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泄与渗透调节
动物生理学第九章排泄及渗透调节
肾小球超微结构
肾小管:由近球小管、髓袢和远球小管组成。近球小管包括近曲 小管和髓袢降支粗段。髓袢由髓袢降支和髓袢升支组成;前者包 括髓袢降支粗段(近球小管组成部分)和降支细段;后者是指髓袢 升支细段和升支粗段(远球小管的一部分)。远球小管包括髓袢升 支粗段和远曲小管,后者与集合管相连。
尿酸、肌酸、肌酸酐;鳃主要排泄二氧化碳、水、无机盐、氨、 尿素等;有些鱼类的肠道和板鳃鱼类的直肠也具有排泄功能。 维持水盐平衡,渗透调节功能。 调节方式:变渗动物、调渗动物。 狭盐性鱼类和广盐性鱼类。 维持酸碱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 鱼类的排泄、渗透压调节和酸碱平衡是相互关联的生理学过程。
2、 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肾血流量神经调节:使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循环调节相配合。
肾交感神经活动加强NE能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血管升压 素和血管紧张素也能使肾血管收缩;前列腺素可使肾血管扩张。
教学要求
掌握 肾脏结构; 尿的生成过程; 尿液浓缩和稀释; 了解 不同动物排泄及渗透调节;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排泄概述;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第五节 主要水产动物的渗透调节;
一、肾脏排泄功能 肾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通过尿的
生成和排出完成以下功能: 排除机体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 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 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如钠、钾、碳酸氢盐以及氯离子等,
8排泄与渗透调节
第八章排泄与渗透调节主要内容1、概述:排泄及其途径、排泄的意义;尿的成份及其理化特性。
2、尿的形成:肾小球滤过机能;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机能;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机能;影响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
3、肾脏泌尿机能的调节:肾血流量的调节;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分泌和排泄机能的调节。
4、水生动物渗透压的调节:水生动物的水环境;渗透调节和体积调节:渗透压调节机理。
自学内容1、排泄及其途径、排泄的意义;尿的成份及其理化特性。
2、水生动物渗透压的调节:水生动物的水环境;渗透调节和体积调节;渗透压调节机理。
基本要求l、了解排泄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意义。
2、了解尿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水生动物渗透压调节过程及机理。
重点、难点:1.尿的形成过程; 2.泌尿功能的调节。
概述※排泄(excretion):机体将物质代谢的尾产物和机体不需要的物质(包括进入体内的异物和药物、多余的水份盐类等)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排泄与排遗区别:生理学上将物质代谢产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过程—排泄。
由消化道排出的食物残渣,它既未参与体内细胞代谢,又未经过血液循环—排遗※※排泄途径与排泄物:ⅰ.呼吸器官排出:主要是CO2和少量水份,以气体形式随呼气排出,鱼类等水生动物还有NH3、CO2和某些离子随鳃排出。
ⅱ.由消化道排出:排泄物混合于粪便中,如担色素及一些无机盐如钙、镁、铁等)肠膜排出)。
ⅲ.皮肤排出:水分及汗液(汗腺分泌),汗液包括水、少量尿素及无机盐。
ⅳ.肾脏排出:肾脏是最很需要的排泄器官,排泄物称尿,排泄物种类多,数量大,因此肾脏是重要的排泄器官。
调节着机体水平衡,渗透压平衡与酸碱平衡。
渗秀调节:体内水份和盐类含量的调节就是体液渗透压的调节,又叫渗透调节,渗透调节对于维持体内渗透压稳定具有重要生理意义。
第一节排泄器官及其功能一、泄器官及其结构特点:除腔肠动物和棘皮动物没有发现排泄器官外,其余都有分为:一般排泄器官:(1)伸缩泡:原生动物和海绵动物(2)肾器官:扁形、环节及软体动物(3)触角腺(绿腺):甲壳动物(4)马氏小管:昆虫(5)肾脏:脊椎动物特殊排泄器官:鱼类和甲壳类鳃,板鳃类的直饭腺,爬行类与鸟类的盐腺、脊椎动物的肝脏(胆汗排泄血红蛋白代谢产物胆色素(一)无脊椎动物的肾器官1.软体动物的肾脏(亦称肾管)本门各种动物中肾脏结构差异很大,以头足类(章鱼)和辨鳃类()为例。
