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建筑
早期文明的建筑形态
从远古到汉代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好几千年的跨度,对于这个时期的中国建筑来说,还有很多很多未知的东西。
甚至对这个时期的历史,我们也还有很多未知的,也还有很多的不能清楚地表述的地方。
对于建筑而言更是如。
要想很准确地描述上古时期的建筑形态,还有很多的困难。
特别是讲到中国历史,可能就会提到夏商周这些早期的著名的王,它们的建筑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有很多的研究,但是仍然很难对它们做出确切的描述。
也就是说在我们建筑史的特别是早期的部分,还有许许多多的空白点,对于每一个对中国建筑史感兴趣的人,都存在着很多可能,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去重新描绘这些时代建筑的发展。
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早期文明,人类早期文明在西亚开始发展。
他们开始有了最早的城市,然后逐渐发展,形成一个影响周边地区的一个大的文明。
在此之后,埃及的文明在发展,欧洲的文明在崛起。
中国的文明发展得也很早,大概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就有了最早的城市,这个是考古发掘已经证实了的。
我们的文明从那个时候,再到公元前21世纪的时候,那个时代是夏的时代。
中国的文明在夏代可以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转入阶级社会时期。
世界建筑发展,在西亚最早出现
城市,大约已经到了公元前将近1万
年的时候最早出现了城市。
西亚早期城市
到了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在欧洲北非等地开始出现了许多,类似巨石阵这样巨大的一些古代遗迹。
巨石阵
这个时期是世界的版图上人类文明逐渐发
展演化走向辉煌的一个时期,中国的文明是在
这个坐标中,在走着自己的道路。
中国的文明从旧石器时代时期开始,就是从公元前1万年往后推,到了新石器时期,大约公元前5000年这样的一个时代,开始有了仰韶文化,有了后来的红山文化,有了大汶口文化,有了河姆渡文化等。
总体可以把文化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南方发展的,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一个地区文明。
一个是以陕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
再有就是东北沈阳,包括内蒙的红山文化。
这些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是根据它的环境,根据它能够有的材料,根据它的生活方式来产生的。
比如在早期的文献当中有“下者为巢,
上者为营窟”,说的是在低洼的地方,人们营
造像鸟巢一样的东西,把建筑架在木杆上,架
在树上,人生活在当中,在高的地方。
巢居
比如说我们的黄土高原,人可能就挖一个洞,住在洞里面。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巢居”和“穴居”这样两种建筑的形式。
在有些文献当中提到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少动物多,动物不断地到人住的地方寻找食物,所以人民不胜禽兽虫蛇,于是就有了圣人。
这个圣人就发明了一种居住方式,就是让房子搭在树上,这样人民就可以不被野兽骚扰,于是大家很高兴,就选举他来当领导,来当王。
这个人就被称之为“有巢氏”。
这是文献当中记载的,从这些文献来看,就可以看到可以了解到古代有那样一个时期。
当然,这仅仅只是在文献中出现的。
那么有没有实物的见证?有。
在1973年的时候,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一处遗址。
这处遗址挖掘出来以后,它是在一个比较低洼的地方,发现了大量的木杆的遗迹,发现了大量的人类活动的痕迹。
从这样的一个遗址我们可以看到,或者我们可以了解到,它显然是一个村落。
这里头有很多很多人生活的痕迹在里面。
这个村落的房子不是像我们今天看到的那样,是在地上有一个基础,然后盖房子,它是在地上竖很多的木杆,然后把它的村子的房子全部建在木杆上,也就是架起来的建筑,架空的建筑。
