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5发现生长》教案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5发现生长》教案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5发现生长》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教材内容主要围绕“发现生长”这一主题展开。

教材通过图片、文字、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生活中接触过植物,对植物的生长有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植物生长的具体过程和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了解不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植物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培养科学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明白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植物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条件。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

2.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共同探讨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条件。

3.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植物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视频,实验材料等。

2.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材料,如种子、土壤、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呈现植物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为什么会生长?生长需要什么?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植物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3观察与比较》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3观察与比较》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3观察与比较》教学设计2.通过观察到的丰富信息,对特征进行比较。

1.出示准备好的两张找不同的图片,从颜色大小、形状、位置、数量等设置图片的不同特征。

2.谈话:这两张图片谁能最快最准确发现并说出它们的不同点呢?(板书:观察与比较)活动意图说明:先让学生熟悉观察、比较物体,培养学生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1.听音辨物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用耳朵听记录表1学生活动31.给不同浓度的溶液排序。

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用眼睛看,鼻子闻,用手感觉重量记录表2学生活动41.挑真假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教师活动21.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编号的暗盒(提前将四种物体分别装入暗盒中)2.谈话:刚刚孩子们都说的非常出色,现在请你们来猜一猜、玩一玩,盒子里面有什么?3.引导孩子在不打开暗盒的情况下,如何判断盒中的物体?引导多关注物体的声音特点;4.谈话:为准确辨听声音,老师这里有些建议:①四人一组,每人一个暗盒②小组轮流摇动暗盒,一人摇全组听。

③组内交流判断的结果时,规范句式:我用耳朵听,号听起来,所以我判断它是④记录判断结果(为降低记录难度,可直接连线) ;⑤实验完成后整理好实验材料。

4.教师打开暗盒,依次确定盒中物体;5.小结:耳朵也可以帮助我们观察信息,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

教师活动31.谈话:这次我们的游戏难度加大了一些,看看孩子们能否借助灵敏的观察能力,为它们三瓶溶液排个序呢?2.鼓励学生利用多感官观察,可多角度进行排序,例如可以从颜色深浅、液面高低、气味浓淡、重用眼睛看、耳朵听颜色声音气味触感1234记录表3鼻子闻、手去摸量轻重进行排序。

3.分析排序结果总结得出多感官观察的信息更全面,并填写记录表。

4.小结:多角度的观察排序,可以让我们的排序更加具有说服力。

教师活动41.谈话:刚刚我们从多个角度来观察了物品,那么现在不打开袋子,请你先摇一摇、听一听,大概判断一下是什么?2.提问:不打开袋子,用手摸猜猜是什么?3.谈话:能否判断它的颜色和气味呢?因此,说明各个感觉器官承担着各自的作用。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2通过感官来发现》教案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2通过感官来发现》教案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2通过感官来发现》教案一. 教材分析《2.2通过感官来发现》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大脑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这五个感官来获取外界信息。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感官功能,帮助他们认识到感官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对他们来说,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感官的功能会更加直观和深刻。

但是,他们对感官的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活动来进一步深化他们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这五个感官的基本功能。

2.培养学生通过感官来观察和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到感官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这五个感官的基本功能。

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感官来观察和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认识到感官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合作中发现。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如各种颜色的物体、不同味道的食物、各种气味的物品等。

2.准备纸张、画笔等,让学生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东西,有眼睛却不能看,有耳朵却不能听,有鼻子却不能闻,有舌头却不能尝,有皮肤却不能感觉?”让学生猜测,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感官。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这五个感官的基本功能,并通过图片和实物进行展示,让学生对感官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感官的功能。

如:用各种颜色的物体让学生观察,用不同味道的食物让学生品尝,用各种气味的物品让学生闻等。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实验中的观察和感受,并与组内的同学进行分享。

2024六制《青岛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磁铁》全部教案(共3课时)优选全文

2024六制《青岛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磁铁》全部教案(共3课时)优选全文

第二单元《磁铁》全部教案(共3课时)4.《认识磁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认识磁极》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二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课结合磁铁总是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磁极等相关内容,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在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交流。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

利用图片加文字呈现了曲别针、铁钉、铁屑、细线、泡沫塑料等本节课活动需要用到的材料。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

此部分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试一试,磁铁的哪个部位吸铁多。

通过呈现悬吊着的条形磁铁两端吸引着很多曲别针,形磁铁的中间吸引曲别针,把蹄形磁铁向铁屑内放置的场景。

提示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磁铁进行活动,探究磁铁哪个部位吸铁多。

活动二:让磁铁自由转动,静止后观察磁铁的两端会指向什么方向。

让学生通过细线悬吊条形磁铁、用旋转架支撑条形磁铁、用泡沫塑料漂浮磁针的方法使磁铁自由转动,观察静止后磁铁两端指示的方向。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