排泄与渗透调节
第三节 保护肾脏健康
一、适量饮水。 二、避免钠过量;少吃垃圾食品。 三、食肉和脂肪不可过多;小心草酸。 四、切勿着凉或食用过多寒性食品。 五、切勿乱用药物;戒烟、戒酒。 六、适度运动,适时作息,规律生活。 七、心火不可过旺。 八、有病应认真对待,但切勿乱投医。
选择性: 水分:99% 葡萄糖、蛋白质:全部 Na+、Cl-、Ca2+、Mg2+、K+:绝大部分 尿素、尿酸、SO42-、HPO3-、PO43-:大部分 肌酐:无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排泄作用) 此处,分泌作用指的是小管上皮细胞将新陈代 谢产生的物质转运到管腔中的过程,如H+、 NH3等;排泄作用指的是小管上皮细胞将血液 中某些物质转运到管腔中的过程,如K+、肌酐、 外来的药物和体内解毒产物等。由于分泌物和 排泄物都进入小管液中,事实上二者很难严格 区分,所以把二者统称为分泌,以免与总的排 泄概念相混淆。
四 尿的理化性质
尿液的成分中,主要是水分。占95%以上, 其它为固体物,固体物中又可分为有机物和无 机物两大类。哺乳动物尿中有机物绝大部分是 肌酸酐、尿酸、马尿酸、尿色素等。无机盐中 以氯化钠为最多,其余有硫酸盐、铵等。 哺乳类的尿液成分含量是随着机体的食物营养 情况和代谢情况而不同。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肾的机能
一 肾的血液循环
肾动脉血液在肾小球和髓袢处两次分成毛细血管, 继而依次汇合成小叶间静脉、弓形静脉、叶间静 脉,最终汇入肾静脉。 肾动脉直接由腹主动脉垂直分出,粗而短,血流 量大,血压较高; 入球小动脉口径粗于出球小动脉口径,有利于血 浆成分透出肾小球进入肾小囊腔; 血液经肾小球滤过后,胶体渗透压升高,血液经 过肾小球后,血流减慢,血压降低,有利于小管 液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转运(包括重吸收和分 泌)。
第七章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7-11 各种体液因素对肾功能的影响
表 7–3 各种体液因素对肾功能的影响
体液因素
引起生成和分泌的刺激
靶组织
主要生理效应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 素) 醛固酮 血管紧张素Ⅱ 心房钠尿肽 缓激肽 内皮素
NO
血容量减少,交感神经兴奋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和血 容量减少 血管紧张素Ⅱ、血浆Na+浓 度降低和血K+ 浓度升高 肾素
第 7 章 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113
允许水分子快速通过细胞膜以跨细胞转运途径转运到细胞间隙(见第 1 章)。实验表明,近球小管中小 管液的重吸收并不是等渗的,也就是说,溶质的重吸收稍多于水,因此小管液的渗透压比血浆渗透压 低 2~5 mOsm/kgH2O。这一渗透压有利于水通过细胞旁转运路径被重吸收,此过程还可以拖曳的方式 带动一部分溶质(特别是Ca2+ 和K+)转运到细胞间隙。
主要特点
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
肾小球位置
皮质的外层和中层
皮质的内层靠近髓质
肾小球
小
大
髓襻
短,仅深入髓质外层
长,深入髓质内层,甚至达乳头部
入球小动脉直径/出球小动脉直径
2
<1
肾小管周围血管
形成外周毛细血管
形成直小血管
交感神经支配
丰富
贫乏
主要特点 尿液浓度 占肾单位百分比(人) 在尿生成中的作用
皮质肾单位 高 90%
主要参与尿的生成
第 7 章 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112
(续表) 近髓肾单位
几乎没有 10%
与尿的稀释和浓缩有关
7-3 肾的传入神经及肾-肾反射
肾的传入神经纤维末梢是无特殊分化的游离末梢,所以很难从形态学上与传出神经纤维末梢相区 分。肾的传入神经可能感受机械性(如肾盂内的压力)和化学性(如肾组织缺氧)刺激,并将这些信 息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在动物实验中,刺激肾的传入神经能够诱发下丘脑外侧部和室旁核的神经元放 电。刺激一侧肾的传入神经,可反射性地改变对侧或同侧肾交感神经的活动从而改变肾的功能,这种
第五章排泄和渗透压调节生理解析
肾小球滤过率 (GFR) 是指单位时间内肾脏生
成的原尿量。它与肾小球微血管内和肾球囊
内的压力差(肾小球滤过压 ) 成正比,肾小 球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肾小球滤过压=肾小球微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球囊内的压力)
由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和不断把尿液输送
到收集管,并由输尿管排出体外,从而保持
鳃类的肾小管能大量重吸收尿素和 TMAO,由于板鳃类体液的微高渗性,
少量的水分从鳃和随食物进入体内,多余的水分以及从消化道吸收的二价、 三价离子都通过肾脏排出。所以板鳃鱼类的肾脏兼有淡水和海水硬骨鱼类
