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和说课稿集(N份整理)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和说课稿集(N份)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和说课稿集(N份)](https://img.taocdn.com/s3/m/2f26d837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0c.png)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和说课稿集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对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发展历程产生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解释原子结构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3. 简述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发展历程。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使用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原子结构的重要性。
3.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发展历程。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程度。
2. 设计一份简短的测试,检验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道尔顿的原子理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理解道尔顿的原子理论对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贡献。
教学内容:1. 介绍道尔顿的背景和对化学的贡献。
2. 解释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讨论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的局限性和后来的发展。
教学方法:1. 使用多媒体展示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道尔顿的背景和对化学的贡献。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的局限性和后来的发展。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的理解程度。
2. 设计一份简短的测试,检验学生对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的主要观点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理解汤姆生的原子模型对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贡献。
教学内容:1. 介绍汤姆生的背景和对化学的贡献。
1.3.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苏教版必修1)
![1.3.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苏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8f2e4eb5b90d6c85ec3ac6c6.png)
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第一章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一门科学。
因此,研究、了解原子结构,才能更加深入地学习化学,了解化学变化规律。
那么,如何学习本单元内容呢?一、明确目标,掌握学习要求本单元内容分成“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和“原子的构成”两个部分。
教材先安排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让同学们了解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初步认识原子结构,形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观念;而且,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了化学变化中原子的变化,形成许多原子有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倾向等规律。
再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原子的构成,从更加微观的角度认识原子的构成,同时了解核素、同位素等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分析、判断原子的构成等。
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为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氧化还原反应奠定基础,而且对《化学2》系统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和元素周期表等知识打下理论基础。
二、认真阅读,抓住核心内容课本出呈现文字材料外,还呈现了大量的图片、表格,这些内容都是为揭示核心内容而编排的。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对文字材料、图片、表格等的分析,通过归纳、提炼和概括,掌握关键知识、形成主要观念。
例如,“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中,课本通过文字材料和图片,展示了历史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原子结构模型。
学习时,通过阅读,抓住对探索原子结构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原子结构模型探索的大致历程以及各种原子结构理论得要点等这些核心内容;又如,通过阅读表1-7,在分析的基础上,抓住质子、中子和电子质量都很小、中子和质子的质量基本相等、电子质量很小、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质子和电子所带电量相等重点内容。
三、深入探究,探索知识规律本节内容涉及许多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必须通过深入思考、认真探究才能得到。
比如,P28中的“交流与讨论”栏目,必须经过深入思考,才能得出以下知识规律:(1)化学变化中,原子核不发生变化,但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会改变;(2)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具有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倾向等知识。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3958d3d15abe23482f4dc1.png)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曲折历程及发展趋势。
2、了解常见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情况,知道原子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的事实,认识电子层结构与化学性质的相关性。
3、掌握原子的结构,知道同位素等概念,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判断原子的构成。
4、在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的史实中体会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性。
5、在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决宏观问题中认识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培养科学思维。
6、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物质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进学习及研究物质奥秘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三、教学难点四、教学过程[引入] 本课的主题是原子结构,对此同学们已有不少了解,今天我们一方面要将以往的知识系统化,看看能否从中发现新的规律,另一方面我们将简要回溯人类对原子的研究历史,在一些重要节点上驻足思考,领略诸位科学家的精妙思想,试着“象科学家一样思考”,认识科学理论的特质和价值,以在今后能做出自己的创造。
人类生活在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中,从远古开始人类就在不断的认识、改变物质,开展如用火、制陶、冶金、酿造等生产活动,而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在了解物质变化的同时,人类中的智者就开始了对物质本原的思考:不同物质间可以相互转化,说明它们有共同的本原,那么这些共同的本原是什么?它们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万物?[板书] 一、原子学说1、古代哲学思想(物质由微粒构成)人类先哲们对此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如中国古代有阴阳说、五行说,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古希腊的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创立了原子学说,他们认为宇宙万物由微小、间断、坚硬、不可分的原子构成,原子论的提出对后世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但在这之后,很多思想家又提出各自不同的学说,如亚里士多德认为由土、水、气、火四种元素构成万物。