提出了“假如一块磁铁断成两块,每一块还有两个磁极吗?”的问题。

目的是让学生首先思考,磁铁断成两段后磁极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磁铁断成两段后磁极的变化。

本课遵循由特殊、个例归纳出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通过归纳不同形状的磁铁共同现象,认识磁铁的磁极。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有了一年多的科学学习的经历,可以说对科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磁铁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平时的游戏过程中已经多次接触到磁铁,一年级时知道了磁铁的形状及磁铁能吸铁的特性,同时很多学生会知道磁铁有磁极,对磁极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磁铁的磁极有几个,位置在哪里还没有系统地研究。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任何一块磁铁都有两个不同的磁极。

2.磁铁自由转动静止后,总能指示南北,指南的一个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一个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磁铁的吸力》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磁铁的吸力》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磁铁的吸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磁铁的吸力》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磁铁的吸力以及磁铁的性质。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图片和简洁明了的文字,引导学生探索磁铁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已经注意到磁铁的吸力,但对于磁铁的性质和磁铁的吸力规律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探索磁铁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磁铁的吸力以及磁铁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磁铁的吸力以及磁铁的性质。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磁铁的吸力规律,以及如何运用磁铁的吸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磁铁的吸力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磁铁、铁钉、铁片、塑料片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磁铁、铁钉、铁片、塑料片等。

3.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磁铁,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磁铁有什么特殊的能力吗?”让学生思考磁铁的吸力现象。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磁铁吸引铁钉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磁铁为什么能吸引铁钉?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磁铁吸引铁钉、铁片、塑料片的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1.1认识常见材料教学设计1.观察教室里或家里的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出示课本P2页图片让学生观察)大家说一说2.思考:通过对家里材料的认识,你们怎么想?小结:我们家里的物品需要许多不同的材料来制作,我们生活中需要用到许多的材料。

3.拓展延伸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哪些?出示物体举例,帮助学生认知。

4.辨认这些材料,把它们放进相应的盒子里。

(出示课本P3页图片)出示较明显的物体,让学生观察说出此物体是用什么做成的,采用了什么材料,引导学生初步认识。

然后再出示课本中的材料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材料的类别。

思考:你们见过下面的材料吗?(出示课本P3页图片让学生观察)小结:这些材料都属于金属材料,也就是说,金属材料又可以分为许多种类的材料。

5.交流讨论1金属材料也分很多种,你还知道哪些呢?举一些金属材料的物品让学生观察进一步了解。

思考:通过对这些材料的认识,你们怎么想?小结:材料可以分为许多种类,在同一种类的分类中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类。

6.交流讨论2同学们,用我们上边的观察方法,说一说你们让学生举例或者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回答。

让学生交流讨论,初步认识材料。

通过观察日常使用的一些物品让学生观察并比对。

让学生通过自由交流发挥,对金属材料的分类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学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认识各种材料,并在观察讨论中认识材料的分类并大致了解一些材料的性质,明白多种材料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教师里的物品都是用哪些材料制作。

过渡: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材料,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我们日常中的生活用品中都都会用到哪些材料。

(二)活动天地1.观察文具袋和文具,说说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出示课本P4页图片,并附上文具盒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我的观察发现:2.观察你的鞋子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说说用这种材料的好处。

(出示课本P4页图片让学生观察)我的观察结果:3.思考:通过观察认识,你们怎么想?用途相同的东西可以用不同的材料来制成,如文具袋和文具盒,都是用来盛放文具用品的;同一种物品可以根据材料的不同性质采用多种材料制造,如鞋子就是用了三种不同材料来制作。

大象版二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大象版二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1.《我们来造纸》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我们来造纸》是第二个综合探究单元“科技改变我们的生活”的起始课,通过手工造纸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技术制作的过程,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本课选择了非常吸引学生的手工造纸作为体验活动,是学生获得感性体验后在深入感受科技产品带来的方便和快捷。

教材第一部分由图片引入,通过学生阅读、写字、画画的场景,提出问题:纸是怎么来的?第二部分是手工造纸活动。

教师讲解手工造纸的步骤并演示,学生开始自己进行手工造纸。

通过实际的制作体验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之后学生才能如实讲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第三部分是表达交流,也是本单元要着重完成的科学探究目标。