这种建筑形式明显地是适合这个地区的气候环境也好,地理环境也好,人们的生活方式明显是这样。
河姆渡遗址
在遗址当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如果把房子放在柱子上面要有结构,需要跟柱子之间有联系,要有梁,要把地板架在上头,上头还要有墙,墙上还要盖屋顶。
那么那些木构件是怎么连接的呢?早期的很多类似的这些遗址,它的木杆件的连接是靠绑扎的,就是人们拿绳子把它捆起来。
这是最简单的一个方法,最直观的一个方法。
但是在河姆渡发现了榫卯的痕迹。
时间出现的稍晚,也就是说,在距今6000年的时候,
在河姆渡生活的这些人,已经会把木头加工得
非常精致。
用榫卯的方式把它们连接在一起。
当然,从绑扎到榫卯,肯定是要有一个时间过
程的。
木结构榫卯的形式非常丰富,那个时候
的榫卯已经很成熟了。
在距离河姆渡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属于河姆渡文化的另外一处遗址,叫田螺山。
这处遗址也非常有意思。
可以看
到图片当中有一个图上有很清楚的柱网关
系,这个柱网的间距大概是三米左右,也
就是说到了田螺山的时候,人们已经有一
个很清楚的结构的观念了,它已经有柱网
开始形成。
在下面的图上看到好像一个黑的木板放在地上,那是一个席子的痕迹,上面有非常漂亮的席纹一直保存到今天,也是差不多距今5000年到6000年的时候了。
下面是一个树根的遗迹,明显是人种的。
它不是长在生土上,它是长在一个人工填的土上。
这个树是经过判定是茶树。
田螺山遗址
你没有办法想象那个时候的生活。
人可以坐在席子上,非常漂亮的房子,有着三米宽左右间距的柱网,觉得简直像一个度假胜地一样,在这儿品茶。
当然我们不知道他那个茶树是喝的茶,还是长的景观的树、遮阴的树。
但是这棵
树显然是茶树,很古老的茶树。
现在真的很难解释,或者我们还不了解那个时代人的生活方式。
但是从这些遗迹来看,他们已经有着非常繁荣的文明。
他们的生活恐怕不是我们想像的那种原始人的生活。
从田螺山的建筑遗迹也好,从河姆渡的建筑遗迹也好,我们推想当时房子的形式,可能是这样一种“干阑式”建筑,架在木柱上,上面有很大的屋顶,下面有一个连续的空间。
像这样的住宅或者这样的房子在东南亚的一些地区你仍然可以看到,这个时代的建筑应该跟现在保存下来的这些在东南亚地区的建筑很接近很类似的。
这些建筑的演化发展到了今天,在中国大的文化文明的范围当中,仍然有很多遗迹。
它们保留了这种建筑的形式,这样结构。
广西程阳桥
如像云南贵州的一些地区的一些像侗族的村寨贵州黎平鼓楼(侗族村落)
傣族民居
以陕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距今大概6000年,可以看到南北方或者南方和黄河流域的发展应该是共时的,一边是河姆渡文化的发展,一边至少在仰韶文化地区,它的文明同样在蓬勃发展。
在仰韶文化的地区当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遗址,就是西安的那个半坡遗址。
在这儿发现了一个很完整的村落。
从这个村落中可以看到一种很独特的建筑体系演变发展的过程,这种体系就是穴居。
人离开丛林以后,从山上来到平原渔猎,需要找一个栖身的地方,这个栖身的地方应该在哪儿呢?当他走到平原上以后,他也同样习惯性地寻找这样一个住处。
当他找不到的时候怎么办?在黄土高原上的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挖个坑、挖个洞,人住在里面作为住房。
挖一个洞是不行的,要在上面盖个顶,顶用什么盖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砍一些树枝,拿来编一个伞一样的东西把它盖在洞穴上面。
在半坡看到了这种东西。
这样的洞穴,如果在里面要生活,它是潮湿的,不适合居住。
或者要煮一点东西吃,
怎么办?可能要有一个火塘,如果只是树枝的
话会很不安全,很容易着火烧了。
人们在漫长
的过程中开始在树枝编的屋顶上涂泥,抹上一
层泥灰,它既能防火、耐火,又能够保暖,慢
慢地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屋盖,形成了一个固
定的屋顶。
也就是下头一个洞,上头一个固定的泥糊出来的屋顶。
慢慢人们发现,在没有现代工具没有金属工具的时候,挖洞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他发现编那个屋顶更容易一点,于是坑越挖越浅屋顶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不再挖坑了,完全在地面上用树枝编起一个屋子来,甚至开始出现墙和屋顶的分离。
