) 气噎咽喉(yē)D.漾溢(yàng)灼热(zhóu) 树碑立传(bēi)烽火岁月(fē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瓜瓤一摞白碗风流韵事通谍B.棱角疯疯颠颠胆战心惊恍惚C.聚拢尸横遍野鬼鬼祟祟掺杂D.闪烁武艺高强粗广豪放颤抖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难堪(难以忍受;难为情) 六神无主(形容惊慌或着急而没有主意)B.倔强(性格坚强)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C.噩梦(可怕的梦) 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D.痉挛(肌肉紧张,不自主地收缩) 粗犷(①粗野;粗鲁②粗豪,豪放)4.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1987年,张艺谋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红高粱》,影片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B.家境贫寒,如何改变命运?概括起来,主要渠道不外是两种:打工或读书。

而这两条路走起来对他来说似乎都很困难。

C.由文化部、浙江省政府主办的《东西贯中——吴冠中艺术回顾大展》于11月20日在浙江美术馆开幕,这是迄今为止吴冠中艺术作品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

D.力求简洁,《巨流河》从原稿的三十余万字压缩至二十五万字,成为一部“用简单句、肯定句完成的作品”。

(台大教授陈芳明语)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红高粱》——一部描绘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

影片的剧情构成极具戏剧性,通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二--考点提升练(一)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二--考点提升练(一)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二--考点提升练(一)考点提升练(一)中国小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红高粱(节选)莫言①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

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

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

余司令说:“立住吧。

”奶奶就立住了。

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

”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

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②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

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他的视线,只闻队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和影。

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

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③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

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忙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了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枪开炮——④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

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

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

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

江苏无锡2009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江苏无锡2009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江苏无锡2009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高粱高粱又称红粱、蜀黍,主要产区集中在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以及西南地区丘陵山地。

按其性质分,有粳性和糯性两种,粒质分为硬质和软质。

我的家乡种植的高粱主要是粳性的,也就是不粘的。

后来我在别处曾经吃过粘高粱米,我才知道高粱还有粘性的。

高粱米乁高粱碾去皮层后的颗粒状成品粮。

高粱虽然产量不高,大使高粱米营养丰富,粗纤维多,含丰富维生素和矿物质。

中国的名酒如茅苔、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等都以红高粱为主要原谅。

后来我曾经特意查过资料,更透彻地了解高粱的特性。

高粱米的主要营养成分,按占干物质计,粗蛋白质9%,粗脂肪3.3%,碳水化合物85%,粗纤维1%,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B族。

其中,蛋白质以醇溶性蛋白质为多。

色氨酸、赖氨酸等人体必须的氨基酸较少,是一种不完全的蛋白质,人体不易吸收。

如将其它粮食混合食用,则可以提高营养价值。

历史上...高粱米是东北城乡人民的主要食粮之一,可以做米饭,也可以磨粉和制作各种面食。

那时我记得一个是玉米,一个是高粱,曾经是我以及我那个艰苦年代里的人小时候的主要口粮。

是它们养育了我们的童年,养大了我们的憧憬和希望。

12.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答:13.文中加点的“历史上”能否去掉?为什么?请结合上下文内容说说你饿理解。

(2分)答:14.结尾句“养大了我们的憧憬和希望”表达了作者对高粱米怎样的感情?(2分)答:【参考答案】(09江苏无锡)学会如何待人(1)与人格完善的人相比,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那是一种无以言传的亲和力。

这种亲和力来自于一个勤勉于修身的人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体谅及鼓励。

(2)能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其脆弱的一面,从而待人温和宽容,是很多优秀的人的相同品质。

这也就是以待己之心待人。

(3)做到待人如己并不容易,生活中人们的双重标准随处可见。

这种双重标准往往体现在:对自己宽容而对他人严苛;无法原谅他人的冒犯而轻易遗忘自己对他人的伤害;无视对方的心情处境而把自己的观念情绪强加于人;把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安理得与体谅视作理所当然…………是的,我们常常希望他人纯粹,而忽略了自我反省一修正。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习题:第九单元18《红高梁》+Word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习题:第九单元18《红高梁》+Word含解析.doc