造纸活动完成后,学生向同伴说一说自己手工造纸的体会,简要描述过程,与同学讨论、交流,即要求准确地表达,也要求认真地倾听。

第四部分是阅读。

通过阅读,从信息记录媒介、信息记录方式、信息传递方式的古今发展变革,体会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基于之前造纸活动实际动手的体验和感受,体会阅读材料中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

学习目标:1.能了解手工造纸的简单步骤。

2.通过造纸的实践活动,能简要讲述造纸过程与体会,并与同伴交流。

3.通过手工造纸活动和阅读,体会科技带给人们的进步,感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教学重点:了解造纸的过程,掌握信息传递的记录和传递的方式。

教学难点:了解造纸的过程,掌握信息传递的记录和传递的方式。

教学准备:废纸、水杯、木棒、水槽、纱网、干毛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有个谜语,看看谁最先猜出来。

出示谜语“四角方方,薄面白净。

传播知识,它打先锋。

”这是什么生活用品呢?我们每天生活、学习、看书、写字都离不开纸。

纸这么重要,你们知道是谁发明的吗?蔡伦的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蔡伦生活的汉代,距离今天将近2000年了,你们想知道那时候的人是怎么造纸的吗?(出示ppt:古代造纸过程图) 向学生逐步讲解古代的造纸过程经历了破碎(麻黄、竹子、稻草、树皮等原料)、蒸煮(把这些破碎后比较简易的造纸材料经过蒸煮后使它变软,成糊状)搅拌(把这些糊状的造纸原料和水混合在一起在大缸里搅拌成纸浆)、抄纸(把纸浆倒入大水槽里用抄纸网抄起来,使抄纸网面上均匀地附着一层薄薄的纸浆)、晒干(把抄好的纸浆放在阳光通风地地方晾晒,干后从纱网上轻轻揭下来,一张张纸就做好了)这种造纸技术很快就传到了朝鲜、越南、日本,后来又传到了欧洲、美洲和澳洲、风靡世界!中国的造纸术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学们是不是为我们祖先的这项发明感到骄傲和自豪!二、讲授新课(一)设计制作手工造纸其实,现代的手工造纸工艺仍然沿用着这种方法,大家想不想体验一下手工造纸?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我们来造纸”。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2.1《观察我们的身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2.1《观察我们的身体》教学设计

《观察我们的身体》◆教材分析《观察我们的身体》是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1课,指向“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这一科学概念。

聚焦部分在明确了本课的研究对象是“我们的身体”之后,提出了“关于我们的身体,你知道些什么?”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前认知。

探索部分由三个活动组成:观察身体的外形结构——认识人体的基本结构(头、颈、躯干和四肢);观察身体外形的对称性;观察身体的内部结构。

在研讨环节,“我们用了几种方法观察身体?”“说说观察中的新发现和想研究的问题”。

拓展环节主要是通过仔细观察人体结构图认识身体内部的一些看不到的结构。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看、画、摸、听等各种方式来观察我们的身体,初步了解我们身体的特点;2.知道我们的身体是由头部、颈部、躯干、四肢四个部分组成,并且人身体的外形是左右对称的;3.通过探究,了解在我们的皮肤下面隐藏着肌肉、韧带、骨骼等;4.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同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乐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和看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看、画、摸、听等各种方式来观察我们的身体,初步了解我们身体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活动,观察身体,了解身体的结构。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大纸板。

学生:收集关于人体方面的资料,初步了解我们身体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发现没有,我们在许多方面很相像,可是在一些方面又不太一样,谁来说一说我们在哪些方面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和他人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

师:关于我们的身体你知道什么?【学生】积极发言师:大家想不想更全面的了解我们的身体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我们的身体。

(板书)三、探索(一)看一看——了解身体的组成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项活动,请同学们观察小组的一名同学,说一说我们的身体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课件出示)【学生】分小组活动。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并加以指导。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2各种各样的杯子-教案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2各种各样的杯子-教案

2各种各样的杯子教学设计可以进行一个详细的观察。

2.拓展延伸你们知道不同材料有哪些特点吗?思考:通过认识这些材料及特点,你们怎么想?小结:不同的材料其特点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同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如陶瓷和玉石,它们的特点大致相同。

过渡: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材料,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我们日常中的生活用品中都都会用到哪些材料。

(二)活动天地1.比较并描述各种材料做的杯子有什么不同。

(出示课本P6页图片,并附上比较方法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方法一:看一看通过让学生看,观察,说出玻璃杯和陶瓷杯一个是透明一个不透明的特点。

小结:从杯子的透明度来区分不同点。

方法二:掂一掂让学生通过掂陶瓷杯和金属杯来感觉两只杯子的轻重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小结:从杯子的重量上来区分不同点。