这些学说为什么没有得到所有人的接受?这样的学说只是建立在直观察觉和推理的基础上,无法得到客观事实的验证,其本质还是一种哲学思辨,相反,科学理论的一项重要特质就是实证性,它需要通过实践进行反复验证才能真正确立,当科学发展进入近代时期,人们积累了大量关于物质组成与化学变化的客观事实,从中总结出一些基本规律,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据此在1808年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4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4](https://img.taocdn.com/s3/m/04480545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67.png)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4《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4教案标题: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并理解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的形成和基本原理。
教案内容:一、引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即化学元素和原子的基本概念。
2.提问:在大约2000年前,人们会如何描述和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请回答。
二、发展(30分钟)1.介绍古希腊哲学家的原子理论(例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和他们对原子的认识的贡献。
2.讲解实验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实验,科学家能够获得更多的数据和证据,从而验证或推翻理论。
3.了解约翰·道尔顿的原子理论和其对元素和化合物的解释。
4.讲解道尔顿的实验结果:元素是由不可再分割的微粒组成,这些微粒称为原子。
5.讲解道尔顿原子理论的局限性:原子是球状的,没有内部结构。
三、突破(30分钟)1. 介绍汤姆逊(J.J.Thomson)的阴极射线实验。
2.解释汤姆逊实验的结果:发现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荷的微粒组成的。
3.介绍汤姆逊提出的“葡萄干糕点模型”:原子是由正电荷均匀分布在球状均质物质中的负电子组成的。
4.引导学生思考:葡萄干糕点模型中的正电荷是如何维持原子的稳定性的?四、突破与验证(20分钟)1. 介绍著名的拉瑞叶(Ernest Rutherford)的金箔散射实验。
2.解释拉瑞叶实验的结果:发现原子中有一个密集的、带正电荷的核,并且电子环绕在核的外部。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阿尔法粒子会被原子核散射?五、发展与总结(15分钟)1. 介绍尤金·费米(Eugene F élix Erneste Mischa Courcolle)的量子力学理论和量子力学对原子结构认识的贡献。
2.讲解费米的波动力学模型和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原理。
3.总结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并提醒学生重视实验的重要性和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
高中化学 1.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必修1高一
![高中化学 1.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必修1高一](https://img.taocdn.com/s3/m/d93cf82ff12d2af90242e6e1.png)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设、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不同阶段原子结构模型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和谐美;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探究的兴趣;体验模型研究在微观世界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对各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曲折。
教学难点:如何在微观世界进行模型化研究教学过程:[引入]:这视频是今年我们伟大的祖国举行60周年庆典时的片断,大家知道这些漂亮壮观的烟火是怎么形成的吗?(焰色反应)这与元素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那么原子结构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人类是怎么认识原子结构的呢?[板书]: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设问]:按照已学的知识,你认为原子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学生回答]:学生谈自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板书]:原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幻灯片展示]:我们认识的原子结构[设问]:大家知道是谁最早提出了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呢?[追问]:那么又是谁最早开始研究原子学说呢?[说明]:伟大的英国科学家、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19世纪初)提出来的。
[幻灯片展示]:道尔顿的原子学说: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③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过渡]:你认为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中几个论点正确吗?你能提出支持你观点的证据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7-28页,找找支持你观点的证据。
[说明]:学生阅读书本寻找:关于道尔顿原子学说中论点①是否正确的论据。
发现汤姆生的观点。
[过渡]:我给大家带来了汤姆生做实验时的一些资料。
[幻灯片展示]:阴极射线实验1.阴极射线为带负电的粒子流;2.不管用什么物质阴极材料,发现该粒子流普遍存在;3.该粒子的电荷数与氢离子相同,质量约为氢原子的二千分之一。
[设问]:大家根据这些描述,你有什么样的猜想呢?分组讨论交流下。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2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3d02a552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21.png)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2《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2教案标题: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帮助他们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发展历程。
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现和发展,学生将能够理解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科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结构的重要性2.了解原子结构的发现和认识的历程3.掌握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中的重要科学家和实验教学重点:1.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结构的重要性2.原子结构的发现和认识的历程教学难点:1.理解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科学方法的应用2.掌握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中的重要科学家和实验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括原子的概念、原子结构的发现和认识的历程等内容2.学生练习册:包括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和活动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询问他们对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结构的认识。
2.介绍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结构的重要性,解释为什么了解原子结构对于科学发展至关重要。
Step 2: 原子结构的发现(20分钟)1.通过演示文稿,介绍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历程。
2.重点介绍以下几位科学家和他们的实验:a.约翰·道尔顿:发现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
b.朱世杰:发现电子是原子中的基本粒子。
c.汤姆逊:发现电子带负电荷。
d.鲁瑟福:通过金箔散射实验,发现原子核的存在。
e.波尔:提出了原子的量子结构模型。
Step 3: 练习和讨论(30分钟)1.分发学生练习册,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和活动。
2.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帮助他们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Step 4: 学生展示与总结(20分钟)1.邀请学生进行展示,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发现。
2.鼓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发展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究,了解其他科学家在原子结构研究中的贡献。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846dfb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7f.png)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是苏教版选择性必修二专题2第一单元内容,是必修一专题2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进一步学习,是整个物质结构的基础,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必考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分为三学时完成,第一学时为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第二学时为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第三学时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为第一学时,属于化学史的教学。