就是上头有一个人字形的顶,下头是墙,下面就是平地,甚至平地是经过处理了。
大家知道地面是潮的,处理有各种方法。
比如说放火烧,把地烧一遍,烧
完了以后地面的土质会发生变化,烧得像砖块一样。
在考古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红烧土,它是红颜色的,烧过的土表面是经过处理的,还有一些是用石灰、白灰。
如果房子出现了白灰面,那他一定是用石灰处理了地面做了防潮。
越来越讲究。
这个时候的房子的墙,变成了一个用树枝
编的外头涂泥的形式,我们把它叫做“木骨泥
墙”,就是木头的骨架,外头涂泥。
这种形式
在中国建筑的后期在长期在使用。
在半坡还出现了一个大房子,这个大房子
是方形的,后面分三间,前头有一个公共的空
间。
我们现在还不能准确地知道这个房子在当
时是干嘛用的,猜想是一个部落的中心。
从平面上也可以发现,这个大房子的前面有一个广场。
它可能也是部落活动的中心。
所以从这个形式上来看,你会发现一个聚落,一个完整的聚落,已经形成了一个空间格局。
实际上它是一个城市的雏形。
而半坡村它同样也是在一个高坡上,两边是崖,周围还有水。
它也是在这样一个防御性很好的位置上。
这个台地上是半坡村,出去可能有窑址,有墓葬区等等这样的一个形式。
这是河南的一处遗迹遗址。
这处遗址是一个比较早期的城址,平粮台城址。
我们发现它有城墙,城墙做了解剖,是夯土的。
非常有意思。
除了城墙以外,我发现它有两个城门,南门和北门。
南门的地方两侧有两间房子,是同时期的,显然应该是这个城的门卫室。
在这个门卫室看到了地面的红烧土。
用火烧过的、处理过的。
它的墙是用土坯做的。
也就是说,用泥把它做成一定的形状晒干了来砌墙,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展。
另外还发现在它的土坯砖的墙上还有草泥灰,也就是说当初盖这个房子的时候已经非常讲究了。
用土坯砖砌了墙,然后上头还抹灰,地面用火烧过,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建筑形态。
它的地面以下还有排水管,大概距地面三十公分左右,有一道排水管。
也就是说这个城市在除了考虑它的防御功能,除了它的城墙这些以外,它还考虑整个城市的防水设施。
这是距今天已经4300年了这样的一个城市。
这个时代建筑的发展已经开始从聚落向城市在转化。
开始出现城市的形式,它的建筑空间也开始变得丰富。
比如在半坡村有一些住宅,它有一个入口。
由于它是地穴式的,它的入口是向下挖的。
他(原始人)并不是挖到居住平面马上就是一个完整的坑出现在你面前,他在边上用木棍会支起一个墙,他的床、土炕藏在那个墙的后头。
也就是说,他开始有一种私密性的观念开始出现,他的建筑空间开始分成了很私密的睡觉的空间、活动的空间。
在建筑技术上从绑扎已经发展到了榫卯,从木骨泥墙到夯土技术,平粮台城开始出现夯土,还开始出现了土坯砖。
很多建筑技术在这个时期他已经基本上成型,无论是河姆渡文化也好,还是仰韶的半坡村的遗迹也好,展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建筑在两个区域同时发展的状况。
夏商时期建筑
夏商周时期,对应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一千年的时间。
两河流域的山岳台
埃及金字塔
克里特的文明,希腊的文明都差不多在这样一个区段当中发展。
克诺索斯迷阵
中国进入夏代和商代,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夏和人类文明当中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神话联系在一起,就是大洪水。
建立夏朝的皇帝禹,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获
得了领袖的地位,成为夏朝的创立者。
真正创
立夏朝的是他的儿子。
禹死了以后,他的儿子
不再采取禅让的方式来传递权力,而采取了继
承的方式,这样就有了夏朝。
商朝也是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时期。
夏代没
有历史的记载,但是今天已经发现了大量的
(商)代的遗址,可以证明这个朝代的存在。
特别重要的是,我们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了甲