方法三:捏一捏让学生通过捏让学生感受、观察纸杯和金属杯地变形程度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瓷、金属、玉石、纸杯、玻璃。

让学生交流讨论,初步认识材料特点。

让学生通过自由交流发挥,对不同材料杯子进行比较,发现不同材料杯子的特点。

材料的特点,然后进行比对提出问题并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同一物体可以用多种材料制成,这些物品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问题:木杯用久了会有裂纹,怎么办?(1)尽量不让木杯的冷热不要变化太快。

(2)用前先预热。

5.交流讨论同学们,你们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大家一起来说一说吧。

6.思考:这只杯子的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选这些材料?(出示课本P7页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对保温杯的观察,你们怎么想?小结: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利用各种材料的优点来组合而成,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就像保温杯,采用了塑料和金属相结合,即方便使用又解决了烫手问题。

总结:每一种材料都有它的特点,可以把具有不同优点的材料组合起来,做成人们需要的物品。

7.拓展交流你们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经过多种材料组合在一起的呢?大家一起说一说!出示铁锅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交流。

二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4《测试反应速度》教科版

二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4《测试反应速度》教科版

4.《测试反应快慢》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测试反应快慢》是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的第四课,是在认识身体的结构、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基础上,进一步综合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获取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反复训练可以提升我们的反应速度。

本节课分为3个部分。

第一是“聚焦”部分,通过翻拍手的游戏,交流熟悉人体的一些感觉器官。

第二是“探索”部分,重点开展玩“抓尺子”的游戏,有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比一比谁抓住的次数多”,这个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游戏的玩法,要求不高,能抓住尺子即可。

通过游戏的方式测试眼、手初步配合的结果,并比较出自己反应速度的快慢。

第二个活动是“比一比谁的得分多”,这个活动是在能抓住尺子的基础上尽量抓到高分区,从初步感知转变为数据描述,用数据描述变化规律更能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学生通过数据分析,能够得出“反复训练能够提升反应速度”的结论。

第三是“研讨”部分,这个环节讨论的话题也将是在游戏中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综合使用感觉器官会帮助人获取更丰富的信息用以比较分析和判断。

【学情分析】在学生平时生活中,常常会与小伙伴一起玩游戏,其中有许多是考验人反应快慢的游戏,如“木头人”、“翻拍手”等,但是,当问到学生哪些方法能够提高游戏成功率的时候,学生往往说不出来。

“抓尺子”是学生喜欢的游戏,虽然学生有浓厚的动手兴趣,但他们依然不善于总结提炼语言,所以在本节课还要继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游戏过程中也要利用学生求胜心理,引导学生思考获胜的方法。

此外,学生往往没有持续记录的习惯,这也为本节课的数据分析带来一定的影响,故在游戏过程中要时刻提醒学生记录的方法,养成持续记录的习惯。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感觉器官能帮助我们做出反应。

2.长时间、反复的训练能够提升反应的速度。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简单的数据比较,可以发现我们反应速度的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能够积极投入到研究活动中,保持好奇心和兴趣。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2.2 《通过感官来发现》教案4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2.2 《通过感官来发现》教案4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2.2 《通过感官来发现》教案4一. 教材分析《通过感官来发现》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我们是如何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来感知周围世界的。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感官,并理解感官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教科书还提供了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认识感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官经验,但对感官的认识还比较片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感官,并学会用感官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的感官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感官观察和发现身边的事物。

3.引导学生关注感官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人的感官及其作用。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感官观察和发现身边的事物。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感官的作用。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感官体验。

3.实验教学法: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感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实验器材,如各种各样的味道和气味的物品,用于感官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感官。

b.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分享在生活中用感官发现的事物。

2.呈现(10分钟)a.利用图片和实例,展示不同的感官及其作用。

b.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理解感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a.学生进行感官实验,如尝试不同的味道和气味,感受触觉的差异等。

b.让学生在实验中积极观察和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官体验。

4.巩固(5分钟)a.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感官的认识。

b.可以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拓展(5分钟)a.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保护和使用感官。

b.分享一些关于感官的有趣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人体结构、功能以及人体的生理现象。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人体有更深入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注健康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他们来说,人体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主题。

他们知道人体有很多部位,但是对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人体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人体各个部位的名称,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能够描述人体的一些生理现象,如呼吸、消化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学生能够探究人体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关注自己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体各个部位的名称和功能,人体的基本结构。

2.教学难点:人体内部结构的认知,生理现象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人体结构。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人体模型、图片、PPT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镜子、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身体有哪些部位吗?每个部位有什么作用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1.教师利用PPT展示人体各个部位的图片,让学生说出生殖器官的名称,了解其功能。