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则给人以智慧。
” 将原子结构的发展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重温科学探究之路,不仅能够再现知识的动态演变过程,而且还可以揭示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领悟科学精神,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策略本节课的认知内容几乎全部是“不可视”的,对学生的想象、推理、分析、归纳、批判性思维等能力要求很高,因此,本节课多借助图片、动画、视频等技术手段,变抽象为具象,辅助学生想象、推理,促进学生体验和理解。
本节课以原子结构的发展史为线索创设情境,以“时间”为纵坐标,依次呈现8位科学家,8个化学史资料,让学生体验原子内部结构的曲折发展历程,在猜想、反思、修正、再猜想、再反思、再修正的过程中逐渐揭秘原子的内部结构。
三、教学目标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在必修1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卢瑟福、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及电子云的含义。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重走原子结构发展之路,构建“实验事实-提出假设-构建模型-进一步修正”的认知模型。
3.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体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4.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认识到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逐渐形成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四、教学重点1.进一步认识进一步认识卢瑟福、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和说课稿集(N份)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和说课稿集(N份)](https://img.taocdn.com/s3/m/130d9d7d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55.png)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和说课稿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的构成及原子核和电子的特点。
2. 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3.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化学和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电子、原子序数、质量数等。
2. 原子结构的模型:汤姆生模型、卢瑟福模型、波尔模型、薛定谔模型等。
3.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道尔顿原子论、汤姆生葡萄干面包模型、卢瑟福散射实验、波尔量子论、薛定谔方程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原子结构的问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道尔顿原子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概念。
2. 讲解:介绍原子的基本概念,讲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特点。
3. 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5. 总结:总结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强调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原子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知识。
4. 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发展,如质子、中子、夸克等更微小的粒子的发现。
2. 探讨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如原子的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化学性质。
3. 介绍现代物理学家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成果,如量子力学在原子结构解释中的应用。
七、教学案例分析1. 通过分析历史上的著名科学家如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波尔、薛定谔等的研究成果,了解科学家们如何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来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a7af4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66.png)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概念及其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原子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教学内容:1. 原子结构的定义及意义。
2. 原子的基本组成:电子、质子、中子。
3. 原子的性质:电中性、不可分割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
2. 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介绍原子结构的定义及意义。
3. 讲解原子的基本组成:介绍电子、质子、中子的概念和作用。
4. 讲解原子的性质:介绍电中性、不可分割性等性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思考原子结构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原子核模型的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核模型的发展历程。
2. 掌握不同科学家提出的原子核模型。
教学内容:1. 原子核模型的起源:汤姆生提出的“葡萄干面包模型”。
2. 核式原子模型:卢瑟福提出的核式结构模型。
3. 量子力学原子模型:波尔、薛定谔等科学家提出的量子力学模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同原子核模型的提出及其特点。
2. 图片展示法:展示相关原子核模型的图片,增强直观性。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引出原子核模型的发展。
2. 讲解汤姆生提出的“葡萄干面包模型”:介绍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其不足。
3. 讲解卢瑟福提出的核式原子模型:介绍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4. 讲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介绍波尔、薛定谔等科学家提出的量子力学模型。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思考不同原子核模型的优缺点。
第三章: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教学目标:1. 了解电子云的概念。
2. 掌握原子轨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教学内容:1. 电子云: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分布状态。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bf0d39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bf.png)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教案名称:探索原子结构教案目标:1.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和发展历程;2.理解原子的基本部分和它们的相互作用;3.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如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4.能够解释原子的电荷和质量分布;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原子性质,如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性质。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程1.导入:介绍原子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回顾人们对原子的认识是如何发展的。
提问:你知道原子是什么吗?大约是在什么时候人们开始注意到原子的存在?2.认知任务:给学生分发资料,让他们阅读其中关于人们对原子的认识的不同阶段和有关科学家的贡献。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a)原子理论的历史发展有哪些关键阶段?b)有哪些重要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做出了贡献?3.总结讨论:组织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总结讨论,梳理科学家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以及他们的发现对原子理论的影响。