骨文,在甲骨文被破解以后,商朝的历史变得
清晰了。
商朝有点像荷马史诗时代,它是一个神话和英雄的传说的时代。
《封神演义》讲的就是中国的神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而这一切恰恰发生在商和周交替的时期,它是这样的一个时代。
我们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遗迹二里头,现在认为二里头城址的时间应该和夏代的时间是重叠的,那它是不是一个夏的城市,我们还不好说。
但是在这个城市中发现了一些很重要的青铜器,如说鼎、青铜的爵。
二里头铜鼎
二里头铜爵
非常漂亮的青铜器。
鼎是古代的一种炊事用具。
当然,更重要的它是作为一种礼器。
传说当中大禹治水,大洪水被他治理了以后,他来确定自己国家的范畴。
他想自己的国家有多大呢?他把它分成九州,然后他铸了九个鼎来代表这九州,于是传说当中这种鼎就具有一种国家的象征的意义。
二里头遗址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出土了
很多青铜器,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发现了
两组建筑的遗迹,其中一组就是图片中的,它
是一个廊院,围合起来的一个廊院。
中间有一栋大房子,前面有一个门,形成
了一个类似的轴线,这个轴线是错开的。
但是
它基本有了一种轴线的概念,就是基本是对着
的,虽然这个门和主要建筑之间没有那么严
整。
从现在建筑的痕迹来看,就是它整个是在一个夯土的平台上,那已经非常讲究了。
就是整个地面都是处理过的,都还是被夯筑过的,建筑庭院都建在上面。
关于城市,有一些文献记载,禹的父亲鲧
开始筑城,筑的城墙叫三仞之城,非常高的城
墙,防御性很强的城墙。
按照《礼记》的说法,
礼记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
沟池以为固”就是它开始有了私有观念,有了
城市的观念,有了国家的观念。
鲧就要筑起这
些防御性的城墙,来保护自己的财产,保护自
己的人民。
夏代发现早期的城址可能确实是这
种情况。
在山东章丘有个非常著名的考古遗址叫城子崖。
这个遗址中发现了一个450m乘390m见方的一个城墙,是夯土的。
这个城从时间上看应当属于夏这个时期。
这两组建筑的基本形式是一致的,只是两个院落的形态略有差别。
大家可以看到图片当中这个建筑的形象,它的时间是距今大概3600年到3500年左右。
这是一个模型,做的一个复原。
到了距今3300年的时候,就是我们说的
商代,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遗迹。
这个大
概是1926年发现的一处非常重要的遗迹,就
是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这组遗迹今天我们已
经把它列入到世界遗产名录当中,说明它具
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它实际上是反映我们对
于商代认识一个非常重要的点。
在这儿发现
了大量的甲骨,上头刻有文字,这些文字有
各种各样的情况,有的是占卜的卜辞,有的
可能是一些事件的记载。
图为武丁征讨卜辞。
在这儿出土了青铜器当中的一件真正的重器,就是以前叫司母戊鼎,现在
叫做后母戊鼎。
一个巨大的青铜器,巨大的铜鼎。
后母戊鼎
在这儿发现了宫殿,发现了宗庙。
当然我们现在说它是宫殿说它是宗庙,是非常大的建筑的遗迹。
殷墟遗址
发现了大量的墓葬,商代王族的墓葬。
说它是王族的墓葬,是因为其等级极高,在墓葬当中发现了这样巨大的鼎,发现了大量的人殉,就是杀人陪葬在里边,大量的这样的情况出现,这显然不是当时一般的人能够做得到的,显然是当时王族的墓地。
商是已知的奴隶制国家,文献当中有很多记载。
如说商纣王“纣有亿兆夷人,亦有离德”,意思是说商末的时候他有很多的奴隶,但是这些奴隶都跟他离心离德,都不想在他的统治下生活。
同样,我们在殷墟墓葬当中发现大量的
殉葬的这些人,恐怕他的身份和地位也都是奴隶地位。
它反映了这样一个国家的性质。
关于这个时期的建筑也有很多记载,比如殷纣王建了一个很高大的建筑叫鹿台,在这个地方收藏了很多珍禽异兽,挖了一个大池子,里头灌上酒,变成一个酒池;在树上挂上肉,叫做肉林。
然后在里头娱乐。
这样一些后来我们把它叫做类似园林景观的东西,在当时是以这样一种形态出现的。
当然这是文献当中记载的。
关于他们的建筑形态,也有人在一些文献当中有描述,比如说“殷人重屋”,什么意思呢?就是商朝的人盖的房子是两层屋顶的,不是简单的一层屋顶,他要盖两层屋顶,重屋。