18《红高粱》罗汉大爷罗汉大爷只是普通的农民,日本人来了,打破了他惯常的生活。

被抓去当苦力、被监工打骂,他想跑;看见别人跑了,他也跑了;跑了又挂念两头大黑骡,又回来拉骡子。

可是骡子竟然不认他,踢他,这让罗汉大爷“心头火起”:“竟然不认主人啦”——“好两个畜生!”“你这个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混账东西!你这个里通外国的狗杂种!”至此,罗汉大爷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也爆发出来。

隆冬时节,酷寒酷冷。

不是无根基的谣传,确实比往年要冷得厚实。

《罗汉大爷》一开头,作者就把视角拉到现在,用倒叙的手法,追溯那段不平常的历史。

山东快板和县志记载,都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读者等待着英雄们的出场。

时间的流逝让曾经的一切都变成了传说,罗汉大爷也是读者期待中的一个英雄。

[技法点拨]倒叙的技巧:1.先写事件结局。

就是把事件的结局(事情的结果)放在文章的开头。

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

2.先写后面发生的事情。

叙述由“倒”转“顺”后,并不是叙述到开头写的那件事情为止,而是可以发展下去,写更多的事情。

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顺序,因此,必须注意到“倒”“顺”之间的起、迄点,要运用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以及前后照应。

3.倒叙时要精心设计,不可截下一段就轻易地往前提,那样会弄巧成拙。

4.开头倒叙部分,要简洁、生动,不能平淡冗长。

在开始追述的时候,要用三言两语表明以下是在追述往事。

⊙精彩运用请运用倒叙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文字。

【示例】同样在下雨,同样在出租车里……一切同那个雨夜完全一样,我听着车外的雨声,再也抑制不住我的思绪……那晚我乘坐出租车回家,可天空不作美,下起倾盆大雨。

车到了小区门口,我匆匆掏出几张搞得乱七八糟的纸币当作七元钱付给了出租车司机后便冲进了雨帘。

“小伙子!小伙子!”淅淅沥沥的雨中隐约传来几声呼喊,我并没有在意。

而身后的呼唤愈来愈清晰,脚步愈来愈急促,我终于停了下来,回头一看,昏暗的路灯下出现了那位出租司机四处奔波而憔悴的面孔,而那双炯炯有神的眼中分明闪着真诚。

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练习:第九单元18《红高梁》 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练习:第九单元18《红高梁》 Word版含解析.doc

18《红高粱》罗汉大爷罗汉大爷只是普通的农民,日本人来了,打破了他惯常的生活。

被抓去当苦力、被监工打骂,他想跑;看见别人跑了,他也跑了;跑了又挂念两头大黑骡,又回来拉骡子。

可是骡子竟然不认他,踢他,这让罗汉大爷“心头火起”:“竟然不认主人啦”——“好两个畜生!”“你这个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混账东西!你这个里通外国的狗杂种!”至此,罗汉大爷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也爆发出来。

隆冬时节,酷寒酷冷。

不是无根基的谣传,确实比往年要冷得厚实。

落雪无声?非。

不是一片片雪花,是一粒粒的雪榛子,黄昏时分从空中【课内挖掘】《罗汉大爷》一开头,作者就把视角拉到现在,用倒叙的手法,追溯那段不平常的历史。

山东快板和县志记载,都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读者等待着英雄们的出场。

时间的流逝让曾经的一切都变成了传说,罗汉大爷也是读者期待中的一个英雄。

[技法点拨]倒叙的技巧:1.先写事件结局。

就是把事件的结局(事情的结果)放在文章的开头。

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

2.先写后面发生的事情。

叙述由“倒”转“顺”后,并不是叙述到开头写的那件事情为止,而是可以发展下去,写更多的事情。

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顺序,因此,必须注意到“倒”“顺”之间的起、迄点,要运用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以及前后照应。