第二课时: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1.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回顾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程,特别是有关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的内容。
2.演示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使用静电引力和磁力分离一些盐颗粒和铁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和原子结构之间有什么关联。
3.知识讲解和学习:a)使用PPT或板书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
解释各个部分的特性和相互作用。
b)分发讲义,让学生阅读和学习有关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等概念。
4.知识巩固:完成练习题,要求学生解释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第三课时:原子的电荷和质量分布1.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思考质子、中子和电子之间的分布和相互作用。
2.演示实验:进行一个演示实验,使用静电引力实验或带电粒子的偏转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探究原子内电荷的分布和性质。
3.知识讲解和学习:a)使用PPT或板书解释原子内部电荷和质量的分布情况。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5a4c65960590c69fc37655.png)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氢、氧、镁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情况;(2)、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3)、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并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判断原子的构成;(4)、知道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图表等资料,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化抽象为直观;(2)、在创设的情景下,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自主学习、自主得出结论;(3)、以氢、氦、氧、等为例,通过交流研讨、总结归纳,认识原子结构与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关系,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对这种关系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2)、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过程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辛,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并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判断原子的构成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设计:展示一根玻璃棒】如果使用合适的工具,把玻璃棒不断地彻割,最终将留下细小的微粒。
从思辩的角度分析,该微粒还能否被彻割?【生】:不能被彻割【师】:该微粒即具有不可切割性。
这就是2000多年前人类所思考的问题之一。
其中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把这种具有不可切割性的微粒称为原子。
那么,现代意义上的原子又是什么呢?(展示图片:晶体硅及用隧道扫描显微镜观测到的硅晶体表面)推进新课【师】:从古希腊到现代,“原子”的意义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那么,你想不想知道:从古希腊到现代,科学家是怎样探索原子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首先自学教材内容,了解相关内容后,我通过投影展示的同时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之前的提问(这里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师】: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探索,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对于多电子原子,可以近似认为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的。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和说课稿集(N份)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和说课稿集(N份)](https://img.taocdn.com/s3/m/3bd35b7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31.png)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和说课稿集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概念及其在现代科学中的重要性。
2. 回顾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史,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认知的演变过程。
教学内容:1. 原子结构的概念。
2. 人类对原子结构认知的演变过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原子结构的概念及人类对原子结构认知的演变过程。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认知的重要性及其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史,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
2. 讲解原子结构的概念,明确原子结构在现代科学中的重要性。
3. 介绍人类对原子结构认知的演变过程,包括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和薛定谔等科学家的重要发现。
4. 组织学生讨论原子结构认知的重要性及其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如核能、半导体材料等。
教学评价:2.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第二章:道尔顿的原子理论教学目标:1. 了解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的基本内容。
2. 认识道尔顿原子理论在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内容:1. 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的基本原理。
2. 道尔顿原子理论的实验基础。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实验基础。
2. 演示法: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道尔顿原子理论的合理性。
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道尔顿的原子理论。
2. 讲解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的基本原理,如实心球体模型、原子不可分等。
3. 分析道尔顿原子理论的实验基础,如原子量的测定、化合价的发现等。
4. 演示实验现象,如元素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引导学生理解道尔顿原子理论的合理性。
教学评价:2. 课堂演示:评价学生在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第三章: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教学目标:1. 了解汤姆生的原子模型及其在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认识汤姆生原子模型对道尔顿原子理论的改进和拓展。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说课稿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3378aa1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0f.png)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位于教材的某个章节。
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原子结构的发展历程,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为后续学习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介绍了古代哲学家对物质构成的思考,然后逐步引入近代科学家的实验和理论,如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等。
最后阐述了现代量子力学对原子结构的描述,包括电子云模型等。
教材内容的编排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通过历史的发展线索,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原子结构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原子的构成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但是对于原子结构的深入理解以及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还比较陌生。