2.教师展示人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人体各个部位的名称。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其他组员用彩笔在代表的身上标出人体各个部位。

最新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科学《2.2通过感官来发现》优质教案

最新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科学《2.2通过感官来发现》优质教案

一、聚焦:揭示课题 1.谈话: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自己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感觉器官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还有皮肤,那么来看一看今天老师带来的一个朋友,他的身体少了哪些部位呀?2.引导:1今天柯南给老师带来了一个宝箱,这里面到底装着什么呢?大家想不想来猜一猜?那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感官来发现。

可以使用你们的感觉器官来猜一猜。

2.那这个箱子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用眼睛来看一看。

3.那么小朋友们,你们使用教师提问并顺势粘贴五种感觉器官的图片,针对学生提问进行反馈1.教师展示宝箱,并指名,让学生上台猜测,教师并板书学生的发现。

2.教师从箱子里拿出橙子并让学生观察特点。

3教师板书课题:通过感官来发现1.教师展示课件;2.教师提出学生观察要求;3.教师分发图片并指导学生观察;4.教师对学生的发现反馈并记录:5.教师出示自己的侦探记录。

1.教师展示四件物品并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用学生回答:少了眼睛;少了鼻子;少了嘴巴;少了两个耳朵;少了一手;五个学生排队摸箱子里的物品学生使用感觉器官进行猜测:1.戴上眼罩用手摸;2.戴上眼罩用鼻子闻;3.用耳朵来听一听;4.戴上眼罩用嘴巴尝;5.学生观察橘子的特点;1.学生回答;2.学生分小组观察照片,并填写柯南的侦探报告;3.小组组长上台领取侦探报告并按时间与小组成员进行观察。

4.小组反馈;1.学生观察物品2.小组回答引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引导学生通过感官来发现箱子里的物品通过观察图片,认识感官以及感官的作用。

通过实践证实使用多种感官来观察会让我们对物品的认识钢价全面。

通过对感觉器官作用的拓展延伸,使学生能在生活中运用多种感官的作用。

手上的皮肤,鼻子,耳朵,嘴巴,还有眼睛让我们知道了柯南给我们带来的箱子里面的东西是橙子,这些我们都是通过感官来发现的。

二、探索:认识感官及作用 (一)探索交流1:(1)其实刚刚啊就是柯南给你们的一个小考验,接下来柯南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任务,你们敢接受挑战么? (2)现在这四张照片已经在老师手里了,老师希望你们在观察和记录的时候,眼睛要准动作要快:1.仔细观察照片中的物体有什么特点;2.小声交流小组分工合作3.抓紧多种感官来进行观察;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并给小组组长领取观察所需的物品;3.指名小组进行回答并记录小组的发现;4.教师指名回答:用多种感官观察物品和用眼睛观察照片的不同;5.教师板书:全面、准确教师提问,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提出建议学生回答物。

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自制指南针》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自制指南针》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自制指南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自制指南针》的内容主要包括指南针的制作和指南针的使用。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指南针的原理,掌握制作指南针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指南针的奥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

但他们对于指南针的原理和制作过程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指南针的原理,掌握制作指南针的方法,能够运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南针的制作方法和运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2.教学难点:指南针的原理和制作过程中的细节。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指南针的制作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指南针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指南针样品、制作指南针的材料、实验器材等。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准备制作指南针的材料。

3.教学环境:实验室或教室,具备实验条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指南针样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指南针的作用和原理,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指南针的历史和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指南针。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指南针的制作过程,为学生自主制作指南针提供参考。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指南针的制作实验。

2023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含目录)

2023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含目录)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玩磁铁4磁铁的吸力5磁铁的两极6自制指南针4磁铁的吸力【教材分析】本节课为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玩磁铁”的第一课,旨在带领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初步探索磁铁的性质,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初步意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是有机结合的,科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节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游戏“钓鱼活动”,引出磁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原有认知冲突,揭示本课的研究主题;第二部分: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磁铁能吸铁、镍等材料的物质,了解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能隔空吸铁,磁性能传递等性质。

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步骤,体验“做科学”的乐趣。

第三部分: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明晰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更喜欢游戏,对科学探究有浓厚的兴趣。

对于磁铁,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所接触,对磁铁能够吸铁也有一点了解,但是这些认识是混沌的,零散的、片面的。

另外二年级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活动也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活动中既要大胆放手,又要注重引导。

【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器材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能够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2.知道磁铁能吸引铁、镍等金属,磁铁可以隔着物体吸铁,磁性可以传递,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用科学服务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