3.倒叙时要精心设计,不可截下一段就轻易地往前提,那样会弄巧成拙。

4.开头倒叙部分,要简洁、生动,不能平淡冗长。

在开始追述的时候,要用三言两语表明以下是在追述往事。

⊙精彩运用请运用倒叙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文字。

【示例】同样在下雨,同样在出租车里……一切同那个雨夜完全一样,我听着车外的雨声,再也抑制不住我的思绪……那晚我乘坐出租车回家,可天空不作美,下起倾盆大雨。

车到了小区门口,我匆匆掏出几张搞得乱七八糟的纸币当作七元钱付给了出租车司机后便冲进了雨帘。

“小伙子!小伙子!”淅淅沥沥的雨中隐约传来几声呼喊,我并没有在意。

而身后的呼唤愈来愈清晰,脚步愈来愈急促,我终于停了下来,回头一看,昏暗的路灯下出现了那位出租司机四处奔波而憔悴的面孔,而那双炯炯有神的眼中分明闪着真诚。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中国小说欣赏》:《红高梁》教案(人教选修)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中国小说欣赏》:《红高梁》教案(人教选修)

《红高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作者及《红高粱》的相关知识。

2.简述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能力目标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描写的特点,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余占鳌的人物形象。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红高粱》是最能反映莫言风格的一篇奇作。

小说以一块块的感觉画面组合而成,形成一个以独特感觉为基础的“红高粱”世界。

从题材看,小说取材于作者家乡的抗日生活,写作目的也很明确,在小说结尾处作者表示:“谨以此文召唤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

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

伏惟尚飨!尚飨!”在小说里,作者以家乡的红高粱作为背景,以活生生的感觉记忆为笔锋,游犁般地描写着家乡的抗日生活画面。

无边无际的高梁地红成洋的血海,血海中,有着生命的野合,有着活剐的血腥,有土匪的出没,有英勇的伏击。

与以往的“抗日文学”不同,《红高粱》摒弃了种种思想框框的制约,抹去了单纯乐观的色调,把家乡的抗日生活重新放置在民族的自然发展和充满血腥的历史过程中去。

后来有人惊叹地评价,《红高粱》把抗日题材“拖出了困海”。

不仅如此,《红高梁》还为我国当代的“战争文学”拓出了一条新路。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简介莫言,原名管谟业,1956年3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一个农民家庭。

极左路线从50年代末期造成了农村社会的普遍贫困,他家是上中农成分,连领救济粮的资格都没有。

他曾在某一年的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

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记忆,父亲过于严厉的约束也使他备受压抑。

这种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

6岁进校读书,曾因骂老师是“奴隶主”受警告处分。

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

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

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练习:第九单元18《红高梁》

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练习:第九单元18《红高梁》

18《红高粱》罗汉大爷罗汉大爷只是普通的农民,日本人来了,打破了他惯常的生活。

被抓去当苦力、被监工打骂,他想跑;看见别人跑了,他也跑了;跑了又挂念两头大黑骡,又回来拉骡子。

可是骡子竟然不认他,踢他,这让罗汉大爷“心头火起”:“竟然不认主人啦”——“好两个畜生!”“你这个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混账东西!你这个里通外国的狗杂种!”至此,罗汉大爷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也爆发出来。

【课内挖掘】《罗汉大爷》一开头,作者就把视角拉到现在,用倒叙的手法,追溯那段不平常的历史。

山东快板和县志记载,都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读者等待着英雄们的出场。

时间的流逝让曾经的一切都变成了传说,罗汉大爷也是读者期待中的一个英雄。

[技法点拨]倒叙的技巧:1.先写事件结局。

就是把事件的结局(事情的结果)放在文章的开头。

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

2.先写后面发生的事情。

叙述由“倒”转“顺”后,并不是叙述到开头写的那件事情为止,而是可以发展下去,写更多的事情。

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顺序,因此,必须注意到“倒”“顺”之间的起、迄点,要运用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以及前后照应。