肾脏的特点,既排出水分,也排出体内过多的二价离子。体内多余的单价
离子主要通过直肠腺(rectal gland)排出。
第一节
肾脏的排泄和渗透压调节
一、鱼类肾脏的结构
肾小囊 肾小体 肾单位 (nephron) 肾小球 肾小管:可分颈区、近段小管、
中段小管和远段小管,以及集
合小管和集合管等部分。
图5corpuscle)
肾小囊(又叫肾球囊)是中肾小管前 端扩大呈球状,其前壁向内凹入形成 具有单层细胞的中空的环状凹囊构造。 肾小球则是由背大动脉分支的肾动脉
是高渗性的 (hyper-osmotic) ,水不断地经
过鳃和体表进入体内。同时摄食时也有部
分水和食物一起由消化道吸收。为了维持 体内高的渗透压,淡水硬骨鱼类通过肾脏
排出体内过多的水分,这就使得淡水硬骨
鱼类的肾脏特别发达,肾小体数目多。淡
图5-6 鱼类血液渗透压与海水和淡
水硬骨鱼类的排尿量也比海水鱼类大得多,水渗透压的比较
第五章 排泄和渗透压调节生理
排泄:机体将其物质分解代谢产物清除出体外的生理过程。 代谢产物
鱼类生理学课件第七章 排泄与渗透调节
滤过率(GFR)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㈡ 动力
有效滤过压 从入球端→
出球端 渐变
储备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㈢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
❖ 滤过膜的通透性 ❖ 滤过压
• 毛细血管血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 囊内压
第二节、尿的生成
二、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 ㈠重吸收的方式 极似小肠吸 收
肾小管、集合管不同节段的重吸 收特点
㈡几种物质的重吸收(图1、2)
钠离子--泵-漏模式 葡萄糖--协同转运、载体、肾糖阈
钾离子--主动,分泌 水--近曲小管、髓袢、远曲小管
㈢影响重吸收的因素
第二节、尿的生成
三、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排泄作用
分泌、排泄的含义 ㈠H+与HCO3的重吸收 ㈡NH3(图) ㈢K+ ㈣其他物质
第三节、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一、肾血流量的调节 (一)自身调节(肌源学说) (二)神经-体液调节 二、肾小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第三节、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二)抗利尿激素(ADH)
1、晶体渗透压 2、循环血量
产 生 分 泌
作用机理
第三节、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水利尿
第三节、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三)肾素-血管 紧张素-醛固酮 系统(RAAS)(图)
1.大量吞饮海水 2.肾机能发生变化 3.鳃上皮吸盐细胞转为排盐细胞 4.内分泌的变化
第四节、鱼类渗透压的调节
四、广盐性鱼类
(二)从海水到淡水 溯河洄游
1.立即停止吞饮水 2.肾小球开放数量增多 3.鳃上皮排盐细胞转为吸盐细胞 4.内分泌的变化
放映结束
返回
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球 肾小囊
第六章 排泄和渗透压调节
二、尿的形成与肾脏的排泄机能
(一)滤过作用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肾脏生成的原尿量。
淡水鱼比海水鱼大,哺乳类比鱼类大
(二)重吸收作用
一般多数经第一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重吸收,而海水 板鳃鱼类可通过第二近端小管重吸收尿素和三甲铵化氧( TMAO)。
(三)分泌作用
通常通过近端小管分泌尿素、尿酸、肌酸、以及二价 离子等。
第二节 鳃的排泄与渗透压调节作用
一、鳃上皮结构 (一)鳃丝上皮
含有氯细胞,海水鱼氯细胞大、多、结构复杂,并且有辅 助细胞。 (二)鳃小片上皮
为呼吸上皮,对水和离子一般不通透。 二、鳃的排泄作用
鱼类可以通过鳃小片上皮排泄氨,也可以排泄易溶的尿素 、胺等含氮物。氨还可以以铵盐的形式排出,并伴随钠离子的 吸收。 三、鳃的渗透压调节作用
肾部:间接与钠离子重吸收偶联,多以游离排出,与氢离 子生成铵盐。 4.碳酸氢根离子的排出 碳酸氢根理论上和氨等量排出,但实际上碳酸氢根小于氨 的排出。 碳酸氢根的排出主要和氯的吸收相转换。 氢、铵盐和钠离子的耦合,碳酸氢根和氯的耦合,二者的 相互依赖。二、应激状态的酸碱调节 1.水温变化 温度升高,pH值下降。 2.高碳酸化 高碳酸化,pH值先迅速下降,然后恢复到稳定水平。 3.乳酸酸化
pH值先迅速下降,然后恢复到稳定水平。 4.环境水酸化
pH5.1时,鲤鱼体内酸碱状态几乎不受影响。 pH4.0时,鲤鱼体内pH、碳酸氢根离子、钠、氯显著而稳 定下降; pH3.5时,鲤鱼体内酸碱代谢紊乱,几小时内可致死亡。