3.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的秘密,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养成主动探究,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意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是有机结合的,增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和发现磁铁的性质【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交流,质疑。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水槽、各种材料及黏土做成的鱼(建议:内加的材料学生最好能认识,好区分,好找规律)、钓竿、磁铁、烧杯、回形针、实验记录单、实验袋(磁铁、凤尾夹、钥匙铁丝、垫圈、螺帽、铁钉、一角硬币、一元硬币等)学生材料:各种各样的磁铁。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第1课《观察我们的身体》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单元的第1课。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生命科学领域,指向“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这一科学概念。

本单元共六课,前四课从身体的结构入手,发展到对感觉器官的认识;最后两课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关注自身健康成长的机会,这也是在为“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影响”这一科学概念做铺垫。

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聚焦部分在明确了本课的研究对象是“我们的身体”之后,提出了“关于我们的身体,你知道些什么?”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前认知。

探索部分由四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对身体外形结构的观察,核心是“身体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认识人体的基本结构——头、颈、躯干和四肢;第二个活动是对身体外形的对称性的观察;第三个活动和第四个活动都是将观察的重点由身体外部引向身体内部,对人体展开了由外部到内部的观察活动。

在研讨环节,“我们用了几种方法观察身体?”“说说观察中的新发现和想研究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引发学生对观察方法、观察内容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探究人体秘密的兴趣。

拓展环节主要是通过仔细观察人体结构图认识身体内部的一些看不到的结构。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对“身体结构”这个概念是模糊的,往往会把眼睛、鼻子、耳朵等五官与身体结构混淆。

同时对身体内部结构的认识也不具体、不全面。

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观察过植物和动物的结构,同时学习了一些观察方法。

本课的观察对象是同学和自己的身体,是学生相对熟悉的、能摸到的、能看到的,这些都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知识、技能基础。

科学概念目标我们的身体基本结构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身体外形具有左右对称的特点。

身体内部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结构,如骨骼、肌肉、心脏等。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从外形到内部、整体到局部有顺序地观察并描述身体的外部结构。

第2课《通过感官来发现》教案(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2课《通过感官来发现》教案(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通过感官来发现》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单元的第2课。

本课重点呈现的是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在聚焦环节,通过对感觉器官作用的回顾,一是认识到“眼、耳、鼻、舌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二是认识到“感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知道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探索环节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交流。

我们的感官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明确各个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够感知的信息,强调每个感觉器官只能够感知特定的信息。

第二个活动“看下面的图片,说说我们看到的和我们想到的,并用词汇记录下来”,用眼睛观察图片,呈现出眼睛能够看到的事实与头脑中的想象的不同。

认识到单独一个感觉器官有无法采集到的信息,综合使用多种感觉器官会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

第三个活动“用五种感官实际观察物品”意图让学生将上一个活动的想象部分,通过其他感觉器官进行验证,给出事实现象的描述,再次对事实和想象加以区分,并使学生认识到人体对周围事物的认识需要多种感觉器官的合作。

在研讨环节,通过研讨,让学生认识到每个感觉器官只能感知自己能够感知的信息,对于其他信息无能为力。

多种感官一起观察事物,能够得到这个事物的更多信息,更加接近事实。

拓展环节将感觉器官的研究与社会问题建立起关联,如残障人士缺失某些感觉器官,导致他们需要利用其他感觉器官来弥补,有时还需要各种辅助的科学仪器来帮助他们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

【学情分析】从一年级开始,观察活动都要借助各种感觉器官来完成,所以学生对感觉器官的功能已经很熟悉了,有利于本课的教学。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感觉器官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认识事物、感受外界环境的变化等,但是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感觉器官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眼、耳、鼻、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及其变化等。

2.每个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做的事情,也有不能做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第1课《植物角》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小孩子对一些花花草草有着天然的好奇心,一年级时我们带领着孩子们初步接触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植物。

从本课开始,我们将走进植物的生活,照顾它们、养殖它们。

我们将陪伴孩子们一起经历一场心路历程,当看到植物作为生命体而发出勃勃的生机时,他们常常会感到非常好奇,会因植物的成长而喜,也许会因植物的死亡而伤心落泪…孩子们会同他们的植物一同成长,他们将对植物的生长进行思考、讨论。

教材按“在哪里养殖植物?养殖什么植物?怎么养殖植物?”三个问题层次布设了三个相应的活动“1建植物角”“2认识植物角中的植物”“3我来照顾植物”,三个活动层层递进,相互关联。