3.倒叙时要精心设计,不可截下一段就轻易地往前提,那样会弄巧成拙。

4.开头倒叙部分,要简洁、生动,不能平淡冗长。

在开始追述的时候,要用三言两语表明以下是在追述往事。

⊙精彩运用请运用倒叙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文字。

【示例】同样在下雨,同样在出租车里……一切同那个雨夜完全一样,我听着车外的雨声,再也抑制不住我的思绪……那晚我乘坐出租车回家,可天空不作美,下起倾盆大雨。

车到了小区门口,我匆匆掏出几张搞得乱七八糟的纸币当作七元钱付给了出租车司机后便冲进了雨帘。

“小伙子!小伙子!”淅淅沥沥的雨中隐约传来几声呼喊,我并没有在意。

而身后的呼唤愈来愈清晰,脚步愈来愈急促,我终于停了下来,回头一看,昏暗的路灯下出现了那位出租司机四处奔波而憔悴的面孔,而那双炯炯有神的眼中分明闪着真诚。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版大二轮复习练习:小说文本阅读——单文精练 单文精练一 Word版含解析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版大二轮复习练习:小说文本阅读——单文精练 单文精练一 Word版含解析

小说文本阅读——单文精练单文精练一小城三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小城三月萧红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郊原上的草,是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地钻出了土皮。

放牛的孩子,在掀起了墙脚下面的瓦片时,找到了一片草芽,孩子们到家里告诉妈妈,说:“今天草芽出土了!”妈妈惊喜的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天气突然地热起来,说是“二八月,小阳春”,自然冷天气还是要来的,但是这几天可热了。

春天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大街小巷到处飞着,像纷纷落下的雪块……春来了,带着呼唤,带着蛊惑……翠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恋爱了。

翠姨十八九岁了,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的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

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地捏着。

翠姨很喜欢我,因为我在学堂里念书,而她没有,她想什么事我都比她明白。

到夜里,我住在外祖父家里了,她就陪着我也住下。

每每从睡下了就谈,谈过了半夜。

翠姨会弹大正琴,就是前些年所流行在中国的一种日本琴,她还会吹笛子。

我的堂哥钢琴弹得很好,吹箫吹得也好。

叔叔和哥哥他们都到北京和哈尔滨那些大地方去读书了,回到家里来,大讲他们那里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故事。

翠姨听了许多故事。

过了不久,翠姨就订婚了。

她的未来的丈夫,我见过,人长得又矮又小,穿一身蓝布棉袍子,黑马褂,头上戴一顶赶大车的人所戴的五耳帽子。

她不知道那是她的什么人,她只当是哪里来了这样一位乡下的客人。

有一年冬天,刚过了年,翠姨就来到了我家。

伯父的儿子——我的堂哥,就正在我家里。

他人很漂亮,很直的鼻子,很黑的眼睛,嘴也好看,头发也梳得好看,人很长,走路很爽快。

大概在我们所有的家族中,没有这么漂亮的人物。

翠姨一直在看堂哥。

翠姨对我哥哥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哥哥对翠姨就像对我们,也是完全的一样。

不过哥哥讲故事的时候,翠姨总比我们留心些。

(整理版)红高粱

(整理版)红高粱

红高粱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焦.虑蛟.龙搅.拌心存侥.幸昧.联袂.妩媚.相濡以沫.杼.枢.纽殊.荣仗义疏.财D.协.调挟.制和谐.改邪.归正解析:A项,“搅〞“侥〞读“jiǎo〞,其余均读“jiāo〞;B项,“沫〞读“mò〞,其余均读“mèi〞;C项,“杼〞读“zhù〞,其余均读“shū〞;D项,均读“xié〞。

答案:D2.以下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踉跄时过境迁渲泄是可忍孰不可忍B.老鸹老羞成怒编篡偷鸡不着蚀把米C.血痂焦躁不安厮打醉翁之意不在酒D.颈挛麻木不仁倔强一年之计在于春解析:A项,“渲〞应为“宣〞;B项,“篡〞应为“纂〞;D项,“颈〞应为“痉〞。

答案:C3.依次填入以下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为哪项〔〕〔1〕黑骡子光滑的屁股上_________阳光点点。

〔2〕奶奶在高粱叶子垛边给他的温暖令他_________难忘。

〔3〕中年人拎起鬼子的步枪,轻悄悄地_________了。

A.反映终身消逝B.反映终生消逝C.反响终身消失D.反响终生消逝解析:反映:把客观情况或意见、态度告诉上级;反响:事情发生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终身:一生,一辈子〔多就切身的事说〕;终生:一生〔多就事业说〕。

