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制知识考点:定量决策方法.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企业管理知识考点:定量决策方法
导语:2011企业管理知识考点:定量决策方法,2011年的考试时间为10月22日和23日,小编特为大家编辑整理了2011年企业法律顾问重要考点,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

  精彩推荐:
定量决策分析法是建立在计量模型基础上的一种决策方法,是运用统计学、运筹学、电子计算机等科学技术,把决策的变量(影响因素)与目标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选择出满意的方案。

根据决策问题的概率性质,将其分成三类:确定型、风险型、不确定型。

1.确定型决策方法
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供决策选择的各备选方案所处的客观条件完全了解,每一个备选方案只有一种结果,可供选择方案之间的优劣比较和预期结果是明确的,比较其结果的优劣就可做出决策。

确定型决策方法主要有盈亏平衡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

2.风险型决策方法
风险型决策是指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存在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哪种状态可能发生是不确定的,但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可能性是可以估计的,在这种情况下所做的决策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常用的风险型决策方法有:最大可能准则、最大期望值准则、决策树法。

(1)最大可能准则。

在风险型决策问题中选择一个概率最大的(即可能性最大)自然状态进行决策,而不论其他的自然状态如何,即为最大可能准则。

(2)最大期望值准则。

所谓最大期望值准则,就是把每一个决策方案看做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一个取值,然后把数学期望值算出来,再加以比较。

(3)决策树法。

这种方法的形状好似树形结构,故起名为决策树方法。

3.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当决策者只能掌握可能出现的各种状态,而各种状态发生的概率无从可知。

这类决策就是不确定型决策,或叫概率未知情况下的决策。

不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方法的区别:风险型决策方法从合理行为假设出发,有严格的推理和论证。

不确定型决策方法是人为制定的原则,带有某种程度上的主观随意性。

不确定型决策的方法一般有:乐观原则(最大最大原则);悲观原则(最大最小原则);乐观系数原则;后悔值原则。

(1)乐观原则,又叫好中求好决策准则,或称大中取大决策准则。

这种决策准则就是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最大利益,在各最大利益中选取最大者,将其对应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

(2)悲观原则,又叫坏中求好决策准则,或称小中取大准则。

这种决策准则就是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从每个方案的最坏结果中选择一个最佳值,将其对应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

(3)乐观系数原则,又叫折衷原则。

是对坏中求好和好中求好决策准则进行折衷的一种决策准则。

(4)后悔值准则(遗憾准则),也称最小最大后悔值准则。

后悔值准则在思想方法上类似悲观准则。

不过,它不直接考虑损益值,而是从后悔值考虑。

实际工作中采用哪一种决策方法有相当程度的主观随意性。

坏中求好决策方法主要由那些比较保守稳妥并害怕承担较大风险的决策者所采用:好中求好决策方法主要是由那些对有利情况的估计比较有信心的决策者所采用;乐观系数决策方法主要由那些对形势判断既不乐观也不太悲观的决策者所采用:最小的最大后悔值决策方法主要由那些对决策失误的后果看得较重的决策者所采用。

4.其他常用的决策方法
(1)盈亏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

盈亏分析法是用来研究产量、成本和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决策方案对企业盈亏产生的影响,评价和选择决策方案的一种计量决策方法。

其核心是寻找盈亏分界点在哪里,即确定能使盈亏平衡的产量是多少。

(2)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一种会计方法,是以同一期财务报表上若干重要项目的相关数据相互比较,求出比率,用以分析和评价公司的经营活动以及公司目前和历史状况的一种方法,是财务分析最基本的工具。

(3)运筹学方法。

运筹学方法是计划工作的最全面的分析方法之一。

(4)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是一种咨询人员常用的形势分析方法,通过对组织机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可以明确组织机构本身的实力和弱点,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SWOT是实力一弱点一机会一威胁英文词第一个字母集合。

2011年企业管理知识考点:金融基本知识
导语:2011年企业管理知识考点:金融基本知识。

2011年的考试时间为10月22日和23日,小编特为大家编辑整理了2011年企业重要考点,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

精彩推荐:
一、货币制度及货币层次划分
一般认为,货币有五种主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也是货币最先出现的职能。

(一)货币制度
1.货币制度的内容
货币制度是指国家做出的关于货币本身及其流通的性规定。

在货币由商品来充当的时代,规定什么商品或哪几种商品
作为货币材料以及哪种商品作为本位货币的材料,是货币制度的核心。

本位货币是指在多种形式的货币共同流通的情况下,被规定为标准的、基本通货的货币。

2.货币制度的发展
银本位制是最早的金属货币制度。

雷顿森林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美元一黄金本位制。

自此以后,取而代之的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有三个特点:现实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现实中的货币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到流通中去;国家对信用货币的管理调控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货币层次划分
所谓货币层次划分,是指对流通中各种货币形式按不同的统计口径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一般情况下,可以将货币层次做如下划分:
M0=流通中的货币,包括各种面值的纸币和辅币M1=MO+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准货币是指由银行存款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等构成。

我国货币层次的定义是:
货币=流通中现金+活期存款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其中,流通中现金对应M0;货币对应于M1;货币+准货币相当于一般定义中的M2.
二、信用
在教材中信用这个范畴是指借贷行为。

(一)信用的本质
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信用是债权债务关系以及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二)信用形式
1.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指个人通过信用方式,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自己当前所不具备的预期资本或消费支付能力的经济行为。

2.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商品交易时,以契约(合同)作为预期货币资金支付保证的经济行为。

3.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指各种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和透支等方式为主的信用。

4.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最终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政府政策、条例不能随意撤销、变更和废除;二是如果迫不得已要撤销、变更或废除,也要赔偿因此给老百姓造成的损失。

5.国际信用
国际信用是一个国家的政府、银行及其他自然人或法人对别国的政府、银行及其他自然人或法人所提供的信用。

(三)信用工具
信用工具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凭证。

如果按照接受程度分类,信用工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本国接受的信用工具,主要指的是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和银行体系的活期存款;另一类是指在本国具备接受性的信用工具,包括各种可转让的存款证、票据、支票、证券等。

按照期限的长短划分的信用工具可分为短期、长期和不定
期信用工具三类。

短期信用工具主要是票据,包括汇票、本票、支票等。

长期信用工具通常被称为证券,主要有股票和债券两类。

不定期信用工具是指银行券和纸币。

总结起来信用工具具有以下的特征:首先,信用工具具有收益性。

其次,信用工具具有风险性。

此外,信用工具具有流动性。

三、利息和利率
利息是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

(一)利率及利率
体系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

利率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值的程度,是衡量利息数量的尺度。

(1)按计息周期分,可以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

(2)按利率的制定方来划分,可分为官方利率、公定利率和市场利率。

(3)按利率的变动来划分,可分为固定利率、浮动利率。

(4)按是否考虑物价变化,可以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二)利率的作用和影响
利率的因素首先,利率通过在宏观经济活动中影响储蓄收益可以调节社会资本的供给;其次,利率通过对投资成本的影响可以调节社会投资问题和投资结构;再次,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利率可以通过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与收益发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作用;最后,利率通过改变储蓄收益对居民的储蓄倾向和储蓄方式的选择发挥作用,影响个人的经济行为。

影响利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平均利润率。

(2)资金的供求状况。

(3)物价变动的幅度。

除此之外,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还包括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国际经济环境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