三、肾脏的渗透压调节作用 1.淡水鱼 肾脏发达、加大离子的重吸收、尿多而稀薄。 2.海水硬骨鱼 饮海水、通过鳃排出单价离子(钠和氯等),肾脏不发达, 尿少而浓,二价离子等高。 3.海水板鳃鱼 血液中由于有尿素或者TMAO,所以血液渗透压稍高海水 肾脏特点:既排水又排出二价离子,直肠腺可排出单价离子
第十章排泄与渗透调节
第⼗章排泄与渗透调节第⼗章排泄与渗透调节第⼀节概述⼀排泄的概念与排泄的途径排泄的概念:机体将物质代谢的终产物或机体不需要的、多余的⽔分、盐分及进⼊体内的某些药物、毒物等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排泄途径:1.呼吸器官(肺、鳃):氨、⽔、⼆氧化碳和某些离⼦;2.消化道:胆⾊素;⼀些⽆机盐,如Ca2+、Mg2+、硫酸盐等;3.⽪肤:哺乳类主要是汗液,其中包括⼀部分⽔份和少量尿素和盐类,鱼类主要为粘液,其中主要为⽔分⼏多种盐分;4.肾:尿,最主要的排泄途径,肾脏可以根据机体情况调节尿的质和量,从⽽调节⽔的平衡、酸碱平衡,保证机体适应所处的环境。
排遗:由消化管排除消化后的⾷物残渣,因为参加与机体细胞消化和⾎液循环,不属于排泄。
⼆肾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肾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是肾单位。
每个肾单位包括肾⼩体和肾⼩管。
肾⼩体由肾⼩球和包围肾⼩球的肾⼩囊组成;肾⼩管由近球⼩管、髓袢和远球⼩管组成。
肾⼩球实际是⼀团⽑细⾎管⽹,两端分别与⼊球⼩动脉和出球⼩动脉相连,肾⼩球的包囊称为肾⼩囊。
许多肾单位的远球⼩管汇集于⼀条集合管,许多集合管汇集到中肾管,左右中肾管汇合形成膀胱,从膀胱发出管开⼝于泻殖孔。
三鱼类的肾脏(较⾼等脊椎动物简单、原始)1 肾分两部分:头肾(造⾎器官)、体肾(泌尿和渗透调节)胚胎期:前肾;成体:中肾。
鱼类的中肾块状,⽆髓质和⽪质之分。
有泌尿和渗透调节作⽤的是肾的后部。
硬⾻鱼类的肾⼩管较简单,典型的肾⼩管可分为颈节、近节、远节和集合管等部分。
许多集合管最后汇集到中肾管,左右中肾管回合形成膀胱,从膀胱发出的管开⼝与泄殖孔。
2 肾⾎液供给的特点:经过⼩动脉(⼊球⼩动脉和出球⼩动脉)和两套⽑细⾎管(肾⼩球⽑细⾎管⽹和肾⼩管周围的⽑细⾎管⽹)。
肾⼩球处在⼊球⼩动脉与出球⼩动脉之间,且⼊球⼩动脉的⼝径⼤于出球⼩动脉,所以不仅有较⼤的表⾯积,且有较⾼⽑细⾎管⾎压,⼆者都有利于⾎浆在肾⼩球中滤过,⾎液经肾⼩球虑过后,胶体渗透压有所升⾼,从出球⼩动脉流⼊肾⼩管⽑细⾎管⽹时,滤过的⾎浆处于低压系统,⾎流减慢,有利于⼩管液与⾎液之间的物质转运(包括重吸收和分泌)3鱼类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是各种各样的。
动物生理学第十章肾与排泄
1、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二、肾小球的滤过机能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内血浆成分向肾小囊腔滤过—尿生成第一步
囊内液就是血浆的超滤液,实际上是去蛋白质的血浆。 (图)
影响滤过的因素
1、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 =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平均为45mmHg, 囊内压约10mmHg, 血浆胶体渗透压: 在入球小动脉处(20mmHg) 出球小动脉处(35mmHg) (图)
集合管还重吸收Na+ ,分泌K+、H+和氨。
4、集合管
3、远曲小管
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各段对溶质和水的转运和通透性
NaCl
尿素
水
备注
髓袢
降支细段
不易通透
不易通透
高度通透
升支细段
高度通透
中等通透
不通透
升支粗段
高度主动吸收
不通透
不通透
远曲小管
主动吸收
不通透
不通透
有ADH时水易通透
髓袢降支细段和升支细段都由很簿的扁平上皮细胞构成,无刷状缘,少线粒体,代谢水平低。
升支细段:对Na+、Cl-通透性很高,对尿素具中等通透性,对水不通透。
从管内的低渗溶液中重吸收水,形成高渗的尿。重吸收水受抗利尿激素(ADH)的调节。
将K+、H+和氨转运进管内,而将Na+、Cl-和HCO3- 转运出肾单位。 盐类的转运在激素(醛固酮)的控制下进行。
近球细胞位于入球小动脉的血管壁内,内含肾素分泌颗粒。 致密斑位于远曲小管的起始部分。远曲小管近血管极处一侧的上皮成椭圆形隆起,变高变窄,排列紧密。 致密斑感受小管液中的Na+的变化,并将信息传至近球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
动物生理学6渗透调节与排泄
负责维持血浆中碳酸氢根的浓度
4、调节血压
由肾脏分泌的肾素可使血压升高,当限制钠摄入或钠 缺乏时,血浆容量减少和肾脏血液灌注压力降低时,以及 直立体位时,紧素从细胞中分泌出来,即具有活性,可使 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脱肽而成为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转 换酶的作用而成为血管紧张素Ⅱ,通过血管紧张素Ⅱ和醛 固酮的作用,使血压升高。
当泌尿生殖系统发生病变,一般在症状上会出 现:①排尿异常,包括尿频、尿急、尿痛、排 尿困难、尿潴留、尿失禁、少尿或无尿;②尿 的异常,包括血尿、脓尿、乳糜尿、尿液混浊、 尿液内含有气体、粪便或残渣;③异常尿道分 泌物;④疼痛;⑤肿块等。