高中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仍然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形象的比喻和直观的模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建立对原子结构的正确认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知道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
(2)理解原子的构成,掌握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关系。
(3)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通过分析、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科学家在探索原子结构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2)原子的构成及相关概念。
(3)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高中化学教案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高中化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64588daf1ffc4fff47ac46.png)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高中化学教案(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高中化学教案《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高中化学教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
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2.了解钠、镁、氯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知道它们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得失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
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
了解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的关系。
3.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二、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演变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难点:镁和氧气发生化学的本质三、设计思路本课设计先让学生描绘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继而追随科学家的脚步,通过交流讨论,逐步探讨各种原子结构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主动参与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基本历程,同时也可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艰难曲折。
通过镁和氧气形成氧化镁的微观本质的揭示,初步认识化学家眼中的微观物质世界。
四、教学过程[导入]观看视频: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一粒沙子。
今天我们还将进入更加微观的层次,了解人类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
你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呢?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努力的方向是观察技术的提高和观察工具的改进,而间接法则依赖精巧的实验和大胆的假设。
事实上直到今天即使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也无法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所以在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中,实验和假设以及模型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物质观[提出问题]我们通常接触的物体,总是可以被分割的(折断粉笔)。
但是我们能不能无限地这样分割下去呢?[介绍]《中庸》提出:“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惠施的人也说道“其小无内,谓之小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化学教案课题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授课日期10.31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过原子结构2.通过原子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3.了解原子核的内部结构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重难点构成原子核的微粒及它们之间的质量、电荷关系教学过程[阅读讨论]1.阅读课本p27-282.讨论a.原子结构模型演变b.科学探索的精神、严谨科学态度c.实验在科学探究中重要性3.讲授内容:体验科学探究对艰难过程[科学探究]1. 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中,是什么让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等人否定前人的假说,提出自己的假说?模型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主要内容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小球葡萄干面包式带核模型存在问题不能解释电子存在不能解释ɑ粒子散射时的现象不能解释氢原子光谱科学的发展离子不开社会的进步,没有社会的进步,不可能造就出玻尔等伟大的科学家,没有ɑ粒子散射实验,不会有卢瑟福的含核模型诞生,没有氢原子光谱的实验,不会有玻尔的行星轨道式原子模型的诞生。
2. 近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模型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玻尔量子力学年代18031904191119131926依据元素化合时的质量比例关系发现电子ɑ粒子散射氢原子光谱近代科学实验主要内容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小球葡萄干面包式带核模型行星轨道式原子模型量子力学3.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给我们的启迪(1) 化学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继承、积累、突破和革命。
(2)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实验手段的不断进步是化学科学的关键(3) 科学研究、科学发现是无止境的。
[过渡]原子是可再分的,原子核可不可分呢?[资料介绍]1.1919年,卢瑟福用ɑ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2.1932年,查得维克用ɑ粒子轰击Be原子核发现了中子,并通过实验得出中子和质子质量近似相同,而且中子不带电。
二、认识原子核4.构成原子核的微粒及它们之间的质量、电荷关系构成原子的粒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性和电量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不显电性质量/kg9.109 X10-31 1.673 X10-27 1.675 X10-27相对质量1/1836 1.007 1.008[设问] (1)原子核所带电是由有什么引起?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2)构成原子的微粒间,其质量大小有何关系?[结论]1.电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质量关系:质子质量≈中子质量电子质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问题解决]原子质子数(Z)中子数(N)Z + N相对原子质量F910Na1112Al1314[结论]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A)三、原子组成表示方法X表示元素符号X A表示原子的质量数Z表示原子的质子数[提问]用原子组成表示方法表示上述表中原子[小结]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史2.原子的构成[课堂练习]1.首先发现电子的是:首先提出原子学说的是:运用量子力学观点,大胆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的是:根据粒子散射现象,提出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的是:2. α粒子是带有2个单位正电荷、质量数为4的裸露原子核,由此可以推断α粒子含有个?质子,?个中子。
3.核内中子数为N的R2+,质量数为A,则该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4.请写出具有10个核外电子结构的微粒(可以是分子、离子、原子)作业高中新课程同步作业本P17和P19页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第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二部分:讲解本课题内容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也是建立在无数的实验探索上的。
现在请同学们看书本P27P28页的交流与讨论,在看的过程中,参考图1-22原子结构模型演变这5个阶段,来概括一下这5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模型结构。
模型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玻尔量子力学年代1803 1904 1911 1913 1926依据元素化合时的质量比例关系发现电子ɑ粒子散射氢原子光谱近代科学实验主要内容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小球葡萄干面包式含核模型行星轨道式原子模型量子力学同学们,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史中,你们得到什么启发呢?从这5个结构模型可以看出,科学家们根据前人的发现继续深入实验,探索原子的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水平的进步,所发现的结构模型就越复杂,而我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也更深入。