活动1,引导学生围绕如何在教室内建立植物角,思考讨论“建在什么位置”“养殖植物应该注意什么”“准备什么材料”等问题,驱动学生调取已有经验的同时,梳理聚焦问题,权衡利弊得失,选择适当的位置、搭建材料,在教师的指导和家长的帮助下,学生分组自带要养殖的植物,师生共同建立植物角。

旨在为后续活动提供多样本探究对象,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后期学生养殖过程中情感的投人打下伏笔。

因为植物角中有很多学生不认识的植物,活动2中的两幅场景图,旨在要求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观察并描述植物的待征,比较这些植物的不同与相同,辦认这些植物。

活动3是在活动2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植物角中的植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让学生分组认领一盆植物,査阅相关资料,工解杀殖条件和技术,指导学生初步制订养殖计划,设计观察生长记录表,做好养殖植物、观察探究植物生长情况的准备。

二、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能说出常见植物的名称,通过比较植物,能简单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了解植物是有生命的。

2.科学探究:利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3.科学态度: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探究的兴趣,在合作种植的过程中,培养关爱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能简单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四、教学难点: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探究的兴趣,在合作种植的过程中,培养关爱生命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出示参照单元页制作的研究植物生长的情境图课件,驱动学生回顾对植物生长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仿照单元页上的小诗提出“植物生长需要什么,不同的植物生长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等问题。

教师提醒学生,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养殖植物,探究植物的生长特点,发现让植物生长得更好需要注意的条件;并顺勢引出在教室里建立“植物角”这个话题导入新课。

二、集中话题——建立植物角1.谈话:在我们的教室、家里到处都能看到植物,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也在班里建一个专门放植物的植物角。

2.讨论:大家说说,我们班哪儿放植物最合适,为什么?教学意图及效果:学生探讨后发现,班级很多地方都可以放植物,讨论会引发学生争议,争议的焦点集中在植物角位置的设立是否适合植物生长。

三、认识植物角中的植物1.谈话:植物角的位置有争议,我们先来认识和了解这些植物,了解后根据植物的需要,再选择植物角的位置。

教学意图及效果:学生对于植物角位置设立的讨论,引发对植物学习的兴趣和关注,也能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存环境,为“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的学习做准备。

2.出示植物:铜钱草、凤仙花、绿萝、莱莉、蝴蝶兰、碰碰香等植物。

3.谈话:你认识哪种植物?它叫什么?谁能来说一说?4.认识、描述常见植物特征每组一盆凤仙花;一盆其他植物。

(1)提问:请大家观察这几盆植物,这些植物都具有哪些特征,找一找植物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探究:学生观察不同植物,寻找植物的特征。

教学意图及效果:学生在认识植物特征的基础上种植植物,有助于学生长期观察、养护植物。

5.提问:观察过植物的特征后,我们再来讨论,班级植物角建在什么地方合适?根据植物的特征,学生同意将所有的植物放在教室后面的柜子上,原因是有的植物体型太大,为了保护植物不被伤害。

6.建立植物角,将植物放在植物角中。

六、学习照顾植物1.谈话:请大家分组制订一个照顾植物的计划,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2.提问:大家准备怎样照顾这些植物?是如何计划的?怎样观察?记录哪些信息?怎样记录?教学意图及效果:教师设计系列问题链,逐一帮助学生解决,引领学生制订计划,做好养殖植物、硏究植物生长的准备,为后两节课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希望通过制订计划,让二年级学生感受到合理的分工合作能更好地照顾植物,建立学生的合作意识。

七、总结在照顾植物的过程中,请大家观察植物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教学意图及效果:希望学生长期有计划地种植植物,并能发现植物会经历生长、生病、死亡等变化。

八、布置作业1、在生活中爱护植物九、板书设计略十、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第2课《植物在生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能说出植物在不断生长,会用测量的方法记录植物的生长。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能得出植物在生长的结论。

3.科学态度:在植物探究活动中,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能说出植物在不断生长,会用测量的方法记录植物的生长。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能得出植物在生长的结论。

教学过程一、集中话题——植物长大了吗?1.出示植物2.提问:我们在班里建立了植物角,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护,我们的植物有变化吗?有什么变化?3.讨论:怎样看出植物是长大了的?教学意图及效果:二年级的学生会发现植物发生了变化,如:植物颜色、叶片大小、植物的高度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植物在生长。

二、搜集植物生长的证据1.出示植物:凤仙花。

2.谈话:是不是跟大家说的一样,植物长大了呢?我们可以通过记录的方式来搜集植物长大的证据。

3.提问:怎样证明植物生长了?教学意图及效果:引导学生发现植物叶片的数量、植株高矮的变化能证明植物在生长,植物的变化就是学生需要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的证据,知道搜集证据要实事求是。