如果发现了这些症状,应及早到大医院或专业 医院救治,接受检查。
集合管功能上和远球小管 密切相关,它在尿生成过程中, 特别是在尿液浓缩过程中起着重 要作用,每一集合管接受多条远 内小管运来的液体。许多集合管 又汇入乳头管,最后形成的尿液 经肾盏、肾盂、输尿管而进入膀 胱,由膀胱排出体外。
肾单位
肾小球:一团毛细血管网
肾小体
肾小囊:两层上皮细胞组成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一、膀胱的形态 膀胱尖 膀胱底
分部 膀胱体 膀胱颈
粘膜特点:膀胱三角 输尿管间襞
膀胱尖 膀胱颈
膀胱体 膀胱底
4 、尿道
尿道是从膀胱通向体外的管道。男性尿道细长,长约 18cm,起自膀胱的尿道内口,上于尿道外口,行程中 通过前列腺部、膜部和阴茎海绵体部,男性尿道兼有 排尿和排精功能。女性尿道粗而短,长约5cm,起于 尿道内口,经阴道前方,开口于阴道前庭。男性尿道 在尿道膜部有一环行横纹肌构成的括约肌,称为尿道 外括约肌,由意识控制。女性尿道在会阴穿过尿生殖 膈时,有尿道阴道括约肌环绕,该肌为横纹肌,也受 意志控制 。
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Chapter 7 Excretory system & Osmoregulation
LDP
排泄(excretion)
将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终产物、摄入过多 或不需要的物质经血液循环被运输到某一排泄器官 而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
① 呼吸器官
② 消化器官
③ 皮肤
+的重吸收 Na
前段:主动重吸收 后段:随Cl-一起被 动重吸收
+的分泌 H
H+与管腔膜上的逆向 转运体蛋白结合,以 相反的方向转运
小管液中的Na+顺着 浓度梯度进入细胞, 而细胞内的H+分泌入 管腔,这称为Na+- H+ 交换
HCO3-的 重吸收 Cl-的重吸收
2+的重吸收 Ca
醛固酮分泌的调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血浆K+升高、Na+浓度降低
– 血K+升高、血Na+降低,导致醛固酮分泌增加。 – 对血K+的升高比对血Na+的降低敏感。
C. 心房钠尿肽
由心房肌细胞合成、释放的多肽
舒张血管平滑肌,增加肾小球滤过率(GFR)
抑制醛固酮的分泌
对抗血管紧张素Ⅱ的缩血管作用 抑制球旁细胞分泌肾素
(1)肾小管、集合管物质转运 的方式
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
跨细胞途径 和 旁细 胞途径
Renal tubule
(2)近端小管的转运功能
Na+、Cl-、HCO3-的重 吸收及H+的分泌
水的重吸收 K+的重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的重 吸收 其它物质的跨膜转运
生理学--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ppt课件
ppt课件
12
肾小管由近端小管、髓袢细段和 远端小管三部分组成。
近端小管包括近曲小管和髓袢降 支粗段。 特点管径最粗,呈锥体形。
髓袢细段由髓袢降支细段和髓袢 升支细段组成; 特点:管径细,管壁最薄。
远端小管包括髓袢升支粗段和远 曲小管。 特点:管径变粗,呈立方形。
远曲小管末端与集合管相连。
ppt课件
G
近球小管葡萄糖和钠耦
ppt课件
联重吸收
29
葡萄糖的重吸收(的要点)
1.肾小球滤过液中的葡萄糖全部在近端
小管重吸收(尤其是其前半段)。
2.机制:与Na+重吸收相伴联的继发性主
动转运。
3.饱和现象:近端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
有一定的限度。
ppt课件
30
三、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分泌作用: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新陈代谢,将 所产生的物质排放到小管液中的过程。
1.H+分泌—吸收Na+:在近球小管细胞,Na+-H+
交换;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闰细胞管腔膜 上H+泵进行的。
2.K+分泌—吸收Na+:Na+-K+交换;因此H+和K+
分泌具有竞争性。
ppt课件
31
3.NH4+分泌——吸收Na+:
细胞
NH4+ + Cl-
NH3
Cl-
NH3
Na+
ppt课件
NH3
32
的分泌
ppt课件
20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 血浆中的 水分、小分 子溶质,从肾小球的毛 细血管中转移到肾小囊 的过程。
第10章 渗透调节与排泄
1.滤过膜的通透性 肾小球滤过膜 由肾小球毛细血管 的内皮细胞、基膜 和肾小囊的脏层细 胞构成。
机械屏障作用 组成肾小球滤过膜的三层结构中,存在有大小不 同的小孔或裂隙。这些小孔和裂隙只能允许小分子物 质通过,对大分子物质滤出有阻止作用,即对大分子 物质起机械屏障作用。 电学屏障作用 在滤过膜的三层结构中,每层都覆盖着薄层带 负电的唾液蛋白,带正电荷的分子较易通过,而带 负电荷的分子则较难通过,这种现象叫电学屏障作 用。