消失:事物逐渐减小以至没有;消逝:逝去,看不见。

答案:A4.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为哪项…〔〕六神无主....,像孩子一样胡胡涂涂地哭起来。

B.骡马弹蹄吹鼻。

破篷布上,漏出几颗鬼鬼崇崇....的星辰。

C.奶奶注视着红高粱,在她朦胧的眼睛里,高粱们巧夺天工....,奇形怪状。

D.公路两侧的河堤上,高粱地里,横七竖八....地躺着死尸和伤兵。

解析:巧夺天工:形容技艺极其精巧,不合语境。

答案:C5.“一股紫红色的火苗,也在他空白的脑子里缓缓地亮起来。

〞在这句话中,“紫红色的火苗〞指的是什么?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阅读单文精练一红高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文签:长篇小说节选+土匪式英雄红高粱莫言[注]①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

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

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

余司令说:“立住吧。

”奶奶就立住了。

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

”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冷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

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②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

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他的视线,只闻队伍的脚步声,不见队伍的形和影。

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

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③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

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忙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上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人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枪开炮——④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

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

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

⑤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声中央夹杂着路边碎草的窸窣声响。

雾奇浓,活泼多变。

我父亲的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

在这次雾中行军里,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

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处一种非常遥远的回忆。

⑥七天之后,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肃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过水银,汩汩生辉。

我父亲在剪破的月影下,闻到了比现在强烈无数倍的腥甜气息。

那时候,余司令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藉,流出的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稀泥,使他们拔腿迟缓。

腥甜的气味令人窒息,一群前来吃人肉的狗,坐在高粱地里,目光炯炯地盯着父亲和余司令。

余司令掏出自来得手枪,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

群狗一哄而散,坐得远远的,呜呜地咆哮着,贪婪地望着死尸。

腥甜味愈加强烈,余司令大喊一声:“日本狗!狗娘养的日本!”他对着那群狗打完了所有的子弹,狗跑得无影无踪。

余司令对我父亲说:“走吧,儿子!”一老一小,便迎着月光,向高粱深处走去。

那股弥漫田野的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更加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甜味一直伴随着他。

⑦拐进高粱地后,雾更显凝滞,质量加大,流动感少,在人的身体与人负载的物体碰撞高粱秸秆后,随着高粱嚓嚓啦啦的幽怨鸣声,一大滴一大滴的沉重水珠扑簌簌落下。

水珠冰凉清爽,味道鲜美,我父亲仰脸时,一滴大水珠准确地打进他的嘴里。

父亲看到舒缓的雾团里,晃动着高粱沉甸甸的头颅。

高粱沾满了露水的柔韧叶片,锯着父亲的衣衫和面颊。

高粱晃动激起的小风在父亲头顶上短促出击,墨水河的流水声愈来愈响。

(有删改)注莫言:山东高密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本文选自其长篇小说《红高粱》的第一部分,文中的余占鳌就是“我父亲”的生父。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抗日战争为时代背景,主要人物余占鳌是名满天下的抗日英雄,“我父亲”则在战争的腥风血雨中成长。

B.小说以余司令带领民间武装队伏击日本汽车队的战斗过程为故事线索,在这场战斗中,有三百多个乡亲牺牲了。

C.广袤美丽、饱浸着鲜血的高粱地,是爱恨情仇的故事展开的背景,同时,充满旺盛生命力的红高粱,也是高密东北乡父老乡亲的化身。

D.小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农民高尚人格的深挚赞美,也流露出文明进步中隐含种性退化的遗憾,呼唤着强有力的生命形态。

答案D解析“对故乡农民高尚人格的深挚赞美”错,原文说“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红高粱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既有豪气冲天的一面,也有粗鄙丑陋的一面,这是一种真实的有生命力的生存方式,人物性格并不全是“高尚”的。

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艺术特色。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奶奶比作愈离愈远的岸,写出了“我父亲”对母亲的依依不舍。

把雾比作汹涌的海水,既点明了农民队伍清晨行军的环境,也暗示了“我父亲”内心的不安。

把余司令比作船舷,写出了“我父亲”对余司令的崇拜和在他身边所获得的安全感。

全句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十四岁的少年离开母亲,走向战场的真切感受,使行军画面更有感染力。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一般先要判断使用的手法,然后分析在句子中的运用,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效果。