4.探究:每组一盆凤仙花。

5.谈话:数一数植物现在有多少片叶子,并记录在表格里,过两天再数一数并记录在表格里,多记录几次就能知道叶子的数量有没有变化。

请大家先数今天叶子的数量并记录。

学生观察、记录叶片的数量。

6.提问:有什么办法知道植物是否长高了呢?7.提问:怎样才能在不伤害植物的基础上准确地测量并记录植物的高度?教学意图及效果:二年级的学生给植物测量高度时会联想到在家自己测身高的方法,让学生知道给植物测量高度要有一定的距离,以免伤害植物。

8.探究:测量植物的高度。

谈话:可以用纸带帮助我们测量植物高度,将纸带并排放在植物旁边,比量植物的高度并在纸带上做标记,再按标记剪下,测量记录后,将纸带粘在记录表中,留下证据。

教学意图及效果:引导二年级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发现,多人共同配合测量的数据会更加准确。

三、拓展延伸谈话:请大家继续观察、测量这些植物,将植物生长的证据记录下来,下节课看看植物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学意图及效果:希望学生在观察、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发现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和水分,并能养成长期观察、记录的习惯。

第二单元第3课《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通过阳光、水分的不同对植物影响的实验,认识到植物需要水和阳光维持生长和生存。

(2)科学探究:能简要描述探究阳光、水是否对植物生长有影响实验的过程与方法。

(3)科学态度:在植物种植经验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并能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植物需要水和阳光维持生长和生存。

教学难点:学习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并能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1)集中话题——水、阳光与植物的生长①出示植物。

②提问:植物在这段时间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③提问:在种植的过程中出现了枯萎、死亡的现象,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教学意图及效果:学生发现自己的植物出现了枯萎、死亡的现象,认为是阳光不足、大晒或没浇水、水浇得太多等原因导致的,学生能够关注到阳光、水和植物是否茁壮有关系。

(2)搜集植物生长和阳光、水有关系的证据①出示凤仙花、铜钱草的相关资料卡。

②谈话:看看资料,找一找植物死亡、枯萎的原因。

③提问:凤仙花、铜钱草多久浇一次水,晒多长时间大阳?教学意图及效果:希望学生发现,植物在水和阳光的滋养下才能茁壮成长的同时,不同种类的植物对水和阳光的需求不同,能根据植物的需要种植植物。

④探究活动:每组两盆凤仙花、两盆铜钱草。

⑤谈话:大家认为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和水,怎样做オ能证明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和水呢?⑥提间:资料显示凤仙花喜光,怎样傲能找到凤仙花需要阳光、喜欢阳光的证据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怎么做。

教学意图及效果:引导学生认识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和水,通过寻找植物离不开阳光和水的过程,初步尝试对比实验的设计和构想。

⑦提问:实验需要几盆凤仙花?为什么需要两盆凤仙花?⑧提问:为什么一盆凤仙花要完全遮住不能见光?用什么方法遮住凤仙花?⑨两盆凤仙花还需不需要浇水?怎么浇水?为什么?⑩为什么除了阳光之外,其他的种植条件要一样?11探究活动:探究阳光不同对植物的影响,学生分组将一盆凤仙花放在窗台上,另一盆也放窗台上用黑色纸盒遮住,浇水一样,连续观察并记录。

教学意图及效果:在反复探讨阳光对植物的影响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对比实验,并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阳光对植物的影响12提问:资料上提到铜钱草喜欢湿润,怎样证明水对植物有影响?请同学们讨论实验方法。

13提问:铜钱草除了一盆浇水一盆不浇水,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吗?14探究活动:探究水分不同对植物的影响,学生分组将两盆金铜钱草放到班级后边的书包柜上,一盆浇水、一盆不浇水,阳光一样,连续观察并记录。

教学意图及效果:二年级学生在阳光不同对植物影响的实验基础上,再做水分不同对植物的影响的实验,更便于他们理解和操作。

可以在种植的植物上做上标记或者用不同颜色的盆装植物,帮助学生区分是否浇水。

(3)植物生长交流①谈话:大家种植植物也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你是怎么照顾组内植物的,请你在组内和同学们交流、分享照顾植物的经验。

②讨论:请说一说照顾植物的经验或者心得。

教学意图及效果:希望学生在观察、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养成长期观察、关爱植物的习惯,在照顾植物的过程中感受到种植的乐趣。

(4)总结请大家连续观察植物在阳光和水的不同条件下,有什么现象,并坚持记录。

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观察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