1.近球小管
小管液中全部葡萄糖、氨基酸,85%的HCO3-, 67% 的Na+、Cl-、K+和水在近球小管中被重吸收, 而且不受神经体液的调节。
钠泵是近球小管重吸收的关键动力。
在近球小管前半段,由于钠泵的作用,带动了Na+与 葡萄糖、Na+ 与氨基酸的同向协同转运,以及Na+与H+ 逆向转运而被主动重吸收; 在后半段,Na+和Cl-主要通过细胞旁路而被被动重吸 收。
和集合管组成。
肾盂:漏斗状,为输尿起始端的膨大部。
肾的结构
肾皮质
肾小球 近曲小管 远曲小管 血管、支持组织、神经 肾小管 集合管 髓袢 血管、支持组织、神经
肾脏
肾髓质
肾盂
肾的结构
肾小体 肾单位 肾小管 肾小球
肾小囊
近曲小管
髓袢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细段 髓袢升支粗段
远曲小管
肾小球旁器
肾小球旁器由三种细胞群所组成: 1.球旁细胞 是位于入球小动脉的上皮细胞,细胞中 有分泌颗粒,内含肾素。 2.致密斑 髓袢升支粗段进入皮质,行至涌小球血管 旁时,贴近入球小动脉的上皮细胞就变成高柱状,而 呈斑状隆起,细胞核密集在一起,染色较深,故称为 致密斑。它是一种钠离子感受器,当肾小管液中钠离 子减少时,致密斑就受到刺激而兴奋,促使球旁细胞 分泌肾素。 3.间质细胞 是位于入球和出球小动脉之间的一群细 胞,功能不详。
第九章 排泄和渗透压
• (3)NH3的生成和NH4+的排泄
• 二.肾脏的酸碱调节机能
• (1)H+的分泌和H+-Na+交换 • (2) NH3的生成和NH4+的排泄 • (3)可滴定酸的排出和产生HCO3维持和补充碱贮
泌H+和HCO3-的回收
泌NH4+和HCO3-的回收
可滴定酸的排出和产生HCO3-
• 三.肾脏泌尿机能的调节 • 所有影响尿液生成三个过程的因素 都将影响肾脏泌尿机能
• 三.尿的理化性质
• 1.鱼类尿排氮占总体氮的极少部分,鳃排氮比肾脏
高6-10倍。
• 2.海水硬骨鱼尿液中存在氧化三甲氨(TMAO),
但多从鳃排泄。
• 鱼类的尿
• 四.肾脏的血液供应特点 • 1.两次小动脉(肾小球有较高毛细血管压、 较大面积、较薄的滤过膜),有利于滤过。 • 2.两次毛细血管,有利于重吸收和分泌。
等)均影响肾血流量。
• 发生紧急情况时,肾血流量减少,全身血液重新分配,
保证对心脏、脑部供血充足。
• 2.肾小管活动的调节
• A.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ADH)的作用
• 下丘脑 ↓ 神经垂体 ↓ 血容量感受器 ADH 渗透压感受器 ↓ 肾小管对水重吸收 ↓ 循环血量↑ ↓ 血浆晶体渗透压↓ -
四. 含氮废物的排出
生活于水丰富环境中的动物以排NH3为主,陆生动
物以排尿酸或尿素为主。 水生无脊椎动物和淡水脊椎动物主要排泄NH3 , 而海产脊椎动物多数排泄尿素。
五. 鳃的渗透压调节作用
• 鳃上皮对H+的通透性最大,依次是水,K+,Na+,Cl-,Ca2+等。
• Ca2+的转运影响K+、Na+转运,相应地影响NH4+、 H+、HCO3-。 • 淡水鱼—呼吸细胞转运NaCl。 • 海水鱼—氯细胞和辅助细胞转运NaC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排泄与渗透调节主要内容1、概述:排泄及其途径、排泄的意义;尿的成份及其理化特性。
2、尿的形成:肾小球滤过机能;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机能;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机能;影响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
3、肾脏泌尿机能的调节:肾血流量的调节;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分泌和排泄机能的调节。
4、水生动物渗透压的调节:水生动物的水环境;渗透调节和体积调节:渗透压调节机理。
自学内容1、排泄及其途径、排泄的意义;尿的成份及其理化特性。
2、水生动物渗透压的调节:水生动物的水环境;渗透调节和体积调节;渗透压调节机理。
基本要求l、了解排泄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意义。
2、了解尿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水生动物渗透压调节过程及机理。
重点、难点:1.尿的形成过程; 2.泌尿功能的调节。
概述※排泄(excretion):机体将物质代谢的尾产物和机体不需要的物质(包括进入体内的异物和药物、多余的水份盐类等)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排泄与排遗区别:生理学上将物质代谢产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过程—排泄。
由消化道排出的食物残渣,它既未参与体内细胞代谢,又未经过血液循环—排遗※※排泄途径与排泄物:ⅰ.呼吸器官排出:主要是CO2和少量水份,以气体形式随呼气排出,鱼类等水生动物还有NH3、CO2和某些离子随鳃排出。
ⅱ.由消化道排出:排泄物混合于粪便中,如担色素及一些无机盐如钙、镁、铁等)肠膜排出)。