那我们该怎样表示一个原子的结构呢?就必须进步下一个内容的学习了。
2.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告诉我们,原子可分为原子核与核外电子。
在原子内部,原子核位于原子中间,对核外电子有束缚的能力,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动。
对于多电子原子,我们可以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分层排布运动的。
现在同学们看课本图1-27几种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分析电子排布图为了简便具体,我们常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如:(分析)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多,电子里原子核越来越远,而能量就越高。
电子层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也可以用大写字母K、L、M、N、O、P、Q 表示。
那电子排布是否随意排布呢,是否也遵循规律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规律:(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2)每层最多容纳2n2(n表示电子层)(3)最外层不超过8个,倒数第二层不超过18个只有同时符合以上三条规律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才是正确的。
(同学们都理解了吗?)下面老师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完成一下几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好,现在来看看He Ne Ar 这几个原子结构示意图,He 的最外层2个电子Ne 、Ar 最外层都是8个电子,达到了最大容纳数,这个时候,是最稳定的状态,不易得失电子,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所以稀有气体又有惰性气体之称。
而我们看下一层Na、Mg 原子,最外电子数分别为1、2,在化学变化中,原子都想要趋于稳定状态,那他们就必须达到最外层8个电子结构,所以易失去电子。
而O、Cl最外层分别为6、7,在化学反应中就易得到电子,形成最外层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同学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原子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关,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活泼或稳定。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现在看书本P29,图1-28氧化镁的形成。
分析此图。
得出结论:对于大多数金属与非金属原子:金属最外层电子数<4 易失去电子表现出还原性非金属最外层电子数>4 易得到电子表现出氧化性好,同学们总结出规律,那么我们现在根据这个规律来完成P30的问题解决。
Cl2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写出金属单质Na、Mg 分别与非金属单质O2、分析:好,现在同学们看第2题,(读题)同学们先完成课本的表格填写3. 电子排布与化合价的关系:元素化合价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失去(或得到)电子数目Na +1 1 失1Mg +2 2 失2O -2 6 得2Cl -1 7 得1好,同学们先看这个表格中的第一列与第三列,化合价的正负价态。
我们看得失原子的个数与化合价的数值有什么关系呀?对,等量关系。
即:得失电子的数目=|化合价|现在我们又来看第二列与第三列,同学们能否自己总结规律呢?老师提示可以从金属与非金属两个方面分别描述。
(有哪位同学可以讲一下你的看法?)假设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n 。
对于金属失去n个电子化合价为+n非金属得到(8-n)个电子化合价为n-8以上就是电子排布与化合价的关系,同学们要理解并且掌握好。
第三部分小结归纳,习题巩固(小结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给学生总结一些解题的技巧)讲习题板书设计:(略)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一、教学设计思路根据STS理念以及高中化学实验探究的基本要求,制定教学设计方案。
对于这部分内容,主要采取多媒体演示、师生互动和教师讲授等教学方式。
具体思路是:首先创设情景引出最初的原子概念,进而引导现在的原子概念(展示原子的图片)。
进一步,补充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引到现在人们认识的原子(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分成排布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通过镁与氧气的反应知道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并推知其它常见离子化合物及元素化合价。
接着介绍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并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最后,形成性练习巩固本节知识。
二、前期分析学习内容分析“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选自苏教版化学一专题一第三单元的内容。
《学科指导意见》要求:①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体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②了解部分典型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并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
知道活泼金属和非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的事实。
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
本课时的教学在于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史,同时“认识假说一模型一实验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而至于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等知识只要求学生了解原子核的构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最外层电子与化学性质的关系等最基础的内容,而对原子结构方面的其他知识则在《化学2》和《物质结构与性质》等高中化学其他模块才进行教学。
在教学结构中,是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知识信息的载体。
本专题是关于基本概念的教学,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原子结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其相互关系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基础,进一步理解微粒间作用力和分子空间结构知识,是比较枯燥,抽象的,因而难以理解.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并为后面的晶体和轨道杂化的教学提供一些说理性的依据.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学习者分析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经过初中(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原子的构成、同位素知识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已涉及,且对于1~18号元素有一定的了解)和前两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化学世界的精彩,了解到研究物质的方法的多种多样,有了一定的原子结构知识,在这些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入原子结构的内容,应为水到渠成。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1)、不能很好的理解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从而不能很好推知其它常见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原因;(2)、不能很好的理解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通过电子得失而形成相应的稳定结构;(3)、学生对夸克等不宜扩展的内容作过多纠缠。
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2)、理解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3)、构成原子核的各种微粒及其特性。
教学难点:从氧化镁的形成推知其它常见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原因,即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通过电子得失而形成相应的稳定结构。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氢、氧、镁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情况;(2)、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3)、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并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判断原子的构成;(4)、知道核素、同位素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