他的屋顶是“四阿重屋”,就是四坡的,那个房屋还是四坡顶。
商纣王的宫殿很讲究,叫“宫墙文画”,就是在那个墙壁上有很多的壁画,有很漂亮的色彩。
它的建筑的构件是雕刻过的。
后讲它“锦绣被堂”,就是建筑当中铺了大量织物,可以想象当时商代建筑的情景。
另外如“殷纣作琼室”,用非常漂亮的石材建造的房屋。
“立玉门”,就是它的门是玉石做的。
这是对当时建筑的描述。
可以想象,从那些青铜器来看,从那些青铜器上的雕饰装饰来看,当时的建筑也是水平非常高。
很重视这种装饰效果,而且这种装饰效果应该和青铜器上的纹样是接近的,或者类似的。
商代河南偃师商城,这个商城规模比殷墟略
小。
遗址平面图
殷墟还有很多有待发现的东西。
比如像殷墟边上的洹北商城,到底它的性质是什么,我们也有很多研究。
也许随着洹北
商城的发掘,我们对商代建筑的发展,对商代建筑的认识会进一步深化。
从河南偃师商城的遗址来看,出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它有一个宫城,宫城外头有一个内城,内城外头有一个外城,三层城墙开始在这个遗址中出现。
这个是我们以前还没有见到的,这是在偃师商城中出现的三重城墙,这样的一个传统,从那时候开始直到后来的明清北京仍然是这样。
如紫禁城,紫禁城外头有皇城,皇城外头还有所谓内城,内城外头还有前门外头到永定门的外城。
就是它一层一层城墙套在一起,这个传统在商代已经开始见到,在遗迹当中开始见到。
建筑复原
在商代的遗址当中出土了很多的文物。
无论是陶器还是青铜器,其实都很有特点,
在造型上都有独特的风格。
陶鬲
陶尊
提梁铜卤
妇好墓出土土厂牛妇好墓出土象牙杯
二里头兽面铜牌
虽然我们见不到那个时期的建筑,但是用这些遗物可以来推测它建筑发展的程度。
这是在河北出土的一个商代中期聚落的一
个遗址的平面,从这个平面可以看到这个房子
之间的关系,已经很像现代的村落了。
跟半坡
村的时候那种布局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
萧城台西村聚落遗址平面图
总结夏商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可
以看到当时已经能够把地做得很平。
他用什么来找平,用水。
挖一个渠,灌上
水来找平地面,已经开始有这样找平的技术。
利用日影来确定建筑的方位,已经有了这样的定向技术。
在建筑基础的处理上,比如说在二里头宫殿我们发现,它的建筑基础处理实际上是把表面的这层土挖掉,露出原生的生土,然后在生土上面夯筑,再把土填回来,然后夯实,再在上面建房子。
它在基础处理上已经有很多很独到的地方,建筑的下面的夯层要比庭院要深,而且下头还垫有三层的鹅卵石来加固基础,它的基础已经处理得很好。
这个时候看到的墙壁仍然还是木骨泥墙,还有版筑的夯土的墙,仍然还是这种墙为主。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我们发现商代在处理
柱础的时候有了新的进步和发展。
如我们发现的一些
在商代的柱础上面,下面是垫了石头,然后在石头上
面可能要铺一层铜板,叫铜制。
然后再在这个铜板上
放柱子。
它的作用很清楚,就是,第一柱子是受力的
东西,底下放一块石头,扩大它的受力面,尽可能避
免不均匀沉降。
在上面垫一块铜板,可以隔离潮气。
类似的做法在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当中也出现了
在柱础下头垫了好几层石头,然后在上头放木头的柱
子的做法。
我们有些先生讲,中国的建筑有一种抗震的功能。
这种柱础的处理反映了这样的功能,如现在在一些建筑当中,有些很重要的建筑,觉得受地震的威胁很大,在下面加一个橡胶垫。
同样是隔离,就把基础的震动跟房子隔离开。
现
在在这些遗迹当中,在夏代的在商代的遗迹当中,也看到了类似的处理。
所以为什么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历次的地震当中,房子很容易破坏了,或者倒塌了,但是那些传统木结构的建筑,可能它的瓦也飞了,建筑也开始错位了,但是这房子不倒。
跟它地基的处理方式包括木结构本身的特性有关。
我们还发现了很多早期的排水的设施,我
们出土了夏商时代的很多陶管,下水管。
陶水
管其实做得很成熟,一头粗一头细,可以连接
在一起。
在很多的城址当中我们都发现,地下埋有这样一些排水设施,反映了他们那个时代对于城市排水的关注,也反映了这种技术的成熟。
这是一个现代的博物馆做的夯筑墙体的夯模的一个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