ⅲ.皮肤排出:水分及汗液(汗腺分泌),汗液包括水、少量尿素及无机盐。
ⅳ.肾脏排出:肾脏是最很需要的排泄器官,排泄物称尿,排泄物种类多,数量大,因此肾脏是重要的排泄器官。
调节着机体水平衡,渗透压平衡与酸碱平衡。
渗秀调节:体内水份和盐类含量的调节就是体液渗透压的调节,又叫渗透调节,渗透调节对于维持体内渗透压稳定具有重要生理意义。
第一节排泄器官及其功能一、泄器官及其结构特点:除腔肠动物和棘皮动物没有发现排泄器官外,其余都有分为:一般排泄器官:(1)伸缩泡:原生动物和海绵动物(2)肾器官:扁形、环节及软体动物(3)触角腺(绿腺):甲壳动物(4)马氏小管:昆虫(5)肾脏:脊椎动物特殊排泄器官:鱼类和甲壳类鳃,板鳃类的直饭腺,爬行类与鸟类的盐腺、脊椎动物的肝脏(胆汗排泄血红蛋白代谢产物胆色素(一)无脊椎动物的肾器官1.软体动物的肾脏(亦称肾管)本门各种动物中肾脏结构差异很大,以头足类(章鱼)和辨鳃类()为例。
章鱼具有肾复合体(肾囊、肾附器、肾转心囊管)头足类有一对鳃心鱼鳃心上有一藻壁突起(鳃心附器)与围心囊相联,围心囊有一长的肾围心肾围心囊管流入肾囊,—肾囊开口于外套腔。
辨鳃类有一对肾脏(管)上面通过围心管与围心腔相连肾管包括腺状部与膀胱,开口于外套腔。
2.甲壳类的触角腺甲壳动物有两对排泄器官,一对触角腺,一对下腭腺,大多数甲壳动物的幼虫期的排泄器官是触角腺,而成体则是下腭腺,但十足目(如虾)以十足(虾)为例触角腺位于头部,由未囊(位于食道两侧)(一个囊状物)及与其相连一条的管构成的迷路,再联一条肾管和膀胱,开口于触角基部,故称触角腺。
(二)脊椎动物的肾脏各种脊椎动物肾脏结构类型不尽相同,不论类型如何脊椎动物肾脏都是由许多肾单位构成(肾单位构成了肾脏的结构和机能单位)。
基本结构: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
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近球小管近曲小管髓袢降支粗段髓袢细段髓禅降支细段髓袢髓袢升支细段远球小管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1.肾小体:是微小球体。
肾小体核心是一个毛细血管团一肾小球此毛细血管团两端分别和入球小A与出球小A相连。
包裹着肾小球毛细血管团—脏层、外层与肾上管管壁相连称壁层,两层上皮之间有一狭小腔隙—肾囊腔,与肾小管管腔相通血浆中某些物质可以通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向囊腔滤出,滤出时必须通过三层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这三层膜构成了滤过基膜层膜它能使血液中某些肾小囊脏层物质通过三层膜因此起到了一个滤过屏障作用。
3.肾小管:形态结构较复杂,全长分为三段:(1)近球小管:接近肾小球的一段,包括近曲小管和髓袢降支粗段,管径粗,管壁上皮细胞呈椎体形。
(2)髓袢细段:管径最细,壁最薄,曲扁平上皮细胞构成。
(3)远球小管:管径粗,上皮细胞为立方形。
很多肾单位的远球小管汇集于一条集合管(集合管已不属肾单位之列)许多集合管再洪—经输尿管—膀胱。
4.鱼类肾单位结构特点:(见图)(1)鱼类肾单位结构与高等动物相似。
(2)肾小管(指硬骨鱼)结构简单,分颈节、近节、远节等部分(3)淡水鱼、海水鱼在肾小球数目、大小及肾小管长短有差异这与生活在不同水域中对渗透压调节能力有关。
淡水类:肾小球大、数目多海水鱼类:肾小球小而少,甚至有些已褪化。
5.肾血液供应特点:因为尿的生成过程与肾的血液循环有密节联系,因此在肾脏结构中应了解肾脏血液循环特点,以便于了解尿的生成。
图示表明血液在流经肾小体部位时,经过两次小动肪(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及两套毛细血管网(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和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特点:(1)肾血流量很大,以人为例1200ml/分钟血液流经两铡肾,这是生成尿的物质基础。
(2)肾动肪短而粗,而且直接发自腹主A,∴血压较高。
∵八球小动肪口很比出球小A口径粗,因此肾小球队内血压较高。
又肾小球毛细血管有较大表面积,因此血浆内某些成份可以滤出。
(3)血液从出球队小动脉流出,再流径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时,由于克报阻力耗能,血压下降很多,血流缓慢,有利于肾小管液与血液之间物质的转运(包括重吸收与分泌)。
5.球小体的三种特殊细胞群:(1)近球细胞(肾小球旁颗粒细胞位于入球队小A外血管平滑肌变为上皮样细胞,细胞多呈椭圆形,内含分泌颗粒,可分泌肾素(可调节血压)。
(2)致密斑:在这曲小管的起始部位并靠近入球小动肪的一侧,管壁上皮细胞变得窄而高细胞核密集在一起,染色较浓,此外细胞群称致密斑。
(3)间质细胞:(系膜细胞)是指位于入球小A和出球小A之间的一群细胞,其机能尚不清楚。
二、肾脏的功能:(一)肾脏的泌尿功能1.尿量:政党人每昼夜排出快活量约在1000-2000ml,一般1500ml,快活量多少决定于每天摄入水量和其它途径排水量。
2500ml/天以上称多尿:尿多体内水份丧失过多,会导致脱水。
100-500ml/天以上称少尿:尿少、代谢终产物在体内积聚,会给机体带、来不良影响。