本题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共有三个比喻,要分别说出本体和喻体,再结合句子分析效果,分别写出了或点明了或暗示了什么内容,最后总结全句的作用和效果。

注意答题时要有分有总,先分说,后总结。

3.小说的叙事很有特色,请分别从叙事角度和叙事时间方面,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叙事角度:作者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叙述,事件的亲历者却是“我父亲”,“我”是故事的旁观者,这样叙述,既有亲历者真切直接的见闻感受,又便于展开抒情和评论。

(即同时运用了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双重叙事视角,在亲历记录、评述间自由切换。

)(2)叙事时间:小说的时间顺序被完全打乱,把不同时间点的故事剪切在一个画面里:其中,有“我父亲”的生父余司令带领农民对抗日军的战斗、“我父亲”那时的行军见闻、“我”现在对高密的感受等,将祖孙三代的经历结合成家族的整体故事。

大幅度的时空跳跃,形成了故事的陌生化,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即叙事上采用心理时间,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小说的叙述特点和表达效果。

叙事角度上,由第①段可知,作者是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由第②段可知,故事是由眼见耳闻的父亲转述而来,既具备了亲历者的真情实感,又便于展开抒情议论。

时间上,由第④段和第⑥段来看,作者将时间顺序打乱,将“我”“我父亲”“爷爷”三代人的经历结合在一起,使得情节更为紧凑。

大幅度的时空跳跃,形成了小说故事的陌生化,让读者们读之有新意。

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红高粱充满诗意,也隐含血腥,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B.小说综合运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描写环境,壮美与优美兼具,既呈现了家乡的风貌,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C.小说开头管“我父亲”叫“土匪种”,表明“我”对父亲的态度是不尊敬的,“我”心目中的英雄是余占鳖。

D.余司令“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这体现了余司令的粗野狂暴与果断干练。

答案C解析“表明‘我’对父亲的态度是不尊敬的”分析错误,原文称呼父亲为“这个土匪种”只是一种叙述的腔调,显得野性十足。

2.有人评论本文的开头“兼具现实的真切感与历史的厚重感”,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现实的真切感:开篇时间具体到“八月初九”,如同现实生活记录的再现;小说通过“我父亲”的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受,如“热烘烘的香味”“凉气逼人”“打了一个冷战”等,给读者呈现了真切的生活场景;送别场面描写也增加了小说的真切感。

(2)历史的厚重感:故事发生在“一九三九年”,距离读者已有近百年,小说又通过“我”的叙述,拉开了读者与那段往事的距离,增强了历史感;开篇就交待日后余占鳌成了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这种叙述方式也突出了历史的厚重感。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要先审清题干,从“现实的真切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两方面进行思考。

小说开头,故事发生的时间记述得非常具体,像是在真实地记录现实生活,给人一种真实感,“奶奶”为“我父亲”送别的场面描写以及对“我父亲”各种感官感受的描写,非常自然,像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也体现出一种现实的真切感。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一九三九年”,距离今天时间久远,同时,小说借“我”的叙述,表现“爷爷”“奶奶”“父亲”时代的故事,叙述的是抗日战争时的故事,且先交代了余占鳌的身份,“后来”等字眼的使用也有一种追溯历史的意味,增加了小说的历史厚重感。

3.莫言曾说,“无论是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艺术风格上的“邪劲儿”。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邪劲儿”指的是小说创作不走寻常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1)从情节安排上看:小说淡化了情节,打破了时空顺序,灵活地将两代人的故事交错叙述以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2)从人物塑造上看:小说没有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特征,而是让人物的成长变化自然地通过环境得以体现。

(3)从叙述风格上看:小说打破了单一的叙述方式,兼有“我”的有限视角和“我奶奶”的全知视角,将人物在小说中的表达与“我”的表达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无拘无束,极大地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从主旨表达上看:小说弱化了主旨表达,在不经意间让读者体会中国农民对抗外敌入侵的淳朴态度和生命之气,让小说有了一种原始的激情和力量。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邪劲儿”的意蕴,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