鱼类:海水骨鱼尿量少:0.05-0.83ml/kg.h 12-2.0ml/kg.h淡水鱼多 5.0-12.0ml/kg.h 120-288ml/kg.h2.尿的理化性质:哺乳动物颜色为淡黄色,比重1.015-1.025渗透压比血浆略高PH受食物影响较大,一般呈酸性PH5.0-7.0吃混合性食物尿一般呈酸性,因为蛋白质分解后产生的硫酸根,磷酸根较多,长期素食,由于果蔬食物中苹果酸,柠檬酸等化合物可在体内氧化而转变成碳酸氢盐排出,尿酸性降低,甚至呈碱性。
2.成份:尿中含水约95-97% 固体物只占3-5%有机物中主要是尿素、还有肌丙干、马尿酸、尿色末等等无机物中主要是氧化钠、硫酸盐、磷酸盐和钾铵等类含量与食物有关蛋白质代谢含磷蛋白质代谢和磷脂代谢鱼类:尿中有机成份与哺乳类有所不同尿中排出氮仅占总排泄氮的极少部分尿中氮以尿酸、肌酸、肌酸内干形式随尿排出而蛋白质代谢终产物常以无机氨和尿等形式从鳃排泄鳃排泄物还含有尿素、胺、氧化胺衍生物等。
鱼类:主要含氮废物:氨、尿素TMAO(氧化三甲胺、存在于多数硬鹘类)大部分从鳃排泄。
少量不能弥散含氮:尿素、肌酸、肌酐从肾脏由尿排出排泄物(二)分泌生物活性物质: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羟化维生素D3和前列腺素肾素是由近球细胞分泌的,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它对于调节小血管口径调节血流量及N a+K+浓度等有重要作用。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由肾脏产生,它能刺激骨髓加速红细胞的生成VD3在肝内羟化25-OH-D3在肾脏进一步1.25-(OH)2-D3才有高度活性调节Ca2+代谢前列腺素是一种强力的舒血管物质,可增加肾血流量。
(三)维持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稳定体现在下面三点上1)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液渗透压2)保留机体所必需的重要电解质如Na、K、HCO和Cl等浓度3)排出氢离子,维持酸碱平衡4)排出机体新陈代谢终产物及进入体内异物第二节尿的形成尿的生成包括三个基本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以及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这样三个基本过程。
一、肾小球及滤过机能(一)滤过作用和滤过率肾小球起着一个过滤器的作用,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不能滤出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物(尿素、尿酸及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可以滤入肾小囊囊腔而形成肾小球滤液这个过程称肾小球滤过作用,形成的滤液称超滤液。
用微穿刺法(将外径6-10mm的微细下班管)插入肾小囊腔中,抽取囊腔内仔液体进行微量化学分析得囊内液确是血浆的超滤液。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起滤液量为(glomerular filtration)比值:肾小球滤生率/肾血浆流量滤过分数(filteration fraetion)如果肾血浆流量660ml/min 肾小球滤过率为155 ml/min则滤过分数=125/660X100=19%表明:流过肾血液由1/5滤入肾腔中。
(二)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是决定肾小球滤过作用的1.滤过膜结构:电镜下观受超微结构;(目前认为滤过腊对不同物质具有选择性仔通透)滤过膜包括三层内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厚中层:非细胞性基膜层外动:肾小囊上波细胞层1)内皮细胞层:厚400A(1A=10-8cm)内皮细胞上有许多直径500-1000A小孔称为窗孔它可阳止血细胞通过,但对血浆蛋白等不起阳留作用。
2)基膜层:厚3250A,主要由水合凝胶构成的微细纤维网结构网孔40-80A 网孔大小决定着分子大小不同仔滤过物何者可以通过其中分子量较大蛋白质一般认为基膜对于球滤过起决定性作用。
30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层;厚400A细胞具有突起称足突,各小突起之间也有裂隙—裂孔 40-140A此裂隙相对较宽,但是有些分子较小物质通俗透过基膜,却被阻于足细胞孔隙,因此该层为滤过仔最后屏障。
这样,滤过膜就象多层筛子,通过窗孔,网孔和裂孔将大分子阳档小分子通透,这三层孔孔隙大小对滤过物分子大小具有选择性,即构成了滤过膜的机械屏障作用。
滤液中仔小分子物质和G(分子量180)可以通过大分子血浆球蛋白、纤维蛋白厚(分子量9-30万)不能通透分子量较小血浆血蛋白分子量6.9万)可以少量滤过∴分子量在7万以上物质不能透过滤过膜分子量在7万以下:则分子量愈小,越容易通透说明滤过膜是一种分子大小的选择性过滤器滤过膜的通透性还决定于被子滤过物质所带电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